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7划—沈)

  沈有容[字士宏,或作士弘,明·安徽宣城人。武举出身(千总、世荫千户、都司佥书授指挥)。守浯屿、铜山(钦依把总)。守石湖(澎湖之战)。谕退红毛番。卒(登莱总兵官)。]
  沈愈、
  沈佺期
[字云祐、云又,号鹤斋、复斋。明末清初·南安县卅八都后园村人(古称“侯源”,属石井雄山后围,今南安市水头镇星辉村后园自然村),晋江籍。身世与早年。崇祯十六年进士,累吏部郎中。南明·隆武元年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隆武覆灭,隐迹民间。遯迹厦门,为郑成功幕府上客。流寓台湾(入台。以医药济人。参组“海外几社”。)。康熙廿一年卒于台湾。]
  沈周
(字望之)、沈海、沈翘楚、沈亨(字体敬,一字潜吾)、沈思礼
  沈宸荃
[字友荪,号彤庵,谥“节愍”、“忠节”。明末清初·宁波慈溪观海卫镇沈师桥昭13房人。崇祯进士,授行人。弘光擢山西道监察御史(福王•朱由崧立:山西道监察御史。封授彤庵夫妻。封赠彤庵之父母。)。举兵邑中。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右佥都御史。累至东阁大学士(至闽。清师克闽。迁师舟山。)。从扈厦门、金门。没于海。身后。]
  沈朝聘
(清初·奉天府人,亦作“辽东人”,籍汉军镶蓝旗。镶蓝旗笔帖式。晋江知县。茂州知州,台湾知县。霸州知州,顺天巡抚。官至大中丞。)、沈维龙(字震卿,号宗西,明·晋江人。)

沈有容

  沈有容1555—1628),字士弘《明史》),或作士宏(《泉州府志》),明·安徽宣城人沈宠孙,沈懋敬次子。万历间任千户都司佥事,授指挥,守浯屿(原属漳州龙海港尾镇,又徙浯屿水寨于晋江县蚶江石湖)、铜山(今属漳州东山县铜陵镇,钦依把总,各指挥听其节制。

  《明史·270·列传158·沈有容》有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浯屿把总·沈有容(同治补刊本)据《景壁集》为作传

  武举出身(千总、世荫千户、都司佥书授指挥)

  沈有容于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中武举,任昌平千总;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有功,万历十五年(1587年)世荫千户,迁都司佥书,授指挥;又从宋应昌援朝鲜。

  《明史·卷270·列传158·沈有容》: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佥事之孙也。幼走马击剑,好兵略。

  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1584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辽东巡抚顾养谦召隶麾下,俾练火器。

  十四年1586年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录功,世荫千户。

  迁都司佥书,守浮屠谷。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

  ·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浯屿把总·沈有容沈有容,字士宏,宣城人。万历己卯武举,由世荫千户、都司佥事,授指挥。

  守浯屿、铜山(钦依把总

  沈有容从朝鲜回来后,为防倭寇,福建巡抚金学曾起用沈有容钦依把总,守浯屿(今属漳州龙海港尾镇)、铜山(今属漳州东山县铜陵镇)。请罢尖粟船税。万历廿九年辛丑(1601年),寇掠诸寨,沈有容在东碇附近海域击败之,继而收复铜山、南澳等地;逾月,又与铜山把总张万纪败倭于彭山洋(今澎湖列岛)。

  【按: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由武进士或世勋高等题请陛授以都指挥体统行事者,谓之钦依把总。

  《明史·卷270·列传158·沈有容》:

  “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逾月,与铜山把总张万纪败倭彭山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浯屿把总·沈有容

  “守浯屿,钦依把总,各指挥听其节制。

  时遣中官监税,只及货物,而尖粟不与焉。征者诡云尖粟不税,但税尖粟船。与是度广狭,准额赋,民甚苦之。奔告有容有容曰:税船则粟不至,民益艰食。此假托滥征,中官固不闻也。即为走檄请命,而中官果谓不闻,亟罢之。环海商民感德勒碑。

  “辛丑,寇掠诸寨,有容击败之。逾月,与铜山把总张万纪败倭于彭山洋。

  守石湖(澎湖之战)

  万历廿九年(1601年),泉州府知府程朝京[万历廿三年(1595年)]议徙浯屿水寨于石湖(属晋江县蚶江),沈有容领命重建寨城,周五十二丈,基广一丈四寸,高一丈四尺,门一。万历卅年(1602年)完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程朝京》、《泉州“邑卫所司”城·石湖城》)

  沈有容守石湖时,倭寇据东番(今台湾)为巢,四出剽掠。万历卅年壬寅十二月初八日(1603年1月18日),沈有容率舟巡海,与倭遇,以14舟殊死战,纵火沉倭6舟,斩首15级,夺还男女370余人,倭遂离开东番,使海上息肩者10年,取得中国军民在台湾的第1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明史·卷270·列传158·沈有容》:

  “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

  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浯屿把总·沈有容

  “既而太守程朝京以浯屿水寨北去崇武四百里,缓急莫应,议徙寨于石湖,属有容经理。爰度地相宜,庀材鸠工,监司防海寨署及元武祠、演武场次第兴建,屹然重镇。

  “倭据东番(今台湾)为巢,四出剽掠,沿海戒严。

  有容其地势,部署战舰,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壬寅腊月,乘风破浪,过澎湖,与倭遇,诸士卒殊死战,勇气百倍,格杀数人。纵火沉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女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旄倪壶浆饩牵来犒我师曰:将军再造我也!海上息肩者十年。

  事闻,将吏悉叙述功,有容止赉白金而已。

  谕退红毛番

  澎湖历史上为晋江所辖,“地处海峡中流,扼鲲洋之天险,素为兵家所必争。”税使高寀受贿召红毛(荷兰)番长(舰队司令)韦麻郎(Waijbrant)到澎湖互市。万历卅二年甲辰(1604年)七月(公历8月7日)韦麻郎驾三大艘泊澎湖之岛通译求市,并役使当地居民“伐木筑舍,为久居计”

  明廷派驻守蚶江石湖的政令都司沈有容到澎湖驱逐之,奉命率战舰50艘进剿。沈有容受命后,“先声而后实”,于公历11月16日出奇不意地“单艇见虏”,向韦麻郎严肃宣谕国家主权,指陈利害,致韦麻郎感悟,索还所贿高寀金,伺风于12月15日扬帆离去。住民在澎湖岛马公镇天妃宫阁上左壁,为树《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以记,习称“澎湖第一碑”

  ·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浯屿把总·沈有容

  “甲辰七月,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泊澎湖之岛,通译求市,税使受贿召之也。佥谓兹举利一害百,万不可从,以属有容

  乃轻袍缓带,径登其舟,为谭陈国家威德、封疆峻限,与夫主客劳逸之势、持久坐困之苦,声韵雄朗,意气磊落。麻郎感悟,索还所贿金,伺风(于1215日)便扬帆而去。

  自是鲸鲵消戢,溟波永靖,濒海之民,咸颂其德。叶向高有《改建浯屿水寨记》、黄凤翔有《将军靖海碑记》、李光缙有《却西番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叶向高黄凤翔李光缙

  清·光绪《澎湖厅志·卷11》载:

  “万历廿九年1601年),有海澄人李锦及奸商潘秀郭震久居外夷,语其酋曰:‘若欲通贡市,无如漳州者。漳南有澎湖屿,去海远,诚得此,贡市不难成也。’酋曰:‘若守土官何?’曰:‘税使高采嗜金甚,若厚贿之,彼特疏上闻,事必谐矣。’酋曰:‘善。’乃代为国书移,俾赍以进。守将陶拱圣大骇,系于狱,逸去。

  初,与酋约,如有成议,当遣舟相闻;而酋急不能待,卅一年(?应为卅二年,1604年)七月,即驾大舰直抵澎湖。时汛兵已撤,遂登陆伐木筑舍,为久居计。

会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沈有容将兵往谕。有容负胆智,大声论说;夷人露刃相诘,有容无所慑,盛气与辩。酋心折曰:‘我从不闻此言。’时抚按严禁奸民接济,酋乃去。”

  沈有容规劝韦麻郎的详细过程,有野史载:

  沈有容首曰:“吾奉制府命,移大军剿汝;吾念若小丑效顺,不足烦征讨,特来劳若,无久淹吾地,若亦知市不成乎。”韦麻郎相顾失色,当即约定归期,但几天后迟疑不动。

  沈有容复指陈利害:“中国断不容远人实逼处此,有诳汝逗留者,即是愚尔。四海大富,何处不可生活?”

  又闻韦麻郎欲行贿赂,斥曰:“堂堂中国,岂乏金钱巨万!”韦麻郎心折而叹服:“从来不闻此言。”

  韦麻郎的卫士拔剑相迫:“中国兵船到此,想似要与我相杀,就与相杀何如?”沈有容厉声道:“中国甚惯杀贼。尔等既说为商,故尔优容,尔何言战斗……岂未睹天朝兵威耶!”韦麻郎闻之心惊,“缩颈坠泪”终撤。

  卒(登莱总兵官)

  沈有容后历登莱总兵官。崇祯元年(1628年)卒

  ·乾隆《泉州府志·卷31·名宦3·明·浯屿把总·沈有容后历登莱总兵官。卒,赠都督同知,赐祭葬。

  沈有容辑有《闽海赠言》7卷。有诗云“携尊登眺兴偏浓,景物清恬日色溶。波浪千层翻地轴,风云八卦结天冲。塔边残垒空芳草,泉上悬崖有老松。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

沈愈

  祖籍永春仙岭,明·万历间侨居印尼巴达维亚。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印尼荷兰殖民当局在巴达维亚推行“甲必丹”制度,指派华侨担任甲必丹,管理华侨事务。沈愈及其子景昆、松茂相继为巴城甲必丹。

 

沈佺期

  沈佺期(1608—1682年),字云又,号鹤斋复斋,明末清初·南安县卅八都后园村人(古称“侯源”,属石井雄山后围,今南安市水头镇星辉村后园自然村),晋江籍。

  康熙版《南安县志》有片断资料。清•徐鼒《小腆纪传·卷57·列传50·沈佺期》、《台湾府志》、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沈佺期》有简短本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同治补刊本)据“台湾府志”、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采泉州、台湾《府志》”为作传。

  身世与早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沈佺期,字云又,号复斋,南安人,晋江籍。”

  民国《南安县志·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右,号复斋,雄山后园村人。

  其祖母陈氏偕媵励志守节,捍外侮,抚孤儿,有鸬鸠之均、熊胆之教。

  佺期自幼读书,能刻苦自树立。”

  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沈佺期》:沈佺期,字云又,福建南安人。”

  沈佺期是后园氏二房7世。

  民间保存的后园村氏谱牒戊寅年孟秋月二房派系》载:“阅七世则有佺期者出,赐进士出身,官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

  后园氏始祖沈尚,从同安县十一都迁后园。明•故沈朝,号纯朴余氏墓志铭》(现藏泉州市博物馆)称:纯朴,故同安县十一都人也,幼随父迁寓南安县三十八都后园村居焉。”《侯源沈氏族谱》称,沈佺期之父是沈廷璋

  沈佺期的世系是:沈尚沈朝沈潜居—(次子)沈天保—(长子)沈维翰—(次子)沈廷璋—(长子)沈佺期

  沈佺期祖、父早逝,其祖母陈氏及媵励志守节。明·万历(1573—1620年)间倭寇屡犯南安,陈氏捍外侮、抚孤儿,乡人誉有“鳲鸠之均、熊胆之教”

  沈佺期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堂”门下,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堂》)

  沈佺期“道德博闻”,早年当过塾师。

  崇祯十六年进士,累吏部郎中

  沈佺期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乡试举人,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联捷进士,授吏部郎中。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明亡,沈佺期即南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崇祯壬午、癸未联捷进士。累官吏部郎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崇祯壬午、癸未联捷进士,累官吏部郎中。”

  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沈佺期》:“崇祯十六年登进士,授吏部郎中。”

  南明·隆武元年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清·顺治二年(1645年),郑鸿逵与兄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称“福京”),建号隆武,史称南明。召沈佺期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福建巡按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鸿逵郑芝龙》)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唐王时,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唐王时,召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沈佺期》:“隆武立福京,擢右都副御史。”

  隆武覆灭,隐迹民间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九月,隆武帝下诏亲征,清军猝入闽,迫福州城下,隆武仓皇出奔,在汀州被清军俘杀。

  隆武政权覆亡后,沈佺期隐居同安大帽山甘露寺、本山虎洞、南安水头鹄岭白莲寺,改事学医。他一边深研医经,广收方书,一边上山采药,为群众治病。后园氏家庙内,当年沈佺期用来制作草药的碾药石槽尚存。
沈佺期徐孚远王忠孝诸人以名节相励,清廷屡征召,不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忠孝》)

  沈佺期曾居泉州西门外晋江下游北畔潘山(今丰泽区北峰街道的招贤社区),过一段相对清闲而无聊的时光。留下《潘山市·其二》七律一首:“机尽随鸥尚未闲,驹阴不肯驻衰颜。相将醉醒消人事,剩得风流在世间。霞绚云蒸妆淡水,花殷鸟傲静空山。此时春色又无赖,一曲渔歌一棹湾。”〖注〗机尽随鸥:机为机事、机务,机尽即重要的事情做完了。鸥,一种海鸟,常闲适飞翔,故多用作闲适之喻,如退隐与鸥为侣。驹阴:白驹喻日影,白驹过隙喻时间过得快,驹阴即光阴、时间。风流:风范。

  遯迹厦门,为郑成功幕府上客

  清·顺治三年(1646年)年底,郑成功在潘山相邻的丰州(时南安县治)焚青衣起事抗清,沈佺期积极响应。

  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八月,郑成功领兵进攻泉州,沈佺期招纳南安九溪十八涧数千乡兵响应,于泉州近郊桃花山与军会合,后随郑成功赴厦门,从此成为郑成功幕府上客,尊称沈佺期“老先生”,参赞戎务;因他精通医术,还身兼家军”军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清·顺治九年(永历六年,1652年),原明监国鲁王自舟山来依军,郑成功安置鲁王于金门。沈佺期鲁王有旧,随侍其旁。

  清·顺治十二年(永历九年,1655年)二月,郑成功军驻厦门,整顿吏治,设六官及察言、承宣、宾客诸司,又设储贤、育胄二馆。沈佺期与名士徐孚远卢若腾王忠孝洪初避阮旻锡等皆被聘入储贤馆。(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卢若腾王忠孝阮旻锡》)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议复台湾,诸将各有争议,沈佺期则极力赞同;是年三月下旬,军誓师东征,留沈佺期等于厦门辅佐世子郑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大清兵入闽,佺期遯迹厦门。”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57·列传50·沈佺期》:“我大清•顺治四年春正月癸卯朔,上在梧州,称永历元年……是月(八月)朱成功会师泉州之桃花山,在籍御史沈佺期等起兵应之。”郑成功赐姓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

  “清师入闽,佺期不肯投诚,遁迹厦岛。

  徐孚远王忠孝诸人以名节相励,共登临海外山水,啸咏为乐,累征不就。”

  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沈佺期》:

  “及帝(南明·隆武帝陷汀州,佺期南下,随延平郡王郑成功起兵于泉州桃花山,为幕府上客。”

   “时遗老多往来厦门,而忠孝辜朝荐沈佺期卢若腾等均为幕上客,军国大事,时询问焉。”

  流寓台湾

  入台

  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郑经延平王位。清·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三月,王忠孝沈佺期许吉璟等同舟入台,累征不就。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旋往台湾,闭户谢客,累征不就。”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57·列传50·沈佺期》:“晚入台湾。”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旋往台湾,闭户谢客,以文史自娱。”

  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王忠孝》:“永历十八年春三月,与沈佺期许吉璟等同舟入台。”

  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沈佺期》:“后入台湾。”

  以医药济人

  沈佺期登岛后,参与屯田拓荒。是时,台湾初辟,瘴气为害,将士多不合水土,病者十之八九,沈佺期便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凭过去所学医术,详察病理,采药施救,全活无数。此后近20年,沈佺期在台湾闭户谢客,以文史自娱,兼以医药济人,足迹遍及台湾乡村集镇。晚年授徒多人,声名益震。

  因沈佺期对发展台湾中医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台湾同胞尊为“医祖”、“医圣”、“神医”。每逢传统节日,常见彩旗、画屏、灯笼、楹联上,有其传说的故事体现。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常以医药济人,全活无算。”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57·列传50·沈佺期》:“以医药济人。”

  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沈佺期》:“以医药济人。”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时以医药济人,全活无数。”

   《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民国四年抄本于本传后附一按语:沈佺期郑经入台湾,以医行业,台湾人以沈佺期为台湾汉医之祖。”

  参组“海外几社”

  此外,沈佺期还参与“海外几社”活动。

  早在明•崇祯二年(1629年),夏允彝彭宾周立勋陈子龙徐孚远杜麟征等6人为骨干,创立文学社团“几社”,以文会友,切磋诗赋。而明台湾时期,以徐孚远为领袖,包括沈佺期张煌言卢若腾曹从龙陈士京,也组成6人的“海外几社”,后人合称“海外几社六子”

  “海外几社”“几社”在南明时期的后续衍生,它不同于明末清初一般遗民诗社,远远超越了对亡国之痛、黍离之悲的书写,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南明时期以海洋为背景所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彰显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抗争精神,开创了台湾文学史上的第1次繁荣;但今人对沈佺期的文学关注极少,很大原因是存诗数量稀少所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为古文词,安详融练,卓然名家。”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为古文词安详融练,卓然名家;诗歌清婉绝伦。”

  康熙廿一年卒于台湾

  清•康熙廿一年壬戌(南明•永历卅六年,1682年)秋,沈佺期卒葬台湾。康熙卅八年(1699年),郑成功灵柩归葬故里,明许多将士的灵柩也纷纷从台湾迁葬家乡,沈佺期的灵柩便于此时归葬南安后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沈佺期墓》)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沈佺期》:“居(台湾)二十余年,卒。”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57·列传50·沈佺期》:“壬戌卒。”

  民国《南安县志·卷25·人物志2·明忠节·沈佺期》:“居(台湾)二十余年,卒。”

   民国·连横《台湾通史·史卷29·诸老列传·沈佺期》:“永历三十六年卒。”

  沈佺期有诗文集。《台湾府志》称:“平生著作,其子孙辑而藏之。”

  《台湾诗抄·卷17》收录苏镜潭沈佺期诗1首:“铁马金戈动地来,家山残破付寒灰;桃花零落无颜色,寒食山头战鬼哀!”自注云:沈佺期,字云又,福建南安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授吏部郎中。隆武立,擢右副都御史。及帝陷汀州,佺期南下,随成功起兵于桃花山,为幕府上客。后卒于台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镜潭》)

   沈佺期后裔在台南一带繁衍至今。

沈周(978—1051年)

  沈周,字望之,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科学家沈括之父。康定元年(1040年)守泉州。

  沈周举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历任汉阳(今属湖北)掾、高邮(今属江苏)从事、大理丞监苏州酒务、知简州平泉(今四川简阳)、苏州通判、知润州(今江苏镇江)、知泉州(今属福建)、开封府判、江南东路按察使、知明州(今浙江宁波)等职。皇祐三年(1051年)十一月卒于杭州。妻许氏,是北宋著名军事战略家许洞的幼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沈周据旧《志》为作传,曰:沈周,字望之,钱塘人。康定元年(1040年)守泉州。为治简易,讼有可已者,辄使归思之,狱以故少。泉旧多盗,日暮市门辄闭,禁民勿往来。及至,除其禁而盗亦止。”

沈海

  沈海,明·常熟人。成化 (1465—1487年)间知泉州府,以艰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闽书》为作传,曰:沈海,常熟人。成化中进士,知泉州府。敦厚周慎,富于经术。始至,摘发伪造仓印二十余,人皆股栗。岁旱祷天,有‘愿捐十年寿,化为三日霖’之语,雨遂澍应。以艰归。”

 

沈翘楚

  沈翘楚,明·浙江人。天启 (1621—1627年) 间任泉州知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节《何镜山文集》为作传,曰 :

  “沈翘楚,浙江人。由进士天启间任泉州知府。

  见东湖湮塞,出私钱,大召役夫浚之。举其阏土,联湖为堤,比于斗柄。堤下桥之,堤上亭之,一月而竣功。于是灌溉有资,流脉通贯。自宋太守颐仲浚湖以后,历七百年始一见之。何乔远为作《浚湖记》。”

沈亨

   沈亨,字体敬,一字潜吾,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教谕沈潜吾先生据旧《郡志》、《清源文献·遗文序》为作传,曰:

  “沈亨,字体敬,一字潜吾,晋江人。

  少惇笃,言动不苟,潜心《易》学,深契蔡文庄蔡清之旨。每读《孝经》、《小学》,辄掩卷静思,求所以不愧古人者。教人以孝弟忠信为先。时方尚讲学,曰:‘学在躬行而已。’

  嘉靖乙卯(嘉靖卅四年,1555年),以贡授新会训导。谆谆以人伦日用为诸生训勉,其贫者捐俸周之,新会士子颂其有师之尊、有父之亲。

  升宜山教谕,其教一如新会。未几致仕,诸生恳留,不忍释归家。数年卒。

  自做秀才时,即以古有道自待。孝事二亲,与弟友爱备至;嗜学安贫。屡空晏如。

  其门人张冕尝读书一峰书院,朝夕侍侧,见其潜心性道,暗然自修,其所学孜孜汲汲,求‘情质之偏’是务。尝曰:‘学莫贵于为己。志于为己者,则必求身心性命之益,情质上有一偏曲,即为心累,本原之地不能主持,欲其入道也难矣。故学必先定其志,志必务去其偏以合于道。’其所闻切要语,则云:’心术上要致其光明,气质上要矫其偏邪。’虽一事之微,必指而示曰:‘此吾心之有系累处,不遏其端,则邪心从此滋矣。’凡傲惰忌嫉、饰观逢迎,一切坠于情质之偏者,必谆谆规而正焉。其用心本原之地,不惟自攻其慝,而相与以责其善者,一毫必示底止,务得其本心而后己,其庶几于切问近思之学者欤。

  所著有《周易说》、《论孟辨》、《太极解》、《启蒙疏》,皆心得所发、有功先哲者。”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教谕沈潜吾先生学派》:“按:圣学传人,惟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者,可克负荷,《中庸》暗然日章之君子似之。观先生恬澹著书,不树声誉,虽寂寞一时,而异世考论德业者推焉,可见此学在笃实功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沈亨》:

  “沈亨,字体敬

  嘉靖乙卯,以贡授新会训导,升宜山教谕。致仕归家,数年,卒。

  自为诸生,以古有道自待,教人以孝弟忠信为先,嗜学安贫,有儒宗之风焉。祀新会名宦。”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张冕》、《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沈思礼

  沈思礼,唐·河南光州固始人。

  光启二年(886年),随王审知三兄弟入闽,肇居泉州,后定居于武荣(南安)金田。

  沈思礼才华超群,随军治乱,战功显赫;施仁政,与留从效分掌四门学。沈思礼事国共心,获闽王·王审知赏识,将其女配之,任为郡主。又因唐皇褒扬思礼辅助王审知治理八闽归顺大唐有功,于殿前加封思礼为驸马都尉。

  至唐后期,为尊长事考,因“沈”“审”谐音,避王讳去“氵”为尤,氏以沈思礼“尤”姓开姓始祖、入闽、入泉一世祖,此姓遂为福建“特产”

  卒葬南安南厅。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留从效》)

 

沈宸荃

  沈宸荃?(1615—1652年) 字友荪,号彤庵,谥“节愍”、“忠节”;明末清初·宁波慈溪观海卫镇沈师桥昭13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生。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有传。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4·寓贤·明·沈宸荃“《明史》”为作传。

  崇祯进士,授行人

  沈宸荃天启四年(1624年)应童子试,为廪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登庚辰科进士,授行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同考顺天乡试;奉使后归家。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沈宸荃,慈谿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行人;奉使旋里。”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沈宸荃,号彤庵,慈溪人。崇祯庚辰进士,授行人;奉使旋里。”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4·寓贤·明·沈宸荃》:沈宸荃,慈谿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行人。”

  弘光擢山西道监察御史

  福王朱由崧立:山西道监察御史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崇祯帝殉国,明亡;五月福王朱由崧被4镇拥立于南京,为南明。沈宸荃归朝复命,擢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中城。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福王建元“弘光元年”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

  “福王立,复命。擢御史。

  疏陈五事,皆切时病。

  已,论群臣丑正党邪,请王卧薪尝胆,为雪耻报仇之计。寻荐词臣黄道周刘同升葛世俊徐氵幵吴伟业等。

  又言:‘经略山东、河南者,王永吉张缙彦也。永吉失机,先帝拔为总督,拥兵近甸,不救国危。缙彦官部曹,先帝骤擢典中枢,乃率先从贼。即加二人极刑,不为过。陛下屈法用之,而永吉观望逗遛,缙彦狼狈南窜,死何以对先帝,生何以对陛下。昌平巡抚何谦失陷诸陵,罪亦当按。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厉兵秣马,以报国仇,乃贼尘未扬,辄先去以为民望。如河道总督黄希宪、山东巡抚丘祖德,尚可容偃卧家园乎!’疏入,祖德等皆命逮治,永吉缙彦不罪。

  时朝政大乱,宸荃独持正,要人多疾之。”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

  “弘光时,擢山西道御史。

  疏言五事,曰:‘破方隅以立臣表、,端品望以立臣模,砺廉洁以清臣操,殚心力以供臣职,息凌躁以安臣分。’皆切时病。

  又言:‘疆场之情形日变,臣下之泄沓日深。仪文兴作,粉饰太平;党邪丑正,喜誉恶直:几不知宗社孔棘、国事阽危也。饷入六百馀万,而淮、徐四镇及督师岁计已需二百四十馀万,江楚藩镇督抚各标、京营京口浦口各镇,其所需又岂淮、徐比哉!即小民卖男鬻女、有司敲骨剥髓,亦不能足;非陛下卧薪尝胆时邪?且北望山陵,麦饭无展;中原河北,沦为异域。今西北风尘,尚有东南托足;倘东南复起烽火,则将税驾何方!触目心悲,又何暇计及服御、仪文之间乎!’

  又言:‘经略山东、河南者,王永吉张缙彦也。王永吉失机之将,先帝拔为总督,贷其罪,隆其任,恩亦渥矣;乃拥兵近甸,不救国危,奉身先窜。缙彦以部曹骤典中枢;乃不念先帝特达之知,而率先从贼,视息偷生。此二人者,即加以赤诛,亦不为过。陛下以封疆故,屈法用之。自宜奋力图功,洗涤前耻;而逡巡观望,逗遛淮、海间,至今未闻荷戈先驱也。死何以见先帝,生何以对陛下!昌平巡抚何谦失陷诸陵,罪不容赦。至都城既陷,先帝宾天,守土臣皆宜砺兵秣马,俟新君复雠;贼尘未扬,顾先去以为民望。如河道总督黄希宪、山东巡抚邱祖德鲁化龙等,尚可容偃卧家园乎?’疏入,命俱逮治。

  冬至日郊天,中旨改期。宸荃引《洪范》天人感应之理及体元行政之事,以明祀天之必不可缓;不听。

  俄又陈御敌实策,下所司议。

  是时朝政大乱,宸荃独持正,群小恨之,掌道张孙振尤甚。”

  封授彤庵夫妻

  民国二年《师桥氏宗谱•卷1》收录“《明•宏光皇帝敕命(封授彤庵公夫妻)》”,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朕读往史,国势急则言路开,卒亦无补于国家,未尝不恻然伤之。今会逢多难,采听勤勤。而吾簪笔之臣,得无掇拾泛论、取塞月课者乎?若知无不言,言罔不尽,朕甚嘉焉。

  尔山西道监察御史沈宸荃,神姿英断,气谊激扬。扬历使垣,擢监台宪,日月未几,敷奏宏多劘切。朕躬引绳,百职动色。天诫进《洪范》之五行,极论疆圉,算河淮之万里,言之痛矣;汝宏开朕听亦俞哉。朕尤念汝期诞收夫实益,庶无负于谠言。盖已名著朝班,章留御座矣。兹以覃恩授尔阶儒林郎,锡之敕命。夫臣子为国家持大义、匡大业,亦在乎胜之以气而已,尔抱忧时之诚,壮敢言之气。朕嘉赖汝,岂特埋轮避马间哉。勉效荩忱,竚膺简任。

  敕曰:

  妇之在壸也,犹玉之在璞也。非因夫弗显,然非有令德亦弗克因夫显。尔山西道监察御史沈宸荃叶氏,禀温和之性,函淑慎之仪。用能修瀡告虔,唾涕必慎,翼尔夫于承欢;药物亲尝,澣濯先意,翼尔夫于侍疾;簪珥无私,宿火有继,翼尔夫于进业。尔夫今已柱后、惠文(柱后,惠文:执法官、御史等所戴的一种帽子。也称惠文冠、獬豸冠。又借指执法官、御史等),人中屈轶矣。尔仍茹粝服蒯,节性抑情;有樛木逮下之德,无举觞叹息之声。以此女士,俪我清臣,顾不休欤。兹以覃恩封尔为安人,益懋有终,以服无斁。

  敕命。

  宏光元年?月?日下?之宝”

  封赠彤庵之父母

  民国二年《师桥氏宗谱•卷1》收录“《明•宏光皇帝敕命封赠彤庵公之父母》”,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矧锺美厥后,有不蔚为国珍者乎!神之锡之,祉斯笃矣。

  尔生员沈茂修,乃山西道监察御史宸荃之父。笥经三世,传癖书淫,下目十行,方袍矩步,刲股告天而愈其母,束修养志以肥其兄。是以慕义辄造德门,谈经则为祭酒。迨龄既尊而德愈茂;以子之贵而礼益恭。忠移于君,孝锡其类。凡尔子所献中兴致治之论,悉出名山自藏之书。是用覃恩:封尔为儒林郎,如尔子官,锡之敕命。敦礼授经,河汾高(隋•王通(唐•魏徵之业;怀仁蹈义,桐江齐(东汉•寇恂(东汉•邓禹之功。我有元纁(即玄纁,黑色的币帛,为古代征聘贤士的贽礼),询兹黄发。

  敕曰:

  松柏之干,不产培嵝。苟其子之风采凝峻,表仪朝宁。而振贤育德,母师之功弗可诬也。

  尔阮氏,乃山西道监察御史沈宸荃之母,四行允全,七章恪守。徵其为女,咏《南陔》,戒洁白。尔子是以克束躬峻行,专对不辱;徵其为妇,悼风木(喻父母亡故),恭祀事,尔子是以克霜稜矫肃,励志亢宗;徵其为母,悯时艰,勉臣节,尔子是以克嘉谋入告,归美后德。至于恭俭惟一,贵不殊贱,尔子能无默怅夫,将母不遑,而忾然于版舆(一种木制的轻便坐车)周览之未备乎。兹用覃恩:封尔为太安人,俾承珈(一种首饰)副之荣,益懋珩璜(“珩璜”指杂佩)之范。

  敕命。 

  宏光元年?月?日下?之宝?仁字第肆拾陆号”

  举兵邑中

  沈宸荃出为苏松兵备佥事,未赴,清军兵临江南,南京沦陷,福王被俘,苏松所属各镇先后失守;沈宸荃举兵慈溪。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明年,以年例出为苏松兵备佥事。未赴,南都破,宸荃举兵邑中。”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

  “明年,以年例出为苏松兵备佥事。

  宸荃之初入考选也,有乡人语之云:‘公以千金贽,省中可得也。’宸荃曰:‘吾岂贿进哉!’已复云:‘不须金矣;贵阳方收人望,称门下士可也。’曰:‘扫门求仕,吾亦耻之!’至是,吏复以千金要之,言‘部疏上,从否惟内阁得以转移。’或又转以告,宸荃曰:‘诚如吏言,我将为吏用矣!’

  南都亡,举兵邑中。”

  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右佥都御史

  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廿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沈宸荃同江上佥事冯元迎南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南明•弘光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鲁王朱以海建元监国鲁•元年。沈宸荃擢右佥都御史督师,进兵部左侍郎兼副都御史。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鲁监国擢为佥都御史。”

  民国二年《师桥氏宗谱卷1》收录《吏部执照》,并说明:彤庵公三代之诰命,毁于回禄,仅存吏部执照一通,附录于此。”,文曰:

  “吏部验封清吏司,为请给诰命事。据协理督师太仆寺少卿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沈宸荃,请给钦颁诰命。该本部题,奉旨钦此钦遵在案,合行给照,本官赴翰林院撰文,尚宝司用宝,中书科挂号、书写关轴施行须至执照者。

  计撰述正四品诰命三轴:

  协理督师太仆寺少卿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沈宸荃,该授中宪大夫,系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进士出身,初任行人司行人。二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授翰林郎。三任今职;妻叶氏已封安人,今该封恭人。以上共一轴。

  沈茂修,系慈溪县学庠生,已封儒林郎、山西道监察御史,今该封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母阮氏已封太安人,今该封太恭人。以上共一轴。

  沈东鲁,系慈溪县学增广生,今该封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加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祖母冯氏该赠太恭人。以上共一轴。

  监国鲁元年三月初一日给。”

  累至东阁大学士

  至闽

  江防兵溃,沈宸荃鲁王至闽,晋工部尚书。

  南明•永历元年(鲁监国二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鲁王沈宸荃驻长垣。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克复福州所属各县,欲进而攻福州,遭郑彩阻。清《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119》:“顺治五年……三月……鲁王以海自航海后,数遣兵扰闽境,先后攻陷三府一州二十七县,军势颇盛。”

  南明•永历二年戊子(鲁监国三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冬,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

  “已而事败,宸荃弃家从王海外。王次长垣,连擢至大学士。”

  “其邑子沈履祥尝为知县,监国时,以御史督饷台州。城破,避山中,被获死之。”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

  “从至闽,晋工部尚书。戊子冬,与刘沂春并进东阁大学士。”
“当宸荃从亡时,其父家居,当事者每齮齕之;父亦强直,莫能加害。宸荃思其亲,辄吟诗恸哭,闻者怜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4·寓贤·明·沈宸荃》:鲁王监国,累官至大学士。”

  清师克闽

  南明•永历三年(鲁监国四年,清•顺治六年),清师克闽。

  清《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119》:

  “至是,王师进讨,克兴化城,以海大学士朱继祚及参政汤芬(字方侯,嘉善人)、给事中林□(字小眉,莆田人)、知县都廷谏(杭州人)等并死之(继祚赐諡“忠节”,赐諡“烈愍”,廷谏俱赐諡“节愍”)。

  遂连克永福、长乐、建宁诸郡县(永福破,邑人给事中鄢正畿、御史林逢经俱投水死。长乐破,邑人御史王恩及服毒死,妻李氏同死。建宁破,守将王祈巷战不胜,自焚死。正畿逢经恩及俱赐諡“节愍”,赐諡“烈愍”),凡以海所据地一时尽复。”

  迁师舟山

  沈宸荃鲁王迁师舟山;修城筑楼,训练水师,列巨舶于东南水门外;又联络玉环、金塘、沈家门以聚谷秸。

  清《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119》:以海不敢更犯闽,乃谋窥浙东(时沈宸荃弃家从以海于海外,以海擢为大学士。钱肃乐在舟中,以郑彩专恣,忧愤呕血,闻连江破,以头触床而死。故相叶向高曾孙进晟之福清黄檗山山中。肃乐赐諡“忠节”)”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从王于舟山。”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从之舟山。”

  从扈厦门、金门

  南明•永历五年(鲁监国六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军集大兵分三路攻舟山,沈宸荃兵败。

  南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郑成功同意鲁监国•朱以海和部众进驻厦门(中左所,思明州)、金门,随行的有定西侯张名振、大学士沈宸荃“兵部右侍郎张煌言曹从龙,太常寺卿任廷贵,太仆卿沈光文,副使马星俞图南,少司马兼大理寺卿蔡应昌任颖眉,兵部主事傅启芳钱肃遴陈荩卿张斌叶时茂林泌,侍读崔相,中书丘子章,赐蟒玉侍郎张冲符,行人张吉生张伯玉,总兵张之先等,锦衣卫杨灿,内官陈进忠刘玉张署李国辅刘文俊数人而已。”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又从泛海,抵厦门、金门。”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壬辰,又从之泛海,抵中左所及金门。”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4·寓贤·明·沈宸荃》:“从王泛海,寓居厦门、金门。”

  没于海

  南明•永历六年(鲁监国七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舣舟南日山,从此失联,时年卅八。或说是“遭风没于海”,或说是“遭风失维,不知所之”,或说是名振沉之”,不一而是;而此行的目的,或说是要往日本征兵。

  南明•鲁王赐谥“节愍”

  《明史·列传164·沈宸荃》:“后舣舟南日山,遭风没于海。”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后舣舟南日山,遭风失维,不知所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4·寓贤·明·沈宸荃》:“后蚁舟南日山,遭风没于海。”

  身后

  清•康熙时修《明史》,有人建议沈宸荃张煌言不能以叛逆论,得康熙帝认可,将沈宸荃列入《明史•列传》。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下江南,闻前朝沈宸荃事,亲临沈师桥寻访旧迹,感沈宸荃忠义,追谥“忠节”

  清•徐鼒《小腆纪传•卷40•列传33•沈宸荃》:“我朝赐通谥,曰‘忠节。”

沈朝聘

  沈朝聘,清初·奉天府人(亦作“辽东人”),籍汉军镶蓝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沈朝聘》、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知县·沈朝聘》均有传,文同。台湾府、县志等亦有传。

  镶蓝旗笔帖式

  沈朝聘原为镶蓝旗笔帖式。【按: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baksi),天聪五年(1631年)改为“笔帖式”(bithesi),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沈朝聘》:沈朝聘,奉天人,镶蓝旗笔帖式。”

  清·康熙王礼《台湾县志·列传·朝聘传》:沈朝聘,字□□,辽东人。方正廉介,不可干以私。”

  清·嘉庆《台湾县志·人物志·宦绩·沈朝聘沈朝聘,辽东人。”

  清·乾隆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15·名宦·沈朝聘》:沈朝聘,辽东人。”

  《褔建通志·台湾府·宦绩·台湾县知县·沈朝聘》:沈朝聘,奉天府人。”

  晋江知县

  康熙十六年(1677年)知晋江县。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沈朝聘》:

  “康熙十六年知晋江县。性淡泊,署内粗粝自甘。

  时海氛窃发, 朝聘 筑灵水、前埔、日湖、东石、围头五寨,日练乡兵以为犄角。

  戊午(康熙十七年,1978年)贼至,围城,发大炮射入城,雉堞几为之坏。朝聘以籧篨络土石堵之,炮不得入。贼又为地道穿入城,朝聘以火药从石隙烧之,如是累日。援师至,贼乃遁,围解;贼断新桥、浮桥以去,朝聘克日修就。

  勤劳赴事,军需无误。大兵至,供亿浩繁,民不堪命;朝聘从容调理,事得就而民亦安。”

  “祀‘名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规制志·城池》:(康熙)十七年,即戊午年。海寇围城,德济门一带颇多坍塌。知府张仲举、知县沈朝聘重修。”

  清·康熙王礼《台湾县志·列传·朝聘传》:“初知晋江县。”

  清·乾隆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15·名宦·沈朝聘》:“初任晋江县。”

  《褔建通志·台湾府·宦绩·台湾县知县·沈朝聘》:“初任晋江县,有宦绩。”

  茂州知州,台湾知县

  康熙廿二年 (1683年) ,由于沈朝聘在晋江知县任内治行异等,迁四川茂州知州。

  当年,施琅统一台湾;康熙廿三年(1684年)四月,清廷设台湾府,隶福建省;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今台南、高雄、嘉义)3县。时沈朝聘行有日矣,改知台湾县,与风山知县杨芳远、诸罗知县季瞵光一起成为首批赴台就任的官员。秩未满以丁忧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清·康熙王礼《台湾县志·列传·朝聘传》:

  “以治行异等,迁四川茂州知州,行有日矣。会台湾初平,亟需能员,督抚会疏,移宰台湾。

  台新辟之区,人民甫出汤火,咸思移徙内郡;侯多方安集之,民赖以宁。

  至于署内应需器用,毫不费及民间;催科抚字,两得其平。

  旋以丁忧去官,清风两袖,民投柜以资其行云。”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沈朝聘》:“后以才能改调台湾。”

  清·嘉庆《台湾县志·人物志·宦绩·沈朝聘

  “以晋江令调补台湾。

  当开辟之始,民心未定、百废未兴,为政廉而有守,勤而不废,锄强暴、植善良,存心爱民,疮痍藉有起色。

  惜乎秩未满而以忧去。”

  《褔建通志·台湾府·宦绩·台湾县知县·沈朝聘》:

  “迁四川茂州知州。康熙二十二年(?应为廿三年),以才能移知台湾县。为人方平廉介,不可干以私。

  初抵任,不费民间供应。催科抚字,调剂得宜。治奸吏莠民,法不少贷。

  以忧去,民投柜资其行,立碑志遗爱焉。”

  清·乾隆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15·名宦·沈朝聘》:

  “迁四川茂州知州。

  康熙二十三年,以才能移知台湾县。为人方平康介,不可干以私。

  初抵任,不费民间供应。催科抚字,调剂得宜;治奸吏莠民,法不少贷。

  以忧去,民投柜资其行,立碑志遗爱焉。”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13·职官1·文职·台湾县知县》:沈朝聘,辽东人。康熙二十三年任。以丁艰去。”

  沈朝聘任台湾知县的时间虽短,但政廉有守、勤而不废、锄暴植善,还倡儒学,揽民心,示惠恤,做了不少实事。如:

  建县学。沈朝聘在县治所在地东安坊内就明朝时所遗留的房舍,修改成文庙,奉孔子以及先贤牌位。《重修台湾府志·卷2·规制志·学校》:“台湾县学在东安坊。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沈朝聘建;后为启圣祠。”

  设养济院。依清律在县城内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残疾无告者。《台湾通史·下册》:“台湾养济院,在县治镇北坊,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沈朝聘建。”

  霸州知州,顺天巡抚

  康熙廿五年(1686年)服阙,沈朝聘起直隶霸州知州。康熙卅四年乙亥(1695年)正月擢顺天巡抚。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晋江县知县·沈朝聘》:“旋升霸州知州,累官巡抚。”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166》:“康熙三十四年,乙亥春,正月……升直隶守道沈朝聘为直隶巡抚。”

  《畿辅通志·卷60·职官·顺天巡抚》:沈朝聘,奉天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清·福格(本姓,字申之《听雨丛谈·卷38·旗直省巡抚考》:“直隶巡抚……沈朝聘(汉军镶蓝人)。”

  康熙卅四年(1695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视新河及海口运道……十四日,康熙帝视察窦家口堤岸,指示巡抚沈朝聘、总兵李镇鼎等要在哪些地方增加厚度和高度……廿五日,康熙帝谕示同意直隶巡抚沈朝聘开浚献县完固口及霸州栲栳圈旧河的奏请。

  《皇太子胤礽请安并奏调补侍郎及漕粮等事折》[康熙卅五年(1696年)四月十一日]:

  “据直隶巡抚沈朝聘奏称:‘臣看得,康熙三十五年陵寝所需米,由部议奏:除拨去岁发放后所余米一万三千石外,其余两万石,以天津老米支付。’等语。

  奉旨:‘此河新开,难料不误。著临近运米,派章京修治。钦此。’”

  官至大中丞

  清·嘉庆《台湾县志·人物志·宦绩·沈朝聘“后历官至大中丞。”

沈维龙

  沈维龙,字震卿,号宗西,明·晋江人。嘉靖卅七年(1558年)乡荐, 仕广之翁源,历芜湖县,补浙之庆元,迁惠州通判。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5·通判沈震卿先生维龙何镜山先生(何乔远)撰《本传》为作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曰:

  “沈维龙,字震卿,号宗西,晋江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乡荐。

  维龙少孤,事母独至;又上奉其祖母。其丧父时年方十三,侍父病,随医调药,至废寝食;父殁,哀毁如成人。至宗中立祠、立田、修坟、修谱,无不独任事。叔友弟,敦族睦宗尤谨始。

  仕广之翁源。革除奸蠧。雅重儒术,置学田赡士。一日,单骑入贼垒,下贼千众,而生擒其谲酋梁忠;既平,余党听抚。

  历芜湖县。去供应,节省民力,兴学教士,视翁源有加。旬月,承重祖母忧。

  服除,补浙之庆元;居五年迁惠州通判,旋拂衣归养。

  杜门读书,数武之田不展,十亩之桑常闲;与人言,下气怡辞,而一归于孝弟忠信之行。尝自铭以示子孙曰:‘予幼而壮,壮而老,有所勉,有所戒,有所教,皆临深履薄之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