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寺

  西岳龙山寺(资寿寺、西岳宫)
     ——沿革
     ——规制
     ——刘星主
     ——异地重建

  安海龙山寺(普殿、天竺寺、观音殿。晋江市安海镇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
     ——始建年代(隋·皇泰说。东汉说。)
     ——沿革(北宋·景德改名龙山寺”。·天启重修。清·康熙五十七年重修。其后。)
     ——规制[寺前与山门。钟鼓楼。前殿(金刚殿)。正殿(圆通宝殿)。后殿(大雄宝殿)。]
     ——碑刻。
     ——楹联、诗文。
     ——班芝花树。
     ——香火传炉。

西岳龙山寺(资寿寺、西岳宫)

  西岳龙山寺,又称泉郡西岳宫,俗称龙山寺,位于泉州新门街西段龙头山南麓(古属胜得铺升文山)。龙山 是泉州古城五岳之一的西岳(东岳凤山,西岳龙山,南岳溜石山,北岳狮山,中岳云山)。

  西岳龙山寺是泉州乃至闽南地带近代仅存的全真教圣地,道、儒、佛三教融为一体,香火经久不衰。

  沿革

  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知府沈翘楚始建,初名资寿寺。清·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知府张无咎重修 ,易今名西岳龙山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龙山寺》载:“龙山寺,在胜得铺升文山。明·天启丁卯建,名资寿寺。国朝·雍正二年修,改今名。”

  清末民初,龙山寺主持、董事有本里张庆铨曾振仲晚清举人,抗日战争前有崇福寺的元镇正悟禅宽等。

  规制

  原西岳龙山寺具清代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双殿回廊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五亩半,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左右,依山势而北高南低,错落有致,配置有完整的寺庙规制,沿中轴线 自南而北,有天王殿、东西两廊庑、庭院、潮汐井、拜亭、正殿。

  寺前“龙山寺”匾额乃延陵坂头村清·康熙进士吴茂华题。

  天王殿硬山式二进三开间,殿内塑有硕大无比的四大天王神像。殿内正上方“镇国保民”匾额,出自清·乾隆甲戌(1754年)泉州府同知觉罗四明手书。

  连接正殿与天王殿的东西两廊庑塑有24行孝图浮雕。

  庭院西北侧有口潮汐井,每昼夜涨落两次,涨落时刻与海水潮汐相吻合 。相传星君微服代天巡察,为避免惊动四方土地,曾秘密从潮汐井 进出。庭院东、西两侧有六株古榕树,枝繁叶茂,榕隐蔽天,把西岳正殿掩映在若隐若现之中。

  殿前拜亭顶棚彩绘6幅释迦牟尼深山修行图,清·道光进士陈庆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庆镛》)所书“贝叶生辉”匾额 悬挂亭前。

  正殿重檐歇山式,三进五开间,殿内神龛主祀西岳顺圣大帝塑像,兼祀三十六天罡之一的雷部王府主、昊天金阙大臣星主牌位,配祀文昌帝君牌位。神龛上额悬挂的“物(下“心”字底)玄洞天”金字匾额 , 系 张无咎 所书。

  寺内楹联,有明末宰相黄景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题“龙光绚烂腾佳气,山势迥环护寺门”;清·道光进士曾维桢“龙势纡迥凭清拱紫,山容韶秀带郭襟河” (“清”指清源山“紫”指紫帽山,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紫帽 山》);清末士绅张应铨撰、曾维桢之孙曾振仲“西望群山都成爽气,岳宗太华长镇仁祠”

  此外, 西岳龙山寺还立有敬文亭和义学。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后,声誉日隆,所创办的义学成为晋江县清代6所社会义学之首。

  星主

  龙山寺主祀的星主,只有牌位,没有神像,但其秉公纠察、成为玉皇上帝近侍重臣的传说,受到民众的崇敬和奉拜。星主香火分炉,远播于港、澳、台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以前每年清明节前和冬至前,龙山寺都举行迎送星君的民俗活动。星主代天巡察,分“暗巡年”“明(光)巡年”,即可在寺内关门迎送;也可出动大队人马,在新门外溪岸设香案,新门街四境及附近铺境均参与活动,各抬铺主公吹拉弹唱游行,队伍经过溪后、黄甲街、山川坛至新门街顶、后街。此后,各外乡轮流请星君到村中消灾驱邪。

  每年阴历四月间,星主还要到东街玄妙观谒见上帝公,拈香进表,请上帝公保佑龙山寺四境平安无事,邻近乡村风调雨顺,新桥、浮桥免遭水灾。十月,龙山寺要上演提线木偶(傀儡戏)酬神,一般上演《全本西游记》、《目连救母》等剧目。

  至于龙山寺星主的原身是何人,民间有多种说法:

  或曰,星主即《水浒传》中的赤发鬼刘唐,其配祀者系玉臂匠金大坚和白日鼠白胜,因担心官府查禁,不敢塑神像;形势不好时,就将明巡改为暗巡。南宋以后,确有梁山好汉的后裔逃至泉州。今开元寺附近有姓;而南安溪尾种田的氏,南门外郊头开瓦窑的氏,据云是阮小二的后人。

  或曰,星主是郑成功的部将刘国轩刘国轩受降后,封为天津水师总兵,但清廷对他并不放心,在海上演习时设计陷害。刘国轩趁机逃跑,不知所终,传说成神。

  或曰,星主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自称是紫微星下凡,曾教人在南宫挂廿八宿图,这廿八宿是辅助他的廿八将,他故称星主。这是道家的说法,皇帝作为星主,无需偷偷摸摸祭祀,官府也不会忌讳,此说法并不可靠。

  或曰,星主是明代镇边守将刘挺(音),这是龙山寺附近故老的说法。查《明史》有刘綎,在高丽(朝鲜)与倭寇作战取胜,后因不降清战死。 

  异地重建

  1954年,龙山寺及周边占用为国家粮库,即所称的龙头山粮库,曾振仲祖孙的4根石柱楹联即存放在粮库中。“文革”期间,粮库被拆毁改建平屋。龙山寺称为只见文献记载而无实物的寺庙。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重新得到了全面落实,海内外信众多次来寺朝拜进香、广结神缘,便在古寺南侧暂简易搭盖,为信众正常宗教活动提供临时场所。

  廿世纪90年代末,当时鲤城区人大代表龚勤勤提出《关于恢复修建泉郡龙山寺的建议》,引发各界强烈反响。2002年,根据周边居民描述、曾振仲祖孙的楹联所述方位及有关史料记载,在原龙山寺旁(“马路头”油厂大门边)重建寺庙,即现在的龙山寺。

  2010年,龙头山拆迁改造,龙山寺附近居民在龙山寺旧址发现4块断截石条。其一上面刻着“地纪龙山忻看龙变化”,其二上面刻着“神具聪明长昭鲤郭”(泉州郡城古称鲤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府城·泉州古城》),另外2块分别刻着落款“道光壬寅年吉月”、“道光壬寅年”道光壬寅年即道光廿二年(1842年),这4块断截石条应是原西岳龙山寺两幅楹联的残件。

安海龙山寺

  安海龙山寺,初名“普见殿”,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殿”,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始建于隋·皇泰(618—619年)间,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1983年列为142座全国汉传重点佛教寺院之一(泉州市仅开元寺和龙山寺2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安海龙山寺,在八都安平,古称普见殿。以大榕树雕千手眼佛祀之,座下树根、石井尚存。 ”

  寺有“三绝”:千手千眼观音、盘龙柱、钟鼓楼的一鼓一钟。

  “龙山寺(晋江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寺木雕千手观音(明):晋江市安海镇型厝龙山寺正殿内”,1991年3月列为第三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寺(明至清):晋江市安海”,2013年5月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

  龙山寺的始建年代,一般持隋·皇泰说,但也有持东汉说。

  隋·皇泰说

  龙山寺之建肇自隋代之说,最早记载当为·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收录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颜仪凤所撰《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载:“龙山寺,传始于隋朝。”(见下文)并据此认定·皇泰年间建。”

  皇泰是·越王·杨侗年号,时炀帝已死,唐已建立,·皇泰实际是唐·武德元年至二年(618619年)。

  工程持续至唐初,至今圆通宝殿中梁尚有块记载“大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鲁国公·程咬金?知节捐俸一千两督修的牌匾。相传,鲁国公·程咬金奉旨率军入闽,于滨海一带平寇,得到龙山寺普现观音神助,于是捐俸银以襄修事,普现殿之称由此而来。

  东汉说

  或说龙山寺始建于东汉,时称天竺寺(上天竺)。

  在《晋江县志》纂修前九年,柯琮璜于道光元年(1821年)所撰《安海龙山寺古刹考》云:“福建晋江八都安海龙山寺,东汉时道人一粒沙行经安海北,见大樟树十数围,瑞光顶现,雕千手观音祀之。

  柯琮璜为清廷官员,其文后署“诰授奉政大夫、钦加五品升衔、道光辛巳科举人”,其文作于颜仪凤《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100余年后,文中有句“进士颜仪凤撰石,不可能没有看到颜仪凤之文,是否他看到了目前我们尚没有看到的史料?

  此外,从柯琮璜在文后署“鳌西柯琮璜敬序来看,应是为龙山寺修建竣工(或龙山寺的有关书籍)作序,但他却把题目定为《安海龙山寺古刹考》,带有“考证”之意,并在结尾曰:“此龙山宝刹之大略也,爱撮其概,俾后有所考耳”,是否针对上述颜仪凤之文而言,即否定其“龙山寺昉自隋”之说呢?

  ·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东石人蔡永蒹《西山杂志·龙江寺》载:“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蔡愔至天竺迎来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一行三十六人,至长安白马驮经,始建鸿胪寺。楚王刘英在长江之南建三十六座天竺寺。派沙世坚入闽为畲家人建三天竺:上天竺安平(按:即‘安海’)龙山寺,中天竺东石西山寺,下天竺东石竺世庵。似可作为安海龙山寺可能建自东汉的又一佐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永蒹》)

  此外,据释开慈主持、曾华衡主编《安海龙山寺志》载,安海龙山寺前身为湾海(即“安海”)士民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草创之闽越王庙”(即“无诸”)祀受汉高祖·刘邦敕封的闽越王·无诸。因有灵威,士民祈祷,各有其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沿革》)

  沿革

  北宋·景德改名龙山寺

  北宋·景德(1004—1007年)间修缮,因为主殿形似“龙穴”,改名龙山寺

  ·天启重修

  ·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天启间1621—1627年)苏琰(万历朝御史)重修,书‘龙山宝地’,勒石山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苏琰》)

  《安海志》载,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8次进犯安平(安海古称),议毁寺,先后遇寺内乌蜂涌出,雷电交加,“群寇惊俱跪叩,服罪而归,免得焚炬。”

  清·康熙五十七年重修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清廷禁海迁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滨海梵宫灰烬,惟龙山寺独存。《安海志》载:“滨海梵宫灰烬,惟龙山寺岿然独存。”因此龙山寺千手千眼观音被誉为“镇国佛”

  康熙廿三年(1684年)复界,五十七年(1718年)施琅施韬等相继捐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国朝(清)·顺治一十八年1661年)辛丑(旧志作丙申,非)迁界,梵宫皆烬,惟此独存。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复界。五十七年1718年)施琅施韬等相继捐修,颜仪凤记。

  进士颜仪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颜仪凤》)记文,立碑寺前。碑高265厘米、宽87厘米。碑首浮雕双龙护匾图案(现已被破坏);额刻碑题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篆书横排,字径8厘米×10厘米;碑文楷书竖排,字径4厘米,捐题人姓名字径3厘米,共22行。

  ·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收录颜仪凤记文,但不完整。《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5)文收录,曰:

  “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

  龙山寺昉“昉”:曙光初现,引申为开始)自隋,奉千手眼佛祖,阅今千余载。安平八景天竺钟梵其胜也(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史迹·安平八景》)。精爽发扬,有祷辄应。凡游人、贾客、羽士、缁流:黑色。“缁”:因僧人穿缁衣,指和尚),下逮村夫、牧竖,过斯地莫不瞻仰赞叹!即强暴不驯之徒作奸犯科,见佛祖则顶礼忏悔恐不及。神道设教有自来矣。

  寺废兴不知凡几,历皇清·顺治丙申(顺治十三年,1656年迁界(应为辛丑,顺治十八年,1661年,滨海梵宫悉没灰烬,龙山寺岿然独存。展复后,士民归故土。文起?先生施韬文起施琅侄,居安平)请其伯父靖海将军侯(指施琅捐资庀葺,鼎建山门,壮其旧观。而栖神故殿栋木半朽蠹,久且就圮,非补缀苟完可告成事也。入斯寺者皆仰屋兴磋,谓工费浩繁,动以千余计,积毛成裘,艰于募化,重修之举,种种心灰。

  适岁进士基崙文彬世赐梦弼,同余叔、太学生思敬,暨住持僧浮生会佛前,各矢愿力兴起义举;乃请文起先生为缘首,集诸同志随分输诚。有周先欣然承佐理木料。于是卜吉兴作,远近孑来,去其旧而增其新,殿堂门庑、钟鼓楼亭以次俱举。又以余力,西建地藏王庙,东立二公报德祠。经始于康熙丁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七月念日,越明年戊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八月初三日竣工。靡金钱一百二十万。

  【按:“二公报德祠”,即清·泉州郡守高拱乾、晋江县尹王承祖祠堂。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世子王屯兵安平,及钱埔草粮被劫,怒欲剿灭安平,晋江县尹王承祖“披肝泣血力保,安海良民乃免。”

  嗣后迁界,至康熙廿三年(1684年)复界,“业去产存,无户不累。”康熙卅年(1691年),泉州郡守高拱乾“奉文清丈安海,编为岁律吕调四图。就田问赋,不至偏累。乃咨部门晋南界外十里之地,屋基坟墓不丈,故今沿海十里之内基坟皆无配产。百姓德之。”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承祖高拱乾》)】

  此皆海宇升平,民生安阜,群沐皇恩,咸归佛力,故欢喜布施,士女如云,洵非佛祖之灵不及此。而文起先生始终倡建之诚,与诸君趋事赴功,同心协力之雅,皆大有功于佛门。且俾四方人士络绎随喜,肃其观瞻,齐其心志,油然生其皈依乐善之良,于神道设教之意未必无补云。

  余省觐归里,乐观厥成,因循众请而为之叙。

  万寿特恩癸巳科赐进士第、内庭教习、观吏部政、里人颜仪凤谨撰。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冬十月吉旦勒石。

  (下列施韬46人和户部税馆等捐银数,略)

  住持僧徒孙藏龙赞理。

  其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安海西桥久圮,泉州郡守徐汝澜倡修,董事感其德,建太守长生祠于龙山寺东。

  道光十八年(1838年)、光绪五年(1879年)又重修。

  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龙山寺,“新建大雄宝殿,崇奉三世尊佛”;“东旧有罗汉堂,前厅祀名宦禄位,兹又于西再建一堂,与东相配,前厅为节孝祠。”?

  “文革”期间,远近寺庙毁之殆尽,龙山寺大部分文物乃保存完好。现存构件大多为清代之物,寺中还散落古石鼓、古石香炉、古井、生祠残碑等旧物。

  规制

  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资修葺。

  寺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巍峨宏观,幽深开阔。由放生池、山门、钟鼓楼、三进殿堂、拜亭所组成。东西两侧祠庙、斋厨、禅房……鳞次栉比,疏落有致。三落殿堂栋宇仑奂,华丽庄严,重檐歇山顶上,绿瓦飞檐,曲甍如浪。

  寺前与山门

  放生池位于寺前,与寺同建。

  龙山寺有内、外山门,由小巷连接。

  外山门两旁华表高耸,周围墙壁上镌有无数浮雕,精工细琢;山门前额匾“极乐国土”,内顶额匾“大千世界”均楷书石刻,嵌于门楣之上。

  内山门为石牌坊模样的华表,正面刻有“龙山古地”4大字,碑上落款分别有“康熙癸酉年(康熙卅二年,1693年颜克英“民国乙酉(民国卅四年,1945年季冬,颜昌铭颜昌龄重修字迹;其背刻有“天竺钟梵”,落款“康熙癸酉年施韬施琅之侄)重建。柱联为庄俊元撰:“慈云覆尽三千界,宝刹重光第一门

  走过山门,龙山寺殿前广场东侧前壁嵌有两方石碑:其一上刻“龙山宝地”,楷书竖排,字径45厘米,落款为“明•万历癸(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苏琰;其二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颜仪凤《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

  钟鼓楼

  钟鼓楼,分立金刚殿前左、右侧,现存均是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重建的,重檐攒顶两层皇宫楼阁式建筑;其一鼓一钟是龙山寺“三绝”之一。

  大鼓设于鼓楼内,据说由雕刻千手千眼观音的樟树尾部整筒凿空而成,直径近1米,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鼓面由牛皮制成。

  古铜钟重千斤,置钟楼内,用一根直径仅有14厘米的檀香木横架于钟楼顶端。此檀木是早年旅外华侨专程从菲律宾运来捐送的。古钟造型古朴,横腰镂刻苍劲有力的楷书“天竺钟梵”4字和古朴的吉祥图案,腰身铸“安平镇龙山禅寺长鸣钟”

  “天竺钟梵”是安海八景之一,每天晨昏,照例敲钟108下,钟声悠扬,顺风时也可传到十几里外。

  前殿(金刚殿)

  前殿(金刚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

  屋脊正中雕一颗火焰宝珠,两旁一对青龙奔向宝珠,表示双龙抢珠,激浪霖雨,降压火样之意。

  殿前立两石狮子,门上方悬着“一片慈云”鎏金字的匾额。朱门两旁墙壁,犹如石雕艺术长廊。辉绿岩墙面,透雕着精美动物花卉、二十四孝、龙纹图案。过堂两侧浮雕着寒山拾得大幅肖像。白色花岗岩墙裙,浮雕着龙、狮、虎、麒麟等威武神兽。这些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石雕艺术,精湛细腻,生动逼真。

  殿内供奉4尊巨大的泥塑金刚。

  前殿后院两侧,长廊通连。东廊供奉伽蓝菩萨头戴官帽,身穿官服,手持玉带,神态威严而文静。西廊供奉达摩祖师,照面浓眉,危襟端坐。

  正殿(圆通宝殿)

  正殿(圆通宝殿)是龙山寺的中心,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1.3米,面积493平方米。朱檐红墙,飞檐重叠。

  宽宏高大的屋顶,交错重叠的彩绘斗拱承托梁枋,形成下小上大的托座,状如莲花盛开,古朴华贵,肃穆庄严,飘逸着唐代建筑风韵。屋顶的其他部位装饰走兽飞禽,雕工精良。屋脊正中雕15层小宝塔,屋脊两端一对瓷雕龙朝向宝塔,取双龙护塔、镇邪摄吉之意。

  殿前筑有亭榭,叫天坛,是供进香的善男信女摆设香案的地方。殿前拱眼壁上,各种图案浮雕素雅大方富有立体感。

  圆通宝殿前有一对盘龙石柱,呈八角形,以辉绿岩透雕,左右相峙,清·道光年间立是龙山寺“三绝”之一。盘龙石柱两条蟠龙绕柱俯冲而下,头部却昂然翻腾而上,势若翻江倒海,神采飞扬,栩栩如生。鳞甲片片,巨爪劲锐,威武逼人。龙身周围镌刻仙翁、神童驾云盘恒而上,把蟠龙衬托得硕大传神。更称奇的是龙爪抓珠,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聚神合拱,分别捧出同一大小石质的一罄一鼓,用细铁条轻敲,罄显罄音,鼓传鼓声,工艺高超,形象逼真,是闽南石雕艺术绝伦精品,列全国古刹中四大龙柱之一。据说,这位石雕大师创作严谨,一丝不苟,终日埋头在坚硬岩石上,精雕细琢慢磨,连鳞甲也片片舒展。由于精力过度,积劳成疾,一生仅雕龙柱一对半(3)就离开人间了。这3根龙柱,2根立在安海龙山寺,另1根就在台湾鹿港龙山寺。

  大殿3大门并列,正中门上端悬挂“圆通宝殿”的鎏金匾额。

  殿内上方高悬额匾,有宋·理学家朱熹真迹“普贤殿”明代大书法家、邑人张瑞图题写的额匾“通身手眼”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墨宝中罕见的篆书“绍隆佛禅、现代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的“龙山寺”,以及“南海行宫”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张瑞图弘一法师》)

  正中龛台内供奉着主尊木雕千手千眼观音是龙山寺“三绝”之首

  安海龙山寺的始建年代虽说法不一(隋·皇泰、东汉·永平,但都离不开一个传说:天竺僧人一粒沙偕其师弟一尘来到安平,看到1口奇井上长有1棵巨大的樟树,浓荫盖地,夜发祥光,形似千手千眼佛。一粒沙见之称奇,于是请工匠把巨樟加以雕琢,部分躯干雕成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中间部分做成每扇长2.6米、宽1.1米的大门,尾端则掏空制成直径1米多的大鼓。而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便在那口古井之上,据说古井及当年的树根尚存。·朱溎《安海镇龙山寺重兴碑记》载:“……即化树为旃檀千手千眼佛祖像,而以其余为门,为鼓,迄今千余年,色相庄严如昔也。”

  现在能够确证的是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建成于明代之前,但具体年代已难以考证。

  千手千眼观音4.2米,身高2.95米,2.5米。观音造像头戴花冠;冠正中嵌阿弥陀佛像;周围又雕有众多戴花冠的小佛首,层层叠作帽状。面部圆润,弯眉凤眼,堕耳垂目,额中一目,宝相慈祥,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于石雕莲花台上,双手带镯,合十胸前。

  最引人注目的是:全国各地寺院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形象,一般是40手眼或48手眼,而龙山寺观音两肋肩如孔雀开屏地雕着1008支手(左右两侧各504支),最长的三四十厘米,最小的仅10厘米左右每只手的掌心都精雕一只慧眼,指掌分别执法器、书简、钟鼓等等,千姿百态,配置匀谐,粉饰重金,金光灿烂,千年不朽,是闽南古木雕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称:观音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尔,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球、葡萄手、白佛手、甘露手、杨柳枝手等等,因而能为众生“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大好处。

  收集数据,全面掌握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的情况,为后续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方案,2017年对千手千眼观音像进行激光三维测绘扫描。

  后殿(大雄宝殿)

  后殿即为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式建筑。

  殿堂龛内正中供奉着丈余金身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寺院祀奉释迦牟尼佛祖的“大雄宝殿”一般都是正殿,但由于龙山寺以观音菩萨为主要供奉对象,所以将供奉千手千眼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的圆通宝殿被定为正殿,而“大雄宝殿”却被定为后殿。

  碑刻

  寺内现存碑刻除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颜仪凤《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外,还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朱溎《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光绪五年(1879年)叶小兰《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以及《盟心碑记》等。

  楹联、诗文

  龙山寺的每一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联,共有数十对之多。

  ·张瑞图撰书:火宅莲花众生非异相,金身茎草百派总归源。

  ·翰林庄俊元撰、书(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为甚十二个辰时憎枷爱纽,尘缘不断;果然五百双手眼拯溺扶危,佛法无边。

  “手拯三途,眼照十方,菩萨千般垂法力;后拥灵源,前罗石井,招提万古庆安平。

  民国弘一法师书:能立无上正教法,常为世间良福田。

  前殿(金刚殿)前檐石柱楹联题云:“现丈六身开汉代,备千百手援闽疆

  另一副明·安海人黄伯善题:“古刹长留千手眼,龙山第一旧风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伯善》)

  前殿后院东廊伽蓝主宰龛前有联:“依法为家镇安海,护持寺事守龙山

  前殿后院西廊达摩祖师龛前题“密示不传之指,元空无性之心”

  鼓楼镌联:“暮传百八贪痴警,鼓觉三千菩萨音。”

  ·黄伯善?《过龙山观音寺》“寺对沧浯海外峰,柴门当尽闭重重。风疏禅榻长明火,月冷江船半夜钟。小块巢居分八景,上方台阁落孤松。袈裟着尽如秋叶,佛法自生离乱容。”[注]沧浯:暗绿色的海水。禅榻:禅指有关佛教的事物,禅榻即佛寺里的床。袈裟:梵语音译词,指佛教和尚、尼姑所穿的“法衣”。

  班芝花树

  龙山寺的前、后门各有1棵五六百年树龄的班芝花树,俗称胭脂花斑芝花嬷。春夏之交开花,有红、白二色,花心为佛手状。

  据称,如遇妇女祈求生育,求得白花者得男,求得红花者得女。

  香火传炉

  唐、宋以来,龙山寺的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海外,在东南亚、台湾等地尤其突出。

  明末清初,晋江沿海次大批移民台湾。第次是郑芝龙受明招抚,平息台湾群盗。任三省总兵大将,组织大批民众到台湾开发。第次是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带着数十万军民移居台湾。第次是施琅平台统一祖国,也带数万军民到台湾。移民为祈求神明保庇平安横渡台湾海峡,普遍带着龙山寺观音菩萨的神像和香火,定居后就在当地建龙山寺,共约有400多座;其中最著名的同名龙山寺,是鹿港龙山寺、台北艋岬龙山寺、凤山龙山寺、淡水龙山寺、台南龙山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施琅》)

  鹿港龙山寺是台湾最古老的龙山寺之一。据安海《龙山祖庭释氏传灯录续辑》记载,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安海龙山寺僧人肇善塑了一尊观音像,到普陀山朝圣,不料海上遇风失控,船只漂至台湾鹿港,于是就地草创鹿港龙山寺。康熙廿五年(1686年),肇善率领百余名僧俗弟子,回安海龙山寺谒祖进香,恭迎观音像分灵鹿港。乾隆十八年(1753年),晋江移民陈邦光发起扩建鹿港龙山寺,建寺工程历时30多年。整座庙宇的布局和建筑工样完全仿效安海龙山寺,直接从晋江运去杉木和红砖,并由闽南能工巧匠负责施工,还特地聘请晋江石雕名师到台湾雕刻一对石狮;大殿挂的张瑞图“通身手眼”匾额,也是从安海龙山寺复制去的。鹿港龙山寺平面布局为坐东向西,违反背山面水的常理,据说是为了面向晋江安海的祖庙。

  台北艋舺龙山寺内,雕有一副楹联:“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万劫;占东瀛胜地,灵钟文甲,重修宝刹辟三摩。可见该寺分灵于晋江安海龙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