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8划:林) 马坪闽南比干庙(闽南比干纪念堂。晋江市永和镇马坪村。比干。入闽、入泉。肇基马坪。构筑。) 马坪闽南比干庙 闽南比干庙又称闽南比干纪念堂,祀天下林氏始祖比干,位于晋江市永和镇马坪村。 马坪村位于晋江市中南部、灵秀山之南、觉峰以北,左引龙湖,右控龙江,前襟鳌海,后屏罗裳山,是闽南 林氏发祥地之一,史称“乾宁立族,派衍南疆”,有“乡建千年,派分百村,人丁十万”之誉。 比干
构筑 1996年秋,筹建闽南比干庙正式提到晋江比干学术研究会议事日程;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在比干神像前卜而择地,最后选址马坪东郊。马坪村献地18亩, 199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奠基。历经10年,闽南比干庙的主题工程于2005年基本落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开光典礼;2007年农历十月廿六日(比干辞世3026周年纪念日),举行闽南比干庙暨晋江比干学术研究会办公大楼落成庆典。共耗资1100多万元。 庙宇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群由山门、戏台、月台、碑亭、铁塔、前殿、天井、大殿、后楼组成。雕刻于石柱上的镀金楹联就多达近百副,各种艺术石雕及环境装饰石雕琳琅满目,雕梁画栋,美伦美焕。 前殿二重檐、五开间。殿前2尊威武的石狮,走廊伫立着4根盘龙石柱。两边墙壁均为精雕细琢的辉绿石浮雕:八仙过海和三星拱照,一左一右。迎面的墙壁上,或花草虫鱼,或神话典故,或翻江倒海,或腾云驾雾。前殿的正中大门牌匾“闽南比干庙”。前殿大厅4根大柱,配以4尊飞天乐伎托起的四角藻井,层层斗拱,逐次收缩,最高为八卦阴阳鱼。两边的墙壁上,雕刻着元、明、清著名的文人墨客赞颂比干的诗文,配以比干生平故事的大型影调。 天井面积100平方米。有1座硕大的四角香炉,供焚香祭拜。护廊镌刻着北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唐太宗 ·李世民的《祭比干文》以及战国·屈原、西汉·贾谊等歌颂比干的诗词和文章。 大殿是闽南比干庙的主体建筑,五开间两进深,高16米,宽22米,长52米。殿前正中是“九龙吐珠”石雕丹墀,两边为7级台阶。整个大殿由 16根巨大石柱支撑。柱的上方为木质结构的骨架形式,分别由梁、檩、枋、椽及附属构件架构。三重檐歇山顶屋盖,屋架重梁叠栋;八角形藻井,结构复杂精巧。大殿的两旁,嵌镌刻有历代君王和文人墨客对比干的褒奖和感叹的石碑。大殿正中的神龛上方,高悬“文财神比干公”巨大匾额。龛中正襟端坐着比干神像,左边奉祀比干妻陈氏;陈氏怀抱比干之子、林氏始祖坚公;右边奉祀海神妈祖·林默娘。 洋埭林氏宗祠又名翰林学士添福公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洋埭村中心。祀明·翰林学士林添福,是晋江洋埭 林氏、漳州泥泊林氏、漳浦港头林氏后裔共同奉祀之祖祠。2007年6月列为晋江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洋埭村位于泉州湾南畔晋东平原,村中有人口8000多人,林姓居民占95%以上。 一、林添福 林添福,字汝锡,元末明初漳州东门外龙溪施浦里(诗浦里)人。祖父林景懋为元朝大学士,父林泰来为明·光禄寺少卿。 据《洋埭林氏族谱》载:明·洪武庚戌年(1370 年)正月,林添福以经明行修擢授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浩兼修国史。其为官清正,竭诚职守,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倚重。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今南京)称帝;六月,时任侍讲学士的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被杀,“诛十族”,林添福受株连死节南京。 2001年农历五月间于赤塘山出土明·宣德五年庚戌(1430年)《洋棣林氏一世祖靖斋公(林添福)墓志铭》。墓铭由中顺大夫泉州知府云间冯祯等书题,由赐进士出身潮州府海阳县儒学教谕清源谢敏撰文。 二、开基洋埭 《洋埭林氏族谱》载:林添福妻刘氏,生三子。长子茂,字友树,永乐初与父死节南京,其后裔徙居漳州泥泊村(今漳州市龙文区土白村)。次子松,字友春,以永乐癸未事避迁晋江洋埭,为洋埭林氏一世祖。三子泉,字友清,人赘漳浦郑主薄家,后为漳浦黛峰港头(今漳浦县佛昙镇港头村)林氏一世祖,后来有漳浦港头“三世 进士 ”来洋埭谒祖之举。 林氏肇基洋埭时间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时林松随其岳父王德先,由漳州诗浦里赴任泉州儒教授,以官来泉,后辗转洋埭教学,遂定居于此,是以开族。洋埭林氏乡望称作“龙岱”。 林松妣王氏;侧妣蔡氏育有七子:长曰▲,次曰黼(曾任明崖州、武岗州知事),三曰文,四曰▲,五曰叙,六曰伯,七曰尚。当时排下昭穆:“友克资于汝,存明矜已仕,公侯子孙复,观君国大夫,劝吾登奋进。”后又续:“典成振家远,重会衍庆长。” 随着宗族繁衍,除故居族民外,历代还有外迁裔宗。家长房三世林珪择居闽侯,二房林世琦为永春椽吏定居于永春,其它各房也均有外迁者,今分布于蚶江、南安四都洋尾、晋江下辇里厝、泉州、同安等泉郡各地。还有部分子孙旅居海外,主要有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三、沿革 翰林学士添福公祠始建于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始由漳州、漳浦裔亲倡议建祠,经泉州府同知李缉、晋江知县钱楩(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楩》)核准批示动工兴建,六世林存馨主其事,历时9年,于嘉靖四年(1526年)农历十月初一竣工。门堂阶房,效法古制,左昭右穆,井然有序,规模雄伟。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因漳浦嘉靖癸丑科进士、长沙府牧林敬来洋埭谒祖,宗祠重新修葺。涵江陈维周 为此撰写了祠堂赞记。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 年),三房五世林俊、林乔及五房六世林存栋主持重修。 民国十年(1921年)复修。书法家、泉郡进士林翀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翀鹤》)为宗祠书写全部楹联,为宗祠增色,惜毁于文革。 漳、泉三地林氏后裔于祖先春、冬二祭,均有共同合祭惯例,后因年代久远,合祭之事渐疏。 1981年,因破损严重,重新修复。 四、规制 翰林学士添福公祠基本保留明代建筑风格,坐南向北,为宫殿式二进大五间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积448平方米。 正门上额“林氏宗祠”横匾,为现代著名书法家虞愚所书。大门楹联清·林翀鹤题撰:“自唐自宋历代衣冠瞻北阙,乃武乃文累进科甲贯南天。” 宗祠大厅明敞开阔,左右并列议事小厅。中厅后阁原供奉翰林学士林添福暨诰命夫人刘氏神像,及列祖列宗神主牌位。厅堂彩绘雕镂,井藻龙文,玄鸟凤华。厅中悬挂有“三世进士”、“奉直大夫”、“金马英俊”、“皇明学士添福公祠”等匾额。 石、木构部分都有精细雕刻,融阴刻、浮雕、透雕、彩绘等多种技法,图案多采用传统之祥瑞花、草、神兽等。 西滨林氏宗祠,位于晋江市陈埭镇西滨村桂林自然村南港路旁。 九牧传人 西滨林氏为“九牧”派下传人。 林氏出于子姓,其太始祖为殷太师·比干。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衣冠八族”入闽。东晋·太宁三年(325年),比干64代裔孙林禄由汴入闽,任晋安郡守,定居闽地,是为闽地林氏始祖;与夫人孔氏陵墓在今惠安涂岭九龙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禄》) 唐代,居莆田林氏79代裔孙、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林披生有苇、藻、著、荐、晔、蕴、蒙、迈、兢9子,先后登科,皆任刺史,世称“九牧林家”,也称“唐九牧”。宋代,莆田“唐九牧”后人林翘任晋江县令,开基马坪,是为晋江锦马林氏1世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披》) 北宋初,莆田“唐九牧”后裔林伋举进士,授晋江县尉,遂家泉州郡城新门外笋江畔(霞州)传衍,为“唐九牧”入泉始祖。林伋子林杞,天圣五年(1027年)第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后擢光禄寺卿。林杞生9子,皆中进士、任知州,世称“宋九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杞》) 元末林锡昌肇基西边 西滨古名西边,其地为泉州湾冲积海滩。五代末,泉漳节度使陈洪进率先在此围埭耕垦,其地遂称陈埭、陈江。陈埭分东、西、南、北4隅。(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洪进》、《泉州水利·陈埭》) 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宋九牧林家”林锡昌?(1337一?年)从笋江霞洲(鲤城区浮桥)迁陈埭西隅桂林垦拓肇基,遂称其地为“西边”(廿世纪70年代改称“西滨”)。 《西滨林氏族谱》: 林锡昌“天性仁厚,豁达有为,好善乐施,深以本处田畴累遭旱厄为忧,乃捐己资买田,南自义美,北抵沟西,率众开田为沟,号新淮,疏通九十九溪之水为灌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九十九溪》) 锡昌生5子。
三子福森,“为人倜傥气节,居之西南有坡曰钱塘,每春雨岸崩,绵延数里。坡者莫之能筑,民深以为患。时公在少年,为众所推请,一莅事,畚鍤如云,不日而成。以障冲要,民甚得之。” 林锡昌墓位于村落中,俗称“羊巢墓”。墓碑上没有名字姓氏,只有1个大大的“明”字。墓前各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1对。 往南发展 明、清两代,西边林氏以最先开族的沟西村往南发展,析居到坊脚、对门厝、大三房、后田前、后店、祠花、宮口、义美、潭头、曾厝、金沟、西霞美、梧埭13个自然村落,连绵5华里,方圆30华里,总称“西林”。廿世纪 70年代,西边改称西滨,划为5个行政村(坊脚、桂林、宫口、梧棣、西霞美),分属陈埭管辖。林姓成为陈埭的1个主要姓氏,统称“西滨林氏”。 西边林氏自元·至正(1341—1368年)间林锡昌肇基传衍,至今已传至26世,而16世孙尚有健在,乃10代同堂之乡,全乡人口(包含华侨)已逾1万。 2007年,海内外西滨林氏族人倡修《西滨谱志》,林清珍任编纂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兼主编。 昭穆 西滨林氏始祖林锡昌以前4世,未详昭穆世次排行文字。 林锡昌以下,传世10代,历代昭穆亦未有辨及排行世次文字。 自11世起,始制有排行世次文字,见于谱者,从“维”字起,为“维祖烈为”4字。 清·乾隆(1736—1795年)间,林根亭(鹗烈)钦赐翰林院检讨,再制世次排行文字:“光前启后,孝友是扶,忠信笃敬,乃德之孚”,共16字。 后翰林院庶吉士林悦萱(粱材),以原文“乃德之孚”易为“乃德秉文”,沿用至今。 族贤 明、清两朝,自6世林健首登科举,西边林氏科第不绝,共有进士14人、举人33人、庠贡生员126人、职官79员(其中七品以上63人)。明有“父武子文三进士,兄魁弟解两尚书”之荣,清有“祖孙父子伯叔科第”之誉,加以族众丁多,自是成为地方望族。 林靖璧(4世),任沂州卫经历。 林靖德(4世),授广东令史,历南京知事。 林常(5世),封文林郎。 林玺(5世),任雷州遂溪司训。 林准(5世),任源陵教谕。 林勤(5世),字昭勉,号刚斋,约斋子,居西滨宫口村。因曾孙欲栋、欲楫功,赠南京光禄寺卿(从三品)、柱国大学士(从一品)。 林健(6世),字元阳、秋崖,号西涯,刚斋(林勤)子,居西滨宫口村。因孙欲栋、欲楫功,赠南京光禄寺卿、柱国大学士。 林辂(6世),字宏载,号秋涯,恪庵子,居西滨西下美村。明·弘治十四年(1501)第9名进士,开西滨林氏登科举之先。历官凤阳府怀远县令、广东灵山县令。 林武苴(7世),又名云标,字养万,号震宇,元阳(林健)子,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武举人,万历廿年(1592年)壬辰科武进士,授湖广都司佥事,升广西永福守备。叙功赠光禄大夫、左柱国(正一品), 改少师(从一品)兼太子太师(从一品)、吏部尚书(正二品)、武英殿大学士。(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武苴》) 林云程(7世),字登卿,号震西,西浦子,西滨宅顶林村人,后居青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两为通州、宿州知州,两为南、北曹郎,两为九江、汝宁郡太守。中进士之60年后,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帝特赐再参加琼林宴,乃亘古少有“重宴琼林”之特殊荣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云程》) 林云宵,字翼斋,桂溪子,西滨大三房。明·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潮州永州同知。 林欲栋(1570—1659年,8世),字仕隆,号翀汉,养万(林武苴)长子,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廿二年(1594年)举人,万历廿三年(1595年)进士,官终南京光祿正卿、工部尚书(正二品),覃恩封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太子太师(从一品)。(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栋》) 林欲楫(1576—1662年,8世),字仕济,号季翀、平庵;养万(林武苴)子,欲栋弟,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卅一年(1603年)乡试举人第1名(解元),万历卅五年(1607年)进士,官至崇祯礼部尚书 (正二品)、光禄大夫、右柱国(正一品)、少保(从一品)、?太子太师(从一品),南明·隆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楫》) 林欲厦(8世),字从涣,号隆南,前淮(林益萌)长子,西滨花边房。明·隆庆四年(1570年)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官终巡抚广西副都御史,加工部右侍郎。(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厦》) 林欲相,字仕观,号£奕,一林子,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武举人,漳州府海亭中路守备。 林欲枊(8世),或作林欲昂,字尔祯,号豫章,翼斋子,西滨大三房。明·万历廿五年(1597年)举人,授程乡县令,值岁饥,亟开仓赈济,亲谐各乡散赈,百姓感载。升户部员外郎。 林欲藩,字仕宽,号侯西,学斋子,居西滨宫口村。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武举人,广东恩平府守备。 林乔松,字尔干,号擎霄,良峰子。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南京太平知县。 林微初,字调复,号希庵,良峰子。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八年(1635年)进士,历户部郎中、浙江布政司参议。 林长佩,字孝惠,号文甫,淮西子。明·天启七年(1627年)武举人。 林肇开,字国先,号景实,翠宅子,居西滨西边宅。明·万历廿八年(1600年)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升黄州知府,为官清白不锱。 林同懋,字齐陡,号瞻阙,泉山子。明·万历卅五年(1607年)举人,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武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武进士,荫授南京坐营都司(正四品)。 林期昌,本名长昌,字泰曾、泰会,号存崖,翀汉(林欲栋)长子,居西滨宫口村。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历工部虞衡司主事、南京户部主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欲栋·子期昌》) 林时兴,字祯甫,号锺山,清斋子。明·崇祯九年(1636年)武举人,广东蔗林守备。 林宗昆,字玉侯,号碧山,春南子,居西滨后田前村。明·崇桢十五年(1642年)举人,广东南海县知县。 林斌吉,字邦侯,号陟紫,存崖子。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举人。 林学步,字禹卿,号蓼海,允玉子。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举人。 林长凌,字哲增,号授鼎,衷纶子。清·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 林象祖,字羽尧,号愧蓼,实吾子,居西滨后店村。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康熙三年 (1664年)进士,历常熟知县、內府科给事中,赠太常寺少卿。 林华昌,字鼎增,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苏州常熟知县。 林洪烈(13世),字孙肯,号修亭,清·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生,槐蓼(林象祖)子,居西滨后店村。象祖子。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举人,卅年(1691年)辛未科进士,授承德郎、吏部清吏司,知陕西西安府两县事,升太常寺少卿,覃恩特授奉政大夫、鸿胪寺少卿加一级,晋大理寺副国子博士,吏部稽勋清吏司。 林钦烈,槐蓼(林象祖)侄,居西滨后店村。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举人。 林昇烈,槐蓼(林象祖)侄,居西滨后店村。清·康熙卅二年(1693年)举人第3名(经魁),江西峡江知县。 林为垣,修亭(林洪烈)子,槐蓼(林象祖)孙,居西滨后店村。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 林为墉,修亭(林洪烈)子,槐蓼(林象祖)孙,居西滨后店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 林日辉,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 林鹗烈,一名复发,字逊鹏,号根亭,义斋子,居西滨坊脚村。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乾隆五十二(1787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后任泉州清源书院掌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清源书院》) 林国兰,字辰兹。清·乾隆(1736—1795年)间第8名亚魁举人。 林梁材,字弼卿,号悦萱,君逸子,居西滨宫口村。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四年(1865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吏部员外郎。 林靖德,字于仁,号顾齐,俨斋子。居西滨后田前村。广东令史、南京知事。 林靖璧,字于圭,号启官,清江子,西滨大三房。沂州卫经历。 林亦元,字则修,号雪亭,居西滨坊脚村。清·咸丰四年(1854年)举人9名。 林尔公,字世恩,号戆庵,朴斋子,居西滨金沟水来。广东雷州遂溪司训。 林磋公,字元密,号西浦,寒来子,居西滨西边宅。南京户部郎中。 林茂成,字维新,云秀子。湖广德安府同知。 林芝芳,字袭甫,号朋兰,景资子,居西滨西边宅。漳州府镇海卫司训。 林斌范,字眉生,淡园子。云南武定府同知。 林梦飞,民国时任福建省第四专署行政督察专员、泉州市保安司令、厦门市警备司令部参谋长,解放战争期间率部起义。解放后后任民革六、七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监委常委,六、七届省政协副主席。 流播台湾 概述 西滨林氏自明、清两代至民国期间,先后渡台湾谋生者甚多,他们分别定居鹿港,淡水艋舺、猫里干,彰化麦寮、枋寮、朴仔脚、仔脚、湾里街,高雄等地。 《西滨乡志》载:明末,郑成功在闽南抗清,西滨人、尚书林欲栋之弟林欲梧(字士凤,号如翀),捐家资以助郑氏军饷,并组织义士隨郑成功入台,为西滨迁台湾第1人。 《晋江县志》载:林华昌,欲楫子,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任台湾府儒学教授,后升常熟知府。 《族谱》记载: 林为都,讳昌时,字俞臣。邑庠生,才华出众,曾携子紫山遊台,设幕课徒多年。 林亦元,讳启兰,字则修,号雪亭。咸丰四年(1854年)台湾府试第2名,科试取进嘉义学第9名。 林后达,讳后发,孥贼有功,得台湾道丁日健、前任鹿港理番分府奖赏顶带。 据西滨各村谱牒记载: 坊脚三房于清·康熙年间渡台湾鹿港、淡水艋甲、猫里干5人,麦寮63人。 大三房后亭祖派下14世为恩、为天兄弟等多人,于乾隆(1736—1795年)间由蚶江渡台湾鹿港,定居朴仔脚;嘉庆(1796—1820年)至光绪(1875—1808年)间又有37人迁台,定居朴仔脚、枋寮。 潭头村四落房谱载,本房族人有9人迁台湾,居住于园里街;又林纯长子后青、次子俊荣在台建基。 祠花万源房族谱载:清·嘉庆(1796—1820年)间有27人渡台,居住彰化县仑仔脚、湾里街、麦寮等地。 金沟村五房之裔,130多年前渡台定居,蕃衍成族,廿世紀 80年代其族人曾到菲律宾西滨同乡会寻根,据云该族发展至今近700人。 后田村清末有多人迁居台湾,自成一族,曾于民国年间与邻村发生纠纷,引起械斗,有原墻围尾厝人林欣专程返西滨求援。 西下尾村15世乌中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渡台定居麦寮,后该村又陆续多人移居台湾,聚居麦寮,成一村落。至1937年已有人口 800多人。 据台湾林氏宗谱记载,后店村人林前笑率眷迁居台湾,现传至21世,人口已蕃衍300多人。 林启然 讲西滨林氏渡台,不能不重点提及林启然。2004年,西滨坊脚村迁墓,发现西滨林氏17世林启然墓,出土玉镯、玉珠、玉坠、银元、铜钱、香珠等随葬品;还有两方《墓志铭》,对他在台湾的事迹有较详细的记述。 清·道光(1821—1850年)间,晋江人渡台经商者甚众,运去大陆的布匹、油料及日用百货,运出台地盛产的稻米、糖和水果,获利颇丰。林启然弱冠之年,与仲兄启荣、三兄启抱、五弟启虎同往台湾经商。因启然生性诚朴,经营守信,素为同行信服,生意日见兴隆。 初,林启然在笨港开店,笨港下湖一带突遭海涨,居民遭难甚众,漂尸于海。林启然独捐千金,置义冢1所,尽为殓葬。 后,他的商肆移往麦寮。 咸丰五年(1855年),笨港饥荒,林启然调运米谷数千石往笨港平粜施赈,救活灾民无数。 咸丰六年(1856年),嘉义城墙塌坏,启然乐捐千金倡修,并亲自董理修城工程。云林县他里雾天后庙,亦捐金助修。时凡亲戚里党往台湾谋生者,率启然处落脚。闽台两地皆传颂其义行。 咸丰七年(1857年),林启然回到故乡,见西滨林氏大宗祠破损,捐重金倡族人共修。 同治(1862—1874年)初,台湾嘉义发生“八卦会”之乱,攻破彰化,围困嘉义,出兵淡水,地方连年不靖。台地绅商纷纷组织义勇抵御,林启然亦“出练乡团,叠著劳绩”。乱平,台湾府孔、朱兵备道论功,授以候选布政司理问,后又赏加奉政大夫同知衔(正五品)。 光绪二年(1876年),林启然卒于台湾麦寮,家属运柩送回家乡西滨厚葬。知县王昀为撰《墓志铭》,称其“贸迁善营,急功力奋,尚义财轻,崇勋叠著”。 旅居港、澳及国外
宗祠沿革 《西滨谱志》载,西滨林氏祠堂始建于明·弘治(1488—1505年)间,时族中4—6世已有多人跻身仕途(见上文“族贤”),为光耀门庭,崇德报功,经5世林度(字寒庵)、林玙(字缜庵)兄弟倡议,择址于祖居地桂林村兴建林氏祠堂。 宗祠坐东朝西,“前三沟,后三沟,三狮十二栏杆,两柱八骏马,石埕十八坎”。与水相连,临水而居,正前方水塘荡漾,东西两水汇集而至,水上架有2座石拱小桥,俗称“隐居桥”。过去水流大时,两水在此回流击荡,形成漩涡,有“鲤鱼吐珠”之称。原祠堂,背对大海,遥望罗裳、紫帽诸峰,故大门有联:“门对罗裳,欣添淑气;堂垂紫帽,嘉助祥光。” 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晋江沿海倭乱,祠堂遭兵燹,毁无余。 天启(1621—1627年)间,7世族人林云程(号震西)为官,“宦游过家,蒿目刺心,捐俸金累百,鸠工重建。”建成后邀请张瑞图题匾“林氏祠堂”4个大字,沿用至今。族人又共置祀田若干亩,供每年春秋祭祀。立东阁大学士李廷机撰文,族人林欲厦书丹的《重建林氏祠堂碑记》记其事(现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云程、张瑞图、李廷机、林欲厦》) 嗣后祠堂经多次重修。 抗日战争胜利后,西滨林氏华侨在祠堂左右两侧及后面各捐建了一些房屋,作为当地孩子读书的学堂。 “文革”期间,宗祠遭破坏。 1998年葭月,蒙菲港族人慷慨解囊,乡里贤达鼎力相助,循原祠基址,按旧规模,拆卸重建,2000年冬十月竣工。 现规制 概说 新建的西滨林氏宗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两庑廊、后堂组成,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祠整体保持明清风格,为砖石木构仿古建筑,5开间3进,进深6间,脊高9米,单檐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飞檐翘脊,脊角立鴟吻,脊间堆塑剪瓷彩色麟凤。 祠前 宗祠前铺石埕。埕的前面树立登科中举标志的旗杆。埕角沟水两傍建有“兰郁”、“桂馨”2座造型精巧的重檐石柱涼亭。 埕前开1口方池,与祠堂隔祠相望是1面石墙,石墙上刻着“九牧屏”3字。 大门 祠堂门墻以细雕花鸟图案的青、白堵石砌筑,面墻上安圆形竹节窗,门路则安八角螭虎窗,刻工颇佳。大门“林氏祠堂”匾额乃明·大学士张瑞图手迹。 因为大门前方已让櫛比鳞次的新式建筑挡住远望的视线,故换上新撰的大门楹联: “将相家声远,元魁世泽长。” “西拱罗山仲秀气,滨临晋水映祥光。” “源溯三仁馨祖德,派分九牧绍宗风。” 厅堂 宗祠大厅朱梁画栋,金碧辉煌。 前厅镌有渊源世系及修祠碑记。 中厅雕龙神龟供奉列祖神位。 内厅壁左雕1、2世祖肖像,右镂四代一品名宦林氏史迹。 大厅左侧墙上,有1组4方镏金的圣旨碑文,满文如行云流水,印章方正大气的。满文右边,用汉字翻译了圣旨的内容。4方圣旨皆康熙所颁,是表彰林洪烈、林象祖两人的父母及妻子事迹的诰封。这4方圣旨的原件原为族人收藏,现不知所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洪烈》) 匾额 厅堂原有的匾额经统一修缮制作,今大厅和后落挂有黑底镏金大字匾额近40余方,多为西林族人历任官职名称(详见上文“族贤”各条)。如: “四代一品”(林勤、林健、林武苴、林欲栋、林欲楫),“百僚端揆”(林欲楫),“柱国少师”(林武苴),“兄弟尚书”(林欲栋、林欲楫),“礼部尚书”(林欲楫),“吏部尚书”(林欲楫)、“工部尚书”(林欲栋),“户部员外郎”(林欲枊),“光禄寺卿”(林勤),“工部主事”(林期昌),“工部侍郎”(林欲厦),“户部主事”(林云霄),“副都御使”(林欲厦),“翰林”(林鹗烈,林梁材),“奉政大夫”(林洪烈),“太常少卿”(林洪烈); “布政司参议”(林徽初),“四州知州”(林云程),“黄州知府”(林肇开),“南京都司”(林同懋),“南京知事”(林靖德),“恩平守备”(林欲藩),“海亭守备”(林欲相),“蔗林守备”(林时兴),“灵山县令”(林辂),“常熟知县”(林华昌),“南海知县”(林宗昆),“峡江知县”(林昇烈),“太平县令”(林乔松); “祖孙父子兄弟进士”(宫口房林武苴、林欲栋、林欲楫、林期昌),“进土”(林期昌、林辂等),“解元”(林欲楫),“经魁”(林昇烈),“亚魁”(林国兰); “重宴琼林”(林云程),“天恩存问”(林欲栋),“名宦”(林武苴),“父子乡贤”(林武苴,林欲楫),“勋高启事”(林洪烈),“世承天宠”(林得名); “乐善好施”(林锡昌),“怡乐堂”(宫口房),“匹夫之责”(林梦飞)。 还有“五服八进士”、“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科第”、“太史”、“布政”、“会元”、“选元”、“文魁”、“举人”、“同知”、“司训”、“教谕”等。 柱联 大厅内外堂石柱镌刻泉、厦两地名人书法家书写的楹联30多副,以古人所撰为多,如: “父武子文三进士,兄魁弟解两尚书。” “冠紫衣罗,簪笏雍容传桂里;环溪枕海,源流绵远溯霞洲。” “孝阙家声大,霞洲世泽长。” “派出霞洲流泽长,家连桂里传芳永。” “固始传来原一派,念祖宗创业诒谋,总之为善最乐……” 两庑廊 厅堂两侧,在原规制上增建两条庑廊,辟为纪念馆:东廊雕西滨明、清职宦传略,西廊镌近、现代名人及西滨沿革、教育发展史等简介。 后堂:比干祠 厅堂背后隔着1道水沟,建有通道和2座安着雕栏的石拱桥连通后堂(即始祖比干忠烈祠),与厅堂同在一中轴线上,连成浑然整体。比干祠前,栽植不少花木。 比干祠3开间,殿中塑林氏太始祖比干坐像。比干祠两旁建造碑亭2座,竖立1方方石碑,镌刻晋·刘梦熊,唐·李白、孟郊,宋·王十朋,元·欧阳玄,明·曾用升、万法,清·魏裔介、余乾贞等古人咏吊比干的诗篇。 石埕林氏宗祠 石埕林氏宗祠,位于惠安县螺阳镇南部锦丰村(旧称锦峰)前康自然村,保存完好 沿革 石埕林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原系萧际恩府第。 萧际恩,字锡汝,清·前康村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元吉榜举人,曾任福建长乐教谕,乾隆廿三年(1758年)调任台湾彰化县教谕。台湾《彰化县志·卷3》载:“彰化教谕:萧际恩,惠安人,甲午举人。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任。”因当时台湾与惠安通往不便,萧际恩遂携亲眷离乡赴任。在台湾任职期满后,萧际恩擢山西虞乡知县,但其家眷却大多留在了台湾,前康萧氏就此在台湾繁衍。萧际恩卒后归葬惠安,墓观音山下,“文革”毁,其《墓志铭》下落不明。 因萧、林同宗,萧际恩带着亲眷离开前康赴彰化后,宗亲林大迎便承接了萧家的祖业。林大迎是前康林氏开基祖林茂清11世孙,乾隆年间还曾被钦赐“乡饮大宾”匾额。后来林氏将萧际恩府第改为石埕林氏宗祠,成为全村林氏家族祭祖之地。 如今前康村已无萧氏居住,萧际恩的后人大多留在了台湾。 宗祠规制 石埕林氏宗祠三落五开间,木石砖结构,占地面积约600~700平方米。整座建筑的梁架由福杉构成,雕梁画栋,工艺精湛。 门口有1个由条石铺成的巨大露天石埕,附近还散落着一些石磨、石舂等物。大门和正厅的砱阶也均由条石构筑。正厅前砱阶单条长475厘米,宽58厘米,高22厘米。 大门口悬挂黑底金字大匾,上书“石埕林氏宗祠”;匾下柱联:“祖上荫恩长沐德,堂中光泽永流徽。” 正厅口也有1匾写着“九牧耀宗”,柱联:“九天日月开金镜,牧野风云展壮猷。”示林氏“九牧传芳”渊源。 正厅前有大天井,以此为中心,其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角在厢房处又各开1个小天井,称“五梅天井”,寓“五梅同心”之意,这种结构在整个福建也属罕见。 宗祠内有原中国外交部驻联合国特使凌青、中国科学院古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岩客、诗人林金清、书法家林中和等人留下的书法楹联作品。 宗祠周边萧氏建筑群 围绕原萧际恩府第(今石埕林氏宗祠),有与萧际恩家族有关的建筑群,占地约50亩,有官邸、祠堂、棋盘园、书塾、会客公馆、典当行,功能多样,设置相当有条理,俨然在村中构筑了一个“小社会”。然这些古建筑多年缺乏修缮,颓坏速度迅速。 萧际恩教谕出身,且热衷交结天下文士之人,书塾和会客公馆是其创办的。萧际恩在村里的办公场所被称为“上馆”,书塾称为“下馆”。会客公馆大门楣原有“容膝易安”四字,现已模糊不见;馆内还有“经横”、“琴韵”、“禾负”、“笛声”等题字,如今也是墨褪痕消,殊难再辨。 林则徐的老师林雨化处萧际恩同一时期,清·福州螺洲洲尾人。林雨化中乾隆卅三年(1768年)戊子科举人,先后任南平、惠安、宁德等地学官(训导、教谕)。林雨化在惠安约两年,准备离任“惠安教谕”时,作《发前康》诗,对惠安百姓夹道相送表示感激,诗中所提的“前康”,正是萧际恩府第所在地,但林雨化是否与萧际恩有交集,则不得而知。 朴素祠堂 朴素祠堂,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天湖村打厝自然村(古称“朴素村”)。 朴素林氏,源自“闽林始祖”林禄。传至莆田林藻派下14世、明初林宗奇,肇基朴素。《族谱》载林宗奇“以永乐二年(1404年)应贤良方正科(进士)任奉议大夫、广东按察使佥事道。” 16世有林瑄(林宗奇裔孙),林瑄的外甥张慎是乡进士。(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慎》) 《族谱》载有张慎对林瑄的赞辞,提及朴素村是因林瑄号朴素而开始命名的。曰: “(林瑄)庆三公次子,邑痒生……年十五入泮,为本都郑庄长者招赘,以二女妻焉。后加邑大宾,因素位而行,自号朴素;朴素之乡所由名也。 赞曰:公弱冠入泮,著誉人世;唐君二女妻帝(用“唐尧妻以舜帝二女”典),三子俱贤。昭兹后裔,子三:尚美、博识、博览。(博览)名森,弘治(1488—1505年)间岁进士,任浙江临江县县丞。” 张慎曾为朴素祠堂撰写对联,镌刻在祠堂石柱上,今仍存。《挺前公顶馆通房族谱》简抄本“谱引”载:“(张慎)以子岳贵,赠兵部左侍郎右副都御使。(林瑄)甥张慎立东西壁上悬联板二条,左云:‘谏主愿刳心,商室少师兴望族。’右云:‘居官能执宪,王朝佥事振家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岳》) 林瑄之堂兄弟林敏(字欲治)也是进士。林敏是林庆三(15世)侄,《族谱》有曰:“(林庆三)侄欲治公,名敏,以诗书经,应景泰元年(1450年)岁进士,任浙江嘉兴县县丞。” 朴素林氏有众多的邑庠生、太学生等,自开基祖林宗奇起形成“三进士六秀才”的历史门望。 槐山林氏家庙 槐山林氏家庙,位于泉港区界山镇槐山村,与仙游交界。 林旦之后 槐山林氏为闽林始祖林禄后裔、北宋·福清林旦之后。林旦是林希之弟,《宋史·卷343》有传,附于林希之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禄》、《泉州古墓·林禄墓》) 林希(1035—1101年),字子中,号醒老,福州福清西门(今福建福清)人。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任宝文阁直学士、成都知府、资政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 林旦,《宋史·卷343·林希传》载: “林希,字子中,福州人……弟旦。 旦,第进士,熙宁(1068—1077年)中,由著作佐郎主管淮南常平,擢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居台五月,以论李定事罢守故官。久之,干当奏院;陈绎领门下封驳,又摭其前论罢之。累年,乃签书淮南判官。入为太常博士,工部考功员外郎。 元祐元年(1086年),拜殿中侍御史。 甫莅职,即上疏曰:‘广言路然后知得失,达民情然后知利病。窃见去岁五月,诏求谠言,士民争欲自献。及详观诏语,名虽求谏,实欲拒言,约束丁宁,使不得观望迎合,犯令干誉,终之,必行黜罚以恐惧之。于是人人知戒,言将出而复止;至于冉申谕告,方达天聪。闻初诏乃蔡确、章惇造端,其词尽出于惇。今二人既去,其余党常怀丑正恶直之心,愿深留宸虑,以折邪谋。’ 遂论吕惠卿、邓绾:‘虽罢扬州,犹莅小郡,小郡之民奚罪焉?乞投之散地,以谢天下。’(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惠卿》) 又言:‘近弹王中正、石得一等,虽已薄责,得一所任肘腋小人,如翟勍之徒,亦宜编削。’诏并降支郡营校。 又论崔台符、贾种民舞文深酷之罪,皆逐之。 出为淮南转运副使,历右司郎中、秘书少监、太仆卿,终河东转运使。 子肤,坐元符(1098—1100年)上书,陷于党籍。” 肇基与衍传 槐山林氏肇基始祖林瑞,具体年代不详,应在南宋末至元初。 4世有3子。 5世:兄弟3人,长失传,次居本村;三后迁云南通海,绝后,旁支入嗣。 6世以著,迁梅峰铺西龙。此支清初有林皋,任小武职。 7世:林森。有孙6人,其中林辅纯、林辅学,余4人失传。(见《仙游林氏大族谱》) 8世仅2人。 9世:①林辅纯(林森之孙),迁仙游县园庄镇狮山,后分迁各地。②林辅学(林森之孙),有孙3:长林练、次林贲如、三林焕如。③林策迁山尾,后分大店、大厅、霞底、后厝。④林福八,有子4。 10世:林苞[林福八子,明·成化至弘治(1466—1505年)间人],兄弟4人,二林丽[弘治(1488—1505年)间贡生,后授任太平州吏目 ],林苞居四。4兄弟中3人有后,其中林苞的后裔最多,占槐山的四分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槐山大府第》) 11世:①林练(林辅学孙)。有1子(林赞昌)2孙(林俨卿、林敖卿)迁永泰。该房后细分有霞五祖等,又 林忍迁枫亭镇北门。②林贲如(林辅学孙)。有后裔迁霞浦县。后裔在清末有俩家流民迁到枫亭镇侯榄村,有后者2人。③林焕如(林辅学孙),居本村衍传。 家庙沿革 槐山林氏家庙于明·宣德八年癸丑(1433年)由林良哲始建。 清·乾隆廿五年庚辰(1760年)、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民国廿六年丁丑(1937年)3次重修。 “文革”破损,有倾圯之危。 1986年、1993年,旅外侨亲林文良、林荣发、林兴宗等2次发起重修;1993年行晋主、编《族谱》之举。1993年再修的《槐山九牧林氏族谱》,林庆顺、林金坤、林应发、林玉发、林文苍编,林高祥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