泉郡王爷神(10—11划)

  10划:
  徐达(徐王爷。字天德,元末明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
  高元帅
  骆王爷
  倪国忠
(昭福侯)
  殷王爷
  11划:
  萧望之(萧王爷、萧太傅、阿爷公。字长倩,西·东海兰陵 [今山东苍山兰陵镇] 人 。)
  康保裔(康王爷、英显侯、英烈王、康元帅、康大巡。五代末北宋初·河南洛阳人。)
  章邯(章王爷、章大巡、章元帅、章侯府。)
  章侯(章府元帅、武英德侯。名失传,称章三相公。)
  章成武(武德英侯,北宋·浙江临安人)
  黄志
(或作王志,顺正王。南宋·广东潮州人。)
  梁公侯王

十划

徐达(徐王爷)

  徐达,泉郡富美宫配祀廿四司王爷神之一。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元末明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明史·列传第13·徐达》有传。

  《 明史·列传第13·徐达》: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至正十三年,1353年)太祖朱元璋之为(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帅也,朱元璋回乡招兵) 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首与焉。(明·李贽《续藏书·卷3·开国功臣公传》:徐达“时时以王霸之略进”)寻从破元兵于滁州(今属安徽)涧,从取和州(今安徽和县)子兴镇抚。

  【此时,朱元璋只不过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名首领,“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而徐达汤和等人则“奉约束甚谨”(《凤阳府志·卷18·人物志》),帮助他逐步树立威信。】

  (郭子兴与另一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子兴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挺身诣德崖军请代, 太祖乃得归, 亦获免。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执掌全军大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 至正十六年,1356年)从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皆冠军,而独参与进止”[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8上·徐达》] )太祖身居守,而命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时(江浙周政权)张士诚已据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败之于龙潭,遂请益兵以围常州。士诚遣将来援。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获其二将,进围常州。明年(至正十七年,1357年)克之。进佥枢密院事。继克宁国,徇宜兴,使前锋赵德胜下常熟,擒士诚士德

  明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复攻宜兴,克之。太祖自将攻婺州,命留守应天(今江苏南京) ,别遣兵袭破天完将赵普胜,复池州。迁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进攻安庆,自无为陆行,夜掩浮山寨,破普胜部将于青山,遂克潜山。

  (至正廿年,1360年)还镇池州(今属安徽)(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中翼大元帅)遇春设伏,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尽护诸将。陈友谅犯龙江,(应天)南门外,与诸将力战破之(俘七千余人),追及之慈湖,焚其舟。

  明年(至正廿一年,1361年),从伐汉,取江州(今江西九江)友谅走武昌,追之。友谅出战舰沔阳,营汉阳沌口以遏之。进中书右丞。

  明年(至正廿二年,1362年)太祖定南昌;降将祝宗康泰叛,以沌口军讨平之。

  (至正廿三年,1363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破吴将吕珍,遂围庐州(今安徽合肥)。会汉人寇南昌,太祖自庐州来会师,遇于鄱阳湖。友谅军甚盛,身先诸将力战,败其前锋,杀千五百人,获一巨舟。太祖知敌可破,而虑士诚内犯,即夜遣还守应天,自帅诸将鏖战,竟毙友谅

  明年(至正廿四年,1364年)太祖称吴王,以为左相国。复引兵围庐州,克其城。略下江陵(今属湖北)、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宝庆诸路,湖、湘平。

  (至正廿五年,1365年)召还,帅遇春等徇淮东,克泰州。吴人陷宜兴,还救,复之。

  (至正廿六年,1366年)复引兵渡江,克高邮,俘吴将士千余人。会遇春攻淮安,破吴军于马骡港,守将梅思祖以城降。进破安丰,获元将忻都,走左君弼,尽得其运艘。元兵侵徐州,迎击,大破之,俘斩万计。淮南、北悉平。

   (八月)师还,太祖议征吴。右相国李善长请缓之。曰:‘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太祖大悦,拜大将军,平章遇春为副将军,帅舟师二十万人薄湖州(今属浙江)

  敌三道出战,亦分三军应之,别遣兵扼其归路。敌战败返走,不得入城。还战,大破之,擒将吏二百人,围其城。

  士诚吕珍等以兵六万赴救,屯旧馆,筑五寨自固。使遇春等为十垒以遮之。士诚自以精兵来援,大破之于皁林。士诚走,遂拔升山水陆寨。五太子硃暹吕珍等皆降,以徇于城下,湖州降。遂下吴江州。

  (十一月)从太湖进围平江(今江苏苏州)军葑门,遇春军虎丘,郭子兴军娄门,华云龙军胥门,汤和军阊门,王弼军盘门,张温军西门,康茂才军北门,耿炳文军城东北,仇成 军城西南,何文辉军城西北,筑长围困之,架木塔与城中浮屠等。别筑台三成,瞰城中,置弓弩火筒。台上又置巨礮,所击辄糜碎,城中大震。

  遣使请事,太祖敕劳之曰:‘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今事必禀命,此将军之忠,吾甚嘉之。然将在外,君不御。军中缓急,将军其便宜行之,吾不中制。 ’

  (至正廿七年[1367年]九月)既而平江破,执士诚,传送应天,得胜兵二十五万人。城之将破也,遇春约曰:‘师入,我营其左,公营其右。’又令荅士曰:‘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既入,吴人安堵如故。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太祖亲祃于龙江。

  是时称名将,必推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尤长于谋略。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僇,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

  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又谓,进取方略,宜自山东始。

  师行,克沂州,降守将王宣。进克峄州,王宣复叛,击斩之。莒、密、海诸州悉下。乃使韩政分兵扼河,张兴祖取东平、济宁,而自帅大军拔益都,徇下潍、胶诸州县。济南( 元·守将朵儿只降,分兵取登、莱。齐地悉定。

  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兼太子少傅。

  副将军遇春克东昌,会师济南,击斩乐安反者。(三月)还军济宁,引舟师溯河(进军河南 ),趋汴梁(今河南开封),守将李克彝走,左君弼竹贞等降。遂自虎牢关入洛阳,与元将脱因帖木儿大战洛水北(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境),破走之(大败元兵5万)。梁王·阿鲁温以河南降,略定嵩、陕、陈、汝诸州,遂捣潼关。李思齐奔凤翔,张思道奔鹿阝城,遂入关,西至华州(今陕西华县)

  捷闻,(五月)太祖幸汴梁(督战),召诣行在所,置酒劳之,且谋北伐。

  曰:‘大军平齐鲁,扫河洛,王保保逡巡观望;潼关既克,思齐辈狼狈西奔。元声援已绝,今乘势直捣元都,可不战有也。 ’

  帝曰:‘善。’

  复进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 ’

  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顿首受命。

  (闰七月)遂与副将军会师河阴,遣裨将分道徇河北地,连下卫辉(今属河南)、彰德、广平。师次临清(今属山东),使傅友德开陆道通步骑,顾时浚河通舟师,遂引而北。遇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长芦,扼直沽,作浮桥以济师。水陆并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克通州(今属北京)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

  逾日,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八月初二克大都[今北京],元朝亡)。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不降,斩之,其余不戮一人。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元都克,徐达“声威所震,直达塞外”[《明太祖实录·卷171》]】

  捷闻,诏以元都为北平府,置六卫,留孙兴祖等守之,而命遇春进取山西。

  遇春先下保定、中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冯胜汤和下怀庆(今山西沁阳),度太行,取泽、潞,以大军继之。

  时扩廓帖木儿方引兵出雁门,将由居庸以攻北平 (今北京)闻之,与诸将谋曰:‘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彼若西还自救,此成擒耳。’诸将皆曰:‘善。’乃引兵趋太原。

  扩廓至保安,果还救。选精兵夜袭其营。扩廓以十八骑遁去。尽降其众(俘降4万人),遂克太原。乘势收大同,分兵徇未下州县。山西悉平。

  二年(1369年),引兵西渡河(入陕西)。至鹿台,张思道遁,遂克奉元。时遇春下凤翔,李思齐走临洮,会诸将议所向。皆曰:‘张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齐,而庆阳易于临洮,请先庆阳。’曰:‘不然,庆阳城险而兵精,猝未易拔也。临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备战斗,物产足佐军储。蹙以大兵,思齐不走,则束手缚矣。临洮既克,于旁郡何有?’遂渡陇,克秦州,下伏羌、宁远,入巩昌,遣右副将军冯胜逼临洮,思齐果不战降。

  分兵克兰州,袭走豫王,尽收其部落辎重。还出萧关,下平凉。思道走宁夏,为扩廓所执,其弟良臣以庆阳降,薛显受之。良臣复叛,夜出兵袭伤督军围之。扩廓遣将来援,逆击败去,遂拔庆阳。良臣父子投于井,引出斩之。尽定陕西地。诏班师,赐白金文绮甚厚。

  将论功大封,会扩廓攻兰州,杀指挥使;副将军遇春已卒。

  三年(1370年)春,帝复以为大将军,平章李文忠为副将军,分道出兵。自潼关出西道,捣定西(今属甘肃),取扩廓文忠自居庸出东道,绝大漠,追元嗣主。

  至定西,扩廓退屯沈儿峪,进军薄之。隔沟而垒,日数交。扩廓遣精兵从间道劫东南垒,左丞胡德济仓卒失措,军惊扰,帅兵击却之。德济大海子也,以其功臣子,械送之京师,而斩其下指挥等数人以徇。明日,整兵夺沟,殊死战,大破扩廓兵。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扩廓仅挟妻子数人奔和林。

  德济至京,帝释之,而以书谕:‘将军效卫青不斩苏建耳,独不见穰苴之待庄贾乎?将军诛之,则已。今下廷议,吾且念其信州、诸暨功,不忍加诛。继自今,将军毋事姑息。 ’

  既破扩廓,即帅师自徽州南一百八渡至略阳,克沔州,入连云栈,攻兴元,取之。而副将军文忠亦克应昌,获元嫡孙妃主将相。

  先后露布闻,诏振旅还京师。帝迎劳于龙江。乃下诏大封功臣,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

  明年(洪武四年,1371年),帅盛熙等赴北平 (今北京。总领北方军事)练军马,修城池,徙山后军民实诸卫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垦田一千三百余顷。其冬,召还。

  五年(1372年),复大发兵征(北元)扩廓以征虏大将军出中道,左副将军李文忠出东道,征西将军冯胜出西道,各将五万骑出塞。遣都督蓝玉击败扩廓于土刺河。(至岭北[ 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扩廓贺宗哲合兵力拒,战不利,死者数万人。帝以功大,弗问也。时文忠军亦不利,引还。独至西凉获全胜,坐匿驼马,赏不行,事具文忠《传》。

  明年(洪武六年,1373年)复帅诸将行边,破敌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留三年而归。

  十四年(1381年),复帅汤和等讨乃儿不花。已,复还镇。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 ’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固辞。一日,帝与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

  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薄其人,不答,则赂阍者福寿使图福寿发之,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

  十七年(1384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

  明年(洪武十八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位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今存),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

  子四……”

  附:明太祖徐达神道碑文》:

  “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

  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魏国公、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朕实资尔智略,寄尔心腹,以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栉风沐雨,功爵苦辛。迨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是用爵尔上公,赐以重禄,仍总戎于朔方,纤尘不掠。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

  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追封之典,可不举乎?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妣皆封王夫人 。”

高元帅

  元帅,鲤城区北门华侨新村后北山境北山宫有壁画。

  或说元帅是将军高怀德

骆王爷

  王爷,惠安县张坂镇浮山村(又名獭窟岛)西峰后宫(獭窟西峰后宫、六王府)有祀。

倪国忠(昭福侯)

  倪国忠(宋人)、昭福侯,鲤城区东街第三巷南端圣公宫、鲤城区江南镇下宫村王公宫有祀。

殷王爷

  王爷,丰泽区东海石头街中王爷宫有祀。

十一划

萧望之(萧太傅、萧王爷、阿爷公)

  萧望之,亦称太傅、王爷、阿爷公,是富美宫主祀王爷神。祀萧望之的宫庙还有:鲤城区上乘巷北上乘宫 (附祀)、鲤城区象峰巷王爷宫(废)、鲤城区孟衙巷奉圣铺铺主宫(四舍宫)(配祀)、丰泽区东海石头街中王爷宫、丰泽区东海美山王爷馆等。

  萧望之(约公元前114~公元前47年),字长倩,西汉·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 西安东南);萧何六世孙。汉宣帝汉元帝重臣,著名的经学家。主治《齐诗》,兼学诸经,是汉代《鲁论语》的知名传人。《汉书·卷78·萧望之传第48》有传。

  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 十二月萧望之冤死后,天子祠祭,并把他作为功臣绘像悬挂于未央宫麒麟阁,姓族人后来也把他奉为祖先神来崇拜,建庙以祀。

  泉州何时供奉萧望之为神,史无可稽,应是随早期中原移民入泉的姓所带来的祖先神太傅直接衍化而来的 。

  《汉书·卷78·萧望之传第48》: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

  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萧望之世系:相国萧何→酂定侯萧延→谏议大夫萧彪→公府掾萧章萧皓(隐德不仕)→萧仰(以田为业 )→萧望之。】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望之等数人,皆召见。

  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主谋杀既诛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曰:‘不愿见。’吏牵持匈匈。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

  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后数年,坐弟犯法,不得宿卫,免归为郡吏。御史大夫魏相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

  时大将军薨,子复为大司马,兄子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

  【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询即位。】

  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

  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氏专权,卒逐昭公。乡使鲁君察于天变,宜无此害。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之用心也。然而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万机,选同姓,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

  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朝廷接待宾客的近侍)

  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下者报闻或罢归田里,所白处奏皆可。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其后氏竟谋反诛,望之浸益任用。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望之雅意在本朝,远为郡守,内不自得,乃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诸侯闻之,则知国家纳谏忧政,亡有阙遗。若此不怠,之道其庶几乎!外郡不治,岂足忧哉?’书闻,(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征入守少府。

  (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宣帝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非有所闻也。’望之即视事。

  是岁,西羌反,汉遣后将军征之。

  京兆尹张敞上书言:‘国兵在外,军以夏发,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并给转输,田事颇废,素无余积,虽羌虏以破,来春民食必乏。穷辟之处,买亡所得,县官谷度不足以振之。愿令诸有罪,非盗受财杀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赎罪。务益致谷以豫备百姓之急。’下有司。

  望之与少府李强议,以为:

  ‘民函明阳之气,有好义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在上,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之分,在于义利而已,道民不可不慎也。

  今欲令民量粟以赎罪,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以赴财利,求救亲戚。一人得生,十人以丧,如此,伯夷之行坏,公绰之名灭。政教一倾,虽有之佐,恐不能复。

  古者臧于民,不足则取,有余则予。《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今有西边之役,民失作业,虽户赋口敛以赡其困乏,古之通义,百姓莫以为非。以死救生,恐未可也。陛下布德施教,教化既成,亡以加也。

  今议开利路以伤既成之化,臣窃痛之。’

  于是天子复下其议两府,丞相、御史以难问张敞

  曰:

  ‘少府左冯翊所言,常人之所守耳。

  昔先帝征四夷,兵行三十余年,百姓犹不加赋,而军用给。今羌虏一隅小夷,跳梁于山谷间,汉但令罪人出财减罪以诛之,其名贤于烦扰良民横兴赋敛也。又诸盗及杀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赎;首匿、见知纵、所不当得为之属,议者或颇言其法可蠲除,今因此令赎,其便明甚,何化之所乱?《甫刑》之罚,小过赦,薄罪赎,有金选之品,所从来久矣,何贼之所生?敞备皂衣二十余年,尝闻罪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

  窃怜凉州被寇,方秋饶时,民尚有饥乏,病死于道路,况至来春将大困乎!不早虑所以振救之策,而引常经以难,恐后为重责。常人可与守经,未可与权也。

  幸得备列卿,以辅两府为职,不敢不尽愚。’

  望之复对曰:

  ‘先帝圣德,贤良在位,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永惟边竟之不赡,故《金布令甲》曰‘边郡数被兵,离饥寒,夭绝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给其费’,固为军旅卒暴之事也。闻天汉四年,常使死罪人入五十万钱减死罪一等,豪强吏民请夺假,至为盗贼以赎罪。其后奸邪横暴,群盗并起,至攻城邑,杀郡守,充满山谷,吏不能禁,明诏遣绣衣使者以兴兵击之,诛者过半,然后衰止。

  愚以为此使死罪赎之败也,故曰不便。’

  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亦以为羌虏且破,转输略足相给,遂不施议。

  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迁大鸿胪。

  先是,乌孙昆弥翁归靡因长罗侯常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复尚少主,结婚内附,畔(通“叛”)去匈奴。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乌孙绝域,信其美言,万里结婚,非长策也。’天子不听。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遣长罗侯使送公主配元贵靡。未出塞,翁归靡死,其兄子狂王背约自立。从塞下上书,愿留少主敦煌郡。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 ,还迎少主。诏下公卿议,望之复以为:‘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今少主以元贵靡不得立而还,信无负于四夷,此中国之大福也。少主不止,繇役将兴,其原起此。’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后乌孙虽分国两立,以元贵靡为大昆弥,汉遂不复与结婚。

  三年(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代丙吉为御史大夫。

  五凤(公元前57—公元前54年)中匈奴大乱,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诏遣中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诸吏富平侯张延寿、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望之计策。

  望之对曰:‘《春秋》恶士帅师侵齐,闻齐侯卒,引师而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服孝子,谊足以动诸侯。前单于慕化乡(通“向”)善称弟,遣使请求和亲,海内欣然,夷狄莫不闻。未终奉约,不幸为贼臣所杀,今而伐之,是乘乱而幸灾也,彼必奔走远遁。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如遂蒙恩得复其位,必称臣服从,此德之盛也。’

  上从其议,后竟遣兵护辅呼韩邪单于定其国。

  是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上善之,望之寿昌。丞相丙吉年老,上重焉,望之又奏言:‘百姓或乏困,盗贼未止,二千石多材下不任职。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上以望之意轻丞相,乃下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并诘问望之望之免冠置对,天子由是不说。

  后丞相司直緐延寿奏:‘侍中谒者使承制诏望之望之再拜已。望之言,望之不起,因故下手,而谓御史曰‘礼不备’。故事: 丞相病,明日御史大夫辄问病;朝奏事会庭中,差居丞相后,丞相谢,大夫少进,揖。今丞相数病,望之不问病;会庭中,与丞相钧礼。时议事不合意,望之曰:‘侯年宁能父我邪!’知御史有令不得擅使,望之多使守史自给车马,之杜陵护视家事。少史冠法冠,为妻先引,又使卖买,私所附益凡十万三千。案望之大臣,通经术,居九卿之右,本朝所仰,至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逊攘,受所监臧二百五十以上,请逮捕系治。’

  上于是策望之曰:‘有司奏君责使者礼,遇丞相亡礼,廉声不闻,敖慢不逊,亡以扶政,帅先百僚。君不深思,陷于兹秽,朕不忍致君于理,使光禄勋策诏,左迁君为太子太傅,授印。其上故印使者,便道之官。君其秉道明孝,正直是与,帅意亡愆,靡有后言。’

  望之既左迁,而黄霸代为御史大夫。数月间,丙吉薨,为丞相。薨,于定国复代焉。望之遂见废,不得相。

  (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为太傅(太子太傅,后世因称太傅),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刘奭

  初,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公卿议其仪。

  丞相、御史大夫定国议曰:‘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诗》云:‘率礼不越,遂视既发;相士烈烈,海外有截。’陛下圣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匈奴单于乡(通“向”)风慕化,奉珍朝贺,自古未之有也。其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在下。’

  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称籓,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谦亨之福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如朝享,不为畔臣。信让行乎蛮貉,福祚流于亡穷,万世之长策也。’

  天子采之,下诏曰:‘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籓,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萧望之主持 石渠阁会议,评议诸儒对 《五经》 同异的意见。】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为光禄大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

  宣帝崩,太子刘奭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改元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望之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通“向”)纳之。

  初,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又时倾仄见诎。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白欲更置士人,由是大与忤。

  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望之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

  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上疏言车骑将军遣客为奸利郡国,及言子弟罪过。章视周堪白令待诏金马门。

  奏记望之曰:‘将军体之德,秉公绰之质,有卞庄之威。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诚士之高致也。窟穴黎庶莫不欢喜,咸曰将军其人也。今将军规云若而休,遂行日仄至乃留乎?若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修农圃之畴,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如将军昭然度行,积思塞邪枉之险蹊,宣中庸之常政,兴之遗业,亲日仄之兼听,则下走其庶几愿竭区区,底厉锋锷,奉万分之一。’

  望之见纳,接待以意。数称述望之,短车骑将军,言过失。后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与大司农史李官俱待诏,独白宫为黄门郎。

  ,楚士,怨恨,更求入,推所言事曰:‘皆周堪刘更生教我,我关东人,何以知此?’于是侍中许章白见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中书令在旁,知我言状。’望之闻之,以问弘恭石显

  望之自讼,下于它吏,即挟及待诏华龙者,宣帝时与张子蟜等待诏,以行污秽不进,欲入等,等不纳,故与相结。令二人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疏退状,候望之出休日,令上之。

  事下弘恭问状,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奏:‘望之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

  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后上召更生,曰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以责,皆叩头谢。上曰:‘令出视事。’

  因使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更生,皆免为庶人。’而为黄门郎。

  后数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

  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亻及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

  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自以托师傅,怀终不坐。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

  上曰:‘太傅素刚,安肯就吏?’

  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

  等封以付谒者,敕令召望之手付,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谓曰:‘游,趣和药来,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 ( 时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十二月)

  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于是召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

  望之有罪死,有司请绝其爵邑。有诏加恩,长子亻及嗣为关内侯。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望之八子,至大官者……

  赞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不然,望之堂堂,折而不桡,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康保裔(康王爷、英显侯、英烈王、康元帅、康大巡)

  康保裔,亦称王爷、元帅、大巡,是泉郡富美宫配祀廿四司王爷神之一。祀康保裔的宫庙还有:鲤城区南门第三码头旁后山宫(后山四王府)、鲤城区五堡街道溪灵宫(溪灵殿、伍堡四王府、伍堡阿爷宫)、鲤城区四堡街中段永潮宫(四堡宫)、鲤城区宜春巷兵马司桥边宜春宫(配祀)、鲤城区孝感巷北段西侧康王宫、鲤城区北门华侨新村后北山境北山宫(壁画)、鲤城区江南镇坑头村大乡宫,鲤城区江南镇斗南村斗南宫、鲤城区江南镇玉霞村四王府(龙水殿)、鲤城区江南镇玉霞村蔡庄宫、鲤城区江南镇坑头村康元帅宫、鲤城区浮桥镇王宫村王公宫、鲤城区浮桥镇三千坛石笋庙(配祀)、鲤城区浮桥镇东浦村浦口锦浦宫(配祀)、鲤城区浮桥镇王宫村王公宫、丰泽区东海街道浔埔社区上路角蟳埔顺济宫(蟳埔妈祖宫,配祀)、晋江市东石郭岺玉龙殿等。

  康保裔,五代末北宋初·河南洛阳人。咸平三年(1000年),在河间抗击入侵宋境的契丹兵,死难。《宋史· 列传205·忠义1·康保裔》有传。

  民间立庙以祀,北宋·熙宁(1068—1085年)中封“英显侯”,南宋 ·庆元(1195—1200年)间封“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此后,公庙、康王祠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在泉州宋、元南戏朱文走鬼》台词中,有“人说治精用康王已,已着精就独自退。” “已”泉音gi,“指”之义。由于康王的塑像是红面怒目、以中指指贼的造型,所以泉州民俗把中指指人称为康王指”。这说明南宋时康王信仰已普遍传播泉州,故在南戏台词和泉州民俗中出现康王指”之谓。

  明代,泉州府同安县岳口乡民在抗倭战争中,推康王公神像上阵,大获全胜。为纪念这次胜利,每年在战胜倭寇这一天晚上举行“走康王活动,请道士做蘸、唱道歌、颂道经、演道士戏;傍晚,还由8位新婚或未婚青年抬元帅神辇游社,家家户户点灯鸣炮,鼓乐喧天。“走康王成为重要的民俗活动。

  《宋史·列传205·忠义1·康保裔》: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

  祖志忠,后唐·长兴中讨王都战殁。父再遇,为龙捷指挥使,从太祖赵匡胤李筠,又死于兵。

  保裔在周屡立战功,为东班押班。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龙捷指挥使)石守信 破泽州。明年,攻河东之广阳,获千余人。

  开宝(968—976年)中,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累迁日骑都虞候,转龙卫指挥使,领登州刺史。

  端拱(988—989年)初,授淄州团练使,徙定州、天雄军驻泊部署。寻知代州,移深州,又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就加侍卫马军都虞候,领凉州观察使。

  (咸平元年,998年)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俄领彰国军节度,出为并代(并州、代州)都部署,徙知天雄军,并代列状请留,诏褒之,复为高阳关(今河北省保定市附近)都部署。

  (咸平三年,1000年)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殁焉。

  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明为内园副使,幼子继宗为西头供奉官,孙惟一为将作监主簿。

  继英等奉告命,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有母年八十四,遣使劳问,赐白金五十两,封为陈国太夫人;其妻已亡,亦追封河东郡夫人。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谢,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殁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继英仕至左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严于驭军,厚于抚宗族,其卒也,家无余财。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惟张凝以高阳关路铃辖领先锋,李重贵以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全军还屯。

  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重贵仕至知郑州,领播州防御使,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加殿前都虞候,卒,赠彰德军节度使。”

章邯(章王爷、章大巡、章元帅、章侯府)

  章邯,亦称王爷、大巡、元帅、侯府。祀章邯的宫庙有:鲤城区江南镇赤土村大巡庙、鲤城区江南镇赤土村王公宫、鲤城区江南镇赤土村赤土古庙、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郡主宫、鲤城区浮桥镇延陵村下堡王公宫、鲤城区浮桥镇金浦村相公宫(配祀)。

章侯(章三相公、章府元帅、武德英侯)

  侯,名失传,又称三相公、府元帅、武德英侯,永春县达埔镇和安溪县金谷镇交界处的岱山上石竹庙 奉祀。神诞农历三月十六。

  相传,侯为官刚直,惠爱君民,奉命由河南光州率军护送移民入闽,开拓南方山区。当时社会动荡,匪寇猖獗,民心惶惶,侯组织、训练了一支武装力量,扫平匪患,使民众安居乐业。

  因当时朝政腐败,侯无意仕途,整日寄情山水。有一次,他带一个少年,手持竹杖到安溪、南安、永春、大田山中游览,到了永春、安溪、南安交界处的岱山地方,流连忘返,遂将竹杖倒插于石缝中,在鸡头石上坐化。后竹杖显灵,竟变青萌芽,复枝繁叶茂,当地民众遂尊侯为神,即地建造庙宇,塑雕金身,庙即名为“石竹 ”

  侯有求必应,深得乡民崇奉,南宋·绍兴卅年庚辰(1160年),敕封“武德英侯”

章成武

  章成武,北宋·浙江临安人,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徽宗(1101—1125年在位)时任京几都统武卫;某年三月十六日皇城失火,章成武率部灭火有功,并以身殉职,挽回皇城众宫院免遭火厄,徽宗诰封为“武德英侯”

  南安市美林西美社区境内龙仙宫(元帅府)奉祀。

 

黄志(或作王志,顺正王)

  黄志(或作王志),顺正王,祀晋江市青阳东北隅梅岭街道石鼓山石鼓庙、鲤城区浮桥镇黄石村顺正府、鲤城区浮桥镇岐山村岐山宫、鲤城区浮桥镇仁美村王公宫。神诞九月初五日。

  黄志(或作王志),南宋·广东潮州人。幼患哑疾,随父母迁居晋江县青阳洪塘村。16岁时为宝谟殿大学士 蔡次傅(青阳人)门客,掌簿,有道术。嘉定十三年(1220年)正月初四日坐化于石鼓庙,享年35岁,塑为立身,雕木为神。

  嘉定十四年(1221年)显化助国,敕封殿前太尉。德祐元年(1275年)复助国有功,封江夏护国清远大将军。

  明·永乐(1403—1424年)间,里人有从郑和下西洋者奉其香火以行。舟次恍惚,见其灵助,言状于众,人以神对。还朝奏闻,敕封“慈济显应威烈明王顺正大王”,赐帽袍靴带剑印;民间简称“顺正王”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石鼓庙》)

梁公侯王

  公侯王,德化县南埕镇蟠龙白荇笋林水尾龙兴宫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