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宋)

  逃赋役入佛门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
  修寺。
  建塔。
  立石经幢。
  石雕佛像。
  造桥。
  清豁
(俗名张玄应,号性空禅师,五代末北宋初·福州永泰人。)
    ——闽·龙启元年礼福州鼓山神晏国师落发受戒。
    ——悟道。
    ——莆田睡龙山道溥禅师之法嗣。
    ——居泉州开元寺上方院。
    ——主持漳州保福寺。
    ——结庵安溪贵湖青林岩。
    ——坐化。
    ——身后。

  清水祖师
(陈荣祖、普足、蓬莱祖师、普庵祖师、祖师公)
    ——原籍永春小岵。
    ——为僧。
    ——入安溪清水岩(入居蓬莱张岩[清水岩]。多行善事。修葺扩展清水岩寺。坐化。灵应。)
    ——南宋四次敕封(隆兴二年敕封“昭应大师” 。淳熙十一年加封“昭应慈济大师”。嘉泰元年加封“昭应广惠慈济大师” 。嘉定三年加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附记。)
    ——祈雨(《清水岩志· 清水祖师历代祈雨纪略》。其他材料所载奉请清水祖师祈雨的事迹。 )

  天锡(号樗拙和尚,俗姓尤,南宋·泉州晋江人,雪峰寺和开元寺天竺院僧人。)
     ——行状。
     ——“天竺讲僧”辩。

  其他名僧

    ——行通(法慧大师,北宋初僧人。)
    ——道岑(法济大师,北宋初僧人。初为开元寺药师僧,后以威明王庙改上生院居,陈洪进治泉时任僧统。)
    ——法骞(俗姓施,北宋初·晋江人。出家开元寺菩提院,嗣漳州隆寿寺无逸之法。)
    ——禹昌(北宋·惠安人。开元寺上生院僧。)
    ——自然(北宋·开元寺栖隐院僧,嗣石门聪法。)
    ——了他(法号智云,俗姓许,北宋·晋江人,或作德化葛陂人;德化县西林寺、香林寺僧。削发西林寺。创建香林寺。坐化。)
    ——有评(北宋禅师,云门宗,越天衣怀之嗣,熙宁间主开元寺栖隐院。)
    ——谷泉(大道禅师,宋·晋江人,为僧南岳芭焦庵。)
    ——至聪(宋·开元寺僧。)
    ——戒环(宋·晋江人,开元寺僧。)
    ——元应(惠禅师,北宋·晋江僧人。卜庵安溪贵湖,后主漳州□(“旬攵”合一字)报寺。)
    ——道善(北宋·晋江人,僧人。居惠安伏虎岩。)
    ——志添(号真觉,北宋·永春陈氏子,开元寺僧人。)
    ——定诸(北宋·晋江人,开元寺僧人。)
    ——法周(字觉先,俗姓王,号文慧大师,北宋·同安人。出家开元寺文殊院。天圣元年示寂。)
    ——法超[俗姓施,北宋·晋江安仁乡弦歌里浔海(今龙湖衙口)人,幼依开元寺弥勒院出家。]
    ——惟慎(北宋•晋江人,开元寺僧。天圣中游京师,归,主西山广福寺,后主同安罗山禅院。)
    ——宗已(字子正,北宋僧。先后主开元寺资圣院、承天寺、千佛院、宝林院。治平三年示化。)
    ——寿长(北宋僧人,曾选为僧正,后居开元寺尊胜院。)
    ——法辉(宋·晋江人,居开元寺广福院。)
    ——本观禅师(字无本,号圆觉,俗姓陈,北宋·晋江人。主开元寺粥院、法华院,后连主大中、崇福、水陆诸寺。元符三年告寂。)
    ——招庆禅师( 庆禅师,俗姓林,名昭庆,字显之,北宋·晋江人。北宋·秦观《庆禅师塔铭》。清·道光《晋江县志•招庆禅师》 小传。)
    ——招庆和尚(又称后招庆和尚,宋·开元寺僧。)
    ——可遵[字行至,俗姓徐,北宋·南安县治(今南安丰州镇)人。出家开元寺。居清源山遵岩。移安溪月岩。元丰间主开元寺尊胜院。]
    ——子琦(号昭觉大师,俗姓,北宋·惠安三髻山下人,开元寺僧。历居名山,泉州太守延归,历主罗山寺、大中寺、承天寺、崇宁寺。政和五年示化。)
    ——守卓(北宋·晋江人,僧人。)
    ——有朋[字成之,俗姓蒋。北宋·南安县治人(今丰州镇)。入开元寺宗已门为僧。元丰二年主教开元寺尊胜院。历主兴福寺、清果寺。宣和六年坐化。]
    ——道英(俗姓胡,北宋·惠安人,开元寺僧。)
    ——绍铣(北宋·惠安三髻山下人,潭州兴化寺住持)
    ——文宥(圆通大智禅师,俗姓陈,宋·泉州晋江人,住持泉州开元寺西塔禅院。行迹。医僧。)
    ——文英(宋·泉州人,俗姓苏,祝发嘉佑院。)
    ——敦炤(南宋初开元寺观主院僧。建炎二年按制重建甘露戒坛。)
    ——祖珍(号别峰宋末,俗姓林,南宋初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县)人。绍兴廿三年至廿五年任承天寺住持。)
    ——庆老(南宋初泉州人,结庵于清源山舟峰之麓。)
    ——无可(建琴泉轩、乱峰轩于九日山)
    ——了性(俗姓黄,南宋·安溪人,开元寺僧人,净土宗,淳熙间及其徒守净创开元寺极乐院。)
    ——守净(南宋·开元寺僧人,了性之徒。)
    ——道询(灵应大师,白沙老人,俗姓王,南宋·惠安洛阳白沙村人。白沙真阳庵僧人。一生造桥二百余座。)
    ——继松(施水道者,宋·晋江人,开元寺天佑院僧。)
    ——道潜(宋·南安人,俗姓黄,僧人。早年参诸名山,后居五峰龟岩、承天寺。)
    ——宗达(字无外,南宋·晋江人。居开元寺普贤院,后主崇福寺。)
    ——太初(字子愚,南宋·晋江人。出家开元寺尊胜院,后主南剑州报恩寺、大沩温寺。)
    ——雪径(宋·泉州承天寺僧。)
    ——超才(俗姓俞,宋·晋江罗溪人[今属洛江区],泉州少林寺僧,后居安溪石梯岑坞。)
    ——道能(俗姓林,宋·泉州永春人,泉州少林寺僧,超才之徒,后开法晋江锦马正觉堂。)
    ——自超(三代祖师,三代浮佛,俗姓林,名珌,法号自超。南宋·德化县上涌莹格墩人。)
  泉州佛教与儒、道合一的表现。
  海外交流
    ——北宋·雍熙天竺国僧啰护哪建宝林院。
    ——北宋·元祐泉州海商徐戬向高丽交纳《夹注华严经》雕版。
    ——南宋·嘉定日僧庆政上人寓泉。

  宋末元初泉州少林寺毁于战乱。

  佛教较早传入泉州,到宋代已出现本土化。

逃赋役入佛门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

  寺庙、僧众在北宋大量扩展。

  开元寺历五代至宋,旁设支院120所,原额田分布于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以及仙游、莆田、龙溪、长泰等县。(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开元寺》)

  宋·乾德间(963—968年),陈洪进增建延福寺,支院故有五十余区,僧侣亦不在少数。(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泉州寺庙·延福寺》)

  北宋·太宗朝,泉州度僧过滥,到至道三年(997年)“已度数万余籍,未度者犹有四千余。”宋初曾下诏全国各县上报僧尼之数。据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记,宋太宗曰:“古者,一夫耕,三人食,尚有受其馁者,今殆二十人矣。”这就是说,以前一人种田,仅可勉强养活3人,如今一人种田却要养活20人。

  原来五代以后,为逃避租赋、徭役,大量家人为僧尼。如宋太宗所云:“东南之俗,连村跨邑去为僧者,盖慵稼穑而避徭役耳。”其时,泉州知州上奏朝廷,太宗云:“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者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表明宋初泉州逃赋役而入佛门的百姓之众,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

  于是宋朝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经济上限制,政治上利用的政策。宋代兴起的程、朱理学在批判佛教的同时,又吸收佛教那些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部分教义,提出儒、道、释合一的主张。宋朝严格管理佛教,从建寺院到剃度僧尼,都得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度牒制度,限制寺院财产。

  因此,宋代泉州的佛教,失去唐、五代时期发展的势头。

  但是宋代泉州的社会经济繁荣,特别是泉州的海外贸易繁盛,佛教寺院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僧人和善信兴起了历史上没有过的大规模的修寺、建塔、造桥工程。

修寺

  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规模较大的佛寺得到重修,也新建不少的寺庙。例如,泉州开元寺在五代创建众多支院的基础上又继续发展,共达百区;此外,还建造甘露戒坛和东、西二塔。甘露戒坛原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敦昭师住持开元寺,认为坛制简陋窄小,不符古制,特考《南山图经》更筑之。

  在修建寺院的同时,又新建了不少佛寺,如泉州崇福寺、南天寺、光孝寺、报亲崇寿寺、法石寺、小雪峰;惠安县城之西建有科山寺,县东涂寨建有葛山宫,县南洛阳建有灵应寺,县北涂岭建有虎岩寺、云门寺等。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德化县已有佛寺55所。明·嘉靖九年(1530年)张岳修的《惠安县志》记载,宋初至元代,惠安县建有佛寺53座。

  《晋江县志》载:“崇福寺在城东北隅,名胜志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北宋)太平兴国中 (976—984年)赐名崇胜,(北宋)至道中(995—997年)改名洪钟,(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 改名崇福。”

  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检校太师陈洪进命里正张展平在晋江陈埭庵上村建造永坚庵,供奉南海观音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晋江东石型厝村进士颜怿在村中创建庵宫,初名竺书;后其玄孙颜慵增建尼舍、楼台、廊房共99间,因其大无与匹俦,故名“不二庵”

  元丰(1078~1085年)间,了他削发于德化香林寺,其徒道徽趺逝于德化钟山下蔡岩,均奉为祖师。元丰七年(1084年),僧人青山在晋江龙湖衙口村建造定光庵。

  南宋年间(1127—1279年),晋江蚶江溪前村院内建一寺庙,名“紫云堂”

  淳熙十六年(1189年),僧妙慈圆寂于德化狮子岩,奉为祖师。

  晋江东石许西坑村东建有一南天寺,亦名石佛寺。据该寺《南天禅寺碑记》载:(南)宋·嘉定丙子(嘉定九年,1216年)一庵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知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因就石佛为号。”寺右摩崖巨石上刻有每字高达2米的“泉南佛国”四个大字,或说为南宋太守王十朋所书,或说出自僧人一庵净师手笔。

  嘉定间(1208~1224年)僧圆通证圣顿悟同跌逝于德化大白岩,奉为祖师。

  绍定三年(1230年)僧自超创建德化龙湖寺,奉为祖师;僧普明火葬于德化金鸡岩,奉为祖师。

  而泉州的地方官大都延请高僧,改建院堂,改变了对佛教寺院的管理方式。如熙宁年间(1068—1077年),郡守陈枢改粥院为禅院,延请本观禅师主法华院、大中寺、崇福寺和水陆寺。元丰年间(1078—1085年),知州乔郎中,以泉州开元寺为禅林,延请僧子琦住持罗山院、承天寺。又如僧宗达,居泉州开元寺之普贤院,知州真德秀延请其主崇福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水陆寺、承天寺》、《泉州人名录·子琦宗达真德秀》)

建塔

  宋代泉州开元寺东西二塔的建筑,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泉州佛教寺院积聚的财富。据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转引明朝蒋德璟《双塔记略》云:

  开元寺镇国塔,唐·文偁禅师 以本造,凡九级,六年方成,赐名镇国,唐·咸通中(860—873年),以佛舍利镇塔中。宋·天禧中(1017—1021年)改为十三级”。“绍兴乙亥(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灾。淳熙丙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了性重建。宝庆丁亥(宝庆三年,1227年)复灾,僧守淳易以砖,凡七级。嘉熙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本洪始易以石,仅一级而止。僧法权继之,至第四级。晋江人天竺院讲主天赐作第五级及合尖,凡十年始成。”塔高48.24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了性天赐》、《泉州寺庙·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西仁寿塔,据《双塔记》云,建于梁·贞明二年(916年),号无量寿塔。宋·政和甲午(政和四年,1114年),据传有青黄光起塔中,光束直冲云霄,不久变成五色光彩,天明乃灭,因此赐名仁寿。绍兴乙亥(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灾,淳熙年间,僧了性再造,复灾。僧守淳易以砖。绍定元年(1228年),僧自证始易以石。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先镇国塔十年而成。塔高44.06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了性》、《泉州寺庙·开元寺》)

  此外,此外,泉州僧人法超禅师在北宋·皇祐间(1049—1054年)以亲老归养,建塔其乡,名镇海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法超》)

  北宋·元丰(1078—1085年)间,僧可遵,居清源遵岩,得施利则镂金缮桥,构筑殿藏,建三石塔于岩之百丈坪。(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可遵》)

  石狮的万寿塔,又名关锁塔,俗称姑嫂塔,在宝盖山上。据《泉州府志·山川》记,关锁,水口镇塔也。登之可望商舶往来,南宋·绍兴中(1131—1162年),僧介殊建。故万寿塔即是风水塔,也是出入泉州湾舶的航标灯塔,塔高21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关锁塔》)

  祖珍,南宋·兴化氏子,后主承天寺,造七佛石塔于三门之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祖珍》、《泉州寺庙·承天寺》)

  南宋·绍熙间(1190—1194年),僧守净资圣僧寺塔、嘉泰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守净》)

  泉州开元寺拜庭有两座波罗门金涂式石塔。通高5.48米,每面刻四尊佛像,塔身四面刻圆拱龛,龛内浮雕故事图。塔顶四个转角雕刻带翅膀的怪兽,颇似唐墓出土的愧头俑。塔顶为方形石盖,四面刻佛的称谓,顶为复莲盆及多层相轮尖顶。塔顶四个转角坚起的石雕山花、蕉叶。卷云、人物故事画。左边一座塔的须弥座上刻:“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二座,同祈平安。绍兴乙丑(绍兴十五年,1145年)七月题。王思问舍钱三十贯,乙酉重修。”1982年8月,台风刮倒拜庭巨榕,榕树压倒石塔,塔中清理出五代时时泉州刺史王继勋等善信捐资雕刻的佛顶尊胜陀罗经幢。又清理出银质鎏金观音像,背面刻“泉州右南厢宣明坊女弟子柳三娘,与夫主梁安共舍宝塔一座,永充供奉,合家人口等增延福寿。时绍兴十五年六月日”从铭方舍钱造塔的目的是同祈平安合家人口等增福延寿”这表明了宋代泉州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定诸》载:定诸……尝造塔笋江石盘之上,因置院以石塔名。”(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定诸》)

立石经幢

  宋代,泉州的僧人和善信,继唐、五代之遗风,创建了不少的石经幢,对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现存的还有淳化元年(990年)庚寅岁十二月二十八日创立的《泉州招庆禅院大殿前佛顶陀罗经幢记》,为招庆禅院僧元恪撰,是“清信长者刘熙与弟,同发菩提心,舍净地之所建。”可见,这座唐末义存分灯弟子的招庆寺,北宋仍然存在。

  淳化二年(991年),泉州承天寺的陀罗尼经幢,为僧人严福舍资所创建。

  泉州水陆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僧宗美撰文,经幢为善信陈僧舍所居地为基址,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天圣三年(1025年),承天寺陀罗尼经幢,为僧体明等人施舍所创。

  开元寺天对九年(1031年)陀罗尼经幢,为泉州清凉院僧智贤募缘所创。

  此外,还有南安丰州桃源宫的尊胜陀罗尼经幢,高高7.8米,八面正书,全幢七层,雕刻精美,有重翼羽状飞天。为“南安县清信女弟子葛门陈二十二娘……夫葛二十七郎舍资创建。建经幢的目的是为“考妣二亲追荐……同保平安,特抽襄贿虔于当境神仙坊”建经幢,并凿井一口,时北宋·天对三年(1025年),经幢保存完好,为现存经幢之典型。从经幢上的文字看,北宋泉州的善信,佛、道都求,这是佛教世俗化趋向的又一例证。

  还有泉州北门通天巷的陀罗尼经幢,通高6米,作13层,但文字多剥蚀,檐角雕刻羽翼和飘带飞天。其造型同丰州桃源宫石经幢,但造型较小而已,应是北宋所创。后经幢被围入泉州机电厂,为保护起见,1986年移至承天寺内。

  泉州南宋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长方形,四面,高55厘米,每面宽32厘米,辉缘岩雕成,保存完好。正面浮雕弥陀佛坐像,肩后浮刻一个光圈,跌坐仰莲台上,身披袈裟,面庞丰润,两耳垂肩,慈眼下垂,佛像高25厘米。弥陀佛屈右臂,作佛心印,左手平放腿上。纪年为嘉定八年(1215年)岁次乙亥六月十四日造。这是泉州发现的有纪年的唯一南宋石经幢。

石雕佛像

  宋代泉州佛教石雕塑像也有很高的水平。

  较著名的有晋江县东石镇岱山南天寺的石雕弥陀观音势至坐像。佛像高6米,宽3米,造型魁伟,形态威严而稳重,现出文静和慈祥。该三尊坐像,是僧守净在南宋·嘉定(1208—1224)中未建石佛岩时所镌,并刻“泉南佛国”四大字于旁。(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南天寺》、《泉州人名录·守净》)

  晋江金井镇小三村西资岩五尊石佛雕像(仅存三尊),据《福建通志》载,为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创建,正中如来佛高4.6米,肩宽1.6米,两旁观音势至稍次之,妆金身,赤足踏莲台。(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西资岩》)

  泉州北郊清源山瑞像岩石室的释迦立姿瑞像,依山石雕成,高4米,宽1.5米,神态庄严肃穆,慈祥大方,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高举平肩,作无畏手印,首饰螺髻。岩上刻大宋·元祐二年(1087年)岁次丁卯,众造释迦瑞像”(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瑞像岩》)

  还有泉州东北郊赐恩岩石雕观音坐像,高4米,肩宽1.92米,六道垂发分披双肩,双手切合,掌心向上,慈眼低垂。据《闽书》引泉州《淳祐志》云,元祐间(1086—1094年)民夜间见光相,镌白衣观音像于岩端”(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山川·赐恩岩》)

  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妙峰山弥陀造像,南宋·淳熙二年(1175)雕刻。阿弥陀佛立像,面南,通高6.32米,身高6.12米,莲座高0.20米。形象丰满圆润,发作螺髻,双耳垂肩,面相端庄,左手掌心向上于胸前,右手作与愿印,身穿袈裟,两足微露立于莲花座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妙峰山》)

  此外,泉州还有许多宋代佛教石雕像,刻工圆熟,是为泉州佛教艺术雕刻的珍品。

  如大型力人柱础石雕,高82厘米、头顶直径30厘米,赤脚左膝跪地,左手撑腰,作用力状。力人足与手腕皆带圈饰,上体裸露,腰部缠带打结。头部嘴宽、鼻大、眼大、眼皮下垂,额上有深皱纹,头顶戴菩提树叶编成的帽子,两耳大而垂肩。就力人的整体看,完全是西南亚人的形象。《诸蕃志·天竺国》云,北宋·雍熙间(984—987年),天竺僧人罗护那航海到泉州, 买隙地建佛刹于泉之城南,今宝林院是也。这是外国僧人在泉州建的唯一的佛教寺院。此大型力人出土于南门城基础,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是宝林院的建筑构件。(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宝林院》)

   泉州崇福寺有两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细传神。既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禅宗寺院。

  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辉绿岩雕成,高69厘米、肩宽28厘米。尊者头发卷曲,胸前肋骨条条突出。右手执经卷,左手摸在头顶上,面部表现出顿悟的喜悦表情,雕工传神。1954年,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1、2合刊期,登载约翰·福斯特文章,认为该石雕的题材,似是印度的涅槃。但是我们从尊者的面部表情看,更像是佛教禅宗的顿悟表现。

  另一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坐像。辉绿岩雕成,像高58厘米、肩宽22厘米。坐像头部侧向右,头无发,合眼、闭嘴,两颊皆胡须,面形像西南亚人。两手合抱平抬于宽大的袈裟里,足履僧鞋外露,衣褶刻工流畅。

  宋代泉州佛教著名石雕还有开元寺镇国塔须弥座上的佛传图浮雕。这一列佛传图浮雕原有40方,现仅存38方,皆用泉州的名产棗玉晶瑚青石雕成,石质柔韧,刻工精绝。其艺术水平,远胜于镇国塔塔身上的菩萨、天王和力士石雕。这群佛教神话故事石雕的内容,大都取材印度,但石雕的人物装束及周围环境布置,已经全部中国化了。这群艺术石雕作品,可称古代建筑中之瑰宝。考古学家认为,堪与南京栖霞寺、山西云冈石窟的佛传图雕刻相媲美。1935年,瑞士人戴密微、德国人艾克合著《刺桐双塔》一书,把这雕刻群誉为神奇的雕刻艺术。这一雕刻群,既反映宋代泉州佛教的文化艺术,又反映了宋代泉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寺庙·开元寺·东西塔》)

造桥

  宋代,泉州僧人造桥尤其突出,有利交通的发展,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弘扬佛教思想文化的一种手段。(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

  宋代泉州10座著名大石桥的兴建和修建,有7座与佛教僧人有关。

  如横跨泉州与惠安之间的洛阳江上的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全长834米,宽4.95米。桥的南北两端各造四座塔,其中一座婆罗门金涂式塔上,刻《偈菩月经》及释迦造像。桥堍上各有4尊石力神,守护桥头。这一切均按佛教的要求而为之。据乾隆《泉州府志》载,皇祐五年(1053年),僧人宗善等倡议造石桥,以后泉州太守蔡襄续之。(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洛阳桥》、《泉州人名录·蔡襄》)

  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据乾隆《泉州府志·水利桥渡》记,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人祖派倡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续之。桥长2251米,约五华里,俗呼五里桥。桥上建有佛教塔幢数座,桥头有石力神守护,桥的中亭祀观音。(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安平桥》、《泉州人名录·赵令衿》)

  石笋桥,俗称浮桥,在泉州城临漳门外,横跨晋江下游。绍兴三十年(1160年),僧文会倡建石桥,全长约260多米,桥上南北两端各建有4座婆罗门金涂式石塔,塔上刻释氏成佛的故事,桥头有力士守护。为解决两桥墩间的跨度过长,石笋桥采用伸臂式的砌筑方法,这是宋代泉州僧人的创造。(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浮桥》)

  凤屿盘光桥,在泉州东门外,横跨浔美、乌屿间,宝祐年间(1253—1258年),僧人道询(今于桥址筑跨海长堤),长1300多米。(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盘光桥》、《泉州人名录·道询》)

  普利大通桥,在今石狮,绍兴十二年(1142年),僧人智资董其事,长600多米。(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普利大通桥》)

  玉澜桥,在府治东南20公里,横跨海港3300多米,绍兴年间(1131—1162年),僧人仁惠修。(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玉澜桥》)

  苏埭桥,在晋江县海尾乡,长7200多米,以通泥难行处,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僧人守徽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苏埭桥》)

  此外,宋代泉州僧人还建造、修建许多石桥,几乎遍布各县,比较著名的有:

  泉州临漳门外的龟山桥、棠阴桥和甘棠桥,皆庆元四年(1198年)僧人了性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桥梁·龟山桥、棠阴桥、甘棠桥》、《泉州人名录·了性》)

  登瀛桥,在十九都,僧人道询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登瀛桥》、《泉州人名录·道询》)

  悲济桥,皇祐年间(1049~1054年)泉州僧人法超建。法超以亲老归养,乡有水为海支港,寒月潮汐,行人出没泥涂间。悯之,募造石桥,长八百尺,凡一百三十间,中为亭,以休来往,名曰悲济桥。(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法超》、《泉州古桥梁·悲济桥》)

  蚶江桥,在二十三都,元符年间(1098—1100年),僧人怀应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蚶江桥》)

  龙尾桥,在二十三都,僧道询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龙尾桥》、《泉州人名录·道询》)

  吟啸桥,在三十都,咸平年中(998—1003年)僧人行珍等易为石桥。(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吟啸桥》)

  濠市桥,在四十都,大观年间(1107—1110年),僧人宗爽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濠市桥》)

  安济桥,在四十五六都,乾道八年(1172年),僧人了性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安济桥》、《泉州人名录·了性》)

  康溪桥,在四十五六都,庆元二年(1196年),僧人绍杰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康溪桥》)

  濠溪桥,在四十五六都,大观年间(1107—1110年),僧人宗爽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濠溪桥》)

  金◇桥,在四十七都,淳熙八年(1181年),僧人白昕等建。

  金鸡桥,在南安九日山下,横跨晋江,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僧守静始建石桥,长一百余丈有奇,上构亭屋。后水决其半,僧惠魁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金鸡桥》、《泉州人名录·守静》)

  严浦桥,在二都,嘉熙二年(1238年),僧人宗佑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严浦桥》)

  惠安县獭窟屿桥,开禧年间(1205—207年),僧人道询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古桥梁·獭窟屿桥》、《泉州人名录·道询》)

清豁

  清豁禅师(?~976年),俗名张玄应,号性空禅师,禅宗青原行思禅系,五代末宋初·福州永泰人。

  闽·龙启元年礼福州鼓山神晏国师落发受戒

  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清豁礼福州鼓山神晏·兴圣国师落发受戒。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保福清豁禅师》:“漳州保福院清豁禅师,福州人也。少而聪敏,礼鼓山国师,落发禀具。”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清豁》:“释清豁,永泰氏子。肄业皷山国师,纳具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清豁玄应,福永泰氏。闽·龙启(933—934年)初,肄业神晏国师,具戒事。”

  悟道

  坐夏招庆法因席,夜闻油灯声,忽有省。后又与冲煦长老结伴礼谒福州小界山契如庵主,为更室大章山。清豁虽得个信处,然犹有疑滞,不能完全自肯。于是云游四方,参访佛教名家,印证佛理。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清豁》:

  坐夏招庆法因席,夜闻油灯声,忽有省。

  冲煦造小界山契如庵主,值采粟。师问道者:庵主何在?曰:甚处来?师曰:山下来。曰:因甚麽得到者里?师曰:者里是甚麽处所?揖曰:即下吃茶去。省为,遂诣杉庵,晤语及夜,豺虎驯扰,师为更室大章山。

  ·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

  清豁参谒永和,坐夏招庆法因席,夜闻油灯声,为偈曰:‘分明坐里见身光,迥迥虚明照四方。复见身于光里见,身将光相不相妨。凡圣共同真去处,非凡非圣莫思量。’以似曰:‘上座自证之心,乃异于昔,而异非异,善自保持。’
还,同冲煦造小界山契如庵主,遂诣杉庵,晤语及夜,豺虎驯扰。更室大章山。”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21·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载:

  “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福州永泰人也,泉州百丈村兜率院受业……

  师以锡撺之清豁冲煦二长老,向师名,未尝会遇。一旦,同访之,值师辨粟。问曰:‘道者,如庵主在何所。’师曰:‘从什么处来?’曰:‘山下来。’师曰:‘因什么得到遮里?’曰:‘遮里是什么处所?’师揖曰:‘去那下吃茶去。’

  二公清豁冲煦方省是师,遂诣庵所颇味高论。晤坐于左右,不觉及夜。睹豺虎奔至庵前,自然驯扰。因有诗曰:‘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

   二公寻于大章山创庵,请师居之。两处孤坐,垂五十二载而卒。”

  莆田睡龙山道溥禅师之法嗣

  清豁又前往莆田(时属泉州),礼睡龙山道溥弘教禅师道溥禅师遂予印可,并接纳为入室弟子,成为道溥法嗣。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保福清豁禅师载:“后参睡龙(指道溥禅师问曰:‘阇黎见何尊宿来,还悟也未?’曰:‘清豁尝访大章(指大章山契如庵主,得个信处。’于是上堂集众,召曰:‘阇黎出来,对众烧香说悟处,老僧与汝证明。’师出众,乃拈香曰:‘香已拈了,悟即不悟。’大悦而许之。”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21·福州大章山契如庵主载:虽承契如庵主指喻,而后于睡龙印可,乃嗣睡龙。”

  宋·释契嵩《传法正宗记·卷8》:大鉴之八世,曰泉州睡龙山道溥禅师。其所出法嗣一人,曰漳州保福院清豁者。”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清豁》:“去见睡龙?问曰:‘豁闍黎见何尊宿来?还悟也未?’师曰:‘清豁尝于大章得个入处。’集众曰:‘豁闍黎出来烧香,对众说悟处,老僧与汝证明。’师出拈香,曰:‘香已烧了,悟即不悟。’大悦,许之。”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清豁旋移莆中庵居,去见睡龙·道溥,与相证明。大悦,许之。”

  居泉州开元寺上方院

  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清豁禅师募资兴建泉州开元寺上方院,居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清豁》:“南唐·保大(943—957年)末,置院于开元。”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南唐·保大(943—957年)末,清豁置泉开元上方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清豁》:清豁,居开元上方院。”

  主持漳州保福寺

  后,清豁禅师应清源军节度使兼泉南等地观察使留从效之邀,出任漳州保福寺主持。其间,清豁留从效及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交往甚密,经常参悟佛理,参与军机大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即帝位后,清豁禅师建议留从效在与南唐周旋的同时,上表向宋称藩,贡奉不绝,且据洛阳江为天险,保泉、漳二州得以相对安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效陈洪进》)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清豁》:留从効延居保福,开法嗣。”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既,留从效清豁主漳之保福寺。”

  ·普济《五灯会元·保福清豁禅师》:清豁在漳州保福寺接众时的一则公案:

  “上堂:‘山僧今与诸人作个和头,和者默然,不和者说。’良久曰:‘和与不和,切在如今。山僧带些子事,珍重!’

  僧问:‘家贫遭劫时如何!’

  师曰:‘不能尽底去。’

  曰:‘为甚么不能尽底去?’

  师曰:‘贼是家亲。’

  曰:‘既是家亲,为甚么翻成家贼?’

  师曰:‘内既无应,外不能为。’

  曰:‘忽然捉败时如何?’

  师曰:‘内外绝消息。’

  曰:‘捉败后功归何所?’

  师曰:‘赏亦未曾闻。’

  曰:‘恁么则劳而无功也。’

  师曰:‘功即不无,成而不处。’

  曰:‘既是成功,为甚么不处?’

  师曰:‘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致,不使将军见太平。’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胡人泣,汉人悲。’”

  这则公案谈到了修禅用功的极细微处。常言道,外贼易防,家贼难防。修行人见地若不到位,必遭家贼。这家贼来自何处?来自对修行本身的执着,来自有对治心,换言之,只要心中尚存凡圣、垢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等二边见,没有不遭家贼的。因此,要尽一切执着对待,做到内外无消息,无为用功,不生功用想,方有相应分。

  结庵安溪贵湖青林岩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全国局势动荡,留从效因背疽病逝,泉、漳二州再起权力之争。是年,清豁禅师辞众归山,至安溪县依仁里贵湖山(今龙门镇溪瑶村),择青林岩(时称龙安岩)结庵休居,为青林岩开山祖师。(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青林岩》)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保福清豁禅师载:“师忽舍众,欲入山待灭。(过苧溪石桥时)乃遗偈曰:‘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咫尺间。珍重苧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即往贵湖卓庵。”【上诗偈《全宋诗》亦有录,题作《过三岭苧溪》。《全宋诗》并录清豁禅师《归山吟寄友》诗,曰:“聚如浮沫散如云,聚不相将散不分。入郭当时看似我,归山今日我非君。”】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清豁》:

  “宋·建隆三年(962年),辞众,偈曰:‘聚如浮沫散如云,聚不相将散不分。入郭当时君是我,归山今日我非君。’遂行。

  至苎溪,吟曰:‘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咫尺间。珍重苎溪溪上水,汝归沧海我归山。’

  至贵湖,爱其幽,邃居焉。寻有苫而宇之者,然门无壮钥,薄曲障风而已。州刺史陈洪进奏赐紫衣、号‘性空’,辞谢以老。”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宋·建隆三年(962年)清豁辞众归山,至贵湖,爱其精邃,休居焉。……所居,门无壮钥,薄曲障风而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清豁》:“后居贵湖。”

  清豁率门人开山种植丹杏、茗茶、竹木,为民施医济药,广播佛理,广行善事。他一生俭朴,居室从不上锁,只装上薄薄的门板遮风避雨,且无人骚扰。

  清豁与清溪(后改名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均与留从效交往甚密,并同为留从效参谒军机大事,故亦交情甚厚。卸任后的詹敦仁曾特专访青林岩(时称龙安岩),赋《受龙安岩长老惠茶,以此作简》,留下安溪史载最早的茶诗:“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酲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敦仁》)

  坐化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冬,清豁禅师坐青林岩磐石(牛皮石)上圆寂。其门人恐其遗骸为虫蚁所食,置于深谷峭壁岩石上,留七日七夜,神色不变。门人将尸骨火化散开后,得舍利子300粒,即修建舍利塔于此磐石上。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保福清豁禅师载:“未几谓门人曰:‘吾灭后将遗骸施诸虫蚁,勿置坟塔。’言讫入湖头山,坐磐石,俨然长往。门人禀遗命,延留七日,竟无虫蚁之所侵食,遂就阇维,散于林野。”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清豁》:“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冬,戒门人以其遗骸食虫蚁,勿塔。入嵁岩,坐磐石上长往。留七日,神色如生,虫蚁无犯。乃火而散之野,得舍利三百粒。”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冬,清豁戒门人以其遗骸食虫蚁,勿塔。入嵁岩,坐磐石上长往,留七日,神色俨如入定。火而散之,得舍利三百。”

  身后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纳土归宋,因感清豁禅师道行高深,广有善绩,于宋有功,于己有恩,为请号。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清豁》:“刺史陈洪进奏赐紫方袍,号性空禅师。”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剌史陈洪进奏,赐清豁紫方袍,号性空禅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龙安岩》

  “宋·淳熙(1174—1189年中,道人了员清豁遗迹,拓为殿堂;令陈宓(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安溪县令)记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清·康熙[1662—1722年]间)邑令关弘异抵岩中,捐俸起盖寿禅寺,有记。里衿陈毓恺施振侃白江盱庄养鳞建祠焉。”

清水祖师

  清水祖师(1035—1101年),又称蓬莱祖师普庵祖师等,俗称祖师公,俗姓,名荣祖,法号普足,北宋僧人,永春小岵乡(今岵山镇)人;生于景佑二年乙亥(1035年)正月初六日,圆寂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月十二日,死后成为安溪县主神,在闽南地区影响较大。

  其行迹北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仙释·宋·陈普足》、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清水岩志》等有载。

  安溪县令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清水祖师生平的文献资料,记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距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清水祖师圆寂仅12年,所述材料得之薛八行薛八行又得之刘公锐口述、邑绅薛颛笔录整理后的《行状》,比较真实可信。历代《安溪县志》的相关记述均据此文。

  原籍永春小岵

  清水祖师俗名陈荣祖,北宋·永春小岵乡(今岵山镇)人,景佑二年乙亥(1035年)正月初六日生。

  北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祖师生于永春县小姑乡(小岵乡)其姓,普足其名也。”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普足,永春人。”

  《桃源南山氏族谱》载 :

  陈荣祖为小岵南山氏开基祖陈弘元(号校尉)第9世孙。

  父陈机“学问该贯,尤长于诗,写诗泳物,信笔立成。”陈机兄弟或登进士,或在朝为官,唯独陈机遁入高山,在“烛台”山峰顶盖烛台庵读经研《易》,作诗寄意。

  陈机陈荣祖要求甚严,年幼的陈荣祖跟随乃父左右,耳濡目染,从小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陈荣祖儿时在小姑(现岵山)南林山仙硿岩牧牛。“公(指陈荣祖儿时持斋诵经,日常与山下里人牧牛子戏,日暮吟经,牛自知归。”

  现仙硿岩仍有间“石书房”,相传为陈荣祖当年边放牛边读书之处。

  为僧

  陈荣祖7岁赴铺上西洋茂林庵读书,不久即到岵山镇的天马山麓大云院落发为僧,法号普足。稍长结庵高泰山(现永春界内大鹏山)之巅。后师从天马山西侧剧头铺(今属吾峰镇)大静山长老明禅师,读佛典3年。返高泰山小庵,劝造桥梁数十。又移住麻章庵,人称麻章上人“请雨”事迹突出。

  北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 

  “幼出家于大云院,长结庵于高泰山。

  志甘稿薄,外厌繁华,闻大静山明禅师具圆满觉,遂往事之。

  道成业就,拜辞而还。师曰 :‘尔营以种种方便,澹(即“淡”)足一切。’因授以法衣而嘱之,曰:‘非值精严事,不可以衣此。’祖师还庵,用其师之言,乃劝造桥梁数十,以度往来。

  后移庵住麻章,为众请雨,如期皆应。”

  南宋·余克济[安溪人,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清水宝塔记》有曰:“故大师生而神灵,幼而出家,长而得法于大精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余克济》)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普足幼出家大云院,长结庵高泰山。往事大静山明禅师,业就辞还,后移庵住麻章,为众请雨,如期皆应。”

  《桃源南山氏族谱》载:

  陈荣祖7岁时,其母送他去铺上西洋茂林庵读书,不久即到岵山镇的天马山麓大云院落发为僧,法号普足,其持斋戒杀,诵习经忏。稍长法明,结庵于高泰山之巅修行。他“志甘槁薄,外厌繁华”,“利物为本、济人为志”,“广行施济,旋移住麻章庵,屡募捐修筑路桥。”

  后闻天马山西侧剧头铺(今属吾峰镇)大静山长老明禅师法慧高超,道行圆满,遂往师之,苦读佛典3年,聆受佛教大、小乘妙谛,终于悟道。辞归时,明禅师因授以法衣而嘱之:“尔营以种种方便,澹足一切。”“我佛最大功德,就是行仁,是故要舍弃万缘,以利物济世为职责。”

  普足初归高泰山,不久移居麻章庵,开始讲经传道,“道行精严,能感天动地。”普足又精通医术,到处广施医药为人治病,救人无数。又值泉郡久旱,迎普足投疏祈雨。由于多行善事,得到周围群众爱戴,声名远播,人称麻章上人

  入安溪清水岩

  入居张岩(清水岩)

  安溪县(时称“清溪县”) 彭内一带十年九旱。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清溪大旱,崇善里(今蓬莱镇)人刘光锐素仰普足道行高深,率众迎请莅乡作法祈雨,法驾驻于张岩石宫。比至,雨随沾足,民心仰服,敦留驻锡。普足亦慕蓬莱灵山慧水,有意留此弘法。山主刘公锐慨然“捐张岩之山林田地充作寺业”。乡人踊跃集资,于张岩之侧开辟蒿莱,构庵数橼以居之。普足因见“岩之左右清泉四时不竭”,遂改张岩为清水岩。自此,道场光风,香火日盛。

  北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元丰六年(1083年)清溪大旱,便村氏相与谋曰:‘麻章上人道行精严,能感动天地。’比请而至,雨即露足,众情胥悦,成有筑室请留之愿 。乃于张岩山辟除蓄翳,剪拂顽石,成屋数架,名曰之曰清水岩,延师居焉。”

  南宋·余克济《清水宝塔记》有曰:“元丰六年(1083年),吾邑大旱,父老相率往桃源(即“永春县”)麻章山请焉。比至而雨沾足,父老乃结庵张岩以请留。”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仙释·宋·陈普足

  “元丰六年,天旱。便村氏请永春道者陈普足为众祷雨。至,则应。遂筑室蓬莱山居之。

  相传鬼窟多魔,普足神通除祓。有女人投宿,岩竹四裂,遂不敢入。有巨石当道,往来患之,忽一夕转于道侧。尝指阆苑山曰:‘此真佛家乡也。后数十年当靓身于此。'”

  明·何乔远《觉亭记》云:“祖师以宋·元丰中从永春来,为人祈雨,旱既太甚,雨则大兴,因卜居兹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元丰六年,清溪大旱,便村氏与乡人谋往请之,比至,雨随沾足,众情胥悦,有筑室延居之愿。乃于张岩山成屋数架,名清水岩,奉居焉。”

  多行善事

  普足德高多行善,云游汀、漳各地募捐,驻锡清水岩当年建通泉桥、谷口桥,10年之后(1093年)又主持修建汰口桥、龙津桥、永安桥等。而“洋中亭”则在山下洋中,普足为方便乡人就医,常在亭中义诊施药。时值安溪、永春一带瘴疠横行,禅师广施药石,辄显神效;在远游汀州、漳州所属各县时,还为人治病驱疫,法力几达闽南、闽西所有山区。

  北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以其年造成通泉桥、谷口桥,又十年造成汰口桥、砌洋中亭,糜费巨万,皆取于施者。汀、漳时人有灾难,皆往祷焉,至则获应。”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普足术行建、剑、汀、漳间,檀施为盛。居岩十九年,造成通泉、谷口、汰口诸桥,砌洋中亭路,糜费巨万,资于施者。”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桥》

  “双济桥(在崇善里),宋·清水大师建。绍兴(1131—1162年)中僧惠华增高之,开禧丁卯(开熙三年,1207年)邑人吴逊之、僧了性重建。”

  “谷口桥(在崇善里),清水大师建。今圮。”

  修葺扩展清水岩寺

  清水岩寺本较简陋,普足和徒弟杨道周明等三度修葺扩展,并在周围广植竹木,十余年间,蔚然成荫。

  北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

  “祖师始至,岩屋草创,凡三经营,乃稍完洁。岩东惟枣树一株,祖师乃多植竹木,迄今成荫。

  其徒弟杨道周明于岩隈累石,为二宰堵,临崖距壑,非人力可措手,盖有阴相之者。”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清水岩)始草创时,其徒杨道周明于岩阿累石为二窣堵,临崖距壑,非人力可成,若有阴相之者。其饷工匠,岩石中自出米,匠斫手而米绝。”

  坐化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月十二日,普足坐化于清水岩。乡人葬普足于岩后,运石甃塔,筑亭其上,名“真空塔”,并以山中沉香木雕镂普足真身供奉于清水岩殿中,四时祭祀,佛号清水真人,世称清水祖师刘公锐“立为檀樾主,祀于岩左东轩”。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安溪知县陈浩然清水祖师立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安溪蓬莱清水岩》)

  北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

  “氏有公锐(安溪县蓬莱乡人),久不茹荤,坚持梵行,祖师与之相悦。一日公锐至,辄嘱以后事,仍言:‘形骸之外,漆身无益。’说偈讫,端然坐逝,享年六十五岁,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十三日也(以此推之,当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1036年])

  时远近云集,瞻礼赞叹,越三日神色不异。乡人仍运石甃塔,筑亭于岩后,刻木为像而事之。杨道落发为僧,奉承香火,信施不绝,雨旸有祷。”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仙释·宋·陈普足“至建中靖国元年,普足示寂。”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中有公锐者,久不茹荤,坚持梵行,普足悦之。一日嘱以后事,说颂讫,端然坐逝,享年五十七,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十二日也。远近坌集,瞻礼赞叹。越三日,神色不异,乡人甃塔刻像事之;稍或不虔,辄有雷电迅击之异。”

  清水祖师逝后,永春岵山家乡父老也塑其神像奉于南林山上仙硿岩内。明·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柴镳督毁仙硿岩,乡人把岩寺内佛像迎入南山庵敬奉,后原岩寺仅存基地,被称为仙硿埔。如今,仙硿岩宫殿式的祖师殿已在岵山南山北麓重建。

  及后,清水祖师分灵遍布闽南、台湾、东南亚等地。

  灵应

  清水祖师逝后,清水岩后由其高足杨道周明承继衣钵,发扬光大。传说,成佛后的清水禅师灵应异常。

  北宋·陈浩然清水祖师本传》:

  “迎奉塑像最宜精诚斋戒,或慢易不虔,致有雷电迅击之异。

  岩旧有巨石当衢,往来患之,一夜转而道侧。

  妇女投宿者,岩前麻竹四裂,遂不敢入。

  分身应供,理形食羹,凡所祈求,无不响答……”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仙释·宋·陈普足“绍兴四年(1134年)七月十日,雷火烧山,自夜达旦,乡人异之。跻攀岩崖险,至石门人迹所不至处,见白菊一丛,姜一丛,香炉一,普足见于石门,俄云雾拥之而上。”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

  “岩旧巨石当路,不便往来,一夜转于道侧。

  有妇投宿者,岩前麻竹四裂,遂不敢入。

  分身应供,现影食羹,凡所祈求,无不响应。

  普足塑像大是黧黑。俗传初筑室是山时,有鬼窟,畲鬼故穴其中,普足与约:‘吾与若以法相胜。’鬼曰:‘诺。’置普足穴中,熏之七日夜,普足不死。出曰:‘汝任吾治。’出一布悬崖侧,请鬼坐其上,鬼尽往坐,布断尽坠岩底,遂逐而穴闭之。今像黧黑,被畲鬼烟熏致然也。

  又传山寇至,斫断像鼻,僧人取以傅之,了然无迹,顾居常在也。有不惬,鼻辄不见,顷之,或得诸袍袖中,或得之胸腹前。

  今郡邑祈雨,必奉而求之。

  有截竹径,径有含笑花,普足所种,其枝至径而返,寻复内向,又一奇也。”

  南宋四次敕封

  南宋朝廷4次敕封清水祖师,神格不断提高,反映了南宋时期清水祖师的影响扩大,并且得到地方官府的扶植和朝廷的承认。其牒文均保存在《安溪清水岩志》。

  明·嘉靖《安溪县志·卷8杂志类·仙释·宋·陈普足“后敕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宋累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隆兴二年敕封“昭应大师”

  南宋·绍兴(1131—1162年)间,安溪姚添等人上文朝廷请封,理由是清水祖师生前剃发为僧,苦行修炼,道德高劭,死后“本州亢旱,祷祈感应”

  绍兴廿六年(1156年),朝廷批示福建路转运司,派人到实地调查。龙溪县主簿方品奉命到清水岩视察,认为“委有灵迹,功及于民,保明指实”。旋又遣转运司财计官赵不紊前去核实,结论与方品相同。

  隆兴二年甲申(1164年),下牒敕封清水祖师“昭应大师”

  淳熙十一年加封“昭应慈济大师”

  约淳熙初年(1174年)前后,安溪县迪功郎政事仕林时彦等联名沥实,奏请加封,理由是“祈祷感应,有功于民”

  朝廷先后派遣永春县主簿、建功郎黄惯、莆田县丞姚仅、漳浦县主簿周鼎以到清水岩视察核实,均列举一系列灵异证明“委有灵迹,惠利及民”

  淳熙十一年甲辰 (1184年),下牒敕封“昭应慈济大师”

  嘉泰元年加封“昭应广惠慈济大师”

  庆元六年(1200年),福建转运司保奏请封,理由是“近日雨泽稍愆……灵应显迹有功,乞加封。”

  嘉泰元年辛酉 (1201年) 三月牒下,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大师”

  嘉定三年加封“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嘉定元年(1208年),泉州军请封,理由主要是“为民祈雨,随即沾足。”

  朝廷委派仙游县主簿韩淤前去体究,又派长泰县尉何葆核实,均以确实“祈祷灵验,惠利及民”上报。

  嘉定三年庚午(1210年)五月牒下,再加封为“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

  附记

  根据《敕牒》引录的宋代有关条例,有“道释有灵应,合加封号者并加大师二字”、“每加二字,至八字止”、“宜加封官爵、封号、庙额者,州具事状,保明申转运司”等条文。其承办单位“转运司”,又有“本司委邻州躬亲询究到;再委别不干碍官勘实保奏”等语。

  安溪县4次申请,都由县父老具状,经泉州府、福建转运司,层层上报至礼部,再由礼部批交太常寺,转福建转运司办理。

  这4件牒文,分别载明:曾派漳州府龙溪县主簿方品、福建转运司财计官赵不紊、永春县主簿黄惯、莆田县丞姚仅、漳浦县主簿周鼎以、仙游县主簿韩淤、长泰县尉何葆等人勘实。其中黄惯姚仅周鼎以3人,还各申报“躬亲前去安溪清水岩,呼集地头乡宿、保甲□□□等覆实‘前后祈祷,惠利及民’”这类勘实过程,并写上“功迹显著,惠及于民,载在祀典,不系淫祠”的按语。

  牒文均有参知政事、右丞相等人签押。

  祈雨

  清水祖师祈雨职能较之其他神灵突出,自宋代以来一直是闽南地区祈雨的主要对象,“于祈雨最灵,自宋至今,由来已久”,“祈祷雨畅,无不感应”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今郡邑祈雨,必奉而求之。”

  《清水岩志·清水祖师历代祈雨纪略》

  《清水岩志·清水祖师历代祈雨纪略》载: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永春县始安里发生蝗灾和旱灾,五月二十日,乡民叶尾率一百余人到清水岩祈祷礼拜,并请回清水祖师的香火奉祀,不久“果蒙感应”,蝗灾与旱灾均解除。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尤溪县干旱,二月十八日大田保乡民温大立等到清水岩进香祈禳,并乞请清水祖师神像回乡奉祀。同年,德化县贵湖里刘德崇等也到清水岩祈雨。不久,果然“雨水沾足,年岁有成”。翌年正月,温大立等还专程到清水岩“设供答谢”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九月,安溪干旱,麦苗焦枯。知县、承事郎赵勋于十二月十八日委派主簿、迪功郎曹纬到清水岩,迎请清水祖师神像下山,在县城设立道场,为民祈雨。二十日,老天果真下起了雨,至二十日才转晴,“二麦 (大小麦) 生长。”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安溪大旱,禾麦焦枯。县令赵勋又委派曹纬于六月初二到清水岩迎请清水祖师像下山祈雨,神像才抬出岩谷到觉苑寺,天就下起了雨,只好避雨于觉苑寺。大约一个时辰后雨才停下来,迎神队伍继续向县城进发,县官及百姓均到郊外迎接。入城后,设祈雨台祈雨。六月初四,大雨滂沱,至初八才天晴,当年获丰收。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冬,安溪无雨,翌年春无法播种,县令赵遵夫迎请清水祖师塑像在县堂设坛,为民祈雨,果蒙感应,随即下雨沾足,农民得以播种春耕。六月,蝗虫为灾,父老迎清水祖师祛除,蝗灭。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泉州大旱,在“上下奠瘗,靡神不举”的情况下,太守真德秀清水祖师塑像到府,设坛投疏祈雨。据载,真德秀诵念《祈雨疏》后不久,天空忽然乌云翻滚,霎时下起大雨,解除了严重的旱情。为此,进一步 激发了民间长盛不衰的清水祖师崇拜热潮,逐渐成为一县主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真德秀《祈雨疏》亦作《安奉清水疏》,收录于《真西山文集·卷50》。清·康熙《安溪县志·卷 1·山川形势之1·舆域·岩·清水岩》载:“后真文忠真德秀谥文忠)守泉,迎奉大师祈雨疏,疏云:‘伏惟盛夏,实司长养,久阙甘霖;与此邦有大因缘,莫如清水,肆迎法驭,来驻梵宫。昔混迹世间,不惮曝身而救旱,今游神天上,岂难翻手以为云?愿垂慈悯,遂降滂沱(此句原文为“愿垂慈悯之仁,丕降滂沱之泽”)。’”

  元·天历五年(天历只有三年,或为至顺二年辛未[1333年])又旱,泉州府尊请清水祖师祈雨,制“为霖”匾悬于岩。

  【元·安溪县尹常居仁《祈雨纪略》“元·天历五年冬春,福建大旱,泉城属邑皆设坛祈雨,俱无应验。至三月十五日,幸安溪县法师杨谨将祖师圣绩呈报:‘此神能代天行雨,亢旱祷之,无不感应。’……府尊即具表……恭请大师,十七日到岩奉表……到安溪县,承夜驾帆而下,至十八日上岸,府尊率合属官员并乡邑老幼、僧道前来,迎入郡城;安座已毕,阴云四起,大雨沛然。遂制匾额一方,大书‘为霖’两字,送挂本岩……令安溪县尹立石。”

  清·嘉庆(1796—1820年)间,邑令夏以槐因亢旱祷雨,匾“立沛甘霖”于岩。

  清·道光卅年(1850年),夏、秋缺雨,文武五官到本岩灵渊祈雨,邑令联瑞立匾“泽润生民”于岩。

  清·咸丰元年(1851年),春不雨,邑令陈应奎清水祖师塑像到县求雨。

  清· 光绪壬寅(1902年)秋至次年春不雨,贡生刘汝霖、耆老刘船宗林标定柯是悌张基石等迎清水祖师塑像到龙潭庙祈雨。

  民国癸亥(1923年)大旱,乡绅刘余力等邀众到龙潭庙祈雨。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秋亢旱,八月间乡绅张典龙柯贤德刘维薪林夷定刘维萃及众抬清水祖师塑像到“仙人跳”祈雨。

  民国廿九年(1940年)旱,本乡蔡丹桂林芳定林志白柯贤德刘维宝杨河等抬清水祖师塑像到茂林大泻口求雨。

  其他材料所载奉请清水祖师祈雨的事迹

  还有一些奉请清水祖师祈雨的事迹,散见于其他材料。如: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长泰县大旱,邑人、长泰令余克济等人到清水岩祈雨,果蒙感应,天降甘露,解除了旱情,余克济为此作《喜雨纪事》诗,诗云:“百里精诚遂有春,蓬莱一祷不须频。亢时方虑谷增价,得雨先将麦惠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余克济》)

  余克济《祖师祈雨跋》还记述祈雨多次,曰:“嘉定改元之岁,吾川自秋不雨,至于春正月。摄郡通守侯,忧勤精祷,靡神不举。历日滋久,雨意犹靳。时吾安邑亦苦旱魃,令尹洁蠲感岩奉慈济之像,聿来祈雨,不崇朝而已周泱。于是疏灵迹以达于州。仲夏四月,州遣南安县僚亲诣岩迎奉入城,阴云四起,一之日既雨,二之日沾足,槁苗勃然,顿有生意……今岁秋又大旱,判府待制绘事公复申前请,克日得雨。”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泉州少雨,官府到寺观神祠祈雨未获感应。到了嘉定元年(1208年)春,又迎请城内诸佛祖神王祈雨,仍滴雨未下。四月二十二日,官府派人到清水岩迎请清水祖师祈雨,神像刚抬到州门,阴云四起,当晚降雨,次日沾足,“七邑之民,遂得耕种。”

  嘉定三年(1210年),安溪干旱,县令陈宓清水祖师祈雨,获感应,果真下了一场大雨,作《谢雨》诗,曰:“我来两月值冬晴,多谢灵明答寸诚。一瓣清香犹未足,四郊甘雨已如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绍定(1228—1233年)间,安溪久旱大雨,县令刘庞清水祖师祈雨,果获感应,大雨滂沱,为此特作《谢雨》诗,云:“为民望岁祷金仙,一念才通果沛然。人道旱时那得雨,我知佛力可回天。物盈宇宙皆生意,身到蓬莱亦夙缘。但愿岩间常晏坐,不妨谢燮屡丰年。”

  咸淳(1265—1274年)间,安溪县令钟国秀祈雨于清水祖师,获感应下雨,为此作《诣岩谢雨诗》云:“瓣香一再谒岩靡,既雨方晴又细霏。霖雨天瓢销旱魔,民安佛国免年饥。”

  明·国子监学正李日火晃(“火晃”合一字)《清水百尺楼及东楼序》载:“……种种有光于山门,尔时祈年则丰,祈雨则应,祈嗣则昌。”

  明·安溪县令周宗壁《重建清水山门碑记》有云:“不佞来令是方,偶有祈雨之役,请师沛霖……”

  清·安溪县令王植《清水岩序》载:“……崇奉普足大师,自宋迄今香火绳绳,安邑第一丛林也,相传神于祈雨最应,故封号特隆。余承乏清溪(即“安溪县”),偶值亢旸,请神而礼祷之,不崇朝而雨覃四境,膏我粟禾。”

天锡

  天锡,号樗拙和尚,俗姓,南宋·泉州晋江人,雪峰寺和开元寺天竺院僧人。

  行状

  天锡于南宋·嘉定二年已巳(1209年)生于宜甫,绍定元年戊子(1228年)出家,绍定二年已丑(1229年)具戒,景定四年癸亥(1263年)卒。

  南安《雪峰寺志·樗拙和尚传》曰: “先师讳天锡,号樗拙,泉之晋江尤氏……嘉定已巳,师生于宜甫……羁孤坎坷,志慕出尘。绍定戊子裂缝掖……从道本◇发,已丑登具戒。忘寝食,研经传……委合镇国塔尖,极其精丽……景定癸亥十月九日卒,寿五十五,腊三十五。 ”

  僧天锡的主要事迹有二:

  一是淳祐三年(1243年)建雪峰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雪峰寺》)

  《中国名胜词典》载:“南宋·淳祐三年,天锡和尚在此建庵,号樗拙三筑,亦称雪峰寺。后历经扩建,规模壮伟。现存建筑为近代楼阁式。”

  二是淳祐七年(1247年)完成开元寺开元寺东塔(镇国塔)第五级及合尖工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明·蒋德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蒋德璟》)《双塔记略》载:东塔“嘉熙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始易以石,仅一级而止。僧法权继之,至第四级。晋江人天竺院讲主天赐作第五级及合尖,凡十年(至淳祐七年,1247年)始成。”

  “天竺讲僧”辩

  史载天赐“天竺讲僧”,因此,对天赐是何方僧人,研究者有几种说法,均误。

  有人认为天竺即印度,僧天赐是印度僧人。如《开元寺志》记载东塔的建造历史时,将“天竺讲僧”直指为“即印度僧,法名天锡。 又如《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说:“南宋时,泉州开元寺的东西两塔,由砖塔改为石塔。其中的东塔(镇国塔)在建造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寓居泉州的印度僧人的协助。”《中国名胜词典·雪峰寺》沿用此说,在天锡和尚后加“注:印度高僧”

  有人认为天竺指浙江杭州天竺寺,僧天赐是杭州天竺寺僧人。如艾克《刺桐双塔》说:“据云这种天竺式样是在12世纪末经重原和尚由中国南方传入日本。在这里天竺一般不含印度的意思,但可能指浙江杭州附近著名的天竺山寺院而言。同样地《开元寺志》记载东塔亦是由天竺讲僧完成的。”

  实际上,该“天竺”指的是泉州开元寺的天竺院,天锡就是开元寺天竺院的讲经僧。这在明·蒋德璟《双塔记略》中记述得很明确:“晋江人、天竺院讲主。”艾克虽正确指出“在这里天竺一般不含印度的意思”,但却错误地认为是杭州的天竺寺。 

  开元寺旧有120个分院,天竺院即其中之一。这些支院中有的以建造年代为院名,如天祐院因建于唐·天祐间而得名。有的以居者之擅长名,如清吟院因居住此间的释文超善吟诗,如此等等。至于天锡所住的支院何以名天竺,不得而知。中国古代寺院以天竺命名者很多,如杭州三天竺寺、洛阳龙门的天竺寺等,这可能与佛教从天竺国(即印度)传入有关。

  上面所录晋江氏讳天锡,与《泉州府志》及《温陵开元寺志》所载天竺讲僧天锡的活动年代相同,而且都说他合镇国塔尖,应系一人。可见天竺讲僧天锡是泉州开元寺僧,晋江人,俗姓,而非印度僧人。 

其他名僧

  宋代,泉州佛教寺院出现一批著名僧人,他们或以佛理精通,或以道术精深,或能文善诗而著名。他们在学佛的同时,又兼通儒术,以便与儒家争辩抗衡。

  行通:

  行通,号法慧大师,北宋初僧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行通》:行通,博洽经论。州刺史陈洪进以旱请雨,通期三日,果如所言。洪进奏赐命服,名法慧大师。”(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道岑

  道岑,号法济大师,北宋初僧人。初为开元寺药师僧。建隆三年(962年)归留从效,以威明王庙改上生院居,为上生院第1世;陈洪进治泉时任僧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留从效陈洪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道岑》:道岑,齓年为开元药师僧,蕴藉能下人。宋·建隆三年归从效,以威明王庙改上生院居,为第一世。陈洪进继治,予僧统印,赐号法济大师。”

  法骞

  法骞,俗姓,北宋初·晋江人。出家开元寺菩提院,嗣漳州隆寿寺无逸之法。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法骞》:

  “释法骞,姓氏,晋江人。

  出家开元菩提院,参漳(漳州)隆寿无逸,得其法。

  刺史陈洪进请开法隆寿,乃曰:‘今日隆寿出世,三世诸佛,森罗万象,同时出世,同时转法轮,诸人还见么?’僧问:‘如何是隆寿境?’曰:‘无汝插脚处!’又问:‘如何是境中人?’曰:‘未识境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

  有见师者,明日请心要,师曰:‘昨日相逢序起居,今朝相见事还如;如何更覔呈心要,心要如何特地踈?’”

  禹昌

   禹昌,北宋·惠安人。开元寺上生院僧。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禹昌》:

  “释禹昌,惠安人。

   博闻强识,力学定慧,而苦节自厉,孑立寡与。居上生院,一室晏如,非其人莫敢造。有省才,时独还往。

  一日呼会食,不见其所为具者。入,相与附火,谭至半夜,趣出芋魁,分啖之,忻然。遗师二环,辞曰:‘勿庸累我。’复有施膏腴者,则曰:‘有是,吾子孙其不免虎狼矣!’竟辞。

  老隐扬原山中。赋诗,有‘饥食无名草,寒烧落叶薪’之句。”

  自然

  自然,北宋·开元寺栖隐院僧,嗣石门聪法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自然》:

  “释自然,出世开元之栖隐,嗣石门聪法

  僧问:‘老胡出世,目顾四方;和尚出世,如何表示?’师曰:‘清气为天,浊气为地。’曰:‘恁么则信手拈来?’师曰:‘有甚交涉?’”

  了他

  了他(984-1080年),法号智云,俗姓,北宋·晋江人,或作德化葛陂人;德化县西林寺、香林寺僧。(按:西林寺位于德化贵湖里湖山之北,五代末泉州开元寺深沙院第3代首僧释守珍始建,初名“湖山寺”。)(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香林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了他》、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永春州•宋•了他》有传,《香林风物志》等有载。

  削发西林寺

  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正月十六日,了他出生于泉州郡城(时亦为晋江县治,今鲤城区)菜巷1家商人家庭。10岁入塾,通读诗书,兼学医卜星相之术。17岁辍学从商,挑货郎担叫卖布匹、大米、草药等生活用品,后曾云游德化各地村落。

  了他1次行医德化杨梅乡中团途中,遭盗匪洗劫,从此看破红尘,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30岁时,悄然离家到德化葛坑湖山(今湖头村)西林寺为僧,赐法号智云

  经10年修持,释了他成为西林寺方丈僧守珍大禅师的第1代知名传人。乾兴元年(1022年),了他与其师弟慧海(俗名郑道徽,德化梓溪人)分别授任西林寺正、副主持。了他郑道徽经常聚众讲经授徒,弘扬佛法,听讲的善男信女数以千计,先后受其超度点化出家的沙弥达99人,世代相承不断,至民国期间,尚有他的后裔门徒。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了他》:了他,号智云,俗姓,葛陂人。祝发香林寺。三十二年不澡浴,人嗤之。答曰:‘形骸外物。’”

  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永春州•宋•了他了他,德化人。持戒律甚严。”

  创建香林寺

  了他感到西林寺旧址不利进一步扩大、发展,便与师弟郑道徽一起到德化的杨梅、桂阳、葛坑、汤头、上涌、赤水、水口等地化缘募捐,筹集资金。尔后,又与桂阳林庚一交换湖山(今桂阳乡湖头村)之地基,重建寺院。工程历时12年,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耗银近万两,仍旧名“西林寺”,天圣二年(1024年)赐额“香林”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香林寺》:“宋·天圣元年移建于西林,二年赐额。”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香林寺》:

  “香林寺,在梅上里。平地临溪。先,是为桂阳姓坟茔。”

  “宋·天圣元年(1023年),僧了他别择吉地为祠墓,移寺今所,旧名‘西林’。二年(1024年),赐额‘香林’。”

  坐化

  了他虚怀若谷、谦恭礼让,不以建寺庙居功自满,自称“无超人之功,无过人之言。”博得众佛徒景仰。至晚年,仍孜孜不倦地讲经说法,教诲后学。

  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十六日,了他79岁,在讲完《金刚经》“究竟无我”禅理之后,在香林寺前龙潭石崖下趺坐圆寂,肉身不坏。后郑道徽圆寂,门徒裹了他尸身塑像,与郑道徽肉身塑像同祀于寺中正殿,奉为香林寺开山祖师。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4·人物志(下)·释道·宋·了他》:“元丰间,年九十七,趺坐寺前龙潭磐石上,瞰生猪首几尽而逝,肉身不坏。三十(民国志作“二十”)年后,爪发复长,可四寸许,或刺其臂,出血三日。今其徒奉之,犹如生云。”

  清·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永春州•宋•了他“元丰(1078—1085年)间坐化,其身不坏,后三十年爪发复长,至今真身犹存。”

  有评

  有评,北宋禅师,云门宗,越天衣怀之嗣,熙宁(1068—1077年)间主开元寺栖隐院。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有评》:

  “释有评,越天衣怀之嗣,主栖隐。

  问:‘如何是平常道?’师曰:‘和尚合掌,道士擎拳。’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曰:‘渠无面目。’问:‘十二时中,如何趣向?’师曰:‘着衣吃饭。’曰:‘别还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则是?’师曰:‘斋后更请一瓯茶。’”

  谷泉

  谷泉,号大道禅师,宋·晋江人,为僧南岳芭焦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谷泉》:

  “谷泉,号大道禅师,为僧南岳芭焦庵。

  尝至湖湘,参慈明禅师,还而作偈曰:‘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扶我自眠。’”

  至聪

  至聪,宋·开元寺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至聪》:至聪,居开元寺,说经妙乎空有。”

  戒环

  戒环禅师,宋·晋江人,开元寺僧。曾作《法华经》、《楞严经》要解,又作认《般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为以后谈佛道者之宗。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

  “释戒环,温陵人。

  性简靖,不溽世味。以空寂自颐,而深造道玅。尝作《楞严》、《法华》、《华严》三经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无泥枝叶,入佛知见。真发明秘要藏者也,至今学者多宗之。

  先是,开元千佛院有主者业诵《法华》,一鸽日至听之。一日不至,主恠之。夜梦人告曰:‘我鸽也,得师经力,转身为人矣。生某氏,而腋有白毛可识,能一视我乎?’主如其梦求视之,果然。父母遂诺以出家。少长,来从之,得度为戒环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戒环禅师载:戒环禅师,居开元寺,空寂自怡,深造道妙。”

  元应

  元应,号惠禅师,北宋·晋江僧人。卜庵安溪贵湖(今龙门镇溪瑶村贵湖山),开宝三年(970年)主□(“旬攵”合一字)报寺(今属漳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宋·元应元应,依兄从允为僧,后卜庵贵湖,与清豁邻居。开宝三年(970年),漳刺史陈文灏创寺泉南曰‘□(“旬攵”合一字)报',致应主之,奏赐紫衣,定号惠禅师。”

  道善

  道善,北宋·晋江人,僧人。大中祥符(1008—1016年)中居惠安伏虎岩(位今泉港区涂岭镇松园村昆山南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虎岩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道善》:“道善,祥符中居伏虎岩,与虎同寝,时抱虎子示人。元·景泰(应为泰定,1324—1328年)间,邑人连应元刻其事于岩石。”

  志添

  志添,号真觉,北宋·永春氏子,开元寺僧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志添》:

  “释志添,永春氏子。

  出家志乐闲靖,岩居苦行,有‘道者’之称。去游方,造东林总之室,悟其吹布毛因缘,呈总偈。

  元佑(1086—1094年)初至京师,徐王召问心要,领旨,命四禅陞座,具求印可,饭千僧,阅大藏。以庆奏哲宗赐磨衲袈裟。端王题金鐶绦鈎云:‘赐真觉道者,当来同成佛果。’奏赐‘佛印’号,不受。诸宫屡赐紫衣四十余道,廻奏诸禅律。

  其‘真觉’号者,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升遐时赐之也。”

  定诸

  定诸,北宋·晋江人,开元寺僧人。有《法华》诗集行世。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定诸》:

  “释定诸,晋江人,学佛而兼通儒术。宋·端拱(988—989年)中,受江南灯印可,归草堂隐焉。师宅心岑寂,俗嚣如遗。巾履之外,虚空在室。客至则歠茶清坐,去则面壁。太守屡畀千础,谢不应。

  有集曰《去华》。其《题画水障》云:‘无波浪处生波浪,愁杀孤飘过海人。’又《咏鹦鹉》云:‘罩在金笼好羽仪,分明喉舌似君稀。不湏一向随人语,须信人心有是非。’盖不苟作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定诸》:定诸,精心内典,兼通儒书,栖身岑寂。有客则啜茶清坐,去则面壁。尝造塔笋江石盘之上,因置院以石塔名。”

  法周

  法周,字觉先,俗姓,号文慧大师,北宋·同安人。出家开元寺文殊院。天圣元年(1023年)示寂。(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法周》:

  “释法周,字觉先,姓氏,同安人。

  出家开元文殊,能勤慎,无惰容。历禀师承,遍穷教义。凡三应诏,讲《净名》、《法华》、《楞严》,咸称旨,赐紫衣、师号‘文慧’。

  咸平(998—1003年)初,太守宿翰尊礼师。一日至,相引行殿墀,见其下数茎草。指问曰:‘古语道紫云盖地、凡草不生,因甚而今却有?’师应声曰:‘地因培客土,凡草有时生。’深叹服。

  移西郊。兴龙(史无“兴龙”年号,应为“天圣”)元年(1023年),以石门山塔成,即趺坐告众入灭。闍维有舍利,与其骨共葬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法周

  法周,住开元寺,号文慧大师

  咸平(998—1003年)中,郡守宿翰至寺访之,行殿墀,见其下数茎草,指问曰:‘旧谓紫云盖地、凡草不生,因甚今却有此?’应声曰:‘地因培客土,凡草有时生。’深叹服。

  天圣元年(1023年),趺坐而化。”

  法超

  法超禅师,俗姓,北宋·晋江安仁乡弦歌里浔海(今龙湖衙口)人,幼依开元寺弥勒院出家。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法超》:

  “释法超,晋江氏子。

  幼依弥勒院出家,(明道间,1032—1033年)试经得度,(受比丘昙足戒后)具戒游方。参越州清化(清化寺)志超,得其道,归居北山(北山寺)阅藏经。蓄一铁鉢以爨,日一食;或不觉过中,则不复食。

  终藏,以亲老归,作庵(镇海塔及庵)居之。廿余年朝夕亲侧,乡人化之。

  乡之水为支海,寒月潮夕,行人出没泥涂中,甚苦之。师募造石桥(悲济桥),长八百余尺,凡一百三十间。中为亭六,为佛为塔,皆石为之,以压风涛。名悲济桥,行人至今德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悲济桥》)

  师居萧然,疏衣粝食,禅诵不置,蚊、蝱、蚤、虱不杀。是时宗闍黎津道者,本观有聆二长老,常依度夏,参叩皆有所悟。非同志者,拒不纳,至面斥之。

  既终亲丧,负铁鉢出游。还道过漳浦,有将军庙,犯者立死,里人祀之,多杀生命。师授将戒,后存活者众。

  至同安,溘然而寂。茶毘明日,有白光发其处。

  所著有《辨邪正论》二卷、《修进录》一卷,行于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法超禅师》:

  法超禅师,俗姓

  以亲老归养,建塔其乡,名‘镇海塔’,且庵居之二十余年,朝夕亲侧,乡人化之,皆致孝其亲。

  乡有水,为海支港,寒月潮汐,行人出没泥涂间。悯之,募造石桥,长八百尺,凡一百三十间,中为亭,以休来往,名曰‘悲济桥’,行人德之。”

  惟慎

  惟慎禅师,北宋•晋江人,开元寺僧。天圣(1023—1032年)中游京师,归,主西山广福寺,后主同安罗山禅院。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惟慎》:

 “释惟慎,未详何许人。尝遍参诸老,得法于慈明圆。

  宋·天圣(1023—1032年)中游京师,至则径归。曾公亮曰:‘阙下无禅侣,如何驻得君?’师应声曰:‘敢言知己少,性本类孤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公亮》)

  太守廊简以主西山广福,辞。

  罗山时方改禅,未有主者,同安令葛源梦罗山神告以可。访得,不辞,履杖而往,开法罗山。”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0•方外•泉州府•宋•惟慎禅师》:惟慎禅师,晋江人。戒行洁清,尤邃于理。天圣中游京师,人重之。曾公亮曰:‘阙下无禅侣,如何住得君?’惟慎应声曰:‘敢言知巳少,性本类孤云。’后住同安之罗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惟慎惟慎,戒行洁清。天圣中游京师,归。会鲁公曾鲁公曾公亮问曰:‘阙下无禅侣,如何住得君?’惟慎应声曰:‘敢言知己少,性本类孤云。’太守以主西山广福,辞归,居罗山禅院。”

  宗已

  宗已,字子正,北宋僧。初主开元寺资圣院,又主承天寺,后主千佛院、宝林院。治平三年(1066年)示化。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宗已》:

  “释宗已,字子正

  智辨过人,理教俱邃。初主资圣,夏讲则千人集焉。最为蔡襄吕缙叔吕夏卿缙叔所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吕缙叔》)

  移主承天,亡何退庵资圣。

   中州连檄,主千佛宝林,以诸侯郑重为强起也。

  治平三年(1066年)示化,茶毘得舍利莹然,葬之西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僧宗已,主资圣院,夏讲经听者千人。后又主持承天寺、千佛院、宝林院。”

  寿长

  寿长,北宋僧人。泉州郡守蔡襄曾选为僧正,熙宁(1068—1077年)中居开元寺尊胜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寿长寿长,风度凝远,尝游京师,及还,郡守蔡襄选居僧正。熙宁中少卿丁竦延之尊胜,未几去。年七十七终。”

  法辉

  法辉,宋·晋江人,居开元寺广福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法辉》

  “法辉,居广福院,禅余以诗自娱。

  尝寄山人诗曰:‘夜召山翁酌,花间聊抚琴。酒香来竹外,古意入云深。月色临诸水,溪光射远岑。拟教尘土客,对此涤烦襟。’

  又题宪师壁:‘远浸溪光碧,寒生松桧阴。渔舟惊暮雨,高唱入秋林。’”

  本观

  本观禅师,字无本,号圆觉,俗姓,北宋·晋江人。熙宁(1068—1077年)间主开元寺粥院,又主法华院。后复连主大中、崇福、水陆诸寺;造尊胜阁像、石笋桥亭。元符三年(1100年)告寂,年六十二。有《法华经笺》、《语录》行世。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本观》:

  “释本观,姓氏,字无本,晋江人。

  母梦金人授白芙渠而妊。师生首羃紫帽,异光发屋。毁齿,依律师出家,试经得度。具戒后,从宗已学《法华》、《楞严》、《起信》。一日曰:‘此糟粕也!’弃去。

  谒法道者,竖起拳曰:‘一尘才举,大地全收。古人竖指便有悟入,汝今何为?’师礼拜。曰:‘汝见甚麽道理,便礼拜?’师曰:‘一尘才举,大地全收。’曰:‘者钝根阿师。’师喏喏退。

  宋·熙宁(1068—1077年)间,州守陈枢改粥院为禅,延师开法。参政吕吉父置法华,复请师兼主之;奏赐紫衣、‘圆觉’师号。

  元丰八年(1085年),朝奉王祖道移主大中。

  元祐六年(1091年),大夫陈康民乃请师合崇福为禅席。一年谢事,居永阳北岩。

  七年(1092年)岁大侵,太守陈慎夫召师劝赈贷,遂符师罗山。

  辞后,公卿屡致以名蓝,俱不起。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二十三日,危坐告寂。火浴,而大夫江公着率僚属送之,为立塔于三圣岩。

  有《法华笺》、《语录》并传行于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本观禅师本观禅师,熙宁间太守陈枢延主粥院,参政吕吉父复延主法华院。连奏赐锦衣及‘圆觉’师号。后复连主大中、崇福、水陆诸寺。他如尊胜阁像、石笋桥亭,皆所造云。年六十二卒。”

  招庆禅师

  招庆禅师,又称庆禅师,俗姓,名昭庆,字显之,北宋·晋江人。

  北宋·秦观庆禅师塔铭》

  北宋·熙宁(1068—1077年)中,招庆禅师游淮南,与士大夫交游甚广,尤与青年时代的秦观交游最深。在秦观的诗文中,有很多描写与昭庆禅师来往的内容,如《秦观集》中收录有《宿乾明方丈》、《和显之长老》等诗,还有《乾明开堂疏》、《醴泉开堂疏》、《高邮长老开堂疏》等疏文。(按:秦观,字少游太虚,高邮人。北宋大臣、著名词人。)

  元祐四年(1088年),禅师圆寂;次年,秦观在京师遥为作《塔铭》,述招庆禅师生平、禅迹甚详。

  观《庆禅师塔铭》秦观《淮海集·卷33·志铭》收录)全文如下(引文因版本问题,有些错讹字尚需考对):

  “师讳昭庆,字显之,俗姓氏,泉州晋江人也。

  少疏驰,以气自任,当罪,尝与乡里数人相结为贾,自闽、粤航海道,且抵山东,往来海中者十数年,资用甚饶。

  【按:时当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盛起,大有各界纷纷参与之势。由佛教界人士成为海商的,还如释文英、寺院杂役王元懋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北宋》、《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文英》、《泉州人名录·王元懋》)】

  皇祐(1049—1054年)中祀明堂,恩度天下僧。师为儿时,父母尝许为僧,名隶漳州开元寺籍。至是辄谢诸贾,以财物属同好,使养其亲,徒手入寺,毁须发,受具戒,乡人异之。

  【按:招庆儿时,家贫,父母尝许为僧,名隶漳州开元寺籍,招庆即在寺院中长大。至皇祐中,招庆舍弃资财,正式入寺祝发受戒 。】

  居无何,谓某曹曰:‘出家儿当寻师访道,求脱生死 ;若匏繫一方,乃土偶人耳。速去开元,遍参知识。?

  至禾山楚才禅帅舍中,因看风幡话,急然有悟,以为道妙尽于此矣。

  及见黄龙慧南禅师,示以‘佛手驴脚? 因缘,辄漫不省。因服役左右,数年不去,始尽得‘黄龙? 之道。故师后出世法嗣‘黄龙? 云。

  熙宁(1068—1077年)中游淮南,往来广陵(今江苏杨州)、天长(今安徽滁州市天长市)、高邮(今江苏高邮市)之间,三邑之人见师如旧相识,莫不靡然心服,愿为弟子。

  而高部之人,遂以‘乾明?(高邮“乾明寺”)请师出世,凡三住道场:初高邮之‘乾明? ,次乌江之‘惠?(“惠济院”),最后广陵之‘建隆?(“建隆寺”)。惟‘惠?僻在深山中,地有汤泉,人迹罕至,密乐居之;‘乾明?、‘建隆?,皆为檀越(施主)士大大所强遯(“遁”的异体字)去,不获,非其好也。

  郭质重窟蚤蠹鸢壶叶导亶福云,或以术论,或以,或以卜筮,或以方药,乃至种种切俗请乏事,随其根器,施未方复,不独守古人言句而己。

  自唐以来,禅家盛行于世者,惟‘云门?、‘临?两宗。是时‘云门?苗裔分据大刹,相望于淮涮之上;‘临?之后,自江以北惟师一人,故‘云门?之徒或不以师为然。师闻而笑曰:‘此吾所以为「临济」儿孙也。?

  晚岁多病,谢住特事,寓止高邮‘醴泉?(“醴泉寺”)法嗣舍中。一日,召师及诸 禅者,以偈两首示之。明日饭后,奄然归寂。实元佑四年(1089年)八月十六日也,俗寿六十三,僧腊四十一。其徒智勤□□□□□,与广陵(今杨州)檀越,奉师灵骨归‘建隆?(“建隆寺”)建塔而葬焉。

  明年(元佑五年,1090年)智潭自□□来京师,乞铭于某。

  揭吾翼师出世,某之外舅、故潭州宁乡县主簿实为檀越首。及师在‘惠济?,某尝从故龙图阁直学士 莘老、钱塘僧道潜参寥,访师于汤泉山中,□乌江□,则今承议郎 求仁也,高邮士大夫孙阎讲公皆参闵于师;而为役之久、缘著耿深者,殆莫如某然,则铭师之塔,某何敢辞。

  乃为铭曰:

  ‘呜呼我师,法妙难思;与物并作,而不磷缁 。
  
经论,粪守方药;是皆「黄龙」,「佛手驴脚」。
  
载瞿衾证,冻定无疑,非迁陀容,当大笑之。
  
山河祀露,水鸟忝谈;能事毕矣,汝复何参?
  
小贾之雄,老禅之伯;求其异相,亦不可得。
  
有罔昆仑,南甚母门,尽未来际,我师长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招庆禅师》小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招庆禅师招庆禅师小传,曰:

  “招庆禅师,少所弛任气。

  皇祐(1049—1054年)中入漳州开元寺祝发。

  与孙觉秦观僧道潜相善。及殁,为作《塔铭》。”

  招庆和尚

  招庆和尚,为与上招庆禅师区别,又称后招庆和尚,宋·开元寺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招庆招庆,开元寺僧。僧众问:‘如何是法意?’答曰:‘扰扰匆匆,晨鸡暮钟。’又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答曰:‘一瓶兼一钵,到处是生涯。’”

  《五灯会元·后招庆和尚》:“泉州后招庆和尚。僧问:‘末后一句,请师商量。’师曰:‘尘中人自老,天际月常明。’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一瓶兼一钵,到处是生涯。’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扰扰匆匆,晨鸡暮钟。’”

  可遵

  释可遵,字行至,俗姓,北宋·南安县治(今丰州镇)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可遵》、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可遵》、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可遵》有传。

  出家开元寺

  可遵幼出家开元寺,为资寿院云门宗知捷禅师法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可遵》:“释可遵,字行至,南安氏子。幼从开元居锐学佛,试经得度;参资寿智捷,得其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可遵》:可遵,胡髭碧眼,状如胡僧。”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可遵》:可遵,字行至,邑治人,姓。胡髭碧眼,状如胡僧。”

  居清源山遵岩

  移驻清源山(俗称“北山”)遵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遵岩(百丈坪)》)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可遵》:

  “去,庐北山百丈石之旁。”

  “朝散(“朝散”:朝散大夫的省称)黄元功母疾,梦人告之曰:‘得遵岩主供之,可愈。’元功延师应之,果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可遵》:“居清源遵岩,得施利则镂金缮桥,构筑殿藏,建三石塔于岩之百丈坪。”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可遵》:

  “居清源遵岩,得施利则镂金缮桥,构筑殿藏。

  朝散黄元功母病,梦神告曰:‘得岩主供之,愈。’元功可遵而母愈,为建三石塔于岩之百丈坪。”

  移安溪月岩

  在清源山遵岩居数年,可遵又移清溪(安溪)月岩。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可遵》:“数年,移清溪(安溪)月岩。志行静一,律身清苦。”

  元丰间主开元寺尊胜院

  元丰(1078—1085年)间,泉州太守王祖道延主开元寺尊胜院。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可遵》:

  “元丰(1078—1085年)间,太守王祖道致师主尊胜,施者劝归之。

  老而矍铄,精修无怠。所得施利,悉作诸善事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可遵》:“元丰间,太守王祖道延主开元尊胜。”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可遵》:“元丰间,太守王祖道延主开元尊胜。”

  子琦

  子琦,号昭觉大师,俗姓,北宋·惠安三髻山下人,开元寺僧,临济宗黄龙派。历居名山,皆成藂席;后居庐山。泉州太守陈偁延归,使主罗山、大中,后移主承天寺廿余年,以泉州太守潘珏奏赐紫衣,号昭觉大师。崇宁元年(1102年),泉州构建崇宁寺,泉州太守以子琦为第1世。政和五年(1115年)示化。有《五会语》传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偁潘珏》、《泉州儒道释寺庙·崇宁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子琦》:

  “释子琦,惠安氏。

   初讲贯群籍,而《楞严》、《圆觉》尤长。然以为不明心而泥言句,秪自障蔽耳。弃游江淮,咸目之‘道者’。

  谒翠岩,问佛法大意。唾地曰:‘者一滴落在甚处?’师扪膺曰:‘学人今日脾痛。’为解颐。

  去,参积翠惠南,得其道。南领黄龙,师左右之。一日,遣问:‘老和尚三关语如何?’师厉声曰:‘你理会久远时事作麽?’益奇之。没,五祖法演命分座,室中垂语曰:‘一人有口,道不得姓字为谁?’东林闻而叹曰:‘首座如铁山万仞,卒难逗他语脉。’蕲守郎中,以开元为禅林,延为第一世。居数年,成丛席,四方云会,室屋鼎新,礼乐法度大备焉。

  亟求退,得请至庐山。

   泉守以罗山召,乃归。守请开堂于兴福,遂如罗山。未期月,移主大中,又移主承天,居廿余年。改造留从効之屋,施者欣然助之,而不知其费也。朝廷赐紫衣、‘照觉大师’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留从効》)

  诏移长芦,以老乞免。

  崇宁元年(1102年),有旨天下诸州建崇宁寺,守以师为第一世,与构之。

   政和五年(1115年)示化,闍维,五色舍利甚大,弗与寻常比。顶骨、齿、舌、童真数珠,竝不坏,塔于悟空院之东。

  有《五会语录》行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子琦载:子琦,讲贯群经(尤长于《楞严经》),历居名山,皆成藂席。后居庐山,泉守陈偁延归,使主罗山,后主承天。崇宁(1102—1106 年)中,以太守潘珏奏赐紫衣,号昭觉大师。”

  守卓

  守卓禅师,北宋·晋江人,僧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守卓禅师》:守卓禅师,开堂东京,宣和五年(1123年)腊七示寂。”

  有朋

  有朋,字成之,俗姓,北宋·南安县治人(今丰州镇)。

  入开元寺宗已门为僧

  有朋初入开元寺宗已门为僧,属临济宗黄龙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泉州宗教·佛教·元·其他名僧·宗已》)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有朋》:“释有朋,字成之,南安氏。初为宗已门学士,有声。”

  元丰二年主教开元寺尊胜院

  元丰二年(1079年),泉州太守陈枢致主教开元寺尊胜院。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有朋》:

  “宋·元丰二年(1079年),太守陈枢致师主教尊胜,施者翕然,百仆俱起。然以心宗(“心宗”:即“禅宗”)为根,名相(“名相”:佛教语。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为叶,而留意于教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枢》)

  一日谒承天(承天寺)子琦诘曰:‘朝看《华严》、暮看《般若》,则不问,如何是当今一句?’师曰:‘日头正当午。’曰:‘闲言语!更道!’师曰:‘平生仗忠信,今日任风波,首尾往复五番。’肯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泉州宗教·佛教·元·其他名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有朋禅师有朋禅师,元丰二年(1079年),泉守陈枢主教开元寺。”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有朋禅师

  有朋禅师,字成之,邑治人,俗姓
心宗为根,名相为叶。元丰二年,泉守陈枢主教开元寺。”

  历主兴福寺、清果寺

  元丰八年(1085年),有朋主禅兴福寺。元符二年(1099年),主清果寺[泉州府治西南袭魁坊(今甲第巷中南段西侧秦衙埕以南一带)]。崇宁四年(1105年)告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果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有朋禅师

  (元丰)八年,以朝奉王祖道符主禅兴福,嗣法。元祐(1086—1094年)初赐紫衣。

   元符二年,大夫蒋长生复延以清果。

  崇宁四年乃告老。”

  宣和六年坐化

  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九月,有朋坐化,寿九十二。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有朋》:

  “宣和六年(1124年)九月十一日,忽笔偈曰:‘公吃酒公醉,归去来兮何所泥?打破虚空笑一场,金刚脚拄帝释鼻。’跏趺脱去。

  太守郑南送闍维,舍利如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有朋禅师“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九月,忽笔偈云:‘公酒,公醉,归去来兮何所泥。打破虚空笑一场,金刚脚拄帝释鼻。’跏趺坐化。”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有朋禅师》:

  “宣和六年九月,忽笔揭云:‘公吃酒公醉,归去来兮何所泥。打破虚空笑一场,金刚脚拄帝释鼻。跏趺脱去守郑南,送其阇维舍利如雨。’寿九十二。

  有《两会语》、《惊世颂》、《禅余咏》行世。”

  道英

  道英,俗姓,北宋·惠安人,崇宁间(1102~1106年)开元寺僧。得法于(参见上文“子琦”)。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道英》:

  “释道英,惠安人,姓。得法于子琦,主番易之荐福。

  僧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琉璃缾贮花。’曰:‘出世后如何?’师曰:‘玛瑙鉢盛果。’曰:‘未审和尚今日是同?是别?’师曰:‘趯倒缾,拽倒鉢。’

  有《语录》甚传。”

  绍铣

  绍铣,北宋·惠安三髻山下人,潭州兴化禅寺住持。

  宋·释洪志《禅林僧宝传·卷18·兴化禅师》(台北佛光出版社,1994年)载,绍铣“有度量,牧千众如数一二三四”,极善引诱俗人信佛入教,“长沙俗朴质,初未知饭僧供佛之利,铣作大会以诱之,恣道俗赴谓之结缘斋”,“其后效而作者,月月有之。”绍铣的传法劝化为其赢得了众多的信徒。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3·人物·绍铣亦载:“荆湖人号为古佛”,“湖之民向仰之笃,波及蛮俗。”

  北宋中前期,梅山、沅靖地区为瑶人占据,溪洞林立,未入宋朝版图。宋·释洪志《禅林僧宝传·卷18·兴化禅师》(台北佛光出版社,1994年)称,章惇开梅山,鉴于瑶人笃信佛法和绍铣在蛮族信仰中的影响力,特意“与偕往”。“蛮父老闻铣名,钦重爱恋,人人合爪,听其约束,不敢违,梅山平,有力焉。”

  文宥

  文宥,法号圆通大智禅师,俗姓,宋·泉州晋江人,曾任泉州开元寺西塔禅院第1世住持,是医术高超的医僧。

  行迹

  文宥的行迹无考。大圭《紫云开士传》云:“其行迹远无可考,寻其碑碣无有。”

  文宥原在本州城外山中建一小庵,每日在庵中诵佛经、祝圣上万年之寿。文宥希望圣上特赐一庵名,以表达其殊遇。由于文宥道德高尚,被召带侍者赴京师。原蒙许还本院,赐钱五百贯文。他将赐钱连同原先所赐半年伙食费,每月二十贯,全部回纳入官。时文宥作有《缴纳赐食钱状》,成为文宥现存的有关资料。

  文宥曾任开元寺西塔禅院住持。西塔院,梁·贞明二年(916年)闽王王审知造西塔时建,延请高僧大德居住。北宋·元佑间(1086—1094年)泉州太守陈康民改为十方禅院。后延请大智文宥禅师住持。 

  文宥的弟子、再传弟子中,志聪法师重建西塔院。志聪以楞严经为人讲解,妙乎空有。文喜为高行长年钜人。宗已以教名,主资圣寺,夏讲则千人集焉。庆老能文而禅,掌径山宗杲书记有声并以诗名。

  医僧:

  南宋·贾似道《悦生随抄》载:“温陵(泉州)医僧圆通大智禅师文宥,善脉。晚年不按脉,望而知之。及临终五、七年,隔垣而知之。”

  南宋·洪迈《野外类稿·卷下》载:

  “前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僧,作四小诗送之:

  ‘丈室掩槐夏,与君同卧疴。平生莫逆人,裹饭谁见过。踯◇起鉴井,万古寂不波。观心要如是,造物如我何?’其一。

  ‘六年别故山,松竹故无恙。此身已天涯,飘走复何向。清源老医师,砭灸出投杖。勿辞一往勤,挹彼上池涨。’其二。

  ‘石梁跨◇山,永兴方壶久。凭君持一杯,往酹济川手。遥知相携处,溟渤浸箕斗。作诗问大钧,犹有期人否?’其三。

  ‘山河我四大,物我共一体。谁为苦疾痒,搔按不容拟。多生抱此念,耿耿未云已。那知如鱼乐,更有濠梁子。’其四。”  

  文英

  释文英,宋·泉州人,俗姓“往来商成都,富钜万。留意禅悦,忽若有所悟,尽捐赀。移书别妻子,祝发于嘉佑院。”

  敦炤

   敦炤,北宋末南宋初开元寺观主院僧。建炎二年(1128年),与其徒按制重建甘露戒坛。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敦炤》:

  “释敦炤,守律精严,以身范物,故四方咸宗师之,其徒万人。

  宋·建炎二年(1128年),匡众之暇,览《南山戒坛图经》,因叹寺之戒坛制度觕陋,不尽师古。乃与其徒体瑛等更筑之,凡五级,轮广高深之尺度,悉手板雠;律法必有据依,无一出私意。既成,犹恐来者诞之也,使崇灌序表法,刻之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甘露戒坛·沿革·南宋·建炎按制重建》)

  祖珍

  僧祖珍,号别峰,南宋初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县)人,俗姓。绍兴廿三年至廿五年(1153—1155年)任承天寺住持,造“七佛塔”;与傅自得友善。(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甬道·七佛塔》、《泉州人名录·傅自得》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60·人物志·仙释·宋·祖珍载:

  “祖珍(南宋)兴化氏子,生有异相,后主承天寺。

  一日,谓漕使傅自得云: ‘近造七佛石塔于三门之外,今已竣工,法缘尽矣。’遂升堂别众去,居夹岭之白水岩。

  未几,索笔大书云: ‘生本无生,死本无死,生死二途,了无彼此。’趺坐而逝。”

  据泉州承天寺方丈释向愿主编《承天寺志稿·卷8·人物传录·第一章人物传》(2010年9月刊印)载:

  祖珍生而相貌奇古,通身毛长2寸许,以“珍狮子”自居。从福清东山狮子峰佛心本才禅师出家,为南禅临济宗黄龙派第5代弟子。后随佛心移住福州鼓山,被请作首座。南宋·绍兴廿二年(1152年),佛心离任,祖珍被举荐为鼓山第26代住持。

  翌年,泉州知州林大鼐延其住持法石寺,不久移任承天寺住持。

  祖珍莅临承天寺没多久,就在山门后建造7座石塔(七佛塔)。建成后,他与好友、晋江(今鲤城区)人、时任福建路转运使傅自得感慨说:“某平生无长物,近倾倒囊中所有,造七佛石塔于山门之外,今已毕工,法缘尽矣!”随后升堂别众离去,居夹岭之白水岩(今泉州市洛江区马甲仙公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甬道·七佛塔》、《泉州人名录·傅自得》 )

  庆老

  庆老禅师,南宋初泉州人。能文而禅,与李邴结庵于府治北清源山舟峰之麓。著《临济宗旨》一书,补充僧惠洪《僧宝传》内容之不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邴》、《泉州山川·清源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庆老禅师庆老禅师,能文而禅,与李文肃 结庵于舟峰之麓,匾曰‘无尘’。文肃叩之,曰:‘尘尘刹刹,皆是道场,何用讳却?若易为石航,与舟峰相应矣。’因赠之诗,落句云:‘峰头大舸谁安楫,我欲看君使石航。’”

  按:南宋·建炎三年~绍兴十六年(1129—1146年)居住泉州的离职宰相李邴(谥文肃),与庆老禅师有往来,留下两首诗。

  一是庆老石帆庵》:“鹑作衣裳铁作肝,老将身事付寒岩。诸天香积犹多供,百鸟山花已罢衔。定起水沉和月冷,诗成冰彩敌云缄。峰头画舸谁安楫,我欲看君使石航。”

  二是《访庆老不值》:惠远过溪应送玉川入寺不逢。夕阳半岭鸦栖树,拄杖寻山步步迟。”

  无可

  民国《南安县志·38·人物志13·宋仙释·无可》:

  无可,建轩于九日山,曰‘琴轩’(琴泉轩)朱文公朱熹为之书匾。‘乱峰轩’亦其所建。

  又因奉先堂壁有蔡忠惠蔡襄忠惠书,并取氏所藏苏子瞻《瑞鹊诗》及黄鲁直《莲华铭》,陈莹中诗若帖,当其世者若大参李汉老李邴汉老谢任伯郎、儒冠先(“儒冠先”:古代“儒冠”可转指儒生。“先”疑系衍字)温叔皮诗赞附焉。”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九日山·上山岩道·琴泉轩、乱峰轩》、《泉州人名录·朱熹蔡襄李邴》)

  了性

  了性禅师,俗姓,南宋·安溪人,开元寺僧人,净土宗,淳熙(1174—1189年)间及其徒守净创开元寺极乐院。化后,藏骸晋江县 濠市濠格头村(今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福田山慈恩院墓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慈恩院》)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了性》:

  “释了性,安溪氏。

  善讲说,然专导人为福。诸塔寺、梁道必成之。微一发私藏,以实感人,故人亦翕然向应。

  初,宋·绍兴(1131—1161年)中,开元东西塔灾,至淳熙(1174—1189年)间,师乃两建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宋·了性禅师》:了性禅师,弟子守净。绍兴(1131—1162年)中,开元东西两塔灾,至淳熙(1174—1189年)两建之。”

  守净

  守净,南宋·开元寺僧人,净土宗,了性之徒(参见上文“了性”)。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了性》:“释了性……有徒守净佐师,能言且谑,人目之普化。其兴建凡十有七,俱所费不赀,非人力之所能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宋·了性禅师》:

  了性禅师,弟子守净……

  绍熙间(1190—1194年)建资圣僧寺塔、嘉泰塔、继新塔、庙、岩、堂、庵、桥凡十有七;其与之建弥陀殿,创安溪龙津桥、晋江安济桥,盖功力相等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释·宋·守净》:守净,有道术。安平朝天门楼、兴化军安利桥,延平可渡桥,武荣金鸡桥,皆其所建。嘉定(1208—1224年)中又尝镌石佛于安平岱峰山,刻‘泉南佛国’四大字于旁。”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守净》:

  守净,有道术。

  安平朝天门楼、兴化军安利桥、延平可渡桥、武荣金鸡桥,皆其所建。

  嘉定中又尝镌石佛于安平岱峰山,刻‘泉南佛国’四大字于旁。其镌是佛也,谬语匠人,以一斛灰当一斛钱,工喜得价。久之,灰被风飏,较其值,正当其日作。

  其造金鸡桥与镌是佛同时兴工,法身双现,尤异事焉。”

  道询:

  道询,号灵应大师,俗姓,南宋·惠安洛阳白沙村人,惠安县洛阳白沙真阳庵(真阳寺)僧,后人称白沙老人

  白沙真阳庵僧人

  据传,道询从小禀性灵异,因体弱多病,为求平安多寿,在未成年时,父母就让其出家为僧。皈依佛门后,道询“朗悟内典,精勤戒行”,最能“耐烦忍垢”,开禧(1205~1207年)间建白沙真阳庵,又称真阳寺,泉州、漳州一带的人们“翕然信服之”。卒于真阳寺。景炎元年(1277年)赐号灵应大师,真阳寺即改名灵应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灵应寺·白沙灵应寺》)

  《獭江所知录》载:道询,白沙真阳寺僧。幼有灵异。宋·开禧间于獭江候渡,有了角道人与之坐,语道询道:‘何不作桥?’道询以风波为辞。道人曰:‘汝作诗念,桥何以成?’道询遂率其徒操舟运石,成桥七百七时间,南北跨岸,潮至桥没,潮退可渡,免垫溺之患。了角道人者,纯阳仙也。后以丸丹授道询。景炎元年(1277年)道询灵应大师’。”

  《泉州府志》:“释道询,净山下人,俗姓王,修造桥梁二百余所,捍海水为田不胜计。景炎元年,赐号‘灵应大师’,殁于白沙寺。”

  新编《惠安县志》载:道询,吉贝真阳庵僧,俗姓,母梦祥光孕十二月而生,幼儿灵异,宋·开禧年间建庵,障海为田,拿其高处为庵,地时为潮水新淹,道询以扇举之,海于天地最大,岂不能尽寸浪耶,潮水立退三尺,以泥塞其衔旱獭。”

  一生造桥二百余座

  道询出生于造桥世家,童年就喜欢钻到工地去问这问那。及长为僧,念念不忘师父关于“修路造桥是最大的善行”的教诲,立志为了方便民众,尽力化缘募造大小不同的桥梁。道询先从溪桥修起,凡属他经办修造的桥梁,设计合理,雄浑坚固,而且造价低廉,帐目清楚。道询一生造桥二百余座,以獭窟屿桥、普济桥渡、盘光桥、青龙桥为最著名,可谓古往今来第一造桥慈善家。

  《福建通志·方外篇》载:“僧道询┅┅尝募建晋江乌屿石桥,名凤屿盘光桥,与洛阳桥相望,修、宽皆加之。其余修桥梁二百余所,而惠安峰崎青龙桥、獭窟屿桥尤其著者。”(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桥梁·盘光桥、洛阳桥、青龙桥、獭窟屿桥》)

  此外,道询还在端平间(1234—1236年)募建南安弥寿桥,宝祐间(1253—1258年)建晋江十九都登瀛桥、塘头清风桥等。(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桥梁·登瀛桥》)

  所谓道询一生“修造桥梁二百余所”,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修筑桥梁极其不易,这是不可能的;当时道询造桥太有名望了,或许许多村子建造桥梁都乐意请他去主持工程,由他挂名牵头建桥。实际上,道询未必每座桥都亲自去指导或参与修建。

  继松

  继松,俗称施水道者,宋·晋江人,开元寺天佑院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继松》:继松,出家开元寺天佑院,清修自厉,未尝惰容。夏则取水以饮行道,如是有年,时人名之曰‘施水道者’。”

  道潜:

  道潜,宋·南安县治人(今南安市丰州镇),俗姓,僧人。早年参诸名山,后居南安县治西南35里的卅五都五峰龟岩17年,晚年退居泉州承天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五峰岩》、《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道潜》:

  道潜,南安氏子。

  参诸名山,适其兄教授饶州,奉母之官。至饶省侍,遇巨盗破城,负母逃归。

  游五峰龟岩,翦棘屏翳,十七年不出。

  老而退居承天,作放生池,大旱不涸。

  卒年八十。”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

  道潜,邑治氏子。

  弃俗从释,参诸名山。适其兄教授饶州,奉母之官。至饶省侍,遇巨盗破城,潜负母逃归。

  游五峰龟岩,剪棘屏翳,十七年不出。

  老而退居承天,作放生池,大旱不涸。

  卒年八十。

  著有《龟毛集》。”

  宗达

  宗达,字无外,南宋·晋江人。居开元寺普贤院,后泉州守真德秀延主崇福寺。尝考订佛经诸伪字,禅门宗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崇福寺》、《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宗达禅师》载:宗达禅师,字无外,有诗名。居开元之普贤院。真德秀延以主崇福寺。”

  民国《南安县志·38·人物志13·宋仙释》:

  宗达禅师,晋江人,字无外

  有诗名,与邑人王显世赵彦慧韩云端翁定及僧子寓居开元之普贤院,真德秀乃延主崇福寺。

  尝考订佛经诸伪字,禅门宗之。”

  太初:

  太初,字子愚,南宋·晋江人。世儒,出家开元寺尊胜院,后主南剑州报恩寺、大沩温寺。

  明·释元贤温陵开元寺志·开士志·释太初》:

  “释太初,字子愚,温陵人。

  世儒者。初倜傥有奇志,诗文不凡。既而弃去,出家于开元尊胜。以佛律己,尽去豪举之习,时大夫士多推目之。

   南剑报恩席虚,郡守陈宓致师主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宓》)

  亡何,真德秀复以大沩延师匡众,二十余年至千人。其道博大,无谢古尊宿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师不喜作文,作则传万口。如《承天僧堂记》,简严有体,丛林户诵之。而雌黄蔡襄《洛阳记》多三字者,至今传其言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泉州桥梁·洛阳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太初》载:

  “太初,严律行,兼能诗、古文。

  住开元尊胜。南剑守陈宓招主报恩寺。后真德秀延之大沩温寺。

  尝出《孟子·夜气章》以授学者,名《牛山经》。作文简严有体,而雌黄蔡端明蔡襄端明《洛阳桥记》多三字者,至今传言云。”

  雪径

  雪径,宋·泉州承天寺僧。(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承天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宋·雪径》:雪径,居晋江承天寺,奉诏至京说法,称旨,有金襕袈裟御扇之赐。”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超才:

  超才,俗姓,宋·晋江罗溪人(今属洛江区),泉州少林寺僧,后居安溪石梯岑坞。

  出家泉州少林寺,参依印薙染。苦心钻研佛理,磨砺南北拳艺,擅轻功,飞檐走壁,来往无踪。

  居安溪石梯岑坞。凡客至,辄有老鹅嗓于檐,猕猿为之燃火烹茶。超才晓晨练功,烟霞念佛,志尚利济,渡化群生。一日晨起,秉炉燃香而逝,在世春秋97。得舍利子999粒,乃徒博经为其塔记之。

  事见明《泉郡历代名僧传》、《探访册》。

  道能:

  道能,俗姓,宋·泉州永春人,僧人;泉州少林寺僧超才之徒。34岁时开法晋江锦马正觉堂。

  幼年薙渡,得法于泉州少林寺僧超才

  年34,开法晋江锦马正觉堂,道声藉藉,恒以持诵为务。精拳艺,擅武功,飞檐走壁,临坛讲授,广利新学,时称小长老。有僧问:如何是禅拳?师示偈曰:“不是息心除妄想,都像无事不商量。学拳强身又保国,南拳出自北少林。”师于此梵修40余年,终老于庵堂。

  事见《宋本方便录》、《正觉堂染香集》、《泉郡历代僧尼录》。

  自超

   自超(1164—1202年),俗姓,名,法号自超,南宋·德化县上涌莹格墩人(现德化二中校址),隆兴二年(1164年)生;祖籍福建省永福县(今永泰县)仁义里下姑保。

  12岁出家福州侯官(侯官县,治所在今福州市区)水西石松寺,师承天石崧和尚,执经侍3载。淳熙五年(1178年)15岁时遵师嘱“龙起西方,遇水兴波,遇湖则止”,云游闽界,遍历名山。

  淳熙十一年(1184年)[一说庆元四年戊午(1198年)],梦异人导引,到德化太湖山,甚合师嘱所言,又逢乡人殷勤挽留,遂剪茨结室供佛居焉,为“龙湖寺”之始也。但这“龙湖寺”的前身,仅一庐草房,住山也仅自超1人而已。

  自此,通晓法术和天文地理的自超,延结道侣,热心为众善信择福、选吉日,广行施济,治病驱邪,造福四方,声名大振。

  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自超于太湖山巨石上坐化,阳寿39岁。时“紫云结顶,神光贯天,跏趺不依,颜若生时”,众人视为毗舍浮佛转世现身,谓为“再生佛”

  绍定三年(1230年),承钵天衣法善法性法宝和尚在善信支持下,弘恢基址,伐巨樟盖造殿堂,建木瓦结构的寺堂2座,称“龙湖寺”,塑像供奉自超,奉为龙湖寺鼻祖,称“三代祖师”、“三代浮佛”。后世尊崇为“临济正宗,龙湖法派,万代碧天——卓锡开基碧水三代祖师。分炉遍及八闽,在明、清时期,还随先民足迹,传薪广东、台湾、香港,远播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国。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寺》)

泉州佛教与儒、道合一的表现

  宋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哲学思想体系为理学,主张儒、道、释三教合一。在此社会大环境下,泉州的佛教著名僧人,许多人是既通佛理,又精儒术,且通道法。因此,随着泉州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宋代泉州出现佛、道二教互相渗透,佛教日益与儒、道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佛、道发展史上的一大特色。这个佛、道融合的特色,既反映于官方,也反映在 泉人不管什么菩萨、见佛便拜的独特习俗。

  北宋末南宋初,九日山延福寺和通远王祠的杀牲祭祀行为大盛。从九日山延福寺的历史看,唐·咸通年中(860—873年),在延福寺里建灵乐神祠,祀通元王。宋·元丰年间( 1078—1085 年),开始在通远王祠举行由地方官员主持的航海祈风典礼。

  绍兴元年(1131年),慧邃禅师以佛教戒律改造世俗化道教的祀神仪式。致仕资政殿学士、建炎四年( 1130年)起闲居泉州十七年的李邴(1085-1146年 )《延福寺水陆堂记》生动地纪录了这一过程。

  延福寺住持慧邃禅师面对水陆堂里“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戕物命不知其几百数焉” ,并且祭祀完毕“散胙饮福,觞豆杂进,喧呼狼籍”,佛门清规全被破坏的现状,规循道法,“异前之为”。但是,唯通远王祠之杀牲祭神仍旧。于是慧邃禅师对众僧人说:“吾教(佛教)以杀牲为大戒,神(通远王)依佛而守焉,犹人之于家于乡者,而弗从其教可乎?此非常之意,特人狃于习俗耳。”

  慧邃禅师于是质于通远王神,其一,“其能易杀为仁者”;其二,“其能却茹荤为蔬食者”。皆得吉卜。慧邃即号于众曰:“吾教(佛教)有所谓水法会者,能化刀锋为金净”,“神许余以不杀,余将为是会以报神之功,且与人为请福之地,其可乎’众唯然曰:‘诺。’”于是辟通远王祠之左为屋数楹,设坛场为大施会,“设坛 场为大施会,受成以(佛教的)五戒,如其法之仪。” 从此,凡祈谢于九日山通远王神祠者,“其牲饔牢饩□(三字“鱼”重叠)藁之费,易之为水陆会,救物命岁不知几千万。人不作罪业而作福业,神不享福报而享德报。”

  李邴《延福寺水陆堂记》又评论道:“师慧邃禅师以佛戒信于神,其有不信于人乎?神以戒惠于物,其有不惠于人乎?是佛与神交致其道,人与物两蒙其利。”最后,李邴表示赞成慧邃禅师以佛戒改造世俗化道教通远王神的杀牲祭祀仪式。且列举事例说明,这种以佛教改造世俗化道教的举动,不是泉州宋代特有的社会现象,如“昔玉泉山神受教于智者大师,嵩岳神受教于禅师……”这都是不同地方的同一件佛教改造道教的事例。

  但是,南宋泉州的地方官员却不遵守此佛戒,他们每年夏、冬两次祈风于九日山通远王祠下,则是“桂酒椒浆,为舟预请”,礼毕,又是“饮福”

  如果从唐·咸通以后延福寺发展的历史看,它实际是佛、道融合的发展见证。

  南宋·嘉定(1208—1224年)、绍定(1228—1233年)两知泉州的真德秀是一位理学家,既求仙又拜佛。他在《祭大仙祈雨祝文》中云:“夫以佛道之尊,仙道之大,固万灵之所命。”“吾佛与仙之仁,于此而不亟救,则是置斯人于度外,而坐视其涂炭”,“吾佛与仙,傥为斯人而力请,则天意一回,化骄阳而为霖雨,殆犹反掌之非难”,“吾佛与仙真之救,不可不亟矣。”真德秀把清源山的佛、道放在同等地位而一起祈祝,反映了宋代泉州地方官员对佛、道二教的态度,也是宋代泉州佛、道、释合 一的一种表现。

  佛、道的融合,在一些僧人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是佛教受道教影响而世俗化的表现。如:

  招庆禅师为人说法,或以经论,或以老庄,或以卜筮,或以方药,下至俗谛,皆能随其根器,是精通儒、道、释、巫、医的通才。

  僧普足据传有祷雨、驱鬼异能。

  僧道询,南宋·惠安人,据传遇王阳仙人,授以粒丸,服之而得道术,能“朗悟内典,精勤戒行”

海外交流

  北宋·雍熙天竺国僧啰护哪建宝林院

  北宋·雍熙(984—987年)间,天竺国僧啰护哪航海来泉,番商施以金缯珍宝,啰护哪建宝林院于泉州城南。这是外国僧人在泉州建的唯一佛教寺院。

  南宋·赵汝适《诸番志·天竺国》载:“雍熙间,有僧啰护哪航海而归,自言天竺国人,番商以其胡僧,竞持金缯珍宝以施,僧一不有,买隙地建佛刹于城南,今宝林院是也。”

  据厦门大学庄为玑教授考证,北宋的宝林院即今宝海庵,在泉州南门厂口街后山、泉州大桥北侧、今南门聚宝街以南。(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宝海庵》)

  1946年,泉州南门城基础曾出土宋代大型力人柱础石雕,高82厘米、头顶直径30厘米,赤脚左膝跪地,左手撑腰,作用力状。力人足与手腕皆带圈饰,上体裸露,腰部缠带打结。头部嘴宽、鼻大、眼大、眼皮下垂,额上有深皱纹,头顶戴菩提树叶编成的帽子,两耳大而垂肩。就力人的整体看,完全是西南亚人的形象。因此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宝林院遗物。

  北宋·元祐泉州海商徐戬向高丽交纳《夹注华严经》雕版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海商徐戬,先受高丽财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等2900余片,用海舶载去交纳。

  南宋·嘉定日僧庆政上人寓泉

  庆政上人,南宋时日本近江园城寺僧人。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庆政上人随泉州回舶来泉,侨寓泉州开元寺学法。翌年回国,在日本京都开创法华山寺。

  庆政上人回国时,从泉州开元寺带回福州版《崇宁万寿大藏经》中的《大涅槃经》、《大宝积经》两部,今仍存宫内厅书寮。《大涅槃经·卷33》的版心中有“日本国僧庆政舍”的题记,《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3》的版心有“日本国僧庆政舍,周正刀”的题记,《大般涅槃经·卷36》的版心中有“日本国僧行一舍版十片”的题记。僧人们带到日本的书籍,对日本印刷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此后,日本各种佛经、佛经诠解以及汉籍,都开始仿刻出版,刊本版式几乎与传入日本的这些书籍一模一样。

  庆政上人还从泉州带回在泉州阿拉伯侨民中流传的《波斯文书》,藏日本高山寺。《波斯文书·前言》写有:“此是南蕃文字也,南无释迦如来,南无阿弥陀佛也,两三人到来舶上望书之。尔时大宋嘉定十年丁丑于泉州记之。”据日本学者羽田亨和法国学者博希和考证,庆政带回日本的“南蕃文字”《波斯文书》,是一部阿拉伯文学诗歌集,这也是古阿拉伯文学遗留于东方的早期珍本。

宋末元初泉州少林寺毁于战乱

  《西山杂志·统志》载:“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少林寺长老元妙……元妙俗称赵孟良……(元兵至)虏至,追至少林寺……唆都未至,先行奇握温斯也,凶残成性,挥令冲少林寺,激起千僧之愤也。刀光剑影,以一当十,元兵尸横清源城东,枕骸遍野。唆都至,发矢,千僧毙焉,存者百人……亡入德化。”(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泉州寺庙·少林寺、戴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