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4划-云) 云峰庵(庵山宫。惠安县崇武镇靖江村庵山。沿革。规制。)、云峰岩(大山庵。永春县东平镇太平村大山岭顶端。沿革。规制。)、 云峰庵 云峰庵,又名“庵山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崇武古城东南靖江村庵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城·守御千户所城·崇武》) “云峰庵(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明·崇祯《崇武所城志》载,云峰庵即庵山宫,旧传宋时建,后倾圮,仅存遗址,人称其地名为庵山。 明·嘉靖 (1522~1566年)年间,崇武人、著名布衣诗人黄吾野(黄克晦)与著名书法家张文烨(号得山子)在庵山宫旧址复建,因庵山临海、常在云雾中,取名云峰庵,并隐居于此多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黄克晦、张文烨》)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2年),里人张鸣麟募众重修,明·崇祯《崇武所城志》收录有《重修建庵山宫志》。 近年修葺,赵朴初书额。 规制 庵坐东朝西,面积300多平方米,由山门、拜亭、正殿、过亭、后殿组成。 正殿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式构架,硬山屋顶。 崇武所堂谯楼悬1口铜钟,系云峰庵故物。钟上镌有“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句。此两句是明·泉州郡丞丁一中《秋日督师崇武城登岞山龙岩观后作》七律第二首的颔联,府、县志载为张瑞图句,不足为据。因丁一中督师崇武为明·隆庆三年己巳(1569年),时张瑞图尚未出世。(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张瑞图》) 云峰岩 云峰岩,初名大山庵,地处永春县东平镇太平村大山岭顶端。后大山岭更名云峰山。云峰山海拔800多米。《闽书》载:“山高承云,故名云峰。”邑《志》亦载:“峰高承云,故名云峰。” 沿革 始建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主祀武功祖师。 武功祖师俗姓苏,讳一道,号法真,北宋·陕西省武功县人,绍圣元年(1094年)出生。10岁持斋,15岁成道,18岁入闽,在永春普济寺拜音净法师为师,修学佛法。政和四年入永春东平许坂,为人耕田牧牛。同年11月坐化于云峰山,民众建大山庵供奉。清·道光永春知州在云峰岩石碑载文道:武功祖师“惠济黔黎,御大宸,捍大患,有功德于民。” 大山庵先后历八次重修扩建,至明·万历九年(1581年),太平进士李一昆大规模整修,更名为云峰岩。 规制 云峰岩因山势而建,该地处于云天林海之中,四周古木参天,浓荫密林,而长年不见一片落叶,世人称之为“风炉穴”。 山门对着西南,由四根石柱支起,歇山飞檐式,巍然矗立,气势恢宏。山门的大理石石柱上刻联:“云聚神光,看此间已成故地;峰凝紫气,观斯里别有洞天。” 入山门,左边山墙贴着30米长的彩色瓷砖,上面画的是佛教的五百罗汉。在罗汉墙对面的小庙内供奉的是道教的土地公,佛、道、儒相容并蓄。 大雄宝殿正对西方。大雄宝殿正中的塑像就是武功祖师。现武功祖师塑像是整修后重塑的。 出土地公庙,就看到一尊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了,坐姿安然、身躯滚圆、天庭宽阔,眉眼喜悦。宋朝以来,中国佛寺中的弥勒塑像多为大腹笑面,据说是借用了五代·后梁·布袋和尚的形象。他是浙江省奉化县的契此和尚,因他常携一布袋终日奔走,劝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 云峰岩周边有硕大的武功石、显化石、元头虾坑、咸芸坪,修建于宋代的古代栈道九弯十八曲石阶山尚存。 登上观音山远眺,南有南安诗山、金陶等镇;东有乐山、五台、碧卿等群山;北有岭头庵;西有天马、大鹏等山,还可以俯视城关、五里街全景。 云麓禅寺,位于泉州城东郊五里左右云麓山。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全文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云麓山》):“云麓山距郡城东五里许,其地多名胜,有云麓禅寺。” 关于云麓禅寺的沿革脉络,与忠显庙、云谷室有关。 忠显庙 忠显庙初名保安庙,唐末泉州刺史王潮建,祀前锋将刘行全。刘行全是唐末寿州人王绪的妹婿。黄巢军兴,王绪与刘行全聚众万余据寿州,攻取光州,后率王潮、王审邽、王审知3兄弟领兵入闽。王绪嫉妒贤能,猜刻不仁,激起兵变,为部将所逼自杀,众推王潮为主。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军拔泉州,朝廷即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为得人心、振军威,立刘行全庙祀之,即保安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郡守陆藻修。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监察御史林之平奏易“忠显庙”额,刘行全为忠显王;后封灵佑侯。 《八闽通志》:“忠显庙在三十七都。按旧《志》,唐•光启间,光州刘行全为王绪前锋将,绪忌杀之。后王潮刺泉,闻其忠烈,立庙祀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忠显庙》载: “忠显庙,在三十八都城东五里许。祀唐·前锋将刘行全。 淳祐《志》:行全,光州固始人,从王绪至泉;绪忌而杀之。后刺史王潮为建庙,并祀同死事者三人。 宋·宣和间,郡守陆藻修。 初名保安,建炎间监察御史林之平奏易今额,后封灵佑侯。 有黄圣公者,名世璁,以孝闻,殁附祀于此。” 云谷室 宋时云麓山原有云谷室。民间相传云谷室原祀上帝公,在今之云谷小学仍可看到冠服赤脚踏龟蛇的神像。最迟至宋末,云谷室已从道教的宫庙改为佛教的禅寺,即云麓禅寺前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云谷山》:“云谷山,亦名太平山,在灵山左。有塔院,名云谷室,宋季建。” 云麓禅寺 以“云麓”名之 南宋末元初,云谷室改名“云麓禅寺”,则与南宋末帝端宗·赵罡赐山名“云麓”有关。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顾云麓之名,于何而昉?宋帝端宗遭元兵之难南迁,欲作都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城不纳,帝乃趣驾,由通淮门外取道直之东南,有层云迭起,自山之麓前来拥盖帝驾,帝因望云气而信宿于斯焉,遂敕赐山名曰‘云麓’。虽得之故老传闻,而妙云亭、停车桥古迹,实有可考据者。”(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或疑即法石寺 或疑云麓禅寺古称法石寺(位于与云麓毗邻的法石),是同一寺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法石寺》)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若夫云麓寺,疑即古称法石寺,是《方舆纪要》云:‘宋少主曾驻跸于此寺中。’与里老传闻悉相符。” 此事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记为“法石寺”:“法石寺,府东五里。宋末,蒲寿庚谋据郡降蒙古,少主至泉城北,不敢入城,驻跸于法石寺,即此。” 明·正统重建 云麓禅寺于明·正统(1436—1449年)间重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云谷山》: “明·正统间重建。” “山上有‘云谷’二字,僧应勒镌。景泰三年(1452年),知府胡志和祷雨于此。今废。” 僧应即应无际,“云谷”2字刻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云谷村里现存1块刻石:“◇正统癸亥云谷无际 应勒立。” 清·乾隆重修 忠显庙应在南宋末圮没,而忠显王•刘行全何时并祀于云麓禅寺不得而知,但最迟至清·乾隆卅四年己丑(1769年)已有记载。 自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参政李日烨捐俸重修寺宇后,清·乾隆卅四年己丑(1769年)吴君洛捐金重修云麓禅寺,大门匾额“云麓禅寺”;内奉佛祖,外祀忠显王•刘行全;同时也重修三翁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三翁宫》) 《重修云麓禅寺碑记》云:“通淮外五里许,有云麓禅寺,即古所称法石寺也。内以敬奉佛祖,外以崇祀忠显王•刘行全也。公生江淮寿春,唐僖宗入蜀,盗兴,从王绪拨剑南奔。状貌魁梧,雄才日表,御灾捍患,忠贞时闻,爰立庙宇,塑像以祀之。”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 “今匾为‘云麓禅寺’,内以敬奉世尊佛,外以宗祀灵佑侯为刘公行全者,亦详载志书中。则云麓寺亦一忠显庙,均非漫然也。 前朝崇祯癸未岁,李参政讳日烨以其地为古名胜,喜舍杉木若干,重新寺宇,题有‘圆觉招提’匾额,檀越李某立。其余瓦木工费,乡人募金落成之。 迄今百有余年,栋梁榱桷犹然如新,惟有寺门墙不无残阙。岁乾隆己丑,吴君洛捐金,一切修葺,于三翁宫更重为修盖之。丹護(左偏旁改为“丹”)黝垩,尽可观美,而云麓益增胜槩矣。” 云从古室,原称“禄寿院”、“龙兴寺”,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龙山北麓,是闽南名刹,也是书院,是英都(古称“英山”、“翁山”)人文发祥地。 翁山有7座岩寺,按北斗七星阵有序排列,号“七星坠地”。云从古室是“七岩”之一,处“天璇”位。 “云从室古塔(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云从古室原为“禄寿院”,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开山创建于龙山之麓。但乡人却传始建于隋朝,是1座小寺。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善海觉性和尚重修,改名“龙兴寺”,后废。 南宋·端平(1234—1236年)间,乡人在“禄寿院”旧址修建书院,称“龙山精舍”。书院旁上侧还建有“龙兴寺”,供清水祖师。相传朱熹曾莅此,见此地山川灵秀,作出“玉兔附岭,必出贵人”等诸多评断。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入元,有儒生(佚名)屡考不第,寄寓于“龙山精舍”致志笃学。适院侧龙兴寺废,乡民遂迎寺中清水祖师入书院供奉。是夜,该儒生梦祖师曰:“宜树人育才为先。”该儒生自此无意功名,安心在此设馆授徒。学子有成,取《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和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虎啸而风寥戾,龙起而致云气”之义,尊师为“云从先生”;书院即称“云从室”。 明初,英都洪氏5世祖“增其制”,书院有进一步扩张。 成化(1465—1487)间,英都洪氏西轩6世洪旸道在此设馆授课,首创乡学,乃并寺院、学馆为一处,更名“云从古室”,实际上成了释、道、儒合一的寺院。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又作较大规模重修,此后不断有所修缮。 英都族人重视教育,置田兴学,培育子弟,人才辈出,科甲蝉联。“云从古室”被称为翁山洪氏的文化发祥地,历代有许多子弟在此攻书。据地方志书记载,自明·永乐(1403—1424年)至清·光绪(1875—1908年)间,仅英都洪氏族人就出秀才570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6人,授任朝廷官员有21人、省司官员14人、州府官37人、县邑官44人,并留下洪有第“祖孙三进士”,洪科捷、洪世泽“父子双翰林”,洪有声、洪承畴、洪科捷3家父子进士,洪奕瑞父子10人全家中举,“前出三边,后出两翰”(前指三边总督洪承畴,后指父子均官至翰林学士的洪科捷、洪世泽)等佳话。这些才子、官员,多数出自“龙山精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第、洪有声、洪承畴》) 1978年,侨胞洪恭兰率先捐资维修。 1990年,侨胞洪维新倡导,征得印尼、新加坡、港台宗亲及村中热心人士踊跃捐资,重修主殿、护厝等主体建筑,并塑造佛像及殿内设施,增建山门、石阶、凉亭、水榭、眺望台、罗汉阁等。 进入廿一世纪,乡人捐资下扩建后殿。 近年,山上增加几个凉亭,重修古室前云从墓塔。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诸多诗词题咏和楹联佳章,有“轻风遮半岭,飞雨过前溪”、“春横眉宇青蛾黛,云镂英山碧玉屏”等句,惜年久散失。现代诗人榕光有七绝《云从室怀古》:“禄寿开山说智绪,梵宫设馆数云从。千年嬗变知多少,惟有香灯万载红。” 规制 云从古室背山面水,顺山而建,遥对北面英山。主要建筑有山门、前后两殿。 山门牌坊横额“云从古室”4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题。 古室面前有数棵古老苍翠的大榕树,虬根如虹、浓荫蔽天;埕下有1棵亘古的挂树,四季飘香;右边有一股清泉,潺流不息。 从山门顺7级石阶而上,是云从古室原有的前殿。前殿以红色为主导,从屋顶琉璃瓦,到主体结构上半部分的砖头,一律以大红色为主。前殿主祀分灵自安溪清水岩的清水祖师(俗称“祖师公”)大门柱联:“云深藏古室,水净见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安溪蓬莱清水岩》、《泉州宗教·佛教·宋·清水祖师》) 后殿是新扩建的,从前殿后门沿石阶即可步入。其左右两旁是钟楼、鼓楼。 后殿重檐歇山顶,朱丹琉璃弯瓦,燕尾高翘飞脊,装饰剪粘的双龙和小塔。殿宇雕梁画栋,石柱镂镀金字,门面青石浮雕,砌石基红砖墙,石柱镂镀金字,富丽堂皇。 前廊竖立1对辉绿岩透雕蟠龙大柱。后殿有柱联:“云从香篆传海宇,古室文光映山趣。” 后殿由中殿、左后殿、右后殿3殿组成,装饰精美,雕梁画栋,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其中殿为“大雄宝殿”,龛内供奉丈余高金身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三世尊佛祖”,两旁分立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前方的供桌上还有1位黑脸的清水祖师;左后殿为“三圣殿”,祀西方法雨三圣立像;右后殿为“观音殿”,观音菩萨头戴花冠,端坐莲台,殿前有善才、龙女侍候。 殿堂的左边一院,供保生大帝;右边一院,供魁星泰斗。 后殿与钟楼之间是1个石铺埕地,立着1个铜铸大香炉。 寺院东厢为禅房,西厢即当年“云从先生”读书、执教之学斋故址。在建筑物的围栏之上刻有“翁山精舍”4个大字,下面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 现云从古室尚保存云版、和尚塔(墓)等文物。 现代立有《重修云从古室记》碑。 云从室古塔(墓) “云从室古塔(墓)”,含“和尚塔墓”和“师姑塔”,在云从古室下方山坡一巨岩上。 和尚塔墓 和尚墓塔建于宋代,为云从古室前身“龙兴寺”的开山和尚善海法师圆寂后安葬骨灰的塔墓,空涯、仁杰、国一和尚附葬。墓葬就山挖巨石成圹,上置石塔,独具一格。 和尚塔墓坐南面北,石下部挖有3个墓坑,平面花岗岩封圹作墓碑。中坑墓碑较大,上阴刻楷书“南无阿弥陀佛”,两侧另有“救苦消灾长福观音菩萨”、“龙兴开山善海觉性和尚”字样。 墓塔高1.5米,塔刹作圆尖形;2层,方形,底座边长0.7米。第1层浮雕双龙穿云游走,以及金刚形象。第2层边长0.58米,塔身浮雕菩萨坐像图案。 师姑塔 师姑塔本在另处,同样始建于宋代,没有繁复的雕饰,为驻锡“龙兴寺”的比丘尼圆寂后安放骨灰的石塔。 师姑塔2002年遭盗,后来将石构件复原移建现址,从此与和尚墓塔双塔并立。 英墟街“祖师公下马”习俗 每年农历四月上旬,云从古室都要举行1次“割香”活动(“割”,泉音gua,“一伙人”的意思),由信众香客抬着祖师公神轿,列队去别的寺庙行香;回銮后,家家户户还到云从古室烧香上供,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然而,距离较远的信众要到云从古室烧香上供毕竟比较不方便,因而从清·康乾时期(1662—1795年),英墟街店铺的商家就首创“下马”(“临时驻跸”之意)民俗。 祖师公“割香”回銮后,英墟街的店铺商户便组成队伍,到云从古室将祖师公迎到英墟街市场,临时设坛供奉。 每天上午,附近的信众纷纷备办供品来神坛前上香,祈求平安。 临时神坛前搭起戏棚,由英墟街商家募捐集资,请高甲戏或梨园戏戏班,后来也请歌仔戏戏班,前来演出。每天下午演出折子戏,称“犒将戏”,各家各户挑来饭菜,烧香上供,在戏台下犒赏祖师公手下的“神兵神将”。每天晚上则演出大戏。 祖师公“下马”活动,从农历四月上旬“割香”后起,至五月初五端午节前一天“上马”回銮止,历时近1个月,四乡五里民众汇聚。其实,祖师公“下马”活动,也是英墟街1次借酬神汇集客源的商品促销活动,变淡季为旺季。 云龙岩,位于永春县大鹏山南面支脉梧坪山中,因其位于永春县城之北的山坡上,一般人称之为“北山宫”,知云龙岩者反而不多。 云龙岩最早在大鹏山支脉云龙山。南宋时,五代·永春留安人留从效的八世孙、南宋·丞相留正的孙子留元刚罢归乡里后,在云龙山建别墅“云麓圃”。留元刚卒后,“云麓圃”改建为“云龙岩”,以其位于云龙山而得名。 明·嘉靖初年,永春知县柴镳为崇儒兴学,大规模“毁淫祠”,永春境内多数庙宇被毁,即永春民间至今仍流传的“柴头镳毁佛”事件,云龙岩也难逃劫数。 嘉靖末年,乡民重兴云龙岩,将其移建于大鹏山另一支脉金犁山,到清末时又废圮。 民国三年(1914年),后坡刘氏(为留氏族裔,永春留氏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族众又将其改建于梧坪山,即今址。 1958年大跃进期间,云龙岩大小佛身被毁光;“文革”期间,庙宇被拆为平地耕种作物。1979年按原基础重建。 供奉宋代闽南名医“保生大帝”(吴真人,吴夲)和“娘妈”(夫人嬷),为当境神庙。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大鹏山》、《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留正、留元刚、吴夲》) 云龙庙 岵山云居岩 岵山云居岩,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南林山上。已废,仅存遗址。 凤美云居岩 正殿供奉郑公祖师,左、右偏殿祀法主公、如来佛祖、地藏王等。 庙內外古物颇多,有清·石碑、匾,有残存石构件,估计为元、明时物。 在南安,五代·刺史王延彬殁,葬于此,妇徐氏舍宅为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云门寺 文革浩劫,寺宇被毁,僧侣被遣。 “莲座生香,涤去纤尘清法界;杨枝洒露,悟来活佛在心头。 云山宫 云盖寺 云盖寺,位于惠安县洛阳镇堂头村安峰山巅(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 沿革 云盖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因上空长聚祥云,故名。 南宋初,梁克家曾为该寺撰题:“云间活境生机畅,盖顶华胥色相空。”梁克家,字叔子,谥文靖,晋江人。绍兴卅年(1160年)状元及第,淳熙九年(1182年)官至右丞相、封郑国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于京城,赠少师。相传,梁克家曾遭受朝中奸臣陷害,避难云盖寺,获赦返京前撰此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云盖寺几经倒塌重修,至廿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殆尽。 1994年,梁厝村梁氏族众上云盖寺行香,见寺毁壁残,恳请当地堂头、杏田、后宅长者出面发动重修。历近10年奔波,得厦门市大观院住持果华尼师应承,广筹资金上千万元,精心设计,施工修复。 规制 云盖寺原规制不详。 修复后的云盖寺占地面积约30亩,依山形水势而建,东衔山乍海,西控玳瑁,南襟洛江,北枕笔架,规制宏大,颇为壮观。寺宇前数百米,左、右对崎石钟、石鼓。寺庙对面山坡上摩崖石刻“佛”字格外显眼。 山门矗立在安峰山下福厦公路边,距寺约1公里许,一道曲折蜿蜒的水泥路直通山顶寺庙大门。寺前大门内,有一大片开阔绿化的广场,前面开掘1个日月型放生池,筑有拱形石桥。 寺院建筑沿山坡逐渐升高,正面依次为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俗称“玉佛殿”)、园通殿。寺院左面依次为法堂(念佛室,可容纳200人)、地藏王殿,右面为事务楼,坡上还有功德堂、延寿堂、仙祖殿、星君殿、土地庙等。 天王殿门边柱联刻南宋•梁克家所撰题藏头联:“云间活境生机畅,盖顶华胥色相空。”殿内塑四大天王、弥勒、韦驮佛像,妙相庄严,神态逼真。 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塑像雄伟巍峨、慈祥可亲,还有十八罗汉惟妙惟肖。大雄宝殿的右侧建有1座黄色的楼房作为厨房、膳厅、接待室和管理人员的宿舍。 大悲殿置玉卧佛,2002年请自缅甸,长7米,重50多吨,造价80多万元。据称是闽南最大的玉石卧佛。 园通殿有千手千眼观音铜塑像,重十几吨,高7.32米,总造价100多万元,2005年筹资兴造,2007年11月4日安座,为闽南之最。观音铜塑像有11张庄严慈祥的面孔,42只手分别拿着如意宝珠、锡仗、铁钩、宝镜、佛书、莲花等法器宝物,最特别的是背光雕刻着无数带有眼睛的小手,制作工艺极其精致。 寺旁有一古井,据传水通洛阳江,泉香四溢,酷旱之年也不干涸。 寺后有一灵奇的山洞,洞边有仙脚、仙掌印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