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清源书院,梅石书院。
泉州旧市区北隅一峰书(旧址在今“泉州一中”校舍内)]

  

  “梅石开,状元来”
    ——明·成化二年五月罗伦谪为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
    ——讲学郡北“净真观”。

  明·嘉靖八年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罗伦
    ——提学副使郭持平等建。
    ——张岳《记》。
    ——安溪县令黄怿和郭持平诗。
    ——明·陈琛谒祠诗。
    ——附:“净真观”和“一峰书”、“一峰寺”。

  明·嘉靖廿八年修葺“一峰书院”
    ——泉州府同知胡文宗修。
    ——胡文宗《记》。

  明·万历邓镳保护书院。
  明·崇祯更名“清源书院”

    ——重加修葺并易名。
    ——蒋德璟《记》。

  清·乾隆改名“梅石书院”
    ——乾隆十五年黄昌遇重建并改名。
    ——潘思榘《重建晋江县梅石书院碑记》。
    ——黄昌遇《重修晋江县一峰书院碑记》。
    ——黄昌遇《建置书院膏火记》。
    ——出科联出任主持。

  清·嘉庆重修
    ——清·嘉庆九年晋江知县徐秉钤另置“新梅书院”。
    ——清·嘉庆十四年晋江知县赵同岐重修。
    ——周学曾《记》。
    ——周学曾《述》。

  近现代
    ——转办新学。
    ——附:民国·曾遒《过旧一峰书院并怀陈公常夏》诗和现代·陈泗东按。
    ——遗迹。
    ——2019年复建“梅石书院”。

  一峰书院,位于泉州旧市区北隅梅石街(学府路),旧址即在今“泉州一中”校舍内(其地域至今仍称“一峰书”)。明·成化罗伦(号一峰)讲学此地“净真观”,嘉靖八年(1529年)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罗伦,崇祯(1628—1644年)间更名“清源书院”,清·乾隆(1736—1795年)改名“梅石书院”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一峰书院》:一峰书院,在晋江县东。”(按:古晋江县治即处泉州府城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载:“梅石书院,在府治东北。”

  “梅石书院旧址”,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梅石开,状元来”

  明·成化二年五月罗伦谪为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

  “梅花石”现存“泉州一中”校门口西侧,一簇石头绽裂为5瓣,状如梅花,保护完整。因“梅花石”处于“学府路”边,故该路东起崇福路、西接小希夷段,原称“梅石街”

  从南宋后期起,泉州一直无出状元,民间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

  罗伦,字应魁,号一峰,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明·成化二年丙戌(1466年)殿试,获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逾2月,因疏阻大学士李贤夺情忤旨,五月即被谪为福建市舶司(驻泉州)副提举。罗伦至泉州,石适开,香闻数里,应谶之兆。(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罗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梅石亭》

  “梅石亭,在‘一峰书院’西偏。

  郡城北有石,形似梅花。古谶有云:‘梅石开,状元来。’明·罗一峰被谪居此,建草堂讲学。后人即其近地建书院。

  代远人湮,书院变为佛寺,梅石压于民居。乾隆辛未(乾隆十六年,1750年),知县李允性捐俸购居民小屋,毁之,议建亭设栏,以护其石。值升任去。山长柯伟生捐金倡修,诸生徒江以宁等成之。伟生为记。今损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采《桐城杂事诗》”曰:

  “孝廉陈翊霄?云程有《桐城杂诗》五十首,自注刊刻,亦采风之遗……

  (句):‘巉岩古石傍城隈,暮雨朝烟锁未开。一夜梅香侵草径,相惊谶应状元来。’

  注:城北有梅石,旧谶云:‘梅花开,状元来。’后罗一峰先生出为市舶司,至此。

   按:一峰先生至,梅石开,本邑庄羹若?际昌应之大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际昌》)

  陈云程,晋江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云程》)】

  讲学郡北“净真观”

  罗伦自明·成化二年(1466年)夏五月被谪为福建市舶司(泉州)副提举,驻泉,成化三年(1467年)召还复原官翰林院修撰,居泉仅1年,公余聚众收徒,在泉州郡北“梅花石”东畔“净真观”(现“泉州一中”校园内)建草堂讲学。四方士人从学如流,连府学和县学的教谕也来听课受教。

  清·同治《福建通志·明宦迹》载:至泉日,有司率诸生从之,讲明正学。”罗伦非圣贤之说不讲,因人施教,“与人子言依孝,与人臣言依忠,与居官者言民所疾苦”,收效甚好。

   陈献章称其“洞彻不欺之心,炳中天之杲日;轰劲出群之气,发百蛰之春雷。”明·何乔远《闽书·文莅志》

明·嘉靖八年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罗伦

  提学副使郭持平等建

  明·嘉靖八年(1529年)春,提学副使郭持平巡历至泉,提出罗伦“谪居于是地,而尸住之典未举”,提议建祠纪念。

  时泉州知府顾可久以入觐去,乃谋别驾李侯文、节推徐侯炤,得城北罗伦讲学的“净真观”一区,请于巡按御史聂豹获准,改为祠祀罗伦;又治其斋居、讲堂、庖湢之属,为屋40间以作书院,延乡进士(举人)王宣(字子钟,人称一臞先生,晋江人,易学家,是蔡清的学生)颛职其教,称“一峰书院”;因书院附近有“梅花石”,又别称“梅石书院”。是夏,顾可久和晋江县令钱楩至自京师归,则教、士续食之法讲求益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持平王宣顾可久钱楩》)

  书院建成后,泉州名儒张岳顾珀唐次粱(著有《浩然堂问答》,与抗倭英雄唐顺之齐名)等都曾在此讲学,学子也“殚心力学”、“励乎品谊”,名噪一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顾珀》)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学校·一峰书院》:“明·罗伦尝为县市舶司,因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载:“明·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

  张岳《记》

  张岳为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收录曰:

  张岳《记》:

  ‘故翰林修撰一峰?先生,初入仕,即上疏数千言。论大学士公不当起复,落职提举泉南市舶司。未几,召回,守资南都,即浩然弃归。天下既闻其风而高之。比归,杜门讲学,不以世事屑意,而尤严其节于辞受取与之际,俊伟明白,必欲得其本心而后已。故久之而天下愈信服焉。

  嘉靖己丑(嘉靖八年,1529年)春,按察副使万安持平巡历至泉,以先生尝谪居于是地,而尸祝之典未举。维时郡守可久以入觐去,乃谋别驾、节推,得城北丛祠一区,请于巡按御史,斥去昏淫之鬼,因旧材稍易蠹坏,悉以坚良,以三月朔日,率郡之人士奉先生神主而释奠焉。

  既又治其斋居讲堂,下及庖湢之属,凡为屋四十间有奇。择士之有志者居之,延乡进士王宣颛职其教。

  是夏,侯及晋江令至自京师,则教、士续食之法,讲求益备,而书院之传,可以久而不废矣。

  夫以先生风烈之盛,去之千百载,闻其风者,犹将低徊向慕不能自已,而况神灵精爽,睠临兹字,登降出入,如将见之,有不反身警协、求无愧于先生之心者乎?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而推其所为之类,至于穿窬同科,夫士者之不为穿窬必矣。

  孟子复云:尔者几微审察之间,一有未至,其陷溺必至是矣。是故人得其本心也,虽嘑尔蹴尔之不受。乞人行道之人之心,与不受千驷万钟者,无以异也。如其苟焉,以迁就于功利而已。则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攘夷而伯,张良陈平之所以挟术而谋,亦何异于穿窬者耶?此其得失,必有能辨之者。

  先生之所以宁约其身,困约而不肯少贬,以循流俗,其不以是欤?世或言起复之事,公入疏辞者,十七八矣。最后乃属先生,先生辞不宛曲,若有负公者,是不然。夫事之不得乎理而冒为之者,使出于庸人与小人,中材之下,皆得以指摘而议之。其不幸出于贤者,复有贤者为之讳其失而回护之,则是非反真,人心无所折衷,其流弊乌可言哉?
呜呼!此先生之所深忧也,亦惟求得其本心而已矣。故详述之,以告吾后之学者。’”

  安溪县令黄怿郭持平

  安溪县令黄怿[嘉靖五年(1526年)任]有和郭持平(字浅斋)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怿》)

  ·嘉靖《安溪县志·7文章类··收录曰:

  “一峰书院次浅斋?先生韵(黄怿,县令):
  ‘世人心地累牛羊,惟有先生善主张。道见眼前多快活,名魁天下作寻常。
  敢言礻虎落奸臣魄,到处陶成君子乡。可爱浅斋从义起,泉南新庙酹新浆。’”

  明·陈琛谒祠诗

  陈琛(1477—1545年)曾谒一峰祠,作“谒祠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收录曰:

  陈琛谒祠诗
  ‘牛山须禁放牛羊,藏久良弓要力张。远大也应甘澹泊,元微亦只在平常。
  悟来始信无名语,老去方知有故乡。敬起一峰吾敢问,定行白水答清浆。’”

  附:“净真观”和“一峰书”、“一峰寺”

  “净真观”后称一峰寺”、“一峰书佛堂”、“观音亭”

  一峰书”,位于今泉州鲤城区开元街道,古属东隅胜果铺执节境,地名源“一峰书院”一峰书”以前位于梅石路中段,后来由于学府街拓改,如今“一峰书”的门牌所剩无几,除了刺桐新村南侧的一段,还有学府街南侧的“一峰寺”

  一峰寺”位于一峰书”1号,又称一峰书佛堂”、“观音亭”,原名“净真观”,位于“梅花石”附近,始建未详,后移建壕下,改名“菩萨寺”,因坐西向东,跨泉州旧城壕之上,又名“壕下妈宫”。廿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作为地方消防队部,后被大水冲毁,1987年重修。大殿有联:“地居壕下,翘首一峰思仰止;际遇明时,驾航回海济苍生。”

  一峰寺”后有1条大沟,沟上有1座桥。据《北门街史话》显示,大沟原是泉州罗城的护城河,明·洪武二年(1369年),江夏侯·周德兴受命来闽督建卫所,巩固海防以御倭患。为军事守备需要,周德兴特命泉州扩展东北城垣,圈划郡北虎头山(俗称“濠埔顶”或“顶埔”)入城,作为制高点,俯察城内外一切动静。
从此,泉州罗城北面的护城河成为1条内沟壕,行人欲往顶埔则只好绕道北门街的“朝天门”或东街的“仁风门”。附近居民为图方便,填高执节巷西边的一段内沟壕建起1座廊桥,称一峰书桥”

  在一峰书桥”南侧,是模范巷与执节巷的交汇处“新坊脚”,其东南侧曾是李清琦古大厝所在地。家古厝占地面积很大,正门在模范巷,后门在执节巷,如今古厝已改建为几座民房。“新坊脚”南侧不远处有1条支巷,旧名家巷”,今改为“模范巷”,模范巷98—2号门口挂着李清琦故居”牌子。
李清琦(1856—1901年),字壁生,号石鹤,泉州人,是明·李贽族裔,年轻时寓居台湾而入彰化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贽》)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清琦中举人,光绪廿年(1894年)为台湾彰化籍进士。光绪廿一年(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李清琦和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上书反对割台议和,史称“台湾五人上书”。后李清琦授刑部主事,又改任知县,光绪廿四年(1898年),李清琦离京返泉至终老,曾任泉州“清源书院”山长。

明·嘉靖廿八年修葺“一峰书院”

  泉州府同知胡文宗

  明·嘉靖廿八年(1549年),泉州府同知胡文宗修葺“一峰书院”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明·嘉靖)二十八年,同知胡文宗修。”

  胡文宗《记》

  胡文宗自为《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收录曰:

  文宗自为《记》:

  ‘一峰 公祠,统名书院,其本末石刻有考。计今才二十年耳,日倾月圮,余每讶之,弗有坏理若是者何哉?迺诹于众,具言所以。则闻有堪舆家指为吉壤,觊觎者众,倾圮因之,不忍具述。可叹也。用是◇然者数日。

  已乃庀材计佣,捐俸而偿之直,一不以烦公帑劳民力,自堂序以达门墙治之则已。因念公于余为乡先达,祠若书院,始诸今。双江浅斋二君子行部至郡,据礼协议,相与崇重,式成兹役,以风士类,实获我心。余忍坐视其然,亦司存之恥也。

  独惟公天人也,以直言落职是邦,其高风劲节,雄视一世,真与清源、紫帽诸山并峙,视天下事物无足以撄念虑者,又何事于斯?顾院额仍揭公号,庸人孺子饫闻而习知,则亦有谓欲使后人过者式焉,吊者兴焉,有司举故事加严焉。而今顾若此,非所知矣。

  余力不足而意有余,谓公真灵,终古长在。终时往来其间,宜与郡中西山真德秀梅溪王十朋二祠,世世专祀,有永无斁,而未能逆睹,是可虑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王十朋》)

  工既讫功,书此以告来者,嗣而葺之俾弗坏。’”

明·万历邓镳保护书院

  明·万历(1573—1583年)初年,张居正主政,厉行改革,把全国许多增设的地方书院裁掉。泉州“一峰书院”也在裁并之列。

  关键时刻,年轻学子邓镳(抗倭名将总兵官邓城之子)痛心疾首,挺身而出,毅然投书郡守,恳切提出:书院乃纪念一峰先生之物,意义非凡。一峰先生的学识、气节在泉州士子中是一个楷模。毁书院,则伤士子之心,而损泉州文教。同时强调“惟学校书院为裕祯干以致国家升平之基”,书院切不可毁(乾隆《泉州府志·明·循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镳邓城》)

  此时,许多学子也认为书院被毁,将减少名额,难于进取,颇多怨言。郡守遂打消拆除书院的念头。
此后,书院多次重修,“滨海远乡之士负笈来游者,难以屈指计。”

明·崇祯更名“清源书院”

  重加修葺并易名

  明·崇祯(1628—1644年)间,“一峰书院”重加修葺,并因其地靠近“清源山”,易名“清源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明)崇祯(1628—1644年)间,复以二云 曾樱二云配祀,名曰‘清源书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樱》)

  蒋德璟《记》

  时翰林院编修蒋德璟因忤魏忠贤,被罢归,曾讲学“一峰书院”;修葺成,为作《记》。

  【按:蒋德璟(1593—1646年),字申葆中葆,号八公,明末·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人。后移居泉州城内真济铺花巷新路埕。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忤魏忠贤,罢归。崇祯十一年(1638年),蒋德璟起原官(编修),迁翰林院侍读。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廷推入阁辅政,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辅)。崇祯十六年(1643年),改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关,三月去位南归。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南明·隆武朝立,召为阁臣,无所为,翌年六月辞归,卒于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樱蒋德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收录蒋德璟《记》曰:

  蒋德璟《记》:

  二云 使君,镇泉之五年而移节,甫临发,与铨部(吏部)为盘暨不佞,会士绅于「一峰书院」,证文成之学,而新使君公适至,又宫允(“宫允”:即“太子中允”,东宫太子属官,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等事)幼元亦自漳赴召过泉,因偕郡守侯、司理(掌本州讼狱勘鞫之事)侯、邑令侯再会,登歌《鹿鸣》、《南山》、《泮水》三章。宫允起拜曰:「周行示我矣。」铨部曰:「基我邦家乐得贤,实繄今日。」布衣曰:「美哉,长道之顺也。小大从公匪怒伊教。」于是飏言,以为雅言周行、鲁言长道,周礼尽在鲁矣。

  泉夙称海滨邹鲁,自紫阳朱熹别称紫阳倅同安,道始有闻;入明而吉水罗文毅罗伦文毅以抗疏左迁,复相与讲明正学。其后吾邑蔡文庄谥“文庄”)陈紫峰紫峰诸乡衮,斌斌蔚起,而李文节李廷机谥“文节”)司徒林希元司空何乔远继之,泉学为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清、李廷机林希元何乔远》)

  文毅罗伦特市舶谪官耳,非有泮林鸾旗马之华,足号召也。诸先辈虽为桑梓君宗,亦不闻有当道身为之倡,聚一堂而商,朱陆同异,为圣门究任仁指归者有之,自曾樱始。

  曾樱文毅罗伦之乡,少游南皋公门,称入室。其学以良知为的,以宏毅任仁为家派。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

  出而为政,一意奉公,锄强植懦,心力同澈。属海寇刘香蔓毒三省,公独決荚遣将入粤,破歼之功第一。复密擒岭后山寇,弭患未然,为福于泉甚大。而公绝口不言也,曰:「此小丑耳。王文成王守仁谥“文成”)有言,除却良知,别无事功气节,矧区区哉。」盖与余辈谈学而神王也。

  筍江、紫帽山水之外,独有性命相商,若不知酌水之为清,拔薤之为烈,荡山海氛祲之为奇者,即而眎之,一滩盐措大,绝无色味之,而其忧国相时,热肠激论,忠义之气,往往形于眉睫。嗟乎!此乃公所以为学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晋江·笋江》、《泉州山川·紫帽山》)

  今海内学人不少,然其行常不如其学,而不学者,其学又不足以为政,于是学与政分途,而三代上真儒之效,不复见于世,其流弊遂有不胜既者。

  圣主嘉意本教,近于小学社学,特谕申饬,而日御细旃与讲臣咨诹治理,德意甚盛。夫朝廷之有文华,即州闾之书院也。上日讲而下讳讲,何欤?独必如公,乃可讲耳。

  文毅罗伦在当时既不闻贤士夫与游者为谁,诸先辈贤矣,而又不遇知学之使君,则夫以余辈而遇两使君,与诸大夫扬扢于一堂之上,恐亦文成后所不能多观也。铨部雅言旦气,而宫允与予尝为榕坛问答,皆与公任仁旨互相发,乃余辈之所以重公者,又不独以其讲而已。

  《鹿鸣》、《南山》之诗,必遡德音,曰「孔昭」,曰「时茂」,而泮水直曰克广德心,至献馘献功,皆受成释奠于学,盖学之用大矣。公有德心广之,是在异日哉!

  书院在郡治北,以近清源(清源山),故名「清源书院」。旧祀一峰先生一峰,即文毅,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第一人也。座为公讲学处,诸士民因筑堂奉公志不朽云。

  公讳,江西峡江人,万历丙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

  董其事者耆民吴养正余梓等,例得并书。’”

清·乾隆改名“梅石书院”


  乾隆十五年黄昌遇重建并改名

  清·康熙(1662—1722年)时,复原名“一峰书院”

  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与学师陈君谈捐俸倡建,缘前有“梅花石”之征,改名“梅石书院”。书院东西长37米,南北长83米,3进深,中为讲堂,后殿礼堂罗一峰罗伦),两旁建屋48间作斋、舍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载:“国朝(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建,改今名(梅石书院),延师集生徒肄业其中。(福建)巡抚潘思榘记……黄昌遇记略……又昌遇建置书院膏火记……”

  潘思榘《重建晋江县梅石书院碑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黄昌遇重建后,福建巡抚潘思榘有《记》。

  该碑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摘要收录。现依原物,与《县志》所载互参如下:

  “《重建晋江县梅石书院碑记》

  国朝崇经学,重实行,广作人之化,京师建国雍,郡县立学校,即古辟雍泮宫之意出。宋以来,学宫而外,复立书院,鹅湖、鹿洞称极盛焉。

  余奉命抚闽,会城东南魏然峙者均峰。仪封张清恪公前建节时,创兴书院,恒与都人士讲学其中。士习文风,蒸蒸日上。余窃踵前徵,每进诸生,相与论义今古,而诸生亦憬然有所得。

  岁辛未(乾隆十六年,1751年),巡海至泉。

  泉旧有书院,一在城东,曰「泉山」,今改为邑黉(县学宫);一在安平,曰「石井」。均紫阳 氏父子朱松朱熹讲学处。而城北有「一峰书院」,为罗文毅建也。公以翰林修撰改泉市舶司提举,讲明正学,以授生徒。未几召还南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松朱熹》、《泉州书院·泉山书院、石井书院》)

  嘉靖(1522—1566年)中,御史聂双江公建祠以祀先生而待后学。督学朱镇山公复葺而新之,延华亭唐次梁公主教事。所著《浩然堂回答》,王遵岩先生王慎中为之序。于今又二百余载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

  前岁,古田令君以能治剧调晋江,甫莅任,即以兴学为急务,鼎新黉宫;而桥梁、道路与门楼、庙宇,次第建修。

   复以城北书院形势为郡城最,且阶前一石如梅花形,前代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开之者,公也;而应之者,羹若 庄际昌也。今复开之,当必有接武而兴者。
遂整其堂宇,修其廊庑,饰其庭院,峻其垣墙。至于书舍、斋厨、修脯、膏火,罔不井井条理。聘名师以诲诸生,季有考,月有课。滨海远乡之士负笈来游者,难以屈指数。

  今夏,郡守君以干练自邵移守于泉,政和岁丰。公余之暇,辄偕集生徒而共宣正学。举天人理气之端,以及礼乐和序之制,迭迭不倦,皆有关性命之精微,政治之经济,日用之率由,务使学者畅晓其奥义。以故迩来泉之人士皆有殚心力学,敦乎伦纪,励乎品谊;而经史性理、诸子百家之书,皆研究而不遗余力。将来经明行修,必有仰承圣天子作人之雅化者也。拨茅连茹,以绍美公,如云之蒸,如霞之蔚也。

  余履其地,为之色喜。盖君乃清恪公器重之高弟,期待者远,故能得其师传,留心造士,而知所先务若此。

  嘉平偈余会城,以余曾记所建黉宫及南楼,兹索余数言,丽于斯院之碑。余乐其盛举,有加无已,而欣然濡墨握管,以纪其事。

  君名◇◇,祥符人。君名昌遇,江宁人。

  乾隆十六岁次辛未(1751年)十二月谷旦。

  赐同进士出身、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纪录二次,阳湖潘思榘撰。”

  黄昌遇《重修晋江县一峰书院碑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黄昌遇重建后,自有《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刻石立碑。

  该碑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摘要收录。现本原物,与《县志》所载互参如下:

  “《重修晋江县一峰书院碑记》

  自五代、宋初,天下之大书院四:嵩阳、睢阳、白鹿、岳麓是已。厥后,省会、府、州皆有书院。

  夫既立之学于府、州、县矣,而复立书院者何?

  盖学以课其文,而书院以课其业。业非徒课试文章之谓,将以之通经学古,循习乎礼乐刑政之大,研精夫天人性命之微,以为国家之用,后学之师,故书院之重其于学也。顾其地不幽静,院不宽廓,先无以驻足之地,何以群萃而精勤?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欲望人才之兴难矣。

  泉之为州,其治晋江旧有「一峰书院」,盖前明·嘉靖年间翰撰一峰?先生谪居之所。迨后巡按聂双江、副宪郭浅斋持平高其风烈,即谪居之地建祠以祀。

  复廓其前后地,为书院四十间,延王一臞先生王宣称“一臞先生”)张净峰先生先后掌教,泉之人文蔚起,争雄宇内。继则有学宪朱镇山先生,校士之暇,辄造书院,升堂讲学。以华亭唐次梁先生为之师,条教严密。著有《浩然堂问答》,王遵岩先生王慎中为之序,琅琅可诵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宣张岳王慎中》)

  洪惟我兴朝鼎新,所在皆立书院。独泉以海氛故,因面未举,迨今百余年。人才儒效,有待振兴。

  余自古田移令晋邑,朔望瞻礼先贤。见一峰先生神祠仅存片屋,书院鞠为茂草,心焉慨之,亟图兴建。而上报则格于成例,鸠众则迂缓难成。篙自兴叹,点金乏术。

  适本邑贡生庄嘉珍,因事乐输,出资修复。爰据情禀请,上宪允准,即日鸠工庀材,相度其地,东西得十一丈,南北得二十五丈,建筑三层,中为讲堂,后层以祀一峰先生,四旁各列斋庑,以舍师生。庖湢库厩,无不备举。门庭邃密,涂径平整。共得屋四十八间。黝垩丹漆具善。

   以乾隆十五年三月初九日兴工,九月二十八日告竣,计费白镪六百五十余两。

  乃集郡中荐绅先生,落成而告之曰:‘夫学以其静,近市则凡人喧,其聚得朋则庆。地欲其敝,踞高则崇。兹院为郡城入脉,山名虎头,清源为之障,紫帽为之揖,敞而高矣。泉故滨海,鱼盐之利在东南。今书院在此,冗可免矣。书院既兴,未学卒止,廊而有容,尚何人材学术之不古若哉?今唯得名师,足饩廪、膏火,则可以久矣。’
诸绅士曰:‘有颂有术。’因纪所作,勒于堂右。

  乾隆十有六年岁次辛未平月

  晋江县知县、金陵黄昌遇撰”

  黄昌遇《建置书院膏火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后,黄昌遇建置书院膏火记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收录《记》文曰:

  “郡北梅石书院,为先儒罗文毅公过化旧地,荒废已久。余履任后,设法捐建,延师讲学,悉遵鹅湖、鹿洞遗规。经立石识其事,兹不复赘。

  但书院条规,当垂永久,年来会课师儒膏火费用银两,皆与学师莆阳筹谋参酌。而事属创始,几费经营,尚未周备,恢宏式廓,端有望于后贤。

  所有现在事宜,开列于左:

  ——设立书院,曾良相曾华文两监生共捐银一千两,折番银一千二百大员,每百两每月行利一两五钱,每两钱价定制钱六百八十文,现交各当铺承领,行运生息,以充公用。

  ——每年送掌教修金供膳共银一百两正,俟膏火扩充再议加增。一每月给在馆肄业各生童膏火银每名三钱,俟膏火扩充再酌增益。

  ——开馆散馆,每次致送席仪二两。一端午、中秋、腊底三次节敬,随时酌送。一每月两课,每课诸生饭食银一两。

  ——按月面课两次,请学师一位仝掌教,先生亲督,以拔真才。每次交看院人银三钱,备办蔬饭供给。

  ——每课给赏优等生童花红纸笔,随时酌量多寡,每名一钱至三钱不等。

  ——按月给看守书院工食钱四百文。

  ——院内师生动用家伙杂物,一切齐备,另有印册流存交代。”

  出科联出任主持

  清·怀荫布(乾隆)泉州府志》记载:“郡太守聘出科联主‘梅石书院’,掌教立课,程慎甲乙,多士欣服。”

  出科联(1709—1753年),字乾甫,号淑渠素亭,谥允文,蒙古族,清·惠安县樟市铺洪厝坑人(今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乾隆四年(1739年)联捷进士。乾隆五年(1740年)冬选翰林院庶吉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出科联》)

  后,出科联退居乡里,先后任惠安“螺阳书院”山长、泉州“梅石书院”主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螺阳书院》)

清·嘉庆重修

  清·嘉庆九年晋江知县徐秉钤另置“新梅书院”

  清·嘉庆九年(1804年),晋江知县徐秉钤“梅石书院”年久未修,鸠资在玉犀巷“镇雅宫”买断“新梅书院”,为“梅石书院”过渡。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梅石书院”后,泉州郡守徐汝澜出示招卖,以为“梅石书院”膏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镇雅宫》、《泉州人名录·徐汝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附载载:

  “嘉庆九年(1804年),邑令徐秉钤以‘梅石书院’未经修理,鸠本邑绅士银一千六百员,买‘新梅书院’于‘镇雅宫’之旁。嗣‘梅石’重修,‘新梅’仅为官府往来传舍署。郡守徐汝澜出示招卖,以为膏火。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职员陈树滋用银八百员,在邑令魏学山任内买去,又经诸绅士题捐银一千一百员,共一千九百员,现在交县置业,未经取出。”

  清·嘉庆十四年晋江知县赵同岐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晋江知县赵同岐重修。嘉庆十五年(1810年)成。

  (按:赵同岐,号幽亭,江苏人。清·嘉庆十三年由安溪县调补晋江县知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赵同岐》)

  重修后的“梅石书院”4进,依次为大门、讲堂、祀厅(祀罗伦)、神殿(祀魁星像);两旁设置学舍18间,以及主讲之堂宇、院丁之次舍、堂除庖湢诸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国朝·知县·赵同岐》:赵同岐,号幽亭。江苏常熟副榜,嘉庆十三年(1810年)由安溪县调补晋江县知县。下车首勤考课。邑‘梅石书院’一峰书院)自乾隆间前邑令黄昌遇修后,年久废坠,堂庑廊舍,鞠为茂草,仅存罗一峰先生罗伦栗主于颓楹坏桷之中,捐俸倡绅士鸠众重新修建。复迎□魁像祀于第四进,其外仍祀一峰先生。又外为讲堂,又外为大门,两旁学舍堂宇,焕然更新。出资充山长修金,生徒膏火。宁化伊秉绶为书‘讲堂’二字。将竣事,卒于官。绅士为位于书院中,额曰‘德化留思’。”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邑令赵同岐复捐廉倡绅士鸠众重新修建。”

  周学曾《记》

  周学曾为作《记》。【按:周学曾,梅石书院掌教,道光十年(1830年)参与增修道光版《晋江县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志·晋江县志·道光《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书院·梅石书院》收录曰:

  周学曾《记》:

  ‘书院之设,所以懋人才,美风俗,与学校相表裹者也。我国家重熙累洽列圣相承,作人寿考,薄海内外,道一风同,薰蒸丕变,而直省各府、州、县、厅,莫不有书院之建。

  晋邑「梅石书院」,为明·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改城北「净真观」为「一峰书院」,祀罗一峰先生。先生江右名修撰,以言事谪泉州提举市舶司。过化名区,人思仰止。

  而院之东有石,隆然若梅者,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先生至,石适开,香闻数里,而本邑乡先正庄羹若 际昌殿试第一应之。

  乾隆(1736—1795年)间,昌遇重修,所为易今名也。

  历年寖久,不惟膏火经费,荡然无存,堂庑廊舍阶除,鞠为茂草,仅存一峰先生栗主于颓楹坏桷之中。官斯土者,时或考课,皆就别业,旧址几无复有过而问之者矣。

  嘉庆戊午[嘉庆三年(1798年)。疑“戊午”应为“庚午”(嘉庆十五年,1810年)之讹],常熟公以明经出宰晋江,甫下车,思所以振兴文教者,则慨然曰:‘惟守令为亲民之官,惟师儒为植道之器,惟学校书院为裕桢干以致国家升平之基。芹藻鸾旂,斯乃鲁贤侯所以追踪丰镐也。经义治事,斯乃胡教授所以希轨洙泗也。’乃首捐廉俸,延本地绅士、举人、罗源教谕粘克昌,举人、工部郎中曾世炽,廪生夏忠史嵩华曾世谦,生员林锡珪周大鹏,与余共八人董其役。

  商诸邑中好义者,捐赀乐助。鸟革翚飞,焕然称盛。复迎魁星像祀于第四进,其外仍祀一峰先生,又外为讲堂,又外为大门,两旁学舍,共十有八间,主讲之堂宇,院丁之次舍,及堂除庖湢诸所,次第俱举。惟照墙及梅石亭未遑修葺,而公卒于官,所有捐助费用不及开列,诸同人先后凋散,惟余及周大鹏二人存。

  道光庚寅(道光十年,1830年)秋,当道者延余主讲,追念昔时随诸公后,共襄盛举,曾几何时,而阅二十四年矣。

  今与诸生聚首论文之区,固昔所朝出暮归殷勤督理者也。是役也,君实总其成,乃向其世讲取当日登记之账,列其捐助费用勒诸石,亦谊不容诿者也。’”

  周学曾《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收录周学曾述”曰:

  周学曾

  ‘明·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御史聂豹改城北「净真观」为「一峰书院」,祀明·罗一峰先生,迄今三百余年。书院易名「梅石」,废坠,修举者数矣,而先生栗主朱漆金字焕然如新,于以见理学忠节之气,历久不敝,益令人兴高山仰止之思也。’”

近现代

  转办新学

  清末废科举,光绪廿一年(1905年),清廷诏令停办书院。

  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梅石书院”旧址创办“泉州农业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泉州乡村师范学校”。民国廿年(1931年)为“昭昧国学专修学校”。民国卅一年(1942年)4月为“晋江县立初级中学”(普通中学)。民国卅六年(1947年)为“晋江县立中学”(增设高中)。

  解放后,1952年定名“泉州第一中学”。1971年改为“反修中学”(与华侨中学合并)。1972年复为“泉州第一中学”

  附:民国·曾遒《过旧一峰书院并怀常夏》诗和现代·陈泗东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过旧一峰书院并怀常夏(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号一峰。公以状元谪泉市舶司,居城北后以其地建一峰书院,题其院之额者为常夏原姓,福全所人。家贫游学漳州,求食姓家,之西席与论文,奇之,留以助教。遂以姓入漳州学,旋举乡荐,捷南宫第一。在漳州讲学,自号铁冠道人,想曾官御史也。

  虎头山色对斜阳,
  片石梅花喷异香。
(原注:郡城北有虎头山,附近有梅花石。)
  旧谶预知关气数,(原注:泉州古谶有“梅花开,状元来”句。)
  额仗乌台笔力刚。(原注:公书额,曾官御史。)
  龙虎榜中膺首荐,
  队里擅专长。
  尚擎老干前朝树,
(原注:山门内有大榕树,前代物也。)
  复借嘉名选佛场。(原注:其地有一佛寺,亦名“一峰书”。)
  三百年来遗迹在,
  几经兵燹几星霜。
(原注:城北距梅石数百步,有一至高石,形势所关,地方有事,其处常驻军队。)

  相传公尝读书齐天岩,城临海,每日钓白鱼。忽一日,钓时海水突然壁立,中一僧,语曰:‘此龙精也,世将多故!’

  【泗东按】

  一峰书院系明·嘉靖八年(1529年)巡按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郭可久等改净真观地建。嘉靖十八年(1539年)同知胡文宗修。崇祯(1628—1644年)间,以在郡治北,近清源,故名‘清源书院’,事见蒋德璟所撰之记。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黄昌遇重建,巡抚潘思榘记,称‘梅石书院’。代有重修。

  俗传为清初施琅花园,系以讹传讹。之花园乃崇正书院也。

  民国间,曾设‘昭昧国学’于此。1942年成立‘晋江县中’,以此为校舍。今为‘泉州第一中学’,旧迹皆废,门前尚余老榕二株。‘梅石’尚在,乃天然岩石绽裂如朵梅状。

  陈常夏为清·顺治辛丑(1661年)会元,所题之额已废。

  而‘梅石书院’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宁化伊秉绶所书‘讲堂’二字木匾,‘文革’后该校拆建时损坏。

  ‘至高石’尚存。

  ‘一峰书’观音寺已废。

  东街姓宅前旧有三耳石豹一只,传为聂豹所刻,存市文管会。‘文革’中埋藏地下。”

  遗迹

  书院今无存。仅留遗迹。

  “泉州一中”1999年重建石门坊,大门顶额有匾,大书“一峰书院”4字,小字题“嘉靖八年创建”,落款“一九九九年春重立,董介鼎书”董介鼎:时任一中校长)

  石门坊前即“梅花石”。旁边有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和泉州市文管会分别立于1957年和1984年的石碑。

  石门坊内左、右侧现分别竖立2方古代重修碑记,是1992年“泉州一中”翻建校舍时挖出而重立的:

  左侧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修书院后,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撰立的《重修晋江县一峰书院碑记》,碑高2.3米,宽1米,断裂处已修补。(见上文)

  右侧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福建巡抚潘思榘撰立《重建晋江县梅石书院碑记》,碑额篆文楷,碑高2.36 米,宽1.01米。保存完好。(见上文)

  2019年复建“梅石书院”

  2019年,鲤城区启动复兴复建中心城区及周边11家书院工程,其中包括“梅石书院”

  “梅石书院”复建工程选址梅石路24号“梅石氏小宗”古厝。这座古厝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2进3开间,占地约300平方米;距“梅花石”保护史迹约40米,距离较近,保存相对完好,产权为氏家族拥有。

  2021年底,复建计划完成,按照古代书院规制,结合闽南建筑特色,结合周边遗存、古厝空间,引进“书屋”等,恢复以前书院特色,并赋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