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上)

【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谥武襄

  兴化抗倭大捷
    ——擢福建总兵官。
    ——倭寇大举犯福建。
    ——倭寇焚掠兴化城、据平海卫。
    ——兴化告急。
    ——设异常之谋。
    ——兴化大捷。
    ——清源山《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

  扫平广东沿海群盗
    ——广东吴平倡乱海上。
    ——徙镇南赣、改广东:威名慑群盗。
    ——吴平掠民舟出海远遁:坐夺职。

    ——生擒李亚元
  还职广西总兵官、进署都督同知
  消灭曾一本海盗团伙:进右都督

    ——海贼曾一本合党炽焰。
    ——擒灭曾一本
    ——辑成《洗海近事》存世。
    ——战役胜利的10条原因。

  还镇广西
    ——捐建家乡濠市桥。
    ——擒黄朝猛韦银豹

  晚年
  卒。
  俞大猷与嵩山少林寺

    ——回传嵩山少林寺剑法。
    ——附:《新建十方禅院碑》。

  军事思想
    ——策略思想。
    ——战略思想。
    ——军备思想。
    ——军训思想。

  著述
  评价

 

兴化抗倭大捷

  擢福建总兵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寻进总兵、都督同知。大猷请置县五岭间以善后,朝议增置平远一县。”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大猷寻擢福建总兵官,与戚继光复兴化城,共破海倭。详《继光传》。继光先登,受上赏,大猷但赉银币。”

  关于这一战,详细记载见于《明史·戚继光列传》。

  倭寇大举犯福建

  倭寇在苏、浙惨败后,便南窜闽、粤,倭患重心移到福建。“北自福宁,南及漳、泉,沿海千里,尽为贼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闽山海寇无虑数十万,巡抚游震得请以大猷控制全闽、广、江、湖数道,命未下。”

  《明史·戚继光列传》载:

  “明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大举犯福建。

  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

  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严、松溪、大田、古田、莆田。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

  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闽中连告急,宗宪复檄继光剿之。

  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

  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

  继光乃旋师。抵福清,遇倭自东营澳登陆,击斩二百人。而刘显亦屡破贼。闽宿寇几尽。于是继光至福州饮至,勒石平远台。”

  倭寇焚掠兴化城、据平海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其(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倭陷兴化城。”

  《明史·戚继光列传》载:

  “及继光还浙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新倭至者日益众(凑集兵力1万多人),围兴化城(今莆田)匝月。

  【时总兵刘显仅率700名疲弱士兵赶来。刘显知道敌人气焰嚣张,断不是对手,因此便在离城30里外隔江驻扎。】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会遣卒八人赍书城中,衣刺‘天兵'二字。贼杀而衣其衣,绐守将得人,夜斩关延贼。副使翁时器、参将毕高走免,通判奚世亮摄府事,遇害,焚掠一空。

  【倭寇掳掠兴化城居民三千,百姓惨遭屠杀凌辱。】

  (倭寇)(兴化城)两月,破平海卫(莆田东90里处,洪武年间为御倭建立),据之。”

  敌势猖狂前所罕有。

  兴化告急

  《明史·戚继光列传》载:“初,兴化告急,时帝已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继光副之。及城陷,刘显军少,壁城下不敢击。”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其冬,倭陷兴化城。”

  福建巡抚游震得上奏朝廷。兴化城的陷落惊动了朝廷,因为这是自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起用谭纶任闽浙总督,从赣南调回俞大猷提升为福建总兵官,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急速回闽,配合福建都督刘显,三人均受谭纶指挥节制,会同剿倭。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农历二月一日,俞大猷迅速自赣南驰至兴化的平海卫,驻军秀山,与驻明山的刘显互为犄角;刘显驻扎明山,距倭营三四里;而戚继光招募的义乌军尚在浙东。

  设异常之谋

  《明史·戚继光列传》载:大猷亦不欲攻,需大军合以困之。”

  时敌我兵力已相当,倭寇猖獗,屡来挑战,诸将愤愤难平,纷纷要求应战。但大猷却按兵不动,“星布兵营, 画地凿沟,东西通海,列栅其上,”围而不攻。诸将以为大猷有畏敌之心,谭纶亦斥之“为世之不知兵者,迫令速战”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5·与福建军门二华 公书》,昧古书室藏版,道光廿一年版 )。

  俞大猷认为灭倭的时机并未成熟,他呈给谭纶《兴化灭倭议》俞大猷《正气堂集·卷 15》,昧古书室藏版,道光廿一年版 )云:“今倭贼有二三千,从贼有七千,且人人皆欲死斗。官兵之数仅与相当,约日列阵以合战,胜负之形相半。若迫城而攻之,彼实我虚,彼饱我饥,彼逸我劳,万一被其挫创,东南大势去矣!我列营以困之,彼欲攻栅,则彼虚我实,彼劳我逸,彼饥我饱,纵有突遁,则秀山、明山二营之兵又截于前,故曰可使无孑遗。 ”

  俞大猷认为倭寇突袭攻陷兴化,对我方来说,是“遇异常之变,必设异常之谋,方可成异常之功”

   首先,倭寇连拔数县,气焰嚣炽,此时不宜与战;我军从江西长驱、日夜兼程至此,军士疲乏,当休整数日;俞大猷根据敌我双方实情,采用“敌以战为守,我以守为攻”的正确的作战策略。

  其次,根据倭寇是日本武士、浪人和海盗结合的队伍,提出我军招收熟悉地形的当地兵马,以利于进攻。发动长期受倭寇蹂躏,有血海深仇,勇于效命沙场的闽中南人民为民兵。

  再次,尊重与配合抗倭将领和地方官吏。如今倭寇屡次前来挑战就为速战,敌人无论战胜战败都可逃离,因我方未有力量围歼之;戚继光大军即将赶来,时我强敌弱,全歼倭贼有望。“不论在南在北,但得相资相助,必有大建立。”俞大猷《与戚南塘戚继光书》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5》,昧古书室藏版,道光廿一年版)中曾总结说:与贼对垒,不肯轻战,专候公大兵至,并力收功,世人皆以为怯为愚,唯谭二华谭纶及公能识心。”

  谭纶以为俞大猷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当时朝廷诸当事人责战急切,海上又有倭寇挑战,俞大猷巍然不动,忍辱负重,从容不迫地进行部署。由于俞大猷的努力说服,整个战役完全按他的战略意图进行。

  兴化大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明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大猷驰至,与刘显戚继光灭之。”

  《明史·戚继光列传》载: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平海卫)

  (四月二十一日深夜四鼓)于是巡抚谭纶戚继光将中军(主攻)左,大猷右,合攻贼于平海。

  【战局的发展,完全按照俞大猷的战略意图进行。经5个小时战斗,倭寇抵挡不住排山倒海般的攻击,抱头鼠窜,纷纷落进俞大猷预设的壕坑之中。】

  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收复平海卫和兴化府城)

  上功,继光首,大猷次之。帝为告谢郊庙,大行叙赉。继光先以横屿功,进署都督佥事,及是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遂代大猷为总兵官。”

  【兴化平倭是福建抗倭斗争的最大胜利,俞大猷在战前力排众议,做了周密的部署与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功劳并不下戚继光

  论功行赏时,嘉靖帝晋升谭纶为右副都御史,晋升戚继光都督同知,刘显加秩荫一子,惟俞大猷“赉币银四十两”而已。有人为他抱不平,但俞大猷却淡然处之。】

  “明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余党复纠新倭万余,围仙游三日。继光击败之城下,又追败之王仓坪,斩首数百级,余多坠崖谷死,存者数千奔据漳浦蔡丕岭。继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缘崖上,俘斩数百人,余贼遂掠渔舟出海去。 ”

  清源山《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

  兴化大捷班师后,俞大猷偕友人游清源山,在水流坑清源古道石旁刻下《俞大猷兴化平倭崖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

  “明·嘉靖癸亥岁季春,钦差镇守福建、南赣、惠潮兼郴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兴化剿陷城倭寇。岁次竣事班师,偕友人游诸洞。”

  俞大猷这方崖记,对自己立大功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只字不提,对兴化平倭战役的决定性胜利的因素也只字不提,仅提到竣事班师而已,足见俞大猷不计得失,惟以平倭为重的襟怀。

扫平广东沿海群盗

  广东吴平倡乱海上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广东海盗吴平“倡乱海上”

  明中后期,我国武装海商进行反“海禁”斗争,要求海上民间贸易合法化,是正义的进步行动。但他们成份复杂,动机不一,以后大量蜕变为海盗,乘当时政治昏暗腐败、海防废弛之机,仗恃贪官墨吏、土豪劣绅支持,勾结日本统治者支持的倭寇,公然登陆,明火执仗,杀人越货,奸淫妇女,毁废田宅,攻占城邑,建立巢穴,东南沿海人民深受毒害,这就变为非正义的破坏行动了。

  只有消灭海盗,才能安民保国,征剿海盗的战争,也就成为抗倭战争的组成部分。

  徙镇南赣、改广东:威名慑群盗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移镇惠、潮。时海寇吴平与倭通,诸山寇亦起,诏使闽、广会征。”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徙镇南赣。

  明年(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改广东。

  潮州倭二万,与大盗吴平相掎角,而诸峒蓝松三伍端温七叶丹楼辈日掠惠、潮间。闽则程绍录乱延平,梁道辉扰汀州。

  大猷以威名慑群盗,单骑入绍禄营,督使归峒,因令驱道辉归,两人卒为他将所灭。

  惠州参将谢敕伍端温七战,失利。以‘俞家军'至,恐之,乃驱诸酋以归。无何,大猷果至,被擒。自缚,乞杀倭自效。大猷使先驱,官军继之,围倭邹塘,一日夜克三巢,焚斩四百有奇,又大破之海丰。

  倭悉奔崎沙、甲子诸澳,夺渔舟入海。舟多没于风,脱者二千余人,还保海丰金锡都。大猷围之两月,贼食尽,欲走。副将汤克宽设伏邀之,手斩其枭将三人。参将王诏等继至,贼遂大溃。

  乃移师潮州,以次降蓝松三叶丹楼。遂使招降吴平,居之梅岭。”

  吴平掠民舟出海远遁:坐夺职

  《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未几复叛,造战舰数百,聚众万余,筑三城守之,行劫滨海诸郡县。福建总兵官戚继光遁保南澳。

  四十四年(1565年)秋,吴平入犯福建,把总◇玑等战没于海中。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兵,夹击平南澳,大破之。仅以身免,奔据饶平凤凰山。继光留南澳。

  大猷部将汤克宽李超等蹑贼后,连战不利,遂掠民舟出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久之广兵不至,遁去。”

  闽广巡按御史交章论之,大猷坐夺职。

   卒为克宽所追击,远遁以免,不敢入犯矣。”

  生擒李亚元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御史论罢大猷,总督吴桂芳疏言:‘大猷可以将别将,别将不能将大猷。’遂得留。乃分兵五道征之,俘斩万余。”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河源(今广东省河源市)、翁源(今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李亚元等猖獗。总督吴桂芳留大猷讨之,征兵十万,分五哨进。

  大猷使间,携贼党而亲捣其巢,生擒亚元,俘斩一万四百,夺还男妇八万余人。”

还职广西总兵官、进署都督同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会古田酋韦银豹黄朝猛入广西省城,劫藩库,杀参政,桂芳复请用大猷,诏复都督同知、佩广西征蛮将军印,是为隆庆二年(1568年)。”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乃还大猷职,以为广西总兵官。

  故事:以勋臣总两广兵,与总督同镇梧州。帝用给事中欧阳一敬议,两广各置大帅,罢勋臣,乃召恭顺侯吴继爵还京,以大猷代,予平蛮将军印。而以刘显镇广东。两广并置帅,自大猷始也。

  伍端死,其党王世桥复叛,劫执同知郭文通大猷连败之,其部下执以献。进署都督同知。”

消灭曾一本海盗团伙

  海贼曾一本合党炽焰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海贼曾一本者,吴平党也。既降复叛,执澄海知县,败官军,守备李茂才中矢死。”

  根据《洗海近事·李义壮稚大甫<序>、张瀚<荐疏>》等记载:

  吴平死后,余魁曾一本“合党集妖,戕人夺舶,海上莫敢谁何。”粤东潮州和闽南漳州一带人民“岁苦毒蠹”。贼威浸淫至于粤西南的高州(今广东高州县、茂名县)、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廉州(今广西合浦县、灵山县)、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之间。

  承平日久,明军“将不知兵,兵不服习”,广兵腐弱无能,广船脆薄,难充战舰。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官兵讨伐曾一本惨败,战舰被焚,参将被俘,守备、知县被杀,“毒焰益炽。”

  擒灭曾一本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时(隆庆二年,1568年)总督两广谭纶移镇蓟辽,上书乞大猷与同练军破敌;而继张瀚,复疏留经略海寇。大猷谓:‘当造舟募兵于闽。’曰:‘舟成贼遁,奈何?大猷曰:‘其势拥肿,遁将何之?’明年舟成,旬日三捷,贼首曾一本就擒。两省论功皆居首。”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诏大猷暂督广东兵协讨。

  【两广总督张瀚上疏朝廷,檄调广西总兵官、征蛮将军、署都督同知俞大猷入粤,督广东兵,会合闽省官兵,夹剿曾一本。】

  隆庆二年(1568年)一本(广东省邑)广州“杀略无算”,“居民大恐”,“城门闭者七日。”,寻犯福建。大猷(广东总兵)郭成(福建总兵)李锡军擒灭之。

  【隆庆二年(1568年)正月至隆庆三年(1569年)闰六月,在前后任两广总督张瀚吴桂芳,广东巡抚熊镜湖,福建巡抚涂泽民等人的支持下,俞大猷和先前入粤的福建总兵李锡,排除各种干扰,招募福兵,驾用福船,配合广东总兵郭成的广兵、广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通过铜山(今福建东山县)、南澳(时属福建,后隶广东)等地小战,及玄锺(在今福建诏安东南梅岭南)、柘林(属今广东饶平)、莲澳(今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东境内)三大决战,终于消灭曾一本海盗团伙。

  《洗海近事·李义壮稚大甫<序>》曰:“贼尽为擒矣”,“积氛于是荡涤”,闽粤海疆“为之清明”。

  录功,进右都督。”

  【《洗海近事·卢梦阳<序>》曰:“摧其坚,挫其锐,沉其舰,虏其袅獍,则尽公也”,论功“独首”

  辑成《洗海近事》存世

  战争期间,俞大猷为使朝廷、上司、同僚、战友及时了解敌我双方情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表白自己的态度与决心,提出的正确战略主张与建议,“以告天下心志之相同者”,争取多方支持,达到剿灭海盗的彻底胜利,频繁地和上述诸方人士通讯,写下许多书信、揭帖、手本和少量专论,近180篇,10万言。

  胜利后,俞大猷为总结经验,使后人“睹往而镜来者”,迅即按时间顺序将上述通讯编排,并附军令、阵图、上级荐疏、友人序文,辑成《洗海近事》上、下两卷以存世。(《洗海近事·俞大猷<序>、李义壮稚大甫<序>、卢梦阳<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洗海近事》)

  战役胜利的10条原因

  关于俞大猷取得消灭曾一本海盗团伙战役胜利的原因,廖渊泉张吉昌俞大猷的海战兵书《洗海近事》述评》(泉州学林,2006.1)总结了10条:

  (一)俞大猷“忠义性成,韬略素具”。( 《洗海近事·张瀚“荐疏”》)

  俞大猷充分体现出大将的高风亮节,其心“恒在国家,当时事难为,独慷慨而敢任”(《洗海近事·谭纶“荐疏”》)

  俞大猷认为明朝最大的敌人是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本来要到那里制造与演练战车,抗击蒙古族鞑靼部的侵扰。但因国家急需,奉调入粤,“奋身于大海波涛之间,为广东歼巨寇”。目的是要“济苍生”,“报朝廷”,“答知已”(《洗海近事·隆庆二年八月十七日·禀总督军门》)。他“尤欲起古之英豪于千百载之上,而思与之齐”(《洗海近事·李义壮稚大甫序》)“以报国救民为念,他皆不恤”(《洗海近事·隆庆三年正月初四日·书与张鹤楼公》)

  俞大猷明确表示:要“与苏子卿苏武争节义,与诸葛诸葛亮争精诚,与梁公狄仁杰争妙用,与令公郭子仪争勋业,与武穆岳飞争忠贞。他如孙膑吴起管仲乐毅权谋术数之流,敢肆侵凌,则不与之较”(《洗海近事·隆庆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书与李思质》)。

  所以他“平生不张能,不争功”(《洗海近事·李义壮稚大甫序》)“既绝口不谈功利,即谤言朋起,亦顺受而不辞”(《洗海近事·谭纶“荐疏”》)“则惟诸葛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两言而已”(《洗海近事·李义壮稚大甫序》)

  (二)分化瓦解,抚顺剿逆。

  当时广东有曾一本林道乾大家井三伙大海盗。其中大家井势力最弱,容易应付。林道乾势力稍衰,与匪对立,杀其母妹,接受招抚,立功赎罪,亦易处置。曾一本凶悍狡诈,势力猖撅,屡招屡叛,最难对付。

  明朝兵力不足,无法同时出击三伙海盗。为此,俞大猷作出分化瓦解、“抚顺剿逆”的策略。暂时放下大家井;推诚招抚林道乾,酌给粮米兵丁,使之不登岸求食,用之攻打或牵制曾一本,为其他愿意接受招抚的海盗团伙作出榜样(以后林道乾仍叛遁海外);对曾一本集团的投降者,不问主犯或胁从,主动或被迫,均“给与免死照身”,“准其回家复业”。招抚多者奖赏,严禁杀戮受抚者与投诚者,违者坐罪抵命。这样,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曾一本一小撮顽匪,集中兵力歼灭之。(详见《洗海近事·隆庆二年正月十七日·呈总督军门条议三事、隆庆三年二月初七·书与郭宝山、隆庆三年二三月间·劝招胁从海盗乱民复业告示》)

  (三)以福兵福船为主,会合广兵广船夹剿。

  征讨海盗,全靠海战,船坚兵勇,是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俞大猷吸取广兵腐弱,屡吃败仗;广船脆薄,不堪海战;在广造舰,每被海盗劫掠焚毁等惨重教训。对比福兵熟悉海情,经过自己的长期训练培养,爱国爱民,英勇善战;福船坚固高大,吃水度深,抗风浪力强,“为贼所忌”的优势,俞大猷一再建议并始终坚持运用福兵福船消灭海盗。

  他说:“欲济广海一时之艰,宜用福兵。既用福兵,宜用福船。既造福船,宜在福省。”所造的福船,坚固高大深长,保证优质。他表示:这个主张永不改变,只有调用福兵福船,才能获胜,反之必败。如用福兵福船仍然失败,自己甘受诛戮,或投海而死。在近180篇文章中,几乎篇篇都提及此事。

  俞大猷还写有长篇专文,详细说明福船的类别、型号、长宽厚度、应造数量、所用原料、所需银两、该配备兵员、委派何人监造多少艘等。可见他对船舶非常熟悉,是战舰制造方面的专家。

  获得上司批准后,俞大猷立即派人到闽南沿海招募福兵,在福州、漳州督造福船,驾载南来,配合广兵广船,消灭曾一本海盗。战后,俞大猷将船拨给各水寨防守,并准许海商造船运货,民间出现“相率造船,趋利者如市”的大好局面(《洗海近事·谭纶“荐疏”、隆庆二年七月初九日·呈总督军门》)

  实践证明,运用福兵福船,是这次海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械精粮足。

  行军打仗,要械精粮足。吸取先前追剿海盗往往粮尽而还、前功尽弃的教训,俞大猷提出“器要齐备,粮要充足”(《洗海近事·隆庆二年七月十七日·书与熊镜湖公》)

  兵船远离大陆,接济困难,更要备足。他写有专文,详细说明每艘兵船必须配备的各种武器、弹药、工具的数量、规格、价钱等(《洗海近事·隆庆二年七月初九日·呈总督军门》),说明俞大猷也是兵器制造家。

  当时兵船只贮有三个月粮食,如在广州、惠州、潮州一带海面剿盗,足够食用。若远追到粤西南的雷州、廉州、钦州,时久便会乏食。俞大猷要求这三州官府必须备足五六个月兵粮,以待官军到来支给(《洗海近事·隆庆二年九月初八日·手本行巡抚》)

  (五)坚持以多胜少、以大胜小、以强胜弱的持久战。

  俞大猷处事,老成持重,小心谨慎。他面对的大都是小股分散、流窜势力较弱、短时难于扑灭的倭寇、海盗、山贼,自己率领的官军堂堂正正、兵力强大、人数众多,又吸取此前广兵急于求胜、少量兵力仓促出击而至失败的教训,写下《拙速解》,反对速胜战,主张持久战;反对以少胜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主张以多胜少、以大胜小、以强胜弱。

  俞大猷说:“速而果拙,何贵于速?迟而果巧,决不可求速也”(《洗海近事·隆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书与李培竹公》)“必先后皆有胜着,不可孤注以取胜”(《洗海近事·隆庆二年正月十七日·呈总督军门条议三事》 )

  他引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先给李信二十万兵力失败,后给王翦六十万大军从而取得胜利;自己用十万大军征剿广西一万山贼胜利为例,说明自己愿当王翦。要剿灭曾一本海盗,必须用较长的时间,较多的兵力,做好充分准备,以“大船胜小船,多船胜寡船”(《洗海近事·隆庆二年七月初九日·呈总督军门》)“擅十围五攻之势,负泰山压卵之形,”才能收获全功(《洗海近事·隆庆二年七月十二日·呈总督军门》,参阅《隆庆三年五月二十日·禀总督军门揭帖》)

  俞大猷正是运用这一战略,才消灭曾一本海盗的。

  (六)严格训练官兵,铸造海上劲旅。

  俞大猷历来强调,练兵就是练胆,要教给技艺与阵法。

  他说:“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艺。技艺精,则胆自雄。教甲兵以阵法,乃众人合力之技艺也;教甲兵以技艺,乃一人自用之阵法也。二者皆精,胆有不自雄乎?”(《洗海近事·隆庆六年九月某日文章》,题目原佚)辩证地论述了胆气与技艺、阵法,个人与群体的相互关系。

  海战与陆战形不同,但兵船阵势及将士执持武器作战的原理相同,所以俞大猷除了说明海军将士应执持的棍、枪、钯、刀、牌、狼筅等武器外,还把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写的陆军操练阵势收录在《洗海近事》后面。

  经过俞大猷的严格训练,这支福兵技艺阵法精熟,胆气雄壮,“水火可蹈”(《洗海近事·隆庆六年九月某日文章》,题目原佚),所向无敌。

  (七)严明军纪,临阵有制。

  俞大猷重视礼制与军纪。

  他说:“大礼制不立,则纪纲不振;纪纲不振,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临阵无制,而欲其战胜攻取,诚不可得。”鉴于先前广兵无人节制,号令不行,而屡溃败,俞大猷制定了各级官兵见面和节制的礼仪(《洗海近事·隆庆二年七月十二日·呈总督军门》),颁布了三十条军令,要求官兵严格遵行(《洗海近事·隆庆三年二月某日·总兵军令》)

  遵守好立功者奖赏,违反犯罪者惩罚。冲锋陷阵,擒斩贼首者,奖给银两,或升官职。不听号令,临阵逃脱,抢拾民间财物或海盗赃物者杖责、割耳,重者斩首示众(《洗海近事·隆庆三年二月某日·总兵军令、隆庆二年六月二十九日·书与王三湘公》)

  他曾杖责三名寻衅士兵,斩杀一名因无营房居住而强占民宅的士兵(《洗海近事·隆庆二年五月初六日·书与许东水、隆庆二年六月十八日·又书与李培竹公》)

  (八)两军会师作战,强调尊重忍让。

  此前虽称闽、粤会师,夹剿海盗,“不过文移约会,彼此前后不齐”。广兵既不会打仗,又猜忌、排斥、推诿、诬陷俞大猷与福兵,致使“海上妖氛延蔓无已时者”(《洗海近事·隆庆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书与广东各司道》)

  俞大猷对广方官兵极力忍让,认为战争胜利,要“得人和”。既是会师夹剿,就得同心协力,取长补短,不分彼此。他说:“闽、广会师,一左一右,两军并进。闽战舟大,广战舟小。大者坚,小者瑕,兵法必先攻瑕。”“闽有三大哨,每哨各拔一大舟,以资广左右翼,堂堂正正,贼不披靡而北,兵不破竹而乘,不信也。”又举例说:“闽舟大,居左虎也;广舟小,居右狐也。虎与狐同行,百兽避虎,狐亦得藉其威。广舟虽小,犹可藉闽之威以驱贼。贼不尽歼灭,亦不信也。”(《洗海近事·隆庆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书与徐任斋公》)

  (九)培养“真士”,擢用熟知海情的“非常之人”。

  俞大猷说:“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洗海近事·隆庆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书与熊镜湖公》)。赞同内阁首辅徐阶之言,天下多事之秋,要多培养“真士”,为国效力(《洗海近事·隆庆三年二月初五日·禀阁下揭帖》)

  打海战,起用熟知海情的将领,至关重要。俞大猷认为自己的部属中有很多“真士”,要善于发现培养荐拔他们。

  他说,“熟知海上风色水势”,甘心“奋身于大海波涛之间”的将领,没有一个超过参将汤克宽的,应委以重任。(《洗海近事·隆庆二年七日二十一日·又禀总督军门揭帖》)

  参将魏宗瀚王如澄夙具“勇略”,“素著战功”,“大江以南,屈指名将,宜水宜陆,无逾二人。”初战失利,罪之可以,弃之则不可,要让他们立功自赎(《洗海近事·隆庆二年正月十七日·呈总督军门条议三事》)

  参将邵应魁、都司傅应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应嘉》)、把总俞尚志、武举翁思诲等人,都是骁将,俞大猷都派他们到闽募兵造船,督驾来粤参战,冲锋陷阵。

  翁思诲“才志超迈”,“累立战功”,参加全国武进士会试。俞大猷上书内阁首辅徐阶,请求对加意培养,使其立功边塞。(《洗海近事·隆庆三年二月初五日·禀阁下揭帖》 )

  (十)藉助“天时地利”和精神力量。

  俞大猷善于藉助“天时地利”打海战,提出“量地理以定先后”、“审风潮以分奇正”、“据要害以防逃遁”三大策略。即两军配合作战时,要估量水程远近,谁先谁后,力争同时出击敌人。审察风势海潮顺逆,划分船阵奇正,占据顺风顺流方向。固守港澳要隘,不使贼徒登陆,并严防其远遁海外,以期全歼灭之。(《洗海近事·隆庆三年五月二十二日·答总督军门揭帖》)

  此外,藉助精神力量,鼓舞士气。俞大猷不信鬼神,但海战期间,他祭奠海神和阵亡官兵,写了祭文,祈求临阵时,神明和烈士英灵“助我师之风水皆顺,俾贼人之党徒尽歼。”歌颂烈士“为国而死,为民而死,成仁取义,死有余荣矣。”这给广大官兵以无穷巨大的精神慰籍和鼓舞,增强他们杀贼的信心和勇气。(《洗海近事·隆庆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祭江文、隆庆三年六月初三日·祭天妃神文、隆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祭阵亡把总及各兵士》)

 

还镇广西

  捐建家乡濠市桥

  俞大猷还镇广西。

  在广西任上,隆庆三年(1569年),俞大猷捐俸重建家乡濠市桥(河市桥、濠溪桥,位于洛江区河市。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濠市桥》)

  擒黄朝猛韦银豹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乃移征古田,以十万人分七哨,诛朝猛,擒银豹,破坚巢百余,上功于朝,改县为州。升南京都督佥书。”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载:

  “广西古田僮(壮族)黄朝猛韦银豹等,嘉靖末尝再劫会城库,杀参政黎民表。

  巡抚殷正茂征兵十四万,属大猷讨之。分七道进,连破数十巢。贼保潮水,巢极巅,攻十余日未下。大猷佯分兵击马浪贼,而密令参将王世科乘雨夜登山设伏。黎明辄发,贼大惊。诸军攀援上,贼尽死。马浪诸巢相继下。斩获八千四百有奇,擒朝猛银豹,百年积寇尽除。

  进世袭为指挥佥事。”

晚年

  俞大猷为将清廉,数建大功,但隆庆六年(1572年)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诏还籍候调。事平,起南京右府佥书未任,后以南京都督佥事为福建总兵官。万历元年(1573年)秋,会副使邓之屏撤御倭兵以讨彭湖,倭寇突入烽火寨,杀把总,御史论大猷坐失利免官。经兵部尚书谭纶疏举,署都督佥事起右府佥书,领车营训练。后三疏乞归泉州养老。

  《正气堂集·卷首·名山藏·俞大猷传》载:俞大猷七十余岁时,好友李杜劝他说:大猷老矣,盍退休?”大猷答:“吾祖父世官,享国家俸禄,未有以报主上……老当益壮,毙而后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升南京都督佥书,旋移镇福建。

  会副使邓之屏撤御倭兵以讨彭湖,倭突入烽火寨,杀把总,御史论大猷坐免官,大猷终不言之屏

  时入为兵部尚书,大猷贻书曰 :‘某生平志在塞北,而见用江南,乖违本素。今年七十余,老矣!公许我大受,此其时也。’

  疏起为后军都督佥书,以大同制车法上之朝,曰:‘御北之法,非车不足以战。古人制字,曰军、曰阵、曰辕之类,无不用车者。马隆依八阵作偏厢,车偏扁也。诗曰小戎俴收,即车之扁小者俴而收之也。盖取其任载不多,而得便旋之用,火器衣粮之属皆可具焉。’

  时王崇古协理戎政,请专委大猷训练,三年有成,方欲推之九边,适卒,叹曰:‘无同吾志者矣。’亦乞归。”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 :

  “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而巡按李良臣劾其奸贪,兵部力持之,诏还籍候调。

  起南京右府佥书,未任,以都督佥事为福建总兵官。

  万历元年秋,海寇突闾峡澳(澎湖),坐失利夺职。

  复以署都督佥事起右府佥书,领车营训练。三疏乞归。”

  万历八年1580),俞大猷于泉州北门的府第内,年七十八。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卒,赠左都督,谥武襄。子咨皋,福建总兵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寻卒,赐祭葬,赠左都督。”“子咨皋,官福建总兵。”

  墓在泉州南门外晋江县磁灶镇苏垵村的俞公山上(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俞大猷墓》)。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都督俞大猷墓:在一都苏埯乡。《志》作在城北,误。”明刑部尚书潘湖人黄光升为铭其墓,《墓志铭》上半部珍藏于晋江博物馆。

  广东的崖州、饶平,福建的武平、金门,浙江的宁波等地都建祠祀奉。

俞大猷与嵩山少林寺

  回传嵩山少林寺剑法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自山西奉命南征,闻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棍术),便顺道游历参观。俞大猷看了寺僧的演练,认为少林寺的长剑技已经“次传而讹,真诀皆失”,住持小山上人希望俞大猷能够帮助少林寺将失传的剑技再恢复起来。

  传授长剑技非旦夕之功,俞大猷便挑选宗擎普从两名年少有勇的僧人,随军南征学习。历三年,宗擎普从学成,返回少林寺。临别,俞大猷写《少林寺僧学成予剑法告归》一诗赠送,云:
    “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入北燕。
     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颠。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

  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俞大猷适在京师神机营提调车兵,宗擎来见,报告已将俞大猷传授的剑技广传寺僧。俞大猷授《剑经》让其带回,勉以益求其精。

  俞大猷并赠诗一首《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序》中除回顾回传少林寺剑技的过程外,还说“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诗云:
       “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
        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蛟龙处斩蛟龙。”

  至今,泉州洛江区俞大猷纪念馆还塑有宗擎塑像,侍于俞大猷右侧。

  不久,又有嵩山少林寺僧普明到北京拜见俞大猷,禀报小山上人有志在少林寺对面创建一小院,但“未就而化”;继任住持幻休大师“欲踵其事”,命普明主之,故普明来京师劝募。顷之,小院落成,称“十方禅院”普明请求俞大猷为其撰写创建碑记。

  俞大猷念此举意义有四:其一,愿天子圣寿万安;其二,愿四海民物康阜;其三,愿四方游僧有其栖所;其四,愿古人棍术真诀经宗擎又传少林寺,“以待忠义之士,有时取卫社稷之用”,非特增旧之胜而已。

  俞大猷欣然命笔,又题碑额云:《新建十方禅院碑》。

  附:《新建十方禅院碑》

  俞大猷《新建十方禅院碑》至今立于少林寺对面的十方禅院院外,碑文并 收录在俞大猷《正气堂集》。

  碑文载:

  “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棍术)。嘉靖辛酉岁(嘉靖四十年,1561年),自北云中(山西)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

  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次传而讹,真诀皆失矣。'……

  小山而慨然曰:‘建院之责,愚僧任之,即平治其基经始也。剑诀失传,示以真诀,是有望于名公。'

  予谓:‘是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

  即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往南征。三载之间,谆谆示之,皆得其真诀。虽未造于得手应心之神,其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亦庶几矣,乃辞归。

  越十有四五载,令万历丁丑岁(1577年)四月间,予适在京师神机营提调车兵,报有一僧求见,与之进,乃宗擎也。谓普从已化为异物,惟宗擎归,以真诀广传寺僧,得其法亦多也。因欲戒坛听戒,飞锡至此。

  予喜,复授以《剑经》,勉以益求其精之意云。”

军事思想

  俞大猷的兵法思想是逐步发展的。他在会试时就上论策《安国全军之道》,立功大同镇时又有《兵略对》、《大同镇兵车操法》、《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在他的《正气堂集》十六卷中,无卷不言兵,无篇不与兵事有关。

  俞大猷曾提出军队现代化的建议,但面对个人力量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即与古老的松散的社会组织不能相容,其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

  (一)策略思想

  俞大猷之所以善于运筹帷幄,把握战机,出奇制胜,可以说正是得力于青年时代对《易》学有关奇正、虚实、矛盾、变化的辩证思想的深刻理解。

  俞大猷认为作为战争的指挥者,首先应该具备的策略思想。他说: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行为的出发点和成就一生事业的基本条件。它对于战争决策者而言,“能忍,则不为人所致,机操自我焉者也”;“不能忍、则常为人所动,机操自人焉者也”。“机操”,意即把握战机,掌握战争主动权。能忍者,就能把握,掌握战争主动权;不能忍者,就会贻误战机,丧失战争主动权。俞大猷司马懿诸葛亮为例,告诫战争的决策者说,“能自安其国”,“自全其军”,且能“危人之国”,“破之军”,这都是“能以忍自守,不为人所动之大诫也”

  “功收万全”的用兵基本思想。他平时想到战时,战时想到战后,计定而后战,战则求全胜。

  (二)战略思想

  俞大猷生长在祖国东南沿海泉州,自幼耳闻目睹倭寇在东南沿海的暴行。投笔从戎后,直接与倭寇作战,从国家和民族的大计出发,提出加强海防的战略思想。

  俞大猷抗倭的海防战略是御海洋、御海岸、御内河、御城镇的多层次、有纵深的防御战略,加强海防,坚固江防,以长制短。就是“大洋虽哨,而内港必防;内港虽防,而陆兵必练;水陆俱备,内外互援”的海防战略。

  在剿倭的实践中,俞大猷总结出“倭奴长于陆战,其水战则我兵之所长”的论断。他说:倭贼矫(骄)悍,攻之洋中,我得上策。一被突入,陆路追战,兵无素练之律,贼怀必死之心,胜负之形斯判矣。概括说明了在海上与陆上剿倭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中,肯定了海上剿倭是上策,主张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歼灭倭寇于海上,根本不让他们有登陆的机会。

  他指出:“倭贼之来必由海,海舟防之于海,其首务也。”因为倭寇之来必由海,必须修造海船,招募训练水兵,加强海防力量,在海上倭寇必经的岛屿,以逸待劳,剿灭倭寇。在沿海要害之处或倭寇可登岸之处,屯扎陆兵,扼敌于江河之口,使其不得由河港深入。在内河修整河船,船上搭成栅,加遮板,多备弓弩火器,如敌人进入内河,则在河中击敌。还要固守沿海城镇,以城为营,利则出战,不利则守,牵制敌人,使其不敢深入内地。

  俞大猷的海防战略是借助船,积极地以战为主的战略。其《正气堂集》也明白指出:“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他认为,防倭以兵船为急”,“攻倭兵技,当以福船破之。因为福船高大尖底,性能优越,是优秀的海船,为倭寇所畏惧。他征调福建楼船,或就地建造大海船,征募精兵上船,进行严格训练,组建一支驰骋东南沿海抗倭战场上的威武之师———家军。

  他给总督的禀帖中,曾提出“窃意防倭,调陆兵已尽天下之选,卒未见有奇效。若用陆兵所费之半,而用于海(防),则倭患可以渐息。

  纵使俞大猷的声望和战绩都十分卓著,但这些有益的建议始终没有被采纳。因为俞大猷的海防战略思想,所牵涉的问题和可能引起的后果,已经超出军备问题而及于政治。

  如果他要求的关于亲自率领“闽、广大船数百艘,兵数万”成为事实,有关各省的财政就要从原来小单位之间的收支而被集中管理。与之相应,后勤机构的人员必须增加,而且必须一扫苟且拖沓的办事作风,保证规格和数字的准确,才能取得预期的行政效率以与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相配合。和他们往来的各个机构,也必须同样注重实际。

  然而,当时庞大的中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违法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在未来的好几个世纪之内,上述情况在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军备思想

  按照俞大猷的计划,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两个士兵的军饷供应一个士兵,以部队的质量来代替数量。

  但是,戚继光却更看到问题的要害。戚继光认为,帝国的军队是一支全能的军队,也是一支长久性的军队。它经常性的任务是面对内部的叛逆而非外部的侵略者,就是镇压内地农民和边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间的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农民流离失所、官吏苛刻暴虐,都可以迫使暴动随时发生。而以中国幅员之大,这种所谓“造反”、“作乱”的地点极难预测。所以这个任务就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机动部队所得以完成的。在多数情况下,官军会被造反者死死吸住;造反者熟悉当地的地理民风,官军往往会因之陷入被动而使质量优势无从发挥。因此,数量的多寡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

  此外,俞大猷计划中所创建的精锐部队,他们领取优厚的军饷,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其他部门对流。这样一个浮游在社会上的军事团体,非但不能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相反还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

  (四)军训思想

  良将精兵,历来是兵家克敌制胜的基本保证。俞大猷在选将练兵方面,有其精辟之见。

  选将:

  选将必须德才兼备。德的方面,要求为将者应具备“出当天下事”的远大抱负和矢效忠公的高尚思想品德。才的方面,首先要求为将者应有运量宇宙之巨才,以便在临事施谋时,能有取得成功的把握;其次,还要学会手下功夫,不然就会被技艺之师虚文之套欺之,致使终年练兵竟无精兵的恶果。

  练兵:

  他富有见地说:“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锻炼勇气、意志与学习各种拳法、棍棒、刀、枪等功夫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又说:“技艺之中有虚有实,有阳有阴,有起有伏……有一、二势而变出百千势,有百千势而归一、二势……”技艺本身也包含着“虚、实”、“阴、阳”、“起、伏”、“总体、部分”等各种关系,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著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所著有《正气堂集》及《剑经》行世。”

  俞大猷继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优良传统,为发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镇闽议稿》、《广西选锋兵操法》等,编辑其师赵本学《韬铃内外篇》等为《续武经总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赵本学》、《泉南著述·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

  俞大猷的著作,连同其它诗文杂著,其记室李杜汇编为《正气堂集》十六卷,并撰《征蛮将军都督虚江 公功行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正气堂集》)

  他一生勤写诗,自说“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

  俞大猷《咏牡丹诗》一首: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试剑石》
       “名剑渊沉谁得知,无端自跃欲何为?
        祗从
子斩顽石,莫若终沉在水时。”

  有一首《舟师》诗,是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佳篇。诗曰: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
        夕阳影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俞大猷戚继光一起,辗转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与倭敌进行了数不清的血战,但其间他却受尽了各种各样的冤枉和委屈:或被人揽功,或被人委罪,或遭人诬陷,或被人忽略……晚年,俞大猷为厦门南普陀寺题写四首七绝,其一曰:
       “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去为谁西。
        人生踪迹云相似,无补生民苦自迷。”

评价

  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他还是一位儒将、诗人、兵器发明家、武术家,然而,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

  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他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虎”

  在兴化灭倭后,俞大猷立大功又受辱,福建巡抚谭纶写信安慰他,并赞扬他说:“公诚如大将军(汉·霍去病,任如诸葛丞相(三国·诸葛亮,大如汾阳(唐·郭子仪,忠如信国(宋·文天祥,毅似肃愍(明·于谦,可以托孤寄命。知及仁守,当今之世,舍公其谁?公幸自爱。”

  他的好友李杜《征蛮将军都督虚江 公功行记》(《正气堂集·卷首》,昧古书室藏版,道光廿一年版)里评价氏曰:“公为将, 未事之先则必周万全之算,既事之后则每垂悠久之虑。其周万全之算以底事成绩,则古之名将盖多有之;其垂悠久之虑以勘乱兴治,则其用心非儒者不能也。公儒者也…… ”

  《明史·卷212·列传第100·俞大猷曰:大猷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武平、崖州、饶平旨为祠祀。谭纶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信赏必罚,公不如。精悍驰骋,公不如。然此皆小知,而公则甚大受。'威继光刘显也。”

  《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俞大猷比较,说: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俞大猷卒时,其好友黄吾野的挽诗,概述了他悲壮传奇的一生:“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俞大猷去世时李贽54岁正在姚安知府任上。李贽一生虽与俞大猷没曾谋面,但他在《续焚书》、《续藏书》中,称俞大猷“将才”,其为将,“事必周虑万全”、“为人易简”,“以忠厚之任”,“功则称人,罪则称己”,“礼布衣士为上宾”;俞大猷“嘉、隆间赫赫著闻,而为千百世之人物者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贽》)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2·武襄俞虚江先生大猷》:

  “大猷在军,风角、占候、遁甲皆所不信,潜心学问,起基卑迩,以为实修,当世士大夫深于道者莫及也。至其雅量镇俗,东晋风流或亦让焉。轻财好施,同郡待以举火者数十家。平生推奖欧阳深邓城汤克宽陈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深邓城陈第》)有国士之风,荐挽不遗余力。

  曰:

 ‘公为将,未事之先则必周万全之算,既事之后则每垂悠久之虑。其周万全之算以底事成绩,则古之名将盖多有之;其垂悠久之虑以勘乱兴治,则其用心非儒者不能也。

  公儒者也,于安南、琼黎、东倭、北敌、三苗、五岭,皆有善后之策,可百世因之。盖得《易》先庚后庚之意,文王之所以治蛊者也。固守宋儒传注,不为他说所易,闻佛老之论,疾之如仇,不与原谳。

  非若于他无大利害得失者,心随非之而口不诤也。直截简易,洒落快阔,不为町畦畔岸卑已而尊人,有容而善忍,视死生若寄,兴替若环,横逆不能干,忧患不能入也。重忠信,笃亲亲,功则称人,罪则称已,宁人负己,无己负人,力以忠孝自任,老而弥笃。’

  尝与书曰:‘节制精明,公不如;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继光 ;精悍驰骋,公不如刘显。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

  又尝疏荐于朝曰:‘大猷秉仁怀义,笃信好学,老成持重,口不谈功,心惟在国,众言并起,顺受不辞,事势难为,慷慨独任,吉甫方叔赵充国郭子仪之流亚也。’世以为知言。”

  【注】

  吉甫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宪宗即位,征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不久入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元和元年(806年),密赞宪宗和宰相杜黄裳之谋,并请征发江淮军队从三峡入川,平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刘闢叛乱。元和二年(807年),吉甫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赞助平浙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之乱。元和六年(811年),吉甫复相,恢复夏州(今内蒙古白城子)到天德(今内蒙古五原东)的废馆(驿站),重新设置久废的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修筑天德军旧城,加强北方防御。 安史之乱平定后,淮西(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阳跋扈不臣。元和九年(814年),吴少阳死,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吉甫主张乘时进取,宪宗交由吉甫策划,但他于同年暴卒。宰相武元衡裴度等坚持讨伐,终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平定淮西。

  方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蛮荆(楚国),大获全胜,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诗经·小雅·采芑》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莅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约軧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蠢尔蛮荆,大邦为雠。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赵充国:字翁孙,西汉上邦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公元前99年,赵充国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全身受伤二十多处,终于解围而出。皇帝面见充国,亲自察看创伤,叹为勇士,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又和匈奴作战,生擒西祁王,升为护羌校尉、后将军。公元前74年,随大将军霍光定策迎立宣帝,封为营平侯。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回来后,三向朝廷上书,在历史上首提“以兵屯田”主张,领骑兵不满万人,巧渡黄河,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亦兵亦农,就地筹粮,作为持久之计。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代著名军事家。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 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郭子仪 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