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刘—下卷) 刘弘宝[又作宏宝,字公可,号台岩,明·晋江人(今洛江区桥南)。户科给事中。工科都给事中。浙江参政,谪潮阳典史。卒于家。评价。]、刘廷焜(字子曦,号赓台)、刘伟叔、刘侃(字晋陶,号存庵)、刘孔宗(字千海,明·晋江人。历官湖广参议。山西转运使。致仕居乡。)、刘益(字有谅)、刘敏求(字好古。南宋·晋江人。)、 刘弘宝 刘弘宝,又作宏宝,字公可,号台岩,明·晋江人(今洛江区桥南);子刘廷焜,孙刘鳞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廷焜、刘鳞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少卿刘台岩先生弘宝》综述“雍正九年《郡志》、史文简(史继偕谥文简)先生撰《墓志》”有关资料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宏宝》、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刘宏宝》亦有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史继偕》) 户科给事中 刘弘宝登万历十四年丙戍(1586年)联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少卿刘台岩先生弘宝》: “刘弘宝,字公可,号台岩,晋江人。 万历十四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首上疏劝上御经筵,召还。直言诸臣而纠大珰之横不法者,人以为得大体。”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宏宝》: “刘宏宝,字公可,晋江人。 万历丙戌进士,授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疏言中贵恣横,不宜置左右;抗章忤旨得罪诸臣,宜急叙录,以振士大夫敢言之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刘宏宝》: “刘宏宝,字公可。 万历丙戌联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疏言中贵某恣横状,不宜置左右;抗章忤旨得罪诸臣,宜亟收录,以振士大夫敢言之气。” 工科都给事中 转工科都给事中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少卿刘台岩先生弘宝》: “进工科都给事中。 察水衡钱数,诸令甲所不急,一意撙省,即中贵人,必执谊力争之。 时江西困陶型,三吴困机杼,徐淮上下濒河困垫溺。弘宝请陶型无征奇巧,机杼宜舒其期;河堤亟筑亟溃,民困版筑,宜厚其雇直而驱。诸罢民佐之责,治河大臣折厥衷;诸请复故道,及请浚七百余里陆地别通漕,皆谰甚,宜一切报罢。他所论奏平反率类是。”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宏宝》: “转工科都给事中。 察视水衡钱,叹曰:‘是不数岁糜尽矣。’ 时江以西困陶型,三吴困机杼,徐淮上下濒河困版筑。弘宝请陶型无征奇巧,三吴机杼少纾其期,濒河垫溺,不得已驱之版筑,宜厚其雇直。”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刘宏宝》:“进工科给事中。” 《神宗实录·卷270》:“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二月癸丑:都给事中刘弘宝劾武当提督太监黄勋,谓:‘工部原议本山解银一万两,织造本宫顶帐,勋止解四千有奇,大是欺抗。请照旧例会同司道收支香税,发仓备赈。’奉旨:‘本山量解七千两,工部补足三千两。’” 浙江参政,谪潮阳典史 出为浙江参政、分部台州;谪潮阳典史。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少卿刘台岩先生弘宝》:“会科臣序选,视资之后先为内外,弘宝逊同官,自请外补,遂出为浙江参政,分部台州。会有言水被淮泗祖陵者,上切责治河大臣,部覆波及,坐谪潮阳典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宏宝》:“遂自请外,补出为浙江参政。会有言河水浸入淮泗祖陵者,坐谪潮阳典史。”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刘宏宝》:“出为浙江参政。会河水被淮泗祖陵,上切责治河大臣。部覆波及议河者,坐谪潮阳典史。” 卒 卒于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少卿刘台岩先生弘宝》:“以谪籍卒于家。后以登极恩赠太常寺少卿。所著有《尚书说》、《谏垣遗稿》。”“子廷焜。”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宏宝》:“卒于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刘宏宝》:“未几卒。赠太常少卿。所著有《尚书说》、《谏垣遗稿》诸书。”“孙鳞长。” 评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刘宏宝》:“宏宝性清介仁厚,矩范端严。”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少卿刘台岩先生弘宝》: “弘宝清介仁厚,蔬粝终身,所居不蔽风雨;其端榘正范,虽夜分盛暑必衣冠;与人交,毋问少长,恻怛至到,望之知为有德君子也。 尝手抄薛文清《读书录》,躬行一秉之。 在惠潮时,访李见罗、杨复所二公,相切劘居,常逡巡韬抑,不露意气;而遇事必言,辄复委婉,曲尽事情,公卿间尤以此多之,于是公望蔚然。”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洛阳刘氏家世学派》:?“按:刘公可先生三世朴学古行,其仕者皆清德恬节,有名于时。……” 刘弘宝曾得熹宗赐匾“名谏清卿”。 时人为联赞曰:“名谏震朝野,为民请命,一旦贬谪终无悔;清卿泽遐迩,为国立廉,两袖清风甘如饴。” 按: 薛文清:薛瑄(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县平原村(今属万荣县)人。明代著名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缔造者。著有《薛文清公集》24卷,《读书录》、《读书续录》各10卷。 李见罗:李材,字孟诚,号见罗,明·江西丰城人,著名教育家。嘉靖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广东检事、云南按察、右检都御史。重视教育,所至即聚徒讲学。曾讲学白鹿洞书院、湖口县大观阁讲堂、丰城莲搓书院。著有《将将纪》、《观我堂摘稿》、《李见罗书》等。 杨复所:杨起元,字贞复,明·广东归善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累官吏部左侍郎。卒谥文懿。著有《文懿集》12卷,及《识仁编》、《证学编》、《诸经品节》等。
刘廷焜,字子曦,号赓台,明·晋江人(今洛江区桥南),刘弘宝之子,刘鳞长之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弘宝、刘鳞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学刘赓台先生廷焜》收录何司徒(何乔远)撰《墓志》内容,曰: “刘廷焜,字子曦,号赓台,台岩(刘弘宝号台岩)之子。 有名诸生,间饩于庠。奉父母至孝,友恭于兄弟,笃古质悫,无一毫流俗之气,其方严勤俭,出于天性。 酷嗜书史,矻矻孜孜,留心古今治乱兴亡之大机,及圣贤学问经济,可以禆身心救世务者。手记目识,无虚日月,即之而介,久之款款中孚如金石。其临事祇慎,不敢造次,其于‘敬’之一字,被服终身,以求无愧家学。 其诫鳞长之言曰:‘汝也,当官若稍懈,偷从不自爱护来也。’ 又曰:‘处不竞之地,避缁染之涂,可以读书,可以修身,可以承先世之风节。’ 又曰:‘尔其请教于老成练士。’ 又曰:‘圣人处事,每从忠厚,戒刻薄。儿综核甚善。吾虑儿之为怨府也。’ 又曰:‘侪被之交,宜谦和静定,敛藏锋锷。吾虑儿处同事,自恃直道,未能降心相从也。’ 又曰:‘京师游客附声射利,多有窥瞰往来,宜慎。吾子念之。’ 又曰:‘弊役衙蠹,剪除固当,乃吾视吾子,若不能顷刻容者,发之太骤,恐施之过当。吾愿吾子之审处熟思也。’ 又曰:‘少年临事接物,易入轻率恍惚。吾子念之。’ 凡累言尔尔,莫非义方云。”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洛阳刘氏家世学派》: “按……赓台先生尤惓惓家庭训诫,其秉心砥行,欲与古人相上下,于时会颓靡之日,独世笃谨,厚风规,以为一时坊表。” 刘伟叔 刘伟叔,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以奉直大夫知泉州兼权福建路市舶,至嘉熙二年(1238年)除直秘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宋·知州事·刘伟叔》据《闽书》:“刘伟叔,嘉熙(1237—1240年)间以奉直大夫知泉州兼权福建路市舶。尝捐公帑钱二百一十万,治庙门、殿庑、讲堂。” 刘侃 刘侃,字晋陶,号存庵,清·山东沂水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泉州府,后升闽转运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4·政绩志文秩1·国朝·知府》: “刘侃,字晋陶,号存庵,山东沂水人。康熙庚辰进士,四十九年知泉州府。 实心勤政,不避权势。重修文庙及诸先贤神宇。又补蔡虚斋坊表,故地树立之;置祀业,遗其后裔。刊《小学实义》。颁之书院以教士,朔望躬诣训诲焉。哀矜民命,录宋儒谨刑语,勒石府堂侧,垂示将来。 以卓异升闽转运使。士民怀之,立祠小山丛竹之东祀焉。 数年后,奉公过泉,阖郡列户,设香案欢迎,争睹其面,咸称有召南素丝之操云。 ” 刘孔宗
历官湖广参议 刘孔宗登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进士第,历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宣德(1426—1435年)初迁湖广参议。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孔宗》:“刘孔宗,晋江人。永乐甲申进士,历官湖广参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刘孔宗》: “刘孔宗,字千海。 永乐二年进士。成祖命学士解缙选二十八人读书文渊阁,以应列宿,孔宗与选。 官户部主事,奉职廉勤,多所干济。 升刑部郎中,声绩懋著。 宣德初,迁湖广参议。” 山西转运使 宣德(1426—1435年)间改任山西转运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孔宗》:“宣德间山西有警,尚书蹇义疏改孔宗山西转运使,调度精核,军兴饶给。群小惮其严明,构以赃。山西巡抚于谦谓孔宗律已过严,多与流俗忤,疏其诬,得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刘孔宗》:“会山西有警,尚书蹇义奏改山西转运,调制得宜,军输饶裕。群小惮其威明,构以赃。巡抚于谦疏其诬,事得释。” 致仕居乡 正统五年(1440年)致仕居乡二十余年,以寿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孔宗》:“正统中乞致仕,以寿终。”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刘孔宗》:“正统五年力乞致仕,居乡二十余年,以寿终。” 刘益 刘益,字有谅,元末·晋江人;历任晋江县尉、南昌主簿。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6·人物·泉州府·名臣·宋·刘敏求》: “刘敏求,字好古,晋江人。 绍兴中为大理评事。面对,言:‘比年监司郡守有以一章而举二人,甚至于三四人,前所举者未用,后来求者复举之。名曰政举,黩害风教,莫此为最。望申严法禁,无故而改,重置以法。’从之。 累迁权刑部侍郎。明律令,刊定新书,平治大狱,皆有始末。 以秘撰知南剑州、漳州,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刘敏求》:“刘敏求,字好古。绍兴中为大理寺评事,累迁刑部侍郎,皆平反。以秘阁修撰知南剑。治行尤异,改临漳。卒于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0·典籍志·宋》:“刘敏求:《律令新书》。” 刘会 刘会(1542-1617年),字逢甲,号望海,又号盟海,明·惠安县人。 万历进士 刘会的祖父刘清,原籍河南开封府固始县,后举家入闽,先居惠安北部东头埔(今属泉港前黄镇),后迁惠安县城北门(今螺城镇西北街团结巷);父刘录,以子贵,荫封浙江道按察使。 刘会于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举人,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会》:“刘会,字望海,惠安人。万历癸未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3·名宦8·绍兴府·明·刘会》:“刘会(旧《浙江通志》),惠安人。” 萧山县令 刘会初授浙江萧山县令。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会》:“初授萧山县令。”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3·名宦8·绍兴府·明·刘会》:“知萧山。” 革除“折差” 刘会知萧山之初,取消“折差”这种摊派性费用,保护里户利益。 清·乾隆《萧山县志·第22卷·名宦·明·刘会》:“知萧山初,赋役不平,每岁折富户数十名,其役费摊加各里,名曰‘折差’,里户日益困,会尽革之。” 捍海为田 萧山每逢湖潮大涨,往往漫过堤岸冲毁田园庐舍,甚至坝堵溃决,向内陆泛泻,淤积为湖,酿成灾难。刘会力请巡抚上奏朝廷,得准在西兴镇构筑石堤及龙口闸保护海岸,避免江湖水涨冲溃内地积淤镜湖。长堤竣工后,得肥沃田地数千顷。他又安抚游民,使之生活安定。民感其德,祀于镇海楼。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会》:“筑西兴镇石堤,捍海为田数千顷。民祀之镇海楼。” 钦定四库全书《浙江通志·卷153·名宦8·绍兴府·明·刘会》:“建西兴石塘及龙口闸,为民永赖。” 清·乾隆《萧山县志·第22卷·名宦·明·刘会》:“建西兴石塘及龙口闸,为民永赖。” 修万历《萧山县志》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年),刘会主修《萧山县志》6卷。 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刘会,《萧山县志》六卷(万历己丑修,邑令。)” 《澹生堂目》、《内阁书目》也有著录;《澹生堂目》书名作《萧山县新志》。 今仅见存此残本1册,存“卷五”、“卷六”,为“列传”、“杂志”2门,及刘会“后序”1篇,藏上海图书馆。卷之第2行至第4行,题“知县事、温陵刘会修,邑庠生戴文明、张谅、蔡大绩编校”。按:戴文明,萧山县人,贡生,官南陵县教谕。 御史 擢御史 万历十七年(1589年),刘会擢御史。任内,刘会奏请确定皇太子人选,请太子讲学;并劝请广开言路,宽宥因言事、谏诤而获罪的臣子。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会》:“擢御史,白建储,请太子讲学。”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9·明循绩·刘会》载:“擢御史,上《建储及东宫讲学疏》。” 《万历野获编·科道争为主考》:“辛卯(万历十九年,1591年)春,御史刘会请罢京考,仍用台臣监试,礼部覆奏:“监临而亲校阅之事,倘有奸弊,谁为纠察?即京差不便,总必归重内帘。当使甲科就教者,复以行取,以备主考;举人就教者,宽以三科,以备分考。”疏上议行,台臣不敢复争。” 巡按广东 尔后,刘会奉旨巡按广东。 刘会赴任时道经家乡惠安。时值倭患又起,福建抚台清查寺田,追缴田赋税收以备军粮。当时惠安欠收,刘会到抚衙为惠安请豁免要补交的寺田赋税1.7万两银子,惠安民众感恩戴德。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9·明循绩·刘会》载:“巡按广东,过家,值倭警,以久入民籍,寺田增价至万七千有奇,民不堪命,即走白当事,悉从,蠲免。” 刘会巡按广东时,逢广东饥荒,合宜发放赈济款,赈付锾金购置义田,帮助民众渡过难关。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会》:“出巡广东,便宜发赈,以锾金置义仓。”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卓绩·刘会》载:“出按广东,故宜发赈,赈出锾金,置义田。” 他还建立社仓、义仓(多达12个),用以赈灾知民、安民弥盗。直至清代,志书还记“历于今,仓与谷虽非故,而刘公之德,父老犹啧啧焉”。 巡按云南 继后,转任巡按云南。当时云南采矿业方兴未艾,矿区广征劳役,宦官横行无忌,百姓苦不堪言。刘会奏请免除百姓矿役,请求像内地一样设置流官全面负责;同时,购置学田,资助诸生就学。还参与兴建昆明太和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会》:“及莅云南,矿役方兴,阉珰横甚,会力持之,卒罢珰。”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23·卓绩·刘会》载:“继巡云南,矿役方兴,阉珰横甚,奏罢之。芟除百濮,请设流官如内地;置学田,以给诸生。” 刘望海《墓志铭》载:“(刘公)居滇八年,滇人仰公如父母。” 巡视京营,历南北京畿 此后,刘会又巡视京营,历南北京畿(巡关御史)。 江南参政、钦点七省巡按使 刘会后出任江南藩地参政两载,父子并封“总宪侍御”;又钦点为七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福建)巡按使。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会》:“出为江南参政两载。” 致仕返乡,卒于家 两年后,万历廿八年(1601年),刘会?60岁,以按察使衔致仕,返回惠安。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刘会》:“致仕归。” 先,刘会居惠北东头埔;辞官归里时,朝廷赐建“四马拖车”式府第,即刘会故居,习称刘望海故居。故居在今惠安县城北门头(今中山北路),万历廿八年(1601年)始建,历时十年建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望海故居》) 万历卅九年(1611年),刘会69岁,按泉州本地传统习俗,惠安民众聚集为其祝七十大寿。感其当年奉旨巡按广东道经家乡时为请豁免补交寺田赋税一事,经惠安县令杨国章倡议,百姓支持,在登科山上为刘会塑像、建生祠“报德祠”,塑立刘会石雕头像。何乔远为撰《德政碑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专祠·报德祠》、《泉州山川·科山》、《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惠安举人康士晋《建报德祠碑》有记: “公持节中外久,所至为德,于淛(同“浙”)、粤垊(指“广东”)、滇(指“云南”)间俱有祠。”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刘会卒,年76岁。葬惠安县洛阳镇石船山山坡下(即今台商投资区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刘望海墓》) 刘会与黄塘屿尾(今紫山镇仕尾)郑一濂(广西思恩府同知)是姻亲。刘望海有孙女、曾孙女嫁入郑一濂家;而郑一濂家有女嫁入刘家,为刘家孙媳、曾孙媳。(参见www.qzhnet.com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一濂》) 刘康夫
“刘康夫,字公南,闽县人也。彝之从子。
“刘康夫,字公南,闽县人。
刘宝
“刘宝,不知何许人。
②“(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三月十八日,镇江府驻札都统刘宝等言:‘相度到人户识认军庄营田,欲令偿纳自开耕以后三年每亩用过工本钱五贯五百文足,给还元田。’从之。”
刘兴国 刘兴国,或作刘国兴,字振宇,清·直隶宣化人。由古田把总累迁福建陆路提标后营游击,后历河北、碣石、韶州3镇总兵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2·名宦4·清福建陆路提标将裨·刘兴国》、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6·政绩志·武秩·国朝·后营游击·刘国兴》有传,文同,唯名有差。曰: “刘兴国(道光《晋江县志》作“刘国兴”),字振宇,直隶宣化人。 入伍随征,讨平逆乱,恢复迁界,多立战功。由古田把总,累迁提标后营游击。 康熙十七年(1678年),‘海寇’围泉(指是年六月郑经军刘国轩部围攻泉州),势危累卵,国兴身先士卒,竭力扞御,城赖以全。每行军所至,纪律严明,保全妇女名节,不可胜纪。福、泉二郡士民至今颂德。(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 历任河北、碣石[康熙卅九年五月至四十六年一月(1700.7—1707.3)任]、韶州三镇总兵官。 子世明,任福建巡抚,升本省总督,闽人咸庆国兴能以阴隲作贻谋者。” 刘用行
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进士,历零陵县令、巴陵知县、道州通判、知桂阳军、太常簿、知安庆府、知潮州、知赣州,卒于官。(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昌言》)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刘用行》: “刘用行,字圣与,晋江人(清·乾隆《泉州府志·循绩》作“南安人”),昌言七世孙。 登嘉定戊辰第,知零陵、巴陵,皆以最书。 通判道州。单车临蛮砦,谕自新,蛮感泣去。 除知桂阳军,召为太常簿,出知安庆府,改潮州。详刑使者贪暴,用行命左右掩得其赃,械其卒,引章自劾,使者坐罪。 知赣州,振削前蠢,声华烨然。终于郡,年八十二。 用行貌修伟,遇事有执。诗文典丽,有《北山漫游集》十卷、杂稿二十卷。” 民国《南安县志·卷26·人物志3·宋宦绩·刘用行》据“旧志,参《闽书》”为作传,曰: ? “刘用行,字圣与,昌言七世孙。 嘉定元年进士。为零陵令,以最称。 后知巴陵,崔与之召归。用行上谒,崔迎问曰:‘昔为零陵令有声,非公耶?’魏了翁贬渠阳,戒僚吏勿谒见。用行扁舟诣之,与语竟夕。 通判道州,蛮入内地,单车临城,谕使自新,蛮感泣去。 除知桂阳军,召为太常博士。 出知潮州,创城垒,迁贡闱,士民便之。详刑使者贪暴,盛夏驰卒逮平民。用行命左右掩卒,得其赃。释民械卒,引章自劾。使者削秩,用行亦坐贬。 知赣州,刷前蠹,声华炜然(“炜然”:华盛貌)。终于郡。 用行质貌修伟,遇事有执。诗文典丽,为一时冠。 所著有《北山漫游》十卷、《杂稿》二十卷。” 刘志学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儒林·宋·刘志学》: “刘志学,字师孔,晋江人。少与兄璧齐名。 咸淳间,璧擢进士第,志学释褐,教授台州,以二亲高年,白郡归省。 未几元兵南下,杜门娱亲,蒲寿庚欲罗致门下,不可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下帷讲诵,四方学者从之如云。暮年与同辈论谈,淋漓翰墨。种菊数十本,号‘秋圃’,以陶潜、韩渥自许。”(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韩偓》)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刘志学》: “刘志学,字师孔。 咸淳七年进士,教授台州,以亲老归省。 元兵灭宋,杜门不仕。蒲寿庚欲罗致门下,固避之。 设帷讲诵,从学如云,或纵饮剧谈,以泄幽愤。种菊数十本,号‘秋圃’,以陶潜、韩偓自方。” 刘君辅 刘君辅(1251~1321年),字仲佐,号西桥,南宋末元初 ·晋江县安仁乡永宁里芝山人(今石狮市祥芝镇大堡)。事迹收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61·宋·乐善》,《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也有详载。 祥芝刘氏肇基始祖刘逊是抗金名将刘锜之孙,南宋中叶寓居泉州,娶长箕(祥芝旧称)杨氏女,遂家祥芝。元代成文的《刘氏海荡记》和明代所写的《刘氏海荡暨平成桥由来承受纪略》、《创始网罟记》,表明刘氏在定居祥芝后不久已经转向开发海滨,以海为田。 刘君辅生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是刘锜之后6世。其幼年丧父,无依无靠。长大后发奋努力,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一度出任台州县主薄。南宋末年弃官从商,整顿海荡,发展渔业生产,“设经画以取鱼虾,有鱼虾以贸粟米”,逐渐富甲一方,在南安、同安购置田地36庄,年收地租粟米8.4万石,另有“山林地税于祥芝本里”。 致富后,刘君辅乐善好施,“见善如饥,赴义如渴。” 元·前至元卅一年甲午(1294年),刘君辅“构书塾于芝山 (今祥芝大堡)。”是石狮市历史上最早的私家书院;延佑元年甲寅(1314年),刘君辅二子刘叔和以为“书塾追隘,无以为藏修游息之地”,请求扩建。刘君辅“嘉其言而颔其请。乃作燕居堂以奉先圣先师,堂之后为斋,斋之后为炉亭,左经右史,诗文以与诸生隶习。斋之两序各有房以备寝涑。疮溷圃各有其地。”延佑三年丙辰(1316年),“延请邱钓矶(丘葵,同安名儒)、林兴祖(福州罗源进士,官至奉政大夫) 诸名师教育子姓。每岁捐粟三百石以为塾廪,以供师徒岁俸日膳等费。”由此祥芝文风大震。(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芝山书塾》、《泉州人名录·丘葵》) 元·前至元卅一年(1294年)冬,重修海会堂。据元·林兴祖《海会堂记》云:“堂以海会名,取其居于东南海上,而有江汉朝宗之义……重整于绍兴戊辰(绍兴十八年,1148年),增辟于嘉泰癸亥(嘉泰三年,1203年)……至元甲午 (至元卅一年,1294年)冬,(刘君辅)遂创公厅一所于堂之西偏,越乙未(元贞元年,1295年)冬,新山间作棂星门……佛宇禅宫、僧房以次修治……诸佛清净,众菩萨一时会集,壮观非常……朔望善信摩肩接踵。” 元贞二年(1296年),重修后湾平成桥。桥初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因短而窄,大潮暴雨,路桥泥泞,沾肤涂足。刘君辅捐献宝钞110锭,伐石以增版筑,填泥以固桥基,始于浦口,止于护国王祠下,复建亭于旁,取《虞书》“地平天成”之义,改名平成桥。 元贞~至大(1295—1311年)间,刘君辅始建丰山岩。丰山岩位于南安市水头镇西锦村紫竹山(峰山)南麓,因檀樾入息丰厚之故,更“峰”为“丰”,名丰山岩。今乃称峰山岩寺。 大德十年(1306年)六月,刘君辅独资修缮芝山慈济宫。丘葵《芝山慈济宫记》云:“宫创于大德丙午(大德十年,1306年)六月,有弘其堂,有邃其寝,两庑翼然……皆西桥翁(刘君辅)一力为之。” 另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刘君辅本传与《温陵芝山刘氏宗谱》记载,刘君辅在宋末元初还出资修建或重修祥芝及其附近的刘氏祀堂、芝山忠仁庙、金沙接待院、古山庵、龟湖东庵、青莲院、塘边岩(位于龟湖塘岸边石狮市宝盖镇塘边村)、虎岫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虎岫寺》)等,“其余庵庙坛榭修葺者,莫能枚举 。 ” 至治元年(1321年),刘君辅卒于家,年71岁。其继配翁氏为宋·提刑翁顺之孙女,夫妇二人合葬,三山林兴祖为作《墓志铭》。 《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中载: 刘君辅二子刘叔和 ,“性和厚……服役官政,其精敏人弗及……(元·元统 [1333—1335年]间以募民兵讨贼功) 授漳南巡忧,所在民歌思之。” 孙刘元颂,“赋性聪敏,六经奥旨无不知晓。” 侄孙刘宗元,“性颖悟,读书强记,所著有《五经集解》行于世。” 玄孙刘允正,“笃行好文,谦和不伐。” 刘叔智 刘叔智,字子夏,号三山先生,南宋·晋江人(今石狮市祥芝大堡)。咸淳十年(1274年)甲戌科王龙泽榜进士,历任金华尉、广州录参、闽县知县、吉州通判、主管官告院。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刘叔智》: “刘叔智,以字行,晋江人。登咸淳甲科第。 调婺州金华尉,获盗不肯受赏。 改广州录参。帅臣年壮气盛,僚吏莫敢可否事,叔智据款正救为多(乾隆《泉州府志·仕迹》作“救正为多”)。 后知闽县,士民颂之。 通判吉州,请祠。 江万里力荐于朝,召主管官告院。轮对,言天下大势与当时急务。有劝使谒郑清之者,谢不往。及清之再相,坐万里党,劾罢,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刘叔智》:“刘叔智,以字行,晋江人。咸淳十年进士,授金华尉。江万里力荐之,召对,论天下大势与当时急务。有劝其谒郑清之者,谢不往。及清之为相,坐万里党,劾罢,遂杜门不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0·人物志·宦绩1·宋·刘叔智》:“刘叔智,咸淳十年进士,授金华尉,改广州录参。真德秀守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真德秀》),叔智白建翼城。后知闽县,判吉州。请祠,江万里力荐之,以主管官告院。轮对,言天下大势,与当时急务,词意鲠切。以不附权相郑清之,罢职,遂杜门不出。” 刘春 刘春,字材达,号璞斋,明·安溪县在坊人,五代·隐士刘乙的后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乙》)。领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乡荐,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试南宫不售,入太学攻读 ,病归而殁。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弘治)十一年戊午林士元榜:刘春,在坊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刘春》: “刘春,字材达,号璞斋,在坊人,隐士刘乙之后。 春少钦其祖高尚,剪茅凤麓山左,名其池曰‘凤湖’,园曰‘麓圃’,读书其中。先世颇赢饶,父敏重然诺,好施,常出资赈乏,乡人称曰‘刘义公’。至春而环堵萧然,茹荼衣褐,力学不衰。 年十九冠童子试,入邑庠。娶王氏,有乐羊妻之风,每篝灯刺女红,相对佐读午夜。学成,为巡按张公某首拔,领弘治戊午乡荐。 己未,南宫不售,有志入太学肄业,不归。以攻苦鉥肾,病归而殁,年四十有二。时理学紫峰 陈琛志其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称为清溪人物生色。然春之硕学宏抱,终未见于世,论者惜之。 ” 刘峨 刘峨,初名莪,字济叔,明·安溪县在坊人,刘春四世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刘春》)。天启元年辛酉 (1621年)乡荐。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天启元年辛酉范方榜:刘峨,在坊人。”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刘峨》:“刘峨,初名 莪,字济叔,刘春四世孙。弱冠应童子试,邑令王公奇其文,为易名,去草而山。登贤书。性耿介,重大节,雅不喜交贵显、饰厨传,闲惟读书,间饮酒,每有谢世长往之志。 ” 刘大遗 刘大遗,明·晋江人。嘉靖三十八年已未(1559年)丁士美榜进士,历户部郎、吏部郎、浙江按察副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3·人物志·宦绩4·明·刘大遗》:“刘大遗,嘉靖己未联第进士,仕户部郎,改吏部,出为浙江按察副使。以清谨闻。”
刘亨赙 刘亨赙(1872.4—1926.5.24),又名侯夏饱,字图琼,号纯青,外文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宝华,清末民初人,原籍南安县码头刘林村,侨居菲律宾马尼拉,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 。 事迹 刘亨赙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码头刘林,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亨赙18岁,随伯父刘元系往马尼拉谋生,在伯父的铁铺学艺。后自己经营铁铺,能精制铁类器物和多种火药和火炮,精通西班牙文和菲律宾语。 时菲律宾处于西班牙统治下,社会上出现反西班牙秘密组织,刘亨赙经常参加聚会,结识艾米利奥·阿奎纳多(后来的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总统、革命军总司令),并与其表姐结婚。 1896年,刘亨赙参加菲律宾反抗西班牙侵略的独立战争,奉命建造兵工厂,供应部队军火,后率领部队作战。1897年3月,参加伊穆斯保卫战,因功升为少校;同年下半年,革命军处境恶劣,刘亨赙率部退守山区进行游击战争,不久升为中校。 1897年11月1日,裂石共和国的成立,刘亨赙出席成立典礼,是著名的《裂石宪法》的签署者之一,也是菲律宾历史上签署一部菲律宾宪法的唯一华人。 1898年4月,美国入侵菲律宾,爆发“美菲战争”,刘亨赙率部在马尼拉以北地区抗击侵略者。 1898年6月,刘亨赙向华侨募捐60.6万比索,全部交给菲律宾共和国财政局,解决共和国的经济危机。菲律宾总统阿奎那多提升他为准将,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的“华侨将军”。 1899年,刘亨赙奉命调到内湖省战线,被命为革命军南线司令官。1900年,在美军进攻马尼拉的黎牙实比的战斗中,刘亨赙重创美军。 1902年“美菲战争”结束,刘亨赙回马尼拉经营布庄、农场,不久被选为马尼拉镇镇长,后被任命为菲律宾议会议员和退伍军人协会负责人。 1926年,刘亨赙病逝于马尼拉,出殡时棺上覆盖菲律宾国旗,全国下半旗致哀,由500名菲律宾兵护送,上下议院全体议员,菲律宾退伍军人协会会员和许多华侨参加送葬。 评价 刘亨赙为菲律宾独立运动作出积极的贡献,受到菲律宾人民的高度的评价。 菲律宾共和国首任总统阿奎那多说:“阿宝将军的公正无私和英雄风度,获得了全菲人民的感佩——他是为他们的自由和幸福而献身的。他热爱菲律宾——如其祖国,菲律宾自当视他为英勇的子孙。” 菲律宾历史学家雷戈里奥?赛德称他是“菲律宾争取自由斗争真正英雄”。 克里梭罗戈?维拉卡洛斯《何塞?伊格纳西奥?宝华将军》中称他是“菲律宾为自由而斗争事业中著名人士。他虽然是中国人,我国人民理应纪念他,因为在反抗西班牙和美国的战斗中,他把他的命运同菲律宾起义者结合在一起了。” 菲华青年联合会发起筹建刘亨赙将军纪念碑,1989年6月12日建成。纪念碑位于菲律宾甲美地省,塑像高9英尺,纪念碑底座高55.5英寸。 刘开泰
刘琦龄 刘琦龄,字稚玉,清·晋江县桥南人(今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康熙卅五年丙子(1696年)举人,康熙末铨选澄海令(今广东澄海市)后忤上官罢归。著《劝世婆心》1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刘琦龄》有传。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刘琦龄》据“道光旧志”为作传(《福建通志列传选•卷6•刘琦龄》选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6·人物志·宦绩7·刘琦龄》:“刘琦龄,字稚玉。康熙丙子举人,授澄海令。革免渔课,羡余详宽,盐堀崩垫。修葺学宫,请增科岁弟子员额。完堤防,赈饥民,归难船,历有善政。后忤上官,归,邑人遮道跪送,行三宿而后出境。”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循吏传卷1•刘琦龄》: “刘琦龄,字稚玉,晋江人。康熙丙子举人,知澄海县。 革免渔课羡余,详宽盐、堀陷垫。 修葺学宫,请增岁、科弟子额。 五十六年(1717年)海飓坏堤,民多露宿,琦龄户给银为治屋资,捐俸修堤,邑人德之。 六十年(1721年)台湾蠢动,有避难广民三百艘直抵澄邑,鹤山营弁惧,将击之。琦龄诣验,为修船,使各归其邑。时有二船飘入他邑,皆被刑禁,闻琦龄所措置,皆释之。 另,据澄海地方志载: 澄海原有朱子祠,在“城仔内”河泊所署(即后之巡检司署)西侧,距城寨西门不远 樟林地濒海隅,是古潮州海运中心,又是闽、粤交通枢纽。除海运外,陆路河道,船筏车马均可畅行,后筑小堤一条,直通其中。但堤经常崩溃,便改架木桥,称“大塘桥”;又每逢内涝,大水漂去桥板,交通常受阻碍。雍正三年( 1725),知县刘琦龄捐俸重建“大塘桥”,桥北面一头在元通街,南面一头在塘西国王庙前,桥长十七丈,宽七尺,桥墩十一个,桥梁十,用石板铺架,行人称便。 刘嵩 刘嵩,字子中,元末明初·晋江人。元季不仕,洪武(1368—1398年)初以贤良方正荐授广西宾州判官。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7·州判刘子中先生嵩》据“泉郡志”为作传,曰: “刘嵩,字子中,晋江人。 博通经史,所为诗文清新奇古,不俟思索,人谓其有谪仙才。 值元季,不仕,磊落不羁,以诗酒自娱,家无宿储,而处之泰然。有知其贫而馈之者,辄正色以谢;或受所可受,即送酒家及赒亲友之乏者。 洪武初,以贤良方正荐授广西宾州判官,卒于官。旅榇不能归,州人葬于州之门外。 泉之名士多出其门,所著有《中斋集》。”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0·选举8·明荐辟·晋江县》:“刘嵩,宾州判官,以贤良方正举。”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刘嵩》: “刘嵩,字子中。 诗文清新奇古,不俟思索,人谓其有谪仙才。 值元季不仕,以诗酒自娱,家无宿储,处之泰然。 洪武初,以贤良方正荐授宾州判,卒于官。著有《中斋集》。” 刘佑 刘佑,字伯启,清初·河南鄢陵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甲第19名进士,康熙七年(1668)任南安知县。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清名令·刘佑》:“刘佑,字伯启,鄢陵人。顺治己亥进士。康熙七年知县事。” 重儒术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清名令·刘佑》: “以儒术饬吏治,不为局促脂韦(“脂韦”:油脂和软皮,喻阿谀、圆滑)。 下车修葺学宫,兵燹之后,观瞻一新。” 修《县志》 刘佑上任后即搜寻明·崇祯五年(1632年)县令李九华编修的县志,聘请邑中人士纠误、增补、整理,亲自参加反复讨论,终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编成康熙版《南安县志》,是南安1部完整传世的志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泉州邑志·南安县志·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南安县志》。)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清名令·刘佑》:“购寻李九华壬申邑志,搜罗遗编,延请绅士掇辑散轶,亲与往复讨论,续成新志,武荣文献,赖以有征。” 催科不避甲第右族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清名令·刘佑》: “邑(时南安县治在丰州)离郡不十里,清初以来,甲第右族多侨居郡城,田赋难清,请托多门。 佑莅政,催科(催科:催收租税)不稍瞻顾(瞻顾:指办事犹豫不决),尝票书逋赋(逋赋:逃避赋税)贵人姓名签上,自署曰:‘差,刘某。’众惮其名,税赋早完,无敢以私干。” 为民请命 刘佑目击时艰,也能为民请命。如清·王朝为图剿灭郑氏海上势力,设水师,修战舰,弊端百出。刘佑愤激之余,直言不讳,指出奸商借修船之名,勾结承役、将弁,虚报上10倍的工价材料费,政府无力支持,只好向里民苛索。提出改革修船的措施,以杜绝官、商营私舞弊的行径。 留心民瘼 民国《南安县志·卷20·职官志2·名宦列传·清名令·刘佑》:“其诗歌及条议,多自编入邑志艺文内,如《修理战舡》、《鼓铸议》、《修船歌》等篇,皆留心民瘼,有足采者。” 时百姓穷苦,走投无路,不少人服用“钩吻”轻生,禁而不止,刘佑作《钩吻歌》,提出死者多为穷困所逼,出事后,豪右又从中兴风作浪,弱肉强食,终于财贿尽入豪门,加劝戒民众应该迅速醒悟,弃绝轻生念头。 康熙十四年郑经礼送北归 刘佑在主持编修康熙版《南安县志》时,参编者曾请示关于洪承畴、郑成功二家事,刘祐曰:“洪不可太褒、郑亦不可太贬!”郑经闻其语而感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人名录·洪承畴、郑成功》) 值耿精忠之变,刘佑逃匿山谷(“光”应为衍文)。郑经令人致聘,将欲官之,辞。郑经义之,于康熙十四年(南明·永历廿九年,1675年)三月遣兵护送北归,礼待甚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经·耿、郑复相结·康熙十四年三月礼送清·南安知县刘祐北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