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寨隘(6—21划)
六划 任田隘(附:吴◇隘、上◇隘、白山岭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 “又有任田隘,在县西北岱山下,路出尤溪。 又西北东山下有吴◇隘,路出德化、尤溪及延平府。 又白岩山下有上◇隘,亦出德化、尤溪县。 西百五十里东湖山下曰白山岭隘,路通安溪县。 自任田以下四隘,皆(明)嘉靖二年(1523年)置,以备汀、漳之寇。” 汤尾关(汤岭隘、汤尾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汤尾关,在县东北百里。其地有汤岭隘,亦曰汤尾寨。” 安海西塔寨
后渚寨
后湖寨
七划 陈岩寨(附:道场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县西二十余里曰陈岩寨,因山以名。明·萧安六所建,旁有小路通龙岩、尤溪。又西北为道场寨。” 陈占仔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陈占仔寨,在县东南石谷山。相传昔剧盗陈占仔据此,鳞石巉岩,恃以为险。” 陈同关 陈同关 ,又称“陈潼关”,俗称“潼关”,位于泉港区涂岭镇古驿道上,为闽中要隘。 陈同关始建于元末莆田变乱之时,明·正统(1436—1449年)间重修,至清 ·道光(1821—1850年)时 陈同寨尚存。 明·嘉靖《惠安县志·卷1·险塞篇》载:“元末变起莆田,始寨白水之南……白水寨在白水铺之南,一名陈同寨。” 明·万历叶春及《惠安政书·卷63》载:“陈同要冲,尤为咽喉,屡有寇乘垝垣,而缮之亦不可缓矣。”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1·关隘》载: “陈同关,在县北白水铺之南,距县治四十里,元末乡人筑以御寇。 明·正统间 ( 1436—1449年) 知县闭祯重建,以兵守之。地极险厄,两山对峙,中间一路通南北,仅容一肩舆。 此行十里即仙游枫亭;有寨在山,曰陈同寨。” 据《八闽通志》等载,元·至正廿年(1360年),福建行省兴化路推官林德隆集合豪霸武装,赶走兴化路判官,被提升为兴化路总管。他和本路同知惠安人陈从仁都是一方豪霸,不分上下;而陈从仁的势力,比较雄厚,就把兄弟陈同的队伍秘密调来,杀死林德隆。林德隆子林珙于次年大集“民兵”,在盘踞泉州等地夷酋苫思丁和阿迷里丁的支持下,诱杀陈从仁。陈同跑到漳州,向兴化路总管罗良乞援,于元月中航海归来,占领惠安县,广征人丁,在涂岭据险筑寨,称“陈同关”。陈同得到姐夫柳伯顺的协助,在枫亭打败了林珙军。此后几年间,双方在兴化惠安等地混战不已。其中在陈同关血战多次。(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奚巴思战乱》) 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潼关”是元末明初陈潼称王时所建的说法。说当时涂岭西青土楼村农民陈潼,在南埔柳厝村落第书生柳榜帮助下,在官路上的山岭隘口筑关设卡,安营扎寨,竖旗称王。他们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沿山修筑寨围(据说寨墙曾经修筑到现在清美村尾厝自然村外的小山包,那里的地名现在还叫“城脚”)。后来义军在官军征剿下失败,但“陈潼关”的名称却保存了下来。 吴山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吴山等十五寨》:“府东南又有吴山等十五寨,俱洪武中置,隶永宁卫。” 芦地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芦地隘,在县西北五十里新犁山下,亦(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 苏坑隘(附:剧头隘、盖福洋隘、上漈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苏坑隘,在县东南。又有剧头、盖福洋、上漈等隘,俱通永春及仙游县。” 鸡髻寨 位于德化县赤水铭爱。 旧志载:“峰状如鸡髻,势极险阻,汤泉、东西里交界中立石门隘。”《铭山周氏族谱》载:清·康熙年间,族民周木友“建寨以宁宗族。”进士林模题寨楼楹联:“华构峙双峰望著群雍曾向鸡玄执牛耳,琼溪高千丈气凌霄汉行知马鞍焕龙文。” 芹案寨 芹案寨遗址位于安溪祥华乡美西村。 芹案寨系清·道光年间( 1821—1850 年)巨富詹经力(人称詹百万)所筑,平面呈长方形,东向,基石垒砌过门楣,混凝土筑墙,寨墙厚3米,占地约千余平方米。 灵水寨
八划 法石寨 法石寨,位于今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古属晋江县)。处泉州郡城(亦古晋江县城)东南15里,在泉州湾法石港畔,是古泉州重要的海防要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泉州湾·法石港》)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法石》:“法石,在治东南十五里。” 南宋·淳熙十三年置寨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城东置“法石寨”,城南置“宝林寨”,分兵守卫,与乾道八年(1172年)始置的“永宁寨”并称“左翼水军三寨”,“造大战船,添置水兵”,以“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法石》:“宋置寨于此,防海冲要之地。” 嘉定十年至嘉定十二年(1217—1219年),真德秀首知泉州,整顿宝林、法石、永宁3寨,以及石湖、宝盖、小兜、围头4寨,理顺左翼军和州郡节制指挥关系(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清·康熙十九年隶“鹧鸪巡检司” 明·天启七年(1627),泉州知府王猷在法石附近的鹧鸪山(今属丰泽区东海镇蟳埔,是晋江入海口突出部)建“鹧鹕口城台”,扼塞要害。 清·康熙十九年(1680),将“祥芝巡检司”移设于鹧鸪,改称“鹧鸪巡检司”,“法石寨”隶之。 后司革,属陆提标右营分防 后“鹧鸪巡检司”革,俱属陆提标右营分防。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晋江县·法石》:“今属陆提标右营分防。” 金山寨 金山寨,位于丰泽区东海后亭村金山上。 “金山寨遗址”:1983年1月列为泉州市(县级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处原为南宋·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观察天气的望云楼遗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蒲寿庚》) 明代为海防需要,改建为抗倭山寨。寨呈四方形,寨墙周长85米,高4.7米,厚2米,全部用花岗岩块石砌筑,设门1、炮口2。 至1992年,寨墙已部分倒塌,但整体保存基本完整。 金城寨 金城寨,位于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与三班镇蔡径村交界处,始建于明代。 民国十九年(1930年)民军徐飞龙占据县城时,曾派兵驻守。是年九月被方声涛讨卢军摧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唐寨、牛头寨》) 金汤隘
青山寨 青山寨,位于惠安县东南40余里,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置,隶崇武千户所。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青山寨,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隶崇武千户所。” 青石营寨
岭隘(附:苦竹隘、泥门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 “县北十余里又有岭隘,东北十余里曰苦竹隘。 《志》云:县城东南有泥门隘,东十余里有东关隘。关倚山临涧,深林密竹,亦称险隘。关之东数里阻大溪,阔二十五丈,旧有桥曰通仙桥,亦曰东关桥,今圮于水。自南安来者必渡此。 北二十五里又有苏坑、英山隘,久废。嘉靖初复置。 县境之隘,凡二十有二。其因嘉靖初寇乱而置者,盖十有九云。” 岩市关(附:平卢关)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岩市关,在县西北百八十里,平卢关在县东北百四十里。其地又有石门隘。俱宋、元间置,以防山蹊支路盐丁出没沙、尤诸县间也。今仍旧。”
油竹隘(附:蛇岭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油竹隘,在县西北二百六十里之大官岭,路通尤溪。其东北曰蛇岭隘,道出永福(永泰)。” 朋山岭关隘
沿山寨
驷马山古寨 驷马山古寨,位于安溪县官桥镇的西北部善坛畲族村驷马山东面“金龟背玉印”穴,故善坛又称“寨内”。 古寨已废,从寨址内采集的砖瓦和陶瓷碎片标本可以证实,古寨最迟建于宋代,且寨内有房屋建筑和生活活动。 现存古寨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约2000平方米,寨内已被开垦为田地,只剩下周围寨墙轮廓。原寨址东、西部设石寨门,后来“农业学大寨”开荒造田,挖去建仓库,现门还保存在古大厝里。南面的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墙厚约3米,高10米,双面由岩石块垒砌而成,中间夯土。 据说寨内原有天井,建有一排房间,在解放前还有人居住;四个城角各有1个小炮楼,设有瞭望台。
宝兴寨
虎窟寨 虎窟寨,位于惠安县西南十七都谷口埔(今属惠安县黄塘镇虎窟村)山谷中。今无存。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率领闽北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史称“沙汀寇”),南下焚毁安溪、永春、德化等县署。明廷震惊,派御史柳华巡按福建,通饬各府县严密布防,设立隘门,建筑望高楼和营寨,组织民兵镇压。“虎窟寨”即与“东坑寨”、“白水寨”建于此时,并称“陆防之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农民起义》、《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寨隘·东坑寨、白水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 “虎窟寨,在县西南山谷中。崇山夹峙,狭径仅通。 正统(1436—1449年)末,置寨以御沙、汀之寇,遇乱辄为戍守处。” 昆仑寨 昆仑寨,俗名“港头寨”,位于永春县东平镇昆仑山上,遗址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昆仑山》) 明初始建 昆仑寨始建于明初。时昆仑山“草昧初开,遍山丛林,为野兽所群聚,时出侵害居民牲畜”。兵家后裔李果垒,为聚居在昆仑山周围乡人生命财产安全起见,独资雇请民工对昆仑山加以开拓,砍伐丛林,栽种桃树、李树、龙眼树,并在巅峰上建1座寨宇,即留传至今的昆仑寨,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平面呈圆形;寨墙石构、依山而筑,设东、西二门。同时,从山麓建造1条小石路拾阶蜿蜒而上。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在昆仑寨内建有昆仑洞道观。嘉靖(1522—1566年)间,德化知县张大纲《昆仑山》诗有云:“重上层阴翠盖高,仙坛残碣隐蓬蒿。薄云阁雨午犹暝,近濑冲风夜更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昆仑洞》) 据寨抗倭 明·嘉靖卅四年(1555年),倭寇从仙游窜入永春湖洋,进犯东关、太平、留安等村落烧杀抢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嘉靖卅九年(1560年),倭寇再次侵扰永春地界。乡贤李中和闻讯赶回太平杏园故居,策划抗御倭寇。李中和一面挑选乡中青壮年,亲自日夜训练剑击枪法;一方面规劝乡中老人妇女小孩,集中到昆仑寨内以防不测。他还用家财雇人修葺加固城堡,并在寨旁高处修筑高台,派人日夜轮流登临眺望,以防倭寇突袭。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300多人入侵东关鱼目隘,进犯太平村。寇首见太平守备严密,不敢妄动,仅在东关一带劫掠后便离去。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一股倭寇再次从东关入侵。李中和安排好山寨的防守事宜后,就率领众民兵携刀枪武器和绳索在太平冷水亭险要处设伏。不多久,倭寇进入埋伏圈,李中和一声令下,众乡民一拥而上,将来犯敌寇团团围住。另一股倭寇,乘虚从别处侵入昆仑山谷,小小昆仑山被围得水泄不通。守卫昆仑寨的乡兵壮士,依靠城堡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把事先准备好的巨石木头砸向敌寇,逼使狼狈逃窜。此战俘虏许多倭寇。李中和考虑到如把他们押送县城,恐途中有变,且要供给口粮,就下令当众诛杀倭寇首领,教导规劝其余的倭寇安分守己、自食其力,不要再来侵扰,又拿出钱财施以路费,遣送他们回家。众寇感激,拜谢而去。此后,倭寇未再来侵扰永春太平境。 曾任广西左右布政使、太仆寺正卿的乡贤李开芳对这一段抗倭史极为赞颂,在昆仑寨宇大门柱上题联:“至大至刚,塞乎天地。” 时彦李家驹也作诗赞曰:“崚嶒山势耸昆仑,堡垒森严护合村。方伯弟昆胸有甲,奸徒寇攘觑无门。” 九划 故大寨(附:故县后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安溪县》:“县东南数里有故大寨,县北凤山之半有故县后寨,皆唐季遗址,后废。” 南峰寨(附:碧溪寨、丘店寨、蝴蝶寨、金鸡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 “南峰寨,县西北百五十里。相近有占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陈占仔寨》)、碧溪等寨。 《志》云:碧溪寨。(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州将陈敏讨捕山寇,以其地控漳、泉、汀、剑之冲,因置寨。复置丘店寨。后皆废。 又有蝴蝶、金鸡等寨,俱据山为险。” 狮尾寨
浔尾寨
竿头寨
前埔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前埔寨》:“前埔寨,在七都。周九十九丈,基广一丈一尺七寸,高一丈六尺五寸,门二……国朝增造……本乾隆《府志》。”
洞后寨
十划 浯屿水寨 浯屿水寨,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始置于漳州海澄县(今漳州市龙海区港尾镇)东北10余公里处浯屿南太武山。嘉靖(1522—1566年)初迁厦门岛,万历卅年(1602年)再迁晋江石湖,均仍旧称。 明·洪武廿一年始置“浯屿水寨”于浯屿岛 浯屿地理形势 浯屿,是福建东南海中的1个小岛,在同安县极南,周围6里(面积0.96平方公里),孤悬大海中,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北连二浙,南接百粤,东望澎湖、台湾,外通九夷八蛮,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门户,为战守要地。岛上有“南太武山”,海拔560米,与厦门、金门鼎立相望,是金门“北太武山”的“姐妹山”。 浯屿的历史可以远溯宋、元,时浯屿已成为南中国一个重要的发舶港和收舶港。至元末明初,海疆不靖,语屿岛的军事地位益显重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5·海防·浯屿》:“浯屿,在县(指同安县)极南,孤悬大海中,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门户。”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浯屿》:“浯屿,在县极南,孤悬大海中,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为同安、海澄二邑门户。” 清·道光四年(1824年)《浯屿新筑营房墩台记》石碑(今尚存浯屿岛上)有曰: “浯屿之北有小担,又北有大担,并峙于港口海中,实为厦岛门户……大小担之间门狭而浅,惟浯屿与小担其间洋阔而水深,商船出入恒必由之。浯屿之南汉亦浅,可通小艇,其东有九折礁,舟人所畏也。然真西则有隈澳,可避风。山坡平衍,居民数百家,而大担、小担皆无之,故海人舣舟必于浯屿。” “浯屿外临大海,左望金门,右望东椗,隐隐在云雾,而江、浙、台、粤之船,皆可绕屿而入厦港,其守岂不重哉。”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卷4·岛屿港澳·浯屿》:“浯屿,周围六里,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极为要害。” 清·庄光前《同邑海防论》:浯屿“据海疆扼要,北连二浙,南接百粤,东望澎湖、台湾,外通九夷八蛮,风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来,非重兵以镇之不可。” 宋、元向无兵将驻守 “浯屿”的历史可以远溯宋、元,时“浯屿”已成为南中国1个重要的发舶港和收舶港。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卷3·兵制考》引“《真西山奏议》”也只提到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海寇进犯围头,泉州守真德秀(号西山)移宝林兵戍围头,同时照应“浯屿”、“料罗”等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元末明初,海疆不靖,“浯屿岛”的军事地位渐显重要。但明代以前,浯屿岛向无兵将驻守。 明·洪武廿一年周德兴始置“浯屿水寨” 明初,海疆多事,明太祖为巩固海防计,在沿海一带增置了许多卫所和巡检司,兴修城池、水寨以御敌。“浯屿水寨”就是这时候建置的。 明·洪武廿年(1387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福州、兴化(今莆田)、泉州、漳州4府沿海地区经略海防。洪武廿一年(1388年)在“浯屿”建置水寨,公署地点在“南太武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海防》) 明·郭维贤《改建浯屿水寨碑》云:“以予所闻,浯屿水寨与漳合戍,国初建自江夏侯·周公,远在大担‘南太武山’,外……” 明《泉州府志·卷 11·武卫志上》:“浯屿水寨”原设于大担“南太武山”,“外扼大、小担二屿之险,绝海门月港接济之奸,与福州‘烽火’、‘小埕’、兴化‘南日’、漳州‘铜山’声势联络。”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 “浯屿寨,在县东南,水寨也。 《志》云: 洪武初,江夏侯·周德兴置寨,与福州之‘烽火’,兴化之‘南日’为三寨。景泰间,复增漳州之‘铜山’,福州之‘小埕’,共为五寨。 寨置于‘浯洲屿’太武山下,实控泉州南境,外扼大、小担二屿之险,内绝海门、月港与贼接济之奸。”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浯屿》: “明·洪武初,置水寨于此,与福州‘烽火’、‘小埕’、兴化‘南日’、漳州‘铜山’声势联络。” “按: ‘浯屿’今属海澄,似同安无庸重载,然大、小担为厦门外屏,‘浯屿’又为大、小担门指臂,且正当金门之南,其有关于同邑者匪浅,故于‘浯屿’之官与兵不载于军制,而‘浯屿’之地仍附于海防。” 清·乾隆《海澄县志·卷7·兵防》:“‘浯屿’亦水寨,皆江夏侯建。”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卷3·兵制》:“洪武二十一年,江夏侯·周德兴于沿海要害处置巡检司十八个,复于大担‘南太武山’外置‘浯屿寨’,控泉郡南境,拨永宁、福全卫所兵二千二百四十二人,合漳州卫兵共二千八百九十八名戍之,统以指挥一员,谓之‘把总。”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卷3·兵制考》: “‘岱屿’以南接于漳洲,‘浯屿寨’辖之。” “大担、浯屿、梅林、圳上、围头、白沙、料罗、金门、乌沙、曾厝埯、南风湾为‘浯屿寨要害。” 明初,除“浯屿”外,《八闽通志·卷43·公署上、卷41·公署》还载有2水寨,即“烽火门寨”(在今宁德福鼎市东南90里秦屿)、“南日山寨”(在今莆田市东南部兴化湾南日岛),《闽书·捍圉志》、《读史方舆纪要》还载有景泰(1450—1456年)间添设的“小埕寨”(位今福州连江县)、“铜山寨”(位今漳州东山岛)2寨,合称“福建五水寨”,声势联络。 防区 民国·李猷明总纂《东山县志·卷8·政治志·防卫·铜山水寨》有曰:“所统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 可知“浯屿水寨”的防区,即今漳州(东山除外)、厦门、泉州一带海岸线及金门列岛(时金门只“置守御千户所”,归“永宁卫”所辖,无置水寨)。 “浯屿”非“浯洲屿”辩 “浯屿”属漳州,即“浯屿岛”,有“南太武山”。金门古称“浯洲”、“浯洲屿”、“仙洲”,还有“沧浯”、“浯江”、“浯海”等别称,却从无简称“浯屿”的;有“北太武山”。两者明代并无混肴,且文献中常同时或并列出现。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卷9·艺文》收录明·池显方《与阙褐公书》有曰:“……今左游收汛驻‘旧浯屿’,出汛巡‘浯洲’等处。”左游系“左游击”简称。“旧浯屿”即漳州“浯屿水寨”,“浯洲”即指“金门”,两造并列,一为收汛驻地,一为出汛巡地,明显两地。 明代一部很实用的航海指南书籍《顺风相送》“各处州府山形、水势深浅、泥沙地、礁石之图”一节所记“浯屿”云:“太武山内‘浯屿’,系漳州港外,二十托水。”(据向达注《两种海道针经·甲·顺风相送》) 清初海道针经《指南正法》中“北太武往广东山形水势”一节,也把“金门”条与“浯屿”条并列。(据向达注《两种海道针经·乙·指南正法》) 而据明·何乔远《闽书·捍圉志》和清·道光周凯《厦门志》记载,明初金门只是“置守御千户所”,归永宁卫所辖,并无置水寨事。 《泉州府志》、《厦门志》等地方志书也都把“浯屿”与“金门”区别开来。所以,“浯屿”、“浯洲屿”并非一地二名,也非“浯屿”为“浯洲屿”之简称,这是显而易见的。 入清以后,却有不少著名史家将“浯屿”与“浯洲屿”(今“金门”)、“南太武山”与“北太武山”(位今“金门”)混为一谈,进而误认为明初“浯屿水寨”建置于“浯洲屿”,即今之“金门岛”,实讹。 清代史家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就误把“浯屿”认同“浯洲屿”,又把“南太武”认同“北太武”,云:“浯屿水寨”建于“浯洲屿太武山下”。 1978年11月版和1982年8月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也说:“浯洲屿,古岛屿名,简称‘浯屿’,即今福建金门岛。明·洪武中置‘浯屿水寨’及‘金门千户所’于屿上,为海防重地。清代渐以‘金门’作岛名,‘浯洲屿’之称遂湮。” 民国《金门县志·卷1·沿革》曰:“金门孤悬海外,旧名浯洲,又名仙洲,北有小磴屿,西北有大磴屿,西南有烈屿,诸岛纵横错列,明初改今名。”明初·周德兴在岛上筑所城时,借“金城汤地”之意把“浯洲”改名“金门”。可见明初即以“金门”名是岛,并沿袭至今,而非《辞海》所言“清代渐以金门作岛名。” 当代海交古籍专家张维华、戴裔煊、谢方等也在他们校注的《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明史·佛郎机传》、《东西洋考》中,把“浯屿”误注为“今我国福建省金门岛。” 史家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地名索引》竟也认为:“明代‘浯屿’原指‘浯洲屿’,即福建金门岛。”而“金门在福建厦门港内,亦名‘浯洲屿’,明代‘浯屿水寨’把总原置于此。” 迁址厦门岛 明·景泰三年始议迁址事 明·景泰三年(1452年),始议“浯屿水寨”迁址事。 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却说:“‘浯屿水寨’原设于海边‘旧浯屿’……不知何年建议迁入厦门地方。” 【按: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钦、汝贞,号梅林,明·南直隶徽州绩溪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累至嘉靖卅三年(1554年)任浙江巡按御史,嘉靖卅四年(1555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次年升总督,总制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处军务,历经数年弭平倭患。嘉靖卅九年(1560年),晋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加少保。后两度因“严嵩案”入狱。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卒于狱中。隆庆六年(1572年)昭雪,并录平倭功勋。万历十七年(1589年)追谥“襄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5·海防》、嘉庆《同安县志·海防志》均载(文同):景泰三年(1452年),“尚书薛希琏经略海上,以其地孤远,奏移之。”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卷3·兵制考》:景泰三年(1452年),福建巡抚焦宏认为“浯屿水寨”“孤悬海外”,难于驻守、管理,议将其移至厦门。 至迟在嘉靖十四年前迁址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岛),仍旧称 后,“浯屿水寨”移址厦门。 清《福建通志·海防·各县冲要·泉州府·同安县·浯屿》:“后移厦门。” 迁至厦门后的水寨,仍沿用“浯屿水寨”旧称,为作区别,明人即改称“浯屿岛”为“旧浯屿”。如明·张燮《东西洋考·卷8·税珰考》云:“‘旧浯屿’元系彼国通商处所。” 然而“浯屿水寨”何时迁往厦门岛(时称“同安县嘉禾里”),史载不详,有6说: 【一说景泰三年或正统初年】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对“浯屿水寨”迁厦,只说存二说待考:一是景泰三年(1452年),一是正统(1436—1449年)初年。 【一说成化中】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志》云……成化(1465—1487年)中,或倡孤岛无援之说,移入厦门内港,仍曰‘浯屿寨’。” 【一说嘉靖间】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5·海防》、嘉庆《同安县志·海防志》均载(文同):“嘉靖(1522—1566年)间移入厦门。” 【至迟嘉靖十四年已见记载】 成书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龙溪县志·卷1·地理》就已记载:“浯屿……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今迁于‘嘉禾里’,此地遂为倭盗泊舟之所。” 可知至迟在嘉靖十四年(1535年)前,“浯屿水寨”已迁“中左所”(即厦门岛,时称“同安县嘉禾里”)。 明·嘉靖四十二年议复置水寨于“浯屿”未果 “浯屿水寨”迁厦(中左所)后,“浯屿岛”顿显空虚,遂为盗倭之渊薮。嘉靖廿六年(1547年),巡抚朱纨严禁通番,番商遂整众犯漳州月港、浯屿。 鉴于“旧浯屿”险象环生,嘉靖卅七年(1558年)都御史王询请分福建水军为3路,各领以参将。泉、漳一路驻诏安,南日、浯屿、铜山、悬钟等处皆听节制。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总兵俞大猷请备沿海墩台,以备瞭望。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浯屿水寨”议复置于“浯屿”,增兵戍守,未果。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巡抚谭纶又请复“五寨”旧地。 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卷4·福建事宜》:“‘旧浯屿’弃而不守,遂使番舶南来据为巢穴,是自失一险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志》云……山岙崎岖,贼轻舟入浅,我大舟难以转舒,每失事机。旧浯屿弃而不守,番舶得据为窟穴。” 《明史·佛朗机传》:“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朱纨为巡抚,严禁通番。其人无所获利,则整众犯漳州之月港、浯屿。”(“佛朗机”:指葡萄牙)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志》云……嘉靖四十二年,议复置于浯屿,增兵戍守。” 清·乾隆《海澄县志·卷7·兵防》:“(水寨)迁于厦门,而故地遂为贼船巢窟。”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卷4·历代建置》载: “(嘉靖卅七年,1558年)都御史王询请分福建水军为三路,各领以参将。泉、漳一路驻诏安,南日、浯屿、铜山、悬钟等处皆听节制。 四十一年(1562年),总兵俞大猷请备沿海墩台,以备瞭望。 四十三年(1564年),巡抚谭纶请复‘五寨‘旧地。” 加强防卫 虽然复水寨于“浯屿”故址之议无果,但还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浯屿”防卫的措施。 清·道光周凯《厦门志·卷3·兵制考》: “隆庆四年(1570年)增设浯铜游兵,统以名色把总一员、兵五百三十六名,驻‘中左所’。” “万历二十年(1592年),移南路参将驻鹭门,居中调度,辖铜山、浯屿二寨,浯铜、澎湖二游。” 万历(1573—1620年)间,位于厦门中左所的“浯屿水寨”兵分四哨,出汛时(《漳州府志》云: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一屯料罗,一屯围头、一屯崇武,一屯永宁。而浯铜游兵分二哨,一屯旧浯屿,一屯担屿,每汛与“浯屿水寨”兵合哨。 直到万历卅年(1602年),“浯屿水寨”仍在厦门中左所,在厦门历时70年左右。至于“旧浯屿”的防卫,则由巡哨水军负责。 明·万历卅年再迁晋江石湖,仍名“浯屿水寨” 时泉州守程达认为“浯屿水寨”的防卫线太长,寨址设在“中左所”,偏于南面据险伺敌,北面则相对空虚,非长远良策,建议徙寨址至晋江石湖,据中驻守。这一建议得以采纳,并把徙寨之事交由“浯屿水寨”钦依把总沈有容办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达、沈有容》) 明·沈有容自传稿《仗剑录》对徙寨之事也有记述,云:“辛丑十二月……题补容于浯屿,随议改寨于石湖。”(安徽宣城棋盘乡沈家边村《洪林沈氏家谱·沈有容《仗剑录》。转引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 《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第4期) “浯屿水寨”移址之役,始于万历卅年壬寅(1602年)六月,竣于万历卅一年癸卯(1603年)二月,仍称“浯屿水寨”。万历卅年六月以后“浯屿水寨”概指晋江石湖。(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邑卫所寨城·泉州寨隘·石湖寨》) 明·叶向高《改建浯屿水寨碑》(明·沈有容《闽南赠言·卷1·碑·》收录)云: “浯屿水寨,故在大担南太武山外,后徙于中左所之厦门。辖地北至崇武,南至料罗。料罗稍近,其去崇武三百里,缓急无以应,而厦门自有游兵,地亦割隶,不相摄也。太守清江程公,建议徙寨于石湖……以其事属把总·宛陵沈将军。” “役始于万历壬寅六月廿二日,竣于癸卯二月二十日。”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同安县》:“近《志》云:浯屿寨今移于晋江县之金钗山。” 清《同安县志》评 对于“浯屿水寨”从浯屿移入中左所(厦门港),以至后来又移向内澳石湖,使泉州海防体系失去了御敌于外洋的支撑点,放弃御敌于外洋的海防部署,更为严重的是这个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的浯屿转而成为倭寇的聚集点,据之为巢,后人颇有异议。 如清·朱奇珍修,叶心朝、张金友纂《同安县志·卷2·防卫志》即曰:“浯屿在大担之外,抗扼泉海南境,寔为捍敝烈屿、金门之冲。若以良将重兵固守,贼何徙入比来?将脆卒惰,或泊内港,或寄人家,商民劫掠罔闻知。甚至以贩倭船为奇货,何言倭哉。夫寇飘忽靡常刻舟于旧所。徙入者固为拘挛之见。第将士以船为家,时戒严于波浪要害之冲,则弭盗之上策也。” 浯埭寨
唐寨 唐寨,俗称“大龙山唐寨”,位于德化县城郊大龙山,下为世科村。唐时建。 明·嘉靖卅六年(1557年)德化县城筑城墙以前,大龙山唐寨与龙山二寨俱为附近乡民避兵之所。 民国十九年(1930年),民军徐飞龙扎兵于此,与国民党省军事特派员方声涛指挥的讨伐卢兴邦军对抗。当时寨有木栅二道,栅外有外壕,壕处散发铁蒺藜及竹签,并挖有半掩体交通壕及散兵坑。经持续30天战斗,9月15日唐寨被讨卢军占领,徐飞龙败退,寨毁。 高龙寨 高龙寨,位于德化县美湖乡阳山村午马山。建于清初。 旧《志》载: “清初寇乱,里人陈为高率壮筑之,三日而成,集合近乡为唇齿,寇莫能犯。 内有虬松,大数抱,今犹苍翠。” 桃舟隘
桥尾寨
卿园寨 ( 鳌龙寨 ) 卿园寨,古称鳌龙寨,位于永春县石鼓镇卿园村附近松柏山上,已毁,但今还可见完整格局。 沿革 明·万历间,卿园屡受倭寇侵袭(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如智房族谱记载7世祖曾被倭寇捉去。故卿园黄氏集全族之力建造卿园寨。《卿园黄氏族谱·补记建寨考附次祖祠宇》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海倭为乱,族中公议于本山松柏崙上建堡避寇,名里仁堡鳌龙寨……”“十月起工,三十八年(1610年)完寨”,“水房怀素公、仁房心翼公”督造。 清·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寨内还建有黄氏祠堂1座,并作“公所”使用。《卿园黄氏族谱》载称,“然崇祀祖先尚未有其地也,顺治四年丁亥,族议于寨内建次祠宇一座,以安先灵,外姓不与焉。而通寨有事,则许会议于此,故俗呼曰公所。”今已圮毁。 遗迹 从松柏山半山腰开始,两旁有大石垒起的青石墙,沿山路蜿蜒而上。卿园寨在山顶。 卿园寨原有东、西、南、北四大寨门, 已毁,现尚存北门“承薰门”、西门“耀德门”的石匾额。 从遗迹看,山寨城墙高大坚固,墙体最宽处有4~5米,其上可骑马奔走。 十一划 清洁寨 位于德化县大铭乡琼溪村,为明·崇祯进士赖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赖垓》)在明亡后,退隐归乡年筑。上凿井建楼,勒石自题:“皎月高悬萝薜夜,苍天长放蕨薇春。”相传清庭曾派兵围剿该寨,久攻不下。 解放后,在该寨发现土炮两门,一雄一雌,传为赖垓抗清遗物。 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雌炮遭毁。雄炮被赖垓后裔扛下山,秘藏家中。近年重新现世。该炮底座已毁,炮身仍完好,重达54公斤。
营盘寨 位于安溪县长坑乡玉湖村一突兀山丘上,今安(安溪)祥(祥华)公路边。今已夷为平地种茶,但遗址轮廓可辨。 清·顺治二年(1645年)王姓族众集资建寨避贼。占地约六亩,东西宽,南北窄。 寨中心遗存一座以三合土灰圆封顶的竖井墓葬。此为顺治十年(1653年)十一月间海寇黄冲(黄昌)等率兵入山追粮,群众被围困14天,寨中临时凿井无水,寨墙被爆破一角,乃放火自焚,閤寨赴难,三百二十多具煨骸埋入枯井中。今王姓族裔年逢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即到此祭祀。 银瓶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县西二十里石壁山西有银瓶寨,险峻,壁中有清泉。元末所建。” 黄巢寨
十二划 塔口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南安县》:“塔口隘,在县(县治在丰州)西北,接永春县界。” 湖安山寨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县东十里又有湖安山寨,山上有屯田百亩,即占仔寨门户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陈占仔寨》)。相传贼将昔屯此。” 焦岭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德化县》:“焦岭隘,在县西北百八十里,路亦出尤溪。其地即小尤中团也。(明)嘉靖三年(1524年),官军歼汀、漳贼于此。” 十三划
溪边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溪边寨》:“溪边寨,在二十九都。周四十丈五尺,基广八尺四寸,高一丈三尺,门一……国朝增造……本乾隆《府志》。”
十五划 潘径寨 潘径寨,位于晋江市东石镇潘径村,在古泉州郡城南60里,明、清属晋江县十都;滨海。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潘径寨》:“府南六十里有潘径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所置也。” 樟坑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永春县》:“樟坑隘,县西北百六十里三台山下,路通漳平县。” 廿一划 霸皇寨 位于德化县桂阳乡梓溪村。旧志载:“山不高而势险,人多避兵于此。”相传清代当地人郑宽永曾在此“造反”,自称“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