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山

(德化县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铭三乡交界处)

  概述。
  中心区

    ——绝顶。
    ——仙棋秤、化身台。
    ——天然室。
    ——飞升台。
    ——圣门。
    ——弥勒洞(概述。洞内外石刻。题咏。)
    ——弥勒大殿。

  西区
    ——龙池。
    ——九十九空洞。
    ——仙峰寺。
    ——通仙室、会仙室等。
    ——莲花岩旧址和普陀洞、普陀岩寺遗址。

  东区
    ——灵鹫岩寺。
    ——灵鹫岩周边(鹫岭。魁星洞。说法台。)
    ——摩崖石刻。

  南区
    ——永安岩。
    ——摩崖石刻。

  北区
    ——摩云洞。
    ——风动石。

  明·林木昂(“木昂”合一字)《游九仙山记》。
  明·张士宾《半闲亭记》。
  十二胜迹题咏

    ——张士宾《九仙山十二景诗》。
    ——朱光山《九仙十二景诗》。

  诗词
    ——唐。
    ——五代。
    ——宋。
    ——明。
    ——清。

  雾凇。

  九仙山,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的赤水镇,与上涌、大铭两乡交界,有九峰,海拔1658米,面积约35平方公里,西北坡起伏较大,东南坡较平缓。由德化县城乘车45公里,可直达九仙山主峰灵鹫岩之顶。

  高山气候变幻无穷,时有“佛光”出现。山上奇岩怪石,争相媲美,是闽南著名游览胜地之一。若以九仙山顶峰气象站为中心区,可分东、西、南、北四面风景区。

  “九仙山古刹及附属文物”,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仙山弥勒造像(宋、元):德化县九仙山”2001年1月列为第五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仙山 ,位于德化县西北部的赤水、上涌、大铭三乡交界处,有九峰,海拔1658米,面积约35平方公里,西北坡起伏较大,东南坡较平缓,为永福、闽清两县的祖山,在尤溪之南。由德化县城乘车45公里,可直达九仙山顶峰。

  高山气候变幻无穷,时有“佛光”出现。山上奇岩怪石,争相媲美,是闽南著名游览胜地之一。若以九仙山 顶峰气象站为中心区,可分东、西、南、北四面风景区。

  “九仙山古刹及附属文物”,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仙山弥勒造像(宋、元):德化县九仙山”,2001年1月列为第五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概述

  “九峰矗立九仙名。”

  关于“九仙”,历来有2种传说:

  一是氏九仙”说。

  汉武帝时,闽郡太守何任侠有9子,自幼修习《道德经》。一日,九子辞家出门,一路向南,来到兴化湖边(今莆田市仙游县九鲤湖)结庐而居,并不时云游,泽被四方,最后回到兴化湖边,负9尾金鲤升天而去,乡民奉为氏九仙”。(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仙公山·附:氏九仙》)

  氏九子云游期间,留恋九仙山胜景,曾一度聚居于此,故后人以“九仙”名山。

  二是“九隐士”说。

  不知何时,有隐士9人居此,后俱仙去,故名山“九仙”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山川·泉州府·德化·九仙山》:

  “九仙山,在(县西北)东西团。

  《大明一统志》云:‘九峰耸起如笔。’

  《郡志》:‘昔有隐士九人经此,后皆仙去。’

  山势高广,甲于诸峰。上有仙洞、龙池、石井、石棋盘、仙人迹,及有丹炉、丹灶之类。”

  明·德化知县杨九正《九仙山志·序》“仙游九鲤胜事俱在,德化邻之,则山名‘九仙’。”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志》云:九仙山在县西北百里,广袤峻拔,甲于诸峰。俗传尝有九仙隐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九仙山》

  九仙山永福、闽清两县祖山,尤溪之南,大江之西,诸山所发脉也。

  山势高广,东为东西里,西为汤泉里。

  峰凡有九,嵯峨奇怪,如芙蓉,如攒笋,名胜差比武夷。相传昔有隐士九人居此,俱仙去。

  ·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九仙山,距县治西北六十里。九峰矗立,名胜难以殚述。游踪不绝,题咏如林。”

  九仙山摩崖石刻是全县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已发现50处。年代可考的,为元代1处,其余均为明中期至清初期石刻。字体有楷、行、草3种,以楷体为主。

中心区

  中心区为九仙山顶峰,奇岩峭壁,高插云天。

  绝顶

  攀登峰顶,步蹑云霄。放眼西瞩,莲花池上五峰环列,状如莲花,岚光云影,松涛竹风,危岩怒石恍然可辨。东望戴云山蜿蜒天际腾舞而来。四野远眺,阡陌如绣,公路如带,稻海染金,溪流泛银,一切胜景,尽收眼底。1955年,在这顶峰上建有九仙山气象站。

  灵鹫山巅最高处,有垛石耸立天际。

  摩崖镌“尺五天”3字,竖写楷书。1955年建气象站观测台时被炸毁,现仅存残石。

  与“尺五天”石刻毗邻,摩崖镌“峻极于天”4字,竖写楷书。1955年建气象站观测台时,“峻字和“极”字上端被炸掉1段,余字尚存。

  从九仙山气象站沿着山脊步向西南,便进入一个千石堆叠的地方,有状若巨人,有形同草芥,有凌风而立者,也有隐匿而藏者,俯仰之间,伫立成山尖的巍巍奇观。

  路旁有几块垛叠的巨石状如镜台,“明镜”2字(竖写楷书)刻于圆形巨石正中,垛石之巅有字刻“大千世界”周绍熹题,横写楷书),还有“宝林”(竖字繁体楷书)“蓬莱第一”(明·庠生周枫题,近弥勒洞)等题刻。“宝林”字刻下面,有1组石刻小字,已风化不清,也无考。

  再往前,斜在路旁的岩石上有一个宽近1尺、深6—7寸的小坑,坑底有水,浅浅的,据说久旱不竭,当地称为“仙井”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绝顶为‘尺五天’,里人周绍熹题曰‘大干世界’。

  周绍熹诗;‘直上最高处,乾坤一览中。大干何世界?缥缈白云空。’

  里人周瓒书‘寿山’二字刻于灵鹫之巅,后享寿百岁,似预为之兆。

  周瓒诗:‘高山凌汉表,四睇白云低。敬祝万年寿,悠悠山与齐。’”

  仙棋秤、化身台

  以前顶峰原有1块巨石,人称“仙棋秤”,俗称“仙棋盘”,棋盘上尚留有“将、仕、卒”3枚棋子,传说是“九仙”在此奕棋的遗迹。1955年建气象站观测台时,被无意打毁。“仙棋秤”东,有“化身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灵鹫山上为耆阑堀玄珠石,巅有仙棋秤一局,隐隐云封,棋子尚存三四,淡紫色。

  东有‘化身台’。”

  天然室

  过大千世界”,翻越岩石垒叠的“九十九跳”,即抵“天然室”

  “天然室”位于路侧岩壁间,是由几块岩石随意堆砌而成的石洞,远观外形似1间石室,洞顶上刻有“天然室”字样。洞室不大,只能容下1张床。据说是唐·开元(713—741年)间僧邹无比修真坐禅之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无比》)

  飞升台

  “天然室”之北,垒石为“飞升台”

  ·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天然室’之北,垒石巍峻,为‘飞升台’,以九仙故名也。

  又直上,奇峭壁立。明·庠生周枫题曰‘蓬莱第一。’

  (万历,1573—1620年)周枫诗:‘何须航海外?中土有蓬莱。窈霭洞天里,神仙日往来。’”

  圣门

  南部进“弥勒洞”的入口处,两旁巨石堆叠,状如大门,称“圣门”,是从山下往上步入“弥勒洞”必经之处。有题刻“圣门”、“入圣”,皆横写楷书。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九山多怪石,过‘小石天’石刻,渐入佳景处。众石杂出,如峰,如殿,如鼓,如榻,如屏,如狮,陡起石门,标曰‘入圣’,侍郎詹仰庇更为‘兜率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圣门”正中,有题刻“丹鼎何年鹤驭,白云此处仙家”2行,竖写楷书。

  “圣门”题刻西侧顶端,有一巨石如鼓,上镌有“天鼓”题刻,竖写楷书。旁复有巨石状如凝视前方的狗头,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称“天狗”“天鼓”、“天狗”镇立于“圣门”左右两端,使“圣门”顿添威严之感。

  “圣门”南面的路旁如屏风的巨石之上,有题刻:

  ①“渐入佳境”,楷书,旁镌则森2个小字,应为题者之名。

  ②“渐入佳境”石刻之南,有石形如一片瓦,可避雨,上镌“小石天”,横写楷字。

  “圣门”东南原有累石叠成的小塔,今基础尚存,传为唐僧无比牧牛时所戏筑的。

  弥勒

  弥勒洞”,原称“九仙洞”,位于九仙山主峰南侧,面对戴云山主峰,为众多巨石天然埋叠而成,经“天然室”,穿过狭窄的“云路”便到。弥勒禅门”是古“九仙十二景”之一。

  弥勒洞”,2001年1月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弥勒洞”洞内宽敝,深13.5米,宽7.5米,高4米,面积100平方米,体积300立方米。

  正中趺坐着1尊弥勒石刻造像。据1985年12月《德化县志·文物志》(征求意见稿)记为“高二点七米,座宽三米,周长八点九米。”弥勒石刻造像慈眉善目,双目微阖,神态异常平静,袒胸露腹,双手置于膝上,与常见的大开笑口模样有所不同。这是闽南一带年代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雕刻手法古朴粗犷,线条简练,神形肖妙,意趣盎然,虽表面略有风化,但保存完好。

  ·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出“圣门”)石径横空如复道,盘树交阴。抵石洞,巨石垛迭,天成釜覆,一小石支之,如系如坠。

  内石弥勒一尊,大十尺,高倍之(“大十尺,高倍之”:民国版《德化县志·古迹·胜迹》为“高十尺,大倍之”)。旁可具樽几散坐。

  左通‘天然室’,僧无比修真处。

  俗传石故像果老,日有群仙奏广乐,无比厌之,改雕弥勒,仙乐遂绝。名‘弥勒洞’,亦曰‘九仙洞’。”

  相传,唐·开元四年(716年)灵鹫岩开山僧邹无比坐化前,在“天然室”禅定修真,“日有群仙奏广乐”无比厌之,遂把近旁大石洞里1块似太上老君(或说似八仙中张果老)的天然巨石改雕为弥勒佛像。9个仙人遂在洞顶的“飞升台”(留有石刻)遁飞,仙乐遂绝。从此,大石洞即称弥勒洞”。至今洞内石崖尚有足印,洞顶有“飞升台”,传为九仙飞升之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鹫岩寺》、《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无比》)

  洞内外石刻

  弥勒洞”内、外摩崖,有诸多石刻:

  弥勒洞的顶峰,有“飞升台”,横写楷书。

  弥勒洞外,有“云路”李先开题,横写楷书。

  弥勒洞侧的石洞之上,有“天然室”、“师禅定”。在此石刻对面的摩崖上,有一壁多达上百字的字刻,隐约可见一些名字,但内容已看不清。

  弥勒洞门之上,有“兜率陀天”,横写楷书;左方落款竖刻“侍郎詹咫亭,右方竖刻“温陵张文奎题”。石刻高2.2米、宽3米、长8.9米。[按:詹咫亭詹仰庇,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其任刑部侍郎在神宗即位(1573年)之后,因而题刻应在万历(1573—1620年)间。张文奎何人待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弥勒洞内,有:

  ①“洞里乾坤别,山中日月长。”题,分两行竖写楷书。

  ②“仙光”,右旁镌有“南昌刘忠位题”,竖写楷书。

  ③“直入山含(“山含”合一字)砑洞,摩云迥接天;漫言勾漏隐,到处可探玄。”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明通进士郭维翰题,分5行竖写楷书。(注:①“摩云”:指九仙山摩云洞。②“勾漏”:郭维翰曾任广西庆远府同知,广西勾漏山有勾漏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维翰》)

  弥勒洞外的摩崖上,有:

  ①“萦纡绝顶锁苍苔,洞口千秋珠树开;大药已随真鼎去,月明赢得列仙来。”明·监生林焌题,竖写行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焌》)

  ②“峭壁青冥上,留云一径穿;寻山人不识,更有太华莲。”明·岁贡、寿宁县教谕黄龙御题,竖写行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龙御》)

  ③“洞门封薜荔,石径绕松筠,过关此头去,人天更不分。”明·岁贡、永定县教谕周侗题,竖写行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侗》)

  题咏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收录关于弥勒洞”的题咏有:

  “明·举人郭维翰诗:‘直入碚砑洞,摩云迥接天。谩言勾漏隐,到处可探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维翰》)

  举人李云阶诗:“洞口石峻噌,直插青天末。恍从鹤跨来,灵芝香可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云阶》)

  监生张绅诗:“洞明一罅天,云锁千层石。竽籁动疏林,中有餐霞客。’

  岁贡黄龙御诗:“峭壁青冥上,留云一径穿。寻山人不识,更有太华莲。’(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龙御》)

  岁贡周桐诗:“洞门封薜荔,石径绕松筠。过此关头版头去,人天更不分。’

  庠生李日见诗:“树迷洞口径,云锁石边扉。不识何年凿,莓菭作石衣。’

  庠生周樱诗:“古洞烟云流,苍山猿鹤啸。凌噌尚可攀,临风同一眺。’

  监生林竣诗:“萦纡绝磴锁苍苔,洞口千秋珠树开。大药已随真鼐去,月明赢得列仙来。’

  岁贡赖燎诗:“古洞阴森峭壁环,千秋老佛卧云间。扪萝蹑磴参玄偈,猛破尘寰醉梦问。’

  张士宾诗:“鬼斧凿云根,空峒接天上。神仙不可寻,万籁发潇爽。’

  李乔霖诗;“谁年斫山骨?辟户掩云屯。何处耽空者,犹来叩石门?’

  颜廷榘诗;“云开忽见青芙蓉,疑是蓬莱第一峰。洞里寻仙不可见,但闻天上奏飞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弥勒大殿

  1989年8月,经原九仙山灵鹫岩住持释宽净倡议,旅新加坡华裔世平莲叶黄良成爱糖黄文玉蓉易尚凌美郭鹤锡崔彩华5对伉俪捐资,在“弥勒洞”南方右侧附近新建1座弥勒大殿。

  该殿于1990年夏破土动工,建筑面积117平方米。

  殿内宝座上供奉贴金弥勒大佛,两厢还有上百尊精制瓷雕弥勒佛,故又俗称“百佛殿”

西区

  龙池

  沿九仙山气象站西坡而下,即到“龙池”

  “龙池”是高山顶上蓄积水池,长年不涸。相传有龙自池中腾起,便霖雨霏霏,故名。“龙池霖雨”是古“九仙十二景”之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九仙诸峰峭壁入汉,涓泉百遭,沸成龙池。冬夏清流,常注半幔。以石壁半窟突,莫测其底,尽处累以乱石,澄清不泄。

  产异鱼,瘦若刀剑,咸四脚,性驯。旧传有大赤鲤,见者为祥。

  宋·泉州守王梅溪祷雨于此,有应,凿‘祭崇隆进祝圣南池’八大字纪之。

  (按:
  
①“王梅溪”:王十朋梅溪。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十朋》。
  ②“祭崇隆进祝圣南池”8字石刻位于何处,至今尚未查到。)

  明·万历(1573—1620年)间,一村农利其鱼,私毒之。日中雷雨交作,如见异物,亟遁去。

  旁数树皆唐、宋时物。

  (龙池)稍东有龙吹亭,里人周则森募建。(“龙吹亭”是古代祭龙神的祭亭,今存遗址。)

  颜廷榘诗:‘九仙峰畔有龙池,池水清深龙欲飞。昨日洞门风霹雳,今朝池上雨沾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李云阶诗:‘池水深千尺,孤峰挂百寻,忽惊神物起,风雨振空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云阶》)

  林埈诗:‘仙山锦绣屏,古刹莲花迹;龙为霖雨兴,抟云天咫尺。’

  李乔霖诗:‘一泓开照胆,倒浸月华低。莫将龙护法,风雨连宵迷。’

  林槟诗:‘朝来雷电暗苍冥,谁倒龙宫行雨瓶?一自朝天龙去后,至今潭水尚精灵。’

  李日见诗:‘石池千尺白云光,神物朝天霖雨飓;日午香生禅味足,莲花应借作慈航。’”

  龙池畔巨石之上,有“龙泉”字刻,竖写楷书。

  龙池南如墨鱼状巨石之上,有“彼岸”字刻,楷书。

  九十九空洞

  “龙池”南侧坡下,洞穴密布,俗称“九十九空洞”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龙池下有石洞,大小九处,大者容数榻,小者蹲数人。水从洞底出,曰‘九十九空洞’。明·嘉靖庚辛(嘉靖岁次无“庚辛”,或为“庚申”,嘉靖卅九年,1560年),乡人多避兵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乱》)

  九仙洞前怪石嵌嵌,人迹不到处,一涧如瀑布。古志云:‘九仙南有泉,声淙淙若自云间来;久睛鸣则雨,久雨鸣则睛。’亦名‘灵龟漈’。”

  仙峰寺

  龙池之左不远,有仙峰寺。

  仙峰寺,初名“仙峰岩”,始建莫考,据说唐、宋时期,九仙山人烟稀少,仅有灵鹫岩和仙峰岩2座寺庙。明·万历(1573—1620年)间重建。后圮,仅存当时的两个石门遗址。1994年在遗址上重建,名“仙峰寺”,2013年,历时20年落成。(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灵鹫岩、仙峰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龙池左为仙峰岩,宇基宽广,兴废不知年代;(明)万历(1573—1620年)间重建。

  国朝岁贡陈拭诗:
  ‘仙峰佳景即蓬莱,岩踞峰头绝点埃。古树亚枝盘鸟道,天花落水涌莲台。
  微云送雨前山度,淡月邀僧八榻来,饱我烟霞忘世味,烹泉敲韵恣徘徊。’”

  通仙室、会仙室等

  据史料,宋末元初,寺院僧人突在九仙山西侧山麓建起“通仙室”、“会仙室”等5座岩寺,很可能是泉州南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劫后余生的少林僧人“亡入德化”,逃入九仙山挂褡避难之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今无存。

  莲花岩旧址和普陀洞、普陀岩寺遗址

  从龙池往西,五峰如莲花,称“莲花岩”,有莲花岩寺旧址。复一峰为“普陀岩”,有“普陀洞”和普陀岩寺遗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龙池右,五峰簇峙如莲花。

  有莲花岩旧址,石大士、石镜、石盆犹存。

  复一峰为普陀岩,为醉仙幕,为望军石,为明镜台。

  其右为天宫,戴云列帐,狮峰前茅,奇胜可穷千里目。

  林槟诗:‘菡萏风凉一水清,何年化作五峰呈?披衣玩月同僧话,虎啸猿啼三两声。’
龙池南巨石高丈,长倍之,状如墨鱼。题‘彼岸’二字,张士宾更曰‘石鲸’。
林焌诗:‘石舟侵水半,珠树覆石鱼;如何云气结?水底有龙嘘。’”

  “普陀洞”,泉音讹称“补陀洞”,系一巨石釜覆的天然岩洞,容1人卧伏而进,洞深4米多,宽2米多,高1米许。洞顶刻字:“大元至元甲申(元·至元廿一年,1284年),补陀洞,伯贯字。”

  洞外露天处,是普陀岩寺遗址,岩石上现尚存1尊利用天然岩石雕凿的男性观音造像,头身分刻而后衔接一起,通高1.65米,身高0.77米,肩宽0.53米,趺坐在1块高0.45米的岩石上,是九仙山弥勒佛石佛的附属文物,其面额风化较严重,后有修补。

  观音造像头顶戴冠,冠中有佛祖像,浓眉大眼,双眼微闭,长耳垂肩,胸前饰璎珞,右足下垂,左腿交于右膝上,跏坐的左脚裸足、脚尖向下垂地;手袖略卷,手的下部露出,右手掌放于右膝盖上,左手掌按于左足边的石座上;雕刻精致,服饰讲究对称,线条流畅。这尊男性观音造像和中国传统观音截然不同,特别是细长的手指,具有泰国风格,佩戴手镯,又有印度遗风。造像时间,一直认为应与洞内刻字同时,即元·至元廿一年甲申(1284年);但亦有文史专家研究判断认为,它应是唐、宋遗物,属印度佛教原始的观音造型。

  普陀岩寺遗址之侧的巨石上,有“补陀”字刻,横写楷书。岩旁还有莲花池。

东区

  灵鹫岩寺

  唐·开元四年(716年),僧邹无比在九仙山巅东麓肇建灵鹫岩(后称“灵鹫岩寺”),是闽南最早的古刹之一。后屡有修建。1978—2003年陆续按原规制重建。“灵鹫奇花”即指灵鹫岩寺,是古“九仙十二景”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名僧·无比》、《泉州儒道释寺庙·灵鹫岩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九仙山左为灵鹫岩,衣云霞,抱泉石,修竹奇花,绝非凡境。

  庭前砌方石为池,立石桥,莳小白莲,其花午开而酉苞,方中时烂然盈目。池水深黑,如巨星明于晦夜。

  岁贡林牖诗:‘山回窈窕隐仙家,屐蹑千峰意自赊。羽翰高飞黄鹤驭,烟霞时度白香车。秋深珠树笼云影,亭午琪莲映日华。历历丹梯天可接,何须海上觅浮槎。’

  国朝进士李道泰诗:‘地接天河不住倾,烟云缥缈众星明;仙人顶上簪花落,冷艳香浮削玉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道泰》)

  岩前有泉仅斗,出石窦,味甚甘,更仆不可竭。古志云:‘九仙山有仙石井,阔尺许,虽旱不竭。’即此。

  林槟诗:‘冷然泉洴石山巅,住(“住”:民国版《德化县志·古迹·胜迹》为“住”,应为“驻”)锡开山何代年?祗事金茎和玉屑,柳枝洒处涌青莲。’

  明·万历壬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僧应阳凿山阿为池,通胡卢池积水,直抵放生池。长数十丈,广半之,深又半之。负东揖西,因名‘回照’。一石高数丈,立池畔,号‘将军石’。

  国朝拔贡李宸铿诗:‘拔壁凌空半人云,灵岩保障独需君。松毵鼬动旌旗摆,竺籁声喧鼓角闻;猛将弯弓会饮羽,丈人呼石总能军。论功何必封侯去?苔挂征袍旧豹文。’”

  灵鹫岩周边

  鹫岭

  鹫岭,位灵鹫岩南。

  ·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灵鹫岩南有鹫岭,凿石为磴,攀萝而登,岭畔险壁处,累石作小塔,云系僧无比牧牛时所戏成。迄今垒块,虽石尤羊角,终不仆。

  颜廷榘诗:
  ‘宕蛲鹫岭凿何年?灌木阴阴泣杜鹃。险磴忽思王子鹤,舂粮不挂阮宣钱。
  寒生短褐来天外,翠着篮舆过雨前。载酒喜逢吴季子,夜敲长剑醒龙眠。’”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魁星洞

  魁星洞,位灵鹫岩西。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岩(灵鹫岩)西有‘魁星洞’,峭石中虚,傍有云路,前一竖石如笔巅,一方石如斗。”

  说法台

  说法台,位灵鹫岩东。台畔有点头石。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岩(灵鹫岩)东有说法台,石平如砥,坐可数百人。万历庚戌(明·万历卅八年,1610年)夏,邑绅张士宾建亭,颜曰‘半闲’

  张士宾句:‘千峰到客云双袖,半榻谈僧月一亭。’

  又诗:‘层台古洞穿峰出,石面嶙峋扫自题。碧落依人多气色,山花爱客逐攀跻;风流竽籁松杉近,日返丹青高岫低。半榻亭头闲寄傲,上方莫莫唤天鸡。’

  岁贡朱光山诗:‘亭结云头净,名浮可自禁;生寒(“生寒”,民国版《德化县志·古迹·胜迹》作“生闲”)逢半日,招隐入山深,’

  说法台畔有点头石。

  张士宾诗:‘初登三乘域,说法坐高台。石聚头皆点,心安劫已灰;沾花孤月冷,蘼草一亭开。谩说千人石,生公去不回。’

  过点头石数步,石上一巨踪,长老云:‘仙人踪,一在狮子岩前,一在此,相去五十里许。’

  林槟诗:‘飞舄曾游海上山,留连遗迹在人间;当时误采长生药,一入壶中去不还。’”

  摩崖石刻

  东区有摩崖石刻12处:

  1.“云梯”:竖写楷书。位于东区沿公路的山上。

  2.“山门”:竖写楷书。与“云梯”石刻毗邻。

  3.“护界将军”:竖写楷书。位于九仙山东区入口处的路旁。

  4.无比 师涅架台”:竖写楷书。镌于1块巨大的岩石之上,为唐·开元(713—741年)间僧邹无比坐化处。

  5.“说法台”:竖写楷书。位于灵鹫岩前方的小山坡上,昔为僧道讲经说法之地。

  6.“甘泉”:竖写楷书。位于灵鹫岩前面1泓清泉旁边。

  7.“傲云”:竖写楷书。位于“甘泉”不远的小径旁。

  8.“回照池”:竖写楷书。位于回照池之侧巨石上。

  9.“山高水长”:横写楷书。位于“回照池”石刻上端。

  10.“云关”:楷书。

  11.“魁星洞”:楷书。

  12.“观自在”:楷书。

南区

  南区林区葱笼,荫翳蔽日。

  永安岩

  有永安岩,旧称“荇菜岩”,传为唐·开元(713—741年)间僧人邹无比垦种荇菜之处。现存岩宇为明·万历卅三年(1605年)修建的,代有重修。“永安翠竹”是古“九仙十二景”之一。(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永安岩》)

  永安岩东面有“护界亭”、“玉液泉”。岩附近有蛇岳公洞”,石如大蛇张口,颇为奇特,传为永安岩寺僧蛇岳修真处。岩后林深树密,产有方竹。不远还有“坐禅石”、“会仙室”故址。

  摩崖石刻

  永安岩寺附近有明、清两代的摩崖石刻。

  “松径”:横写楷书,位于寺北通往九仙山小路边,此为古代由县城通往九仙山的古道。往昔该地多五须松,曾有“松迳风涛”胜景之称。

  “第一山”:竖写楷书,位于寺右300来米处山上,巨石如峰。

  “法水流香”:竖写楷书,镌于寺前东边小涧上面的孤立巨石上,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镌。石下泉水潺潺,石上乃史云济涅槃处。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永安岩》:“旁有小涧,题曰‘法水流香’。又有会仙室,勺泉泻出石壁间,清旷爽墙,纵目无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明·其他名僧·史公祖师》)

  “玉液”:横写楷书,位于寺左路旁,巨石下有清泉。

  “坐禅石”:竖写楷书,位于寺西近“会仙室”的路旁。

  还有“觉路”、“高山仰止”、“直上云霄”等。

北区

  九仙山气象站北侧为北区。

  摩云洞

  在“五尺天”石刻下面,有一巨石叠成的天然石洞,洞门镌“摩云洞”3字,横写楷书,字迹清晰;洞门之上镌“齐云”2字,横写楷书。

  与“摩云洞”正面相对,洞前障一峭石,镌“面壁”2字相传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进士赖垓(山下琼溪村人)仕进前,曾在摩云洞刻苦攻读,后人为记其事,在此题刻铭念,因而“摩云洞”又俗称为赖垓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

  “从山脊逶迤,过石刻‘只有天’,辟石洞二,上曰‘齐云’,下曰‘摩云洞’,如奇龛,可坐数人。南为振衣冈。

  颜廷榘诗:
  ‘有客问峻嶝,凭虚下复升。踏梯云一径,摩洞石千层。
  珠树浑如枣,玉楼半是冰。耽游归路晚,作伴喜逢僧。’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张士宾诗:
  ‘怪石劈层空,摩云绝壁东。虬枝苍藓匝,鸟磴夕阳蒙。
  凿洞盘方外,餐霞坐镜中。万林通一线,拂袖翠微笼。’

  赖燫诗:‘怪石摩云出,洞门接汉开。霜枝封藓古,幽胜即蓬莱。’

  庠生林昂诗:
  ‘更访名山上翠微,摩云高磴展难移。琼枝压径千秋树,圭百当门百仞扉。
  人在天中红日近,眼看木杪绿波飞。冷然一啸寒风爽,迷却洞门何处归?’”

  “摩云洞前障一峭石,题曰‘面壁’。旁有石梯,下抵莲花峰。

  李乔霖诗:‘苍苍石抱藤,冉冉云抛练。忆我祖师达摩祖师,对却十年面。’”

  风动石

  北区还有“风动石”景点,在气象站北侧。

  绕过“风动石”,到达最高处“五尺天”。人登其上如处云间,纵目四周,视野开阔。正西莲花池畔,五峰耸峙,犹如莲花怒放。山岚松竹葱茏,岩石斑驳,稻田阡陌,尽收眼底。“莲峰月色”是古“九仙十二景”之一。

明·林木昂(“木昂”合一字)《游九仙山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记(明)》收录林木昂(“木昂”合一字)《游九仙山记》曰:

  “邑北行三十里有九峰,崇壁怪石,幽雅清致。相传昔有九仙,曾游其处,故名。庚戌冬,会小铭周则森君读书其上,招余游。时雪甚,遂取道小铭,为九仙游。

  过石岭,攀砚山石,从斜径盘回而上。云里嵯峨碑兀而耸者,九仙山也。望一石若佛,不能甚别,而神巴飘然,恨不即至。

  旋下囗岭,有玉液泉。至护界亭,转数武,大椿森然,万玉潇然,法水流香,闲云绕足,下有宇巍然者,荇菜岩也。余入岩,礼佛毕,适尔熙载酒至,时雪寒甚,饮以巨觥。

  从岩北而上,可百余折,名松径。有五须珏,偃蔚青盖,郁若苍虬,烟嚣相映,境象又新。稍上,垒石层层,屏者,几席,冠者,髻者,缅联、中断,若剑截者,列径两旁。稍上为小石天,大若环培,可坐息机。而宝林万木争妍,树菼盘翠,覆于石上,虬枝苍幹,直干青霄。茑萝之牵风而舞。春来山茶吐萼,红锦千章,更大奇也。

  囗囗囗灵鹫,履仙人迹,登魁星洞,历甘泉税法台诸境,盘旋而抵岩址。方沼澄清,孤塔峙前,塔外祥峰拱卫罗列,居然九仙奥区矣!

  复抵仙洞,怪石谽,若天造然。

  转入石径,如复道横空而度。盘树交阴,清幽袭人。即进九仙洞,中宽旷可列坐数十人。稍阴,则留云凝雾,石宇浏珠若滴。中有石弥勒像,高可丈余。洞深,屈曲盘纡。穿石罅,西为天然室。趺跏片时,百劫俱空,即无比禅师修行处。

  转而西,石壁如崇墉,高数仞。东有石如马、如鼓、如狮子。北垒石巍峻,为飞升台。

  又直上,奇峭壁立,为蓬菜第一峰。绝顶为大千世界,为‘尺五天’(在九仙山主蜂绝顶,今九仙山气象站于此建观测台),盖高无际矣。凭高一盼,团嶙迭巘,错若金签,横若玉轴,近若拖绅,远若烟雾,巍巍乎九仙大观也。

  转为耆阇崛山,上有石棋盘子宛然,岂古所谓烂柯者耶?逶迤山脊,尽其巅,复有齐云、摩云两洞、俱中虚,可坐十余人。俯盼万林,苍翠千顷。西一岭势陡若悬。山麓龙池深作蔚蓝色。池生白莲,当午则开,香闻绝壑。畔有彼岸石,壮如卧龙,风雨时作惊人声,则森君就崖畔建嘘云亭,亦憩息一便也。

  西为普陀岩,五峰相映如莲花,因名莲花峰。故址俱在。有石大上像,半没泥中。余顾谓则森曰:‘此所谓淤泥中生出红莲也。物之兴废固有时哉。’为之怅然。

  复上一峰,银云雵雵起踵下,四顾远山千里,如食前豆也。

  余两人兴甚,因泚笔分韵,各赋诗若干首。”

明·张士宾《半闲亭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记(明)》收录张士宾《半闲亭记》,曰:

  “夫山川形势胜,造化中遇与不遇犹人也。崇山怪石,奇崛□(上“山”下“龙”)欢,隐丛薄而无自表见者,往往皆是,岂待兹山乎?

  山去吾邑不满一由旬,余乡土往来,实有夙契。年来奔逐名缰,至庚戌秋服初表,取道涌水,登鹫蛉,见积翠列华,绀殿白云,大非灵鹫故署矣。乘兴坐说法台,飞觞朗咏,薄醉且去。则森君徐曰:‘石上可一亭乎?’予曰:‘诺。’出数金,命僧构焉。会予归自金陵,乃匾曰‘半闲’。风清月白,宛然浮生半日闲,实际也。嗣是山亦稍遇人,人日至而名籍甚,犹夫瓮牖经生出一头角时矣。虽无夙契者,亦收千里裹粮耳。

   辛亥春,复履其巅,放歌纵洒,忘乎骇俗。而山灵副以风月,眷眷若与予遇。予慨曰:‘山犹人也,惟世态人情实愧于山。度形而衣薜萝,量腹而进松木,吾其为兹山盟矣。’乃选石而记之。”

十二胜迹题咏

  九仙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著名者有十二:灵鹫奇花、高台说法、永安翠竹、层洞摩云、魁星彩笔、弥勒禅门、龙池霖雨、石井甘泉、宝林织翠、夕照回光、莲峰月色、松径风涛。清·乾隆《德化县志》载有张士宾朱光山十二景诗的七绝和五绝各1首。

  张士宾《九仙山十二景诗》

  张士宾(1573—1619年) ,字公仕,明·德化县丰厚社人(约今大铭琼英山后一带)。入国子太学,以监生入仕,历州县地方官吏、顺天府涿州州同、大宁都司断事。擅诗赋,所作甚多,然大都散失。收入清·乾隆《德化县志》的,有诗词20余首,如《和林伯子天下无山高戴云歌》、《九仙山十二景》、《九仙洞》、《摩云洞》、《小石天》、《半闲亭》、《永安岩》、《步杨明府九仙览胜》等,还有《九仙山志·序》(万历四十五年撰)、《半闲亭记》各1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灵鹫岩》收录张士宾《九仙山十二景诗》”,曰:

  “灵鹫奇花:
  ‘世尊当日一花拈,散落瑶琼泊岫岩;朵朵香风天外臭,芳姿更向月中纤。’

  永安翠竹:
  ‘涧环万竹翠交加,般若台高转法华;夜半岩头风雨作,化龙疑是葛洪家。’

  高台说法:
  ‘当年说法有高台,聚石累累劫已灰,偶向亭头听半偈,散花天女雨中来。’

  层洞摩云:
  ‘乍登洞壑接青霄,伸手摩云五色饶;此去蓬莱应不远,虹霓漫借作长桥。’

  魁星彩笔:
  
‘石洞嵌釜云路通,斗杓高出万峰中;洞前彩笔骄如许,花放春三映日红。’

  弥勒禅门:
  ‘玲珑古洞秘青霞,指点苍山木□赊;绣佛何年留面目?白云缭绕作袈裟。’

   龙池霖雨:
  ‘云树高悬百仞台,中含沧漭石池开;蟠龙时或朝天去,却念苍生带雨回。’

  石井甘泉:
  ‘老僧杖锡夜归迟,晓起磷磷一勺漪;莫是山深来虎爬
(“虎爬”疑为“虎豹”之误),清涟千古照须眉。’

  宝林织翠:
  ‘给孤买地布黄金,到处尽将宝作林,翠织晴云迷去住,山花片片着罗衾。’

  夕照回光:
  ‘新筑回塘弄晚漪,晴罢如练镜中披;浮光返映维摩室,始信猕猴旧有池。’

  莲峰月色:
  ‘崔嵬五出染晴霞,人道峰如菡萏花;可是太华分十丈,月明猿鹤唳天涯。’

  松迳风涛:
  ‘白日松风韵野涛,虬枝压径出平皋;抠衣欲觅知音者,弘景当年兴自高。’”

  朱光山《九仙十二景诗》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灵鹫岩》收录朱光山九仙十二景诗”曰:

  “灵鹫:‘灵鹫有奇花,冰姿泥不染;方塘向午开,碧若梅花点。’

  永安:‘寻山登觉路,窈窕异尘寰;人与白霎净,禅如翠竹闲。

  说法:‘僧向莲台坐,昙花傍雪飞;听玄心自了,头点石依依。

  摩云:‘层洞累石间,片片摩云白;有时跨鹤来,仙人应咫尺。

  魁星:‘危石壁奎悬,晴霞绕洞口;璀灿天北方,屹然若魁斗。

  弥勒:‘洞门杳可探,烟霞晴一眺;绣佛耳中声,风前猿鹤啸。

  龙池:‘天光含碧虚,石窦深何底?风雨有时来,神龙惊且起。

  石井:‘津从石髓生,一酌甘如许;应是玉壶冰,堪靖六月暑。

  宝林:‘眺望历晴山,琼枝罗万丈;徘徊林中日,苍翠着衣上。

  夕池:‘涧水涓涓出,凿塘一鉴空;万山回照人,倒映碧岩中。

  莲峰:‘地旷诸天合,嵯峨矗五峰;夜深山月出,朵朵列芙蓉。’

  松径:‘奇松日饕苍,盘径清阴乱;吹万起涛声,琅墩来耳畔。’”

诗词

  九仙山历来是文人士绅探幽寄意之地,历代留下大量诗词。

  

  ·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收录唐·僧无晦《望九仙山》,曰:“拄杖寻芝术,西来眺九山。颇知闲岁月,云水共开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其他名僧·无晦》)

  五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五代·清溪开先县令詹敦仁《题九仙山》诗,曰:“太白歌中昔未闻,佛天高处却逢君。姓名不落人间世,何事今朝不望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宋]》收录宋诗有:

  宋·主簿陈元通《九仙山》
  “九仙曾住九山头,仙去山空岁月幽。为爱遍寻方外侣,乘闲便向洞前游。
  苍苔断处踪犹在,玉局残来子未收。换骨丹砂应几转,吾生结得此缘不?”

  宋·主簿柳德骥《九仙瀑布泉》
  “白云深处是仙乡,石涧飞流瀑布长。天插一泉声漱玉,地高六月夜凝霜。
  烟霞极目浮孤屿,萝薜牵衣出上方。明发阴晴谁借问?虚名终愧梦黄梁。”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明]》收录明诗有:

  明·知县黄承讚《九仙山》
  “符悬半竹闲栖息,一眺高山石径仄。琪树名花曳我衣,入天双眼芙蓉逼。
  指点千村缥缈间,桑麻畎亩负山职。何时饵术与餐霞?白日山中生羽翼。”

  明·知县俞思冲《登九仙山》
  “九仙侵碧落,一水引涟漪。坐看清宵月,行倾浊酒卮。
  岩将萝薜幔,檐傍斗星移。猿鹤空相忆,餐霞未有期。”

  明·知县毛翀《游九仙岩》
  “因公初出郭,便向此中游。云散千峰午,凉生五月秋。
  坐来心地净,踏破石门幽。胜境何辽隔,应嫌与俗俦。”

  明·杨文正《九仙览胜》
  “选胜历层山,探秘窥仙室。石盘苍岭巑,峰隐翠微郁。
  突兀伴烟霞,荒凉捐蓬筚。琪花晚故鲜,玉液光抱日。
  谷暗飞锡来,山回布金密。芘刍会野僧,梵呗分藜乙。
  佛照图林间,元风入屠律。因赓招隐诗,差快壮游佚。
  吸水蒸云涟,看山夙魔出。以予牛马走,极目凤凰屋。
  洞邃南北开,岩危今古一。五丁邈矣徂,二酉难为述。
  莓苔坐世贤,篮舆转童跸。自分菟裘临,亦参大阮巾必
(“巾必”合一字)
  流景惊韶光,凡情等崖蜜。欲问元珠藏,宁须婚嫁毕。
  山游白云封,傲吏销魂咥。牛斗不全孤,踵息还自觅。”

  明·张士宾《步和杨明府九仙览胜》
  “靠嵬度神嚣,青霭攒仙室。勺水绕岛潺,平林穿径郁。
  沧桑变古今,萝藓封圭筚。山固以仙灵,人或探云日。
  鸟声竽籁幽,天光罅窦密。顾盼自君侯,峥嵘联太乙。
  云有探奇魔,蒙吹黍谷律。察眉裹隐忧,纵目聊舒佚。
  百里凤毛翔,一游凫舄出。褰帷绿水前,飞袂青山屋。
  乐只古人双,治平今世一。花木炙容徽,魍魉惊题述。
  夜宿列寒扃,田更疑驻跸。轩车既暂巾,琴书同有巾必
(“巾必”合一字)
  风薰单父弦,惠流楚萍蜜。自别烟霞群,思为忠孝毕。
  阳春雪调工,华衮山灵咥。千古琅璈音,时从霄汉觅。”

  明·林焌《步和杨明府九仙览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焌》):
  “采风出郊原,探奇登石室。烟霞畅蔚蒸,林薄穿岪郁。
  紫气射牛墟,辉光落圭筚。瑶草动春风,标枝承化日。
  周遭石石含
(“石含”合一字)砑,拱负山冥密。林垌有雉驯,山墨(疑为“□”[上“巴”下“山”])无虎乙。
  刹清单及
(应为“单父”)琴,谷煖邹生律。讼简谢勖勷,公余聊暇佚。
  旬敲天际落,峰破云中出。洞口长仙芝,藤萝衍幽屋。
  宝箓异开三,君侯信得一。碧汉飞虹霓,灵岩藏著述。
  童叟争览舆,林臬讶呼跸。野枝覆层层,丰裁垂巾必巾必
(两字“巾必”均合一字)
  擎柱舞乔凫,凤鸾降寿蜜。倚马赋逾扬,然薪读似毕。
  荇芹随野供,冰檗惯自咥。只恐山灵妒,黄金紫泥觅。”

  明·王雍《步和杨明府九仙览胜》
  “古人纪名山,崧高有太室,谁数闽中区,仙山更崒郁。
  回忆十年时,挂冠归蓬筚。寻山直穿云,鸣鸡见海日。
  笙鹤闲往来,云物倏疏密。盘石虚烂柯,龙池浸太乙。
  未须雕虫吟,风壑自成律。振衣上上头,飘然忘遗佚。
  君侯自公余,单骑城西出。省耕念方殷,岂遑探幽屋。
  举目惊华嵩,宇宙间非一。忽起览胜心,长篇难具述。
  飞旌出层巅,招摇青鸾跸。倔俭若会逢,梅溪隐真巾必
(“巾必”合一字)
  却笑尘中人,腹刀口如蜜。山灵喜侯来,三祝犹未毕。
  名借侯愈高,侯亦差微咥。诗成藏此中,千古任相觅。”

  明·张士宾《半闲亭》
  “崭岩高处半云封,作意寻仙到几峰。绝嗽风生喧野鹤,浮空春暗乱芙蓉。
  虚亭坐石烹新茗,斜磴沿池信短筇。老衲俱闲谈胜果,喃喃天际抚孤松。”

  明·詹仰庇《游九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漫道神仙不可求,且来宝地一探幽。洞从混沌何年避?人共逍遥出世游。
  翠壁摩空迟日月,苍松盘石老春秋。群公逸兴相招引,云自无心任去留。”

  明·左长史、永春人颜廷榘《游九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颜廷榘》)
  “九峰矗立九仙名,何代开山作化城?浮出玉莲人不识,飞来金粟道初成。
  白云岩际留僧影,清夜空中听梵声。明发相将缘觉路,龙池风雨不须惊。”

  明·邑举人、知州林际春《九仙览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际春》):
  “迢遥百里问仙踪,步入幽岩胜九重。僧向空中飞锡鹤,人从天外蹑芙蓉。
  丹崖不记何年凿,石井犹余勺水淙。到此同期生羽翰,可容咫尺白云封。”

  明·邑进士、主事郑沛《游九仙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沛》):
  “寻幽良未暇,云壑偶相过。山静宁须月,池平不作波。
  岩扉依树隐,石磴着苔多,肯负山灵好,他年扪薜萝。”

  明·朱光山《九仙岩二首》

   “万叠峰峦耸,招遥结胜游。轻烟笼古树,凉月映深秋。
  怪石天成巧,崇山客探幽。飘然身世外,兀坐与僧俦。”

  “古寺风尘隔,烟霞绕翠微。静看诸凡了,转觉百年非。
  洞峭岚侵席。苔深露点衣。登临同有兴,搔首未言归。”

  明·邑岁贡、知县林火鼎(“火鼎”合一字)《登九仙绝顶有怀》
  “峻嶒绝巘倚天开,百转藤萝石径裁。风撼洞门山鬼啸,日蒸云气海蜃来。
  人夸八座星辰近,客赋《三都》杖屦回。极目芳林凝暮霭,却怜猿鹿卧苍苔。”

  明·邑监生、县丞张绅《九仙岩》
  “磊磈岩高敞北山,琪花瑶草异人间。野猿夜啸凡尘隔,灵鹫西来佛日闲。
  石伴棋残罢半护,洞穿树古雨留斑。久歆阆苑迟迟步,欲拾烟霞满袖还。”

  明·邑贡生、知县李乔辑《九仙山晚眺》
  “岧扉绝顶属仙家,卓锡飞教步晚霞。淡荡平铺林是宝,参差如戟石抽芽。
  径从壁断云光转,洞设梯危鸟道斜。远近疏林千叶坠,老僧遥指已归鸦。”

  明·邑庠生林焻《九仙纪游》
  “忆余丁未年,夷则月初度。拉社两三三,寻仙凭蹇步。
  信宿至山中,鸟花如道故。赑屃陟层巅,峰涧历相顾。
  梵宫栋宇新,缁流餐霞素。珠树珊瑚姿,五尺未云慕。
  似盖偃泉石,阴阴长不露。莲花向午开,疑从玉井遇。
  洞响石罅音,嶒吰绰余趣。风烟翳古木,枝枝盘交互。
  截若箕筲夷,郁如龙蛇怒。巧哉天然奇,人工宁齿数。
  四望万象空,平楚莫辨树。石隐畸人踪,崖镌骚客赋。
  禽鱼草木珍,雨雪晴阴雾。种种景堪评,搔首惭武库。
  所之只会心,会心弥澹虑。经今十载余,炯炯眸中布。
  蓬瀛己云遥,岛洲不可渡。所以福地间,宜发禅心悟。”

  明·邑岁贡林槟《九仙山晚眺》
  “缥缈丹邱何处寻?翠微洞古乱云深。天门高峙金茎晓,石壁斜飞绀殿阴。
  水底渟泓龙气跃,林丛青霭曙光沉。持杯一笑闲今古,浪说尚平五岳心。”

  明·邑庠生周樱《九仙岩》
  “地高不受暑,峭壁半凌空。林午云犹合,山深日未红。
  泉流石骨冷,谷暗雨花蒙。相对如无语,伴僧出岫东。”

  明·邑庠生林朝藩《游九仙》
  “山椒有兰若,胜日偶同寻。鸟语低幽涧,松风袭远林。
  云穿行客榻,钟押比邱音。法水淙淙滴,还堪涤凡心。”

  明·里人周绍熹《憩九仙岩》
  “灵境名传旧,丛岩半接天。水光时映壁,岚气自含烟。
  古树珠为蕊,奇花玉作莲。吾生惭偃蹇,欲学醉申仙。”

  明·德化人赖垓《重游九仙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
  “时适奉旨趣还朝供职,邑进士、右春坊赖垓
  ‘荚蓉削就貌原尊,嵩岱恒华总第昆,出岫云霞踪独幻,通天呼吸气难扪。
  龙池青色翔风雨,石洞苍斑啸鹤猿。徒倚危巅胸玻荡,可堪书剑动衡门。’”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山·九仙山》收录明代咏九仙山诗有:

  “明·知县杨文正诗:
  ‘为爱山灵振客衣,春光称适翠霏飞。悬崖幻怪天呈巧,隐洞尼珠地发机。
  古采齐云烟嶂合,石潭吞日玉壶肥。九仙去去何时返,惟见山僧卓锡归。’

  永春知县夏忠诗:
  ‘洞有闵门峰有台,鸿濛宁是五丁开。人传灵异皆刍狗,我爱寥天托始孩。
  入暮群山望气度,凭虚绝险吊奇来。一官碌碌身如许,选胜于兹百虑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胜迹·九仙山》收录“明·刑部侍郎詹仰庇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曰:
  “百里相寻岂惮遥?名岩栖息意萧萧。松阴积雨迷玄洞,石壁当天挂斗杓!
  半夜钟传风外梵,空庭人醉月中瓢。桃花谷口如通棹,高隐同君不用招。”

  

  ·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清·陈应奎《游九仙山》
  “蹑屐穿云兴正豪,问天把首几回搔。山僧扶杖开荒径,野客扳藤系短袍。
  珠树古盘苍颉字,石峰巧削鲁班刀。探奇直上嵬峨地。俯瞰山腰雾似涛。”

雾凇

  德化九仙山“雾凇”,是四季如春的南国罕见的特有胜景。有人说,北有吉林长春雾凇,南看德化九仙山雾凇。

  “雾凇”是在地面上凝冻而成的。九仙山雾凇的形成,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九仙山海拔1654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7%,仅次于四川峨眉山的金佛峰,居全国第二位;月平均相对湿度为全国目前记录之最。年平均有雾日300天,仅次于峨眉山,居全国第二位。年平均风速为7米/秒,定时最大风速在12级以上,为全国有名的最大风速地区之一。气候清凉,终年无夏,冬季漫长严寒,加上湿度大、风速猛烈,造就了九仙山雾凇的瑰丽奇观。山下和风拂煦,山头冰雪皑皑,好似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