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文庙(安溪县学)

【庙学合一,亦称“孔庙”、“学宫”、“儒学”、“孔子学”。
安溪县大同路东侧。】

  北宋·咸平四年摄令尉宋文炳、主簿弭忠信始建县学于县治西南隅。
  北宋·绍圣重修

    ——安溪县令郑自明和直讲张读重修。
    ——张读《重修文庙颂》。

  北宋·宣和五年安溪县令郑祖德修。
  北宋·宣和六年迁县治东。
  南宋·绍兴十二年安溪县令杨斡迁今址重建。
  南宋·嘉定中安溪县令赵彦侯立庙门华表。
  南宋·端平间安溪县令吴丙辟讲堂并作张直讲祠。
  南宋·嘉禧复赡学田

    ——嘉定三年~嘉定六年安溪知县陈宓取废刹田赡士。
    ——嘉禧四年安溪知县黄坚叟复赡学田。
    ——黄坚叟《复赡学田记》。

  南宋·咸淳元年十二月重修大成殿
    ——安溪县令钟国秀捐资倡修。
    ——梁椿选《重修大成殿记》。

  元·至正十四年毁于兵。
  明·洪武二年设科分教。
  明·洪武六~十四年重建

    ——主学事蒋宗禧和安溪县令侯士举先后重建。
    ——蔡元《重建先圣庙学记》。

  明•永乐三年重修
    ——安溪县令陈善宁重修。
    ——钱俊《重修学斋记》。

  明•正统十二年安溪县令路亨重建。
  明·成化、正德两建学门

    ——两建学门。
    ——史于光《改建学门记》。

  明·嘉靖间克集于大成
    ——嘉靖廿一年摄安溪县篆陈尧典议移址未就。
    ——嘉靖廿四年泉州太守程秀民谋兴建。
    ——嘉靖廿五年按察佥事余爌宏拓基址。
    ——王慎中《明·嘉靖间平寇兴学记》。
    ——嘉靖廿八年后安溪知县汪瑀、王渐造相继成之,集于大成。
    ——庄用宾《明令王渐造重修学记》。
    ——林有年《安溪县重建庙学记》。
  明·嘉靖卅一年《安溪县志》记载的规制
    ——学宫。
    ——学制。

  明•嘉靖卅一年《安溪县志》所记赡学田情况。
  明·嘉靖卅九年重建

    ——安溪知县陈彩建。
    ——傅夏器《明令陈彩重建学记》。

  明·万历四年修建。
    ——安溪知县俞仲章修建。
    ——黄光升《明令俞仲章修建学记》。

  明·万历十五年修建泮池
    ——安溪县令冯时鸣修建泮池。
    ——詹启东《明令冯时鸣作泮池棂星门外记》。

  明·万历末屡修。
  清·康熙二年重建

    ——摄安溪县篆来承祉重建文庙。
    ——粘本盛《郡丞来承祉摄篆重修儒学碑记》。

  清·康熙十二年重修“明伦堂”。
  清·康熙廿五年安溪县令孙镛、教渝林登虎和邑人李光地重建。
  清·康熙卅七年安溪知县戎式弘捐俸倡建“棂星门”和二坊。
  清·雍正八年贡生李钟准等重修。
  清·乾隆廿年安溪知县庄成重修,自为《记》。
  清·乾隆《福建通志》所记规制。

  泮额及学田。
  清末。
  民国。
  现代。
  现规制
    ——概说。
    ——大成殿。

  附:褒崇之典
    ——历代褒崇之典。
    ——先师之祭仪礼。

  安溪文庙,是崇祀孔子之地,俗称“孔庙”、“学宫”;古代因庙学合一,也是县学所在地,称“儒学”,习称孔子学”。位于安溪县凤城镇(县城)东南隅、今大同路东侧,背依凤山,前滨龙津,笔峰拱峙。

  “安溪文庙(清):安溪县凤城”,1985年10月列为第二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溪文庙(清):安溪县城”,2006年5月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学宫,在县治东南。”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儒学,故在县治东南。”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安溪县学》:“安溪县学,在县治东南。”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安溪县儒学,在县治东南。”

  “安溪文庙”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至清·光绪廿四年(1898年)历898年,经30多次的维修、重建、增建。

  “安溪文庙”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文庙,集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大成,为江南现存同类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群,素有“名冠八闽”、“秀甲东南”之誉。

  明•嘉靖卅一年(1552年)修成的《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等有记。

北宋·咸平四年摄令尉宋文炳、主簿弭忠信
始建县学于县治西南隅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摄安溪令的县尉宋文炳、主簿弭忠信始建“县学”(习称“孔子学”)于县治西南隅,是为“安溪文庙”的前身。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宋•咸平四年,摄令、尉宋文炳、主簿弭忠信始建,在县治西南隅。”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宋·咸平四年摄令、尉宋文炳、簿弭忠信始建于县治西南隅。”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先是,宋•咸平(998—1003年)间,学建于县治西南。”

北宋·绍圣重修

  安溪县令郑自明和直讲张读重修

  北宋·绍圣(1094—1097年)中,安溪县令郑自明、直讲张读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x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先师庙》:“宋·直讲张读重修文庙。”

  张读《重修文庙颂》

  张读作《重修文庙颂》纪其事。·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翰·、清·康熙《安溪县志·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颂》均有收录。文曰:

  “重修文庙颂(张读,宋直讲):

  ‘医巫卜祝,术陋技庳。不忘所自,拳拳于师。
  事三若一,殆无愧词。夫子之道,两曜二仪。
  羲皇以来,管摄在兹。从为正路,背则他歧。
  得为中夏,失则蛮夷
(康熙志作“南蛮”)。奈何为邑,弗处厥祠?
  猗欤侯!仕举优优。念治扶教,每思其忧。
  祠宫圯陋,慨然兴修。官僚协志,邑子赞谋。
  百皆具举,鼓鼛弗休。煌煌大厦,幻化道周。
  展我夙心,奉祠春秋。俎陈豕羊,笾荐枣修。
  降登拜伏,宛在鲁邹。维此安溪,邑泉之西。
  水锵玉佩,山峻云梯。逢衣蔼蔼,趋向不迷。
  桂籍鵷班,序次高跻。新宫告成,欢连耄倪。
  凤髻崒嵂,三峰环崎。前列后拥,气吐虹霓。
  异人颖客,鹏冲骥嘶。大夫之功,高与山齐。’”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颂》载此文后,并附有“按:重修文庙不知何年,其言侯,必郑自明也。”

北宋·宣和五年安溪县令郑祖德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安溪县令郑祖德修。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宣和五年令郑祖德修文庙。”

北宋·宣和六年迁县治东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迁址县治东。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宣和六年,迁于县治之东。”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宣和)六年迁学县治东。”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宣和(1119—1125年)间迁县治东。”

南宋·绍兴十二年安溪县令杨斡迁今址重建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安溪县令杨斡迁今址重建;绍兴十三年(1143年)成,前礼殿,后讲堂,为斋4。址始定。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绍兴十二年,县令杨斡始定今基,枕凤山,瞰龙津,笔架前峙,最为秀拔。”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安溪县学》:“宋·绍兴十二年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绍兴十二年,令杨斡迁学,据凤山,俯龙津,三峰外面,爽垲端拱,则今学也。前礼殿,后讲堂,为斋四。”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至绍兴十三年始定今所。”

南宋·嘉定中安溪县令赵彦侯立庙门华表

  南宋·嘉定(1208—1224年)中,安溪县令赵彦侯更立庙门华表。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嘉定中,令赵彦侯更立庙门华表。”

南宋·端平间安溪县令吴丙辟讲堂并作直讲祠

  南宋·端平(1234—1236年)间,安溪县令吴丙辟讲堂5间,泉州太守真德秀命祀张读(官直讲)于堂东,作直讲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张读》)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端平间,令吴丙辟讲堂五间,守真德秀命祀张读于堂东,作‘直讲祠’。”

南宋·嘉禧复赡学田

  嘉定三年~嘉定六年安溪知县陈宓取废刹田赡士

  南宋·嘉定三年~嘉定六年(1210—1213年),陈宓(字复斋)任安溪知县,曾取上乘废刹田赡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嘉禧四年安溪知县黄坚叟复赡学田

  嘉禧四年(1240年)福州黄坚叟任安溪知县时,赡学田被赀豪所窃。黄坚叟白泉州守颜颐仲复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坚叟颜颐仲》)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6·风俗人物3·叙官·宋·知县·黄坚叟》:坚叟,福州人。前令陈宓取上乘废刹田赡士,至坚叟为县,田被赀豪所窃。坚叟白守颜颐仲复之。邑士自时三十增至四十,至坚叟增为六十。”

  黄坚叟《复赡学田记》

  黄坚叟《复赡学田记》。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文曰:

   “复赡学田记(黄坚叟,宋·县令):

  ‘圣朝以儒立国,每加意于养士。绍兴(1131—1161年)间,上命农丞钟世明 往闽中,取寺观绝产,隶郡国养士。一哉王心,其重吾道也至矣。今在州县,皆有废寺以充学廪,惠至渥也。

  溪邦(指“安溪县”)曩者学无赢廪,教养仅三十员,因复斋 陈宓复斋先生新拨上乘废刹以赡之,增员遂至四十,嗣益增广,今五十有七矣。经明行修之士,芥拾巍科,肩摩袂接,厥有以也。

  坚叟学制于兹,景慕尤切,讵意纳粟鶡弁狡焉,肆寇攘之谋,假窃势家,凭陵善类,席卷学租,奄为已物。谓林儒藻僧以谓县莫之何,诣府白之国银 公力赐公断,节判公力扶公论。彼以颓然负固,奸贪愈炽,天幸判府侍郎公,以禁从弹治京畿之绪余,续文昌涵濡佛国之遗泽,神明之政,天地其公,以诛心之法治横逆,以砥柱之力障狂澜,田几失而复还,道几微而复续,公之功大矣,公之虑则又远矣。

  三砧基簿之置,互相稽考无欺弊,一语规诲至切,固宜克已奉行,毫厘无慊,节剂量增三员,而为六十,以体我公之心,则楩楠杞梓,皆从此出。然则侍郎先生之主盟吾道,揆之复斋,功齐力倍矣。报功之德,又当何如。

  噫!士气者,道脉之所关;道脉者,国脉之所系。公以体国为心,以养士为念,士蒙教育,惟能以道自重,则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抑于公无负焉。故书之,以诏来者云。’”

南宋·咸淳元年十二月重修大成殿

  安溪县令钟国秀捐资倡修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十二月,安溪县令钟国秀捐资倡修大成殿及两庑廊。翌年年五月讫工。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先师庙》:

  “咸淳初,令钟国秀重修礼殿,梁椿选为记。

  椿选,晋江人,以省试经魁登第,有文学之誉,历官通守正言,寓居本邑来苏里,作湖山书院。学士多从之游,亦寓贤也(明庙学兼修,具前记)。”

  梁椿选《重修大成殿记

   梁椿选为作《重修大成殿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椿选》)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记文曰:

  “重修大成殿记(梁椿选,宋·右正言,邑人):

  ‘咸淳元年(1265年)春,上饶侯来领县事。仲秋释奠,将彻馔,微闻殿宇騞騞有声,心甚恐;竣事亟往视,则栋桡矣。召诸生告之曰:「礼殿蠹腐如此,无以植教基,奈何?」诸生曰:「姑补葺。」侯不可,命撤之。

  捐金为倡,授匠指画,僚佐邑属暨职事员秩致助有差,学长等分董其役。旧址增高二尺,两庑各广拓如之。栋宇崇宏,像设俨备。始事于是岁之腊,明年夏五月讫工。君令诸友请记。

  惟我朝以儒立国,重道右文,尊崇先圣先师,秩之祀典,是岂徒循旧比哉!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非此一脉行乎其间,人之类殄久矣!夫子之道,固不以庙兴废为存亡;然示学者之依归,尊正传之宗主,赖有此耳!

  今为吏者,惟知汲汲簿书期会之间,上以督责为功,下以取办为能,至有漠然视学校为传舍,圣师之居,颓敝摧压,漫不之恤。风俗日卑,人才日陋,莫有知其故者。侯于邑焦熬,不惮撙节,兴此巨役,是则可书也巳。’”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7·征文·记》亦收录梁椿选(晋江寓贤)”《宋令钟国秀重修大成殿记》

元·至正十四年毁于兵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安溪学宫毁于兵。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元•至正毁于兵。”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元·至正,学毁于兵。”

明·洪武二年设科分教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学制•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

  “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

  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二十五日,奉礼部尚书钦录,到中书省案验,当日左丞相宣国公钦奉圣旨:‘今后立学设科,分教礼、乐、射、御、书、数,恁每定拟来该学校合行的勾当,教秀才每用心讲究着。钦此。’钦依会议定拨到各项事理。

  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十八日,中书省右丞等,奉天门东板房内奏奉圣旨:‘准教定立罪名同这格式,各处学校都镌在碑石上。钦此。’立卧碑于学宫。”

明·洪武六~十四年重建

  主学事蒋宗禧和安溪县令侯士举先后重建

  洪武六年(1373年),郡士蒋宗禧承檄主学事,倡议重建安溪学宫;洪武十三年(1380年),安溪县令侯士举续建,洪武十四年(1381年)年竣工,历时8年。时建有殿堂、两斋、翼堂。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国朝•洪武六年,郡士蒋宗禧倡义重建。十四年,知县侯士举踵而成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

  “明·洪武六年(1373年),郡士蒋宗禧承檄主学事,倡议重建。十三年(1380年),令侯士举踵成之,明年毕工,凡历八年乃就。

  殿堂如旧,斋损为两,左曰‘博文’,右曰‘约礼’。翼堂为二室,左曰‘尊道’,祀司马八贤,右曰‘崇德’,祀始立学及有功于学者。

  翰林编修、晋江人蔡元为记。铭丽牲之碑曰:‘天经地纪,昭兹永在,敢瑑贞珉,用告于千载。’

  ,晋江人,四岁称神童。元·监郡亻契玉立驿致京师,元顺帝大奇之,命侍皇太子读书,名动馆阁,时年方十三四。后授翰林编修。洪武初,给驿诣京师,仍旧官。居数岁,乞归,来居本邑,寓贤也。”

  蔡元《重建先圣庙学记》

  蔡元(原作“蔡玄”)为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元》)

  ·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翰·收录蔡元蔡玄重建先圣庙学记。记文曰:

  “重建先圣庙学记(蔡玄,翰林编修):

  ‘夫子之道,与天地相为大,日月相为明,与王化相为远迩,而学校与圣道相为终始。于戏!圣道莫罄于名言已。若于学校兴修,表岁月而著其绩以劝,俾与学校相为无穷焉,固亦不可缺者也。

  泉州属邑有安溪,周·显德(955—960年)中始立县,迨宋·咸平(998—1003年)始建学。厥后学庙沿改靡一,绍兴壬戌(绍兴十二年,1142年)始定今基。据凤山,瞰龙津,其外则三峰拱峙,爽垲而端夷,诚美地也,前代因之。岁在甲午(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盗狾境内,遂毁于燹,涤涤然为狐兔墟廿寒暑矣。

  大明·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制天下开学校,选儒师置弟子员。郡邑守臣祗奉德意,乃壬子(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泉檄郡士蒋宗禧始教于兹学。既而顾瞻荒址,惕焉嗟曰:「夫学者教基,弗饬,则不足竦人瞻仰而向慕。今也圣师攸宇,栖神无所,师徒讲肄,亦窘爰处,教其无攸施乎!」

  亟谋于邑,闻于郡府,倡于义而好礼者。征材僦工,输力协作。茀甾翳,屏瓦砾,因旧址以营新构。攻位于癸丑(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是月位成,先筑斋舍一,俾诵弦者粗有所安辑。九月,棂星门成。明年甲寅(洪武七年,1374年),礼殿成,先圣及颜子子张为像。乙卯(洪武八年,1375年),神门又成,独两庑洎伦堂未克就,会邑有警而息。阻尼靡承,始复五稔。

  十三年庚申(1380年),诸生、邑人咸曰:「是学垂成而中辍,弗究厥功,虞遂隳。」乃告新令侯士举,仍强于宗禧,若曰:「愿无弃成绩。」因相与寻前绪而致力焉。

  明年辛酉(洪武十四年,1381年),两庑成,七十子迄传经儒先作绘。六月伦堂亦成,翼堂为室二:左曰「尊道」,祀司马八贤;右曰「崇德」,祀始立县及有功于学者。析斋舍,新而东西之,曰「博文」、「约礼」。廓射圃,合于学以为一,扁曰「观德」。前辟广路,俾面势旷平而直方。完以庖廪,周以缭垣,丹雘黝垩,质文适中,木石瓦甓,必择坚好。轮焉奂焉,有光旧观。

  九月壬午朔,邑长、二率诸生、邑人祗谒殿庭,告厥成功。耄、倪环学门观者莫不歆羡咨嗟,以为不图复睹斯学之盛,宜勒丰碑,觊垂不朽。而训导洪钟不鄙以状委于玄。
窃以王化之成存乎教,教之原存乎学,学之兴存乎其人。惟安溪建学以来,兴修屡矣。前人用心之勤,考诸邑乘可见也。矧惟斯举,属兹匡襄甫定,周瘵未复,阐拓于荒墟之场,拮据劬勚,八历年始克还其故物。亦艰已哉!

  噫!教之道湮塞久矣,所深赖者,泉夙号海滨邹鲁,教宜易入,化宜易成,其肇自今兹。百里之人,向化怀德,父兄饬子弟,师训厥弟子,咸笃孝忠,率尊礼让,以维持纲常而丕变民俗,夫然后知兴学之为功也。然则所关实甚大,大书深刻固宜。第玄末学谫辞,不足称述盛事,始以岁月表著如右,俾后人曰:「斯学也,建于某,葺于某,毁于某岁,重建于某。」庶几与学校相为无穷者也,二三子有焉。猗与伟与!

  天经地纪,昭兹永存。敢彖贞珉,用告于千载。’”

明•永乐三年重修

  安溪县令陈善宁重修

  明•永乐三年(1405年)安溪县令陈善宁重修。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永乐三年,令陈善宁重修,泉州府学训导钱俊为记。”

  钱俊《重修学斋记》

  泉州府学训导钱俊为《记》。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曰:

  “重修学斋记(钱俊,府学训导):

  ‘安溪邑庠昉建于宋·咸平(998—1003年)中,旧址在县治西南,迄今更历两迁。初于县东者,宣和六年(1124年)也;再移本学者,绍兴十有二年(1142年)也。厥址背凤山,面三峰,前有礼殿,后则讲堂,旧为斋四。嘉定(1208—1224年)间,赵彦侯来尹是邑而更立之,庙门、华表,皆所作也。端平(1234—1236年)中,又辟讲堂五间,斯其遗制也。

  自入天朝,洪武(1365—1398年)初乃设学校,轮奂一新,厥堂之制,仍循其故。斋损而为两,左曰‘博文’,右曰‘约礼’。爰建底今,经三十余年。岁月之骎,风雨之集,斋宇倾圯,瓴甓弗完,暨诸垣墉阶砌,举亦摧毁。生徒昕夕居处,匪遑宁也。

  永乐甲申(永乐二年,1404年),圣天子践祚之三年,虑中外公宇不整,久将颓仆,冀于限治,命所司度其用,以时修葺之。金华善宁实尹是邑,爰以育材之地为急,少尹三阳、古闽、幕司保定佥而谋之,众论毕协,遂抡材鸠工,始于斋舍,次而殿庑、堂阶、帘楹、户牖,悉为修治,弗损者不逮焉。尤虑公用之不给,各捐俸资以益之,俾民无劳扰。复询典教之官率生徒董其事,不数月而告完。昔之欹者复,腐者易,缺者补,栋宇岿然,庭殖楹觉,涂墍而新,无复风雨之患。从事于学者,将纪其事于石,命记于

  窃惟庠序者,风化之本原,为政之首务,所以明人伦、广教养,以为造士之阶也。前乎千万载之既往,后乎千万世之将来,舍此莫能治者。上自国都,下及闾巷,莫不有学。唐虞三代以来盖已皆然,为是故耳。

  安溪为邑,居于泉望。民俗殷富,山川钟秀,代不乏人。使教育之所,弗奠乃居,欲其全美,亦惟艰哉!昔文翁化蜀,以兴学一事照耀简册,为万古美称。矧闽南文献之地,非若岷山、导江之比,庶而富,富而教,讵不在兹乎!

  (按:“文翁化蜀”:文翁,汉·庐江舒人。景帝末年为蜀郡太守,“仁爱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学宫﹐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汉书》有传。)

   虽然,弗克钦承圣天子明命于上,曷以倡其端;微令尹而下以兴起斯文为已任,亦孰能成其事?而今而后,菁莪髦彦弦诵于斯,游息于斯,以乐其所乐,而将为他日大用于时,顾不伟欤!

  愧疏谫,不足以旁摭其实,姑录其颠末如此,庶俾来者有所考焉。是为记。’”

明•正统十二年安溪县令路亨重建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安溪县令路亨重建。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岁久蠹坏,正统十二年知县路亨重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正统十二年,令路亨重建。”

明·成化、正德两建学门

  两建学门

  成化(1465—1487年)间安溪县令谷廷怡,正德(1506—1521年)间安溪县令令王廷佐龚颖建学门。[按:龚颖,字栗夫,江西吉水人。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举人任安溪知县。]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成化间令谷廷怡,正德间令王廷佐龚颖建学门。晋江给事中史于光为《记》。”

  史于光《改建学门记》

  明·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龚颖修缮安溪县学殿堂、斋舍、廪库、经史阁诸亭,学门、诸坊、福民祠亦悉改而新焉。功毕,给事、晋江史于光为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史于光》)

  ·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翰··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7·征文·记》均收录史于光《记》文,曰:

  “《改建学门记》(康熙本作“明邑令王廷佐龚颖建学门记”)史于光,晋江,给事):

  ‘学校,古也;人才,学校之淑也;学校兴,人才成(康熙本作“盛”)矣。

  安溪有学,始于宋之咸平(998—1003年),更于绍兴(1131—1162年),毁于胡元(康熙本作“至元”),重建于我朝(康熙本作“明朝”)开国之初,至正德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年)修改,凡五兴废之间,人才升落之机也。辛巳规制尤展,殿堂、斋舍、廪库、经史阁诸亭,惟旧之葺;而学之门、繇道诸坊及福民祠之祀名宦乡贤者,悉改而新焉。

  学门、繇道之地,旧以颓废半入于民居。兹复尔泮宫坊,峙于学门之外;福民祠,翼于棂星门外之东。道出通衢之交,儒林、文苑、腾蛟、起凤之坊表焉。巍峨飞跃,有华观仰,盖由学宫第一关也。士子至是其有不兴乎?

  迤而之泮宫坊,益竦然跂矣。进而展拜于夫子之庭,执业于「明伦」之堂,则庙美在望,儒珍满前,能无溢情以媚乎?

  兴,求之始也;跂,欲之基也;媚,得之舆也。渐之,涵之,依之,游之,士其几矣。君子曰(康熙本作“故曰”):山有云,泽则通之;林有木,春则茂之;士有学,知本者兴之。士之气在鼓,鼓则通。兴学,所以鼓之也。

  兴之者,邑令、教谕、训导也。有经理区画、力赞乐成之功,而谕民还地、鸠工聚财、费以公移、民以逸使,则皆之功也。治安溪有声,尤崇名教,辟左道,建书院以祀晦庵朱熹,修县志以昭文献,皆其节之大者。而生员蒲生香亦是之勤,不避事事,皆可书也。故并书以勒之。’”

明·嘉靖间克集于大成

  嘉靖廿一年摄安溪县篆陈尧典议移址未就

  “安溪学宫”濒溪易崩,虽经成化(1465—1487年)间知县谷廷怡、正德(1506—1521年)间知县王廷佐、嘉靖(1522—1566年)间知县龚颖先后继修,然积久渐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颖》)

  嘉靖廿一年(1542年),泉州府通判陈尧典来摄安溪县篆,谋将学宫稍移之西偏数丈,经营未就。

  明•嘉靖《安溪县志4•学校类•庙学学宫

  “成化间知县谷廷怡、正德间知县王廷佐、嘉靖间知县龚颖黄怿先后继修,然皆狃于未备之制,且其址滨溪,积久渐崩。诸士屡请,竟未有能改者。

  嘉靖二十一年,本府通判陈尧典署县事,始谋是役,以其水冲气薄,将前基再移过西旁数丈,乃前吴辉所送朱文公祠地,经营未就。”

  ·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

  “嘉靖间,令黄怿继修。

  学址濒溪易崩,二十一年,倅陈尧典来摄篆,议稍移之西偏。”

  嘉靖廿四年泉州太守程秀民谋兴建

  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泉州太守程秀民谋兴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明•嘉靖《安溪县志4•学校类•庙学学宫(嘉靖)二十四年,知县(?应为泉州守)程秀民至,遂为主成,以署印县丞马一洪所举义士分董厥役,乃上请赎金,下输民助,鸠工而改建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嘉靖)二十四年,守程秀民谋兴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明•嘉靖(1522—1566年)间……知府程秀民……以民地益之。”

  嘉靖廿五年按察佥事余爌宏拓基址

  嘉靖廿五年(1546年),按察佥事余爌(字柏坡)宏拓其基,基址始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余爌》)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然西畔地基犹隘,佥事按视,辟民地一厢方之,既而基址始正。”

  ·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

  “明年嘉靖廿五年,1546年),佥事余爌领兵御寇,以东射圃房四间废地宏拓其基。

   莆田副使林有年作《庙学记》,河南参政、晋江王慎中作《兴学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明•嘉靖(1522—1566年)间,佥事余爌……以民地益之。”

  王慎中《明·嘉靖间平寇兴学记》

  王慎中为作《明·嘉靖间平寇兴学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七·征文·记》收录,文曰:

  “明·嘉靖间平寇兴学记(王慎中,晋江,河南参政):

  ‘国家承平久矣,而康阜之盛,莫如今日。虽岭限海带,越在边徼,如吾泉州之为郡,亦且生齿蕃殷,地力竭作,谷深山阻,崎岖而曲折,皆有保聚之民,垦辟之壤;而玩忽涵养之过,巨奸大憝,往往伏其间,如果蓏大熟,则蠹藏焉。

  安溪,故名邑也。其治境穷处为白叶堡,交乎漳、汀诸州,牙犬相入,箐簿溪涧,缭绕回复;既去治所远,而势险可凭。民桀黠暴悍者穴而据之,为四远逋逃之薮,时出抄旁近村落。吏漫不省,以为细故。日增月长,所聚既多,旁近所抄,不足满贪嗜,则出剽旁邑南安、永春间,而同安之剽尤剧,至曳兵行城市闾巷中,若践无人之地,俘民男女以为质,而邀赎赂。兵革久弛,不逞之警,起于非意,游徼虞候之将卒,掉眩相目,视其得意去而已。

  柏坡 公,新以按察佥事来巡此郡,慨然叹曰:「是非民之不逞,惟吏不戒以养衅萌而滋悖蘖。」乃察文武吏之惰滥不恭者惩之,而选其可用,使各募壮勇从,公率以往,迫贼所穴而舍焉。自贼凭险为穴,无一兵敢迩峒窃睍,不虞公至,急不择死,纠党与将吏斗,而公授策探穴,林栉壑薙,不失一贼。行视穴处,度所以绝其源而图久安,置垒设戍,增守御之兵,而安溪与旁近诸邑之民,不复忧盗,可谓功伟而虑周。

  犹不慊于意,曰:「是徒致武,民未知义,维诗书弦歌驯习其口、耳,以善其心,庶其鼓动变化。」乃投戈休马,即学宫进子弟,考得失,加劝董焉,而教以为父子兄弟者,使归相告语,谕勉于从善以相收养,而无狎于不义。

  顾惟教之所出,必在于学。适有议改创,而工久不就,公核其媮冒,旬月而诸役皆起。又为拓地以广面势,而学完以美。民莫不于于来观,其秀者,思游其中以讲学进德;其凡者,亦欢喜夸说见所未有。安溪之民幸脱于锋镝桴鼓之警,而且得讲诵游歌之乐,谓公实有大造于我也。父兄以戒子弟:「公德我如是,其何以报?」子弟以告其官司,相与谋曰:「唯得世之能言者,论其事而载之,庶乎其可。」

  夫世未尝无事,而常待夫济事之才。方同安之警,忧者固未敢处其势之所终,公独以身任责,为民去患。不数年,不诛逋寇靖于一旦。使当时少惮劳险,不自深入,则不可以得吏士死力;徒奋一入而无决胜之机,戒令二三,赏罚淆杂,则使士虽致死而不可以成功;功成矣,而无分别安辑之略,则贼虽得,而不免玉与石焚之惨。人徒见公成功之敏,而不知其所以致之者,盖其才有以待事之变而然也。

  才之兼者,可以制事功,未可以兴化教。公用意复出于是,究其施,将使文教昭明,礼义兴起,以为畜众销萌之机,而向者卓然之劳烈,可以永措而不复设,又非独其才之过人而已。是可记也。

  公本以名进士起家为行人,拜给事中,以抗直忤权力,谪为邑令、郡丞,皆有廉操惠政,宜其过人如此。’”

  嘉靖廿八年后安溪知县汪瑀王渐造相继成之,集于大成

  明·嘉靖廿八年(1549年)安溪知县汪瑀又改建。[按:“汪瑀:直隶歙县人,由监生嘉靖廿七年(1548年)任。]

  后任安溪知县王渐造相继成之,始克集于大成。[按:“王渐造”:嘉靖卅四年乙卯(1555年)来任。]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知县继至,加意造作,建棂星门、启圣祠、文公祠及诸垣宇之未备者。于今,庙貌伟丽,始克集于大成云。”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启圣公祠》:“启圣公祠,嘉靖十年奉诏书立;二十八年令汪瑀改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令汪瑀继至,克成之。任未久去,后令王渐造益修前功。晋江参政庄用宾为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明•嘉靖(1522—1566年)间……知县王渐造以民地益之。”

  庄用宾《明令王渐造重修学记》

  庄用宾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用宾》)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7·征文·记》收录曰:

  “明令王渐造重修学记(庄用宾,晋江,参政):

  ‘安溪县有学,自宋·咸平始,嗣是沿革不一。逮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诏天下郡邑建学立师,安溪如制。正统(1436—1449年)年修,正德(1506—1521年)又修,率皆苟简易蚀,倡之有其人,而为或弗力;是固力为之矣,而势或见阻。庙宇不足以妥神栖,游息不足以居士业,士无所劝,而民不知教。树石纪实,建议于博士王国善,弟子蔡志学等奉行之,为邑侯君叙成绩也。

  渐造,诚笃君子也,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而内有条理。莅政则首务学校,规模倜傥。前人创为之者,事方大概而制多未备。公议不烦于众,而费不及于民,捐廪俸羡,鸠工聚财,俟以岁月,而成之以渐。「文庙」翼庑,「伦堂」斋舍,拓其规也;「启圣」、「文公」二祠、「养正书院」,鼎其新也;「乡贤」、「敬一亭」,饬其旧也。是虽穷山僻邑,望之岿如,察之密如,当与上国大都斗盛争侈者矣。

  呜呼!事有似缓而实切,理有相反而实以相成,腐儒俗吏皆未之知也。卫灵问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吾尝闻之矣。」陈亦为国之所不废,若夫子之意,如后世传注所云,则当时国君之不用,岂特其君之过哉?孟子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则可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知孔子者,孟子也。俎豆非所以为军旅,而军旅之精义,必于俎豆乎得之。习为孝悌焉,习为忠信焉,何但骏奔末节之间?惜乎卫灵之不深究其旨,而夫子之意,遂不白于后世。

  安溪在郡治之西,而白叶坂一带,又漳寇出没之径,百姓秋收之后,则束包以待走。自分巡剿除以来,闾阎晏然,不闻有干戈之警。一时之兵威,岂直胜数百年之戾气?意者其有资于学校者乎?

  学校也者,俎豆夫子之地,而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非有出于孝悌忠信之外。人人孝悌,变诈之习不作,而和顺之风大同,则盗贼亦人耳,岂不能渐驯其暴气,而默革其非心哉?夫以平日倾毁不治之所,一旦改观易视,过之者犹耸然动其心,况士子之朝夕游咏地,其有不感发兴起者乎?进而相观,退而相训,孝悌忠信之化,吾知其沨沨乎大行于一邑,而夫子在天之灵,必阴干德教于冥冥之中。安溪宁靖之庆,岂区区筑城屯兵之所能专哉?夫子尝曰:「有文事必有武备。」是故不答问陈之意也。

  公,兵宪也,以武备为文事;公,牧职也,以文事为武备;二者相资,长久之术也。继公之后,饬武备而不弛,继公之后,修文事而不废,安溪士民,其永有攸赖矣!

  学基在县治之东南,枕凤山而瞰龙津,前峙笔架三峰,最为秀拔,卑陋不修久矣。议新之者,府倅尧典也;主为之者,郡侯秀民也;行部至县,又拓地以广面势;而始终成之者,皆渐造之功也。

  (知县王渐造,广之番禺人也。甲午科举人,乙卯(嘉靖卅四年,1555年)夏来莅兹邑,字履一,号九石

   邑义民如林宏等各以所助金分董其役,而督理则本学训导孙统,是皆有功不可不书者也。’”

  林有年《安溪县重建庙学记》

  林有年亦有《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有年》)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士翰·记》收录曰:

  “安溪县重建庙学记(林有年,副使):

  ‘先王建国君民,教学为重,故泮宫于《诗》颂,释菜于《礼》先。历代因庙建学,庙有制,学有规。式崇报祀,而颐育英贤,实惟作人之地也。吕祖谦曰:「圣人流泽万世,无有大于作人,所以续天地生生之大德也。」

  安溪学自宋·咸平(998—1003年)始,更于绍兴(1131—1162年),毁于元,重建于皇明·永乐甲申(永乐二年,1404年),至正德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年),凡五兴废矣。

  嘉靖癸卯(嘉靖廿二年,1543年),郡倅侯署邑事,邑多士以学基弗利为虑,欲改建于旧基之西,当道可其请。适郡守秀民莅政之初,叹曰:「安灵栖士,其固若是哉!吾将图所以弗病在民,弗替在学,徐徐而举之。」率诸生复请之大巡应祥,又许可。

  越明年丁未(嘉靖廿六年,1547年),佥宪领兵御寇,过安邑,虽戎事之勚,尤介注于学校,以东之射圃,易编民废地而宏拓其基。

  至戊申(嘉靖廿七年,1548年),适安溪县令来,毅然以兴学为己任,捐俸余酌羡,经费其物,酬庸而丕作焉。礼殿翼翼,伦堂言言,启圣祠宇,庙门庑阁,坊表神扃,肄舍官所与观德公储之地,内外位置,皆弗爽于制。诸弟子肃尔瞻依,蔼蔼弦诵,游息于圣人型化之下,希圣希贤,的有所趋矣。不亦大改观乎?

  工之作也,肇于嘉靖乙巳(嘉靖廿四年,1545年),毕于戊申(嘉靖廿七年,1548年)

  博士李君钥特请余记。

  余尝修安邑志,于学校论制宜广,教用崇,所以型囿群髦,式端化原,讲明圣道,以续道学之传,与天壤并,夫岂细故也哉?今安邑庙学,倚凤山,瞰龙津,祓故否而收之泰,钟灵萃淑,硕德奇才彬彬焉。改学兴废,殆其然欤?愚谓卜宅经野,古人亦有行之者矣,但庙学之兴废,吾道之隆替关焉。今郡守尤作兴士类,咨尔贤守令,冀贤多士,尚当为斯道谋,若缕缕以改易为虑,抑末矣。不以规而以颂,非以告君子也。强执笔以复知道者请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方克》)
是为记。’

明·嘉靖卅一年《安溪县志》记载的规制

  明•嘉靖卅一年(1552年)修成的《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宫”、“学制”记有当时安溪学宫和县学的规制,后基本沿此。

  学宫

  明•嘉靖《安溪县志4•学校类•庙学学宫

  “‘大成殿’:原在学基东。正统十二年(1447年)知县路亨重建。嗣是寝坏。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再皙建在明伦堂前。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汪瑀成之。

  东西庑:各七间。

  ‘戟门’:五间。

  ‘棂星门’:三间,在戟门之前。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汪瑀建。

  ‘启圣公祠’:嘉靖十年(1531年)制天下学校,别立一祠,中祀叔梁纥,题称‘启圣公氏神位。’以颜无繇曾点孙鲤孟孙氏配,俱称‘先贤某氏神位’。以程珦朱松蔡元定从祀,俱称‘先儒某氏神位’。先是,宫祠狭隘,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知县汪瑀改建,在训导衙之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松》)

  朱文公祠’:旧为书院。昔朱子朱熹,谥文公为同安簿时,尝按事安溪,有题咏在通玄峰凤山庵间。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县龚颖即以凤山庵改为书院,塑像奉祀。嘉靖十六年(1537年),督学谒视,虑其亵于樵牧,议徙于学。其地隘无以容,得监生吴辉捐地,知县黄怿遂为鼎建,仍以宋县尹陈宓、簿陈淳二门人配享。今以其地新建‘文庙’,因改旧‘启圣祠’为‘文公祠’,在‘敬一箴亭’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龚颖陈宓周珒》)

  ‘敬一箴亭’:在文公祠前。

  神厨

  神库

  省牲所

  祭器库”

  学制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制》:

  “‘明伦堂’:旧在‘文庙’右,今改建在‘文庙’之后。

  儒学门:旧在‘棂星门’右,今改建在‘棂星门左。

  东西斋:在‘明伦堂’下西旁。东曰‘居仁’,西曰‘由义’,各六间。

  仪门:今改建一间,联带东斋下。

  号房:旧在礼殿东,久废。

  经史库:宋•咸淳五年(1269年)建,在学门之左。久废。

  射圃:旧在‘文庙’之东,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黄怿建。今改学以圃地丈量兑民地以广学宫。余尚存。

  学仓:久弊。今以‘明伦堂’后耳房为之。

  教谕衙:旧在‘明伦堂’左,久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改建在‘明伦堂’之东,前后各一座,共六间,东西夹房各间。”

明•嘉靖卅一年《安溪县志》所记赡学田情况

  明嘉靖卅一年(1552年)修成的《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学制•赡学田》记有当时“安溪学宫”赡学田的情况。

  明•嘉靖《安溪县志4•学校类•学制赡学田

  “赡学田:

  旧有学田。宋•嘉定(1208—1224年)间,县令陈宓始拨上乘废院田以赡学廪,计八百二十六石。令周珒复添拨绝户田租价共一百五十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周珒》)

  (按初拔同安松柏庄八十石新康杉庄及桃段田共种子一石,信里租一百二十石新溪里租二十九石,新康里租一十六石。添赡田,租五十石,常乐里租三十五石。田今久废。

明·嘉靖卅九年重建

  安溪知县陈彩

  明·嘉靖卅九年(1560年),“安溪学宫”毁于倭患,知县陈彩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嘉靖三十九年,学毁于倭,令陈彩重建,吏部郎中、南安傅夏器记。”

  傅夏器《明令陈彩重建学记》

  傅夏器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夏器》)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7·征文·记》收录曰:

  “明令陈彩重建学记(傅夏器,南安,吏部郎中):

  ‘惟文教关于天下,虽以兵燹之余,剥困之极,不可一日弛。嘉靖(1522—1620年)末,倭贼煽乱,延蔓陬薄,安邑文庙学舍毁。莅兹土者,循故事,惮兴作,祀位具于颓垣,讲座鞠为茂草,文教罔乎若蒙矣。莅政于兹,仁恕清慎,抉剔兴废,惕然一举而新之。

  当此时,寇盗方平,兵甲未解,帅臣开府于闽中,束湿需储,剥胸椎髓,催征不以岁月,诛求且累亿千。有司竭力象上意指,日不暇给,胡所齿喙于他务?安溪邑治又居万山中,巨家名族,率走集郡城,生徒家居、业馆郡城中十而九,不复目击其事,安所乐于赴工?

  侯志决而勤,事炼而简,捐俸出帑,治材鸠众。往者营庙之资,或以千计,侯直糜金百八十余;往者营修期,或以一、二年,侯直数月而卒事。地仍旧址,其貌维初;教缘旧法,其令维新;周旋俎豆,威仪翼翼;抠衣升堂,冠裳楚楚。对扬天人,开辟谟训,岂非太平盛事耶?

  列圣道学垂统,先贤讲德立教,地纬天经,映今辉古,无亦惟是一脉以纲纪人心。必惟疮痍之甫定,是曳是掣,而曰焉用文之,奚而不丧也?昔鲁泮修而史克作颂,晋雍启而王冀摛辞。学博诸生,庆兹盛美,同言侯绩。某敢为记以颂侯美,以劝勉邑诸生兴起于圣人之道。’”

明·万历四年修建

  安溪知县俞仲章修建

  明·万历四年(1576年),安溪知县俞仲章修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万历四年,令俞仲章修建,晋江刑部尚书黄光升为记。”

  黄光升《明令俞仲章修建学记》

  黄光升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7·征文·记》收录曰:

  “明令俞仲章修建学记(黄光升,晋江,刑部尚书):

  ‘余尝诵鲁《泮水》之诗,而玩鲁人颂祷之词,不徒为「既饮旨酒,永锡难老」而已,尤以「敬明德、慎威仪,允文允武,维民之则」为勉。至其所化多士,亦唯在于「克广德心」。于是而知古人建学之意,皆以道德相成,原非苟为文具尔也。

  我朝内自国子监,外达府、州、县学,咸祀孔子。盖孔子道高德厚,万世帝王、公、卿、大夫、士、庶人宗师。故春秋而祭,朔望而谒,时时瞻而望之,欲其时时效而法之也。

  孔子之论为政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者,诚也,诚则不息矣。其论学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又曰:「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凡以忠信为德者,未有穷达而变者也。

  孟子舍诸子愿学孔子,其论学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有不为者,羞恶之心在我,一切不仁不义之事,不忍屑为之也;夫然后能当仁而不让,见义而必为,自为士以至为官,庶几皆道德中人也。’”

明·万历十五年修建泮池

  安溪县令冯时鸣修建泮池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溪县令冯时鸣修建泮池,邑人詹启东记。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万历十五年,令冯时鸣作泮池于棂星门外,邑人参政詹启东记。”

  詹启东《明令冯时鸣作泮池棂星门外记》

  ·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7·征文·记》收录詹启东明令冯时鸣作泮池棂星门外记,文曰:

  明令冯时鸣作泮池棂星门外记(万历十五年)(詹启东邑人,参政)

  圣天子握历之十五年,金陵天衢公实侯兹邑,向意广励诸士,诸所经费毫不少怯;顾泮池未有,尚为旷典。金溪君来视学篆,复以为请,侯曰:我责也。闻当道,报可。则筮吉鸠工,并辰数力,规之斫之,疏之拓之。既磊垒之,又埏埴之,阅再弦朔,池遂告成,水滚滚大集。邑人明庵氏曰:临斯池也,观斯水也,有遐思哉!

  夫水出山下为蒙,在泽中为困,斯池斯水,浚而导矣,蓄而达矣,其起于蒙、困,而成于亨无疑矣。自是雷出水则霖雨,解天地之元气;风行水则涟漪,涣宇宙之至文;水由于地,则珍怪比以伏藏;水上于天,则神物需而飞跃;此泮池之极观也。泮之中,士之宫;泮之浒,士之所。将呰窳若颓澜,唯士;将矜奋若觱沸,唯士;将澄不清淆不浊,唯士;将掘泥扬波,唯士。泮池重士乎?士重泮池乎?诸士子乐贤父母师保之能相与以有成也,且有味乎明庵氏之言也。

明·万历末屡修

  明·万历卅九年(1611年),泉州卫经历孙文质署县,修大成殿并东西两庑。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安溪县令王用予重修明伦堂,天启元年(1621年)竣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儒学》:

  “万历三十九年,泉州卫经历孙文质署县,修大成殿并东西两庑。

  四十八年,令王用予重修明伦堂,天启元年竣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其后知县蔡常毓冯时鸣高金体、泉州卫经历孙文质、知县王用予皆有增建。”

清·康熙二年重建

  摄安溪县篆来承祉重建文庙

  清初,“安溪文庙”毁于兵火。

  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泉州郡丞来承祉(号骈茀)摄安溪县篆,康熙二年(1663年)主持重建安溪文庙,将告竣离任;继任安溪知县关弘异成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加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国朝•康熙二年,同知来承祉重修。”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先师庙》:“皇清康熙二年,泉州府同知来承祉摄县篆,重修圣殿仪门、东西二庑。郡人、刑科粘本盛为《记》。”

  粘本盛《郡丞来承祉摄篆重修儒学碑记》

  粘本盛为作《郡丞来承祉摄篆重修儒学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粘本盛》)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0·风俗人物之7·征文·记》收录曰:

  “郡丞来承祉摄篆重修儒学碑记(粘本盛):

  ‘士之于学,犹农之于畔,工之于肆,固有少习心安,异物不迁之所。学宫之重,有由然矣。然古人养老享宾,听讼受成,以至献囚献馘,礼、乐、兵、刑,靡不具乎其中。盖教化攸系,民物具瞻,无论京师首善,即乡国党术,尤赖有大贤之司长为之父母师儒,立其原而端其表。故言偃弦歌,以学为治,郑侨乡校,以治通学。昕夕涵泳,习闻习见者,不必皆士,而皆可以士。后世以芹藻之事,仅属学宫,而吏治民风,若与环璧桥门判然分歧,占毕诸生,亦且借黉序为梯荣之寄,鞠草荒庭,有所不顾,反不如农畔、工肆者之守而勿失。何也?无父母师儒为之立其原而端其表也。

  汉·文翁何武,尝多方广励。文翁修学宫于成都,每出,召明经饬行者与俱,俾传教令,蜀地大化。何武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诵论,然后入传舍,故循良著称。当时之吏治、民风,至今犹可见焉。

  【按:

  ①“文翁”(前187~前110年):名,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 。西汉循吏,公学始祖。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太守,为政仁爱,振兴教育,察举贤能,政绩卓著。设立官学,教授学生。 “学官弟子为除更繇”,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良者,补缺郡县官吏。任蜀郡太守期间,一方面“修兴水利”,将都江堰灌溉系统大大扩大,“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另方面开放性地培养师资,派张叔等十余人到京都受业于博士,学成归蜀,大都成为一代名师。

  ②“何武”(?—3年):字君公,蜀郡郫县(今四川郫县北)人,西汉大臣。习《易》,居摄三年(前8年)官至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元寿元年(前2年)改任前将军。】

  清溪为温陵望邑,山水区会,先儒之所过化,人醇风朴,其间德业文章,昭昭若揭者,孰非出于明伦执经之子耶?

  学宫建于邑内城南,迩岁兵燹频仍,棂宇倾圯,蒿莱丛生。有司鞅掌簿书,倥偬戎马间,未遑过问。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秋,郡侯司马公摄视安篆,甫至,谒先师文庙,四顾瞿然曰:「是岂所以崇圣人而敦名教哉?」遂重捐俸金,率诸学长,鸠工庀材,百尔偕作,殿堂、门庑、甍垣之属,皆缮葺崇奂,巍然一新。不动公帑,不伤民力。都人士啧啧谋勒石以志不朽,群请序于余,以余起家安庠,今又知公有素也。

  公起关中名儒,以清白世其家,著述甚富。方莅泉时,海疆多故,飞鸿播野。公沿海奔驰,极意轸恤,出橐金给民牛、种,垦荒田六千余顷。又输资重为筑堡盖屋,捐米施粥,全活万计。然公素丝自俭,一蔬一薪,毫不累及民间。至于课士听狱,刑清政简,除里弊,减夫役,种种善政,辄欲跨文、何而上之。斯其以学为治者乎?斯其以治通学者乎?
时王春将告竣,适侯以是月荣任,而理所未竟之绪,力赞厥成焉,是天若留此以成公与善之盛举也,因得并书。

  公讳承祉,号骈茀,高陵人,登辛卯恩拔。侯讳弘异,号冯友,粤东顺德人,登岁进士。而董其役者,博士孝廉公讳公讳有彩也。
是为记。’”

清·康熙十二年重修“明伦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安溪县令谢宸荃重修“明伦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谢宸荃》)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2·山川形势2·奠方·先师庙》:“皇清·康熙十二年,令谢宸荃重修‘明伦堂’。”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安溪县学》:“本朝·康熙十二年重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康熙)十二年又加葺焉。”

清·康熙廿五年
安溪县令孙镛、教渝林登虎和邑人李光地重建

  清·康熙廿五年(1686年),安溪县令孙镛、教渝林登虎和邑人李光地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此次重建,李光地招请各地名工巧匠,并参考山东曲阜的“孔庙”,故“安溪文庙”庙宇宏丽,结构严整,更加美轮美奂、堂皇壮观,其大门透对着笔架山,更是天工巧合。

清·康熙卅七年安溪知县戎式弘
捐俸倡建“棂星门”和二坊

  清·康熙卅七年(1698年)四月至卅八年(1699年)六月,安溪知县戎式弘捐俸倡建“棂星门”“腾蛟”、“起凤”2坊。

  现文庙“戟门”东尽间留有当时的侯重修安溪县儒学文庙碑记》。碑由碑身与碑座组成。碑高2.85米,宽1.20米,厚0.20米;碑座高0.22米,宽3.0米,厚0.35米。碑额抹角,浮雕双龙对峙须弥座竖匾。上阴篆“皇清”,下篆2行“重修学宫碑记”。阴楷全文17行,行34字。陈迁鹤撰文,冠以领衔,字迹模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迁鹤》)

清·雍正八年贡生李钟准等重修

  清·雍正八年(1730年),贡生李钟准、监生林汝舟、生员吴徽猷、贡生王忠辅诸人重修文庙“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腾蛟”、“起凤”2坊。(见下文“庄成《重修安溪县文庙碑记》”)

清·乾隆廿年安溪知县庄成重修,自为《记》

  清·乾隆廿年(1755年),安溪知县庄成重修。

  庄成自撰《重修安溪县文庙碑记》,曰:

  “古者立学,释菜、释奠之典,由来尚矣。我国家崇儒重道,至隆且备。山陬海澨,翕然向风。而安邑为文物名区,英才蔚起,周旋于车服礼器之旁者,固非一日。

  在昔雍正(1723—1735年)间,先师庙岁久倾欹,其‘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及‘腾蛟’、‘起凤’等坊,俱经贡生李钟准、监生林汝舟、生员吴徽猷、贡生王忠辅诸人分任兴修。越今二十余年,复经剥落。

  予方欲集绅士议葺,而钟准忠辅等仍各慨然以为己任,而林汝舟冢孙启春吴徽猷报琼咸愿襄事,适生员陈毓□承父太学生培宜命,独力鼎新崇圣祠,其栅栏照墙,予亦勉力修葺焉。

  夫政治之得失,视乎学校;而学校之兴废,关乎人文。今李君等踊跃急公,始终不倦也如此,则此邦人士,其皆仰体朝廷崇儒重道之意,以培养菁莪□朴之化,能无厚幸哉?予固知风教大行,而人文之蔚起,正未有艾也。爰上其事并濡笔而为之记。”

清·乾隆《福建通志》所记规制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东为‘大成殿’,西为‘明伦堂’及两斋堂,之左为教官廨,‘崇圣祠与‘名宦’、‘乡贤’祠皆备。”

泮额及学田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安溪县学》:“入学额数二十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泉州府•安溪县•儒学》:

  “泮额:取进名数视晋江县。

  学田:原额实在八亩二分,年征租银三两。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总督姚启圣捐置田九亩九分零。”

清末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再次维修。

  光绪廿年(1894年),知县黄家鼎重修文庙东庑。1986年在文庙东出土1方《知县黄家鼎重修文庙东庑碑》。碑宽0.74米,高1.50米,厚0.23米。碑额抹角,边饰单线框。阴楷5行,行10—13字,共59字,字径10×8厘米。全文如下:“光绪二十年夏五月安溪文庙东庑圮,知县黄家鼎捐廉重葺。教谕施天恩,训导郑锡仁,典史徐之鋆,绅士王如锡吴道贞吴桐王国瑞等监工勒石以记。”

  光绪廿四年(1898年)重修,是清代最后一次修茸。

  光绪卅一年(1905年),安溪知县谢金元发布命令,在“明伦堂”设立“安溪县立高等学校”,安溪成为泉州府最早设立新式学校的县份。

民国

  民国十三年(1924年)卸任县长李敬仲(名昭茂)筹办公立安溪中学,校址设在文庙“明伦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国辉攻入安溪县城,占“明伦堂”为旅部,将办学经费挪为军用,迫使学校停办;次年秋复办。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战乱又曾一度停办。

  民国廿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集美成为福建最前线,集美学校师生被迫陆续“内迁”安溪。10月13日,集美师范、中学首批搬迁,借用“安溪文庙”以及安溪中学、中心小学的部分校舍,于10月20日正式开始上课。随后,商业、农林、水产航海3校也先后迁入安溪后垵乡、同美乡、官桥乡的后垵小学、同美小学、曾郁小学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民国卅五年(1946年)集美学校师生才逐渐返回集美,其在安溪岁月共8年又3个月。

  民国卅五年(1946年),安溪初级中学迁入“文庙”。【按:安溪初级中学原址在“考亭书院”。该校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原为安溪矿务高中(兼办初中),曾数度易名,先后改为安溪乡村师范、安溪初级中学、安溪简易师范,民国廿六年(1937年)恢复为安溪初级中学,民国卅四年(1945年)增办高中(只办1期)。】

现代

  1949年安溪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在“文庙”设立“安溪县立人民中学”。195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1969年秋,安溪一中由“文庙”迁尾寮(今校址),先后以“城厢中学”、“城关中学”为名。“文庙”荒废。

  1982年和1986年,“安溪文庙”两次修葺,按旧貌重修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大成殿”

  1992年侨胞李陆大、台胞陈植佩捐资,对整座文庙进行全面维修,并在“崇圣殿”后面重建教谕衙。

  “安溪文庙”现辟为安溪县博物馆。

现规制

  概说

  现存建筑基本保留清·康熙(1662—1722年)年间重建的规制。

  庙宇东南向,系仿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用砖石砌成;5进庭院,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呈长方形,左右呈对称排列,总建筑面积9495多平方米。

  中轴线自南而北,有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廊、拜庭、丹墀、“大成殿”、两庑、“崇圣祠”“崇圣殿”左畔为训导廨、教谕廨,廨前为“明伦堂”,形成一个庞大建筑群。围绕以围墙,布局严谨,规制完整。

  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歇山式,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各3间,建筑面积485.9平方米,四周有明廊。

  “大成殿”内奉祀孔子塑像,左右两边分别为颜回曾参孔伋孟轲4尊“四配”塑像,两两相对而立。殿内两侧再配以仲由朱熹“十二哲”塑像。

  殿内3间屋顶,构造都采用如意莲花斗拱(108斗,象征108星宿),纵横交错,繁复重叠,交替上收,上圆下方,构成八卦形穹窿藻井悬空倒挂,俗称“蜘蛛结网”。藻井不用一钉而拱起,完全靠榫接的方式,负荷梁架万斤而不倾,构思精密,技巧绝伦,藻井当心间尤为别致瑰奇。在古建筑中,这种形制专用在最尊贵的地方,带有神圣意味,同时还能调节室内温度,防止挂灰落土,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建筑美学。

  整个庙宇画栋雕梁,描金绘彩,装饰题材以龙凤为主体,衬以人物、鸟兽、花卉。其木雕 精彩,泥雕及石雕工艺独具风格。柱头的龙凤透雕皆作飞舞之状;弯枋的狮座栩栩如生;“童子吹萧引凤”神态活现,如闻其音。戟门、棂星门及各处檐下梁间,斗拱数以千计,形式多种多样,有三星斗拱、四座梅花斗拱、如意斗拱、莲花斗拱、十字斗拱、九莲弯枋斗拱,各尽其妙。梁上倒悬的莲花式、花蓝式吊简,雕工甚为别致。棂星门的莲花窗,亦有独特风格,桷板彩绘,描形图象,惟妙惟肖。

  石雕艺术之精湛,更令人赞美叹服。

  “大成殿”前的4根龙柱为最珍贵,左右两根为圆柱,中间两根为八角石柱,各高丈余,雕龙蟠于其上,张牙舞爪,怒目卷须,盘绕而上,精巧灵动;尤其是中间两根透雕的蟠龙辉绿岩石柱,龙首在上(象征“五爪升龙”),腾云驾雾,底部波涛汹涌,与皇宫规格相当,雕工尤为精细,为闽南一带石雕龙柱的典范。

  余如“月坛”正中陛石上的云龙戏珠巨幅浮雕,丹墀3面基石上的双狮抛球、龙鲤戏珠、云龙吐雾、八骏马、麒磷、仙鹤、牡丹、翠竹、莲花等14幅浮雕,均精雕细琢,情态优美。

  柱础的形式也各不同,有花篮式、果瓣式等。屋脊所饰游龙,塑工精巧。垂柱透雕,亦极具匠心。

  “安溪文庙”建筑法式影响深远。曾传播日本,是中日文化科技交流史的重要例证。而永春、同安、仙游、闽清、建瓯、广东揭阳等地,修葺或重建文庙,多有师范。

  另有文庙“下马”碑。不知立于何时,1987年出土。碑额圆抹。高2.2米,宽0.62米,厚0.14米。阴楷“奉旨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14字。“奉”字单行,降二字。“旨”字以下为一行。字径10×12厘米。

附:褒崇之典

  历代褒崇之典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4•学校类•庙学•历代褒崇之典》:

  “历代褒崇之典

  唐玄宗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

  宋真宗加谥‘玄圣文宣王’,后诏改‘至圣’。绍兴(1131—1162年)间,颁青玉圭一。

  元成宗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诏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唯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延祐六年(1319年) 月 日,判官霍恒立石。

  皇明诏旨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初三日,诏曰:‘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今上改‘至圣先师孔子’。
嘉靖十年
(1531年),奉礼部勘合,大学士张王总奏议,引吴沉孔子封王辩》及夏寅丘浚之论,以前代谥号未安,请改先师孔子

  上可其奏,命两京国子监及天下学校,孔子神位题称‘至圣先师孔子神位’,革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改殿称庙。四配先贤,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达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两庑,皆称‘先贤某子神位’。左丘明以下,皆称‘先儒某子神位’,不得复称公、侯、伯,以混成周一代封爵之制。

  又以彰反所加,起于塑像之渎乱,钦遵皇祖南京国子监规制,命天下学校撤圣像,止制木为主,使不混于土木之妖,以别释氏之教。

   国初,乐舞用六佾,笾豆十数,至成化十三年(1477年),侍郎陈洪谟奏加笾豆十二,乐舞八佾。惟是则以为天子礼乐用之郊庙者,其在夫子,必不安享。命两京国子监遵照初制,用十笾十豆,府、州、县笾豆用八,乐舞用六。

  又见诸儒从祀,进退未当。制以申党申木长(“木长”合一字),只存其一;公伯寮秦冉彦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十三人罢祀;林放蘧瑗郑众卢植郑玄服虔苑宁七人各分祀于乡;将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四人增入从祀。

  礼部仍刊御制《正孔子祀典说谕记》凡三本颁行天下,于是历代未安之典悉厘其陋,追崇孔子之制始协诸中。

  今本学皆奉行如制云。”

  先师之祭仪礼

  ·康熙《安溪县志·9·风俗人物之6·问礼·祭先师》记先师之祭仪礼如下:

  祭先师

  释奠祭用春秋仲月上丁,以所在长官行三献礼,教官分献。

  斋戒前期三日,不饮酒,不茹荤,不吊丧问疾、不听音乐、不理刑名。散斋二日,沐浴更衣,宿于别室。致斋一日,宿于祭所,唯理祭事。

  祭器祝版一,爵一百五十七,镫五,铏二十,簠簋各四十一,笾豆各一百八十四,酒樽五,篚九,牲匣八,酒樽案三,大、小方盘二百二十一,香案十七,香炉四十五,烛台四十五对,供桌四十三,毛血盘八,盥洗盘架各三,帨巾、幂巾各三,酌酒杓三,釜八,涤牲桶八,庭燎随用。

  省牲羊二、猪一、鹿一、兔十。

  陈设祭器

  先圣:位设镫一、铏二,两簠簋,八笾豆。实以大羹和羹,黍、稷、稻、粱、榛、菱、芡,鹿脯铏盐,藁鱼枣栗,韭菁芹笋菹醯鹿兔鱼醯。牲,以一羊、一猪,帛一篚,酒三爵。

  四配:每位设镫一、铏二,簠簋各一,笾豆各六,实以大羹和羹,黍稷栗菱,鹿脯铏盐,藁鱼枣菁,芹笋菹鹿兔鱼醯。牲,其一羊一猪,各拆为四盘,奠帛各一篚,献酒各三爵。

  十哲:每位设爵一、铏一、簠簋各一、笾豆各四,实以和羹黍稷铏盐枣栗鹿脯菁芹菹,鹿兔醯。牲,以二猪拆为十盘,奠帛东西各一篚,献酒各一爵。

  两庑各四位,设爵四,簠簋各一,笾豆各四,实以黍稷铏盐、枣栗鹿脯、菁芹菹、鹿兔醯。牲则东庑用一猪,拆为五十四盘西庑用一猪,拆为五十五盘奠帛东西各一篚,献酒东西各一爵。

  舞用六佾。

  祝文某年岁月日,福建泉州府安溪知县某等,敢昭告于至圣先师!惟至圣先师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惟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式陈明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思子,亚圣配。尚飨!

  仪注迎神四拜;初献奠帛、读祝;亚献、终献,分饮福、受胙,再拜;撤馔送神四拜;望瘗,礼毕。

  ……以上载《嘉靖壬子志》……今录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