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履吉
【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

  身世。
  就学。
  历署甘肃安化、漳县、正宁、灵台令。
  洮州、贵德同知。
  七载四至、三知敦煌。

    ——重修鸣沙书院。
    ——重修魁星阁。
    ——创修首本《敦煌县志》。
    ——培养人才。
    ——修建鸣沙山月牙泉畔“官厅”。
    ——敦煌诗咏。
    ——署安西州。

  终广东佛山分府正堂。
  诗作。
  评价。
  附一:苏如兰
(行状。诗作。)
  附二:张淑芳

  苏履吉(1779~),乳名发祥,字其旋,号九斋,清·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七月生。春美乡苏履吉出生地旧址、双翰村苏氏祠堂“世德堂”苏履吉祖厝“绵远堂”苏履吉墓等遗迹今存。

身世

  苏履吉出身书香门第,其妹苏如兰自称家世曰:“世掌丝伦美,家传翰墨芳。”春美苏履吉家居有清·附贡涂廷官题联:“爽气挹琼林,矍铄伏波,啸傲烟霞诒燕翼;书香标玉树,昂藏待问,轰腾雷雨见龙头。”

  祖父婚后3年即去世,时其父始遗娠3月;祖母范氏孀居抚孤,历尽艰辛。父苏昭许,太学生,亦早逝。苏履吉对祖母、母亲至孝,在外常寄语怀思,逢其生辰屡次赋诗遥祝。尤其对祖母范氏。他到甘肃的第二年,即派人不远万里将77岁高龄的祖母接到甘肃,随任奉祀7年,然后由亲人护送南归。

  伯祖苏梅村,举人,沙县教谕,苏履吉3岁时为取名发祥

  长弟苏其瞻,例贡;次弟苏其纯,例贡;三弟苏其恢履至),太学生,曾任广东三水县丞及永安、河源知县。

  妹苏如兰,工诗善吟,21岁卒。苏履吉20岁娶妻张淑芳,22岁得子。张淑芳出身书香世家,秉赋聪慧,精通诗书绘画,女红出色。时德化有才女3人,称“德化三姝”苏如兰张淑芳是其中两位,另一位是谢凤姝

  苏履吉的子侄多入仕。

就学

  苏履吉6岁与从叔意堂入塾启蒙,自幼好学,及长工诗。17岁应试时,父亲为其取名履吉,字其旋。在学时曾作《闰五月初七日喜雨》“皇天原不困苍生,底事吾人怪久晴。昨日骄阳犹烈烈,今朝甘泽已盈盈。地多宜黍锄云种,田少流泉带雨耕。慰望岂惟农者辈, 一溪清水助书声。”

  “未弱冠,以诗受知学使陈春淑,补博士弟子员。”时19岁。

  22岁补廪。26岁赴福州鳌峰书院攻读,因父丧归里。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双翰登第堂、扳龙斋设馆授徒。

  苏履吉年轻时游历故乡德化的九仙山、龙湖寺、狮峰岩(狮子岩)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九仙山》、《泉州儒道释寺庙·龙湖寺、狮子岩》),屡有题咏,其中以九仙山为题的诗歌最多,有《九仙十二景》(步明代诗人张士宾原韵)、《九仙山行歌》、《游九仙归漫咏》、《重游九仙纪胜(二首)》等。如《九仙山十二景》“灵鹫奇花”曰:“一朵奇花带笑拈,何年移种此山岩?至今犹见空中色,自是西来玉骨纤。”

历署甘肃安化、漳县、正宁、灵台令

  嘉庆十八年(1813年),苏履吉34岁登拔萃科(拔贡)。嘉庆十九年(1814年)赴京参加礼闱(会试)、保和殿复试(廷试),名列进士二甲第一名,钦点以知县用,签分甘肃,时35岁。廷试那年,苏履吉《家计》诗:“读书仍恋旧生涯,儒素才分自一家。有酒不妨呼客醉,无钱何必向人赊。妻还知俭亲烧菜,子亦安贫学种瓜。最是文章难定价,古来多少字笼纱。”

  嘉庆廿年(1815年),苏履吉赴甘肃任。

  路过闽北武夷山时,赋《过武夷山》诗曰:“舟人遥指武夷山, 山下泉流九曲湾。境冠八闽谁与比, 春当三月客登攀。峰峦秀出诸天外, 磴道高悬半石间。玉女料应怜远去, 归来好认旧时颜。(写于西行赴甘肃途中)”

  过黄州赤壁,赋《过黄州苏东坡游赤壁处》诗曰:“赤壁当年纪胜游,山川岂改旧黄州。地非曹氏焚舟去,名为公作赋留。万里犹容客四望,一江惟见水东流。文人到处皆成景,何必区区问是不!”

  嘉庆廿一年(1816年),苏履吉署安化令,廿三年(1818年)后历署漳县、正宁、灵台。其《安西感秋二首》序中曰:“嘉庆二十年(1815年),余筮仕来甘;二十一年署安化令,二十二年祖母携眷来任。”“初登宦场,诸事羞怯”,“二十三年以后,历署漳县、正宁、灵台。”(按:安化县即今甘肃省陇南武都区安化镇;漳县古称武阳,今甘肃漳县尚有武阳镇;正宁县今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今灵台县是甘肃省平凉市代管县。)

  在漳县,苏履吉清正廉明,重视教育,建魁星阁,还奖掖襄助,为本地培养了一批人才,最为人称道的是王宪

  王宪(1799—1862年),字章之,号青厓,漳县盐井人。时王宪20岁,苏履吉见其学业优秀,荐省试。道光五年(1825年)王宪“拔贡廷试第一”王宪拔贡后,苏履吉作诗《次瓜州口,接章之来书,知登拔萃,志喜》“佳音报我喜成名,始信文章有定评。五试冠军推独步,一线选隽兆先声。粗官自愧三年望,高第相期万里程。衣钵真传谁见许,知君笔下本纵横。”(按:拔贡,亦称拔萃,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王宪后历任河南汝阳、鹿邑知县,郑州知府、开封道台,河南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但与苏履吉师生情意不断,一直保持着联系,常有诗歌唱和。王宪任汝阳县令时,远在甘肃安西的苏履吉《冬至夜,题瓜州口旅店壁上,怀汝阳令王青厓诗:“昔年曾记此题诗,正值秋风报捷时。七载我犹惭骥伏,一官君己慰乌私。重寻旧句尘封壁,再续新吟月照帷。最是师生联意气,何堪官辙各分驰。”苏履吉还曾作《劝王青厓少饮酒》诗,规勉王宪节制饮酒,勿误大事。王宪深受苏履吉的影响,任职期间亲政爱民,广办实事。

  漳县古代的支柱产业是井盐。苏履吉在漳县写有《盐井》诗:“南望盐川五里途,煮来双井水成珠。朝朝集上薪为桂,六十余家卖尽无?”表达对盐业和百姓的关心。

  苏履吉还曾想创修《武阳县志》未遂。《武阳志》载:“武阳与漳县,皆为陇西分县,分县者,附属于大县小县也。”“嘉庆中县令苏履吉,光绪中二尹张家驹,皆有志创修而未遂。”

  嘉庆廿五年(1820年),苏履吉调任灵台知县。离开漳县前,作赋《离别武阳(漳县)士民》刻于木牌上,情真意切,明白如话,脍灸人口。该牌清末犹悬于县衙西厅。

  莅任灵台知县次年,道光元年(1821年),苏履吉自己捐俸,还几次号召乡绅捐资,修葺,灵台县城东关孔庙,并在孔庙左侧文昌宫内创设金台书院,自兼讲席。灵台有苏履吉当年撰立的《重修灵台学宫记》碑,曰:“去岁莅任之初,复循是请……后之守土者其鉴履吉之志,而复行己志也可,是为记。”

  苏履吉在灵台“重修文庙,振兴书院,缀赋县属八景诗”,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皇甫古台怀古》“山中谁筑读书台,玄晏先生著作来。载籍兼修高士传,行踪不与后人猜。天还有意怜衰草,云自无心锁绿苔。几度登临深景仰,长留明月共徘徊。”【按:皇甫谧,号玄晏先生,两晋时灵台人,著《针灸甲乙经》,被尊为针灸鼻祖。灵台县城东北5里许的下河村崾坝庄北,有一形似麦摞的山岭,叫麦摞山;山顶有皇甫谧读书台遗址,又名书台山。“书台月朗”是“灵台八景”中的第5景。】

  唐穆宗文宗时宰相牛僧儒也是灵台人。苏履吉有首仰此前贤的诗曰:“南望离山簇晓烟,牛家别墅仰前贤。庭培老树流芳远,郡袭奇章继绪绵。父子天伦能悟主,诗书世业冀承先。于今梵刹仍居址,栋宇巍峨代几迁。”

洮州、贵德同知

  道光三年(1823年)前后,苏履吉又先后委署洮州抚番同知、贵德抚番同知。【按:洮州即今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在今青海东部,隶属于海南藏族自治州。】

七载四至、三知敦煌

  苏履吉自道光四年(1824)起,七载四至、三知敦煌。过程是:道光四年(1824)署敦煌知县,道光五年(1825年)卸事;道光六年(1826年),补敦煌知县缺。道光七年(1827年)调署安西州牧,道光九年(1829年)兼摄敦煌县事;道光十年(1830年)春仍回敦煌知县本任。道光十一年(1831年),苏履吉卸敦煌任,十二年(1832年)正月离开敦煌赴省城兰州候迁。

  苏履吉在敦煌知县任上,先后七年。他曾有诗并序:

  “题敦煌县署七年四至之堂序:

  余自道光四年来署是邑,五年卸事,六年旋调是缺;七年,回疆下靖,军务傍午,调署安西州牧;九年兼摄县事,十年春仍回本任,计岁杪即届五年秋满。前后七年,四至此堂。余愧无以教民,然当此边陲永靖,年岁屡丰,与民相安无事,实守土者之幸也。

  复题此额,并录以诗:

  七年四至此名堂,坐对斯民信悚煌。不改书生真面目,犹怀慈母旧心肠。儿童渐忘春增长,父老相看岁健康。愧我去来踪靡定,漫言五载报循良。”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但自从海上交通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步向东南部转移后,西北逐渐落后,敦煌也随之衰落。元代起豪门贵族陆续内迁,明代又放弃对敦煌的经营,敦煌便成为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驻牧地,当地汉、唐文化从此断传绝踪,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朝廷再度经营河西,雍正三年(1725年)设沙州卫,七年(1729年)招募陕、甘、青无业贫民2405户充实垦种,敦煌才再度渐渐复兴。

  苏履吉是道光四年(1824)到敦煌任县令的,在他之前的百年敦煌有20多位县令,他们之中也不乏重视发展教育文化的县官,如曾希孔彭以懋朱凤翔等。但也许是由于经济状况所限,成效都不太明显。苏履吉到任后,他任职时间长、所办实事多,沿用在陇东各县一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思想作风,使敦煌的教育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振兴,作出重大贡献。如今敦煌博物馆内,存有大量与苏履吉相关的历史文物。

  一、重修鸣沙书院

  乾隆廿五年(1760年),敦煌改卫升县。设县后的第一任县令曾希孔(举人,顺天宛平县人)创建鸣沙书院,址在敦煌城关东北角乾州庙东侧(现中医院二部北面)。那里地处潮湿,房屋虽经修葺,苏履吉到任时又多倾圮。道光六年(1826年),苏履吉前后添借库钱2000两,组织扩建和维修,道光八年(1828年)竣工。苏履吉还拨公银1000两发商生息,作为书院常年经费。

  苏履吉《重修鸣沙书院碑记》详述此事:

  “鸣沙书院,创建历有年矣……

  甲申(道光四年,1824年)余署敦煌,延武威孝廉元鲁主讲,顾修脯菲簿,将公项再发千余金,岁得息余,填为修脯、膏火。犹虑书院倾圮未修,诸生无藏修游息之地,亦守土之责也。将以修葺,旋以卸事去。

  乙酉(道光五年,1825年)冬,复调斯土,下车即与广文公,少府公倡捐,并劝谕士民、商贾各勷是举,计得资不下千金……

  兴工于丙戌(道光六年,1826年)春三月,甫一年,惟书院之工尚未告竣,余适权篆安西。董其事者玉贵光珠以捐资不足,请命于余。余复出数百金,令修毕之。继而嘱主讲、少府督成其事,越戊子(道光八年,1828年)春始告竣焉。”

  鸣沙书院自道光年间起至民国初,一直是敦煌的最高学府,1937年后更名县立东街完全小学,现称东街小学。苏履吉撰文、武威孝廉曾元鲁书《重修鸣沙书院碑记》仍存该校。

  同时,苏履吉在敦煌“并置义学多处”

  二、重修魁星阁

  敦煌魁星阁由乾隆(1736—1795年)间知县曾希孔创建,后来知县彭以懋又移建东郊。道光八年(1828年)夏六月渠水涨发,魁星阁地址坍塌。道光九年(1829年),苏履吉以安西州牧兼摄敦煌县事时,又曾捐俸劝募重建。

  《重修魁星阁碑记》载:

  “道光八年(1828年)夏六月,渠水涨发,魁星阁地址坍塌。会邑侯刺史履吉权篆安西,因公来敦(敦煌),请绅士劝募重修,以工资弗继请,刺史慨然捐足,并趋早蒇厥事……

  如前三邑侯,其有功于敦煌之士子者,岂浅鲜哉。会重修魁星阁告竣,邑之绅士,请鼎列而祝之,并胪列捐资姓氏,请记于余。余知邑之人士,从此而科第联翩,文明蔚起,可操左券,非有他也。”

  苏履吉曾有诗:“七年经四至,妇孺悉知名,尸祝原非分,攀辕总是情。”自注云:“敦煌士民重建魁星阁,以余与前任二公同设禄位祀之。”

  魁星阁直到廿世纪60年代仍存敦煌中学校园东南角。底座用大砖砌成,高约3米,上有六角形森构楼阁两层,阁顶类亭顶,高约7米。“文革”初遭拆毁。

  三、创修首本《敦煌县志》

  苏履吉履职敦煌时,敦煌尚未曾有过《县志》。苏履吉不是敦煌人,但他以此为己任,道光十年(1830年)委托曾诚深入考察古代典籍,广泛搜集各类资料,参考《沙州卫志》、乾隆《重修肃州新志》,创修《敦煌县志》,费时1年多撰成;创修官苏履吉,纂辑曾诚,参订和采访杨若桐张宋元等共24人。该志书4万余字,分图考志、地理志、建置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类志7卷。竣稿后,苏履吉捐养廉银作为雕版费用,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刊印流传;当年的378块《县志》雕版至今犹存。

  曾诚道光《敦煌县志》中写道:苏履吉“下车以来,百废俱兴,学宫讲院,以次鼎新,尤兢兢以创建邑志为要务。”

  苏履吉《县志》“自序”中说:

  “履吉前调是邑,即拟创修《县志》。适值南路回疆不靖,军务旁午,转粟飞刍,未及修举。嗣又摄篆安西,瞬经三载,今春始回本任,他务未遑,延武威孝廉元鲁 君来襄斯举。”

  “履吉莅位敦煌前后已经七载,风士人情,知之最稔。兹已秩满,行将去此。是志弗修不第,无以对我士民抚衷,自问区区于簿书案牍之间,自为鞅掌,亦有愧于守土者之责也。若谓志乘之成可以继美前人,流传后世,不至于孤陋无文,则非履吉所能仿佛其万一。”

  苏履吉《创修〈敦煌县志〉》诗:“敦煌今昔不相侔,七十年来志未修。疆域新分安哈界,人文旧向汉唐收。两关要地推雄控,一邑名区纪胜游。愧我风尘为俗吏,敢邀同学重搜求。”

  《又次题敦煌志书原韵四首》(录其二):

  “汉世传名郡,于今列邑疆。两关通玉塞,五载绾铜章。行秩渐縻粟,离怀威折杨。一书聊志胜,犹是古敦煌。”

  “秩事重编订,名贤信可传。残碑标石洞,旧志附金泉。迁到人分地,飞来马自天。犹嗟今昔异,纪载笔非椽。”

  道光《敦煌县志》是雍正间移民敦煌设县以来的第一本方志,具有开创性,留存不少宝贵史料,为重塑敦煌文化打下了基础。道光《敦煌县志》多汲取乾隆《重修肃州新志》,现在看来,虽内容还很不够,已属难能可贵。因为他编此志时,因元、明以后敦煌的衰落和汉、唐文化的断传,敦煌已经大大失色,敦煌还未被人们认识了解。而藏经洞的发现、敦煌学的兴起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都是近现代的事。

  道光《敦煌县志》撰成后,翰林院庶吉士、安肃兵备道盖运长“序”说:九斋此志,其于建置、沿革诸条考据详明……越四月书成,捐廉俸以付之梓,其任事亦何勇也。吾知家弦户诵,见贤思齐,敦邑之士习民风蒸蒸日上,有以仰副圣朝作人之化也。”

  进士、安西直隶州知州罗仲玉也有“序”说:“修敦煌志之功,大且多矣,威何极哉!”

  四、培养人才

  苏履吉“善政善教,深入人心”,“凡有利于民生国计者,孜孜以图,真有继日待旦之勤。下车以来,百废俱兴,学宫讲院,以次鼎新。”

  民国《重修敦煌县志》载,苏履吉“治宰五年,文风丕变。自咸、同至光绪,敦煌士子明经拔萃登贤书者,颇不乏人。时论方诸文翁治蜀、文公治潮,非过誉也。”【按:文翁,即文党,字翁仲,西汉教育学家,景帝时任蜀郡太守。文公,即韩愈,字退之,号昌黎,谥文公,世称韩文公,唐·河南孟州市人,元和十四年(819年)在刑部侍郎任上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八个月。】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敦煌肃州坊(今雷家墩)人雷起瀛就是其中之一。雷起瀛后来考充爱新觉罗学官,在京城教授皇族子弟。5年期满后,依知县例归乡侯铨,主讲鸣沙书院20年,举人张克宽雷起鸿祁士麟王化通、拔贡王珽皆出其门下。

  五、修建鸣沙山月牙泉畔“官厅”

  “官厅”是1座大三间轩厅,原位于鸣沙山月牙泉南畔高台上,为苏履吉修建。面泉,前有栅栏,可供游人遮阳憩坐、品茶吟诗。两侧有画廊,画廊风墙上开有月窗,后面有一院落及数间房屋。

  正厅西侧有一壁龛,内镶约两米高木牌,上书“汉渥洼池”四个大字,有行草味,未署款。有人推测是苏履吉所书:①厅是苏履吉建,他是县令,又善书。②苏履吉当时也认为月牙泉即出天马的汉渥洼池,其诗曰:“清泉一勺月为牙,四面堆沙映日斜。为问渥洼何处是?龙媒除此别无家。”③月牙泉水是经过沙砾过滤的泉水,纯净清沏;环泉皆沙山,平时人迹少至,寂静空灵,在这里汲泉冲茶,韵味绝妙。苏履吉来自盛产茶叶的福建,他熟悉茶文化,常来此会友品茶。

  月牙泉“官厅”正面悬挂白底黑字“另有天地”匾,是民国初年驻敦煌的巡防四营营长周炳南书。

  “官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是游人观景休憩的最佳处,“文革”中被毁。

  苏履吉咏月牙泉的诗作甚多,如:

  《同马参戎游鸣沙山月牙泉歌》(题“官厅”左侧画廊内):

  “敦煌城南山鸣沙,中有大泉古渥洼。后人好古浑不识,但从形似名月牙。
  或为语言偶相类,听随世俗讹传讹。我稽志乘分两处,古碑何地重摩挲?
  参戎公偏好道,茸修古庙山之阿。约日驱车同访胜,一泓清漪月钩斜。
  堆沙四面风卷起,人来坐坠寂无哗。忽闻沙里殷殷响,声似渔阳鼓掺过。
  人道神灵不可测,英物未许人搜罗。汉武当年产天马,万晨沙场战马多。
  何如今日成陈迹,沙不扬尘水不波。渥洼渥洼是与否?我还作我鸣沙山下月牙歌。”

  【按:

  ①“参戎马公偏好道,茸修古庙山之阿”句:时月牙泉东有孤立的药王殿,敦煌参军马进忠建。另月牙泉东还有菩萨殿、神龙祠为一庙院,神龙祠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是当时知县彭以懋为求雨而建。

  ②“中有大泉古渥洼”、“汉武当年产天马”句:苏履吉误认为汉武帝得天马的“渥洼池”是月牙泉,其实渥洼池在今敦煌南湖乡的黄水坝水库南边。】

  《次王青厓〈重游月牙泉纪胜四首〉原韵》(录其四):“半亩灵池推第一,纤钩一月看初三。并来此地泉为胜,重别吾侪酒正酣。水有源头同活泼,图无太极自浑涵。呤成欲作诗中画,留取他时好共探。”

  《次王青厓〈沙州竹枝词〉原韵八首》

  其二:“冬浇春种喜安苗, 无雨全凭积雪消。立夏十渠量水日,一分争道岁丰饶。”

  其五:“清泉一勺月为牙,四面堆沙映日斜。为问渥洼何处是,龙媒除此别无家。(自注)邑南五里许有月牙泉,旧传即渥洼泉,四面堆沙,不能侵入水中,而志书仍分两处,无可考。”

  其八:“前途沙漠达新疆,万里征夫是我郎。妇女相随甘受苦,不贪翠羽与明珰。”

  《六月十九日游月牙泉》“七载边关客,年年快此游。天高风扫暑,地僻径通幽。酌酒邀同伴,看花豁远目。归来聊纪胜,明日是新秋。”

  《大风》“大风飚起沙飞扬,天上白日为昏黄。城中沙尘入户牖,须臾几案堆如霜。人面咫尺不可辨,视若鬼蜮渐茫茫。始知人世有奇变,霎时明灭成沧桑。三日两日不见息,风声瑟瑟人凄凉。夜半月影忽东上,恍如白昼日重光。不识大风归何处,天公还我云汉章。呜呼!人心变幻不可测,因风吹火时诪张。安及天公长鉴此,不使肆口声如簧。”

  《游月牙泉归途漫咏》“旧日诗章在,相看壁上留。一痕鸿印爪,十里马回头。沙际波纹动,池边月影浮。岚光迷曲径,渠水满平畴。绿树浓于染,青苗嫩欲抽。归途饶景色,觅句纪重游。”

  六、敦煌诗咏

  苏履吉长期做敦煌县令,稔熟当地风物人情,写敦煌的诗作数量大,应有80首以上,勾画出了清代敦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择其要者如:

  《岁杪赴敦煌任志感》:“漫云一岁是三迁,历碌奔驰又尽年。羁迹宦途如履险,关心民事在安边。累多愈觉长程苦,亲老还期晚景妍。此去春风玉门外,西征十载著吟鞭。”

  《离别敦煌父老士民》

  “古来为官者,患在不自知。新官初来日,旧官将去时。谁兴来暮歌,谁泐去思碑。古人如可作,此语非我欺。
  忆我来兹土,刚是一年期。我民无犯法,法在有等差。我民有待泽,泽及无或遗。二者皆吾勉,未必无偏私?
  嘉哉我士民,古风尚可追。士习略淳朴,民俗近恬熙?舆情思所威,责在官所为。顾我一书生,十载莅边陲。
  循声非敢忘,终岁累奔忙。春风度玉关,夏雨本相随。秋霜及冬日,畏爱宜并施。谁为一年中,不足言抚绥。
  所愧亲民官,官与民相离。未闻为父母,不自爱其儿。未闻为赤子,不以母是依。但愿吾父老,特此千庭帏。
  人生重孝悌,百行为首推。从此施于政,家国无异宜。士民听我语,治人先自治。耕读安本分,举动循规矩。
  听戒在多事,好讼逞虚辞。勿以身试法,私翼长官慈。新官父母来,我去从此辞。匪徒为尔言,呈亦凛在兹。”

  《敦煌八景》

  “两关遗迹:西界阳关与玉关,于阗古道迹犹存。曾看定远成功返,已遣匈奴绝塞奔。此日歌传三迭曲,当年地纪万军屯。一方雄控今何苦,几度春风许等论。

  千佛灵岩:南山一望晓烟收,石洞岭岈景色幽。古佛庄严千变相,残碑剥蚀几经秋。摩挲铜狄空追忆,阅历沧桑任去留。玉塞原通天竺国,不须帆海觅瀛州。

  危峰东峙:矗立三峰碧汉间,相看积雪接天山。朝暾初上高如掌,暮霭微凝翠若鬓。是处排空还耸峙,几回凭眺欲跻攀。停车道左频翘首,云白无心出峋间。

  党水北流:党河分水到十渠,灌溉端资立夏初。不使北流常注海,相期东作各成潴。一泓新涨波浪浅,两星平排树影疏。最爱春来饶景色,寒水解后网鲜鱼。

  月泉晓彻:胜地灵泉彻晓清,渥洼犹是昔知名。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止水正相生。竭来亭畔频游玩,吸得茶香自取烹。

  古城晚眺:雉堞迷离映夕阳,城西原是古敦煌。榛苓已作今时慕,禾黍谁怀故国伤。最羡三秋呈霁色,依然四郡镇岩疆。闲来纵目荒郊外,一阵清风晚稻香。

  绣壤春耕:周围绣壤簇如茵,翠色平铺处处新。南陌风和睛欲遍,西畴日暖绿初匀。老农挟杖依田畔,稚子携锄立水滨。但愿长官勤抚字,丰年屡抿乐吾民。

  沙岭晴鸣:沙州自古是名区,地似鸣传信不诬。雷送余音听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如山积满高千尺,映日晴烘彻六隅。巧夺天工赖人力,声来能使在斯须。”

  【按:“敦煌八景”诗始于苏履吉,其后敦煌人雷起瀛雷起鸿各有一组】

  《敦煌署内藏拙居杂咏八首》“道光丙戌(道光六年,1826年),余于敦煌署内筑藏拙山房,曾于窗间题诗八首。”

  其一:“我爱居藏拙,门通曲经幽。公余时退步,多半此勾留。”

  其二:“我爱居藏拙, 墙高不碍风。有时来满座,恰是一春中。”

  其六:“我爱居藏拙,书先凿壁安。闲来无一事,取向枕边看。”

  其七:“我爱居藏拙,花香入座清。若教能解语,不必对倾城。”

  其八:“我爱居藏拙,灯光映座隅。独行如对影,自问愧曾无?”

  《城上晓望即景四首》

  “巍峨奎阁镇城东,更有三危一望中。好看天边日初出,海门万丈早潮红。”

  “城南十里尽沙山,中有天泉月一湾。见说渥洼神马异,几回游兴未能删。”

  “西云观在古城西,观稼亭前黄昌题。要识杏花春雨里,白沙轻土好耕田。”

  “党河城北少余流,渠水中分十道收。最爱春耕与秋获,黄云碧浪满平畴。”

  《五月初九日夜喜雨》“一夜淋漓雨, 夜阶滴沥闻。自天施霖霖, 匝地见缤纷。足慰三农望, 应添四野欣。为霖胜金玉, 先卜稼如云。”

  《敦煌署中作》“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官取诸民民取士,此中应识民艰苦。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矧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

  《次七道沟旅店壁上无名氏诗原韵》“七年奔走玉关西,到处飞鸿印雪泥。似我性情虽喜咏,伤人言语莫漫题。诗存忠厚饶相赏,事涉矜狂转自迷。路柳依依随意绿,春来好听早莺啼。”

  《腊月奉大宪檄调赴肃商办盘查,次圪塔井,步壁上前题原韵》“不道归期速,又看去路遥。人情趋炭热,世态类冰消。省事宜缓和,多才忌吝娇。此心何新属,犹自忆前宵。”

  苏履吉在敦煌时,曾以诗扇赠一民妇,其曰:“余刻《送淑芳归里》诗,时敦煌有木匠,能刻行书,颇不失真。其妇能作墨搨。近又刻《敦煌留别》诸诗,其搨本仍出妇手。乞余书素箑(音sha,团扇),题以赐之。”诗曰:“句爱香山老妪知,矧由纤手搨新诗。狂呤自为分离赋,文采偏参刻镂宜。此日留痕看鸿爪,当年索解到娥眉。怜他工作愚夫妇,也识歌章重唱随。”

  时隔8年,苏履吉再赠此妇人诗扇,成一段佳话。其曰:“迄今八载,其妇以旧箑缴还,复索新箑,并迄书前诗。适淑芳重来,再回前韵,并书以赐之。”诗曰:“似我浮云万里随,玉关重止喜齐眉。贤愚未必钟情异,贵贱端看守分宜。夜雨酣呤新得句,秋风珍惜旧题诗。莫言官与民相隔,君实犹教妇女知。”

  七、署安西州

  苏履吉署安西州时,他“累请蠲除安西州征粮一千四百七十余石,草八千七百一十余束,民皆感戴。”

终广东佛山分府正堂

  道光十一年(1831年),苏履吉卸敦煌任,十二年(1832年)正月离敦煌赴省城兰州候迁,委署哈嘧府(今新疆自治区辖)正堂,不久祖母卒,丁忧归。

  约道光十四年(1834年),苏履吉服丧期满,转任广东佛山海防厅及佛山分府正堂,正五品衔。卒于任上,“舆榇归葬”。墓在春美乡双翰圳尾墘。

  苏履吉有子6人:长昌龄、次昌蕃(夭折)、三昌丁,妻张淑芳生;四昌颐,妾王金华生;五昌颋,妾勾素馨生;六昌颂,侍女李馥玉生,岁余患痘殇。

诗作

  苏履吉自幼爱好吟咏。不论是青少年在学与执教村塾时期,或壮年任职边塞,公余常与友朋、同僚酬和,击赏互砺;或自叙感怀,口占所历;或夫妻间调琴步韵,怡雅情浓。至51岁敦煌任上,已作诗3000余首,几乎一官而诗一集。

  苏履吉从26岁至51岁所写选录800余首,编为8卷(其中补遗1卷),名《友竹山房诗草》,由其年友、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陆芝田作序,韩荣光连士荃(德化甲头人)、台州(今浙江临海)太守王厚庆等题词。另又选录数10首,与其妻张淑芳所写部分诗篇,合辑为《怜香杂咏》。以上两诗集,于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初刊于敦煌县衙,道光十三年、癸已(1833年)仲秋重镌于泥阳(今甘肃正宁县附近);同时增刊《友竹山房诗草续钞》7卷,又以自撰《九斋年谱诗四首》为附末1卷。

  《友竹山房诗草》出版后,刘扬廷《赠友竹山房诗草》诗四首,第一首曰:“曾读坡仙禁体诗,淡描未许著胭脂。羡君诗律存家法,白战何尝寸铁持。”苏履吉谏堂扬廷别驾同年寄〈赠友竹山房诗草〉七言四绝,仍次原韵奉答》,其一曰:“白描安歌自言诗,妆饰无须假粉脂。悟得水中盐味在,嬴他藻绘太矜持。”

  苏履吉还练就一笔草书,作有《闽南苏履吉字帖》。

评价

  民国《德化县志·人物志》苏履吉小传后写道:“论曰:士当穷居草茅,坐诵书史,恒恨不见用,一行作吏,率碌碌无所表见,岂尽言易而行难,大都以官为家而不留心民瘼也。邑之学古入官者,敦古处尚廉,介自立朝迄外任风节,治绩翼翼隆隆。呜呼,可谓不负所学矣。”

  苏履吉自嘉庆廿年(1815年)37岁到甘肃赴任,道光十一年(1831年)卸敦煌任,历职边塞17年,虽屡得上司奖誉,但从未升迁提拔,有人为其抱不平,但他淡泊名利,不以为然,仍怡然自得。曾诗曰:“宦况任升沉,清守惟自励。终属山林人,功名身外事。”“感恩何必受恩深,为有弦歌荷赏音。”“尽奈消愁属诗卷,那堪羞涩为囊钱。”“囊羞薄宦诗为富,句喜高才韵不穷。”“立学但求堪用世,读书何必定为官。”俸银除安排家用、孝敬长辈外,全捐助给了地方文教发展事业,“俭朴行其素,贫穷任所安。高堂春昼永,菽水足承欢。”

  苏履吉廉洁奉公,恤民惠政,主张“慎狱慎刑”民国《德化县·人物志》载:苏履吉“荒政所活者数万人,书院所成者数百士”。“履吉不阿权贵,‘善拆冤狱’‘乐育人才’‘忧患为陲,高风亮节’,尤为陇西士大夫所竞颂。被称为‘县号神君,民呼生佛’。”“还主张‘知法不知恩’,曲直勿凭纸片,刑罚唯秉科律,据事求是,忌惮私情枉法。”苏履吉离别洮州时,曾出现士民“出郭相送三十余里”、“跪列如堵墙”的场面。

  民国《德化县·人物志》还记载一个案例:“在陇西,他为替民伸张曲直,明察秋毫,曾指派妻张淑芳与一女囚同寝共餐,了解其身世及案情。案犯依仗其出身权贵之家,有恃无恐,为非作歹,伪造棺内僵尸边上头颅十八具现场。履吉俯察实情,侦破‘新娘通奸,夜半杀夫’奇案,揭开‘途径墓前,突然霹雳雷鸣,腾风驾雨,旋而轿夫昏迷,新娘衣裙不翼而飞’之迷。”

  苏履吉时时警醒自己,有诗曰:“为民父母官,视民皆赤子。民亦具天良,动以父母比。顾我此番来,抚字情难已。”还如《谒大宪极蒙奖誉志愧》诗曰:“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官取诸民民取土,此中应识民艰苦。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矧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怀族中诸祖伯叔》诗中也写道:“为借行资就道难,多蒙赠我上长安。马蹄春色劳鞭策,鹏翮秋风振羽翰。敢道宦途将利达,犹怜家计本贫寒。幸今无负诸公望,尚冀教余作好官。”

  苏履吉治政上主张“秋霜及冬日,威爱宜并施”,“治人先自治”,“责人先责己”;注重“孝悌”,并主张从师者应“衣冠严视履”,从农者应“手足勤举趾”;规劝“耕读安本分举动循矩规”,告诫士民“勿以身试法,私冀长官慈”,指出健讼儿女“勿自启衅端”,“抅讼来公庭”,“纵得邀恩宽,终难逃诟指”;忠告士民“饮博莫效尤,作事贵循理”,“处世守和平,持身顾廉耻”。还主张“知法不知恩”,曲直勿凭片纸,刑罚唯秉科律,据事求是,忌惮私情枉法。强调工、商并进,切莫偏废农业。

附一:苏如兰

  苏如兰(1781~1801年),别号梦香苏履吉妹,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生,“德化三姝”之一。

  行状

  苏如兰自幼家学熏陶,聪慧好学,才思过人。6岁与兄苏履吉一起入塾,文章诗词过目成诵,塾师苏生斋奇之,谓“蕙质冰心”;9岁“遍指诸书,豁然通晓”,“颇能诗藻”。14岁离开塾学,“深帏闲门户”,从事女红纺织,侍奉祖母、双亲。然心系诗书,每耽吟咏,其卧室满是研匣、笔床、书本与诗稿,且常与嫂张淑芳赠章唱和。

  苏如兰从小体弱,文静内向,多愁善感,长期忧郁失意,加上疾病缠身,因此极度悲观绝望,豆蔻年华沉痼不起。她于18岁时曾许配田阳(古地名,今址未详)某氏,原订2l岁当年9月结婚,未及出阁卒,“闻其名者莫不为之叹惜”

  诗作

  苏如兰的诗作生前少为人知,“惟于姑嫂间赠章获睹一二”。卒时,其兄苏履吉正就学于福州鳌峰书院准备秋试;秋试后返家,无心收拾,后又远出从师,偶尔家居,鲜暇搜寻。嘉庆八年(1803年)春,田阳长者林晓文苏履吉索阅苏如兰生前诗稿,苏履吉“归检旧箱,尘蒙虫蚀,半已花残”,只得部分残篇及生前与人题赠酬和遗稿35首。原稿未作删改,辑成《纫蕙山房诗草》,由连国香作序,苏履吉写志,林开琼黄梓春等题词,道光十五年(1835年)交由兰城(今兰州)耕余堂刊印传世。

  苏如兰因与外界生活隔阂,所咏有限,大都是个人读书、纺织、刺绣、感怀、天伦,但比喻意趣形象,还是有其独到之处。如:

  《自咏》“嗟非男子躯,雒诵难终古。”“养女一何欢,依依劳恃怙。”“自分薄红颜,那堪费布缕。”

  《孟春花园即事》“独坐觉无聊,花园闲骋步;会开桃李芳,为拟新春赋。”

  《偶兴》“更阑方就寝。晓起出兰房;为问花开未?亲身到海棠。”

  《咏并蒂兰》“中庭芳草茁新葩,蕊结骈枝异各花;自是国香推第一,故将双瑞入吾家。”

  《咏梅》“春风未到谁为主,春色先开尔不禁;堪笑春来贪结子,可怜春去欲酸心。”

  《春日赏花有感》“曾从窗外看,春色浓如许;我欲向渠言,未知花解语?”

  《望夜观月》“人言三五月常圆,谁处深闺独稳眠?错认晓妆光对镜,那堪夜坐冷侵毡!多情本是晶莹极,静境真疑绰约偏;宫里妲娥未相识,更阑仍自倚窗前。双亲盼望早成名,催上鳌峰恨去程;谬列雁行惭尔妹,渐舒骥足是吾兄。风尘自昔多甘苦,云树于兹倍秀荣;只恐归来难聚首,病中强起送文旌。”

  《祖母六十》“操守当年出性真,老来更见岁寒身;萱帏日永周花甲,柏树霜严历苦辛。最喜金闺丸获古,还看玉砌桂兰新;女孙欲取蟠桃献,王母传言百岁春。”

  其有绝笔诗曰:

  《久病》“病深空自暗消魂,强伴慈帏暮雨昏。儿不红颜何薄命?羞看衫袖湿啼痕!”

  《暮春即事》“积病经三月,羞观服既成。廿年如一梦,春去倍伤情。”

附二:张淑芳

  张淑芳,乳名苏履吉发妻,小苏履吉两岁,“德化三姝”之一。

  张淑芳出身书香世家,秉赋聪慧,精通诗书绘画,女红出色。18岁适苏履吉,20岁得子,夫妻感情笃深。

  嘉庆廿二年(1817年),苏履吉派人接祖母到甘肃,张淑芳随伺同行;7年之后的道光四年(1824年)十二月,张淑芳为三男与长女婚嫁事,在夫弟苏中斋的护送下,携祖母、长媳、三男启程南归。张淑芳《和外送归里叠韵六首原韵(写于甘肃将南归时)》述其事:其一曰:“君未能归妾忍归,幽怀好共话因依。敢云儿女来时累,莫忘夫妻去日饥。梦里思量还意合,行间言语与心违。玉门关外寒威重,争奈春风到此稀。”其五曰:“来不偕行又自归,儿曹但向妾身依。还思远宦相随愿,应忆中宵对泣饥。欲别思怀重指誓,临歧密约更防违。那知无限谈心处,话到离情语转稀。”

  事后,张淑芳又重返甘肃敦煌。前面提到苏履吉在敦煌时曾给刻字木匠妇赠题诗团扇事,在序中有“适淑芳重来,重回前韵”句。

  对于张淑芳重返敦煌,苏履吉欣慰异常。赋《五月十九日,甜水井次壁上旧题原韵》“怀卿不尽别离诗,今日真教再见时。最喜儿孙亦行远,但知兄弟莫言私。何年薄宦云归岫,此夜深情月照帷。唯有高堂增望想,天南万里信依驰。”又赋《二十一日,喜淑芳至署,补祝寿辰。仍用前祝家慈寿辰原韵》“夫妻重得会团圆,回忆初婚卅四年。人道莫言新面老,花开终觉旧枝鲜。一身多病怜衰瘦,百岁相偕喜淑贤。此日玉关仍远至,还看再结半身缘。”苏履吉甜水井之行,是往迎其妻张淑芳自闽来敦也。五月十九日在甜水井相会,次日至署,二十一日设宴,为张淑芳补祝五月九日寿辰。

  道光十一年(1831年)苏履吉卸敦煌任,十二年(1832年)正月离开敦煌赴省城兰州候迁,张淑芳同行。在兰州时,夫妻登游白塔山金山寺。苏履吉赋有《九日同淑芳登此山并游金山寺》(二首选一):“九日登高会,驱车上此山。仰观近星斗,俯览遍城关。碧汉云万里,黄河水一湾。与君同远眺,缓步待跻迁。”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履吉委署哈嘧府(今新疆自治区辖)正堂,不久祖母卒,偕张淑芳回德化丁忧。

  张淑芳苏履吉生有3男1女,皆好学有成。后次子夭折,长、三均出仕。

  据说张淑芳一生诗作不下千首,题材和内容都限于个人和家庭生活,惜大多失散,仅少数收辑于《友竹山房诗草》和《怜香杂咏》集中。如《即事分韵三十首》(选一):“停梭  三肴:曾停机上玉梭抛,思绪纵横自解嘲。侬惯织缣兼织素,丝丝入扣故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