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恺
【字克谐,号抑斋】

  李邴之后。
  番禺令
(廉干有才名。委掣东莞夷税。却金坊记。却金亭碑。)
  吏部稽勋司主事、兵部车驾司郎中。
  湖广按察副使、辰沅兵备道。
  居家
(支持构筑惠安县城。抗倭守城。购天马山仙游七村归惠安。)
  评价

  李恺,字克谐,号抑斋,明·惠安县螺城镇西北街人;李慎之兄。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广东番禺县令、礼部稽勋司主事、兵部车驾司郎、湖广按察副使。约卒于万历廿年(1592年)前后,享年81岁。

  李恺李慎兄弟二人嘉靖年间相继中举入仕。惠安县城曾立有“科第联芳坊”、“天官坊”李恺在惠安螺城打铁巷建“天官第”府宅,李慎在惠安北门蒙恩赐建“冏卿第”府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旧《郡志》、《清源文献》”为作《传》。乾隆《泉州府志·卷42·李恺》、同治《番禺县志·卷32·列传1·宦迹·李恺》有传。

李邴之后

  宋室南渡时,山东钜野人、太师李邴随迁入闽,卜居泉州。(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邴》)

  至明朝中叶,李邴裔孙李讷庵(名)迁居惠安北门,李讷庵的4世孙李经李恺李悌李慎三兄弟(5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李恺,字克谐,号抑斋,惠安人,宋·太师之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恺》:李恺,字克谐,惠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李恺》:李恺,字克谐,号抑斋,惠安人。宋·文肃公之后。”

番禺令

  李恺于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科乡荐中刘汝楠榜举人第二名,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举林大钦榜进士,授广东番禺县令。

  廉干有才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嘉靖十一年进士,授番禺令。治番禺,廉有材名。”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李恺》:“嘉靖戊子乡荐第二,壬辰进士,授番禺令。”

  委掣东莞夷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上官委掣夷税,安静不涅;夷酋欢呼,奉千金为寿,却还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恺》:“东莞,番舶所辏,县令掣税羁縻之婪者干没其间。征税如额,夷酋欢呼。”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2·李恺》:“上官委掣东莞夷税,如额不染,夷首欢呼,奉千金为寿,却之。”

  明朝对海外贸易,被限定于严格的“朝贡”仪式之下,被允许朝贡的国家有真腊、苏门答腊、锡兰、暹罗、占城、渤泥、古里、古麻刺、爪哇、柯文、满刺加等国。明初,在浙江、福建(泉州)、广东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外国入贡、贸易等事务;贡品外的其余货物,就在市舶司所在地互市出卖。朝廷严格控制各国使节、商人来华的数量、日期和船数,且要验证“金叶表文”等方准入境,否则一律驱逐。就是与外国商人通商,也是由官府垄断,不许私人经营。

  永乐元年(1403)起,市舶司都由朝廷内臣主管,并设市泊所。永乐廿一年(1423年),明成祖诏定对暹罗(今泰国)和爪哇(今属于印尼)使臣等进口物货,实行特别优惠政策,不仅免税,还“给与价钞”(赏给和货物相等的钱钞)。但到明代中叶,官场腐败,负责进出口商船事宜的官吏对东南亚诸国的商船采取封船抽分(按货物比例征收实物为进口关税)。

  到广州必经东莞,东莞番舶云集,是当时主要港口之一,属广州府管辖,设东莞河泊所,位莞城所前街。嘉靖(1522—1566年)间的东莞,辖区包括今香港、九龙、虎门、深圳、东莞县城(莞城)。嘉靖中曾一度革去市舶太监,河泊所大权失落,不少府、县官吏视主管市舶贸易为肥缺,直接插手,常借抽分、盘验番舶之机向外商敲诈勒索,中饱私囊,对外贸易口岸的抽查货物和课税,不得不采取“易官互诘”办法,“遣知县有廉干者往舶抽盘”,互相监督制约。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番禺县令李恺被授予“府临稽舶,译究夷状”全权。时暹罗来华首领柰治鸦看带着本国国王的文书引信和向明朝廷进贡的货物来到东莞港,等候验货入关。值番禺县令李恺主持对外贸易事务。李恺发现暹罗商人“费浩获微”,更有税官借权勒索,若有不从,则妄自增税,于是上书上级部门,建议“更制设规”,简化验货课税手续,“不封舶,不抽盘,责令自报其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毋得骚扰。”若外商敢于诈匿不报实者依法处理,差役有妄自加征勒索者则严惩。

  事后,柰治鸦看李恺百金酬谢,李恺坚辞不受。柰治鸦看只好携金二百两前往广州藩司,找到广东通判、侍御王十竹,恳请其将这钱款用于在东莞建坊挂匾、筑亭立碑,以表彰李恺却金廉政的美德。

   广东布政使司准其请,行文命署东莞令吕琼办理。嘉靖廿年(1541年),选址东莞演武场旁建“却金坊”,又称“却金流芳坊”。此处原有东莞古河道与码头。七月,东莞县丞李楣见有坊而无碑,遂请嘉靖十三年(1534年)抗疏弃官归的两京刑科给事中、东莞城外圆沙坊(今莞城王屋街)人王希文为撰《却金坊碑》立石;时李恺已擢吏部稽勋司主事去。

  嘉靖廿一年(1542年),巡按广东监察御史、莆田人姚虞宗舜)来粤视政至东莞。姚虞“数闻却金事,及历东莞,又见却金扁(匾),于心实慕焉,驻马迟回久之。盖重感李子之政,良心之在诸夷未尝泯也。”鉴于《却金坊碑》所记议论多而“却金”史实简,东莞知县、晋江人蔡存徽建议另建却金亭,请姚虞撰置碑刻“记其实以贻不朽”,是为《却金亭碑记》,是年十一月冬至日立石。

  但立《却金亭碑记》的东莞知县、晋江人蔡存徽却是一个贪酷官吏,建“却金亭”“却金亭”碑记时正来任之初,借此为自己树名。明·崇祯《东莞县志·卷8·外志·贪酷传·蔡存徽》:蔡存徽,晋江人。嘉靖二十一年来知邑事,赃贪贿赂,惨极非刑,吮民膏血,民不聊生,母死匿丧。事发,拿问究赃,连夜遁去。”

  万历廿四年(1596年),广东监察御史惠安人刘会、东莞知县福建候官人李文奎重修“却金亭”“却金流芳坊”。这次重修,没立重修碑,而是分别在两原碑基础上,磨去一些字,新刻上重修者和督修者字样,今两碑磨去之迹宛然可辨。(见下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会》)

  却金坊记

  《却金坊记》为明代却金坊碑刻。

  “却金坊”立于嘉靖廿年(1541年),原位于莞城外演武场南(今光明路教场街口北侧),是红砂岩方石所砌山门,正门宽约4米、高5米,两侧门宽约2米、高4米。新中国成立初,红石柱门间用泥砖封住,曾作临时房子;屋顶塌了,有人用以养鸡;廿世纪50年代后期充作民房;今无存。

  《却金坊记》碑刻年久毁损漫灭,1985年移东莞市博物馆保存。石刻大理石质,弧首方座,四周刻云海纹,高148厘米,宽68厘米,碑文楷体,30行,满行48字,提头1字或2字;篆额“却金坊记”。碑文收入王希文《石屏遗集》、崇祯《东莞县志·卷7·艺文4·垂芳》、民国《东莞县志·卷93·金石略》。

  碑文曰(原碑刻一些文字漫灭或舛错,据上引各书记录校正或校补):

  “赐进士出身、征仕郎、两京刑科给事中王希文

  赐进士、南京工部屯田清吏司郎中、番禺劳绍科书丹

  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进阶朝列大夫、五羊毕廷拱篆盖

  皇明御宇,万邦攸同。重译颂圣,岛夷献□。然来之不拒,则伪者日趋,遂窥垄断。□有榷征,□志量衡,易官互诘,课三之一,馀许贸迁,丛委兑交,供亿顿烦,利害均焉。

  嘉靖戊戌(嘉靖十七年,1538年),惠安李抑斋公前宰番禺,俯临稽舶,译究夷状,察其费浩获微,而吾之得不偿失,咸匪永图。乃更制设规,听其自核,敢有诈匿者,抵法则常。甫旬日而竣事,又旬日而化居。犬羊有知,从臾欣戴,且致私觌,以图报称。公麾之曰:‘彼诚夷哉!吾儒有席上之聘,大夫无境外之交,王人耻边氓之德,兹奚其至我?’夷酋柰治鸦看者再恳,再却;乃以百金偕其使柰巴的叩之藩司,欲崇坊以树观。侍御王十竹公判谓‘忠信可行于蛮貊,而良心之在诸夷,未尝泯也。’遂不遏其请。行邑署篆吕琼,判中山君,议于濒冲,刻日鼎建。□飞鳌奠,过者崇瞻。咸谓公能垂不报之德,成不朽之功,而速化不可化之人,其何道也。时公膺召入铨部,亦罔攸闻。

   既而邑丞、祁门至,首访殊典,久未镌勒,谓文昔叨掖垣,曾疏抑番舶,宜知巅详,属言以昭厥垂,王希文再拜,逊且揆曰:‘夷贡惟常平,法惟公,官廉惟职彰善,树风雅,权德之兼岩谷,其遏能云。况公政泽,流溢邻封,却金光声,聋腾荒徼,侏□能言,道口且碑,奚文之赘。无已,其崇体之说乎?’

  夫国之体,纪纲也;政之体,本末也:士之体,廉节也;上下之体,名器也。四体立,而万事理矣。自汉武开边,夷贡始入中国。唐监以帅臣。开元,波斯淫巧已极,王处休所谓资忠履信,贻厥将来,确论乎?开宝杭明,崇宁纲运,泉货泄之外境,患滋甚焉。我圣祖监殷,著为厉禁,虽诸番称贡,先验剖符,官给钞易,而暹罗爪哇,实则蠲之。法久弊萌,律愈严,而奸愈巧。间或闭或通,闭则隘悬,通则失体。夫明以贡来,而实以私附,不责其非专,而且资之贸易,得其物不足以菽粟,而吾民且膏血焉。业已封□,而中易其人夫,既任之而复疑之,非可使闻于夷邦也。缙绅名流,猥以衡石而鞭算之.不亦卑乎?异哉!

  李恺立法,计其大而略其微,蔌其本而因抑其末。遵复制典,一举而五善集焉。故不拒其来,以示广也;令其自核,以导忠也;不再稽疑,以怀信也;却而不屑,以示威也;惠之不费,治之以不治也。泽广则华尊,纳忠则夷顺,孚信则远柔,威崇则纪立。治而置之,则名正体定而法行,识者于兹一端,已占其为台辅器矣。惟王仁无外,宰相则论道以弘其仁,铨部则为天下得人以行其仁者也。公小试其道,而化及夷邦,今兹天曹又登庸俊良,俾宇内阴受其赐,阶是而宰均持衡,则斡旋之速,又何如哉?

  若夫崇坊之举,所以峻其防也。防夷以杜渐,防民以止趋,防奸以禁慝。使庶僚知所劝且儆焉。此则当道之公,良有司之职也,公奚与焉.又奚御焉。

  予既为兹说,质之郡伯藩泉诸名公,咸日:‘立德立功,纪言纪事,可以备野史矣。’乃登于石。

  嘉靖二十年(1541年)岁次辛丑秋七月,东莞县丞、祁门李楣谨立。

  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闽惠安刘会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会》)

  东莞县知县、侯官李文奎重修。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吉旦。”

  按:万历廿四年(1596年)重修时,就原碑磨去“东莞县丞祁门李楣谨立”后的两行,重刻“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闽惠安刘会重修”、“东莞县知县侯官李文奎重修”两行;重刻的两行字距不等,字迹不同,磨痕宛在。并在原碑左边末端加刻“万历二十四年吉旦”一行。

  却金亭碑

  却金亭在莞城北门外之演武场(今莞城光明路与教场街交会处),内立有碑刻,称“却金亭碑”。亭久废;“文革”时期,“却金亭碑”碑面全用石灰封住,群众挂上毛主席像,贴上“永远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标语,得以幸存。现碑仍存原址,2006年底复建木石结构的仿古亭子以保护之。

  “却金亭碑”石质坚致,蟹壳青色,高184厘米,宽102厘米;上部弧形,雕刻细腻的云海花纹,花纹间是古篆体的“却金亭碑记”碑额,保存完好;碑面南立,至今字迹清晰;碑文楷书,21行,满行50字,提头高1字;碑体周边饰云纹。红砂岩方形底座,长143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

  “却金亭碑”于1979年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列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曰:

  “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莆田泽山姚虞?宗舜撰文

  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潮郡磨汀郑一统篆额

  赐进士第、礼部员外郎、闽山少峰林应亮书丹

  姚子姚虞曰:

  余按南粤之境,盖数闻却金事。及历东莞,又见却金匾,于心实慕焉。驻马迟回久之,盖重感李子李恺之政,良心之在诸夷,未尝泯也。

  李子以名进士来尹番禺,番禺隶广州为附郭,居要冲,政务纷纭。李子奋然有作,兴利划弊,与民更始,一时区画,无问剧易,周不称平。

  嘉靖戊戌岁(嘉靖十七年,1538年),暹罗国人柰治鸦看等到港,有国王文引,自以货物亲附中国而求贸易。有司时而抽分之,是亦抑逐末以宽农征之意也。其来在昔,无论今日,但抽分之委,世所染指。人之得委抽分也,往往以贿赂而速官谤,则又妄益番人之税以掩其迹,何取哉!

  惟时李子承委是事,乃言曰:‘有司之待夷厚矣,岂其使人肆贪婪以逞其淫,而弃中国之体,必不然矣。之意也,不封堵,不抽盘,责令自报其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毋得骚扰。’条其议于抚按,且图定式。既报可,李子乃不封堵,不抽盘,责令自报其数而验之。无额取,人役不骚扰。

  且重金之却也。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李子一言,而华夷胥感。夫天覆地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故泽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器械;工商不菑畲,而足菽粟。贸易通,则货财殖;货财殖,则民人育;民人育,则德化弘。《易》曰:‘中孚,豚鱼吉。’子是役也,夷人思报莫得,相率状其事于十竹?子,愿捐百金,谋亭之于东莞,将以顺夷情而彰公道。王子重韪之,檄有司者听其义举。

  乃于邑演武场之南,树坊立匾,题曰‘却金’,足称休光旧矣。然未有碑也。岁壬寅(嘉靖廿一年,1542年),知县蔡存微谓:‘匾以族廉,盛事也,不有碑之,吾惧其猥焉圮也。’于是以其状请诸姚子纪其实,以贻不朽。

  嗟乎!余何可拒而没李子之贤哉?李子今征入为天官尚书郎,勋业□□焉未艾也,此奚足以尽之邪?虽然,天下者,一邑之积也;一邑者,天下之推也。政有大小,而道无二致,倘臻其极,则此举权舆之也,岂惟李子哉?维彼碑亭,起瞻壮睹,望之岿如,枚枚渠渠。贤者过之,询之足以兴;不肖者闻之,则有□颡而赧面者也。噫,令用意亦可嘉已。

   李子,字克谐,别号抑斋,福建惠安人。

   大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1542年十一月冬至吉日

  东莞知县蔡存微谨立。

  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闽惠安刘会重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会》)

  东莞知县、侯官李文奎督修。”

  按:

  ①重修时在“东莞知县蔡存微谨立”后磨去两行,刻上“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闽惠安刘会重修”、“东莞知县候官李文奎督修”两行,字迹与原碑文明显不同,至今磨去之字痕迹宛然。

  ②重修时间此碑无记,应与重修却金坊同时,即“万历二十四年”

吏部稽勋司主事、兵部车驾司郎中

  李恺入为吏部稽勋司主事、郎中,转兵部车驾司郎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

  “入为吏部主事,以稽勋调武部郎。”

 “既晋铨曹(吏部稽勋司),杜私谒,植善类。时户部天佐上疏,被廷杖,毙狱中。尸出,悲壮挥泪,出资而殓之。

  按周天佐事:嘉靖廿年(1541年)正月甲子日,天下微雪,群臣上颂称瑞,河南道监察御史杨爵独感愤直言,揭朝政弊端,结果遭廷杖交东厂刑讯。四月,九庙同遭火灾,世宗下诏大臣条陈政事得失,户部主事周天佐(字迹山)为杨爵申冤,要求宽宥谏臣,复遭廷杖,挞死东厂。李恺与乡人出资为之收埋,写下《户部主事周迹山罪录》一文,“叙其始末,以贻其家,复为诗十章以吊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周天佐》)

  李恺入仕期间,官场上下苛民营私、贪墨成风。他曾愤愤斥责:“今之为吏者,小民事至,辄开私门,以求盈筐箧,斤斤求民过失,而诃及微细,或专意殿簿,屈节迎送……”疾呼“今之郡县牧令……平刑释冤,务省徭役,薄收赋税”

湖广按察副使、辰沅兵备道

  后李恺出为湖广按察副使、中宪大夫(正四品)、辰沅兵备道,嘉靖廿六年(1547年)罢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出为湖广按察副使。宪楚,六月罢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恺》:

  “历升湖广按察副使,备兵湖北。

  时苗寇横发,调三省不能制,抵任三月,擒斩三百余人,余党悉降。

  以病乞归。”

  李恺“操行端严,兼通谋略。”

  “宪楚时,苗寇横发至,调其三省不能诛讨。公抵任三月,谈笑而处,剿抚得宜,苗咸畏威而怀德,欲树铜柱以追伏波(汉·伏波将军)之烈,以忧未果。”

  处理当地苗民赋税,李恺“安静不涅,如额不染,苗猷欢呼,筹千金为寿,却之。”

居家

  嘉靖廿六年(1547年),李恺解绶退归,筑宅第于惠安县城,过着“我有东山亩,飘飘自不群”的隐居生活。

  居家期间,李恺最受称道的有支持构筑惠安县城和抗倭守城两事,时任广东参政的惠安三朱人朱一龙为撰《全城功德碑》(下面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碑)。

  支持构筑惠安县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恺》:“嘉靖壬子,岛夷犯吴越间,惠安故无城,都御史某议城之,属董役。旦夕行视,出私财以犒。”

  时倭患尚未弭平。惠安的崇武、莲城、小岞、峰尾、獭窟因地濒海滨,在明初已筑城池防御,而县治无城。

  嘉靖卅一年壬子(1552年),倭寇犯吴越间,提督军务巡抚都御史王思质莅闽,商议在长乐、福清、惠安三邑筑城防倭。一些士大夫不以为然,认为“时幸无事,遽不宜内自骚扰”李恺“力是幕府之议,而慨然以身当其役”

  嘉靖卅二年(1553年),惠安县治始筑城。在筑城施工中,李恺参与校阅基地,寒暑不避。石匠在悬崖峭壁采石受伤,“众皆哗然”李恺矢志不移,“椎牛酾酒召犒诸从役慰劳鼓舞……故民喜于趋事,不知征召版杵之劳……”

  嘉靖卅三年(1554年),周长3256米、高6.3米的惠安石头城终于竣工。

  抗倭守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性倜傥扶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陷福清,乘胜直走惠安。令方有违言,闭阁不出;署邑者移库,狱于郡城(泉州)率士民跪泣,拥令出,登陴誓众,亲立矢石,御贼七昼夜;更为行金,以携其党。会郡中援兵至,贼乃解去。”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恺》:

  “城完,贼自福清趋城下,邑令林威卧阁不出,集父老排县,合泣请令为守城计。令感义,登陴防御。

   日未中,寇至,力战却之。贼以布梯冲车瞰城,暴雨至,雉堞崩,且葺且拒,益厉死守。

   会郡中援兵至,挹酒馈劳,与里人张宇防饭携浆,躬餔守者。贼势蹙,率营遁。

  惠邑得平,皆御悍之力。”

  嘉靖卅七年(1558年),倭寇数千人入闽,在劫掠福州、福清、莆田之后,于四月二十六日直逼惠安城。邑中大姓殷户十之八九逃难他乡;县令林咸又已解绶即将离境,接任孙节闻谍报也先期托故避于泉州,县里只留有县丞、主簿、典史、训导等一般佐吏。县失主令,人心惶惶。

  时李恺李慎[嘉靖廿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解绶退隐在家。李恺李慎兄弟举人张惟心、生员张宇、耆绅谢有功“集诸父老计曰:‘若我等亦去,则一城之生命残矣!城虽卑,人和足恃,与诸君倡义同守,上为国家全城,下为乡里保其室家,可乎?’皆曰:‘诺!’”又率众恳请林咸作主,表示虽休废,敢为士卒先”林咸即与李恺等焚香祝天,誓与惠城共存亡,商议守战计划,民心略定。

  为加强守城力量,李恺独捐颐老之金八百两,助募獭窟乡骁勇死士数十名守城。为鼓舞杀敌士气,他还各袖十金奖赏击杀倭寇有功的守兵;守军如有退避等情,即以军法行事。

  城池被围六昼夜,守军的粮食、燃料日见短缺,李恺慨然以自家粮米及牛羊数十头充公助饷,拆毁盛米的大粟桶充当燃料。连李恺夫人也不避艰危,走出府门,为守城战士烧饭做菜。李恺夫妇之举,深深激励全城人民和守城战士,数百男女老少争相抱砖抬石上城,以助掷杀攀墙登梯之敌。

  其间,在城上、城墙根都有几次激战。倭寇以冲车、云梯、箭矢、火铳配合进攻,情势危急。李恺日夜随着林咸等,不避矢石,头戴斗笠,仗剑徒步,登城巡视督战,安定军心。曾有三箭从李恺身边射过,他毫不畏缩,照样喊杀助威。同时,李恺“募死士入贼以金饵携其贼酋”

  倭寇遭到顽强抵抗,损失空前,倭酋哀叹道:“攻福清,一铳三毙而陷一城;惠城真劲敌也,前者死后者继,去福清远矣!”后见外援到,才在城郊各乡大肆杀掠一番逃离惠安城。

  3天后,倭寇又卷土重来,杀掠县郊各乡。李恺协助守城;林咸率领一支民兵出城追剿,直捣鸭山,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连杀数十人,后被围中箭牺牲。

  因退敌保城功绩卓著,民众为建“保障亭”朱一龙《全城功德碑》有曰:公慷慨有大节,才不尽用,居当桑梓而能立功后世,其尤芳云!

  《泉州府志·卷37·纪兵》中的有关嘉靖三十七年倭患的记载是:“四月,倭从郡境长坑头登岸,由龟湖突至安平,官兵追击大败之。是月至惠安,知县林咸率乡官李恺等拒守,城赖以全。倭遂分为二队,一由海道寇鸭山(在惠安东园附近)战死;一由凤山、清源山寇南安,时南安无城,居民避,贼无所掠,仍遁。五月至郡城石笋桥,巡按樊献科率属固守二十余日,贼复攻永宁城,不克而遁。”

  购天马山仙游七村归惠安

  今泉港区域的方言,大致可分3部分:①山腰、前黄、涂岭3镇属闽南语系。②后龙、峰尾、南埔3镇介于闽南语系与莆仙语系之间,由于两种语系的交叉渗透融汇,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③界山镇,特别是邻近枫亭、位居天马山下的南庄、港西、东丘、交界塘、柯寨等村落,则是纯粹莆仙腔,称“顶路话”。自明末至今,由于地域管辖的变化,“顶路话”也多少融进了“下路话”的某些成分,有别于正宗的莆仙话了。这个地域变化,与李恺有关。

  明末清初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人郑得来著枫亭地域的首部地方性史志《连江里志略》载:“七里岳,仙游、惠安分界。古仙界至白水坑,惠邑李恺居天官时,买天马界乡田地,唆藩司改割版籍,移界植此,里庠光宠争之不胜。公大丰公赠君也,汶阳见侵,虞芮莫质,仙之土田狭、赋税重,率由此。”按:薛光宠,字德驭,号龙川,仙游枫亭人;以子薛大丰任广西平乐府知府、贵州毕节按察司副使之贵,封中宪大夫。

  原来,泉州府惠安县与兴化府仙游县以白水坑为界。南庄、港西、东丘、交界塘、柯寨5村落,一直隶属于仙游县下区连江里(今枫亭镇),讲莆仙方言,流行莆仙习俗。但由于地理位置紧邻惠北,与惠北“下路人”工耕匠作或商贸嫁娶来往频繁,倒与仙游一方有些疏远。

   李恺对界山(介山)天马山一地情有独钟,曾说:“此下有蹲鸱(古指鹞鹰,一释大芋)造物者,留此作为我的乡野之居。”他后来就在此过着恬淡的乡村生活,耕读著述,将其诗文集署名《介山集》。

  李恺以原仙游枫亭境内南庄、港西、东丘、交界塘、柯寨5村以及岑兜、秀溪(今属涂岭镇)2村共7村,与惠北地缘紧邻、习俗相近、便于管辖为由,通过浙江福建军务总督王忬,提议把7村从仙游县划出归属惠安。得王忬等首肯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7村落之地买断,从此,这7个村落计10000亩土地、5000口人丁,便归属惠安县管辖;并把原先位于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移到现在界山镇界山村交界塘。

  据《莆田县志》、《枫亭志》载,当时上述7个村落虽划归惠安,但税粮仍由仙游枫亭负责。枫亭人长期觉得很是吃亏,这一公案一直延至清·雍正(1723—1735年)间,田赋才交割清楚。

  仙游七村归惠安的时间,志无明载,一般认为在嘉靖(1522—1566年)间,最可能的是在嘉靖卅一至卅九年(1552—1560年)之间。

  一是此事是得到王忬帮助的。王忬出任浙江福建军务总督是嘉靖卅一年(1552年)春,在任时间并不长;曾巡视浙江及福建的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四府。未几,进右副都御史,旋加兵部右侍郎,代蓟辽总督,嘉靖卅九年(1560年)为严嵩所害。

  二是惠安县令叶春及《惠安政书》,“自序”云:“舆图之兴,自隆庆五年(1571年),诸籍更定,迄万历元年(1573年),三年而成。”《惠安政书》中,以上诸村所在地已归惠安县十三都添奇铺,赫然画入图表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春及》|《泉南著述·郡邑志乘·县志》)

评价

  李恺大约卒于万历廿年(1592年)前后,享年81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惠人德之,没,邑送葬者千余人。”

  李恺李慎卒后,就“保障亭”地改为李恺李慎乡贤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专祠·李恺李慎乡贤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副使李抑斋先生》:

  “少以豪杰自命,每读古忠义传,感慨欷歔,如将从之。既贵,无所纷华,独葬亲,缮祠置田供祀,则不辞费。

  自诸生时,即贫甚,气岳岳不下人。尝曰:‘今卿大夫亢不下士,士当以清风明月、迟日红花胜之。’

  所论著,苍然有西京气骨。有《介山集》(《介山诗文集》)行世。”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李恺》:“著有《介山集》。”

  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68·艺文1》:李恺,《介山集》12卷。”文章铨选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收录晋江籍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23》:李恺《介山集》十六卷。”

  时人誉其“文追西京,诗步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