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4划-云)

  云峰庵(庵山宫惠安县崇武镇靖江村庵山。沿革。规制。)云峰岩(大山庵。永春县东平镇太平村大山岭顶端。沿革。规制。)
  云麓禅寺
[云谷室,云谷堂,王公宫。丰泽区东海街道云谷社区山兜自然村。唐·光启二年立“保安庙”祀刘行全,南宋•建炎更名“忠显庙”。南宋建云谷室。南宋末元初改名“云麓禅寺”(以“云麓”名之。或疑古称“法石寺”。)。明·成化十三年前蔡清读书处。明·正统重建。明·崇祯十六年重修。清·乾隆卅四年重修。清·光绪廿八年在寺旁立邓回墓葬“示禁碑”。现代重修。]
  云从古室
[禄寿院,龙兴寺。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龙山北麓。沿革。规制。云从室古塔(墓)(和尚塔墓。师姑塔)。英墟街“祖师公下马”习俗。]
  云龙岩(北山宫。永春县县城之北大鹏山南面支脉梧坪山中)云龙庙(德化县赤水镇永加村云龙桥亭内)
  云居岩(岵山云居岩[永春县岵山镇南林山上]凤美云居岩[云居寺。永春石鼓镇凤美云居山]
  云门寺
[泉港区涂岭镇秀溪村(古为惠安县添奇铺小溪)云门山东麓]
  云莲寺
(惠安县东岭镇埔尾村)
  云山宫[高田云山宫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凌云山烟墩峰下东北山麓。惠泽尊王•叶森。敕封。传播。沿革。规制。四旗。。溪南云山宫(惠安县螺城镇溪南村)]
  云盖寺
(惠安县洛阳镇堂头村安峰山巅[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沿革。规制。)

云峰庵

  云峰庵,又名“庵山宫”,位于惠安县崇武镇崇武古城东南靖江村庵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城·守御千户所城·崇武》)

  “云峰庵(惠安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明·崇祯《崇武所城志》载,云峰庵即庵山宫,旧传宋时建,后倾圮,仅存遗址,人称其地名为庵山。

  明·嘉靖 (1522~1566年)年间,崇武人、著名布衣诗人黄吾野黄克晦)与著名书法家张文烨(号得山子)在庵山宫旧址复建,因庵山临海、常在云雾中,取名云峰庵,并隐居于此多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黄克晦张文烨》)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2年),里人张鸣麟募众重修,明·崇祯《崇武所城志》收录有《重修建庵山宫志》。

  近年修葺,赵朴初书额。

  规制

  庵坐东朝西,面积300多平方米,由山门、拜亭、正殿、过亭、后殿组成。

  正殿面阔、进深各3间,抬梁式构架,硬山屋顶。

  崇武所堂谯楼悬1口铜钟,系云峰庵故物。钟上镌有“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句。此两句是明·泉州郡丞丁一中《秋日督师崇武城登岞山龙岩观后作》七律第二首的颔联,府、县志载为张瑞图句,不足为据。因丁一中督师崇武为明·隆庆三年己巳(1569年),时张瑞图尚未出世。(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一中张瑞图》)

云峰岩

   云峰岩,初名大山庵,地处永春县东平镇太平村大山岭顶端。后大山岭更名云峰山。云峰山海拔800多米。《闽书》载:“山高承云,故名云峰。”《志》亦载:“峰高承云,故名云峰。”

  沿革

  始建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主祀武功祖师

  武功祖师俗姓,讳一道,号法真,北宋·陕西省武功县人,绍圣元年(1094年)出生。10岁持斋,15岁成道,18岁入闽,在永春普济寺拜音净法师为师,修学佛法。政和四年入永春东平许坂,为人耕田牧牛。同年11月坐化于云峰山,民众建大山庵供奉。清·道光永春知州在云峰岩石碑载文道:武功祖师“惠济黔黎,御大宸,捍大患,有功德于民。”

  大山庵先后历八次重修扩建,至明·万历九年(1581年),太平进士李一昆大规模整修,更名为云峰岩。

  规制

  云峰岩因山势而建,该地处于云天林海之中,四周古木参天,浓荫密林,而长年不见一片落叶,世人称之为“风炉穴”

  山门对着西南,由四根石柱支起,歇山飞檐式,巍然矗立,气势恢宏。山门的大理石石柱上刻联:“云聚神光,看此间已成故地;峰凝紫气,观斯里别有洞天。”

  入山门,左边山墙贴着30米长的彩色瓷砖,上面画的是佛教的五百罗汉。在罗汉墙对面的小庙内供奉的是道教的土地公,佛、道、儒相容并蓄。

  大雄宝殿正对西方。大雄宝殿正中的塑像就是武功祖师。现武功祖师塑像是整修后重塑的。

  出土地公庙,就看到一尊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了,坐姿安然、身躯滚圆、天庭宽阔,眉眼喜悦。宋朝以来,中国佛寺中的弥勒塑像多为大腹笑面,据说是借用了五代·后梁·布袋和尚的形象。他是浙江省奉化县的契此和尚,因他常携一布袋终日奔走,劝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

  云峰岩周边有硕大的武功石、显化石、元头虾坑、咸芸坪,修建于宋代的古代栈道九弯十八曲石阶山尚存。
大肚弥勒对面的小山名“观音山”,原来只有一块石头,1999年由惠安石匠雕了一尊高2米的观音塑像。她面向东方,正对大雄宝殿,手持柳枝净瓶,脚踏双层莲花座。

  登上观音山远眺,南有南安诗山、金陶等镇;东有乐山、五台、碧卿等群山;北有岭头庵;西有天马、大鹏等山,还可以俯视城关、五里街全景。

云麓禅寺

  云麓禅寺,初名“云谷室”、“云谷堂”,俗称“王公宫”,位于丰泽区东海街道云谷社区山兜自然村(今附中路瑞士花园东北200米),在泉州古城东郊5里左右云麓山下(云谷山,今称“大坪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大坪山》)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云麓山距郡城东五里许,其地多名胜,有‘云麓禅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道光《晋江县志》等有载。

  清·乾隆卅四年己丑(1769年),重修“云麓禅寺”和“三翁宫”,里人曾式冕为撰《云麓三翁宫记》立碑记事,叙及诸多关于云麓山(今“大坪山”)和“云麓禅寺”的史实。该碑现存“云麓禅寺”。(全文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三翁宫·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

  唐·光启二年立“保安庙”祀刘行全,南宋•建炎更名“忠显庙”

  忠显庙初名“保安庙”,在云谷,唐末泉州刺史王潮建,祀前锋将刘行全

  刘行全是唐末寿州人王绪的妹婿。黄巢军兴,王绪刘行全聚众万余据寿州,攻取光州,后率王潮王审邽王审知3兄弟领兵入闽。王绪嫉妒贤能,猜刻不仁,忌杀刘行全,激起兵变,为部将所逼自杀,众推王潮为主。光启二年(886年)八月,军拔泉州,朝廷即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为得人心、振军威,立刘行全庙祀之,即“保安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泉州郡守陆藻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陆藻》)

  南宋•建炎(1127—1130年)间监察御史林之平奏易“忠显庙”额,刘行全忠显王,后封灵祐侯

  黄仲昭《八闽通志》:

  “忠显庙,在三十七都。

  按旧《志》,唐•光启(885—888年)间,光州刘行全王绪前锋将,忌杀之。后王潮刺泉,闻其忠烈,立庙祀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忠显庙》载:

  “忠显庙,在三十八都城东五里许。祀唐·前锋将刘行全

  淳祐《志》:行全,光州固始人,从王绪至泉;忌而杀之。后刺史王潮为建庙,并祀同死事者三人。

  宋·宣和间,郡守陆藻修。

  初名‘保安’,建炎间监察御史林之平奏易今额,后封‘灵佑侯’。

  黄圣公者,名世璁,以孝闻,殁附祀于此。”

  南宋建云谷室

  南宋,“忠显庙”圮没,乡人就其址建“云谷室”,亦称“云谷堂”。民间相传,“云谷室”原祀上帝公,在今之云谷小学仍可看到冠服赤脚踏龟蛇的神像。

  最迟至宋末,“云谷室”已从道教的宫庙改为佛教的禅寺,即“云麓禅寺”前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云谷山》“云谷山,亦名‘太平山’,在‘灵山’左。有塔院,名‘云谷室’,宋季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云谷堂》:“云谷堂,在‘太平山’塔院。”

  南宋末元初改名“云麓禅寺”

  以“云麓”名之

  南宋末元初,“云谷室”改名“云麓禅寺”,则与南宋末帝端宗·赵罡赐山名“云麓”有关。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

  “顾‘云麓’之名,于何而昉?

  宋帝端宗遭元兵之难南迁,欲作都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城不纳,帝乃趣驾,由通淮门外取道直之东南,有层云迭起,自山之麓前来拥盖帝驾,帝因望云气而信宿于斯焉,遂敕赐山名曰‘云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虽得之故老传闻,而‘妙云亭’、‘停车桥’古迹,实有可考据者。”

  或疑古称“法石寺”

  或疑“云麓禅寺”古称“法石寺”(位于与云麓毗邻的法石),是同一寺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法石寺》)

  此事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记为“法石寺”“法石寺,府东五里。宋末,蒲寿庚谋据郡降蒙古,少主至泉城北,不敢入城,驻跸于‘法石寺’,即此。”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若夫‘云麓寺’,疑即古称‘法石寺’,是《方舆纪要》云:‘宋少主曾驻跸于此寺中。’与里老传闻悉相符。”

  明·成化十三年前蔡清读书处

  明代理学家蔡清(宅在泉州西街孝感巷内),大约在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中解元前,曾在“云谷寺”独善山房读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泉州山川·大坪山·明成化十三年前蔡清读书其上》)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云谷堂》:“《府志》:‘明儒蔡清读书处。’”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云谷山》“《闽书》:明·蔡文庄 尝读书其上。”

  明·正统重建

  “云麓禅寺”于明·正统(1436—1449年)间重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云谷山》(云谷室)明·正统间重建。”

  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府胡志和曾在此祈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大坪山·明正统八年“云谷”石刻》)

  明·崇祯十六年重修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日烨参政捐俸重修寺宇,并题“圆觉招提”4字,制匾悬于寺内。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前朝崇祯癸未岁,参政讳日烨以其地为古名胜,喜舍杉木若干,重新寺宇,题有‘圆觉招提’匾额,檀越某立。其余瓦木工费,乡人募金落成之。”

  清·乾隆卅四年重修

  清·乾隆卅四年己丑(1769年)吴君洛捐金重修“云麓禅寺”,大门匾额“云麓禅寺”;内奉佛祖,外祀忠显王刘行全;同时也重修“三翁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三翁宫》)

  【按:“忠显庙”在南宋末圮没,而忠显王刘行全何时并祀于“云麓禅寺”不得而知,但最迟至清·乾隆卅四年己丑(1769年)已有记载。忠显王神诞为九月十五日。故“云麓禅寺”亦俗称“王公宫”,】

  《重修云麓禅寺碑记》云:“通淮外五里许,有‘云麓禅寺’,即古所称‘法石寺’也。内以敬奉佛祖,外以崇祀忠显王•刘行全也。公生江淮寿春,唐僖宗入蜀,盗兴,从王绪拨剑南奔。状貌魁梧,雄才日表,御灾捍患,忠贞时闻,爰立庙宇,塑像以祀之。”

  清·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

  “今匾为‘云麓禅寺’,内以敬奉世尊佛,外以宗祀灵佑侯行全者,亦详载志书中。则‘云麓寺’亦一‘忠显庙’,均非漫然也。”

  (明·崇祯十六年李日烨捐俸重修寺宇后)迄今百有余年,栋梁榱桷犹然如新,惟有寺门墙不无残阙。岁乾隆己丑,吴君洛捐金,一切修葺,于三翁宫更重为修盖之。丹護(左偏旁“言”改为“丹”)黝垩,尽可观美,而云麓益增胜槩矣。”

  清·光绪廿八年在寺旁立邓回墓葬“示禁碑”

  邓回,祖籍延平沙县(今属三明市),伯父随明太祖打天下,在南京任留守卫,于明·洪武(1368—1398年)初以军功授滁州百户。邓回之父邓起袭兄职,以军功授泉州卫右所百户,遂入籍晋江。邓回亦袭父职为泉州卫百户。邓回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随郑和下西洋的泉州人明·成化(1465—1487年)间卒葬泉州云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邓回郑和》)

  2004年5月,在大坪山云谷寺(即大棚山“云谷室”)遗迹附近发现氏后人所立的邓回墓葬“示禁”碑,现存泉州博物馆。“示禁”碑立于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十二月,有曰:“二世祖泉州卫世袭指挥百户讳公封茔,自前明·成化间安葬在宪东门外二十七都‘大棚山’,土名‘云谷室’”

  现代重修

  1983年重修,面积约170平方米。

  1987年再修,2000年落成,面积约200平方米。

云从古室

  云从古室,原称“禄寿院”、“龙兴寺”,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龙山北麓,是闽南名刹,也是书院,是英都(古称“英山”、“翁山”)人文发祥地。

  翁山有7座岩寺,按北斗七星阵有序排列,号“七星坠地”。云从古室是“七岩”之一,处“天璇”位。

  “云从室古塔(墓)(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云从古室原为“禄寿院”,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开山创建于龙山之麓。但乡人却传始建于隋朝,是1座小寺。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善海觉性和尚重修,改名“龙兴寺”,后废。

  南宋·端平(1234—1236年)间,乡人在“禄寿院”旧址修建书院,称“龙山精舍”。书院旁上侧还建有“龙兴寺”,供清水祖师。相传朱熹曾莅此,见此地山川灵秀,作出“玉兔附岭,必出贵人”等诸多评断。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入元,有儒生(佚名)屡考不第,寄寓于“龙山精舍”致志笃学。适院侧龙兴寺废,乡民遂迎寺中清水祖师入书院供奉。是夜,该儒生梦祖师曰:“宜树人育才为先。”该儒生自此无意功名,安心在此设馆授徒。学子有成,取《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和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虎啸而风寥戾,龙起而致云气”之义,尊师为“云从先生”;书院即称“云从室”

  明初,英都氏5世祖“增其制”,书院有进一步扩张。

  成化(1465—1487)间,英都氏西轩6世洪旸道在此设馆授课,首创乡学,乃并寺院、学馆为一处,更名“云从古室”,实际上成了释、道、儒合一的寺院。

  清·乾隆(1736—1795年)间,又作较大规模重修,此后不断有所修缮。

  英都族人重视教育,置田兴学,培育子弟,人才辈出,科甲蝉联。“云从古室”被称为翁山氏的文化发祥地,历代有许多子弟在此攻书。据地方志书记载,自明·永乐(1403—1424年)至清·光绪(1875—1908年)间,仅英都氏族人就出秀才570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6人,授任朝廷官员有21人、省司官员14人、州府官37人、县邑官44人,并留下洪有第“祖孙三进士”,洪科捷洪世泽“父子双翰林”,洪有声洪承畴洪科捷3家父子进士,洪奕瑞父子10人全家中举,“前出三边,后出两翰”(前指三边总督洪承畴,后指父子均官至翰林学士的洪科捷洪世泽)等佳话。这些才子、官员,多数出自“龙山精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洪有第洪有声洪承畴》)

  1978年,侨胞洪恭兰率先捐资维修。

  1990年,侨胞洪维新倡导,征得印尼、新加坡、港台宗亲及村中热心人士踊跃捐资,重修主殿、护厝等主体建筑,并塑造佛像及殿内设施,增建山门、石阶、凉亭、水榭、眺望台、罗汉阁等。

  进入廿一世纪,乡人捐资下扩建后殿。

  近年,山上增加几个凉亭,重修古室前云从墓塔。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诸多诗词题咏和楹联佳章,有“轻风遮半岭,飞雨过前溪”、“春横眉宇青蛾黛,云镂英山碧玉屏”等句,惜年久散失。现代诗人榕光有七绝《云从室怀古》:“禄寿开山说智绪,梵宫设馆数云从。千年嬗变知多少,惟有香灯万载红。”

  规制

  云从古室背山面水,顺山而建,遥对北面英山。主要建筑有山门、前后两殿。

  山门牌坊横额“云从古室”4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题。

  古室面前有数棵古老苍翠的大榕树,虬根如虹、浓荫蔽天;埕下有1棵亘古的挂树,四季飘香;右边有一股清泉,潺流不息。

  从山门顺7级石阶而上,是云从古室原有的前殿。前殿以红色为主导,从屋顶琉璃瓦,到主体结构上半部分的砖头,一律以大红色为主。前殿主祀分灵自安溪清水岩的清水祖师(俗称“祖师公”)大门柱联:“云深藏古室,水净见真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安溪蓬莱清水岩》、《泉州宗教·佛教·宋·清水祖师》)

  后殿是新扩建的,从前殿后门沿石阶即可步入。其左右两旁是钟楼、鼓楼。

  后殿重檐歇山顶,朱丹琉璃弯瓦,燕尾高翘飞脊,装饰剪粘的双龙和小塔。殿宇雕梁画栋,石柱镂镀金字,门面青石浮雕,砌石基红砖墙,石柱镂镀金字,富丽堂皇。

  前廊竖立1对辉绿岩透雕蟠龙大柱。后殿有柱联:“云从香篆传海宇,古室文光映山趣。”

  后殿由中殿、左后殿、右后殿3殿组成,装饰精美,雕梁画栋,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其中殿为“大雄宝殿”,龛内供奉丈余高金身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三世尊佛祖”,两旁分立韦驮菩萨伽蓝菩萨,前方的供桌上还有1位黑脸的清水祖师;左后殿为“三圣殿”,祀西方法雨三圣立像;右后殿为“观音殿”观音菩萨头戴花冠,端坐莲台,殿前有善才龙女侍候。

  殿堂的左边一院,供保生大帝;右边一院,供魁星泰斗。

  后殿与钟楼之间是1个石铺埕地,立着1个铜铸大香炉。

  寺院东厢为禅房,西厢即当年云从先生读书、执教之学斋故址。在建筑物的围栏之上刻有“翁山精舍”4个大字,下面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

  现云从古室尚保存云版、和尚塔(墓)等文物。

  现代立有《重修云从古室记》碑。

  云从室古塔(墓)

  “云从室古塔(墓)”,含“和尚塔墓”“师姑塔”,在云从古室下方山坡一巨岩上。

  和尚塔墓

  和尚墓塔建于宋代,为云从古室前身“龙兴寺”的开山和尚善海法师圆寂后安葬骨灰的塔墓,空涯仁杰国一和尚附葬。墓葬就山挖巨石成圹,上置石塔,独具一格。

  和尚塔墓坐南面北,石下部挖有3个墓坑,平面花岗岩封圹作墓碑。中坑墓碑较大,上阴刻楷书“南无阿弥陀佛”,两侧另有“救苦消灾长福观音菩萨”、“龙兴开山善海觉性和尚”字样。

  墓塔高1.5米,塔刹作圆尖形;2层,方形,底座边长0.7米。第1层浮雕双龙穿云游走,以及金刚形象。第2层边长0.58米,塔身浮雕菩萨坐像图案。

  师姑塔

  师姑塔本在另处,同样始建于宋代,没有繁复的雕饰,为驻锡“龙兴寺”的比丘尼圆寂后安放骨灰的石塔。

  师姑塔2002年遭盗,后来将石构件复原移建现址,从此与和尚墓塔双塔并立。

  英墟街“祖师公下马”习俗

  每年农历四月上旬,云从古室都要举行1次“割香”活动(“割”,泉音gua,“一伙人”的意思),由信众香客抬着祖师公神轿,列队去别的寺庙行香;回銮后,家家户户还到云从古室烧香上供,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

  然而,距离较远的信众要到云从古室烧香上供毕竟比较不方便,因而从清·康乾时期(1662—1795年),英墟街店铺的商家就首创“下马”(“临时驻跸”之意)民俗。

  祖师公“割香”回銮后,英墟街的店铺商户便组成队伍,到云从古室将祖师公迎到英墟街市场,临时设坛供奉。

  每天上午,附近的信众纷纷备办供品来神坛前上香,祈求平安。

  临时神坛前搭起戏棚,由英墟街商家募捐集资,请高甲戏或梨园戏戏班,后来也请歌仔戏戏班,前来演出。每天下午演出折子戏,称“犒将戏”,各家各户挑来饭菜,烧香上供,在戏台下犒赏祖师公手下的“神兵神将”。每天晚上则演出大戏。

  祖师公“下马”活动,从农历四月上旬“割香”后起,至五月初五端午节前一天“上马”回銮止,历时近1个月,四乡五里民众汇聚。其实,祖师公“下马”活动,也是英墟街1次借酬神汇集客源的商品促销活动,变淡季为旺季。

云龙岩

  云龙岩,位于永春县大鹏山南面支脉梧坪山中,因其位于永春县城之北的山坡上,一般人称之为“北山宫”,知云龙岩者反而不多。

  云龙岩最早在大鹏山支脉云龙山。南宋时,五代·永春留安人留从效的八世孙、南宋·丞相留正的孙子留元刚罢归乡里后,在云龙山建别墅“云麓圃”留元刚卒后,“云麓圃”改建为“云龙岩”,以其位于云龙山而得名。

  明·嘉靖初年,永春知县柴镳为崇儒兴学,大规模“毁淫祠”,永春境内多数庙宇被毁,即永春民间至今仍流传的“柴头毁佛”事件,云龙岩也难逃劫数。

  嘉靖末年,乡民重兴云龙岩,将其移建于大鹏山另一支脉金犁山,到清末时又废圮。

  民国三年(1914年),后坡氏(为氏族裔,永春氏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族众又将其改建于梧坪山,即今址。

  1958年大跃进期间,云龙岩大小佛身被毁光;“文革”期间,庙宇被拆为平地耕种作物。1979年按原基础重建。

  供奉宋代闽南名医“保生大帝”吴真人吴夲)和“娘妈”(夫人嬷),为当境神庙。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大鹏山》、《泉州人名录·留从效留正留元刚吴夲》)

云龙庙

  云龙庙位于德化县赤水镇永加村云龙桥亭内。(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云龙桥》)

云居岩

  岵山云居岩

  岵山云居岩,位于永春县岵山镇南林山上。已废,仅存遗址。

  遗址发现于1994年,地处永泉公路路旁,同时还发现两件宋代石质佛塔构件。

  遗址只留下墙基,但从基础部分仍可看出寺庙当时的规模。专家们经现场踏勘、测量,发现该处遗址整座寺庙的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为三开间、面阔26米、进深22米的寺庙,古建筑的墙基还在,有主殿和僧舍之分。正中一间为供奉神像的殿宇,地面铺有红色的方形砖(明代物),为善男信女跪拜之处。旁边两间地面则铺有浅灰色砖。

  两件宋代石质佛塔构件一在大殿前面10米处,方形,有4个侧面,每个侧面都并排刻有4尊佛像。一在大殿正中央,六角形,每个侧面均雕有高约0.2米的佛像。两方石刻的佛像造型线条流畅,画风简洁,但有风化痕迹。

  另有一方圆形石刻,直径约0.3米,高度0.3米左右,呈黑褐色,共雕有10尊佛像。

  此外,在寺庙遗址范围内,还发现了不少青瓷碎片。僧舍地砖和地上堆积的大量瓦砾均为宋代产物,另有少量生活器具则系清代产物。

  据《永春州志》及相关史料记载,岵山南林山原有一座名为“云居岩”的寺庙,始建于北宋初,北宋·清水祖师(永春小姑乡、现岵山镇人)曾在此地驻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清水岩·安溪清水岩》)。经现场踏勘,可确定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形制,与历史上记载的“云居岩”相吻合。

  据说,这座寺庙是古代岵山人兴建的,年代不详;在明代時曾重修过。当地《族谱》载毁于明·嘉靖年间。寺庙废弃后,仍有人前來祭祀。

  岵山氏开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岵山氏族谱》载:“校府公自后周·显德三年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入永春三十二都小岵南山居焉。”《族谱》还载,陈普足是岵山氏开基祖校府公的第七世孙。

  在遗址附近的仙石空岩山坡密林处,有一巨石天然堆砌而成的岩洞,背依南林山。岩洞已废,尚有早期零星的生活石物器具,岩洞墙壁上有些题字,惜已模糊不清。据说这里也曾有一座古寺庙,清水祖师·陈普足坐逝后,其塑像也被迎入寺中。《族谱》记载毁于明·嘉靖年间,但没有记载始建于何时,《永春州志》、《永春县志》中也未能找到此庙的任何文字记载。

  凤美云居岩

  凤美云居岩,亦称云居寺,位于永春石鼓镇凤美云居山(万象山)。

  据说云居岩肇建于唐·会昌五年( 845 年),屡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重修格局,1996 年重建。

  正殿供奉郑公祖师,左、右偏殿祀法主公如来佛祖地藏王等。

  庙內外古物颇多,有清·石碑、匾,有残存石构件,估计为元、明时物。

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泉港区涂岭镇秀溪村(古为惠安县添奇铺小溪)云门山东麓,面朝天马山,背依象峰山,两山间汇成一条溪涧奔流入东海,属青龙入海气象。唐时驿道即从小溪村中通过,寺旁古设有益溪驿站。

  云门寺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乙丑(725年)春,大慧禅师肇基;寺院三重九落,呈梯状构建,有僧侣百人,香火鼎盛。古有东“云门”、西“开元”之喻(指“开元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惠安县志》有载。

  ·咸通(860874年)间,诗人罗隐流寓入闽。时大慧禅师主持云门寺。传说大慧禅师佛学高深,且精于堪舆和易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是个世外高人。他与罗隐颇有交往。寺宇东面现存的那棵古榕树下,就是罗隐当年的读书处。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罗隐》)

  北宋末,给事中江常对云门寺进行一次较大的修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江常》)

  南宋末,元兵南侵,陆秀夫端宗·由福州南逃,曾驻扎在枫亭及云门寺一带,招兵买马,抵抗元兵。终因寡不敌众,又南逃泉州。云门寺被元兵彻底焚毁。寺中至今仍保存有当时的石马槽。

  云门寺在元、明曾有几度重建,但规模大不如前。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云门寺经历四次重大建设及修葺,如心真悜明遥通济开纷等大和尚历任主持,云门寺得以重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乞假归乡的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歇息益溪驿站,特地到云门寺上香谒佛,并拜访住持明遥和尚,亲书“云门禅寺”匾额相赠。

  嘉庆八年(1803年),本乡进士、例授奉政大夫、浙江绍兴府清军同知嵋阑?陈焕世为云门寺撰写碑记,现存。

  文革浩劫,寺宇被毁,僧侣被遣。

  1987年秋,几位乡贤大德自行组织,收集编撰《云门寺寺志》、《云门禅寺缘起》两本珍贵文集。

云莲寺

  云莲寺,位于惠安县东岭镇埔尾村

  楹联:

  “莲座生香,涤去纤尘清法界;杨枝洒露,悟来活佛在心头。(题观音菩萨

  “大肚宽肠乐容天下事,慈眉善目笑对世间人。”(题弥勒佛

云山宫

  高田云山宫

  高田云山宫,位于南安市眉山乡的高田村与天山村交界处凌云山(又称“高田山”、“云山”、“朝天山”)烟墩峰下东北山麓,为惠泽尊王祖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高田山•南安高田山》)

  现代林东海曾撰联云:“拔地奇峰,争高未必输天柱(万寿山);凌云古寺,显圣犹堪比凤山(凤山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天柱山》、《泉州儒道释寺庙·凤山寺·郭山凤山寺》)

  惠泽尊王叶森

  云山宫主祀惠泽尊王叶森,圣号广德忠应威武英烈惠泽尊王,此外尚有“广德侯”、“尊王”、“圣王”诸称。惠泽尊王本身名叶森(1189—1208年),南宋·南安魁躔凌云人(今南安县眉山乡高田村),氏子孙称祖王、祖伯公。(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高田凌云氏家庙》)

  民国《南安县志·卷47·艺文志3·表疏策启跋考等·传·惠泽尊王收录戴廷诏惠泽尊王传”,曰:

? 惠泽尊王传(清·布政使戴廷诏?赞微,邑人)戴廷诏,明·进士,曾任江西布政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廷诏》)

  圣王者,南安高田人也,讳,谥广德侯。有宋教谕叶三翁第十一世孙。父廷显,母陈氏,弟三复;昆仲二人,王居其长。

  初,太王(指叶森之父,后封“太王”)乐善好施,积德甚厚。尝夜梦三桂交柯,飞星入室;晨兴,异香扑鼻,紫气迎眸,心窃奇之。乃未几而太妃(指叶森之母,后封“元君”)娠矣。于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己酉十二月初十日诞王,名之曰,其以此欤?

? 王生而颖异,少而豪杰,独居凌云堂,不茹荤,不受室(“受室”:娶妻),亦不与庸俗人偶。吉凶祸福,所言多奇中。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王年二十岁,一旦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叶森显化处位云山宫左方,现已建亭保护)。乡人德之,立庙上宫,今慈济宫其故址也。后屡著灵异,凡有祈祷,如谷受响。

  嘉定末(1208—1224年)有功于朝,宁宗遣官赍敕封之,授其秩曰‘威武惠泽尊王’,并赐祀典。

  夫立功大者,爵必高;锡爵高者,泽必长。受封以来,神光愈炽:水火盗贼,王则捍之;灾殃疾疫,王则御之。历今数百余年,其所以护国裨民者,功难殚述。宜乎德音懋著,英声烂然。祝朝曛者,歌载道;荐犦牲(“犦牲”:用于祭祀的犦牛)者,人如云也

? 於戏懿哉!神杰亦由地灵哉!高田之山,半插云日,崭岩乎南(南安县)之北、安(安溪县)之东,而圣王产焉。文章(文章山)为泉(泉州)名岫,峭拔乎南(南安县)之北、永(永春县)之南,而圣王广泽尊王,祖庭南安诗山凤山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凤山寺·郭山凤山寺》)生焉。二山虽离三十里许,其脉同发于天柱,雄镇对峙,正气特钟。二王一以慈闻,一以孝著。报国同时,荣封同爵;其神光普照,如同一辙,亦可知山岳之钟毓者大也。则后此亿万斯年,而王之声灵赫濯,亦将与日月经(佚“天”字),江河纬地,同垂永久而勿替也夫!”

  民国《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13·宋仙释·惠泽尊王另有传,曰:

  惠泽尊王,姓叶名森,高田人。父廷显,母陈氏

  廷显乐善好施,积德甚厚。尝夜梦三桂交柯,飞星入室,而太妃娠矣。于宋·淳熙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诞降。生而颖异,少而豪杰。独居凌云堂,不茹荤,不受室,不与庸俗人偶,吉凶祸福,言多奇中。

  嘉定元年(1208年),王二十岁,一旦沐浴更衣,端坐而逝。乡人德之,立庙以祀,今慈济宫,其故址也。后屡著灵异,凡有祈祷,如谷受响。嘉定末,有功于朝,敕封‘威武惠泽尊王’。

  (节方伯戴廷诏撰传)”

  敕封

  叶森成神后,获南宋和清朝廷敕封。但南宋时的敕封却有嘉定朝敕封“威武惠泽尊王”和嘉定、宝庆、开庆、景炎4次敕封至“广德、忠应、威武、英烈、惠泽”10字尊王两说。

  【南宋•嘉定末敕封“威武惠泽尊王”说】

  现存嘉定十六年(1223年)《授魁躔凌云堂慈济宫正神叶森尊王诰》

  “朕择大臣专执政,社稷赖以保守。宏赐神祇冀裨民,黎元得以奠安。嘉耇成仁而遂其志,旌扬贤灵而赠祀典。

  具官叶森,虽藏闾阎,素履修治,蜕化益显,德音懋著。一方道仙,蒿目时艰期报国。千秋正气,关怀世务在安民。边陲祝釐,神灵丕震。有扶危济困之德、捍贼御灾之功。惠泽万民,望重一方。尊达乎乡,善同于国,殊惬朕心。祀宜隆重,位宜显崇,以昭朝廷报功之意,以体天心怀德之情。

  敕授秩曰‘尊王’,谥号‘威武惠泽’,岁享祀典。

  於戏!殊荣必逮于所亲。尔叶廷显者,乃叶森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貤赠王之秩。尔陈氏叶森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貤赠元君。俱贶影堂同祝。

  勿谓闽土僻疆之遐,亦若京畿闹市之迩。钦训是式,伫闻英声。毋替,可。

  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年)正月六日。”

  上引民国四年《南安县志·卷38·人物志之13》收录的明•戴廷诏《惠泽尊王传》中有曰:“嘉定末有功于朝,宁宗遣官赍敕封之,授其秩曰‘威武惠泽尊王’,并赐祀典。”

  明•隆庆《泉州府志•卷4》:“宋朝敕封。神灵丕震,屡有御患之奇,祀兴宜隆,光昭崇德报功之意,考之。”

  下引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慈济宫》亦有记:“神姓,名……嘉定(1208—1224年)末有功于朝,敕封‘威武惠泽尊王’,并赐祀典。”

  【南宋四次敕封说】

  据下引民国《南安县志》收录布政使政使所记《清•同治八年请封文牒》中有曰:“泉州府南安县魁躔凌云堂,神姓,二十岁化身登神。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敕封‘广德侯’;宝庆年间(1225—1227年),加封‘忠应威武’;开庆元间(1259年),又封‘威武英烈尊侯’;景炎年间(1276—1277年),再封‘尊王’两字。”又称此仅是传说,“后有知者,虽粗知大概,终莫稽年月,叩颠未以,殚述其累朝赐爵之由”,但认为有一定可靠性,“安可谬为附会。”

  传说的南宋时叶森这4次敕封:

  一是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年)敕封“广德侯”。时金兵与蒙军征战角逐,屡犯宋疆,叶森由西方神明点化,兴兵助战。宋帝获悉沙场出现叶森两字旗号,查明来历,遣派钦差前往福建南安县魁躔慈济宫,赏赐敕封“广德侯”,并追赠叶森之父廷显为太王,母陈氏为太妃。

  二是宝庆二年丙戌(1226年)加封“忠应、威武”。时西夏国·献宗帝李德旺于二月兴兵犯宋,设下伏兵,地埋火药。叶森作法,使天降暴雨,浸湿火药,宋军化险为夷。宋军在雷电闪光之时,发现叶森旗号两字。宋帝得知神明沙场显圣,敕令加封“忠应、威武”4字。

  三是开庆元年己未(1259年)加封“英烈”。皇太后疾危,太医无效,宋理宗出榜寻医。叶森显圣,化成白衣道人,应诏入宫医病,从此太后日渐痊愈。帝问医师何处人氏?一瞬间道人显化无影,晃见叶森两字。宋帝获悉又是叶森神灵显圣,敕旨加封“英烈”两字 。

  四是景炎元年(1276年)敕封“忠应、威武、英烈、惠泽尊王”。当年十月间,皇宫帝殿突遭大火,危及之际出现阴兵神将万千,俄顷大雨倾盆而降,火焰遂熄。禁军首领恍惚看见一面黄旗,上绣叶森两字。端宗获悉,龙颜大悦,说:“若非福建南安叶森神力之助,势必宫废朝亡!”立即敕令遣官抵魁躔慈济宫,敕封“忠应、威武、英烈、惠泽尊王”

  【清•同治加封“代天巡狩”尊号】

  清•同治八年(1868年),地方官报请加封。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加封“代天巡狩”尊号。

  民国《南安县志》收录“清•同治八年请封文牒”,全文曰:

  “皇清•同治八年请封文牒。

  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

  泉州府南安县魁躔凌云堂,神姓,二十岁化身登神。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敕封广德侯;宝庆年间(1225—1227年),加封忠应威武;开庆元间(1259年),又封威武英烈尊侯;景炎年间(1276—1277年),再封尊王两字。总之,王有三赐之典。乡中先正所谓可儿三也,方之藏于枌乡也。

  南人以神物珍之,非有大庆,罕窥其书。迄乎明季,东倭蹂躏,王却居民三祀,遂毁于兵燹。后有知者,虽粗知大概,终莫稽年月,叩颠未以,殚述其累朝赐爵之由,噫噫!亦不幸哉!并系大于理宗帝仅数稔,果有无此事,又安可谬为附会邪。

  惟于我固山巡抚部院批,奏请南安县魁躔凌云堂慈济宫惠泽尊王,受封于宋,显请封典。必须查明确实事迹,乃志乘有无载明详细,造轴取结,照例详辨。兹未据造大事迹册结加详,评送唯难核辨。仰即遵照移会,查明尊王,当土匪滋忧邑屡造妥协。册结具结并将志书送,可以凭核辨。延此缴。

  同治八年(1869年)正月廿四日,卑职摘自《泉州府志》卅四卷‘钦颁匾额’等,前来卑职会查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正神例准。圣王受封宋朝,明有封赏;清咸丰、同治年间,奇功邑城,御灾捍患之例相符,理合地同,具文请国朝。辅国庇民,历有成绩。故上自三吴,下通百白力,莫不祷祠而广祝焉。

  咸丰年间(1851—1861年),厦门、同安等处盗匪滋事,蔓延南安,四处沦掠。官军剿捕数次,日匪焰炽张狂难御,官兵会神前,夜梦神圣指点机宜,随后集合乡兵,会和官军,戮力剿捕,贼遂以平。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三十日,土匪首领纠集贼党四五千人,由德化窜入永春城,直侵南安境界。自晨至午,官军攻贼,力战二时之久。正在危急之际,忽见城北与城南兵甲林立,其中看到姓旗帜一面,士卒见之,奋勇攻击,斩疳馘无数,贼遂败城池。即于日午,收复地方。尚赖圣王力助,则安而胜。

  同治年间(1862—1870年),匪首等联合在永春州属何山寨地方,结党啸聚,扰境害民,时值叛逆窜临漳州郡县,该匪思图响应。经官司军叠次迫寨猛攻,诸神显圣,助擒匪首,有功事实。

  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经抚学部院审示,巡抚部院监示,督学部批示于钦命福建等处承宣。

  布政使邓政使。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初七。”

  传播

  神事虽涉无稽,但敕封是实。祭祀由民间纪念逐渐升为朝廷派官致祭,地位晋升为侯、为尊王秩位的高级神祇。至今,神叶森保留封号“广德、忠应、威武、英烈、惠泽”10字,职务“代天巡狩”

  惠泽尊王信仰,由南安高田地区传播海内外。各处奉祀惠泽尊王的庙宇,据不完全统计,泉州一带有:南安社坛云龙寺(黄旗盟主尊王府邸)、良田境凌凤庙(黑旗盟主尊王府邸)、参山龙山庙(白旗盟主尊王府邸)、南安市内柳城云山殿、金淘埔后王府、泉州霞淮村以及德化、惠安等处;海外有:马来西亚的冼都南阳宫、泗岩南阳宫,增江南阳宫、槟城慈济宫、美联园珠明宫、坡德申南阳宫,以及新加坡的惠泽尊王殿、印尼雅加达的惠泽庙、菲律宾的惠泽庙。

  沿革

  叶森逝后,乡人德之,于高田山烟墩峰下东北山麓高田村中立小庙以祀,称“上宫”,后称“古庙”;未几,依“上宫”旧址扩建为“慈济宫”(在今云山宫前下方,现存,建亭保护)。时在南宋。

  民国《南安县志·卷5·营建志2·坛庙寺院·慈济宫》:

  “慈济宫,在十三都高田乡。

  惠泽尊王。神姓,名,世居高田凌云山(即“高田山”)下。氏在宋为宦族。

  神生(南)宋·淳熙己酉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姿禀颖异,不茹荤,不受室,亦不与庸俗人偶,言吉凶多奇中。年二十蜕化,乡人德之,立庙以祀,后屡著灵响。嘉定(1208—1224年)末有功于朝,敕封‘威武惠泽尊王’,并赐祀典。

  今宫久圮,其族裔移奉于祖祠。每能驱除虎患,御疫治病最灵,阖族争迎迓展敬。”

  年久,“慈济宫”圮,氏族裔移惠泽尊王神像于“凌云氏家庙”祖祠中持续奉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氏·高田凌云氏家庙》)

  廿世纪90年代初,宋代遗存的“惠泽尊王”神像应邀巡游马来西亚诸国。

  1993年春,旅居东南亚的凌云裔华侨捐资200多万元,与国内凌云裔共同在“慈济宫”后上方现址重新创建规模宏大的“云山宫”,主祀广德忠应威武英烈惠泽尊王叶森,是为惠泽尊王祖庙。

  规制

  云山宫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

  宫宇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式殿顶,琉璃红瓦、重檐飞甍、金铜彩画、巨栋斗拱,雕龙刻凤;有前殿和3落大殿(第一宝殿、第二宝殿、第三宝殿),殿殿升高,每落由3座并列式殿堂组成。

  【前殿】

  宫前大埕宽敞,左、右立有金亭,中有七层鎏金铁鼎,左、右前方有两个喷池。

  前殿面阔7间,中间大门横匾上书“云山胜地”4个鎏金大字,门联:“后望烟墩千里月,前瞻天柱万重山。”“慧施天下尊千世,泽布人间王万年。”

  【大殿】

  步入大门,一进前殿,眼前是1个占地800平方米的石天井,天井中立有大香炉;两侧各立1匹石马。正殿左右两旁,阶下双侧是长廊平屋,设多功能的会议厅、会客厅、阅览室、办公室、厨房、餐厅、宿舍、小卖部等。

  “第一宝殿”又称“真祖宝殿”,三殿并列。中殿(主殿)的金色神龛奉祀威武英烈惠泽尊王金尊真身神像。神像头戴王帽(翼善冠,帽翅朝上),身着五龙袍,左手按膝头,右手拍案桌,脚穿官靴,丁字状蹬在踏座上;脸部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古时是赤红色,经过香火熏陶有点暗红,慈眉善目,含唇沉思,不怒自威。此真身神像自南宋遗存至今,为历史文物。尊王的左、右侍从、部属按王的级别配套,文官风度翩翩,武将挺胸凸肚,阵容整齐,庄严肃穆。大殿中还有圣旨和宋代皇帝敕封的牌匾,刀枪剑戟等72对兵器,有“肃静”、“回避”、“代天巡狩”等仪仗。左、右两殿是二副、三副尊王神像。

  “第二宝殿”称“凌山古地”。殿前有4根龙柱、4根圆柱撑起的飞檐翘角“敬奉台”。殿廊6根青石蟠龙柱一字排开,三门并立,浮雕花窗。宝殿面阔5间、进深4间,也有3大神殿:中殿为“灵霄宝殿”,供奉玉皇上帝;左殿为“崇先殿”,供奉惠泽尊王父母太王、太妃;右殿为“进生殿”,供奉注生娘娘。殿中左、右两座分别供奉36天罡星君。中龛的背面龛祀慈航普度天尊

  “第三宝殿”也是三殿并列式的宫殿式建筑。中殿曰“三清宝殿”,正中供奉三清道祖神像,左、右两侧分别奉祀东华大帝西王金母神像。左殿为“大雄宝殿”,中龛供奉佛教之三世尊文佛,左、右神龛分别供奉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王4大菩萨佛像,左、右两座分别供奉十八罗汉。右殿曰“圆明宝殿”,中龛奉祀斗姆元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左、右神龛分别供奉文昌帝君大魁夫子、五路财神、关圣夫子等神佛像,左、右两座分别供奉六十甲子星君。?

  四旗

  原慈济宫存有五色,今云山宫现存四色旗。

   传说,惠泽尊王为保境安民,请来上界五营将军,在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设立兵营,协助护境:东营将军,天干甲乙,五行属木,青甲青旗;西营将军,天干庚辛,五行属金,白甲白旗;南营将军,天干丙丁,五行属火,红甲红旗;北营将军,天干壬癸,五行属水,黑甲黑旗;中营将军(哪吒三太子),天干戊己,五行属土,黄甲黄旗。

   •嘉庆十三年(1808年),金淘境内氏与水阁氏因事械斗,结下宿仇。因深垵与水阁相距很近,出入不好相见。氏出榜请当境神王爷对氏施加严法,使氏出入安全受到威胁。惠泽尊王为保护氏子孙,出坛派出四方令旗(东营青旗未派出),镇守氏与氏居住的边界线上:黄旗盟主尊王镇守社坛仙境,红旗盟主尊王镇守祖地高田,黑旗盟主尊王镇守深垵良田,白旗盟主尊王镇守安溪参内。

   有四营四方令旗镇煞,械斗得以平息。但氏与氏两姓从此结冤达44年,彼此不相往来,没有通婚,没有交朋结友。直至咸丰二年(1852年),随着宗族意识淡化,关系逐渐改善,恢复婚嫁来往。而地名黄、红、黑、白旗之说则沿传至今,成民间俗称。

  溪南云山宫

  溪南云山宫,位于惠安县螺城镇溪南村,2001年12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祀神医大道公。有联:“大道大生保四境,真人真圣炼真丹。”

云盖寺

  云盖寺,位于惠安县洛阳镇堂头村安峰山巅(今属泉州台商投资区)。

  沿革

  云盖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因上空长聚祥云,故名。

  南宋初,梁克家曾为该寺撰题:“云间活境生机畅,盖顶华胥色相空。”梁克家,字叔子,谥文靖,晋江人。绍兴卅年(1160年)状元及第,淳熙九年(1182年)官至右丞相、封郑国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于京城,赠少师。相传,梁克家曾遭受朝中奸臣陷害,避难云盖寺,获赦返京前撰此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梁克家》)

  云盖寺几经倒塌重修,至廿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殆尽。

  1994年,梁厝村氏族众上云盖寺行香,见寺毁壁残,恳请当地堂头、杏田、后宅长者出面发动重修。历近10年奔波,得厦门市大观院住持果华尼师应承,广筹资金上千万元,精心设计,施工修复。

  规制

  云盖寺原规制不详。

  修复后的云盖寺占地面积约30亩,依山形水势而建,东衔山乍海,西控玳瑁,南襟洛江,北枕笔架,规制宏大,颇为壮观。寺宇前数百米,左、右对崎石钟、石鼓。寺庙对面山坡上摩崖石刻“佛”字格外显眼。

  山门矗立在安峰山下福厦公路边,距寺约1公里许,一道曲折蜿蜒的水泥路直通山顶寺庙大门。寺前大门内,有一大片开阔绿化的广场,前面开掘1个日月型放生池,筑有拱形石桥。

  寺院建筑沿山坡逐渐升高,正面依次为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俗称“玉佛殿”)、园通殿。寺院左面依次为法堂(念佛室,可容纳200人)、地藏王殿,右面为事务楼,坡上还有功德堂、延寿堂、仙祖殿、星君殿、土地庙等。

  天王殿门边柱联刻南宋梁克家所撰题藏头联:“云间活境生机畅,盖顶华胥色相空。”殿内塑四大天王、弥勒韦驮佛像,妙相庄严,神态逼真。

  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塑像雄伟巍峨、慈祥可亲,还有十八罗汉惟妙惟肖。大雄宝殿的右侧建有1座黄色的楼房作为厨房、膳厅、接待室和管理人员的宿舍。

  大悲殿置玉卧佛,2002年请自缅甸,长7米,重50多吨,造价80多万元。据称是闽南最大的玉石卧佛。

  园通殿有千手千眼观音铜塑像,重十几吨,高7.32米,总造价100多万元,2005年筹资兴造,2007年11月4日安座,为闽南之最。观音铜塑像有11张庄严慈祥的面孔,42只手分别拿着如意宝珠、锡仗、铁钩、宝镜、佛书、莲花等法器宝物,最特别的是背光雕刻着无数带有眼睛的小手,制作工艺极其精致。

  寺旁有一古井,据传水通洛阳江,泉香四溢,酷旱之年也不干涸。

  寺后有一灵奇的山洞,洞边有仙脚、仙掌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