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13划:蔡氏)

  青阳石鼓蔡氏家庙晋江市青阳石鼓五店街。肇基。传衍。沿革。规制。)
  珠泽蔡氏宗祠
晋江市东石镇第三居委会。东石蔡氏。肇基。传衍。沿革与规制。)
  西霞蔡氏宗祠
晋江市东石西霞。肇基。沿革。规制。传衍台湾。)
  塘东蔡家庙
[东蔡家庙(下祠堂、大宗祠)、氏家庙(顶祠堂、新祠堂)。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肇基。衍传(房份。入台。散居东南亚各地。)。族贤。东蔡家庙(沿革。规制。)。蔡氏家庙。]
  西溪寮蔡氏宗祠(晋江市安海镇西部西溪寮村。肇基。蔡家浅、蔡家娇。)
  容卿蔡氏家庙
石狮市灵秀镇。沿革。蔡芳等。)
  莲塘蔡氏家庙(石狮市东北部蚶江镇莲塘)
  大嵛蔡氏(石狮市凤里街道办事处大仑社区)

青阳石鼓蔡氏家庙

  青阳石鼓氏家庙,位于晋江市青阳石鼓(今梅岭街道五店市传统街区)。

  “五店建筑群(明—民国):晋江市五店街”氏家庙、氏家庙、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等组成,2013年1月列为第八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氏·青阳氏家庙》、《泉州民居·庄用宾故居、三角内朝北大厝》)

  肇基

   青阳《蔡氏总谱》“自殷以来,吾氏族人迁徙情况是:上蔡(属河南)—新蔡—下蔡—固始—济阳—莆阳—青阳。”因此青阳氏以济阳为郡望,“青阳衍派”为堂号,“忠惠传芳”为灯号。

   唐末,蔡君智次子蔡辉(字用明,号一翁),同其兄用元自河南光州固始举家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先居莆田仙游,唐·咸通元年庚辰(860年)徙居晋江青阳石鼓山蔡厝,为青阳氏开基始祖。

  青阳《蔡氏族谱》记载:“一世祖公,君智公次子,字用明,号一翁,家世莆阳仙游县。唐·咸通元年庚辰来泉之晋江县青阳,耽于山水,舍仙游而卜居焉。”

  《济阳氏族谱序》“晋邑青阳氏,胄由莆阳仙游;一世祖一翁者,大唐·咸通(860—874年)年间来居于此。六世而常安公始置祭田,八世诚叟公举乡荐登第,授莆田尉……”

   晋江青阳旧称“五店市”。据《西山杂志》载,青阳氏5人于唐时在此地开设饮食店5间以方便行人,人称“青阳五店市”,后渐简称为“五店市”

   著名后裔:

   蔡围:北宋·天禧(1017—1021年)间国子监第一名。

   蔡常:北宋·钦赐进士。

   蔡次傅(10世):字肖说南宋·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年)进士,累迁至监察御史、宝谟阁大学士、太常少卿。

   蔡清·成化廿年(1484年)进士、礼部主事、理学大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

   蔡克廉: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累仕户部、刑部、兵部、吏部按察布政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克廉》)

   蔡万(19世):字世望,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丁士美榜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任云南大理府知府等。

   清初,闽南沿海战乱不已,氏一族又出了不少武官,蔡一潭蔡嘉贤蔡辉光官至都督;蔡蓍及其子蔡一龙皆授都督,挂印协征台湾、澎湖。

  传衍

   青阳氏自唐代蔡辉肇基石鼓后,至今传衍40余代,现在居住在青阳的氏虽然只有几千人,但裔孙瓜瓞连绵,分支繁衍海内外。现分居大陆广东、浙江、江西、江苏及台湾各地的族亲已发展成为100多个村庄,人口数十万;国外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

   据《族谱》记载: 3世舜甫迁居海丰为始祖;4世迁惠州为始祖;5世祖迁深沪为始祖;7世迁英东为始祖;8世诚叟,绍兴辛未(绍兴廿一年,1151年)进士,传至9世厚翁迁大仑(今属石狮)为始祖;13世起东由泉州庄入赘大仑家;14世福嗣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由大仑边迁居金井洋梓坑,卒葬洋坑山;15世紫阳生3子,长子居大仑,次子迁梅林前埔,三子居塘东;16世我东迁塘东;17世南潆迁漳州南门外;18世梅西入前埔,梅良入型厝;19世长衡迁居漳州南门外……

   自清·康熙(1662—1722年)间始,青阳氏传衍台湾的人数渐多,主要分布在台北、台中、嘉义、鹿港等地。

   ·同治(1862—1874年)间,青阳蔡厝四房24世蔡清水迁居台湾,耗巨资向台湾督府买下臭水庄、牛骂头(属今台中)大片荒地入垦权,与族人共同开发,渐成繁华街市。其后子孙为纪念开基始祖,将臭水庄、牛骂头改称清水街,即今台湾历史名镇清水镇。

   还如高林房的后裔迁居台湾艋舟甲(“舟甲”合一字),堂号“青阳衍派”

  台湾的塘东派氏也是青阳氏的先辈分居晋江金井塘东村后再繁衍到台湾的。

   迁台的青阳氏又称“石鼓蔡”,因为蔡厝所在的石鼓山,宋代建有石鼓庙,庙中奉祀顺正大王。而顺正王原来就是氏先祖、宝谟阁大学士蔡次傅的门客。迁台的氏族裔都带着顺正大王的香火往台奉祀,随着氏在台湾的发展,顺正大王的香火广泛分布于台中、台南众多宫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石鼓庙》)

  青阳派世衍(从11世起):“龙世功复应和绵秉宗立士道文培希树世守诒谋垂裕笃庆锡光景耀崇昌云汉昭章”字衍:“君尔元宣子若孙曾汝逊念之其乃有济允以为吉亦克永迪。”

  沿革

   青阳氏家庙始建于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是青阳氏6世蔡常安钦赐进士后回乡倡建的。

   元、明更替的战乱时,祠宇废圮,明初由14世族裔重建。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乱,青阳民居焚毁殆尽,氏家庙也难逃厄运。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后又经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1934年两次大修。

   1940年9月,日寇飞机到晋江狂轰滥炸,由于家庙位于高处,且当时氏家庙内办设学校,悬挂着旗帜,所以首当其冲,被炸成一堆瓦砾,只余下西堵残墙。祠中数十方匾额亦全在这次轰炸中灰飞烟灭。

   1987年,海内外氏宗亲按原规制组织重建,1989年春落成。

   规制

   青阳家庙坐南朝北,占地1300多平方米,由照墙、石埕、下落(门厅)、二庑廊(厢房)、顶落(正厅及后堂)等组成,建筑面积537平方米。

   门前石埕宽阔,照墙凹字形红砖拼花。

   主座面阔五间,两进,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屋顶作双坡面、燕尾高脊,水车堵皆缀满彩瓷雕塑的花鸟麟凤和泥塑彩绘“群仙献寿”“廿四孝图”图案。屋面铺设琉璃黄瓦绿筒。前厅屋顶中间三间稍高,两边梢间降低,成为有起有伏的“三川顶”。顶架铺设木结构,中脊、垂脊装饰剪瓷花鸟和卷草。

  门路宏阔,开3个大门,门前安石鼓、石枕。面墙悉以雕镂、铭刻繁丽的青、白石料拼装。门墙梁枋间木雕花篮、梁裙、雀替,雕工精细,鎏金错彩。大门正额4个漆金大字氏家庙”大门外护廊与第二进各立4根大石柱,石柱上皆刻有楹联,柱础为青草石。

   大厅面阔三间,轩敞宏阔,内立称为“孝思堂”的祖宗龛,龛前挂列祖列宗画像。大厅两侧朱红的板壁上有“忠、孝、廉、节”4个大字祖训,字径都有l米高,相传为朱熹手迹。

  大门有联:“温陵山水万重,尽收入吾家眼界;青阳烟火千户,独占此高峰顶头。” “青阳”意指“青梅山(亦称梅山)之阳”,后为地名;青梅山为青阳最高点。氏家庙正遥对着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每当元宵、中秋夜,从家庙能清楚望见东西双塔上高擎的灯火。

   家庙内有联:“脉由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概括说明青阳氏的源流和发展情况。

  祠堂建筑中的木、石雕刻,有浮雕、透雕,以及细部线刻、圆雕,还有题味隽永、书法流畅的楹联题刻,所展现出的画面,有花卉、瑞兽、卷云、民间故事诸多人物。

珠泽蔡氏宗祠

   位于晋江市东石镇第三居委会。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东石

   据《氏族谱》载:氏出自姬昌姓,周文王·姬昌第5子叔度武王·姬发之弟、成王之叔)。武王灭商后封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建立蔡国,子孙以国为姓,传至24世为楚所灭。

   《济阳柯蔡简讯》第52期亦记:“蔡自叔度始封至为楚所灭,凡23代传24世,享国计共662年(公元前1101—447年),中绝3年。”

   先秦时,氏繁衍于河南、河徽一带,秦相蔡泽卒葬陈留,子孙因家焉。西晋时,陈留圉是氏繁衍中心,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故氏郡望为“济阳衍派”

   蔡叔度派下第37世蔡勋,字君严汉哀帝时(公元前6—1年)以孝廉为长安邰(今陕西武功县)令,平帝时(公元1—5年)为郿令(今陕西郿县),王莽篡汉时拒绝出任太守,携家隐入深山。

   蔡勋传至28世君智之长子(第19世)用元,在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从河南固始入闽时,与弟用明举家迁居闽之泉州,初为同安人,后卜居仙游赤湖蕉溪,遂为莆阳一世祖,后裔遂为“莆阳衍派”。弟用明后徙居晋江青阳石鼓山,为青阳氏开基始祖,后裔为“青阳衍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泉州祠堂·青阳石鼓蔡氏家庙》)。

   用元显皇显皇蔡襄君谟,生于仙游枫亭东宅,迁居莆田城南蔡宅。蔡襄于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举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故莆阳氏灯号为“忠惠传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

  肇基

  蔡襄次子房旬(或作房旻)之曾孙继守泉州,之侄于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入晋江,历8传至德原开基东石,属于“莆阳衍派”

   至3世别为10支:金铺、衍泽、银炉、珠泽、西霞、玉井、前埔、西湖、东埕、松窟埕。

   《蔡氏族谱》又载:季子房旻5世孙居晋江东石镇开族;3世孙之曾孙入居晋江(去脉未考);8传日新居晋江守墓芦(去脉未考),日烨居晋江容卿(现石狮),日皋居晋江龙津(今名不明)。

   又据故老传闻,东石姓来源于泉州东街蔡巷(则菜巷),若此说属实,东石姓就不是蔡襄直系子孙,而是蔡确之后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确》)

  传衍

  东石是晋江南部一个临海的村庄,有得天独厚的避风海港可通外洋。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海,原来在泉州港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为了生计,纷纷寻找偏僻的港口出海,于是东石、安海私商活动特別兴盛。

   洪武年间,陆续有数名姓自泉州迁居东石,世代以海为田,航运为业,逐渐蕃衍成为大族。明、清交替,海疆戰亂多年,人民播迁散离,海港淤塞。到康熙年间,台湾统一于清朝版图,台地人口日增,经济发展,需求大量大陆生产的棉布、日用品。东石人紧紧抓住商机,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银炉戶蔡达光发起,联结原来不同支派的氏为一族,在玉井戶蔡层石故宅、蔡襄祠遗址上同建东石蔡氏大宗祠,下分三房10柱份:长房——金埔、前埔、珠泽;二房——玉井、西湖、衍泽;三房——西霞、东埕、银炉、庭窟。並以蔡氏带动其他各姓氏,在村前疏浚一條长2公里、阔60米的海港,使航道畅通,各姓、各房纷纷置建航船,开凿船坞,兴起对台航运贸易。“开新港,建大宗,号十房”,为一时之盛。

   东石氏其时公议从11世起以“贻书芳自远,树德世尤长,崇尚斯承志,创垂冀克昌,簪缨遗燕翼,继述绍仪容,万派朝宗委,千秋裕后祥”作为字行。冠字排行(从13世起):“卿仲子孙,永膺多福,纬武经文,安邦定国,名重词林,功高紫阁,凤起蛟腾,兰芬桂馥。”

   氏东石梅塘世衍:“紫得梅厚起经文士端德思甫肇启鼎道鸿兆应永世克昌垂裕绵延家声远昭百万斯年。”

   东石蔡氏子孙后来分居各地,尤以台湾为多。《珠泽蔡氏族谱》载,自清·康熙(1662—1722年)年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有180余人往台,居于后镇庄、北港仔、南港、蚵仔寮、嘉义、府城、台中港、布袋咀等地。现该族在台人口已超万人。

   目前东石珠泽仅有姓人口3000多人。

  沿革与规制

   珠泽蔡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廿七年(1688年),现存为民国廿二年重修建筑物还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格。

   宗祠坐北向南,建筑面积255平方米,三开间两落,硬山顶,燕尾脊,砖、石、木结构。天井两边回廊。门堵有石雕装饰。前埕宽阔,长170多米。

   祠堂大厅内安神主龛,厅堂有“端明学士”、“外翰”、“南京军政”等匾;两壁有民国廿三年“珠泽宗祠重修落成碑”各1方。

   祠堂后有1口明代古井,位于数座古大厝中,圆形,井面铺有石块,清澈见底。水井深约5米,水位3米多,井内直径宽1米多,四周砌石。相传,该井掘于天顺(1457—1464年)年间,因井后有溪,称“后溪井”。井水如“珍珠玉液、泽源长流”,所以居住在古井一带的蔡姓居民称为“珠泽

西霞蔡氏宗祠

   位于晋江市东石西霞。

  肇基

   西霞蔡氏是东石蔡氏三房中的一个柱份。其始祖“派分于桐城(泉州)西隅豪国头,隶籍宙图二甲坊长,籍号蔡纯明,初我始祖九郎公择居于东石仙迹,而以西郊名族焉。”

   九郎为明·洪武时人,讳,字贻恢,生二子,长直轩,次德昌

  沿革

   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西霞氏10世蔡逢益(1565—1624年),字时弦,号著愚,由进士起家,诰授荣禄大夫。其父肖林遂捐资鼎建祖祠1座。

   清初迁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兵火之余,仅存遗址。

   乾隆五年(1704年),族人重建小宗,“以旧址高露,不足奠万世基,故择于斯地,取其山龙雄伟,至脱卸本位,又后镇定蕴藏,堪为子孙永远计耳。”时因资费有限,祠堂不甚高大。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祠宇日旧,“虫蛀蚁穿,风消雨蚀,榱栋几就析崩,”遂有15世在台湾教书的台郡岁贡生蔡远众首倡重修,“气象恢宏,规模壮丽,较之旧制大为改观。”祠后有旷坡一带,每年还可得租费若干,以充祭费。

   后来,祠堂又经過道光十年(833)、咸丰十一年(1861)、民国十九年(1930)及1995年数度重修。

  规制

  现祠宇为三开间两落燕尾脊硬山顶建筑,石构墙面,琉璃瓦顶,外墙仍旧为粗辟砖墙面,条石墙裙。

   开三个大门,向著门埕、围墙,埕前立旗杆夹石1对。中门匾额氏宗祠”,门边安青石夔龙窗、浮雕麒麟白石墙裙,两側墙面嵌青石诗匾,上镌清末书法家蔡谷仁题的“忠惠公诗”。面墙水车堵用青石雕刻精美的戏曲人物。

   大厅进深四间,用十三架梁。地面则由外往内逐层升高分为三级。梁坊间悬挂“进士”、“南澳总兵”、“文魁”、“武魁”等匾额。厅壁嵌贴的板材石上刻“忠、孝、廉、节”4个大字,相传为朱熹手迹。

  宗祠中保存着1部自10世祖湊石于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始修,经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咸丰二年(1852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续修的祖谱。

  传衍台湾

  据《族谱》

   明末,郑芝龙郑成功郑经三代据晋江沿海及金、厦两岛抗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郑经》),西霞氏不少人加入氏部队。如蔡煌宗(1606一?年),“同太师往征连州,卒于粤。”10世蔡纯澄(1592—1653年),“公同郑成功攻取南京,授右协大将军,力具千肋。惜也,一败而阵亡。”11世蔡贤国,妣黄氏“妣因迁界在金门,殁于后埔。”蔡方爵 (1637—1691年)授藩前亲军二领。”他们的亲属可能随军转徙台湾。

  至清·康熙年间,记有氏11世蔡若美“住台虎尾寮”蔡文华“往台”蔡文治“住居在台子龙庙社”蔡方昌“葬台诸罗山”方胜“居住台万丹社”

  至乾隆、嘉庆年间,西霞氏在台湾定居的族人已传衍为不少支派:必宪派住台中路三脚猫庄,必耀派住笨港街,必辅派住嘉义县虎尾寮庄,必保派住嘉义县新媼庄,良珠派住嘉义县虎尾寮庄,良高派住彰化县港尾庄,洪元派住台嘉义内田庄;元鳌派住嘉义笨港街,良辅派住台嘉义新媼庄…… 其余还有散居薄仔寮、盐水港、朴仔脚、蚵仔寮、小琉球山、佛头港、流出入水等地者。

   咸丰二年(1852年),西霞蔡氏修《谱》,派树抱德盛两人渡台抄录分居台地族人族系並收丁钱以充修《谱》费用,其有录入《谱》系者“丁数几于七百”人。

  以上住台者,多以垦殖耕渔为业。荜路蓝缕,开拓荒野,生活甚为艰辛。如《族谱》记载:16世蔡树乾“住台薄仔寮,道光乙巳六月初八风水大作,阖庄流亡,神主飘散莫可稽查。”18世蔡世卑蔡世著“兄弟同居薄仔寮,于道光乙巳六月初八日阖庄被水漂流,兄弟俱没。”同时遇难的还有尤钳尤调尤学尤及等人。19世尤湾(1842—1863),住台笨港“在台逢匪扰攘,郊中鸠勇保护地方,适匪到笨劫掠,君率义勇与战,被伤而死。”死时才22岁。

   往台开发者还有不少是拋妻离子,单身前往的,他们的妻子在家乡同样要承受很多辛劳。如15世蔡远众 (1756—1822年)往台读书教书,其妻黄氏在家“俭约持家,备倡随之道,谨勤纺绩。全闺阃之风。甚至于女手而代耕耘,虽妇人不減男子。而公得以久羁东瀛,免内顾忧者,实祖母(修谱者称谓,指黄氏)操持之力也。”

  当时台湾初开辟,文化较内地落后。东石西霞氏先后有3人往台湾教书:

   蔡远众“公往台,二十九岁人泮,四十五岁补膳生,五十八贡成均。”“弱冠设絳于东瀛,为缙绅所器重……亲几席者,咸得春风时雨之化工;立门墙者,无非贡举胶庠之俊彦……于是骏誉远播于州闾,名姓旋登诸郡志。”

   17世蔡德琚(1833—1891年),又名德辉,号醒甫,邑庠生,“同治间渡台,寓彰化邑之赐福巷,为人善吟咏,精医理,喜诙谐。所交游皆一时名士。先是台地诗赋未盛,自设教,彰邑即称诗赋冠全台。凡拔帜骚坛者,皆其门墙桃李。”著有《龙江诗話》8 集传世,名列《彰化县志·艺苑列传》。

   17世蔡德培(1800~1852年),“自童稚偕令祖往台读书,厥后以一枝斑管而创置室家,至四十年乃阖家回籍……令誉早闻于南北,前茅曾拔于东都,亦儒生中难得也。”

   依托两岸亲缘关系,东石西霞氏有多人从事对台贸易航运。据说,西郊氏当时100余戶,有陶记、隆记、升记、德泰等行号,置有大小舟船20多艘。而《族谱》中也多有关于商务的记载,如:

   13世蔡良礼(1701—1776年),“青年往台,曾于英林乡举人洪尚年之祖在府合伙生理。”

   14世蔡自珍(1728—1793年),“为人忠厚至诚,有长者风,少年操舟往台,以朴实闻。行郊中以名妓试之,公力拒……”

   16世蔡树谋(1774—1849年),“弱冠时,往台行舟,遭洋匪之变(即蔡牵),人船概掳……”

   17世蔡德查 (1806—1851年),“弱冠时即知父母家计作艰,遂有经营四方之志,偕其伯兄德佳,泛舟南北,操奇赢,颇获三倍……”

   18世蔡世沃 (1847一?年)“青年即经商省会,有‘座客常满,樽酒不空’之誉。未几遂建巨船数艘,贩运南北,蒸蒸然,吾宗富厚之家,可屈一指矣。”

   蔡世御(1829~1867年),“与诸兄(泰山世明)立志经营,托足瀛海,創立良基,商贾中称巨擘焉。”

   其中较突出的是建立德泰行的蔡树澹(1794—1861),字孙霞“父早岁渡台,往南路蚵仔寮庄,以贩鱼为业……其(树澹)家姐夫吉官,有船东渡,聘为出海,往来数遭,不辞风波,彼时稍得赢余矣……以后渐人佳境,开米铺矣,置盐蚯矣,继而建造油坊、盐栈,再造兴隆、兴晋,德发等号盐船,克副壮年立志成家之愿矣。”

  时东石航运兴盛,西霞氏族人多数为船主或船工,往来台湾海峽。因海上风波叵测,船只时有沉溺之难发生。如:

   11世蔡隆登(1684—1736年)与其五弟奇都(1697—1736)“往苏鹿,至洋中央船俱溺海。”

   14世蔡自心(1723—1762年),“往台行船,遭风殁,葬于笨港。”

   19世蔡尤列(1841—1817),“往台,船到澎湖遇风沉亡。”尤猛(1856—1877),“在流西巷沉殁。”尤图(1853— 1877),“在崇武溺水殁。”

   20世蔡长果(1873一1892),“偕船沉殁在福清算屿。”

   而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廿六日的一场飓风,更为西霞氏带来慘重的损失。当时东石有十余艘航船结帮往福州,德泰行有德泰、兴隆、德发、捷盛四艘大木帆在内,大木帆各有员工20余人。傍晚时分,船至福清五屿洋面,飓风突至,船只全部沉没,200余名员工死亡。西霞氏一房在這次海难中死了64人(15世“达”字辈2人,16世“树”字辈12人,17世“德”字辈29人,18世“世”字辈18人19世“尤”字辈3 人)。还有一些沉溺的船工是来自其他村里、不同房份的人。噩耗传来,东石一乡尤其是西霞份一片哭声,十分凄惨。嗣后年年七月廿六,家家忌日设祭。以至有“七月廿六,西郊小年兜”之俗语。时因家族中青壮年损失过多,故西霞房从17世“德”字辈726人锐减到18世“世”字辈387人,19世“尤”字辈273 人。经济上亦困顿不振。直至民国初年修《谱》,族人尚心有余悸地记下:“惟七月廿六风之一次,船舶失事不少,丁口失脱尤多,商业因之不振,遽尔迍遭,此实我西霞开族以来一段最剧烈、最悲痛之伤心史也。”

  此后,西霞蔡氏族人更多转而出国往南洋谋生,其中亦多事业有成者。

  1995年,东石西霞氏祠堂落成,海内外族人共襄庆典,並写信邀请台湾的宗亲前来参加庆典活动。同时却接到台湾宗亲的来信,原来台湾新塭也刚建成一座西霞氏宗祠,巧的是所择的落成庆典日子竟然与东石祠堂同一天。于是,东石西霞氏家族又增添了一段“海峡两岸两祠堂”的佳話。

塘东蔡氏家庙

  塘东氏家庙有东蔡家庙(下祠堂、大宗祠)、氏家庙(顶祠堂、新祠堂)两座,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塘东村。塘东村由塘东、下察、寮头、后埭、西鞍、山柄6个自然村组成,姓主要居处于塘东自然村,少数分散于其它村落。

  肇基

  塘东氏属青阳衍派。

  据塘东文坦房1985年重修的《家谱》记载,塘东氏始祖原居山东光州府(胶东),唐末迁河南开封府固始县,南宋时入闽居福州,后由仙游县南下居晋江青阳,又从青阳分居于今塘东村,属青阳衍派。

  塘东氏的肇基始祖为青阳氏16世蔡我东。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左右,蔡我东从大仑移居杨梓坑,又徙居玉狮(即东井),娶英林洪氏,生2子,长玉山,次洪基,诛茅辟土,拓地建屋于池塘之东,传衍子孙,村名即称“塘东”

  塘东《氏族谱》载:用明公开基青阳氏为第一世祖,传至第九世有兄弟四人,其第四蔡仲宝分居泉州新门外蔡庄,第十三世蔡起东分居大仑。至第十六世有兄弟三人,长曰仑山,居大仑;次曰梅林,分居型厝前埔;三曰我东,名,号杨梓,即塘东始祖,以我居塘之东故名曰‘我东’。”

  衍传

  房份

  塘东《氏家谱》还载,塘东姓的家族房支制度形成于元、成熟于明、清。

  蔡我东长子玉山公”传7个房份,为晋元曰光文明龙可德伟养加尚禹。次子“洪基公”传5个房份,为箴甫学再美俟龙光文坦

  塘东的村落大致形成于明、清之交。根据乾隆版《泉州府志》和道光版《晋江县志》的记载,明、清时塘东被编为泉州府晋江县第十四都。

  嘉靖廿七年(1548)年,蔡缵始建塘东氏《族谱》,溯本源,嗣昭穆,晰宗支,世系分明。氏塘东派世衍:“周鲁宗邦,本支实继,敦尔文照,荣华百世,五子登科,三元及第。”

  1949年前,塘东姓的房支(或“房份”)均设有“房头”,即房支首领的家户屋,负责处理房支内部社会关系、经济、对外事务、仪式等。“房头”制度还服务于保护本房支成员之间社会均衡的作用。同时,“房支”还与地域分类的认同相对应。

  塘东姓的房支均在本房支居住区域建筑“角头庙”“角头庙”崇祀各类“王爷”,如王爷(文坦文明房支)、王爷(曰光美俟房支)、三王爷(学再房支)等。这些“王爷”亦被塘东人称为“份头佛”,与各房支的祖祠相对应。

  至1996年统计,自蔡我东开基以来700余年,本村氏传至27世,人口3300余人,而旅居国外的华侨华裔和台、港、澳同胞近两万人。

  此外,塘东姓的传裔,历代还有析居沈前埔、杨宅、岑张、刘宅、围头,泉州洛阳、南安溪南,大嶝田头,厦门刘坂吕厝,金门等地。

  入台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闽南沿海抗清,而后挥师收复台湾,塘东氏族人随之入台垦拓者不在少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锦东氏族谱》记:

  嘉贤公之子应龙公,名妈养……公自幼从戍居海岛,迨国朝底定,投诚授把总……”

  “嘉俊公之子应春公,妣许氏,子一秉安,住东宁(氏据台时称台湾为东宁)。” 

  “禹昇公之子御德公,讳民永,生万历己未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康熙癸卯年(康熙二年,1663年,台湾在氏治下),公殁台省,葬新港西,坐东北向西南。” 

  禹异公次子御邦公,生崇祯己巳年(崇祯二年,1629),妣王氏,继刘氏,子二:长,次……“公殁台湾,王氏葬台湾鲲身,坐西向东。” 

  “有齐公次子宪伯公,卒台湾,世系莫详。”

   可殿公次子迈宗公,字明拔,号拙斋……“公自幼从举业,遭迁入台,厥后归家,恂恂居乡,尘俗不染,号功名未获所愿,庶无负书香一脉矣。” 

  以上为早期塘东氏迁台的部分记录。 

  至于康熙间台湾收入清朝版图后,塘东帆船频繁往来于台湾海峡,族人往台经商、开垦者,以及往台教书读书者,难以胜数,仅就其族谱中13至15世的纪录就有:

  “乔和公次子普宗公,号天宗……公殁台湾。”

  “乔和公三子鹏宗公,号台归……公殁在台湾新塭溪尾埔。”

  “大亥公之孙正直公……往台湾。” 

  “文英公之子成历公,字希尧……考:葬澎湖统领营。” 

  “明成公长子周正公,名,号宗器,住台湾彰化县。” 

  “明玉公长子周章公,号彦远……卒于台省。” 

  “开宗公次子周菊公……公殁台湾香山。”

  “周梅公子鲁苏鲁聘住台湾。” 

  “秉忠公次子周寻公……住台湾香山厝。” 

  “开祯公五子周辐公……公殁台湾。” 

  “乌历公四子周淡公,号周祥……殁于旧港。” 

  “鸣雷公三子周瑶公名谋官、四子周璃公讳饷官,住台湾大棚顶豆腐寮。” 

  “鸣雷公六子周承公名宠官……殁台湾嘉义县。” 

  “鸣清公次子周总公、三子周放公、四子周斗公住台大棚顶。” 

  “鸣宰公次子周兴公,号义直……卒台省。” 

  “周先公四子鲁拱公,号顺亭……考:卒台湾。” 

  “周求公次子鲁武公,讳世武,号敦原,住台湾……考:妣合葬台之彰化八卦山坐北向南。”

  “周享公之子鲁龙公……住台。” 

  “周鸾公之子鲁求公……住台。”

  “周宣公长子鲁晋公、次子鲁成公、三子鲁兴公、四子鲁德公、五子鲁展公、六子鲁时公住台。”

  “周韬公长子鲁德公、次子鲁思公住台。” 

  “周雅公次子鲁旺公,考:殁台省深厝。” 

  “周璋公三子鲁铉公……考:因往台沉舟而殁。” 

  “周诰公长子鲁东公……考:与弟鲁材驾船往台被风吹不知去向。” 

  “周改公长子鲁波公……考:葬台湾竹堑。” 

  “周志公四子鲁衍公……考:葬台省安平澳。” 

  “周机公三子鲁房公……考:殁台省……。” 

  “周机公五子鲁醉公……往台。” 

  “周承公长子鲁炳公,号元直……考:殁于台。”

  “周承公次子鲁煌公……往台嘉义。” 

  “周环公次子鲁赓公,名,官号忠厚……考:葬台省淡水大彬顶豆腐寮西畔。” 

  “周瑶公长子鲁寿公……与诸弟同往台湾大棚顶豆腐寮。” 

  “周钦公长子鲁质公……与诸弟同住台湾大棚顶。” 

  “周兴公之子鲁万公……考:葬台省大棚顶。” 

  以上所录仅为塘东蔡氏于康熙至乾隆年间渡台者。后来往台的还有不少。

  1945年台湾光复后,塘东又有不少氏族人东渡台湾经商、任教、就学。

  现居台湾的塘东人有1000多人。

  散居东南亚各地

  明、清以来,塘东氏还有众多族人漂洋过海,散居于吕宋(菲律宾)、仰光、安南等东南亚各地。在菲律宾,有较集中的居住区,并于1921年组成“菲律宾锦(塘)东同乡会”

  经历代海外移民,塘东本村只有全家族人口的一半,而一半人口生活在海外。在海外的塘东人的人数,目前已超过3000人。

  族贤

  《氏家谱》记载了数十名历史上得过“大学士”、“邑庠生”、“都督尧禄大夫”、“朝议大夫”、“进士”等科举/封号的祖先名字,其中包括了全国各地的氏先祖和族人,意在光宗耀祖。

  蔡缵,塘东氏出仕第一人,是蔡鼎的曾祖父。明·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曾任湖广长沙府推官,后升任长沙同知,补授临安知府。故居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蔡缵故居》、《泉州人名录·蔡缵》)

  蔡鼎(1588—1655年),字可挹,号无能,明代泉州清源学派的最后一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鼎》)

  蔡德芳(1824—1899年),塘东氏18世孙。道光十六年(1836年)随父渡台,同治十三年(1874年)举进士,任广东肇庆府新兴县知县,后掌教于台湾鹿港文开书院和彰化白沙、蓝田、鳌山书院,噶玛兰仰山书院。光绪廿一年(1895年),台湾被日人侵占,蔡德芳挈眷内渡,返居家乡,建成“进士第”,至今犹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蔡德芳故宅》、《泉州人名录·蔡德芳》)

  东蔡家庙

  东蔡家庙是塘东最早的氏祖祠,又称“下祠堂”、“大宗祠”

  沿革

  东蔡家庙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份和规模不详,难稽其原貌。一说蔡缵于嘉靖廿七年戊申(1548年)创纂本宗族谱,家庙应建在此时;或说始建于崇祯十年(1637年)。

  清末,乡族某人居祠内,举炊不慎,酿成火灾,家庙夷为废墟。

  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时聘请著名的惠安溪底梓匠王维禄主持施工,其规制留存至今。原厝形如顶落,据传当时因客观原因,东西两厢和下落没有基建,故规模不大。每年春、冬两次祭祀。

  1985年,因祠堂年久失修,菲律宾锦东同乡会理事长蔡玉峰会同乡里各房份族人,按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时的规制重建,翌年落成。其结构高度、画栋雕梁、对联匾额、木石雕刻、神龛香案等,尽皆保持原貌,惟屋顶改盖绿瓦。 

  规制

  东蔡家庙面积285平方米。

  其最大特点是屋顶四脊高斜峻峭。1912年第2次重修时,有1段埋在中厅后墙的中梁头上记载:“祠坐巽向干兼辰戌,分金丙辰丙戌……四路脊高二丈九尺九寸(约10米)……”家庙脊高二丈九尺九寸,深二丈三尺九寸,宽二丈三尺六寸,屋盖依急斜度而筑,屋脊斜度为泉南之最。素有民谚云:“塘东崎(意“陡峭”),檗谷大,厝祠堂盖南门外”,指东蔡家庙屋面最为斜峭、檗谷氏大宗祠最大,与厝祠堂均除泉州南门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檗谷黄氏大宗祠》)

  家庙开3通门,中门上悬红漆金字“东蔡家庙”4字匾额。门墙以木雕漆画的笼扇组成,外围木栅。门廊石雕精美,石柱镌刻长联:“源出济阳,系迁莆阳,派衍青阳;分支仑里,居卜梓里,族聚东里。”“西资雄峙,春祀秋尝绵世泽;宝盖灵钟,左昭右穆衍家声。” 

  祠堂内两侧粉壁大书“忠、孝、廉、节”,相传仿自南宋·理学家朱熹手迹。

  梁枋间悬挂匾额“祖孙进士”、“国师”、“都督”、“良二千石”、“进士”、“父子拔元”、“兄弟恩元”、“兄弟廷选”、“选魁”、“选元”、“定远将军”、“文魁”、“别驾”、“忠臣”、“都阃”、“孝廉方正”、“孝子”、“筠节森霜”、“期颐溢算”、“寿颐”、“今之仲建”、“重藨鹰扬”、“贤节楷模”等25方。还有菲律宾锦东同乡会重修祖祠立的“名垂乡史”匾额、缅甸族亲为祠堂立的诗题贺匾,以及在台乡贤蔡炳昆撰写的重修东蔡家庙献言和楹联。 

  蔡氏家庙

  氏家庙,又称“顶祠堂”、“新祠堂”,位于村落偏北,东蔡家庙不远处。

  时至清·同治(1862—1874年)间,因东蔡家庙比较小,祖宗牌位都放不下了,又建此家庙。民国初重修。1992年由侨亲按原规制重建,1994年落成。

  氏家庙坐东朝西,三川脊顶,面积大于“东蔡家庙”,五开间三落,高二丈二尺二寸,深八丈一尺六寸,宽六丈一尺一寸,建筑面积449平方米,埕206平方米。

  石埕圈以风窗石围墙,南北筑大门通道。大门口左、右立下马石1对,大埕竖旗杆6杆,至廿世纪三四十年代尚存3杆,最后1杆于1949年后倒塌。

  石砌门墙,开靑石竹节窗,单塌寿,一列幷开三门。大门两旁安螭虎窗,门前有一对石鼓,门框、门柱皆镌楹联;檐下木牌楼多层叠栱,精雕细刻;内外梁枋雕刻彩画,一派金碧辉煌。

  家庙内共5口天井,其中两庑间1口大天井、两庑靠外墙处左右各1口小天井,为晋南祠堂之特色。

  顶落厅高大轩敞,原祠顶悬挂匾额“端明殿大学士”、“国师”、“都督”、“祖孙进士”、“良二千石”等。

  祠堂的南边建有逸园1所,深八丈七尺。门上书“思源”2字。园内置憩亭、石椅、石棹,可供小憩乘凉之用。乡贤炳为之命名曰“养心亭”、“宁静阁”,撰联刻于柱上。

  “养心亭”联曰:“园虽小局,仍觉天空地阔;事不求全,自然气静神怡。”“春秋多佳日,静乐古今事;园小无俗情,放怀天地间。”

  “宁静阁”联曰: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劳则不匮,敏则有功。”“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

西溪寮氏宗祠

   西溪寮氏宗祠,位于晋江市安海镇西部西溪寮村。

  肇基

   西溪寮村村为姓所居,宋属晋江开建乡裕仁里,元、明、清属晋江七都。先民开垦伊始,筑茅庐于西溪之畔,即名村“西溪寮”

   氏族史谱牒载,青阳10蔡次傅,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宝谟殿大学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系泉州祠堂青阳石鼓氏家庙》),于宋、元之交携嫡孙蔡世恭到晋江七都东埔(今西溪寮、水头一带)肇基而传西溪寮氏。

   康熙、乾隆(1662—1795年)间,西溪寮族人兴建宗祠,祭祀有序;堂号“青阳衍派”、“宝谟世泽”

   1998年重修氏祖厅和《族谱》。

   蔡家浅蔡家娇

   清代,西溪寮氏族人有迁移台湾,并旅居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缅甸等国,行商万里。至宝谟17蔡维镇,生子蔡家梯蔡家浅蔡家娇18世)。其中蔡家娇蔡家浅蔡浅蔡资深)昆仲于19世纪在菲律宾创业成功,名著晋南。

   蔡家浅10岁时过继给膝下无子的南安官桥漳州寮(漳里)蔡树清(字启昌),更名蔡资深(乳名),少时随养父渡菲谋生,先为蜡烛业杂工,后经营蜡烛厂,生意越做越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蔡启昌回梓开工建造住宅,蔡资深继之,至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成庞大的氏古民居建筑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氏古民居建筑群(漳州寮)》)。1998年西溪寮重修氏祖厅和《族谱》时,蔡浅45世孙还前来拜祖,参加附祧庆典。

   蔡家娇也于少年时前往菲律宾谋求发展,初在西班牙教堂打工,后逐渐与西班牙人、菲律宾人建立友谊,交往甚好。不久,得到了西班牙友人的支持与帮助,创建“蔡晋盛”号商铺,从经营蜡烛厂起家,几乎包揽了全菲教堂所需蜡烛之供给,进而开办工商实业,开有大米铰(碾米厂)、大柴寮(木材厂)、百货商场等,又兼营房地产,成菲律宾华界巨富。致富后,在家乡建造数座壮观的中式宅院,支持公益事业,捐资重修安平桥等。光绪十三年(1887年)卒。20世纪初,蔡家娇之子在厦门鼓浪屿建大型花园别墅,举家迁厦,以避匪患。

容卿蔡氏家庙

  位于石狮市西南灵秀镇。

  沿革

   容卿原名洋坑,蔡姓族人从元代在此开创基业。

   明末清初,姓族人陆续迁移台湾,定居台北。随人口增加,聚居地不断扩大,为了表明与祖籍地的渊源,台北的姓宗亲把聚居地直接取名为“小洋坑”,便有了“石狮台北海峡隔,两个洋坑根枝连”的说法。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容卿氏家庙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得知此消息,移居台北的氏宗亲蔡庆宗“奋孝敬之精诚,备千万之财货”,出资重修。事成之后,蔡本烈撰文立碑,立于家庙中。

   1930年,一度作为小学校舍的容卿家庙又出现破损,容卿乡亲有意重修,旅台宗亲踊跃捐资。1931年动工。1932年,台北宗亲蔡培东特地从台湾运来4方刻有诗词作品的青草石板作为建筑构件,镶嵌在大门墙上。下款署“台北裔孙培东敬”。其中一方镌刻:“绮阁云霞满,芳林草树新。鸟惊疑欲曙,苍苃不关春。山对弹琴客,溪流垂钓人。请看车马迹,行处有风尘。”

   1992年,容卿蔡氏宗祠再次修建,在台湾的蔡氏宗亲纷纷捐资,并组团前来谒祖。

   至今,家庙仍保存镶嵌在墙上的几方记载清代、民国年间台湾蔡氏宗亲参与重修家庙的碑记及石刻。

  蔡芳

   根据清代《吏部则例》规定,台湾府的教育行政官员一般先从泉州挑选调补,如果人数不够或资格不符,再从福建省内选择。

   清《泉州府志》载,容卿人蔡芳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考中举人,曾到台湾担任诸罗县教谕,后升任清涧知县。在清《锦黄衙内房支谱》中,保存蔡芳撰写的一篇《墓志铭》。

   此外,清代曾到台湾担任教职的石狮人还有铺锦黄式度(任凤山教谕)、莲塘蔡时升(任台湾府学教授)、龙塘王庚元(任嘉义教谕)等。

莲塘蔡氏家庙

  莲塘蔡氏家庙,位于石狮市东北部蚶江镇莲塘。

  评事公由兴化(莆田)徙居而来莲塘肇基,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成石狮一大望族 。

  家庙崇祀兴化祖蔡振塘,历代修葺,1990年重建。

  家庙占地500余平方米,为二进中天井两廊石结构。祠 前为细磨石板铺设的石埕,围栏,石埕上有一精致的 旗杆座;一对石狮雄踞门前。家庙两墙有浮雕,系透雕、圆雕、细刻、线刻相结合。内厅柱联罗列,匾额高挂,设龛祀奉先祖。

大嵛蔡氏

  石狮市凤里街道办事处大仑社区(古称大嵛)原为城郊村庄,全村以为姓,现已成为石狮市南区著名商业街区。

  大嵛氏肇基始祖蔡厚翁,于南宋·淳熙(1174—1189年)初年自泉州蔡庄至大嵛设帐授徒,其深谙勘舆地理,卓识嵛峰仞秀,遂在此造宅定居,择淑婚娶,繁衍生息。

  10世蔡充耘,明·永乐六年(1408年)任广东道中顺大夫。

  13世蔡道顼,宣德十年(1435年)首修《大嵛氏族谱》传世。

  16世蔡乐轩,正德四年已己(1509年)任南京通判政郎,为国捐躯,御笔题赐“忠臣义士”

  17世:蔡伯阳,任广东河源大使;蔡淮,字弘甫,号念质,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任任刑部主事、直隶大名府府君等,编《仑山氏族谱》;蔡一孝,万历(1573—1620年)间任海南把总。

  20世:蔡洪,天启(1621—1627年)间任左都督;蔡升,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敕赐太子太保威武伯;蔡士龙,天启(1621—1627年)间任骠骑大将军。

  21世蔡宝舍,崇祯(1628—1644年)间任左都督。

  22世蔡向瑞,清·顺治(1644—1661年)间任督标恭将。

  23世蔡为东,康熙五十二年癸已(1713年)举人,任广东和平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