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文庙(德化县学)

【德化县浔中镇。】

  北宋中期始建文庙于县治之东
  北宋后期迁文庙于县治东南隅沙坂。
  南宋·建炎复建于县治之东。
  南宋·屡毁屡修。
  元代规模略备。
  明代初期的修建。
  明·弘治十七年易基重建为左庙右学

    ——德化知县胡潜重建。
    ——《记》。

  明·嘉靖八年创“启圣”、“名宦”、“乡贤”三祠
    ——德化知县许仁创。
    ——许仁《记》。

  明·嘉靖十八年仍建右庙左学、训导衙
    ——训导张泮率诸生建。
    ——吴从龙《记》。

  明·嘉靖十九年~四十二年屡修。
  明·隆庆元年德化知县何谦重修“大成殿”、“明伦堂”及诸衙署。
  明·万历元年移址重建于城西北大洋山之阳

    ——德化知县秦霑建。
    ——秦霑《记》。

  明·万历廿七年~崇祯七年屡有修葺
  清初重建

    ——顺治四年学宫尽毁于盗寇,稍修县学。
    ——顺治八年署德化知县孙白孙重建正殿,未竣。
    ——顺治十五年德化知县何之旭重撤未竣工之正殿而建成之。
    ——康熙十年续建诸附属建筑(德化知县和盐鼎续建。和盐鼎《倡修学宫叙》。和盐鼎《重建儒学、公署序》。)

  清·康熙十八~四十九年重修
    ——三次重修。
    ——陈应奎《记》。

  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文庙
    ——教谕力子侗倡修。
    ——力子侗《重修文庙启》。

  清·康熙五十七年重建棂星门、照墙
    ——德化知县熊良辅建。
    ——陈应奎《记》。

  清·雍正朝修
    ——雍正八年德化知县稽岳延重建“明伦堂”。
    ——雍正十一年德化知县黄南春又建仪门、修大门。

  清·乾隆朝屡修。
  清·光绪卅三年修东西庑、“明伦堂”等。
  规制。
  文庙之祭

    ——孔圣先师之祭(献官与执事。祭前准备。祭器。祭物。陈设。祭仪程式。大成乐。)
    ——“崇圣祠”之祭程式。
    ——朱文公祠、名宦祠、节孝祠之祭。

  泮额。
  学租。
  近现代情况

    ——民国。
    ——解放后。
    ——2011年移址后山复建。

  附:崇祀

  德化县文庙,亦称“德化县学”,位于今德化县浔中镇。

  北宋中期始建于县治之东,北宋后期迁县治东南隅沙坂,南宋·建炎复建于县治之东,万历元年(1573年)移建于城西北大洋山之阳。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德化县学》:“德化县学,在县治西。”

  2011年移址德化一中后山(后操场、培风楼址)复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德化县儒学》有记。《泉州府志》、《永春州志》亦有记述。

  在漫长历史的科举中,“德化县学”为培养士子作出努力:

  在宋、元、明、清科举中,德化县中进士的有76人,曾有3人联登、2人同榜的纪录。清·嘉庆廿四年(1819年),邓启元登一甲第二名,是清代泉州唯一榜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启元》)

  明、清两代,德化有文举人102人,武举人45人,贡生400多人。

北宋中期始建文庙于县治之东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归德场升格为德化县。

  “德化县文庙”始建于县治之东,大约在今财政局一带。

  《泉州府志》、《永春州志》载:“宋·始建于县治之东。”

  ·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亦载:“宋时在县治之东。”

  始建的具体时间不详,有人推测应在北宋·天熙(1017—1021年)至庆历(1041—1048年)年间。

北宋后期迁文庙于县治东南隅沙坂

  “德化县文庙”后迁于县治东南隅沙坂,估计在今塔雁酒家一带,具体时间不详。从“县治之东”“迁东南隅沙坂”,这个过程起码要几十年,因此有人推测迁址时间应在北宋·熙宁(1068—1077年)至元丰(1078—1085年)年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德化县》:“旧儒学在县治东南。详见《学校志》。故址犹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后迁于县东南隅沙坂,背巽向乾(坐东南朝西北),议者谓弗称南面之义。”

  《泉州府志》、《永春州志》亦载:“后迁东南隅沙坂。”

南宋·建炎复建于县治之东

  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有士绅认为文庙“背巽向乾议”(坐东南朝西北)有违规制,复建“县治之东”原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建炎(1127—1130年)中,复建于县治东。”

南宋·屡毁屡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

  “淳熙(1174—1189年)中火,知县事颜敏德郑旦之梁京季元才相继修建。

  绍定二年(1229年)毁于寇。五年(1232年)知县事林倚建礼殿,黄之望继成之。

  端平(1234—1236年)间,知县事叶彦琰建讲堂;胡应梅复建‘棂星门’、‘戟门’、上为‘御书阁’;淳祜(1241—1252年)吴一鸣继成之。

  德祐二年(1276年),复毁于兵。”

元代规模略备

  元·至元卅二年(1295年),德化县尹翟彬重建礼殿。

  元贞(1295—1297年)间,达鲁花赤奴尹沈思蕴等续建“戟门”、两庑、讲堂、斋舍、绘塑圣贤从祀像。

  至正廿六年(1366年),总管泉州路推官蔡士宗重建礼殿、“戟门”、“尊德堂”,殿东建学堂及两斋,规模略备。

明代初期的修建

  明·洪武初(1372年),德化知县王巽王贞相续修葺。

  洪武卅三年(1401年),德化知县应履平重修殿庑,建“棂星门”、“明伦堂”、两斋,仪门内凿“泮池”、架石桥,外建学门临于通衙。

  宣德二年(1427年),知县何复“戟门”及东、西庑。

  宣德六年(1431年),知县陈昱“大成殿”

  宣德七年(1432年),重建“明伦堂”及东、西两斋。

  天顺二年(1458年),塑圣贤象,建“训导廨”

  天顺五年(1461年),凿“泮池”

  成化十六年(1480年),署德化县知事狄钟捐俸征临溪民房建仪门及学门。

明·弘治十七年易基重建为左庙右学

  德化知县胡潜重建

  “德化文庙”旧为“左学右庙”。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德化知县胡潜易基重建“左庙右学”,即左边“大成殿”,右边“明伦堂”——学宫。

  《记》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收录1篇当时的《记》,作者不详,其文曰:

  “夫为政之趋向,贵于所当先而急者,使不知所务,则所行皆末也。

  今侯斯举在一转移之间,不惟圣贤神灵安所栖,而师生又得从容于讲受之地。士因侯之所作新,业其中,日刮月磨,各相淬砺。穷之所读者何书?达之所施者何术?占龙浔之神秀,挹丁溪之涟清。科第蝉联,以古人自期待,景行先哲,苏伯承苏钦伯承之贤,林扬休之政,不得专美于前矣,此侯之所望于诸生者,抑岂非诸生之所愿学者乎?

  侯名,字孔昭,绩溪(今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人。”

  【按:
  ①苏钦,字伯承,北宋·德化县善均里人。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科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钦》)
  ②林扬休,北宋·德化县杨梅人;林程之子。重和元年(1118年)戊戌科进士,德化登第自扬休始。】

明·嘉靖八年创“启圣”、“名宦”、“乡贤”三祠

  德化知县许仁

  明·嘉靖七年(1528年),建“敬一箴亭”

  嘉靖八年巳丑(1529年)冬,德化知县许仁“启圣”、“名宦”、“乡贤”3祠,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春落成。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

  “嘉靖七年,建‘敬一箴亭’。

  八年,知县许仁创‘启圣’、‘名宦’、‘乡贤’三祠;复滨溪地之侵于民者,东及学池(今后田池)。学池在射圃东边。”

  许仁《记》

   许仁为作《记》。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收录曰:

  许仁《记》:

  ‘盛世以礼为治,礼备治斯隆矣。然礼有重而似轻,若缓而实宜急者,礼射其一也。曷为重且急也?成德敦化于兹乎?系故虞廷堲谗,因侯以明。殷学曰「序」,明伦攸赖。「大射」、「宾射」行之于上,而「乡射」则行之于下,君臣父子之鹄异,取人别士之权悬,盖子焉以观其德也。故悬弧矢于男子始生之日,载其说于《仪礼》、《戴记》之中。文义教于小子入学之初,古遭明于夫子伤时之叹,岂不以武备之设,惟力是尚?

  德化之崇礼文,斯举雍容揖逊于周旋升降之时,不怨胜己者于下。而立饮之际,庠序之彦,依稀乎克让休风堵墙之观,駸駸乎见闻习熟于尚德之美。上而备郊庙执事之选,宾兴之举以之;下而德教式成,以罔不逊之行,则燕则誉无穷矣,胡可厌忽其繁缛乎?惜由元而后,礼制斯隳,我高皇帝以武射平之。既而育材则礼射是重,命儒学悉建圃以习,郁郁乎、彬彬乎成周之制,宛然复见,岂颛以五礼之大,著之令甲而已哉!圣圣相承,内安外攘之盛,声名文物之懿,超越百王也固宜。

  德邑射圃久废,士志于材艺者,罔攸于习。予莅学宫,询阅其地,莽焉荒茅乱绦,且缺周垣之界,凝眸慨焉!乃芟,乃薙,乃筑,乃垣,乃白。

  大文宗赤城公获受成命,爱撤淫祠,式建观德堂于其北,以间计者三。堂之东西各翼以星,其间一。堂之前甃以台,台之南为甬道,其广逾丈,其袤直抵横道,延至坤隅有门焉。其楹则六,其匾曰「射圃」也。门堂与壁,黝垩随宜。北堑山麓,西削冈压,东筑修塘,南饰故垣。道旁植以杉、松、桧、柏,规模整整。

  经始于巳丑(嘉靖八年,1529年)季冬之望,落成于庚寅(嘉靖九年,1530年)春正之晦。督是役者,耆民邬世瑞也。又置器物,适诸生之游息,诣焉。偕署篆博士兰江童君璞阅之,诏遐迩之民入观焉。

  诸生陈礼乐之具,习礼乐之比,志必正,体必直,弓矢之持必审必固,必期其中,以成德行,以敦礼义之俗。德人僻居深山,性颇淳厚,力本而轻逐末,庶近礼之本矣。屡罹兵荒流亡之余,耕商其地者,寓民驵侩殆半焉。俗渐浇漓,斗狠健讼,礼仪之教,奚容后平?

  尝征民庶之环侍者,拭目节文亨嘉之会,倾耳赞唱诗礼之和,爱慕于中,抵标于貌,有不自知者何居职。

  夫正直审固之德,威仪端肃之则,触其天也。否则,弦弧剡矢,治睽以威天下,世泰时丰奚事哉!然天理非外铄也,天下之道,由于性得之于心,谓之德体。道有德则本,然所得之天,德全也。自然礼仪卒度而安,矢发中的而俊,成己感人,懿德之好,夫人天机之自动乎?

  诸生其毋忽之,其懋进之,以仰副圣朝建圃养士之深意。斯于身、于乡、于天下之治,岂曰小补之哉!

  是为《记》。’”

明·嘉靖十八年仍建右庙左学、训导衙

  训导张泮率诸生建

  明·嘉靖十八年巳亥(1539年)春,训导张泮率诸生仍建“右庙左学”、“训导衙”,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秋落成;后世一直延续这一规制。于时“文庙”、“明伦堂”与县堂并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嘉靖)十八年,训导张泮捐俸,率诸生仍建‘右庙左学’,建‘训导衙’。教训秦璿、知县熊尧赞成之。”

  吴从龙《记》

  莆田知县吴从龙为作《记》。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收录曰:

  “莆田知县吴从龙《记》:

  ‘明天子御极,百度惟贞,而庠序尤圣虑之所先殚焉。盖参赞化理,惟天下贤材为之。故自国学以降,处要豁之地,莫不祗承德意,钦若教条。其或僻处一隅,学校颓,纪纲弗振,间亦有之,非杰然特出者为之师儒,其能整顿作新,挽回风化,以求无负于朝廷耶?
德化隶泉旧矣,「文庙」、「明伦堂」与县治并立,于时人材辈出,代不乏人。厥后目学政者眩于浮议,谓明伦堂密迩民居,公私匪便。遂移之「文庙」右,而人材始弗古。

  若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1535年)秋,东莞来训是邑,阅二载,乃奋然谂诸生员陈石等暨耆民郭天德等曰:「人材盛衰,系气化之升降,气化有未淳者,学校之失其地也。盍仍故址,图回气化?余愿捐俸为若邑倡。」佥谊厥举,欣然告助者弥旅。遂命工改作堂斋、号舍,惟旧制是循。而于前门,视昔尤高广焉。其为邑之文土谋者,宏且远矣!
嗣是,桂林来教是邑,亦乐捐俸以助之。庚子
(嘉靖十九年,1540年)春,丰城来令是邑,凡君所未备者亦竭力以赞。

  噫!是举也,君倡之,君、君相与成之,学校由是复其旧矣。学校之复其旧,则气化之淳,人材大盛之机,于斯肇矣。君等之于气化,默有转移之功。邑之士他日而科而第,宁不知所自耶?

  改仍于巳亥(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落成于庚子(嘉靖十九年,1540年)秋。

  余与君旧忝师弟谊,乃记其始末云。’

明·嘉靖十九年~四十二年屡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

  (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启圣祠’。

  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绪东山建‘教谕衙’。

  四十一年(1562年),知县张大纲移‘泮池’于‘棂星门’外。”(旧在“棂星门”内)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因防寇筑城官卖。西抵县治,前临通衢达于溪,北抵学后山。筑‘射圃’于学宫之东,为诸生习礼之所。”

明·隆庆元年德化知县何谦
重修“大成殿”、“明伦堂”及诸衙署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隆庆元年(1567年),知县何谦重修‘大成殿’、‘明伦堂’及诸衙署。”

明·万历元年移址重建于城西北大洋山之阳

  德化知县秦霑

  明·隆庆五年(1571年),秦霑任德化知县。隆庆六年壬申(1572年)十月,即移建学宫于城西北大洋山之阳(今德化一中办公楼址);万历元年癸酉(1573年)九月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霑》)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德化县学》:“明·万历元年建。”

  ·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

  “万历元年,知县秦霑移建于城西北大洋山之阳,为今之学宫。

  中建‘大成殿’,次仪门,次‘棂星门’,外为‘泮池’。

  东为‘明伦堂’,又东为‘启圣祠’,次‘名宦祠’,前‘教谕衙’。

  西为‘尊经阁’,阁前‘朱文公朱熹祠’,前为‘射圃’;又西为‘敬一箴亭’,次‘乡贤祠’,前‘训导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德化县儒学》:

  “德化县儒学,在县城西北大洋山之阳。

  中为‘大成殿’,次仪门,次庙门。

  东为‘明伦堂’,又东为‘崇圣祠’,次‘名宦祠’,前‘教谕衙’。

  西为‘尊经阁’,阁下祀朱熹,前为‘射圃’;又西为‘敬一亭’,次‘乡贤祠’,前‘训导廨’。

  先是,学为县治东,自宋、元迄明迁徙更易不一,至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秦霑始定今所。”

  秦霑《记》

  秦霑自为《记》。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收录曰:

  秦霑《记》:

  ‘余为德化之明年壬申(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移建学宫于城西北大洋山之阳,又明年癸酉(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成。

  先是,县堂与学通,在县治之东,褊隘痹侧,士亦频年不振。余始至,谒庙之日,诸生首以为言曰:「理固尔矣,而财匮食急时,可遽兴此乎?」

  须之一年,养道以理,民俗渐舒。诸生复以请。余曰:「可矣。」

  然群情未谂,于是谋之邑,谋之野。咸曰:‘愿与胥成。」于是请之府,请之司,请之院,咸曰:「听。」于是相土,饬材,鸠工,虑费。

  地取山麓之系于官者,而市民田以广其不足。为亩凡一十有二,用金一百三十六两有奇。木取巨植之系于官者,而市民杂植以补其不足。公私之数凡三千二百株,用金三十九两有奇。工之所需有木工、石工、金工、砖埴之工、涂堲之工、设色之工,凡六等,累其直,用金八百三十一两有奇,而诸所奔走杂办之供,不与此数。合其费盖一千二百一十两有奇,而所出则乡先生与博士诸生,与一邑好义之民居其半;官因自以地斥卖,以山给佃,以他役后期赎免者居其半,而其素在于官及小民之各以其所产乐输者,不与此数。程其日,自营始至落成,期年而毕。迨已成而加密之授至,予不得而睹其终。

  夫学故有而今迁,是旧制之一新也,不可以无记,则已乞之大中丞公。学之尊经阁,是昔无而今有也,尤不可以无记,则已乞之太史公。制度规模,亦既有名,公为之纪录矣。而输财以赞役者,众之力也,不可使迹无传而功不著,是予之责也。故别为立石以列其名氏。

  嗟乎!学之迁,予尝闻昔之图之三十年矣,而事卒不果,今迄底于成。诸生其谓夙望已酬乎?未也。

  夫学匪成之难,士诚藉之以勖其业难;士匪徒业成之难,要以不背圣人之教难。彼昔图之而未能,诸士莫不怅焉觖望。今幸以成,有司者之责塞矣。有司不惮勤众以为士,不将于士有望乎?民之方亟于财也,常征犹患不时入,今莫为督之,举欣欣焉相劝以自效,何也?以为吾邑之材由此而兴也,则无敢靳焉。一邑不靳捐己以为士,不将于士有望乎?

  然则,学未克迁,望在于士,而难在人;学既克迁,望在于人,而难在士。今天下称人文者,于藩曰闽,于闽曰泉,德化泉属也,旧尝以遐僻自狃,今学之新,正诸士术业一新之会也,而欲答上下之望,何足以难之?诸士其自此奋然自新其业,以遵圣人之教,以显于天下,而共成泉南之盛矣乎?则非徒尔士昔日之志不虚,而余他日亦与有光荣也。

  故记赞役者之功,而因述所期,以告我多士。’”

明·万历廿七年~崇祯七年屡有修葺

  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淫雨致庙庑局部倒塌,知县吴一麟相继修茸。

  明·天启三年(1623年),订立每月初一、十五由知县到学宫讲学的制度。

  天启八年(1628年),德化知县桂振宇改丹墀,凿泮池,立华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桂振宇》)

  崇祯七年(1643年),德化知县李元龙、教谕郭嶷重修正殿。

  ·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

  “万历中,知县吴一麟周祐相继修茸。

  天启八年,知县桂振宇改丹墀,凿泮池于棂星门内,架桥其上。庙前立‘腾蛟’、‘起凤’二华表,禁庙后山脊行人。

   崇祯七年,知县李元龙、教谕郭嶷重修正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德化县儒学》:“后知县吴一麟周祐相继修葺。”

清初重建

  顺治四年学宫尽毁于盗寇,稍修县学

  清·顺治四年(1647年),南安盗寇庄廷书张益率众万余攻德化县城,学宫尽毁。稍修县学。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国朝·顺治四年,寇毁学宫,‘明伦堂’、‘启圣祠’俱为灰烬。”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德化县学》:“本朝·顺治四年……修。”

  顺治八年署德化知县孙白孙重建正殿,未竣

  清·顺治八年(1651年),署德化知县孙白孙重建正殿(大成殿),未竣。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顺治八年,署知县孙白孙始营正殿,未竣。”

  顺治十五年德化知县何之旭重撤未竣工之正殿而建成之

  清·顺治十五年德化知县何之旭重撤未竣工之正殿而建成之。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顺治)十五年,知县何之旭重撤而建之,殿宇巍然。”

  康熙十年续建诸附属建筑

  德化知县和盐鼎续建

  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和盐鼎莅任德化知县康熙十年(1671年),为恢复原规制,和盐鼎续建仪门、“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两庑、“棂星门”、垣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和盐鼎》)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康熙十年,知县和盐鼎建仪门及‘启圣祠,以仪门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训导林甲继佐之,建两庑及‘棂星门’,缭以垣墙。”

  和盐鼎《倡修学宫叙》

  和盐鼎续建学宫诸附属建筑前,向缙绅发出倡议。·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收录曰:

  “倡修学宫叙(和盐鼎):

  ‘学官之设,共来旧矣。自宋迄明,代有修举。我朝奠鼎,首重师儒,特遗官致祭先师!敕谕天下,春秋飨祀不忒,盖以敦崇文教也。修废举坠,则尤有司之责矣。

  丁未(康熙六年,1667年)仲春,叨命莅德。德为泉属,夙号名邦,所有学宫,宜乎振饬。予入晋谒,仅见圣殿巍然,其余门庑暨请规制无一有。宫垣圯顿,鼓钟俎豆之场变为收垌,愀然者久之,能忍而不问乎?

  有复于予曰:「昔也庙在城中,后乃卜筑于此,壮丽甲郡。邑兵燹之后,绅士竭蹶营构,惜有志未逮也。」而予年来日事钱谷,不遑宁处。

  今秋适自帘归,益廑创建之思。虽簿书鞅掌,物料工资维艰,惟兹绅士有志,慷慨任事,必无不可成之功。

  今进士公、明经公暨诸庠士,合成其议。原有前功留存之数,而学师捐金率先,予不敏,敬捐薄俸佐之,其可与虑始矣,亦思所以垂成也。

  夫虑始难,图终更难,得原始要终能任其事之人尤难。且事匪一手足之烈,惟望戮力同心,矢公矢慎,好义乐输,各随愿力,共成盛事,使庙貌焕然改观,则予与请君予庶可仰副朝廷崇儒之意于万一乎!异日文运丕振,事业有光,又岂曰小补哉?是不可不亟为图之。’”

  和盐鼎《重建儒学公署序》

  和盐鼎修建学宫事毕,又重建学署。自为《序》。·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序(国朝)收录曰:

  “重建儒学公署序(和盐鼎):

  ‘朝廷因胜国之礼而损益之,凡所以化民成俗之方,兴治设教之具,一本乎前典而德意有加。是故五经取士,则圣道彰明,黉序育才,而庙貌巍焕,俎豆春秋,弦诵朝夕,彬彬乎质有其文。教化兴于上,而风俗成于下,此唐虞二代之治,将可复见于今世者也。而董率提命之功,则师儒之职为隆,是故左右陪侍有所,进退周旋有地,函丈著乎礼经,而北面尊其瞻视,以考古今,以肄礼乐,而要期于淑其子弟,则学斋公署之堂,诚讲明义理之地,而尤风俗教化之所从出也。

  予承乏兹邑,甫至谒庙,见一殿仅成,四顾瓦砾,朔望造请先生之庐,则僦居民舍,嚣尘湫隘。询其故居,知前朝有署联在县堂右近,遗基犹在,而茂草荆榛,莫之顾惜,良用悯然。第以庙貌尚有阙略,未遑及也。

  今修治数年矣,门庑己竣,垣棂粗立,丁祭礼毕之后,有诸生佥呈以复建学署为请,屈指兵燹之后,则己二十七年。予懈然曰:「教化不可一日坠,弦诵不可一日驰,此风俗礼义之本,而废坠一若斯之久,独何哉?然吾闻圣人之道,与天地日月同其悠久,而时运有否塞,亦如晦明薄食,不能无及其更也。则开霁昌明,昭回爽朗,使人心思耳目倍为豁然。故圣遭时,小替则有大兴,此亦气数之常也。况兹榱桷几席、土木、器用之具,人力之所为,能保其无必废?但废则复兴,兴则溢美于前,盖亦存乎其人耳!」

  予读《县志》,知龙浔有书舍,丁溪有书院,各乡有社学,当其时,比户诵声,诗书之泽,蔼如也,此非贤令长之为欤?今其废址遗基,犹使过者低徊踌躇,顾瞻而不能去。况学斋公署绛帐之所施,而朝廷德意之所先乎?且予昔在诸生,朝夕执经师长之侧,岂以一行作吏,此事便度,视诸生之落落晨星而无所聚首忍乎哉?兴建之事,固予之责也夫,固予之责也夫!

  抑诗有之曰:「经之营之。」「经营’」云者,筹度拮据,一厥心力之谓也。今先生既毅然竭其俸修以首厥工,而佐助必有人,董役必有人,奖劝必有人。尔诸生毋曰吾安受其成,岂繁诸生,即尔后生小子之有志,与若耆旧硕德,慷慨好义之民,乐其予姓兄弟之薰陶于美俗也者,皆可以有志于是举矣。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此仁义之门,而人心之所同然也。予也将聆弦歌之声,以自解于莞尔之笑矣!’”

清·康熙十八~四十九年重修

  三次重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

  “康熙十八年(1679年),教谕王钦祖捐俸重修。

  三十六年(1697年),教谕薛允浩重修。

  四十九年(1710年),知县王调元建‘明伦堂’。”

  陈应奎《记》

  清·康熙四十八年已丑(1709年)十一月,德化知县王调元建“明伦堂”,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四月落成,邑举人陈应奎为作《记》,·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收录曰:

  “邑举人陈应奎《记》:

  ‘人文之盛衰,视学校之兴废。苟非有廉能之长,慈惠之师,实以作兴之责为己任,安能使凋敝屯否之区,乐育有地,人文蔚勃,咸观光而丕变乎?德邑「明伦堂」,当鼎革之初与「文庙」同遭寇毁。自升平以来,文庙重兴,「明伦堂」故址尚鞠为茂草,盖六十五年于兹矣。

  我邑侯公莅兹土,甫下车,礼贤优士,询民疾苦。孰者废当兴,孰者害当革,弊窦肃清,听断明允。不旬月,风俗一新,民歌来暮焉。初谒庙,集诸生徒行眺明伦堂旧迹,慨然曰:「是地为教化之所托始,吾官斯土,而使长沦于荒烟蔓草中,邑人士何所取以观法焉?」爰诹吉日,捐廉俸,度规矩,程工于匠,购材于山,问瓦于陶,不借助于募金,不动费于公帑,不烦苦于里社。高庳一准旧制。

  经始于已丑(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至庚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而落成。巍然焕然!远近之望光至止者,佥谓六十余年之废址,今日顿成巨观,非天假我侯之力不及此。

  自兹以往,邑人士之登斯堂者,诵诗读书,型仁讲让,忠孝礼义之心油然以生。望翥山之耸秀,挹丁溪之沦涟。举凋敝屯否之区,一旦改易,其心思耳目,行见作亲作师,甄陶而教育之,英髦辈出,云汉为章,将彬彬其日盛焉。《诗》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维侯有之。侯之懿迹,不与德之山水长峙于不朽也哉?爰勒贞珉,以志弗谊。’”

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文庙

  教谕力子侗倡修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德化教谕力子侗倡修正殿、两庑、仪门、“启圣祠”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德化县学》:“本朝……康熈五十五年……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康熙)五十五年,教谕力子侗捐俸倡修正殿、两庑、仪门及‘启圣祠’。”

  力子侗《重修文庙启》

  力子侗修葺文庙前,曾作《重修文庙启》,发出倡议,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下)·启(国朝)》收录曰:

  “《重修文庙启》(力子侗):

  ‘万世为师,千秋崇祀,学宫丕振,交运聿昭。自有宋以来,惟国朝为盛典,由成均而外,暨乡邑以同风。大都庙貌巍峨,抑且礼议明备,轮奂尽甫松徕柏之美,几筵皆夏瑚商琏之珍。宝篆中悬,天子之银钩铁画;龙帷高拥,圣人之下相金容。朱楹丹槛齐辉,碧砌花砖竞丽。春秋释菜,远迩歌芹。普贤序于两班,遍儒宗于百代。笙簧奏处,鸟鹊潜音;菕翟飞时,云霞避影。试问鲁侯作泮,何如此日威仪?即令太史登堂,不数当年规矩。先生俎豆,泽及诗书。

  龙浔,闽海僻疆,温陵胜邑。以一隅之风土,当万迭之云山。水有丁文,争传符谶;居多甲第,不断簪缨。稽学校于初兴,美文明于极盛。戟门耸阁,高联碧汉之光,泮水横桥,长驾彩虹之影。望亭皋而翠飞鳞次,瞻华表而凤起蛟腾。堂室多仪,厅斋备器。

  慨炎冈于一炬,野火无情;怅泽国于四山,溪涛作怒,我闻在昔数百载,屡变星霜;亦越于今几十年,重开天日。爱思复古,渐次图新。物力维艰,人心来遂,曾鸠金而修殿宇,亦捐俸以设樽罍。庙仪虽已可观,祭器未尝不假。云封深殿,惟余四壁萧然;风入空廊,只见一庭幕若。嫌于固陋,虑及漂摇。

  上国观光,名都览胜,与斯义于自社,坐此地之青毡。千里追风,有惭冀北;三台呈象,讵比关西?每行谒庙之仪,私切旷官之惧。欲绍旧制,用补遗规。设几幔以肃观瞻,治庭墀以严奔走。造神龛于两庑,妥侑贤灵;奉列主乎儒先,广明祀事。竹笾、木豆,详登水土之奇;书牖、文窗,不废丹青之旧。得成富有,实费多金。一臂莫胜,或恐负山孜笺,众毛堪聚,何难积土成高。

  因谋之邑侯,兼告之同寅。既齐声而许可,亦戳力以经营。详请宪台,布知绅士。或文或武,同是宫墙;在国在乡,无分畛域。不乏称良子弟,志切登云,岂无待价英才,情殷观海?山林毓秀,人皆玉桂之伦;姓字生香,簿列金兰之贵。各从所愿,相与有成。重昭日月之观,并志风云之会。先图急务,敢云此外无遗?更问余规,尚冀他时有待。使四方制度,遍在海滨;庶多士文章,弥新岭外。从此鲲鹏九万,皆成礼乐三千。敬载文笺用刊正幅。惟希鼓舞,长庆升平。’”

清·康熙五十七年重建棂星门、照墙

  德化知县熊良辅

  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戍(1718年),德化知县熊良辅捐俸重建“棂星门”,造照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熊良辅》)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康熙)五十七年,知县熊良辅捐俸重建棂星门,造照墙。”

  陈应奎《记》

  邑绅陈应奎为作《记》。·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收录曰:

  “邑绅陈应奎《记》:

  ‘龙浔学宫当有明之末,罹于兵燹,殿宇煨烬。历任贤牧及秉铎于斯者,次第重建,未能悉复旧观。岁久未修,风雨剥落;兼以垣门卑隘,泮桥隔绝,欲入庙瞻圣者,趋跄不前。

   岁在戊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邑侯父母以天柱名儒,鳌峰世学,下莅斯土。洁操冰清,高标玉立,仁心惠政,载道兴歌。甫下车,入庙谒圣,见棂星门窄狭,登瀛乏桥,四旁垣墙残缺。喟然叹兴,亟议修治。遂捐廉俸,择吉鸠工,越五月而成。泮水云蒸,学宫霞蔚,爽豁辉煌,高门有伉。瞻圣而挈道者,仰门墙之数仞,儒林齐庆,士类欢腾。
谨勒石扬徽,以纪其盛。’”

清·雍正朝修


  雍正八年德化知县稽岳延重建“明伦堂”

  清·雍正八年(1730年),德化知县稽岳延重建“明伦堂”;九年(1731年),知县齐宗望黄南春相继成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南春》)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德化县学》:“本朝……雍正八年修。”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雍正八年,知县稽岳延重建‘明伦堂’。九年(1731年),知县齐宗望黄南春相继成之。”

  雍正十一年德化知县黄南春又建仪门、修大门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德化知县黄南春又建仪门,修大门。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雍正)十一年(1733年)黄南春建仪门,修大门。”

清·乾隆朝屡修

  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学宫。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崇圣祠”。乾隆九年(1744年),德化知县鲁鼎梅重修大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鲁鼎梅》)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德化县学》:“本朝……乾隆三年、六年、九年相继修。”

  ·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宫》:

  “乾隆三年,重修学宫。邑民有盗葬庙旁者,教谕石澄详院饬县押迁,勒界永禁。
六年,重修‘崇圣祠’。

  乾隆九年,知县鲁鼎梅重修大门。”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西门一带没有房子,浐溪弯向“文庙”,“文庙”前面是低洼的水田延伸到浐溪边,洪水冲塌东、西两庑、“明伦堂”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修建两庑、“明伦堂”等竣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浐溪》)

清·光绪卅三年修东西庑、“明伦堂”等

  清·光绪卅年五月(1904年),蛟洪冲毁东西庑、“明伦堂”等,经修葺于光绪卅三年(1907年)竣工。

规制

  “德化文庙”与庙、学合一。近千年来,以“文庙”为中心,形成规制完整的建筑群,规模恢宏,具有浓郁的闽南建筑风格兼具本地特色。

  “文庙”沿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泮池”“泮桥”,下殿“大成门”(“戟门”),中庭,丹墀,露台,“大成殿”“大成殿”两边为东、西庑。

  石牌坊“棂星门”内,石拱桥架于泮池之上,是进入文庙的必经之道。

  下殿“大成门”(“戟门”)屋顶燕尾脊,中间鲤鱼跃龙门;门两边有一对石鼓(户对)。大门口还有1块下马石碑,碑文:“奉旨,文武官员到此下马。”

  中庭露台前丹墀为一方青草石雕龙。

  “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古建筑,面阔5间、进深6柱带前廊。屋脊中间双龙戏珠,上、下檐翘角都有腾龙,廊前四根雕龙柱。殿中4根大柱,大人双臂合抱都围不过来。殿前右檐下有一清泉,学子在此净手礼拜先师,在此取水研墨写字。

  “文庙”左边是“明伦堂”、“启圣祠”、“教谕衙”、“名宦祠”,右边“尊经阁”、“朱文公祠”、“射圃”、“敬一箴亭”、“乡贤祠”、“忠烈节孝祠”等。

文庙之祭

  圣先师之祭

  “文庙”圣先师春、秋二祭。

  献官与执事

  知县任正献官,县学官为分献官,另有执事多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文庙》:

  “文庙,春、秋二祭,月用仲,取时之正,日用上丁,取文明之象。正献官知县,分献官,殿上、两庑俱学官。

  执事人数:

  监宰:凡牛、羊、豕为正牲,鹿、兔为脯醢。宰杀之时,务使洁净,其毛血先存少许,以告于神,其余及肠胃皆以净桶盛之。置诸库房,以俟埋瘗。

  监洗:凡锅、釜、罍、爵、笾、豆之属,与夫一应器皿,俱监临洗涤洁净。

  监造膳羞:为饼糗及制造脯醢之属。

  收发祭器:凡祭器一发一收,皆检视明白,不可遗漏。

  提调幂次:通赞,引赞,司罍洗,香烛,司爵,司帛,读祝,饮福受胙。

  执事捧酒一,捧胙一,胙肉先令宰夫割取。”

  祭前准备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文庙》:

  “祭前三日,献官、陪祭官及执事者皆沐浴、更衣、散斋;二日,各宿别室致斋;一日,同宿斋所,散斋,仍理庶务,惟不饮酒,不茹荤谓葱韭葫薤蒜,不吊丧,不问疾,不听乐,不行刑,不与秽恶事;致斋,惟理祭事。

  祭前一日,执事者设香案于牲房外,献官常服。赞者唱:‘诣省牲所。’唱:“省牲。’牛、羊、豕、鹿、兔省之,谓看牲数有无齐足,体有无肥腯,毛色有无纯正。省毕,唱:“省牲毕。’乃退。凡宰牲必取血以告杀,取毛以告纯,以盆盛毛、血少许,入置神位下。”

  祭器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文庙》:

  “祭器:

  牲匣:以木为之,所以盛牲者。底、盖,朱髹,各高六寸,长三尺三寸,广二尺二寸,两旁钉铜环四,两端二。

  登:范金为之,所以荐太羹者。

  铡:范金为之,所以荐和羹者。

  笾:以竹为之,所以荐枣、栗、菱、芡、棒、脯、盐、鱼、饼糗者。

  豆:以木为之,所以荐菹醢、脾、析豚胸者。

  簠:范金为之,所以盛黍者。

  簋:范金为之,所以盛稷者。

  篚:编竹为之,朱髹,所以盛帛者。

  爵:范金及磁为之,所以受酒者。

  尊、勺、幂巾:尊,所以盛酒者;勺,所以酌酒者;幂巾,所以幂酒者。

  盥洗尊、盆、勺、悦:尊,用磁;盆,铜、锡随用。

  案:

  祝案一,高一尺二寸,广二尺三寸,长三尺,朱髹,置正殿中,以阁祝版。

  尊案一,高二尺七寸,广一尺五寸,长五尺,案面剜孔三,下盛以木版,朱髹。置丹墀,以阁酒尊。

  爵帛案,一尺四寸,与酒尊同置丹墀以阁爵帛。

  香案,香炉,香合,牲盘,祝版,以梓楸木或柏木为之,高八寸,广一尺二寸,别作一架阁之,用白纸书文贴版上。祭毕揭焚之,藏版与架,再用。

  烛龙,即满堂红,俱用铜铁线结龟网,不用糊纸及纱绢。其底裹以铁葉,皆防焚烛之虞。”

  祭物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文庙》:

  “祭物:

  太羹,《周礼》注:‘煮肉汁不和。’

  和羹,《周礼》注:‘肉汁加以五味。’

  黍,结穗如稻,散垂而不毛。高而似芦者非。

  稷,《礼》谓:‘明粢,乃粢之不糯者。’

  稻,今水田所种粳米。

  梁,似粟而大,有青、黄、白三种。

  以上四品,俱拣择圆好,滚汤泡涝成饭。

  形盐,《周礼》:‘盐人掌形盐、散盐。’注谓:‘形盐,刻为虎形之类。’

  薨鱼,《周礼》:‘魰人为鑫、薨。”注谓:‘鑫,生鱼;薨,乾鱼。’今制,用鲜鱼薄腌乾之,临用温水洗,酒浸片时。

  枣,栗,榛,俱陆果。

  菱,芡,俱水果。菱,即今菱角;芡,即今鸡头。

  以上水陆诸果,皆拣洁净圆好者。

  韭菹,《周礼》七菹谓‘腌菜为之’。菹,今制截去本末,取中三寸淡用。

  醓醢,醢,肉酱也,醓醢之多汁者。今制皆细切猪膂肉,拌油、盐、葱桭、莳萝、茴香为之。

  菁菹,菁,蔓菁、菜头,似萝葡色微青。今制用汤瀹过,作长段,淡用。

  鹿脯,《周礼》:‘腊人掌乾肉脯。’即肉之乾者。今制切鹿肉作块,酒腌炙乾用之。

  鹿醢,切鹿肉作小块,用油、盐、葱、椒、莳萝、茴香,拌匀为醢。

  兔醢,制法同上。

  芹菹,芹,水菜也。如治菁菹法。

  笋,乾笋。今制法:煮熟拣净,切作长段用。

  鱼醢,如造鹿醢法。

  白饼,用小麦面造。黑饼,用荞麦面造。以上俱用砂糖为馅,印作圆饼子。

  糗饼,用粳米捣粉,栀子水浸之,蒸熟,印作饼子。

  粉姿,用糯米捣粉蒸熟,杵成姿为大方块,待冷切作小块用。

  施食,用糯米饭,以和羊膏及蜜同熬。

  糁食,用白粳米饭,细切牛、羊、豕肉同熬。

  帛,官制,每段各长一丈八尺,旁织‘礼神制帛’四字,礼为量帛,请量度其长短为之制也。”

  陈设

  ·乾隆《德化县志·9·礼仪志·祭祀·文庙》:

  “陈设文庙正殿: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铡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酒尊一,香烛。

  四配:每位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铡一,簠二,簋二,笾八,豆八,酒尊,香烛。

  东哲:五案。又升配有子一案。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各一,豕一,铡各一,簠各一,簋各一,笾各四,豆各四,豕首一,香烛。

  西哲:与东哲同,五案。

  东庑:制帛一端白色,铜爵各一,豕三,每案簠一,簋一,笾四,豆四,香烛。

  西庑:与东庑同。

  崇圣王祠:五案,制帛五端白色,白磁爵各三,羊各一,豕各一,铡各一,簠各二,簋各二,笾各八,豆各八,酒尊各一。香烛。四配:每位一案。制帛二端,白色,豕首一,铜爵各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烛。两庑:制帛二端,白色,铜爵各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烛。

  设酒尊所、盥洗所于丹墀之东南,尊实酒,施幂;盥置水,施帨。各有司之者。设埋瘗所于庙之西北。丹墀东西及露台上各设炬,两庑长廊各设灯。”

  祭仪程式

  ·乾隆《德化县志·9·礼仪志·祭祀·文庙》:

  “凡祭文庙,必先‘崇圣祠’。

  夜四鼓,与祭毕集祠中。鼓一通,陈设备具,各官具蟒袍补服。鼓再通,庭燎毕举。鼓三通,引赞各引献官至。

  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唱:‘分献官就位。’唱:‘正献官就位。’唱:‘瘗毛血。’执事捧毛血出,正祀由中门,配祀由边门。

  通赞唱:‘迎神。’引赞赞:‘跪,叩首,献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

  通赞唱:‘捧帛。’捧帛者正祀由中门入,配祀由边门入,诣各神位之左。

  唱:‘奠帛,行初献礼。’引赞赞:‘诣盥洗所。’献官盥手毕。唱:‘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执事者注酒于爵。捧爵者在献官前行,正祀由中门入,配祀由边门入,诣各神位前。

  引赞导献官进殿左门,赞:‘跪,献官行一跪一叩礼,兴,平身。’

  唱:‘奠帛。’献官接帛,拱举,立。献毕,执事跪接帛,进于神前案上。司爵者进爵于献官。

  引赞赞:‘献爵。’献官接爵,拱举,立。献毕,执事跪接爵,进于神前案上。

  引赞赞:‘跪,献官行一跪一叩礼,兴,平身。’

  引赞赞:‘诣裕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赞:‘诣诒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赞:‘诣昌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赞:‘诣启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赞:‘诣读祝位。’献官至香案前。唱‘跪。’通赞唱:‘众官皆跪。’唱‘读祝文。’

  读祝者取祝版跪读。祝曰:‘维某年岁次某干支二八月干支,朔越某日某干支,某官某名敢昭告于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启圣王?氏之神曰:惟王奕叶锺祥,光开圣绪,盛德之后,积久弥昌。凡声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溯本,宜肃明湮之典,用申守土之忱。兹屈仲春秋聿修祀事,以先贤氏、先贤氏、先贤氏、先贤孟孙氏配,尚飨。’读毕,捧祝版跪安案上帛盒内。

  通赞唱:‘叩首,献官行三叩礼,兴,平身。’

  引赞赞:‘诣东配先贤氏神位前。’赞:‘跪。’赞:‘奠帛。’赞:‘献爵,叩,兴,平身。’如仪。

  赞:‘诣西配先贤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诣东配先贤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诣西配先贤孟孙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复位。’引献官从西角门出,至原位朝上立。

  通赞唱:‘行分献礼。’引赞引分献官至盥洗所,盥洗毕。

  赞:‘诣先儒氏神位前。’赞:‘跪。’赞:“奠帛,献爵,叩,兴,平身。’如仪。

  赞:‘诣先儒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诣先儒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诣先儒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复位。’引分献官从西角门出,至原位朝上立。

  通赞唱:‘行亚献礼。’引赞引献官从东角门入,不用诣盥洗所。赞:‘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先诣肇圣王,次裕圣王,次诒圣王,次昌圣王,次启圣王,次配位。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复位。

  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

  通赞唱:‘饮福受胙。’引赞赞:‘诣饮福受胙位。’位在读祝所。进福酒者捧酌,进胙者捧盘,立于读祝案之东;又二执事立于案之西。

  引赞赞:‘跪,饮福酒。’东执事捧福酒,跪进于献官;西执事跪接爵,置于案上。

  引赞赞:‘受胙。’东执事取羊肩置盘上,跪进于献官,献官受胙讫;西执事跪接,由中门捧出。

  引赞赞:‘叩首,兴,平身。’复位。

  通赞唱:‘跪,叩首,献官行二跪六叩礼。’众官皆同。‘兴,平身。’

  通赞唱:‘彻馔。’执事者各于神案前,品物略移动。

  通赞唱:‘送神。’引赞赞:‘跪,叩首,献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

  通赞唱:‘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诣瘗所。’执事者捧帛、捧祝。正祀由中门出,配祀由边门出。

  唱:‘诣望瘗位。’引赞引献官各诣望瘗位。赞:‘望瘗。’赞:‘焚祝帛。’引赞赞:‘复位。’礼毕。”

  大成乐

  祭时需歌舞大成乐,其乐器、舞器、歌舞也有一整套严格规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文庙·附:大成乐》:

  “乐器麾:

  金部:大钟,编钟,铸钟、歌钟。

  石部:特磬、歌磬、编磬。

  丝部:琴,瑟。

  竹部:凤箫,洞箫,篪,龙笛,双管。

  匏部:笙。

  土部:埙。

  革部:豉鼓,悬鼓,楹鼓,足鼓,鞉鼓,搏拊,田鼓,相鼓。

  木部:祝,敌,本铎。

  舞器:旌节,箭,翟。

  迎神,奏咸平之曲,有乐无舞:大哉至圣,峻德宏功,敷文衍化,百王是崇。典则有常,昭兹辟雍,有虔簠簋,有严鼓钟。

  初献,奏宁平之曲,有乐有舞:觉我生民,陶铸前圣,巍巍泰山,实予景行。礼备乐和,豆笾惟静,既述六经,爰斟三正。

  亚献,奏安平之曲,有乐有舞:至哉圣师,天授明德,木铎万世,式是群辟。清酒维醑,言观秉翟,太和常流,英才斯植。

  终献,奏景平之曲,有乐有舞:猗欤素王,示予物轨,瞻之在前,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献既终,弗遐有喜。

  彻馔,奏咸平之曲,乐作舞止:‘璧水渊渊,崇牙□□(上“山”下“业”,两字同),既歆宣圣,亦仪十哲。声金振玉,告兹将彻,睃(左“目”改“鬲”)假有成,羹墙靡愒。’

  送神,奏咸平之曲,乐作舞止:‘煌煌学宫,四方来宗,甄陶胄子,暨予微躬。思皇多士,肤奏厥功,佐予永清,三五是隆。’

  望瘗乐,曲同送神,有乐无舞。”

  “崇圣祠”之祭程式

  祭孔子之前先祭“崇圣祠”(祀孔子之父祖等)。

  ·乾隆《德化县志·9·礼仪志·祭祀·文庙》:

  “凡祭文庙,必先崇圣祠

  夜四鼓,与祭毕集祠中。鼓一通,陈设备具,各官具蟒袍补服。鼓再通,庭燎毕举。鼓三通,引赞各引献官至。

  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唱:分献官就位。唱:正献官就位。唱:瘗毛血。执事捧毛血出,正祀由中门,配祀由边门。

  通赞唱:迎神。引赞赞:跪,叩首,献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

  通赞唱:捧帛。捧帛者正祀由中门入,配祀由边门入,诣各神位之左。

  唱:奠帛,行初献礼。引赞赞:诣盥洗所。献官盥手毕。唱: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执事者注酒于爵。捧爵者在献官前行,正祀由中门入,配祀由边门入,诣各神位前。

  引赞导献官进殿左门,赞:跪,献官行一跪一叩礼,兴,平身。

  唱:奠帛。献官接帛,拱举,立。献毕,执事跪接帛,进于神前案上。司爵者进爵于献官。

  引赞赞:献爵。献官接爵,拱举,立。献毕,执事跪接爵,进于神前案上。

  引赞赞:跪,献官行一跪一叩礼,兴,平身。

  引赞赞:裕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赞:诒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赞:昌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赞:启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赞:诣读祝位。献官至香案前。唱跪。通赞唱:众官皆跪。读祝文。

  读祝者取祝版跪读。祝曰:‘维某年岁次某干支二八月干支,朔越某日某干支,某官某名敢昭告于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启圣王 氏之神曰:惟王奕叶锺祥,光开圣绪,盛德之后,积久弥昌。凡声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溯本,宜肃明湮之典,用申守土之忱。兹屈仲春秋聿修祀事,以先贤氏、先贤氏、先贤氏、先贤孟孙氏配,尚飨。’读毕,捧祝版跪安案上帛盒内。

  通赞唱:叩首,献官行三叩礼,兴,平身。

  引赞赞:诣东配先贤氏神位前。赞:跪。赞:奠帛。赞:献爵,叩,兴,平身。如仪。

  赞:诣西配先贤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诣东配先贤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诣西配先贤孟孙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复位。引献官从西角门出,至原位朝上立。

  通赞唱:行分献礼。引赞引分献官至盥洗所,盥洗毕。

  赞:诣先儒氏神位前。赞:跪。赞:“奠帛,献爵,叩,兴,平身。如仪。

  赞:诣先儒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诣先儒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诣先儒氏神位前。赞:跪。如仪。

  赞:“复位。引分献官从西角门出,至原位朝上立。

  通赞唱:行亚献礼。引赞引献官从东角门入,不用诣盥洗所。赞: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先诣肇圣王,次裕圣王,次诒圣王,次昌圣王,次启圣王,次配位。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复位。

  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

  通赞唱:饮福受胙。引赞赞:诣饮福受胙位。位在读祝所。进福酒者捧酌,进胙者捧盘,立于读祝案之东;又二执事立于案之西。

  引赞赞:跪,饮福酒。东执事捧福酒,跪进于献官;西执事跪接爵,置于案上。

  引赞赞:受胙。东执事取羊肩置盘上,跪进于献官,献官受胙讫;西执事跪接,由中门捧出。

  引赞赞:叩首,兴,平身。复位。

  通赞唱:跪,叩首,献官行二跪六叩礼。众官皆同。兴,平身。

  通赞唱:彻馔。执事者各于神案前,品物略移动。

  通赞唱:送神。引赞赞:跪,叩首,献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

  通赞唱: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诣瘗所。执事者捧帛、捧祝。正祀由中门出,配祀由边门出。

  唱:诣望瘗位。引赞引献官各诣望瘗位。赞:望瘗。赞:焚祝帛。引赞赞:复位。礼毕。”

  朱文公祠、名宦祠、节孝祠之祭

  因朱文公祠”、“名宦祠”、“节孝祠”“文庙”周边,亦同日致祭。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9·礼仪志·祭祀·文庙》:

  “‘文庙’祭毕,乃祭‘朱文公祠’。用帛一、羊一、豕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祝曰:‘(年月具官如式)惟公遭宗邹鲁,学继濂洛,注述六经,启发万世。今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用伸虔登。尚飨!’

  次祭‘名宦祠’。

  次祭‘乡贤祠’。

  次祭‘忠义孝弟祠’。祝曰:‘(年月具官如式)惟灵禀赋贞纯,躬行笃实。忠诚奋发,贯金石而不渝,义问宣昭,表乡间而共式。祗事懋彝伦之大,性挚莪蒿;克恭念天显之亲,情殷棣萼。模楷咸推夫懿德,纶恩特阐其幽光。祠宇维隆,岁时式祀,用陈尊簋,来格几筵。尚飨!’

  次祭‘节孝祠’。祝曰:‘(年月具官如式)惟灵纯心皎洁,令德柔嘉。矢志完贞,全奎中之亮节;竭诚致敬,彰阃内之芳型。茹冰檗而弥坚,清操自砺;奉盘匝而匪懈,笃孝传徽。丝纶特沛乎殊恩,祠宇昭垂于令典,祗循岁祀,式荐尊醪。尚飨!’

  各祠盥瘗、奠献,俱如仪,但只穿补服。迎神、送神,只一跪三叩。”

泮额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学校·德化县学》:“入学额数十二名。”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德化县儒学》:“泮额取进文十二、武八名。”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泮额》:

  “明制岁科两试,取进入学童生名额,以县上、中、下为差,德化为中学。

  崇祯(1628—1644年)间,奉文裁汰,阖邑乡绅、刑部侍郎丁启港、翰林院简讨赖垓、刑部主事庄尹辰、原任直隶扬州府同知郭维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维翰》)、丹陵知县李乔楫、建阳儒学训导张九垓、举人邓孕槐、贡生周鼎等公揭,略云:

  ‘则壤惟三,成赋肇于禹贡;辟门以四,吁俊昭子虞廷。惟明主广为蒐罗,斯多士愈加奋励。德化厥赋惟下,称县居中。只缘田少山多,实则士淳民愿。罔敢虚夸以惑众,亦耻饰赝而欺公。

  迩来科目弘开,斯文辈起。家弦户诵,谨守邹鲁之遗风;掞藻摛辞,恪循韩欢之正辙。钦天子成宪,咸愿观上国之光;沐累朝殊恩,群思效中州之力。伏读明旨,原为去伪黜浮;爰考士风,率皆敛华就实。汰无可汰,裁无可裁。

  合恳台熹加意栽培,据情详覆。幸仍列于中等,俾共叨夫鸿恩,须至揭者。’

  国初因之。

  康熙(1662—1722年)间,改为小学,岁试取进文武童各八名,科试取进文童八名。

  雍正元年(1723年),特恩加文童额一次三名。二年(1724年),奉文准照中学,岁科两试,各取进文童十二名,武童仍旧。

  乾隆元年(1736年),特恩加文童额一次五名。

  五年(1740年),总督宗室德题请广额,略云

  ‘德化县向隶泉郡,前取进泮额一十二名外,尚有拨入府学二、三名不等。今属州辖,则无拨入府学之额。人多额少,不无遗珠。且田邑(大田县)之武童,现进十二名,德邑(德化县)只有八名,尤当较量请增,庶不致偏枯。

  况现在人文日盛,应试文武生童较前加增一倍。而德邑又为附州之首县,应请将文童加增三名,共取进一十五名;武童加增四名,共取进一十二名。以广栽培。’

  奉文岁试武童准加四名,为十二名,文童仍旧。岁科两试,各取进十二名。

  八年(1743年),知县鲁鼎梅详请广额(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鲁鼎梅》),略云:

  ‘遵查德化一邑,旧为山陬,迩来文运昌明,家弦户诵。雍正二年(1724年),定为中学,取进泮额一十二名。但从前系泉郡属邑,岁科又有拨入府学二三名。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隶永春州首县,遂无府学可拨额,反减缩。

  乾隆五年(1740年),经前督院德题请加增泮额三名,共取进十五名,以广栽培。部议以府学取进童生,统于各属试卷内较量,拨取或多或少,原无一定之例,遽请增额,恐开冒滥等因。但查德化从前拨进府学岁、科两试,俱各有二名三名不等,有案可稽,并非无一定者。今以改归州辖,竟致除去。在泉属各邑,隐受加增,而德化士子明被减少。每试童生将近二千人,若取进一十五名,实无冒滥云云。’”

学租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学租》:

  “——学田一十二亩,坐北城外。北至学后山,南至城墙,东西至垣墙及民田。明·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秦霭(?)捐置。[“秦霭”:应为“秦霑”之误。秦霑,苏州崑山人,隆庆六年(1572年)任德化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秦霑》]

  ——学山,土名‘大洋山’,南至学宫,北至古城墙,西至大旗山顶,东至北城头。
嘉靖九年
(1530年),知县许仁申请毁拆淫祠、中林院等处,地基共七十四亩五厘,估租价听民认纳,每年征银一十一两九钱八分五厘。康熙二十二年(1783年),奉文拨给廪生、贫生。(按:许仁,字元夫,号竹压,明·浙江仁和县人,嘉靖七~十年任德化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许仁》)

  乾隆四年(1739年),奉文留给社师。坐在坊里双髻山,新化里东埔庵,山兜池尾汤泉里狮子岩、尤井庵、竹林庵,东西里法林寺、感井庵,塔口、洋中等处。

  知县许仁牒学:

  「为处官房租银,以作兴学校,广育人材事。

  照得新改天妃宫建紫阳书院,其讲堂两旁俱有号房,以居有志会讲生员。其门墙外,旧有铺店六间当上市之会,毁之,则县小地窄,难以容日繁交易之人。存之,民利官便,堪以资日聚志学之彦。

  为此,本按仍俟召赁,照常起租,每间年纳租银六钱,准居民张琼等承赁,年共计银三两六钱、除嘉靖十年(1531年)下半年者已收公用外,自后年分县事丛集,无暇及此,合牒儒学掌印宫及时征取,以为有志苦学生员充纸笔油烛之用,永为定规。庶几市利以兴,人材以盛,一举而两得也。

  卷查巡视学校事,蒙提学道副使,准本县申拆毁淫祠若干座及中林院等处,祠屋虽毁,各祠基地大小,皆来差人丈量,估第租价任民认纳,共计若干银,合候行查明白,续牒并征,以充前费。

  及照历代皆建书院以明正学,俱置学田以养英俊。此教化之攸,寓政体之宜,崇者岂徒文具美观而已乎?要在着实举行,不为虚费。牒到已后,该学置簿用印,逐一登记收支数目,以备查考。师儒会讲,务期学明道立,风淳俗美,人材思齐乎邹鲁,汇进于皇朝,以树鸿勋茂绩,岂不伟哉!」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吴景梅郑牛生郑惟德陈神呈送绝户田四十七亩一分八厘八毫,又拨李德李雪子李福呈送绝户田四十亩,共田八十七亩一分八厘八毫,坐东西里上涌乡。

  ——学山,坐东西里上涌乡。土名‘大仙崎’、‘道士洋’、‘古董格’等处。内给佃种山垦田,各量纳租。共六十九亩。

  ——学田

  一段坐在坊里珠地乡。载租谷一千八百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奉文拨给廪生、贫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产米收入姚兴儒户输纳。

  一段坐五华寺,载租银五钱,一段坐尤中里陈吴乡,载租银五钱;一段坐狮子岩,载租银一钱。

   ——学山,坐珠地乡。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总督姚启圣捐银四十两,置学田三段,共九亩七毫八丝九忽,配产米四斗五升七合四勺八秒。

  一坐县城后,土名‘翁仔坂’,载租谷三百五十斤;一坐漈上乡,土名潘腰格,载租谷六百斤。二段共田五亩六分一厘七毫二丝。

  一坐石杰乡,土名‘乌洋’,实田三亩三分九厘六丝五忽,载租谷四百一十斤。

  ——知县王之纪捐银一十五两,教谕郑默捐银六两,置学田四亩一分三厘九毫一丝八忽,配产米二斗一升。坐县兜,土名‘池后巷’,载租谷七百斤。立姚兴儒户输课,岁收租谷分给贫生,永令顾名思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邑庠生郑周礼、父仲璞捐田二段,共载租谷六百斤。坐南关外,一土名‘山尾嵛’、‘沟尾垅’,载租粟四百斤;一土名‘肖池’、云居垅’,载租粟二百斤。每岁收贮,大比年给助科举生员盘费。地租共银二两二钱五分,每岁收存帮贴文武两闱谕训送试盘费。

  ——一地基贰遛,在学署前,载租银二钱。

  ——一地基一十八遛,今起盖十七遛半,在南关外石龟,载租银一两七钱五分。

  ——一地基在东岳庙下,载租银三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18•学校•永春州•德化县儒学》:

  “学田实在三十三亩九分零,又田二十六亩九分零,年共征租银二十一两三钱八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总督姚启圣捐置田八亩六分零,知县王之纪捐置田三亩二分零,教官郑默捐置田一亩一分零。”

  道光廿九年(1849年),乡绅郭鸣高捐银4千多两,置田百亩,以田租资助学子晋省、晋京赴试。

近现代情况

  民国

  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文庙”创办“德化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廿七年(1938年),即抗日战争期间,“省立晋江中学”“德化文庙”办学;民国卅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泉州。

  解放后

  1949年11月德化解放,1950年2月德化县人民政府接管“县立初级中学”,更名“福建省德化初级中学”。1952年德化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改名“德化第一中学”,校址一直在“文庙”。随着学生增加,教学场所不足,把附属“文庙”的专祠、堂舍改作办公、教学、后勤之用;文庙“大成殿”作为校会礼堂,东西庑作为教室、后作教研室,“大成门”(“戟门”)两边作为校长室、学生会、团委会、总务处等办公场所;“明伦堂”作为学生餐厅,“启圣祠”作为学生食堂,“朱文公祠”作为体育器材室。“文庙”周边的旧建筑物也逐步拆除改建教学楼。

  1966年底,“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在“破四旧”中,把“文庙”上、下殿屋顶的翘脊都敲掉,廊前龙柱用水泥石灰抹平,刷上红色标语。

  1974年,在“批运动中,拆“棂星门”、“泮桥”,填“泮池”,在“文庙”前建“凤凰楼”(德化一中办公教学楼),“文庙”被遮。当时学校以学工、学农、学军为主,在“明伦堂”办校办工厂,“大成殿”的房间存放液体化学品。

  1979年10月,德化县城云龙桥(即下桥)重建,在拆除旧桥时,10月25日德化一中校办工厂存放液体化学品原料的房间(“大成殿”左边的房间)失火,“文庙”及周边建筑物化为灰烬,当时有流传民谚“拆下桥,烧庙”。唯一没被烧掉朱文公祠”,也在学校扩建时拆除。火灾后,在“大成殿”旧址建“德化一中”办公教学楼,一些造型精美的石构件也作为乱石在后来新建筑中填作基础;只有1块“修学纪略”碑和1块“上谕”残碑、1对残缺的石鼓,成为老“文庙”仅存的文物。

  2011年移址后山复建

  2011年,“德化县文庙”移址德化一中后山(后操场、“培风楼”址)复建,9月29日工程奠基;历时2年,2013年11月落成开放。总投资约1500万元。

  复建后的“德化县文庙”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连同道路、停车场),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相对原址垂直高度提升25米,严格按照“文庙”规制,同龙脉同方向,坐北朝南,以老照片、原平面图等历史资料为依据设计建设,与“德化一中”紧密相连,形成前学后庙的格局。

  总体建筑包括“大成殿”、殿前露台、丹墀、中庭、东西庑、“大成门”(“戟门”)、“泮池”、“泮桥”、“棂星门”、殿前广场、栏杆照壁等,以中轴线为基准,两边对称。整个建筑群气势非凡,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庄重大气。

  “大成殿”中更有孔子瓷雕立像,高2.219米,由陶瓷雕塑大师许兴泽赖礼同联袂制作,是世界整体烧制最高的瓷雕塑像,已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认。

附:崇祀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7·学校志·崇祀》:

  “宋真宗孔子叔梁纥为‘齐国公’。元·至顺(1330—1333年)间,加封为启圣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诏封爵如旧。嘉靖九年(1530年),以王系臣爵,改为‘启圣公’。令两京国子监并天下学校各建‘启圣祠’。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程珦朱松蔡元定从祀

  先是,颜无繇曾点孔鲤皆从祀两庑。洪武四年(1371年),国子司业宋濂上孔庙议,言立学专以‘明伦’,今坐享堂上,而其父列食庑间,彝伦颠倒,所当别议。弘治元年(1488年),少詹事程敏政复以为言,俱格不行,至是始定配祀‘启圣祠’。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周敦颐之父周辅成从祀。

  国朝·雍正二年(1724年),追封孔子五代木金父为‘肇圣王’,祈父为‘裕圣王’,防叔为‘诒圣王’,伯夏为‘昌圣王’,叔梁纥为‘启圣王’;改‘启圣祠’为‘崇圣祠’;又以张载之父张迪从祀。

  汉高祖始以太牢祀孔子于阙里。魏·正始(240—249年)间,始祀孔子于辟雍。隋命府、州、县学皆以春秋仲月释奠。唐高祖诏立庙,太宗始令致祭,后遂因之。

  汉平帝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高宗赠太师。玄宗封为‘文宣王’。宋太祖诏:庙门立戟十六。真宗加为‘元圣文宣王’,寻以太祖讳,改‘元圣’为‘至圣’。徽宗加冕十二旒,服九章,庙门用戟二十四。元成宗又加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洪武三年(1370年),诏封爵如旧。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至圣先师’。

  汉安帝时,始祀七十二子于阙里。唐太宗始尊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配之。
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复以左邱明卜子夏公羊高榖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二十二人配享。

  高宗时,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并配享。

  玄宗·开元(713—741年)间,用李璀言,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为‘十哲’;而以曾参居‘十哲’之次,各为坐像。余弟子悉从祀两庑。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又赠颜回为‘兖国公’,闵损等九人为侯,曾参等为伯。宋真宗又以闵损而下皆为公,曾参而下皆为侯,左邱明而下皆为伯。

  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以孟轲颜回配享,荀况杨雄(?乃“扬雄”之误)韩愈并从祀。

  徽宗·大观(1107—1110年)间,以孔伋从祀。

  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加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封爵,与朱熹并从祀。
景定间
(1260—1264年),加张栻吕祖谦伯爵从祀。

  度宗·咸淳(1265—1274年)间,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配祀,而升颛孙师列于十哲,以邵雍司马光从祀。

  元·皇庆(1312—1313年)间,以许衡从祀。

  至顺(1330—1331年)间,加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曾参为‘郧国宗圣公’,孔伋为‘沂国述圣公’,孟轲为‘邹国亚圣公’,而以董仲舒从祀。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天下儒学皆立庙祀孔子。二十九年(1396年),罢扬雄从祀,进董仲舒

  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正文庙圣贤绘塑衣冠,令复古制。

  英宗·正统(1436—1449年)间,以胡安国蔡沈真德秀吴澄从祀。

  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以杨时从祀。

  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诏屏塑像为木主,题曰‘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改‘大成殿’曰先师庙’,‘戟门’曰‘文庙之门’。

  定‘四配’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定‘十哲’曰:闵子?冉子?冉子?仲子?冉子?宰子?端木子?言子?卜子?颛孙子?

  东庑:澹台灭明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有若巫马施颜辛曹恤公孙龙秦商颜高穰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虔奚容麓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公西藏颜之仆施之常秦非申枨颜哙

   西庑:宓不齐公冶长公皙哀高柴樊须公西赤梁鳣冉儒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商泽任不齐公良孺公肩定鄡单罕父黑荣旗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牢步叔乘

  《家语》有陈亢琴牢县宜,而《史记》无之。

  《史记》有颜何秦冉公伯寮鄡单,而《客语》无之。

  《客语》有申枨(即申党,春秋鲁人,孔子弟子),《史记》为申党

  文翁图所记,又有林放遽伯玉申枨申党

  其木主俱称先贤某子之位。

  春秋以来诸儒:

  东庑:榖梁赤高堂生毛苌后苍杜子春韩愈程颞邵雍司马光胡安国杨时张栻陆九渊许衡

  西庑:左邱明公羊高伏胜孔安国董仲舒王通周敦颐欧阳修张载程颐胡瑗朱熹吕祖谦蔡沈真德秀

  其木主俱称先儒某子之位。

  申党申枨

  林放蘧瑷郑众卢植郑康成服虔范宁七人各祀于其乡。

  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十三人。

  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瑷陆九渊,皆增入者。

  隆庆五年(1571年),以薛瑄从祀两庑。

  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以王守仁从祀西庑;陈宪章胡居仁从祀东庑。

  国朝(清)罗从彦李侗从祀。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熹位东哲之次。五十五年(1716年),以范仲淹从祀。

  雍正二年(1724年),诏复祀者六人:林放蘧瑷秦冉颜何郑康成范宁;增祀者二十人:县亶牧皮乐正克公都子万章公孙丑诸葛亮尹焞魏了翁黄幹陈淳何基王栢赵复金履祥许谦陈澔罗钦顺蔡清陆陇其

  乾隆元年(1736年),谥陆陇其曰‘清献’。三年(1738年),升有若于东哲,列朱熹于西哲,复进吴澄从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