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儒、道、释寺庙(15—23划)

  15划:
  镇雅宫(文昌坛。鲤城区玉犀巷内。概说。铜鼓。镇海宫镇抚司宫
  樟山祠樟崎庙
  鲤鱼宫鲤洲宫
(鲤城区菜公洲西段)、鲤宫(惠安县张坂镇后蔡村)
  慧泉寺熙春宫、潮音寺、德济庵(惠安县北门外泗洲山麓)、磐石宫(飞炉古地,惠安县螺阳镇五音村崧洋山石坡大石磐上)、蕊珠宫[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溪墘(古称清溪佛口] 、幢山庵(南幢庵。永春县蓬壶镇南幢村。沿革。附:南幢黄公祖师。规制。)、寮洋宫[灵应堂,寮洋宫灵应堂,三王府。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境内寮洋山之巅。寮洋山。“三王”传说。宫宇沿革(明末清初“三王”信仰传至仑苍一带。建灵应堂奉祀“三王”。近、现代)。规制。]
  16划:
  燕山寺
(九真观。泉港区涂岭镇洪厝坑村燕山上。肇建。规制。)、衡阳庵(仙公宫。安溪县长坑乡衡阳村北斗山南麓。沿革。规制。)
  17划:
  戴云寺
[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东部。沿革(唐·袒膊和尚居此。五代·后粱·开平创寺。北宋·端拱重建。屡有修葺。)。规制。诗词、题匾、楹联。签诗。附:灵云室。]戴德宫(德化县赤水镇永嘉村
  霞东宫、霞里宫、霞宫霞碧宫德化县龙门滩镇霞碧村中冈尾两水会合交界中心之处、霞霖宫(南安市金淘镇东门村)
  檀林岩
(惠林岩、月峰岩。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与河山村交界处。沿革。规制。)
  18划:
  檺林庙(泉南玉湖檺林庙,三王府,檺林宫。南安市洪濑镇西林村湖尾双凰山之雄凤山。沿革。附:“三王一帅”。檺林庙“三王”信仰远播海内外。规制。)瞿公庙 、鳌旋宫
  23划:
  麟凤庙
庵埔宫。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竹宅自然村)

十五划

镇雅宫(文昌坛)

  概说

  镇雅宫后为文昌坛,位于鲤城区玉犀巷内,南向,祀文昌夫子。原为·都税务、明·课司旧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6·祠庙志·文昌坛》“文昌坛,在(泉州)城内阳义铺玉犀巷内。原为镇雅宫。国朝·嘉庆六年(1801年),守冯国柄、令徐汝澜奉文特设,以是宫近府县治,改立为坛。道光八年(1828年),令卢择元倡修。”

  民国初,文昌庙驻兵,甚至作为马厩,庙中祭器,多被损毁。

   解放后废,用作泉州市房管所、白蚂蚁防治所。

  铜鼓

  曾遒《桐阴旧迹诗纪·镇雅宫铜鼓歌》(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 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 年出版):

  “乡衮棨仁《桐西旧话》:‘乾隆中,邑人得铜鼓二于粤西。徵士一策诗序,称为笏亭主人所得,名则莫能详也。二鼓大小不侔,小者高广皆尺余,大者高尺余,广二尺余。今其大者移置文昌庙中,余数摩挲考击,且拓其图藏之。小者不可复见,然尝见微士所绘之图,并诸歌咏,其花纹形体,与大者迥异。则文昌庙所藏,非徵士当日所咏者矣。’

  按:文昌庙铜鼓,斑痕驳落,自腰以下已蚀损,实为古物,与近代仿铸者不同。据益都谈资记诸葛铜鼓,广一尺七寸,高一尺八寸,边有四水兽,腰束下空,旁有四耳,花纹甚细。色如瓜皮,重廿余斤。乃孔明擒孟获时所制,一名淳于鼓。今庙中所藏,适来自粤西,使为土人掘得,而体状色泽,确为千年上物,殆即诸葛鼓欤?其藏于文昌庙者,年代亦无可考。民国初,文昌庙驻兵,甚至作为马厩,庙中祭器,多被损毁。乃将铜鼓移寄通淮庙,通淮庙回禄,其不被灾者,幸矣。

  古物千年积灵气,曾经沙场碧血渍。一击怒吼阴风生,日昏月暗鬼神避。吾闻铜鼓来粤西,武侯所铸非难稽。泸水潺潺五月渡,应随万马边尘嘶。闽南幸睹汉时制,色似瓜皮花纹细。茫茫黑劫兵燹余,祝融炎威不为厉。大傩曾发渊渊声,响达九幽妖魔惊,冷月寒彗全无明。天地为炉喷神火,锻炼阴阳铁冶铸。秋风声坠五丈原,留此精英神物护。天亦有鼓如巨雷,震惊百里山岳摧,扫荡枪净寰宇,蛮烟瘴雾阴霾开。君不见禹鼎汤盘万世宝,石鼓篆文费探考。真膺难辨疑信参,曷若此确而有凭古制造。

  【泗东按】

  镇雅宫在玉犀巷,原祀文昌帝君,亦名文昌庙,据记载其地宋为税务(税局),不知何时建为文昌庙。建筑颇具规模,文革中毁。铜鼓早经归市文管会收藏,今尚存。

  按这种铜鼓粤桂滇黔及越南皆有出土,是古代少数民族所制,不是 诸葛亮 之鼓。前年全国曾开过一次专门讨论这种铜鼓的学术会议,南安黄展岳同志(《考古》杂志编辑)曾有文考之。又原诗似缺一句,无从校补。”

  (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曾遒陈棨仁陈一策》 )

镇海宫

   位于晋江市深沪镇华峰村。 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元时建,名树王公宫。清·光绪间改今名,增设新代巡王爷,并建有迎宾楼、戏台等附属建筑。现代扩建为二进五开间双护厝大殿,坐西向东,建筑面积241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3859平方米,信仰分灵海外。

楹联:“种瓜种豆,举念印修其果;说色说空,会心便是上乘。”

   其地清初曾为施琅将军收复台湾秣马厉兵基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琅》)

镇抚司宫

   镇抚司宫,在府城镇抚司巷中段南侧,门牌9号,即驿内巷北口与镇抚司巷交叉西侧。东向。建于明初,祀典狱官颜贤。今废为民居。

樟山祠

  位于泉港区后龙镇田里村上坑自然村东侧,为惠北地区历史悠久、影响较深的寺庙之一。本祠分灵于莆田市荔城区东岳山三教祖祠,祀“三一教主”林龙江。

  据记载和传说:明·嘉靖廿二年(1543年),时林龙江36岁,到惠北一带宣扬教义,历览山川,认为上坑村东侧(即今樟山祠所在地),是“状元穴”、“两傍地”,是建祠的风水宝地。于是亲自堪舆,定址建祠。

  樟山祠原为三进三间张柱式结构,两边有护厝,古朴大方。清朝年间,遭海盗王好明洗劫烧毁。后在原址重建中厅和下落一部分。此后200多年,经数次修葺。

  林龙江,名兆恩,字懋勋,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农历七月十六,莆田城内赤拉巷人;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十四,享年82岁。祖父省至,弘治壬戌时进士,官至兵部右侍朗兼都察院御史,总判两广。

  林龙江17岁时,下笔如流,撰《博士家言》。他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一生从事哲学研究,创立了“三教”,劝人为善,反对邪恶,影响极深,世人尊称“三教先生”。他还从事医学研究,编写医学《九序》,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兵将和百姓治病。他还集资造桥,为百姓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受到百姓的敬重。

  《莆田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数次侵犯兴化城,林龙江率领家人,带款运粮,犒劳守城将士,鼓舞士气,抗倭退敌。他还倾家赈济,收埋牺牲将士尸首,安置难民。他做了许多抗敌济民的好事,为纪念他爱国爱民的高尚行为,不少地方建祠纪念,传播教义。后又传至仙游、惠安、福清、福州等地,台湾和华侨众多的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有规模宏大的三教祠。

樟崎庙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玉霞村樟崎。始建于清,建筑面积80平方米,主祀相公爷,配祀观音土地

鲤鱼宫

  位于安溪县官桥镇五里埔。现存的鲤鱼宫重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

  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三年,王审知被封“闽王”;唐·同光三年(925年)闽王仙逝后,谥“忠懿”;其后裔一分支转徙至五里埔生息繁衍,并建“鲤鱼宫”,以供闽王遗像。画像宽30厘米,高45厘米,为墨描工笔画;闽王双耳垂肩、慈目善睇。绣像下方有“明·永乐儒臣朱徽拜赞”的楷书诗文:“巍巍忠懿,紫发光州……”今宫中正堂,慈目睇望者是也。

  另祀有宋·民间名医吴夲(保生大帝)木雕坐像,该坐像镌刻于明朝,木雕仍依明代形制,高约60厘米,檀木金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五里埔五兄弟恭护保生大帝副身东渡海峡,现分支定居台湾省的族人,已有数万人丁之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台湾省宗亲代表必回鲤鱼宫拈香祷祝、虔谒始祖、礼祀大帝。因四时进香添油、求药问症的众多海内外善男信女,自大帝后背,削剔檀木祛疾,金身日见消薄。现大帝金身已辟室珍藏,惟供副身于正殿大堂,承纳八方香火。

  大殿正堂悬“慧眼慈心”匾额,高0.4米,长1.2米,褐底镏金,乃明·名儒颂赠保生大帝手迹。

鲤洲宫

  鲤洲宫,位于鲤城区菜公洲西段。菜公洲又称鲤洲村,古为柳通铺鲤洲境,乃鲤城濒晋江之洲,故名。

  鲤洲宫是鲤洲境境庙,北向,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有联:“近倚清源浮两鲤,遥襟晋水秀三洲。”

鲤宫

  鲤宫,位于惠安县张坂镇后蔡村,因宫宇以往临近池塘,池状似鲤,故名。祀田都元帅·雷海青相公爷)。

  始建于宋末,原为姓族人创建,从南安罗东坑口宫分炉而来。后来,姓族群日渐式微,姓村民人口迅速增长,终为氏继之奉祀,成为蔡村的“挡境主”

  清末重修。1995年秋动土重建,孟冬竣工。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雷海青》、《泉州儒道释寺庙·坑口宫》)

慧泉寺

  位于南安市康美、梅山、洪濑三镇交界处杨梅山,距雪峰寺一公里许。在寺门前壁间,嵌有一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重修碑记,从碑记中得知,寺宇启建于唐·大和年间(827年-835年)。

  杨梅山在鼎盛时期,共有18座寺庙,如山巅有慧泉寺,山麓有本山岩,北有西真寺,西南有太湖岩,中区有雪峰寺等。杨梅山的寺庙,以慧泉寺历史最为悠久,早于雪峰寺,故有“先有慧泉,后有雪峰”之说。然而雪峰寺名气高、规模大、高僧多,统领山中诸寺。雪峰、慧泉两寺相邻,关系密切,一脉相承,每当慧泉寺衰落,总有雪峰寺住持出面修葺。

  《南安县志》载:杨梅山“上有慧泉,清澈异常,倚泉为寺,备极幽敞。”

  过雪峰寺后,一路上不时可见僧尼墓塔和不少象形巨石,如龟,如象,如蛙,如木鱼;有些石上刻字,如“心”字石、“飞鲸”石。飞鲸石下有洞,是明代佛化禅师长年在此修炼所筑的石室,清代也有个同一个法号的佛化禅师在此修炼。慧泉寺在望,山巅有一块高大的方形巨岩,可看到新描红的“慧泉”两个大字,是清·福建提督马负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负书》)题刻的。

  山门古朴,石构拱形。

  慧泉寺建有三宝殿,祀观音文殊普贤,但规模不大。三开间皇宫体建筑,屋脊呈燕尾式,二进深,双护厝。寺门相向垛左龙右虎的石雕形象,深具宋代石雕艺术风格,应为早期建筑构件原物。

  后殿已经倒塌,残存一对石柱,联云:“入是门须求解脱,到此地顿悟真空。”对联正面刻有碑文。

  两边户厝尚存,各六间居室二小天井,已破烂不堪。据说,过去左护厝住和尚,右护厝住尼姑,而今无人居住。

  寺前原有石构围墙,多已倒塌。寺左有个半月池,泉水流进池中,倒映慧石奇观,可清晰看到山巅“慧泉”二字倒影。寺旁有千年古井。

  《南安县志》 记载,慧泉寺附近有石壁图字。其文曰:杨处者,何许人?性恬退,好内外书,尚友。古初肮脏时侣,结访庐涧。植梅百本,寒对其花,暑席其阴,宾客过从,谈话竟久。自耕而食,酌泉而饮。菲于奉己,贫若有余。乾坤之大,江汉之广,饮食起居,惟梅之下,虽拙而安,不与世疏而世自疏矣。”又歌曰:“不羁兮斯人,种梅兮涧。酌清泉兮看梅山之云,乘化归尽兮复梅之根。”末书“咸淳壬申”

  “咸淳壬申”乃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时贾似道柄国,士君子耿耿孤忠叩阍无门,可能这个杨处即是抱恨勇退而隐之士。但《县志》 所载的这块宋碑,至今尚未发现。

  慧泉寺历经千载,时兴时废。清初,高僧如幻法师晚年避嚣静养,在慧泉寺眷写其《瘦松集》四卷。近代弘一法师来雪峰寺期间,多次登临探访慧泉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如幻弘一法师》)

  解放后,慧泉寺由于地处偏僻,日渐衰微。“文革”浩劫,大殿内70厘米高的观音瓷像及诸佛神像、法具均被砸烂,投于寺前围墙外山崖,围墙也任意拆除。

熙春宫

   熙春宫,在府城通政巷中。南向,面积50平方米。始建未详。祀玉华洞许真君,为阳义铺熙春境境庙。清·道光五年(1825年)曾经修葺。解放后改为鲤中街居委会办公室。近年重修。

潮音寺

   位于泉州郡城百源川池旁。始建未详。废祀。

德济庵

   德济庵,位于惠安县北门外泗洲山麓。

   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

   北宋韩琦中了状元做了宰相后认母事,一说在泉州东门外烟墩山七里庵,一说就在德济庵,还重修德济庵和建造了巨济桥。据《惠安县志卷4》记载:“巨济桥:出县城北四里许为泗洲山,山之麓有尼庵,不知建于何代,父老传为宋•魏公状元及第将回泉州省亲,傍晚至泗洲,暴雨水涨阻行,西望茂林中隐约有宅舍,沿溪行经折而上则德济尼庵也,信宿一宵而去;或曰公生母避嫡夫人难在此,至是母子相见,今亦不可考。后公登显宦造巨济桥,桥与庵门相对,或寓报德微意亦未可知。碑刻有宋大丞相魏公,今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泉州儒道释寺庙·七里庵》)

   德济庵昔日规模宏大,有前后三殿、拜亭、左右走廊、禅房、制药司、织做司舍等建筑群。鼎盛年代,女尼99人(传说若新增1名,不久即圆寂1名,总数始终保持99名)。庵中众尼以垦荒造田、采草制药、织布维生。

   寺庙依石傍山,内有一片由巨石叠构的天然山洞,洞内28平方米,可设8席有余;洞内石壁上勒有古人诗词文宝无数。上有观音岩,雕塑观音佛像,面东观日出。寺后巨岩有“天开岩”、“山海奇观”等古人手书勒石。登上山顶,遥望惠安山海历历在目。

   元朝初年,德济庵曾被倭寇烧毁,后简复,数经修缮,庵寺香火延绵。

   文革期间庵堂被毁,观音岩被炸,仅留石观音头像由善男信女珍藏至今。遗址尚存石柱、水井、藏药穴及石轮等。

   2001年6月,在原址雕塑一尊观世音佛像。

磐石宫

   磐石宫,俗称“飞炉古地”位于惠安县螺阳镇五音村崧洋山石坡大石磐上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崧洋山·飞炉古地

蕊珠宫

   蕊珠宫,位于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溪墘(古称清溪佛口)。

   相传始建于宋。佛口乡(今金谷村、金山村、金东村)诸姓乡民世代在此奉祀保生大帝(吴夲)、山西夫子(关羽)、大使公、仙姑诸神祇。 历经兴废。

   2001年春,“三金村”(金谷村、金山村、金东村)善信择金谷村西北隅的定明院风景区拓地重建蕊珠宫,是年底竣工。

   宫体西向,重檐歇山式,抬梁构架,二进三开间。

   门口2尊石狮。正面墙体底座为花岗岩浮雕,上接1米高的大幅磨光白板石,墙面饰贴红色釉面砖。两边圆窗透刻龙凤、花草石雕。屋檐下人物、山水、花草彩画。

   大厅中3个神龛透刻龙凤、花草木雕,镶金画彩,金碧辉煌。

   石柱联:

  “蕊吐清香弥佛界,珠含瑞彩映神光。”

   “古榕流翠征祥瑞,炉霭游丝系汉河。”

   “蕊榜连科昭帝座,珠铃振铎鸣钟山。”

   “悬壶济世,慈光昭日月;显圣佑民,德惠贯乾坤。”

幢山庵

  幢山庵,俗称“南幢庵”,位于永春县蓬壶镇南幢村。该村是氏聚居地。

  “幢山(永春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幢山庵原称“南桐塾堂”,始建于北宋(一说唐)。相传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曾莅此游憩,赞此地学风民气淳良;又观金钟山林木苍茏,胜似佛幢宝盖,遂易地名曰“南幢”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始供奉黄公祖师南幢祖师),兼作佛堂,改称“幢山庵”

  幢山庵历代多有修葺,始终保持宋代风格。

  明·正德(1506—1521年)间,郭季祥依宋制建筑风格拓建,乡民献资作为延师祀神费用。

  嘉靖(1522—1566年)初,永春知县柴鏕废佛像办私塾,为幢山庵题“南幢正塾”匾。仲和,临海人。正德举人,由闽县知县调任永春,在任6年,擢汀州府通判。

  二战时期,红军游击队以此为据点,发动农友抗租抗税,组织农民赤卫队。

  1990年,颜彬声捐资重修。

   附:南幢黄公祖师

  南幢黄公祖师,讳应星,或称黄应,法号圆通慧泽,南宋·淳熙四年(1193年)八月十六日生;黄昭堤第3子。黄昭堤是江夏氏入莆田始祖唐·黄岸15世后裔,迁居永春六都壶山下黄墘坂,是氏莆阳派迁居永春的1世祖。

   黄应星家境清寒,从小放牛,也到南幢舅舅家帮助种田,其天资聪敏,性格活泼,有普度众生之志。后经高僧智玄(俗称“白眉大师”)点化,在工余修禅礼佛,法号圆通,能驱邪斩鬼,为民治病,造景娱众,兴修水利(俗称“黄佛圳”)。

  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七月十九日淩晨,圆通(俗姓)与僧顿悟(俗姓)在桂洋岐山大白岩坐化成佛,乡人塑佛像奉祀,尊为黄公祖师”、“郑公祖师郑公祖师居殿之中,黄公祖师居殿中之左座。后又有僧证圣(俗姓)在此修炼禅寂,尊为徐公大师,塑佛像奉祀于殿中之右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大白岩寺》)

  时南幢村“南桐塾堂”亦兼作佛堂,改称“幢山庵”,开始供奉黄公祖师,习称南幢祖师。南幢庵、大白岩两地,例逢每年五月初一互相迎送,香火昌盛。

  明代,相传南幢黄公祖师2次显灵受敕封:

  一是正统十二年己未(1499年),河南按察司佥事颜隆奉旨领军抗击北方入侵者,南幢黄公祖师显灵助阵克敌,英宗敕封为“忠勇护国将军”、“慧泽大师

  二是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南幢黄公祖师显灵召义士涂洪三助剿流寇,世宗晋封为“智威佑民都尉”、“圆通大师涂洪三也受封“袭职指挥”

  规制

  幢山庵坐酉向卯兼庚甲,背倚金钟,前瞻天马,群山环绕。5开间2进,土木建筑。抬梁穿斗式构架,悬山顶,燕尾脊。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尚存古楹联、壁画等文物。

  大门联:“称道南幢来朱子,留存正塾有公。”

  明、清以来,黄公祖师为民祈雨灭虫保稼、驱疫祛病除奸,屡屡应验,地方官长以联匾叩谢者甚多,如:明代察司佥事颜隆“义薄云天”、德化知县梅春“圆筹通胜”,清代泉州知府王又弼“法雨宏施”、永春知州李树敏“三祷三应”等。

寮洋宫

  寮洋宫,又以主殿称名“灵应堂”,亦合称“寮洋宫灵应堂”,俗称“三王府”,位于南安市仑苍镇蔡西村境内寮洋山之巅,离古驿道不远处。

  寮洋宫“三王”事,大都以乡里传说为主,罕见记叙,虽为齐东野语,且多有不一致之处,但亦可见其脉络之一般。

  寮洋山

  寮洋山是古代安溪、永春、德化通往九日山附近渡头的驿道(官道)必经之处,位于古驿道的中央部位。这里曾是各地商贾云集的地方,信仰也在这里得到交流,并最终被民众认可,乃至世代相传,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

  寮洋山地势雄奇,云藏丘壑,霞飞峰岳,整座山宛如巨狮仰首啸天,与何洋寮、狮崎寨并称为“三狮”山脉。寮洋山前瞻龙峰峭绝高大,横跨3镇,层峦叠嶂;后临平川坐空半满,沃野千顷,溪川萦廻。堪舆家有言:“二三狮相随走,龙船把水口。风水做那着,纱帽九十九。”(按:泉语“那着”,意“正确”。)

  宋、元时期,安溪感德西溪是重要的货运河道,德化瓷器贸易借道安溪,几乎包揽了西溪货船,安溪茶商在雇不到船的情况下,只好采用人挑马驮的方式,经芸林到蔡西草田,转内寮,住山寨,然后穿莲塘,过白营,或在美林(旧称马林)租马,最后抵达丰州,形成了安溪通往南安的繁华古驿道。蔡西寮洋宫就处于古驿道旁。

  蔡西一地富有高岭土,周边瓷窑兴盛,毗邻的东田镇南坑村一带发现有古窑址,内有青瓷、白瓷、青白瓷等大量瓷器。蔡西附近是内寮水库,离此不远还有石佛岩、寮洋宫等,亦为古驿道遗迹。

  古驿道各地商贾往来。内寮古道旁旧有大寨,每逢神诞,舞龙、舞狮等各种杂耍艺人云集于此,皆为富商所请,演戏酬神,十分热闹,产生了洋溢地方特色的“三文化”

  近现代以来,从蔡西肖厝通往内寮水库的古驿道已遭不小的破坏,原有的青石板路段所剩无几,在靠近内寮水库处尚存一段,其中有一大段已经被内寮水库淹没。这条古道还延伸至白营的港边、奄山水尾一带,部分青石板路似还保留着。

  “三王”传说

  民间相传,“三王”王爷、王爷、王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州王爷神》)

  王爷——池然,字逢春,号德诚,明·应天府(南京)人,万历(1573—1620年)间生。文举人、武进士出身,为人忠贞耿介,居官清正,授福建漳州道台之职。赴任途中,在同安马巷(现厦门翔安区马巷)以东14里处之小盈岭上,偶遇2位手提黑包的玄衣人,举止鬼崇,不禁警觉。

  3人一路交谈甚欢,行至马巷,池然招呼2玄衣人一道到酒店痛饮,才套出此2人是行瘟使者,奉瘟癀昊天大帝之旨,正欲往漳州府撒播瘟药,裁灭人口。池然大惊,忖曰:“本官上任伊始,漳民即遭此灾殃,不如以一已之身代漳郡万千生灵。”便把行瘟使者灌醉,巧取其黑包,把瘟药全部服下,瞬间毒发,满脸发黑,化身于马巷。民众从池然的随从亲兵得知情形,深为感动,奉为神,塑像祀于马巷元威殿。

  玉皇大帝知悉,感池然仁德,敕封为代天巡狩,自此元威殿香火鼎盛,神威显赫,后又加封为“总巡王”,封号全称为“玉旨敕封代天巡狩总巡王”,庇护一方百姓。民间迄今流传王爷“显圣平械斗”、“下寮驱瘟灾”、“下街灭鼠疫”、“灵符治瘫病”等神迹故事。

  王爷——孙国泰,隋代山东齐州(济南)人。文状元,后入相。通经博史,清正廉洁,仁爱恤民。羽化为神后敕封王爷,在民间流传的“十二大巡”中居第7位。

  王爷——佘俊坤,明·山西太原郡人。万历卅八年(1610年)武状元,忠义爱国,精通兵法,英勇善战。羽化为神后敕封王爷,在“十二大巡”中居第8位。

  宫宇沿革

  明末清初“三王”信仰传至仑苍一带

  明末,王爷信仰传至仑苍镇一带。王爷分身来到仑苍镇蔡西村境寮洋水尾宫。寮洋水尾宫原系寮洋村先民移居后所建的1个小祠,与府同祀。后来,府另选吉地徒迁英都宝峰。相传,王爷还巡访至南安廿六都(今仑苍镇一带)坑口境,见坑口山清水秀,狮象把水口,属风水宝地,遂神光显现,托梦昭示善信张振全。富甲一方的张振全即恭塑王爷金身,由法师开光点眼设坛,供四乡八邻供奉朝拜。

  清初,王爷巡游至南安廿六都崇信里(现仑苍镇湖西村)。时年农历六、七月间多雨,闽南一带遭到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湖西众民宅、田园、庄稼被洪水淹没。一村民见汪洋大水中漂浮着一些闪亮的物品,他与胞弟编造了1张竹排,划至闪光物旁,发现其为1个包裹。他们用竹杆将包裹挑上竹排,回家后打开,发现其内有着1块桌围,桌围中间绣着1个“佘”。请乩童求解,方知是府大人有心镇驻,护佑乡人。湖西民众连夜焚香秉烛、顶礼膜拜,同时恳请王爷为民排忧解难,祈求大水速退。王爷灵应,愿望很快成真,淹至湖西已有2天的大水顷刻退去。乡里当境原有狮头堂(宫),奉祀清水祖师三代真人田都元帅等神祗。湖西民众遂塑王爷金身,由法师开光点眼,暂恭驻该宫,奉为崇信里境主公。

  建灵应堂奉祀“三王”

  【英都氏出资建宫说】

  在蔡西,传说清初某日,二王爷云游至寮洋,偶遇王爷,义气相合,喜结金兰。王爷通晓地理,见寮洋山为天狮穴,认为是“三王”相聚建宫的绝佳之地。尔后悉知府真人(杨兰)已选为自己的建宫之址,“三王”乃与真人商议让地,得到同意。时寮洋山属英都地界,真人让地后,在安溪经岭另选1处“熊掌佛手”风水宝地建宫,取名“进发殿”。如今,每年八月十二日寮洋宫“三王府”神诞,都恭请府真人至寮洋宫赴宴。

  其时,英都池亭有一氏百姓身患重疾,四处求医无济。听说府大人神验,恭请神驾而愈。氏家属欲送重金答谢,王爷婉言拒收,但提出欲购买寮洋山那“天狮穴”作建宫之用(明、清时,寮洋、蔡西和英都部分乡里皆属廿七都),其家属欣然应允,出资白银购得该地以为宫址。

  相传,寮洋宫灵应堂落成后,乡民即往泉州城内雕塑3王神像。所用的檀香木、樟木原料未足干。雕塑前一晚先放置于炉火烘干,谁知该木竟有灵性,第2天自动放置至雕刻桌上。金身雕刻完成后,择日迎回寮洋宫,又适逢泉州府喜庆之日,礼炮三声为3王壮行。进宫后随即举行开光典礼仪式。

  【台商建宫说】

  清初,蔡西村境有族人到台湾谋生,行前到水尾宫佛像前许愿:“此去台湾,若能发达,定回故里重修庙宇。”赴台后果然生意兴旺,家资殷厚,金玉还乡。在众乡亲的协力下,把山下的小祠迁至山上今址,建为宫殿,命名“灵应堂”,再返台湾。

  【多乡信众捐资建宫说】

  明末清初,当地寮洋、蔡西、湖西、坑口等众多“三王”善信,发动捐资,同心协力,于寮洋山顶建造“灵应堂”,并举行了盛大仪式,将“三王”及其夫人恭迎入殿。在仪式过程中,坑口、湖西派出义工16人。
此后,王爷虽常驻灵应堂,但他对湖西乡情如故,常回湖西护佑百姓。湖西显灵殿杨府真人和照雄堂府大人诞辰之庆,皆请府大人等诸神前去欢聚。王爷也同样常回坑口,护佑一方。

  旧时,寮洋宫灵应堂长年无坐殿神,仅设神位,“三王”神像分由寮洋、湖西、坑口三村各自迎请。在“三王”神诞之日,每一回“三王”巡境,皆由寮洋、湖西、坑口共同出资,集中举办。巡境之时,众百姓虔诚在道路两旁焚香叩拜。

  近、现代

  1966年“破四旧”,寮洋宫毁废。

  1979年10月复建。

  2009年,乡人集资3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重建,2011年6月竣工。

  2017年,在南安道教协会的倡议下,寮洋宫灵应堂重塑3尊坐殿神。

  2018年12月1日,寮洋宫举办首届国际寮洋宫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国际孙、佘、池“三王府”文化联谊研讨会及祈安植福清醮大法会。曾任世界宗教和平会主席、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任法融,为寮洋宫题写匾额及“道法自然、行道立德”等书法。

  寮洋宫的“三王”信仰和香火远播港、澳、台及东南亚诸国。据不完全统计,至解放前,灵炉分布各地136处,其中仅台湾就有几十处,马来西亚槟城、吉隆坡等地有十余处,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地。其中,马来西亚北海拉惹乌达的“灵应社”颇有名气,该宫宇始建于1846年(清·道光廿六年),又称“王爷馆”,奉祀4王爷,香火鼎盛,充满华人庙宇的色彩,如今成为马来西亚北海城的重要民俗文化展示点。

  蔡西当地的文化名人吴达生曾作诗赞曰:“沧桑千载仰忠魂,普济苍生万成尊。灵应三王传道统,德垂福降遍乾坤。”

  规制

  穿过“寮洋圣地”山门,顺路亭拾级而上,渐至山巅,即寮洋宫(灵应堂)。

  宫前左右建有凉亭。

  寮洋宫木石结构,2进(前殿、主殿)5开间,中间一拜亭,两边小天井。硬山式屋顶,翘脊飞檐,镂刻堆剪,金碧辉煌。屋脊檐角,雕龙塑凤;殿内木雕巧夺天工,所刻的人物形神兼备,鸟兽栩栩如生,花木招展多姿,山水清雅秀丽,繁而不杂。

  拜亭四角,面积约60平方米,高3米许。拜亭脊梁最中间堆剪着两位跨龙武士与龙首宝葫芦,枋梁之中嵌有1块鎏金匾额“灵应堂古地”

  主殿称“灵应堂”,面积300多平方米。门廊耸立3对辉绿岩透雕龙柱,龙身蜿蜒盘绕,腾空欲飞。

  正门上横匾“灵应堂”鎏金大字,笔法遒劲,洒脱自如,与正面两边玲珑别致、独出心裁的辉绿岩雕墙、圆窗混然一体,古朴大方,肃穆端庄。前柱有当代学者林东海撰嵌头楹联:“灵光再现,斯堂三王惠化隆恩泽;应址重施,此地百姓康安盛物华。”

  殿内宽敞明亮,抬梁结构,雕粱画栋,流光溢彩,华丽堂皇。金碧辉煌的神龛正中,“三王”神像端坐其内,皆黑面造型,不怒自威,凤冠霞披,气宇轩昂。神龛前有清溪(安溪)才子陈以聚撰写柱联:“灵察阳间善恶,应别阴府是非。”

  主殿内柱联还有:

  “恩披广宇,化后神明妙相庄严;义结金兰,御前巡狩威灵显赫。”

  “三圣威灵开玉境,千秋道义护金瓯。”

  后殿敬奉夫人妈塑像。

  主殿左右墙上各有1块寮洋宫重修碑记。

  寮洋宫灵应堂有36首签诗,均为“七绝”,是陈以聚“三王住驾蔡西乡,永奠寮洋灵应堂。丕振香烟垂万古,青山绿水庆悠长,清溪笋邱陈以聚题”36字作冠头题写。严格按照格律诗的字数、平仄、声韵等方面规范,遣词造句通俗易懂。如其一曰:“王道无私照四方,代天巡狩普神光。声灵赫濯依兹土,护国庇民乐永康。”

十六划

燕山寺

  燕山寺,又称“九真观”,位于泉港区涂岭镇洪厝坑村二三公里外燕山峰上,地处泉港、惠安、仙游、洛江、永春诸县(区)交界处。列为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

  肇建

  燕山寺始建于明初。

  据《元史》、《明史》、 《府族谱》有关资料载,洪厝坑“出”姓始祖乃元·太尉纳哈出。入明,纳哈出 长子察罕改封沈阳侯,因蓝玉党案被诛。时次子佛家奴授职指挥使、占籍福州,得悉蓝玉党案后恐被诛连,遂去掉父名“纳哈”,以“出”为姓,尊纳哈出“不归公”,弃职归田,举家南下;初隐居惠安九都象狮(现泉港后龙镇上西),复由象狮迁居涂岭镇新厝村,再从新厝村迁居至洪厝坑,自此定居下来,把聚族之地的烟倒山(古为举烟示警的烟墩)改名“燕山”,并在山上构筑“燕山寺”,喻其祖籍地来自北疆燕山。

  规制

  燕山由火山岩组成,崖壁峻峭挺拔,峰上有一巨石形成天然石洞。燕山寺就势而建,坐北向南,奉祀“九鲤仙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仙公山(双髻山·氏九仙》)。

  寺庙碑坊式,由主殿、偏房和圆梦厅等组成。上层檐中间嵌以1方辉绿岩石雕,镑刻“九真观”3大字;下檐正中悬“别有洞天”匾额。门楣额匾“燕山寺”,大门勒石刻对联:“巨石洞天仙雅会,燕山古地客清游。”

  寺洞内三弯四拐,幽然成趣,各个角落留有“天孔”小窗,光线成束影影绰绰。

  寺的正前方是一片开阔山地,绕过寺庙是紧连寺洞的凸露巨岩,后面又有一个洞,随洞盘旋而上,骤然又是一个小洞横出眼际,出了洞爬上峰顶,有如跻身云天,四望群峦如涛,西邻复船山,东南遥对观音山和大雾山,山山崔嵬,逶迤连绵。近树远村,山下参差千百人家,屋舍错落,炊烟缕缕。

衡阳庵

  衡阳庵,初称“仙公宫”,位于安溪县长坑乡东北部的衡阳村北斗山南麓,是1座儒道释三教同尊的神庙,也是长坑氏祭祀该族先贤的典型家庙。保存完好。

  “衡阳庵(安溪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据新编安溪《氏大宗谱》等载:

  衡阳庵由衡阳氏肇基祖苏结的8世孙始建于南宋中叶,初称“仙公宫”,祀神农帝仙。明·洪武廿八年(1395年)改建,祀保生大帝忠翊尊王等;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改称“衡阳庵”

  1982年,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

  1995年重建,2007年再建。

  规制

  衡阳庵坐北朝南,四合院式,2进,结构严谨,雕饰精美。

  正门及左右侧门可进入前落,两边有厢房。

  第2进为主建筑,单檐歇山顶,面宽21米,进深18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正殿曰“响惠堂”,内祀明·嘉靖二年(1523年)塑的坐地泥塑释迦文佛3尊、观音菩萨善才龙女神农帝仙、天爷地母,以及昭应惠应显应3位祖师等。

  正殿左右两龛排列十八罗汉

  左殿曰“圣响堂”,祀保生大帝·吴夲及侍从3尊,悬有“慈济真君”圣旨牌1块。

  右殿曰“圣真堂”,祀玄天上帝及六丁六甲。

  左边厢房曰“灵圣庙”,中祀伽蓝尊王及判官、急使,左祀灶君,右祀土地公

  右边厢房匾题“灵应庙”,祀忠翊尊王·张世杰两相公。

  左边角房曰“普济坛”,供奉3位法主和齐天大圣哪吒2神。

  庵中镌有诸多楹联,如:

  “圣神道化空还寂,响应效灵妙入微。”

  “灵钟宋代贞忠著,惠普衡阳辅翊深。”

  “忠翊临乡乡和顺,穆蔡到境境平安。”

  “保国安民尊之曰帝,生方授世奉以为君。”

  “圣道启金刚,妙谛天花眩目;响音传梵语,幽谈顽石点头。”

  衡阳庵还是长坑衡阳氏明宗规、行族事之所。庵内有株桂花古树,树分3杈,至今仍葱绿茂盛。桂花树3杈长势均匀,象征衡阳开基祖苏结的长子九郎、三子十四郎、四子十五郎的后裔子孙繁衍匀称。据不完全统计,历代以来衡阳氏移居浙江、江西、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和福建省漳平、永春、德化等地,现海内外派出衡阳氏的人口约30万人。

十七划

戴云寺

  戴云寺,位于戴云山大戴云南麓的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东部,处与雷峰镇瑞坂村、国宝乡祥云村的结合部,海拔1713米。

  戴云寺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是德化县境内历史最早的古寺,与程田寺香林寺龙湖寺并称德化四大古刹。今寺宇外观保存基本完整,规模宏昶,为德化县今存最大寺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程田寺香林寺龙湖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戴云寺》:“戴云寺,在(县北)新化里……存。”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戴云寺》:“戴云寺,在新化里戴云山。”
“戴云寺(德化县)”,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唐·袒膊和尚居此

  南北朝时(420—581年),已有僧人结庐于此。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戴云寺》:“唐·袒膊和尚智亮者居此,后化于泉州开元寺之院居,其徒泥肉身于殿旁。先是,智亮尝自言曰:‘身在紫云,显在戴云。’乃载归而祀之。慈感智亮之师也,驻锡此山亦化去,泥其身与并祀。”

  袒膊和尚(释智亮,或作知亮)是晚唐·泉州开元寺(原称“紫云寺”)身毒(今印度)僧人,曾云游至戴云山,以为幽绝,宜结庐蛰,乃赋诗赞曰:“戴云山顶白云齐,透顶方知世界低。异草奇花人不识,一池分作九条溪。”“人间漫说上天梯,万转千回总是迷。曾似老人岩上坐,清风明月与心齐。”(按:此2诗亦收入《全唐诗》)

  智亮居戴云山经年方归泉州开元寺,常自言曰:“身在紫云,显在戴云。”乃与其师慈感从开元寺徒步行至戴云李山,结庐讲演佛经。相传常有虎驯伏其侧;人若问晴雨,常能应验。

  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智亮趺逝于开元寺,其弟子依嘱将其肉身塑像迁戴云山祀奉,号“袒膊大师”。其后,慈感圆寂后亦泥塑其身,与智亮并祀戴云山。2位僧人同被崇奉为戴云寺开山始祖。

  北宋·泉州知府乔维岳游戴云后,著《戴云山记》,文中缅怀释智亮逸事后道:“山水往往为禅刹佛子之后据,即其身与化去,而其名与像犹能与此山终古也。”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唐·海外交流·智亮》、《泉州人名录·乔维岳》、《泉州儒道释寺庙·开元寺》)

  五代·后粱·开平创寺

  五代·后粱·开平二年(908年),在戴云山腰南坡始建戴云寺,祀奉智亮慈感两位高僧。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戴云寺》:“寺居山之中麓,顶址上下各十五里。梁·开辟二年造。”(按:“梁·开辟二年”,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应为“后粱·开平二年”之误)

  北宋·端拱重建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僧怀整募资重建。天禧(1017—1021年)中赐额“戴云寺”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德化县·戴云寺》:“宋·端拱元年建,天禧中赐额。”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戴云寺》:“宋·端拱二年(989年),僧怀整重建。”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在寺前建石板桥。

  屡有修葺

  明朝末年,漳州高僧圆朗法师(字心雪)云游戴云山,见名山依旧在,名寺却破损难堪,寺政荒芜,遂倾私囊,广化善缘,将戴云寺修葺一新。戴云寺遂成圆朗法师驻锡弘扬佛法之所。时晋江人、明·万历卅二年(1604年)进士、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师衔、书法家张瑞图曾游历戴云寺,与圆朗法师交集,题赠2块牌匾和2副对联(见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修建大殿。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廿五年(1760年)、乾隆卅四年(1769年)、嘉庆十年(1805年)先后部分修葺。

  民国廿九年(1940年),马来西亚华侨陈助子、戴云居士陈伯章氏五保士绅邀同等姓信士捐款、出工和献料重新修复,上、中、下三大殿的格局规制基本定型。

  1996年11月,县统战部、宗教局及赤水镇、戴云村等组建“戴云寺修建委员会”,适台湾省台北县金海禅寺释传斌、德化旅台里人郑点金等浏览戴云山的风光景致,到戴云寺进香,许诺捐资35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寺庙翻新。1997年5月动工,依旧制重建大雄宝殿、祖师殿等三大殿,两边厢房与主殿连成一体;2000年11月竣工。

  此后,县、镇两级政府还先后投入200多万元资金,修通由赤水镇猛虎村起至戴云寺的公路4.86公里。

  规制

  戴云寺坐北向南,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17.5平方米,规模宏敞。正面外墙7开间。殿宇砖木结构,白墙,屋顶黄琉璃瓦、重檐悬山式,屋架穿斗抬梁式。3进3开间,沿中轴线有前、中、后殿。主殿两侧建僧寮、斋堂、栖息室。

  寺前有1方半月形放生池,池边有烧金亭。

  前殿为廊厅。

  中殿为祖师殿,供奉慈感祖师袒膊祖师智亮)。

  后殿为大雄宝殿,殿前有石龙柱。殿中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韦陀伽蓝;左偏殿供奉观音菩萨,右偏殿供奉地藏王菩萨

  大殿正中有明·洪武廿年(1387年)二月建的拜坛立石。上、下殿有清·康熙甲子(康熙廿三年,1684年)、乾隆庚辰(乾隆廿五年,1760年)、乾隆己丑(乾隆卅四年,1769年)部分维修的记载碑石。

  寺宇附近尚存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建的石板桥和清·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僧徒舍利塔“海会塔”“海会塔”后石碑上铭文曰:“本寺倡缘比丘真保真承真应真亮真衍真孳等合建海会塔,以垂永久,地理表镜同识。康熙辛亥仲春吉旦,如是文书。”

  戴云寺东面有棵桂树,名“八月桂”,相传为建寺时所种,因八月开花而得名。树高7.75米,主干胸围1.5米,树冠幅7.1×5.7米,花呈金黄色,故亦称“金桂”

  戴云寺周围风光秀丽,奇峰异石,景物玄奇。明代曾有人把戴云山的风光景物概括为十六胜景,许多文人墨士在此吟诗题咏,流连忘返。“十六胜景”“戴云秋霁”、“迎雪春湖”、“一柱撑空”、“七里盘谷”、“六朝真僧”、“石帽顶冠”、“凤髻通玄”、“涧畔石舟”、“天池雪”、“石壁悬松”、“云中石厂”、“天外线泉”、“山西石鼓”、“岩东石钟”等。

  诗词、题匾、楹联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8·祠宇志·寺宇(附)·戴云寺》收录诗两首:

  “明口口口诗:‘卓锡真僧去,灵通俗尚传。每从呼吸地,忽转惨舒天。云自岩头合,雨于山上悬。神功都寂若,慰满尽桑田。’

  知县杨文正诗:‘云间突屼画难图,朝夕晖阴气象殊。洞壑留寒长护雪,松萝抱石欲侵途。佛国何年遗只履?龙浔今日蹑双凫。眼前风物流传旧,好向如来证法符。’”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5·艺文志上·诗(国朝)》收录:“《暮春游戴云寺》(邑廪生连云阶):‘春老筇犹健,招携出翠微。峰高云作盖,寺隐岭如帏。清籁和泉响,睛岚拥树霏。静来参太古,猿狄亦忘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连云阶》)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8·摭佚志》:

  “明·嘉靖癸亥(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县张大纲偕永春颜廷榘、惠安黄克晦往游戴云,夜二鼓方至。诗云:‘传呼林外火,来度岒头天。’诗云:‘鸟移惊树火,僧度过桥人。’ 诘旦欲登其巅,适山雨作意,不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大纲颜廷榘黄克晦》)

  寺西山上有石冢岿然,僧云‘佛冢’也;寺前后田皆僧自耕。诗云:‘佛寂空留冢,僧贫己种田。’

  素以丹青名,复画须菩提达摩折芦渡江于壁而去。”

  寺内尚存张瑞图题刻的“豪余精舍”、“一堂清众”2块牌匾和2副木刻楹联:

  “万般云归,云与老僧为座榻,不知绕刹皆云;高昂雪积,雪催衣钵涤凡尘,赢得浑身是雪。”

  “雪凝同积,雪霁同空,已消融未消融,总归本来面目;云去山青,云聚山白,有色相无色相,尽属无尚虚空。”

  清·嘉庆三年(1798年)戌午科举人陈程晖撰联:“云出从空,爱戴亦空,入云门都是凌空化境;雪飞献瑞,欢迎集瑞,登雪刹共看祥瑞光天。”

  大门边壁楹联: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云:只管忍他、让他、由他、而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签诗

  戴云寺里备有80首签诗,如:

   “(三十六)散浪江湖不计年,事无羁转亦翩然。水运凄惨久无味,依旧归来井里天。”

  “(四十六)灵鸡晓唱三更彻,睡起西山已落月。不堪送客别离舡,那看人吹断肠曲。”

  “(四十九)出门直道可通都,走马摇鞭任向途。此去云天尚咫尺,等闲平布挂云衢。”

  “(六十五)幽禽栖处得幽林,松竹枝长叶叶新。从此结巢须得地,先安心了后安身。”

  “(七十三)万里长江一镜平,渔翁棹过小舟轻。经纶未立经纶手,依旧归来载月明。”

  “(七十九)擎天明月从头做,立地功名袖手收。整顿乾坤宁静守,皈从范蠡遍泛舟。”

  “(八十)见色闻声事也真,毫光原不动纤尘。棚头傀儡机关巧,里面抽丝亦有人。”

  附:灵云室

  明末,圆朗法师把修缮戴云寺节余之资,在寺东六、七公里处辟地肇建“灵云室”,法师圆寂后就葬于现“灵云室”旧址附近。(见上文“屡有修缮”)

  曾在戴云寺地下出土一块“灵云室”碑文石刻,天然上等花岗岩精制而成,约0.2平方米,一角已断裂,从落款时间看,属明代产物。

   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秋,诏焚泉州南少林寺,一批幸存武僧流落灵云室(俗称马槽室)避难,招收僧徒,奉佛说法,辟地练武,翼重返泉州修建少林寺。官府诬为绿林,派重兵围剿。武僧死伤惨重,未亡者遂离开灵云室云游它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

  灵云室现仅存1段残墙、一些僧人原先使用过的生活器具和一块写有“马槽格”的小木牌。附近还有两个大空地,是当年的习武场。

戴德宫

  戴德宫,位于德化县赤水镇永嘉村戴德桥头。

约始建于清·康熙九至十九年(1670—1680年),1966年毁,1985年依原制重建。

砖木结构,前后深3.7米,左右宽3.1米,高约3米,建筑面积13平方米。屋顶为歇山式,小巧玲珑。屋面四周有浮雕,雕塑花草、飞禽走兽、古代人物故事等。

霞东宫

   位于惠安县东园下安村,扼泉州湾入口处。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1947年分灵台湾台北凉洲街,后迁河北路。

  庙前半月沉湾,碧水蓝天,舟楫停泊良港;岸边抱沙如练,绵亙海滨,东西数十华里。

  庙宇坐北朝南,建筑精巧。磨光的花岗岩石墙和顶立的圆石柱,折射光亮美感;红琉璃瓦盖,脊梁飞檐高翘,双龙护塔;门前巧妙组合的龙虎、麒麟、狮豹、八仙诸石浮雕,小巧玲珑,栩栩如生;门眉镌刻“霞东宫”斗大金字。殿内,满堂金碧辉煌,神龛、佛像、门柱、楹联,真金装塑,装饰精致,一派庄严肃穆。

  祀供大人爷(亦称大人爷公),是乡土神明。《惠安县志》载:“传说神时生前正直热诚,狷介协和,殁而英灵显赫,护境庇民,乡人感神恩,在村东建霞东宫供奉。”八月十五是其生诞。

  登上庙东的观潮亭,清风徐来,俯瞰秀水晋江,极目沧波,渔舟隐约,帆影片片;远眺石湖塔耸入云霄,岱山与复鼎对峙,出没江心,亦一大奇观。入夜,渔歌唱晚,灯光如流。

霞里宫

  位于晋江市金井镇下丙村。2007年5月与金井镇金井社区东宫古地、深沪镇首峰村深林宫合为“晋江沿海妈祖庙(明—现代)”项目公布为第四批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代,祀奉妈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妈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修。

   庙坐东向西,面积约80平方米,近年增建双层梳妆楼1座,面积360平方米。庙中保存明代妈祖与千里眼、顺风耳塑像、日月信筊、“风雨免朝”木令牌、八卦石香炉等文物。

霞宫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下宫村。始建于清,建筑面积24平方米,主祀元帅,配祀八王府、三王府。

霞碧宫

  霞碧宫,位于德化县城东16公里的龙门滩镇霞碧村中冈尾两水会合交界中心之处。

  霞碧宫始建于明初,原址在村中下坡,土名“下坪冈”。明末迁现址重建。

  霞碧宫海拔400米,所在地势似螺形。左有旗、右有鼓,两形相对,左右青龙、白虎山环抱;前面恃有龟山、爬蛇守水口,覆船障而兼草洋峰独耸;后有屏山,左边北峰岩寺,右边色子岐,覆盖霞碧境;再后还有大鹏山展翅飞翔。

  宫室上、下堂,木料结构,建筑面积201.6平方米。

  上堂屋脊雕龙画栋,屋脊檐下左、右塑有“锁阳城”、“汉阳城”,下堂左、右檐下塑有“皇都送子”、“陈三过楼”等,图案精美雅丽。

  殿内祀二王、都统舍人、判官、急使、圣父、圣母等塑像。存有二王签诗100条、都统舍人签诗40条、明代名人木板金字楹联和历史上文人墨士的墨迹。殿中左、右四壁书有“鱼、跃、鸢、飞”4个行书大字。

   二王神诞在农历三月廿日。

霞霖宫

  霞霖宫,位于南安市金淘镇东门村(古南安县十四都崇德乡由丰里忠孝境东门乡)。

  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本境兰林旅居印尼弟子谢纪皎捐建。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83年5月氏族人集资按原基原向重建,1984年落成竣工。

  霞霖宫坐虎穴,巍峨屹立,背负洋山,前迎三狮,雄视全境。

  大门楹联:“忠孝徽声远,霞霖瑞色新。”

  殿中供奉东门恩主赵府元帅(正财神赵公明)、境主尊王、剑印黑虎。大柱楹联:“忠孝矜仁里,越里门无非资善地;霞霖称蕊宫,绕宫阙尽是宝树家。”

  宫内有“龙飞凤舞”4字斗大行书。

檀林岩

  檀林岩,古称惠林岩,又名月峰岩,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河美村与河山村交界处,与威镇庙、太王陵并为河美村的三大文物古迹。2003 年5月列为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始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其间屡有兴废。

  清末时,山下仍有不少僧田,寺中僧人自耕自给,不足之时才靠化缘。

  寺中多有武僧,鼎盛时达108个。不少人也选择在此修行习武,较著名如安溪蔡勤、永春郑礼、南安叶跳蚤

  现存格局是1995年后多次扩建形成的。

  规制

  从远处眺望,檀林岩所在山脉主峰巉岩突兀壁立,似熊熊烈火,周围丘陵顿伏耸起,恍如火炉厢壁,而檀林岩寺正筑于“火炉穴”

  主体建筑为皇宫起大厝,二进五开十间张,上落为水泥砖架木穿孔构架,下落为木抬梁式构架,燕尾脊悬山顶。整体建筑取法于“风炉”原理,厅堂的前后墙并没有封实,墙体上方也各留有长方形的天窗。殿中主祀如来佛祖观音菩萨

  寺庙前方屹立着1块重逾三五吨、呈蛙嘴状的石头,称“揭火石”,是民间揭火分香之地。相传古代某个夏季雷雨夜,突然“轰隆”声响,一块巨石坠落檀林岩寺前,僧人同时 发现殿中的千手观音36只手臂也断了3只,他们笃信定是观音菩萨用法力挡住巨石,保住山下居民的平安。自此,周边寺庙、分炉弟子和村落居民,便把此石作为“刈火”分香的首选目的地,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

  站在揭火石旁,只见主峰右侧山头岩石奇特,大小块状相连,重叠而上,堪称炼炉的“火炭石”。其间有一天然岩洞——睡虎洞,相传先前檀林岩景区森林茂密,此洞穴为林中老虎栖身之处而得名;洞口仅容一人弓身进入,洞内较宽敞,纯石质,无泥垢,可容10多人。

  眺望远方,远山山势峥嵘:鹅角髻山搔首,鹅头面朝檀林岩;狮颉峰垂颌,狮头礼拜檀林岩;相传这就是有名的“狮鹅拜佛”。也有人认为,寺庙前方是一座象山,象鼻驯服低垂,似大象正在倾听佛祖宣法。

十八划

檺林庙

  檺林庙,全称“泉南玉湖檺林庙”,又称“三王府”、“檺林宫”,位于南安市洪濑镇西林村湖尾双凰山之雄凤山,地处中都北路与文苑街交叉口东北角。

  沿革

  檺林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奉祀“三王一帅”,故别称“三王府”。后分香各地称“檺林祖庙”

  清·乾隆(1736—1795年)间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再次重建,后修葺数次。

  自乾隆间重建以来,“三王府”声名远播海内外,善信到庙进香,常年香火不断。全年香火最旺盛的时期数农历八月,尤其是八月廿一至廿三这3天,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面圣膜拜,祈安求福,许愿叩谢,热闹非凡。

  民国十七年(1928年),新建檺林行馆,翌年竣工。

  民国十九年(1930年),以“三王府”等炉下善信,组织“一府五县”等香客队伍,到距庙三四十里外的“东溪岳”举行“进表”、“缴库”等大型庙会活动。当时,洪濑东溪无桥可通,素以舟渡出行,虽有不便,但仍阻隔不了各地香客前来参加庙会的热情。西溪的大木船自发地驰来东溪待用,永春等内地山区捐献临时伐锯的较大松木板,沿东溪放筏到湖美溪边。短时间内搭成临时桥。凡与檺林庙有渊源或檺林庙分炉的各县善男信女,纷纷组织队伍参加随驾、接送。旗帜蔽日,锣鼓喧天,鞭炮声和铳枪交织混成一片。进香队伍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轰动泉郡。

  1958年“大跃进”期间,檺林庙神位迁出,庙宇周边古松被砍伐一空;60年代末,檺林庙及行馆均被拆毁。

  1979年9月,发动海内外乡贤、善信捐资,按原址重建檺林庙,翌年成。1989年5月,为方便行走,修筑从下洋至三王府田间公路长800米。

  1991年,台胞、谯琉村人戴送季偕夫人郑碧峰回大陆探亲,到庙进香,捐资重建檺林行馆,1992年10月落成。而后,马来西亚吉隆坡文良港檺林宫炉下善信,又捐款建设行馆护龙二层楼。

  随着时间推移,重建30年的檺林庙已破旧不堪。在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国内善信支持下,2011年农历辛卯年五月初二日,动土重建檺林庙,同时新建山门、檺林崇道楼、钟鼓楼、九龙壁、二十四孝图、石埕栏杆、金炉、戏台、花园等景点,整修水泥埕,扩建檺林广场等,2012年底竣工。

  附:“三王一帅”

  檺林庙所奉祀的“三王爷”,民间俗称“大人”,其本尊为朱佑邢炳李良,均与泉州习奉的朱王爷·朱叔裕邢王爷·邢明德李王爷·李大亮不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间信仰·泉州王爷神》)。

  相传:

  朱王爷朱佑,字仲先,讳铭佑,东汉·南阳宛人(今河南南阳市)。自幼与刘秀(后为东汉光武帝)相识,关系极好,自刘秀起兵就一直跟随左右,虽曾被俘,却没有影响刘秀对他的信任。历任护军、偏将军、建义大将军,先后封安阳侯、堵阳侯、鬲侯,经文纬武,是东汉功勋卓著的重臣。民间奉为“代天巡狩”,即每7日有1天代皇帝掌管朝政,谓之“七日权君”。后人有诗赞曰:“三锡王封万古传,鬲侯伟烈位居先。昔时扶东汉身都胆,今镇南国佛亦仙。战绩雄为迈涧虎,威风吹送满炉烟。丹青记写云台像,语系欣将石上镌。”

  邢王爷邢炳,字叔明,北宋·山东曹州济阴县人(今曹县西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擢九经及第,文武状元出身。学博三故五典,武精六韬三略,是北宋初年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为图经内阁理学名臣、礼部尚书。据传太后曾赐其穿红靴,故凡入庙进香朝圣的善男信女,无论“见刺”(见尸未满7天),或“大小散”(产妇未满月或妇女经期内),均无须畏忌和回避。又传,泉州古城文士济济,然泉州天坛横匾竟无人能确切撰题,后来,大人提“文笔”一挥而就“九重至尊”,落款邢炳题”,全城称绝。后人有诗赞曰:“理学名臣氏纪,公余疏尽圣贤经。才凌宋室书搜酉,祀及兴宫祭享丁。宠眷金鱼曾曳紫,校载竹简亦留青。威风克扫妖魔怪,万载千秋俎豆馨。”

  李王爷李良,字叔章,南宋·湖南湘潭人。辟湖南抚幕官后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擅管军治军,文韬武略,屡建奇勋,并精通地理。元兵进攻南宋潭州时,李良是潭州守将,率军民抗击元军3个月,重创元军;后城破,自刎殉节后人有诗赞曰:“殉节捐躯奇又奇,心铭天日有谁知?忠肝自昔三光耀,义愤如今王邑祠。血染湘潭垂史策,神来福地作耆龟。秋隆王号终推,庇荫群生岂有涯。”

  “一帅”,即:

  元帅,即杨景(958~1014年),字延昭,北宋·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家将杨业的第6子,俗称杨六郎。自幼随父征战,雍熙三年(986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29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克朔州。父死,延昭继承父志,在河北任延边巡检使、高阳关副都部署、三关总兵节度使等职,封南北都招讨成国等爵,担负河北抗辽重任,宋真宗赞其“治兵护塞有父风”。守边20余年,屡破契丹军。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6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便把延昭视作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57岁卒,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檺林庙“三王”信仰远播海内外

  自清·乾隆(1736—1795年)间重建檺林庙以来,“三王”信仰迅速向周边地区和海外散播,分炉在外有千余处,是闽台、东南亚、日本、美国“三王一帅”庙宇的祖庙。

  迁徙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的闽籍泉郡人,更携以“三王府公”圣灵香火南渡,并在当地塑神像、盖庙宇而虔诚供奉,形成“炉分檺林庙,派衍海内外”的鼎盛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莆田、仙游、惠安、晋江、石狮、同安、漳州、泉州、南安、安溪、永春和德化等13县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均有“三王府”分炉或建有“三王府庙”

  自1980年檺林庙重修以来,每年都有一些海外侨亲、港澳台同胞到檺林庙进香。如:

  台湾省基隆市闽南第一乐团曾3次组团到庙进香诚敬。特别是1989年正月廿一,该团组织团员156人赴檺林庙谒祖进香,并与当地南音弦友举行南音会唱,轰动海峡两岸。

  2005年,新加坡组团40多人到庙进香朝拜。

  规制

  庙宇占地面积1282平方米,水泥埕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其中檺林庙建筑面积52平方米,行馆建筑面积330平方米。

  从玉湖拾阶而上,入山门,为宽阔的檺林广场。檺林庙(祖庙)就在广场中的石台之上。石台的墙面上刻着精美的浮雕,栩栩如生的“九龙壁”,两旁的石狮子也是威风凛凛。自两旁的石阶登上石台,即檺林庙。

  拜庭前悬挂着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年(1845年)由纵令军务镇守福建台彭总兵官、功加一等、故济尔莫格尔巴图鲁吕大坚敬立的牌匾。

  全国著名古典文学家、书法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林东海,为题“檺林古地”匾。

  檺林庙殿堂不大,却精致奢华,无论是石柱,还是梁上、屋顶,分布各种精美雕刻、图案及丰富的色彩。正殿祀奉朱佑邢炳李良3神像,左殿祀奉杨元帅,右殿祀奉土地神。

  上、下殿的石柱上镌刻楹联,如:

   “名相名将名儒,其揆则一;立功立德立言,不朽者三。”

  杭生黄贻果撰书:“以经学武功千秋名世,为炎刘赵宋两代伟人。”

  新建的崇道楼处檺林庙侧旁,仿照闽南红砖厝建筑,外表呈现代结构。

瞿公庙

   瞿公庙,旧在府城威远楼上,因遭火灾,乃徙县后街(旧泉州卫校对面)。祀汉·荆州太守瞿茂

   庙宇规模不大,庙前一墙,辟圆形门框,直通庙堂,堂中雕塑公偶像,除门之外,三面墙壁不开窗户。据云,公耳聋,祭祀时须敲钟,祭祀者祈祷话语方随钟声传人公耳中。

   解放后废。

鳌旋宫

  鳌旋宫,位于泉州郡城万寿路,始建未详,面积35平方米,祀释迦观音

二十三划

麟凤庙

   麟凤庙,俗称庵埔宫,位于惠安县辋川镇峰崎村竹宅自然村西路口。20066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48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由山门、下厅、两边回廊、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拱斗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夫子。

   内保留有始建时的木雕、石雕、泥塑、牌匾等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