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6划—上)

  吕夏卿(字缙叔。《宋史》本传。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参编《新唐书》。宅与墓。)、吕渭、吕造、吕璹(字季玉。由泉州郡城迁南安水头。漳浦令。历宦。)、吕大奎(字圭叔,号朴乡。朱熹的三传弟子。历知兴化军。死节。评价。)、吕图南(字尔搏,号天池。自南安徙晋江。历宦至南京户部侍郎。家居。)吕亻先、吕中(字时可)、吕椿(字之寿)、吕尚四(起义。陷永春县城,啸安溪、仙游、南安各县。进攻德化县城失败被杀。蔡钟《墓志铭》。)、吕日登(字岸于,清·晋江人)
  朱在(字叔敬,一字敬之。清·《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述。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朱在与泉州。)、朱舫、朱炳如(字仲南,号白野)、朱梧(字子琴,号玉桥)、朱衮(字朝章,号三康)、朱器高、朱轸(字朝矩,号荒山)、朱文霆(字元道)、朱佺、朱一龙(字于田,号昆东)、朱一泮(字达宗,敬所先生)、朱则文(讳虎)、朱起龙(清·浙江人)、朱庚(明·晋江人)、朱希莱(字伯宰,明·晋江人)、朱九拔(字泰侯,清·晋江人)、朱泗宗(字正甫,清·晋江人)、朱文(字彬臣;清初人;先世袭封永宁卫指挥,遂家晋江。家晋江。历闽安镇游击:从征台湾朱一贵。台湾北路营参将、安平副将。海坛总兵官,历署水陆提督、金门镇。)
  伍炜(清·江西安福人,乾隆廿一年至廿六年知南安县事。)

吕夏卿?

  吕夏卿(1015—1068年),字缙叔。北宋·南安人,籍居晋江安海和泉州郡城。

  吕夏卿出生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幼时聪慧,日诵数千言,稍长精通史籍。庆历二年(1042年)举进士,初授广南东路(今广东省)高要县主簿,调任江宁尉[江南东路(今江苏省)],历官宣德郎守秘书丞。参编《新唐书》,书成,直秘阁、同知礼院。英宗朝(1064—1067年)任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治平四年(1067年)一月神宗即位,改元熙宁。朝中讨论修仁宗英宗实录的人选时,一致认为吕夏卿最适合,而吕夏卿“积劳致疾”,要求朝廷安排他一个闲职,于是出知颍州,熙宁元年(1068年)卒于任上,年五十三。

  《宋史》本传

  《宋史·列传第九十·吕夏卿》:

  “吕夏卿,字缙叔,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为江宁尉。编修《唐书》成,直秘阁、同知礼院。

  仁宗选任大臣,求治道,夏卿陈时务五事,且言:‘天下之势,不能常安,当于未然之前救其弊;事至而图之,恐无及已。’朝廷颇采其策。

  英宗世,历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帝尝访以政,对曰:‘两朝不惜金帛以和二边,脱民锋镝之祸,古未有也。愿勿失前好。’

  出知颍州,得奇疾,身体日缩,卒时才如小儿,年五十三。

  夏卿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吕夏卿》:

  “吕夏卿,字缙叔,晋江人。

  第进士,为江宁尉。编修《唐书》成,直秘阁,同知礼院。

  仁宗时,陈时务五事,且言:‘天下之势不能常安,当于未然之前救其弊,事至而图之,恐无及已。’

  英宗世,历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尝言于帝曰:‘两朝不惜金帛以和二边,脱民锋镝之祸,古未有也。愿勿失前好。’

  出知颖州,得奇疾,身体日缩,卒时才如小儿。

  夏卿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

  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吕夏卿》:

  “吕夏卿,字缙叔

  庆历二年进士,调江宁尉,荐为编修《唐书》。官书成,迁直秘阁同知礼院。

  仁宗选任大臣,求治道,夏卿陈时务五事。且言:‘天下之势不能常安,当于未然之前救其弊。’仁宗颇用其策。

  英宗时,历史馆,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又言西北二边事宜,辞极切。

  熙宁初,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同修《实录》。

  初,欧阳修宋祁等典领《唐史》,十七年书始成。凡预载笔者,皆一时高选,前后十余人,迁徒不常。惟夏卿范镇自发凡讫于竣事。夏卿又纂《新书纪志传义例》,摘其中繁文阙误,目为《唐书直笔新例》一卷、《唐兵志》三卷;又集天下碑刻为《唐文献信考》,《历代氏谱志》为《古今系表》。

  乞闲职,出知颍州。卒年五十三。

  ,尝撰《唐史音义》六十本以进,诏付秘阁看详,仕终建雄军佥判。子,见《选举志》。”

  参编《新唐书》

  吕夏卿对唐史甚熟。欧阳修宋祁编写《新唐书》时,馆阁连章共荐吕夏卿参与,为编修官。《新唐书》工程浩繁,历时十七年,前后更换10多人,惟吕夏卿范缜二人自始至终。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曾公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公亮》)进《唐书》表所列预纂修者七人,夏卿居其第六……其位虽出欧阳修宋祁下,而编摩之力,实不在下也。”

  吕夏卿主要编纂《唐文献考》和《古今世系表》,创设《新唐书》谱中的宗室、宰相世系表。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宋史·吕夏卿传》称《宰相世系表》,夏卿所撰,而书中题名,则仍以官高者为主,特诸史多用一人,此用二人为异耳。……至于吕夏卿私撰《兵志》,见晁氏《读书志》;宋祁别撰纪志,见王得臣《尘史》,则同局且私心不满……”

  吕夏卿除参修《新唐书》外,还著有《新书记志传义例》1卷、《唐兵志》3卷、《唐文献信考》、《历代氏谱志》。吕夏卿对《唐书》的编纂有不同意见,提出后又未被欧阳修宋祁等采纳,著《唐书直笔》保存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新唐书、唐书直笔》)

  宅与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宋宅》“紫薇舍人吕夏卿宅:在旧睦宗院(位于今西街旧馆驿)西偏。”宋时人们在其故居附近建“紫薇坊”纪念他,后废圮。

  墓葬惠安县白岩山麓(今属黄塘乡)。

吕渭

  北宋·晋江人。宣和期间任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章事。

  广西桂林市南溪山刘仙岩,有一方吕渭刻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摩崖石刻,为向当地推广避免染岚瘴之病,刻了一贴法瘴的药方《养气汤方》,以垂永久。碑高0.5米,宽0.65米,楷书。本文每字径0.02米,注文每字径0.01米,共195字。包括药名、份量、制法、服法及疗效。

  全文于下:

  “按《广南摄生论》载《养气汤方》:附子,圆实者,去尽黑皮,微炒,秤囗囗四两。甘草,炙,秤一两。囗黄,汤洗,浸一宿,用水淘去灰,以尽为度,焙干,秤二两。囗囗囗囗右三味同捣,罗成细末,每服一大钱,入盐点,空心服。

  皇祐、至和间,刘君锡以囗囗事窜岭南,至桂州,遇刘仲远先生,口授此方。仲远是时已百余岁。君锡服此汤,间关岭表囗囗数年,竟免岚瘴之患。后还襄阳,寿至九旬。尝云:闻之仲远曰:凌晨盥栉讫,未得议饮食,且先服此汤,可保一日无事。旦旦如此,即终身无疾病矣!

  宣和四年上巳日,朝请郎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章事晋江吕谓记。 ”

吕造

  宋·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官朝散大夫。

吕璹

  吕璹,字季玉,北宋·泉州南安水头镇朴兜村(今朴里村)人,吕惠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之父。

  由泉州郡城迁南安水头

  吕璹原居泉州郡城(亦为晋江县治)相公巷,郡城亦为晋江县治,故或称晋江人。

  吕璹曾公亮(宋·宰相,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公亮》)家为邻,又有姻谊关系。家欲扩建府第,吕璹吕惠卿父子遂成人之美,腾出地皮予家。在地理大师黄应钟的指点下,另择新地,举家迁居南安县水头镇塔丰山昆仑垵,即今朴兜村。

  吕璹是朴兜村的吕氏开基始祖,而吕惠卿是二世祖,衍传至今在海内有1万多人,包括海外有2—3万人。

  漳浦令

  吕璹景佑元年(1034年)第进士,庆历年间(1041—1048年)为漳州漳浦令。

  《宋史·卷471· 列传第230·奸臣1·吕惠卿吕惠卿习吏事,为漳浦令。县处山林蔽翳间,民病瘴雾蛇虎之害,教民焚燎而耕,害为衰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吕璹》:吕璹,字季玉,晋江人(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南安人”)。景祐初第进士。历漳浦令,建学择师以教士,募民兵以御汀、虔之盗。既去,民祠焉。”

  漳浦隶属漳州府。唐·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元光对开发漳州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殁后历代屡有封赠。漳州奉祀“开漳圣王”的寺庙达100多座,仅漳江两岸的威惠庙就有二十几座。吕璹《题威惠庙》七律一首云:“当年平寇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弗闻。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乱营夜杂阴兵火,杀气朝参古径云。灵贶赛期多响应,居民行客日云云。”

  吕璹在任漳浦县令时,留下一些传说:

  南宋·吴虎臣《能改斋漫录·卷18·神仙鬼怪》载有“虎伏诛”的事:有一次,一个老百姓又被虎咬死了,吕璹前往哀悼,令人在死者被虎咬死的地方挖掘一口很深的阱,还在阱旁竖立一块牌子,上写:“害民者速陷此中!”次日果然发现有老虎陷人此阱中。

  吴虎臣《能改斋漫录》还载有“媪之子复苏”的故事:漳浦县邑内有位老妇人的儿子在陈元光将军庙戏耍,偷拿了庙里的水果等供品。不料,这孩子一走出庙门,在石阶下竟仆倒而死。老妇人痛哭流涕,伤心至极,围观的人十分同情她。吕璹闻知,立刻写了一篇讼文到将军庙里祭拜。文中说,如果偷盗宗庙的酒食,依律是在罪人的脸上刺字,那么,偷盗将军庙里的供品是不应当处死的,如果这样做的人是愚蠢无知的。将军还应赦免他,这并不影响将军处事的公正啊!当吕璹把讼文在庙前焚烧之后,老妇人的儿子居然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了。

  历宦

  后吕璹知衡山县、通判宜州,转开封府司录,历守潮、怀二州,终光禄卿。

  《宋史·卷471· 列传第230·奸臣1·吕惠卿

  “通判宜州,侬智高入寇,转运使檄与兵会,或劝勿行,不听。将二千人蹑贼后以往,得首虏为多。

  为开封府司录,鞫中人史志聪役卫卒伐木事,吏多为之地,穷治之,志聪以谪去。
终光禄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吕璹》:

  “知衡山县,撤淫祠以为亭馆。

  转开封府司录。宦者役殿庐卫士伐后苑木为器用,木堕杀士,事下按验,乞重其罪,以肃中禁,宦者卒谪去。

   历守潮、怀二州,迁光禄卿,卒。

  惠卿升卿,俱第进士;谅卿为温州推官,入党籍。”

吕大奎(1230-1279年)

  吕大圭,字圭叔,号,南宋末·泉州南安水头镇朴兜村人,生于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五月。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吕大圭》有传。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侍郎吕朴乡先生大圭》据《南安邑志》、旧《郡志》、《道南统绪》、《朱氏经义考》、《闽书》、泉郡新《志》稿为作传。

  朱熹的三传弟子

  吕大奎师从王昭王昭陈淳门人,陈淳朱熹门徒,因此吕大奎朱熹的三传弟子。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吕大圭》:吕大圭,字圭叔。同安人(乾隆《泉州府志·列传》作“南安人”)。居朴乡,因以为号。少师事陈淳门人王昭,复得文公道学之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3·侍郎吕朴乡先生大圭》:

吕大圭,字圭叔,南安人。
少学于乡先生潜轩?王昭陈北溪?安卿
陈淳安卿朱文公朱熹,世号温陵截派。居家授徒数百人。”

  吕大奎青少年时期曾在“杨林书院”读书教学。

  朴里村“镇安殿”供奉普庵公”普庵是宋朝的高僧,吕大奎在少年读书时,曾祈求过普庵公”,后来果然登科及第中了进士,遂在家乡朴里建立寺庙,虔诚供奉,以表感谢。“镇安殿”今存。

  历知兴化军

  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吕大奎举“张渊微榜”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历任潮州教授、赣州提举司干办、袁州、福州通判、朝议大夫兼吏部员外郎、国子监编修、实录检讨官、崇政殿说书,后因讲泉州话难懂,出知兴化军(今莆田市)。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3·侍郎吕朴乡先生大圭》:

  “登淳祐七年进士,授潮州教授,累迁简讨、崇政殿说书、吏部侍郎,以操南音出知兴化军。以俸钱代输中户以下赋;著《莆阳拙政录》。”

  “按:氏《道南统绪》辨正谓大圭为淳祐间进士,历官侍郎,出知兴化军。《南安邑志》、旧《郡志》、《同安志》、《莆阳志》皆同,独新《郡志》本之《闽书》稍异,今从氏本改正。”

  死节

  德佑元年(1275年),吕大奎转调漳州知府。未行,德祐二年(1276年)遇蒲寿庚献泉州城降元,将吕大奎捕至泉州,令署降表,吕大奎不从,将杀之。刚好有他的门人在元军总管内办事,才得以解脱。祥兴二年(1279年)冬,吕大奎避入海岛,蒲寿庚遣兵追捕,将授以官。吕大奎坚持不降,终被杀害,年49岁。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3·侍郎吕朴乡先生大圭》:

  “德祐初元,转知漳州军,节制左翼屯戌军马。

  未行,属蒲寿庚率知州田子真降元,捕大圭,至令署降表,大圭不署,将杀之,适门弟子有为管军总管者,扶出至家,以平生所著书泥封一室,变服逃入海岛。寿庚遣兵追之,将授以官,不从,被害,年四十九。

  其泥封室尽毁于贼,独其门人所传《易经集解》、《春秋或问》二十卷、《春秋五论》一卷、《论语、孟子集解》、《学易管见》行于世。

  所居朴兠乡,人称朴乡先生。”

  吕大奎墓在南安县大丰山西朴乡三原。

  吕大奎以身殉国后,南安石井镇杨子山下有一个村子为了纪念他,将该村改名大奎村”,沿用至今。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3·侍郎吕朴乡先生大圭》:

  “元·建大同书院,祠朱文公朱熹,以大圭配门人。

  丘葵赞曰:‘泉南名贤,紫阳朱熹高弟;造诣既深,践履复至;致身事君,舍生取义;所学所守,于公奚愧!’”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33·侍郎吕朴乡先生大圭学派》:

  “按:

  先生之学,渊源于紫阳?文公,世号温陵截派者也。

  宋祚运移,先生大节不夺,门徒赞之详矣。

  一桂称其《易学管见》发明多好。

  所著《春秋或问》,梦申跋后曰:

  ‘广文先生加惠潮士,诸士有以《春秋》请问者,先生出《五论》示之,咸骇未闻,因并求全稿。先生又出《集传》、《或问》二书,盖本文公之说而发明之。有《五论》以开其端,有《集说》以详其义,又有《或问》以极其辨难之指归,而《春秋》之旨昭白矣。
梦申预闻指教,不敢私秘,与朋友谋而锓诸梓,以广其传焉。

  今考《春秋或问》二十卷、《五论》一卷、《易学管见》、《论语、孟子解》以传在学者得存,然《管见》诸书皆不可见,见者又仅此云。’”

  吕大奎《过安平渡》:“此日江山倍有情,怒涛万顷一书生;丹诚欲挽东流水,古渡安平恨不胜。”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陈淳蒲寿庚丘葵》、《泉州书院·杨林书院、大同书院》)

吕图南(1570—1642年)

  吕图南,字尔搏,号天池,明·泉州南安朴兜人,居晋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侍郎吕天池先生图南》综述新《郡志》、《南安邑志》为作《传》。

  自南安徙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吕图南》:吕图南,字尔搏,自南安徙晋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侍郎吕天池先生图南吕图南,字尔搏,别号天池,晋江人。”

  历宦至南京户部侍郎

  吕图南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举人,万历二十六年戊戍(1598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主事(或曰礼部主事)、浙江道监察御史,以僚属党友之案谢病归。泰昌元年(1620年,或作天启元年、1621年),起南京通政司右参议,以丁外艰归。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升北京左通政使,后加左都御史(或作右都御史)。旋改南京户部侍郎。忤旨罢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吕图南》:

  “万历戊戌进士,授中书,升吏部主事。癸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典粤试。

  迁浙江道御史,巡按广西。再按浙江,以僚属构党,告病归。

  泰昌初,起南京通政司右参议,复以艰归。

  天启丙寅,升北京左通政,寻转正。时阉焰方张,有监生陆万龄等请祀阉文庙,李映日等请加九锡封王,俱严驳不上。庄烈帝赐敕褒之。

  加左都御史,旋改南京户部侍郎,总督粮储。上疏乞留漕粮关税,便宜给发。忤旨,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侍郎吕天池先生图南

  “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中舍人,历礼部郎擢为御史,出按粤西、浙江,寻谢病归。
天启初,起为南通政使右参议,寻迁左通政使。时珰
魏忠贤焰方张,有监生陆万龄等请祠珰文庙,李映日等请加九锡封王,俱严驳不上。(后来)怀宗崇祯帝·朱由检赐敕有‘心事皎然,守正不阿’之语。

  加右都御史,旋改南京户部侍郎,总督粮储。会江陵饥,军士聚众谇变,且不测,遂抗疏乞留漕粮二十万石(又截三关税银七万),不俟谕旨,便宜给发,用是削籍归家。”

  “图南善书法,与张瑞图伯仲,珰皆悦之,然图南独以自重完璞。”(参见泉州历史网m《泉南人名录·张瑞图》)

  家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吕图南》:“筑白衣洋、清洋陂二水利,乡人赖之。……卒年七十二。所著《周易四书辑说》诸书行于世。”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侍郎吕天池先生图南“居十余年,筑监水利,乡人赖之。岁时闭影斋居,跌宕书史,如武荣(南安)、清溪(安溪)诸邑《志》,俱与邑侯共修焉。卒年七十有二。所著有《壁观堂文集》。”

吕亻先

  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

  《朱文公文集·卷39》(四部丛刊初编缩本)载:朱熹致书称他“所存诚远且大……不以贫自累”,自愧“禄不足以仁其家”,希望他坚持操守,说“贫者士之常,惟无易其操则甚善。”(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

吕中

  吕中,字时可,南宋·晋江人。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历沂靖惠王府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秘书郎、徙汀州,景定(1260—1264年)中复秘书郎。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吕中》:

  “吕中,字时可,晋江人。

  淳祐中第进士。历沂靖惠王府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首言当去小人之根,首言当革赃吏之弊。迁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奏:‘乞晚轮二员说书,夜轮讲官值宿,以备顾问。又言进讲经史,乞依正文进读,不宜节贴避忌,不惟可察古今治乱,亦以革臣下谄谀之习。’又言:‘人能正心,则事不足为;人君能正心,则天下不足治。’

  寻以兄卒无后,请假归葬。明年,以秘书郎召,当路忌其直,徙汀州。在汀州期年,演《易》为十图。

  景定中复旧官,卒。

  著《皇朝大事记》、《治迹要略》、《论语讲义》。”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秘书吕时可先生据《闽书》为作传,曰

  “吕中,字时可,晋江人。

  淳祐七年进士,历沂靖惠王府诸王官大小学教授。轮对言:‘当去小人之根,革赃吏之弊。’

  迁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奏乞‘晚轮二员说书,夜轮讲官直宿,以备顾问。’又言:‘进讲经史,乞依正文进读,不宜节贴避忌,不惟可察古今治乱,亦以革臣下谄谀之习。’又言:‘人能正心,则事不足为;君能正心,则天下不足治。’寻以兄卒无后,请假归葬。

  明年,以秘书郎召。丁大全忌其直,徙汀州。在汀期年,演《易》为十图。

  景定中复旧官,卒。

  著《皇朝大事记》、《治迹要略》、《论语讲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7·人物志·名臣1·宋·吕中》:

  “吕中,字时可

  淳祐七年进士,教授肇庆府,除国史宝录院检阅,迁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书。奏乞‘晚轮二员说书,夜输讲书直宿,以备顾问。’又言:‘进讲经史,乞依正文进读,不宜饰贴避忌,不惟可察古今治乱,亦以革臣下谄谀之习。’又言:‘人能正心,则事不足为;君能正心,则天下不足治。’理宗嘉纳之。

  以兄卒,假归葬。召为秘书郎。丁大全忌之,出知汀州。

  寻复旧官,主管成都玉局观,卒。

  所著有《演易十图》、《皇朝大事纪》诸书。”

  所著《皇朝大事记》即《大事记讲义》,23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大事记讲义》),《治迹要略》即《国朝治迹要略》,14卷。

吕椿

  吕椿,字之寿,南宋·晋江人;从学丘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丘葵》)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吕椿》:吕椿,字之寿,晋江人。幼从丘葵学书,过目辄成诵,作文下笔立就。清贫彻骨,终身不仕,授徒自给。著《春秋精义》、《诗书直解》、《礼记解》。工诗,自成一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3·吕之寿先生椿据《闽书》为作传吕椿,字之寿,晋江人。幼从丘钓矶学,书过目成诵,作文立就。贫隐授徒,所著有《春秋精义》、《诗书直解》、《礼记解》。所为诗自成一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吕椿》:吕椿,字之寿。幼从邱葵学,过目成诵,词赋立就。著《春秋精义》、《诗书直解》、《礼记解》。所为诗自成一家。”

吕尚四

  吕尚四,明·永春县六七都(属今蓬壶)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起义,旋被镇压。这次起义,是永春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志书的记载,或不实,或斩头断尾。今参一些其他资料记述之。

  起义

  明·万历《泉州府志》:(嘉靖)“四十年,倭自漳州掠同安。正月,历劫晋江屿头、沙塘、陈坑、石菌等处。分巡佥事万民英募永春蓬壶吕尚四等,兵至石菌,与贼战,败死者五百余人。千户王道成委罪于吕尚四,以故吕尚四遂盟逆念而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8·武功志》延用上述记载:(嘉靖)“四十年辛酉,倭自漳州掠同安。正月,历劫晋江、屿头、沙塘、陈坑、石菌等处。分巡佥事万民英募永春蓬壶吕尚四等,兵至石菌与贼战,败死者五百余人。千户王道成委罪于吕尚四吕尚四遂萌逆念而回。”

  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

  “(嘉靖)四十年夏,六七都叛民吕尚四托名御寇,实树党行逆,自为中阃,以三都郭南山、八都潘文备潘君祥,四五都林文焕赵天龄等为将,始强取人稻谷,继劫掠家财,所过胁从党与至万。

  惟十四都留安致仕教官蔡钟刘龙、生员刘梦麟等以其侄刘君盟为义长,各捐金给饷,纠二都兵四百余人,日操夜守,声势颇振。贼将赵天龄林文焕等欲啸南安,道经二都,不敢向迩。”

  《永春鹏翔郑氏族谱·大事记》:

  (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初十日,倭寇五百余徒从仙游石狮隘过十九都,十三日掠十五都太平,十五日掠县治,知县万以忠弃城走,官民兵不能御,十六日拔营去。晦日又从仙游一日直抵县治住营,焚县堂、鼓楼及民庐舍……六月十五日,倭寇数千从南安过塔口隘抵上场、西门住营,啸达埔,被吕伯三尚四乡兵截杀五十余级……

  四十年春,吕伯三尚四等托盟御寇,号二十八将。兴泉道征其兵往晋江捕贼,伯三为贼所杀,道府以兵出无功,仰县追纸甲。时县无正官,又值荒年米贵,吕尚四潘文备等拒命,以郭南山林文焕赵天龄潘君典等为将,始强取人稻谷,继劫掠家财,胁从党与数万。……”

  综上:嘉靖卅九年(1560年)四月,倭犯永春,知县万以忠弃城走;六月十五日,倭寇又数千人从南安过塔口隘抵上场、西门住营,啸达埔,被吕伯三吕尚四率乡兵截杀50余级。为御寇,嘉靖四十年(1561年),吕伯三吕尚四进一步扩大乡兵队伍,号二十八将。当年正月,倭历劫晋江屿头、沙塘、陈坑、石菌等处,分巡佥事万民英吕尚四吕伯三等参与御倭;二月,吕尚四吕伯三兵至石菌,与贼战,败死者五百余人,吕伯三也为贼所杀。千户王道成以兵出无功,委罪于吕尚四

  夏,吕尚四回乡后,道府还“仰县追纸甲”,时县无正官,又值荒年米贵,吕尚四和八乡的潘文备等拒命,组织了八乡潘君禅、锦斗林文焕、五斗赵天龄等起义造反。

  参加这次起义的人数,诸家记载不一,明·万历《泉州府志》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党与至万”民国《德化县志》“三万余人”林一新《上场万全堡记》“五六万”《永春魁斗谢氏族谱》有关吕尚四的记载说:“值荒年米贵”,“邑诸良家子弟,归者十九。”

  陷永春县城,啸安溪、仙游、南安各县

  吕尚四起义后,当年闰五月十六日凌晨攻击永春县城,活捉新任永春知县林万春,乘胜攻安溪、仙游、南安各县。

  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

  君盟等时由间道夺其牛饷。用是感动县坊民兵二百余人应,十五都太平东关兵五百余人应。县无官,典史侯爵承委德化守城。等虑无统制,移书德化令张大纲,归典史统之,时闰五月初十也。

  典史至县调度众兵。贼啸各乡,屡被兵挫。上其事兴泉道,(万民英)正义二都之民,但恐众寡不伦,行牌慰谕:‘当相机而动’。继以十九都兵八百人应,密约德化以二十日永兵前攻,挑之出战;德兵摄后,以捣其巢;又伏二三都兵间道以截外援。事未及举。

  过十六日,知县林万春至,倡仪招抚,以聚兵恐致贼疑,立散兵众。奸人闻之,贼夜号群将,乘虚悉党来攻。十七日黎明,城围数匝,掳万春而去,杀市民一十七人,焚典史衙,并陷二都,火义长之居,不留寸草。

  啸安溪,啸仙游,又啸南安,以褚铎为之响导,大败官兵,掳千户王道成。所过地方,受害甚惨。”

  起义惊动了朝廷。据《明世宗实录·卷499》,当时巡按福建的御史李廷龙奏报:“山贼吕尚四李占春等与福、兴、漳、泉残倭四出剽掠,自建宁以北,福宁以南,无处不为盗薮。”世宗“以群寇猖獗,祸连三省”,切责诸臣“戴罪杀贼,期以几年报平,如再误事,御史指名参奏重治。”

  进攻德化县城失败被杀

  当年六月初三日,吕尚四攻德化县城失败被杀。

  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

  “六月初三日攻德化城,连营十有二处,鸣螺啸瞰,霄壤震动。知县张大纲戒壁严垒,乘机出战,大破之。斩获贼首余党无数。尚四脱归本寨,知县督兵直抵之。适二十二都附近大姓尤万化尤万教等窥见贼败,乃率兵焚巢,释归千户、知县。

  尚四计穷,弃妻儿,带部下亲党二十余人奔投倭寨。”

  明·万历《泉州府志》:“德化知县张大纲戒壁严垒,乘机出战,大破之,直追至巢。郡人徐行恺为贼营医,素有心计,预结大姓尤万教万化等乘尚四败,纵火烧巢,释知县林万春、千户王道成,操戈以应德化。尚四计穷,弃妻子,率亲党二十余人投倭,为人所杀。”

   吕尚四是因抗倭起家的,失败后“奔投倭寨”根本不可能,这是旧《志》强加的罪名。倒是《府志》所载的“为人所杀”是真实的。为自圆其说,旧邑《志》还故意抹去吕尚四参加抗倭的记载。

  清·康熙《德化县志》为表彰县令张大纲的功绩,收录嘉靖年间南安人、探花黄养蒙《平寇碑记》,碑记中叙述了张大纲在德化取得破贼的胜利后,“翌日,身先士卒,直捣贼巢,歼王画王渠腾吕尚四辈二百余人,生致党魁赵天麟张时睦等百余人,其余胁从者并释归田,完师凯旋,则是日壬戍也。”原来,吕尚四是死于张大纲之手,又何来“投奔倭寨”呢?

  吕尚四死后,其兄弟吕尚二和部属任文焕等坚持斗争,至隆庆元年(1567年)失败。

  蔡钟《墓志铭》

  2013年发现于永春县桃城镇化龙社区萧满亭(又称“新坂亭”)角落一户姓人家的明代蔡钟《墓志铭》也见证了吕尚四起义这一永春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蔡钟,号竹崖,岁贡生,任教谕,后来升迁为阳城王府教授。

  《墓志铭》篆额“明·阳城王府教授竹崖?公暨慈懿陈氏孺人墓志铭”。铭文有曰:“庚申、辛酉之岁,吕尚四托名捍贼,招诱亡命,乡之细民武荣豪陷以非罪,至众也,公决策夜驰白之,上免之,遗酧不受。”

  “庚申、辛酉之岁”即嘉靖卅年庚申和嘉靖四十年辛酉。

  《墓志铭》表露:吕尚四起义对整个永春影响巨大,追随他的民众很多。起义失败后,官府秋后算账,特别是曾被义军俘获的永春知县林万春更是恼羞成怒,株连甚广。蔡钟为本乡受到牵连的百姓奔走解救,做了一件好事。

吕日登

  吕日登,字岸于。清·晋江人。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进士,荥阳令(今河南荥阳市),曾委署江苏无锡、金匮(属江苏常州,后废)二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吕日登》:吕日登,字岸于。雍正甲辰进士,授荥阳令。颁列教条,汰除重耗。甫八月,丁外艰,服阕赴补。以任内失察盗案,降级。嗣拣发江苏陈采办铜筋事宜,清丈南淮地亩,委署无锡、金匮二县,制军那苏图大加赏识。复以卓异,荐回任候升。未几乞休归,年七十三卒。”

朱在?

  朱在,字叔敬,一字敬之,南宋人,朱熹朱文公)第三子。嘉定间通判泉州。

  清·《闽中理学渊源考》记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15·侍郎朱叔敬先生》:

  朱在,字叔敬,一字敬之文公季子。

  受业家庭,又从黄勉斋学。公遇明堂大礼赦恩,奏补承务郎。

  嘉定(1208—1224年)初除籍田令。亢旱应诏上封事,历将作司农簿,迁丞。

  十年(1217年),以大理正知南康军,改知衡州、湖州,俱不赴,奉祠。

  既起,知信州。入对,以‘进学问、振纪纲、求放心’为言,除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公事,加右曹郎兼知嘉兴府。

  召为司农少卿,充枢密副都承旨。

  出为两浙转运副使。

  宝庆丙戌(宝庆二年,1226年),除工部侍郎。

  进对,奏‘人主学问之要’。理宗曰:‘卿先卿(指朱熹《中庸序》言之甚详。’

  因奏:‘闵损以下九人并封一字公爵,独曾参封郕侯,乞与并封;杨雄王雱乞去其像。国家有程颐程颢张载以来不传之绪,若使之从祀庙庭,斯文幸甚。’
又言:‘先臣《四书》印本所在不同。’

  理宗回顾,宣谕曰:‘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

  除吏部右侍郎。

  绍定三年(1230年)乞外,除朝议大夫、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

  明年,改焕章阁待制、知袁州。

  奉祠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朱在》:

  “朱在,字叔敬,建阳人,文公第三子。

  以荫补官,嘉定间通判泉州。为政一以父为法。

  历南康军奉祠,起知信州。入对,以进学问、振纪纲、求放心为言。

  累迁工部侍郎。奏请曾子?并封公爵,扬雄王雩应去其像,程颢程颐张载从祀庙廷。

  历焕章阁待制。(《闽书》)”

  朱在与泉州

  绍兴初,朱在的祖父朱松任石井镇(今安海)监,公余常集优秀士子,于官署旁“鳌头精舍”讲习“义理之学”。二十年后,其父朱熹簿泉州同安县,常往来于泉同之间,必经安海,数访朱松遗迹旧事,“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安海志·卷6·学校》)。

  嘉定(1208—1224年)初,朱在以荫补官,通判泉州。

  嘉定四年(1211),石井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要求,申报泉州知州邹应龙,请建书院。邹应龙拨官帑四十万缗以倡,并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朱在至镇“董其事”,主持营建石井书院事宜(《安海志·卷6·学校》)。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朱舫

  宋·绍兴间泉州海商。

  莆田《祥应庙碑》载,北宋 ·大观至绍兴八年间(1107—1138年),“泉州纲首朱舫往三佛齐国(今印尼巨港),亦请神之香火虔奉之,舟行迅速,无有险阻,往返曾不期年,获利百倍。”

  泉州纲首朱舫到祥应庙请神之香火有多种可能:或者是莆田海商的介绍;或者是与宋代泉州市舶司中莆田籍官员的传播有关,宋泉州市舶司官员中有多位莆田人,如刘克逊方澄孙等,他们将故乡保护海上航行的神祗介绍给泉州的海商;也有可能朱舫的船队到湄洲湾,到祥应庙求神的香火后,然后再到三佛齐国。

  朱舫是泉州纲首。纲首是代表官方管理船上事务的人,通常是以一船为一纲,也有数船为一纲的。纲首负责选择船上人员,货物买卖,指挥航行,必须由官府指定的大商人担任。市舶司授“杖一条,印一颗”,代表市舶司行使司法和行政的管理权,可见朱舫是宋代泉州的一位大海商。

朱炳如

  朱炳如,字仲南,号白野,明·衡阳(一曰“桂阳”)人。隆庆三年(1569年)以监察御史出守泉州,居泉郡三载;擢两浙鹾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明·知府》据旧《志》、参《三陵稿》为作传,曰

  “朱炳如,字仲南,号白野,衡阳人。嘉靖已未进士,隆庆三年以御史出守泉州。

  至则慨慕王梅溪王十朋真西山真德秀芳躅,葺其祠,为文记之。

  为政先教化而后刑罚,凡缙绅及僚属皆推诚相待。集父老讲明乡约,虽风雨不辍。择诸生才俊者,谈道论文,士皆勃然自奋。庚午乡试,一郡中式五十八人,首解额者二人。泉中人文,一时独盛。讼至庭,反复开譬,使输于平,一朴不滥,一金不赎。

  居郡三载,不以家累自随,惟两仆供爨,如在旅舍。常挂一橐,门以内,薪水米蔬,无长物。誓不入泉民一钱以归。

  擢两浙鹾使,濒行,囊橐萧条。阖郡攀辕号送,竟一昼夜不得行里许。在浙中,清约亦如在泉时。累官陕西左布政使。祀名宦。”

朱梧

  朱梧,字子琴,号玉桥,明·晋江人。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举人,曾任博士、孝感令。生性娴于文学,行洁而迂,不善迎合上司。罢归,与黄凤翔詹仰庇黄吾野等组结诗社,吟啸泉石间。著有《琬琰清音》、《诗集》。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朱梧》:朱梧,字子琴。嘉靖丁酉乡荐。娴于文学,尤长于诗。就职博士,迁孝感令,罢归,寄居于祖都宪祠堂,结为诗社,啸咏往来,绝无穷愁抑塞之态。其诗舆山人陈鸥江一鲤于宗亮朱汶诗汇刻,参政慎中序之曰‘五子诗集’。而尚书凤翔侍郎仰庇同社,尤推许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5·杂志上》《闽书》曰:

  朱梧,字子琴。好为诗,自序其诗曰:

  也少,好诗,既领荐,三走南宫不售。思脱去笔墨蹊径,就职为博士。猖狂恣肆,喜怒愉快一发于诗。虽有瑕衅,不屑弥缝。稍迁楚令,遽罹废黜。呜呼,之不达,诗穷之矣。

  虽然,之不穷,诗达之也。见今人见弃于时,则辄愤愠怨尤,下者娱财作荒。之废也,无饥寒侥仰之忧,人事奔趋之扰,谢绝过从,杜门却扫,每遭时清晦,或林泉鱼鸟之适,田夫野父之俦,出数言纪之,长篇短章,惟所欲为。

  又性不喜俗人,堆积蠹编于东轩北窗之下,日与数千载间骚人文士为伍,光景满前,应接不暇。追念隶博士时好而不能专,为造士司政教时专焉不能入。今则专而且入,死生不足夺,况穷达乎?

  所畏王遵岩王慎中,见赠诗十篇,复曰:奥意险语,殆搜神脏而破鬼胆,何但仰参,直将上闯,眼中何意见此奇特!

  呜呼,搜神破鬼未也,奇特然哉!遵岩于文章少许可,彼其视一世能言之士,直若瓦砾蛙蝉,而许若此,伪也,非真也。据以为信,其顾长康哉?

  然有观出处,忧乐之际者,则诗果穷者耶?果穷也!宁诗穷,毋穷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明宅》“知县朱梧宅:在府治西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知县朱梧墓:在三十二都训头乡。”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鸥江一鲤于宗亮朱汶王慎中黄凤翔詹仰庇黄吾野王慎中》)

朱衮

  字朝章,号三康,明·浙江上虞人。宏治十五年壬戍(1502年)进士,嘉靖初任兴化府知府。惠安县“试剑石”有其诗刻。

朱器高

  朱器高,字大用,元·莆田黄石乡人。

  举明经博士,元统二年(1334年)任泉州泉山书院山长,由兴化(莆田)徙居泉州,住泉州(亦即晋江县治)城内海清亭(今九一路警察岗亭附近),占籍晋江,为姓入泉始祖。元末战乱又避往于新门外三十二都店头村。

朱轸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朱荒山先生张净峰张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先生撰《墓志》为作《传》,文曰:

  “朱轸,字朝矩,号荒山(明)晋江人。

  祖伯父都宪简庵公占其命书,喜曰:‘儿当大吾宗。’

  比壮,长身玉立,言笑不苟,动止有容仪。

  补邑庠弟子员,治《诗经》。是时蔡虚斋蔡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易》学盛行于泉,诗道几绝,独与其师友三五人潜心讲究,久之有所自得,不为时文窘束,而于诗人性情及文公朱熹传注融会通贯,自成一派,泉人业诗者多从之。

  屡困场屋,晚年犹不废讲究。

  襟怀坦夷,与人无城府;居家孝友,燕居必以礼,虽对妻子僮仆,亦无惰容;尤留心世务,非止于经学专门者。

  门人张天衢状其行。”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6·朱荒山先生学派》:“按:泉自明初诸先正多治《易》,至先生专治诗,泉人业诗者多宗之。维时庠塾间笃尚经学,谆谆讲明,转相付受,犹不失传习家法尔。”

朱文霆

  朱文霆,字原道,元·莆田人。至正(1341—1368年)间任泉州路总管府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元·总管·朱文霆据《闽书》为作传,曰

  “朱文霆,字元道,莆田人。

  泰定元年(1324年)进士,知泉州路总管府事。左经右律,吏骇且侦;剔蠹平徭,如衡称物。有挠之者,正色不屈。尤博学善文,著有《葵山集》。致仕归。

  (明)洪武(1368—1398年)中进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35·总管朱原道先生文霆据《宏简录》为作传,曰

  “朱文霆,字原道,莆田人。

  泰定(1324—1328年)中进士,由瓯宁县尹,至泉州路总管致仕。

  博学洽闻,宋文宪?称其文‘言醇而理彰’。著有《葵山集》。”

朱佺

  朱佺,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至庆元(1195—1200年)中知泉州。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朱佺》据《闽书》载:朱佺,绍熙五年(1194年)知泉州。奏罢榷盐,以舒民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绍熙(1190—1194年)中守颜思鲁、庆元(1195—1200年)中守朱佺相继修葺。”

朱一龙

  朱一龙,字于田,号昆东,明·惠安后林人(今为泉港区前黄镇三朱后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4·藩伯朱于田先生一龙据旧郡《志》、新郡《志)》为作传,曰

  “朱一龙,字于田,惠安人,以姓登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

  初令溧阳,以经术为政,累荐治行第一。

  入觐,徒手谒氏父子,迁南刑部郎中;升广西佥事,作《抚夷通论》。

  剿寇有功,迁广东参议。

  时柘林叛兵突薄会城下,藩臬官分门守御,拒避贼者不纳。一龙守小南门,曰:‘贼近而启扄以待,示强;民急而开门以纳,示仁。闭之何为?’传令大开门,日入男妇以万计,以此存活数万。

  迁按察副使,丁艰归。

  隆庆元年(1567年),复除广西,分部右江。

  右江诸蛮自张岳征剿后,久已帖服,至是复叛出劫。一龙登镇粤楼酹酒襄惠祠下张岳谥襄惠),谓:‘不能灭此,朝食如师承何?’即白制府建大征鵰剿二策,分兵四出,因巢为粮,擒斩八百余级;又委征右田,七哨皆平之。捷闻,赐金币,晋秩,且将大用,为憾者所阻,迁陕西苑马卿。丁内艰归。

  先在右江,东行过飞来寺,遇风舟覆,浮沉浪中三十余里,乃得蜒船援出,傍人见其青蛇绕身云服。

  除补辽东,转江西左布政。以直忤巡抚,被劾归。

  一龙少受学襄惠,东官寡交接,慎取与,不肯濡足权门,皆服膺襄惠张岳谥襄惠)之教。退居林下,著书考义无少休废,邑人称先正者皆归焉。著有《一统舆图略》、《敭历余稿》、《游海梦谈》。”

朱一泮

  朱一泮,字达宗,学者称为敬所先生,明·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东稿朱敬所先生一泮何镜山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撰《本传》为作传,曰:

  “朱一泮,字达宗,晋江人。

  生而恂逊,严重和易。齓岁称孤,既数年,得其尊甫手书丛籍,中悲涕不止,感动家人。稍长事母尽孝,晚节母氏病风,先生昼夜起居不怠,志养无方;母殁,哀毁过当,素发夕改;祭奠之日,精洁必芬,式厥礼仪,子性晜弟,遵而化之。

  先生少受经书,邃于春秋,旁通诸经子史,厌应举俗学;设帐授徒,尊尚诚敬,衣冠危坐,靡间寒暑,虽屋漏之中,了无岸帻跛倚之态;康庄坦逵,肃恭矩步,及至曲巷旁途,亦纡转方正,不斜侧取捷。

  迹先生平生,非礼之事不接于目,近利之行不迩诸躬。从先生学者,俨然尊崇,虽至白首,贵倨犹惮畏如一日。

   先生之言曰:‘一诚也,主一敬也。繇敬入诚,四勿是也。’

  又曰:‘道,正气也;精神,私气也。吾儒从事于道,而葆其精神。氏第葆精神而已,其所摄持亦类于敬,遗乎道矣。’

  先生以言为涂,以行为玺,用玺印涂,是以学者称为敬所先生

  镜山曰:‘士之不能尽于道者,岂非驰慢其外貌哉夫。耳目手足,人所共见也,犹不能矜且摄,况夫人所不见之心。先民有云:繇乎中以应乎外,制于外以养其中。懿哉斯言,先生体之矣。先生无麻之蓬,不滫之芷,卓然自会于圣学,而实究之躬行。惜乎其名仅止于闾巷,吾乌乎敢泯先生哉!’”

朱则文

  朱则文,讳,元末明初·晋江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孝友·国朝·朱则文》:

  朱则文,讳,晋江人。

  幼失怙恃,鞠于伯父德善。遭元末兵乱,欲杀德善以取财。则文起抱号泣,求以身代,兵感其义,遂两释之。

  洪武间梦神告曰:‘天锡金助汝不给。’已而果获金数十锭,不以营资产,悉济贫乏。

  后以子恩赠右副都御史。”

朱起龙

  朱起龙,清·浙江人。

  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叛乱。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二月,朱起龙随福建提督段应举克复泉州,授中军参将,驻泉州。后升海坛镇总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段应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标将裨·朱起龙《近时新案》”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中军参将·朱起龙》亦有传,文同。曰:

  朱起龙,浙江人,起家戎行。

  康熙甲寅之变,全家被难,起笼走脱。

  丁巳二月,随提督段应举克复泉州。将军藩镇议剿,起龙劝提督极力阻止,民赖以全。
三月,‘白头贼’匿城中,夜半窃发,兵民失措,起龙率众先驱,从北门歼逐,始遁。

  授中军参将。历建奇功,秋毫无犯。

  泉民黄郁家贫,有女年十五,卖与福州把总为妾。临行哀哭,不忍去。起龙捐俸二十两代赎,俾就近择配。亲族鸠金缴还,坚不受。

  又,张天锡拆屋有伤邻家,致竞,问价十金,如数捐给,免拆。

  后升海坛镇总兵,军民遮道泣留。”  

朱庚

  朱庚,明·晋江人。永乐(1403年)初贡生,历官户部员外郎。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2·人物志·宦绩3·明·朱庚》:朱庚,永乐初贡生,历官户部员外郎。居官以清谨闻。”

朱希莱

  朱希莱,字伯宰,明·晋江人。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进士,历公安令、襄阳令、兵部职方司员外、兵部职方司郎中、大理寺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4·人物志·宦绩5·明·朱希莱》:朱希莱,字伯宰。崇祯辛未进士。授公安令,改襄阳,治行称最。擢兵部职方司员外,历郎中,升大理寺卿。奉命稽核户兵二饷带,册库悉心稽核,略不狥情。”

朱九拔

  朱九拔,字泰侯,清·晋江人。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亚魁,历邵武教谕、福州教授、国子监助教。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朱九拔》:朱九拔,字泰侯。康熙辛卯亚魁,授邵武教谕,迁福州教授。所至训课诸生,敦诚恳挚。性朴直,不诸趋媚,而上官皆器重焉。秩满,升国子监助教,以老告归。”

朱泗宗

  朱泗宗,字正甫,清·晋江人。雍正四年丙午(1726年)举人,乾隆二年丁巳(1737年)会试,登明通榜,历沙县教谕、南漳县令、顺昌教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国朝·朱泗宗》:

  “朱泗宗,字正甫

  雍正丙午举人。居家孝友,行端学博,就正者户外屦满。试文选家刊刻,远近传诵。
乾隆丁巳会试,登明通榜,授沙县教谕。捐修崇圣祠,并置祭器、乐器。殚心课士,阐发经史,品隲艺文,多所造就。

  选南漳县令,仍改授顺昌教谕。兴学课士,不异于沙。

  先是,己酉(乾隆卅年,1765年)分校江西,所取解元解韬等七人皆知名者,多成进士。

  后年七十五卒于官。子升元。”


朱文

  朱文,字彬臣;清初人;先世袭封永宁卫指挥,遂家晋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朱文》、民国《福建通志·列传·朱文》有传。收入民国《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朱文》。

  家晋江

  朱文先世袭封永宁卫指挥,遂家晋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朱文》:朱文,字彬臣,先世袭封永宁卫指挥,遂家晋江。”

  民国《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朱文》:朱文,字郴臣,先世袭封永宁卫指挥,遂家晋江。”

  历闽安镇游击:从征台湾朱一贵

  朱文行伍出身,历官至闽安镇游击。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台湾朱一贵反,至五月“全台俱陷”。六月,朱文为左先锋,随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南澳总兵蓝廷珍征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朱文》:

  “由行伍,历官至闽安镇游击。

  征台将朱一贵,调至厦门。制军集众画策,群议欲分中、南、北三道以进;曰:‘风潮之中,分易合难;若声言分路进兵,令敌应接不暇,届期合兵专攻鹿耳门、直捣崁下,则险要属我,破敌必矣。’从之,命为左先锋。

  会提督克期进兵,遂克台湾。

  搜捕余党,民多挟怨相诬;审讯开释,全活无数。

  旋追剿北路,获其首,招抚余众。”

  民国《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朱文》:

  “由行伍,历官至闽安镇游击。

  朱一贵乱,檄至厦门,制军集众画策,群议欲分中、南、北三道以进。文曰:‘风潮之中,分易合难。若声言分路进兵,令贼应接不暇;届期合兵专攻鹿耳门,则险要属我,破贼必矣。’从之,命为左先锋。

  会提督克期进兵,遂克台湾。”

  台湾北路营参将、安平副将

  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底台湾平,朱文奉旨接替罗万仓,任台湾北路营参将(营署设于诸罗),是受台湾镇总兵节制的台南以北最高军事将领。雍正元年(1723年),擢台湾安平(水师)副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朱文》:“授参将;请筑诸罗城并捐修文庙。迁安平副将。”

  民国《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朱文》:“授参将。请筑诸罗城,捐修学宫。迁安平副将。”

  海坛总兵官,历署水陆提督、金门镇

  擢海坛总兵官,历署水陆提督、金门镇。卒于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6·武迹·国朝武迹·朱文》:

  “擢海坛总兵官,历署水陆提督、金门镇。皆奉公洁己,训士厉兵。

  卒于金门官署,年六十三;弁官缟素,列肆痛哭。遗疏上,赐全祭葬。”

  民国《福建通志列传选·卷4·朱文》:“擢海坛总兵,摄金门镇。卒于官。”

伍炜

  伍炜,清·江西安福人,进士,乾隆廿一年至廿六年(1756—1761年)知南安县事。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清名令·伍炜》:

  伍炜,安福人,进士,乾隆二十一年知县事。廉明正直,矢公矢慎(“矢公矢慎”:立誓公正和谨慎)

   审判曲直,必曲者输情(“输情”:表达真情)乃结。有叛产受累,相抗数十年,上下衙门,积卷如山,历任不能断。细察情理,处得其宜,纠葛以清。有同姓争业,结怨兴讼。甲系狱,其子孙外出归,遘(“遘”:遇上,染上)暴疾卒,诬乙命。往验信之,夜宿其邻,默忖(“忖”:推测)伤在肚下,裤何无血?越宿再验,诘非真伤。不服。访村妪,已露情实,复入城隍庙,细鞫(“鞫”:审问)之无词,始定案。凡堂讯谳语,皆出自手裁,无烦书吏起稿。严惩奸宄,棍徒(“棍徒”:恶棍,无赖)敛迹。

  性简约,饮食甚菲,衣服弗尚华美。轺车(“轺车”:奉使者或朝廷急命宣召者所乘的车)至邑,节省浮靡之费,上官悉谅之。

  前令邹召南初建书院,即倡捐膏伙,分寄典铺取息为师生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丰州书院》)

  在任数年,升主政,告病归。人争馈盘费,概却之,咸称为良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