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俞家棍
    ——创立(俞大猷创俞家棍。著《剑经》。回传嵩山少林寺。)
    ——衍传。
    ——技法(棍乃百兵之祖。总诀。主要特点。)

  扁担拳
    ——衍传。
    ——套路众多。
  蛇脱壳阵
    ——沿革(唐末·傅实肇基桃源。明·傅应嘉创“蛇脱壳”阵法。以傅氏家族为传承主体。)
    ——形态。

家棍

  家棍,俗称“单头棍”,系俞大猷“太祖拳”“荆楚剑技”为基础提炼而成,属少林武术系列,主要流传于俞大猷的故乡泉州市洛江区,与家枪齐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家棍(泉州市洛江区)”,2011年12月列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创立

  俞大猷家棍

  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今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弘治十六年(1503)生。俞大猷是著名儒将,历明代3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二为都督,征战江、浙、闽、粤,开发琼、桂;尤以抗倭为著,与戚继光齐名,时人誉为虎”

  俞大猷少时弃文从武,从李良钦学习“荆楚长剑”(或称“荆楚长棍”);得宋宗室赵本学以《易》衍兵、奇正之术等嫡传;棍术方面又先后得到当时武术名师刘邦协李琰指点。在此基础上,俞大猷又在长期的抗倭实战中,创立出1套适于实战的家棍法,并在“俞家军”中广为传习,使其日臻完善,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良钦赵本学》)

  著《剑经》

  40多岁时,俞大猷总结数十年实战经验,并以南派少林武术、“荆楚长剑”为基础,编著成中国武术史上第1部棍术技击理论著作《剑经》,形成家派棍法体系——家棍。《剑经》系用闽南语方言写就,嘉靖卅六年(1557年)印行问世,即成为明军权威教科书及民间拳师珍藏武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剑经》)

  戚继光对《剑经》的武学和实战价值赞赏有加,有曰:“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俞大猷素以棍为长剑,《剑经》论述“剑法”,实际即讲“棍法”,是研究荆楚长剑、家棍法、“西棍”(古称“东枪西棍”)、家棍法西传与少林棍法关系等方面的珍贵文献。

   《剑经》主要阐述剑、射、阵3法。其中剑法即棍法,是以棍为主包括各种利器之法。第一条开章明义:“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为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剑法共180条,分“总诀”、“步法”、“技击法”3部分。

  “总诀”包括刚柔、阴阳、攻守、动静、审势、功力、手足动作的运用原则。

  “步法”“习步法”“总步法”“习步法”“钯习步法”“棍习步法”“总步法”计35目,即直破、打剃、大剪、小剪、揭等。

  “技击法”是适应实战需要的实际应用,有170条。

   回传嵩山少林寺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自山西奉命南征,闻河南嵩山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棍术),便顺道游历参观。俞大猷看了寺僧的演练,认为少林寺的长剑技已经“次传而讹,真诀皆失”,住持小山上人希望俞大猷能够帮助少林寺将失传的剑技再恢复起来。

  俞大猷便挑选宗擎普从两名年少有勇的僧人随军南征学习。历3年学成,返回少林寺。万历五年(1577年),俞大猷适在京师神机营提调车兵,宗擎来见,报告已将俞大猷传授的剑技广传寺僧。俞大猷授《剑经》让其带回,勉以益求其精。后即称“少林家棍”,收录于《少林武术大全》。

  至今,泉州洛江区俞大猷纪念馆还塑有宗擎塑像,侍立于俞大猷右侧。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俞大猷与嵩山少林寺·回传嵩山少林寺剑法》)

  衍传

  自古至今,俞大猷的故乡习武之风薪传不衰。清·光绪(1875—1908年)间,与河市比邻的罗溪镇人黄赞恩武艺精湛,光绪九年(1883年)高中武进士,钦敕御前侍卫,历两江参戎。黄赞恩黄纪堂,同治元年(1862年)壬戊科举人,辞官回乡设馆授徒,其学生黄培松举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状元。

  泉州传统武术,无论拳击或器械,其风格特点都以《剑经》一脉相承。《剑经》所提到的原则与原理,时至今日仍为泉州各拳种为圭臬,无论是“太祖拳”、还是“五组拳”、“白鹤拳”、“罗汉拳”、“花拳”等典型南拳,或是被民间称为“军棍”的棍术,都以步步前进为法,硬攻直进为上乘,秉承家棍特点,硬截,硬打,中管迫靠,手法简约遒劲,桩马稳固,因势待进,后发制人。现民间流行棍法,特别讲究“子午”要对,“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前进,这些基本准则代代相传。泉州流传的拳谱、棍谱、拳理、棍法、术法,多和《剑经》相同。

  历史以来,因抗倭御敌之役,明、清陵替之战,反清秘密会社之潜传和泉、漳移民开发台湾、华侨出洋等,尤其近百年东西文化交流,使家棍的少林武术及其影响先后辐射各地。其传布和影响辐射区域,大致有:洛江区→→泉州市→→闽南地区(厦、漳、泉)→→闽→→台湾、香港→→两粤→→东南亚各国、日本、美国等;还有嵩山少林寺武术传承与覆盖的地方。

  有专家称,因《剑经》系由闽南方言方言写就,日本研究《剑经》300多年而不解其真谛。日本冲绳县武术界还多次来泉寻根,确认其师辈所学拳术传自泉州。

  中国科学出版社主任编辑孙莉曾论述:“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是与俞大猷的作用分不开的。“关中红拳器械首推棍法……明有氏棍法入少林之籍,清有周斌访少林,携枪棒谱返陕之说,可见关中二十四母子双头棍,单头棍法中之扁身中拦、直棍拦取、锁里拔簧、仙人捧盘、二龙争珠势法,当学氏棍法,经少林再传。”

  技法

  棍乃百兵之祖

  古武谚有云:“棍乃百兵之祖,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刀为百兵之帅,戟为百兵之魁。”

  明代武术家程沖斗也认为:“棍为艺中魁首。”

  俞大猷《剑经》也认为棍是各种武器的基础,曰:“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以此得矣。”

  家棍经长期流传,虽然而今一些棍法的叫法已有所不同,但与南派棍法大体相符。

  家棍具有带棒兼枪的技法特色,主要由刺、劈、拦、磕、滚、揭、打、拔、捧、挂、洗、压、敲、剃、弹、剪、挑、带、托等36种棍法组成,以其中前12种组成核心体系。

  家棍注重体用兼备,动作朴实,阴阳互动,刚柔兼备,动则快速凶猛,静则灵活不滞,融健身、实战于一体,受到历代武术界人士的尊崇,视为武术经典。

  总诀

  《剑经》“总诀”有3首《总歌诀》,突出俞大猷武学理论成就和实用棍法

  第1首:

  “中直八刚十二柔,上剃下滚分左右;打杀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

  “直”者,直线也,指两个格斗者之间最短的距离。追求“直”,就是追求在最短的距离内以最快速度打击对方。俞大猷真正掌握了古代南派棍、钯、武艺的精髓,把一个“直”字贯穿于《剑经》所容纳的一切武艺“八刚”、“十二柔”之中。

  第2首:

  “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此歌诀关键词是“拍”,即拍位,指技击中的节奏,亦即动静交变之机。要善于准确把握双方技击节奏,适时采取诱机(顺敌之势,诱使战机出现)、夺机、发力,三者结成一体,一气呵成,从而产生一击制敌的效果。

  第3首:

  “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揭,遍身首力;步步前进,天下无敌。”

  这首歌诀的精髓是阴阳转化之理。家棍以阴阳转化法则揭示了转化刚与柔、动与静、先与后对应因素的方法。提出“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攻防制胜的原则和方法,被后世视为不传之秘、中华武术的经典理论。

  主要特点

  家棍法主要特点:

  1.招式精炼,朴实无华,以实战为主。家棍法不是为个人表演用的;两人对阵,也不是演套路、耍招数。因此,家棍无多余或拖泥带水的动作,没有大开大合的舞棍、摔棍等动作,不追求跳跃闪滚等中看不中用的虚花法。它防守十分紧密,招式的运动范围严格规范在身体的正前方。俞家棍法不少是一招必杀,具有很高的实战意义。

  2.兼枪带棒,兼容古今枪法的优点(如家枪法),故家棍属于“单头棍”。分棍头与棍尾,棍头粗而棍尾较细,应用中没有换把和较少倒头的动作。同时,齐眉为棍,棍与长枪和大刀相比,还是步战的主要武器,是短兵刃。因此,俞大猷认为,使用棍法时,必须短兵器长用,利在速进,尽可能抢到近距离而发挥作用,所谓“短兵长用者,是长驱直入之意也”

  3.后发制人,后人发,先人至。在技击的应用中,家棍强调,棍法“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不打他先一下,只打他地二一下。”即对敌时第1招未可深入,未可将手势发尽,待他赶来伤我,他手势已尽,此时我可以从左右,或揭,或剪,或起接,或下压,将他棍困死,然后进步、扁身、中拦杀结尾。具体应用中,俞大猷指出:“我打他接,我须不与他接着,只是埋下引他打下,我起接,则我为后发先至。”“我打不与接着,即转小门挑起进打,亦是后发先至。”

  4.虚实结合,以虚招哄敌,尔后进杀。技击中为达后发先至的目的,家棍法虚实互变,巧妙结合。先以虚招哄骗对方发招,让其招用老,形成旧力已过、新力未发之势,在这一瞬间我发招进击,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5.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俞大猷认为,使用棍法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变化,灵活多变。家棍法要求,在进击和用硬手法时,应遍身着力、力透棍梢;而在双方对接之际,则要求“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以柔克刚,以巧取胜,化解对方的进攻,使其势去尽而为我所乘。

  6.以静待动。要随时注意“奇正相生”的变化,家棍法是用于沙场之征战,不可能持棍而静待对方来进攻的。这里指的是在双方混战时乱中求静,退回稍待,看准时机再续进攻。

  总之,家棍具很强的实用技击价值。技击理论体系主要由“动静”、“刚柔”、“虚实”、“进退”8方面组成,以制人而不制于人”为指导方针,以“一打一揭”为核心,以“步步前进”为准则,以“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为基本法则,战略战术上讲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顺势借力、后发先至、虚实相兼、刚柔相济、知己知彼、变化莫测。

扁担拳

  扁担拳,前身是泉州南少林的护寺棍法,今流传于泉港区施厝村,可谓家喻户晓,传承已有200多年。

  衍传

  施厝扁担拳来源于泉州南少林护寺棍法,清·乾隆(1736—1795年)间传入施厝,有200多年历史,属泉州南少林武功在民间的遗技。

  扁担拳以扁担演练少林棍法,诸多动作名称仍沿用古少林之武术术语。明·抗倭名将、洛江区河市镇人俞大猷所著《剑经》中有曰 :“我起流水渐进,他决来打我手……他起流水进,我后手略高牵,就进杀,大小门皆然。”“起流水”是古武术术语,在早期的少林一式棍法中有此称谓,而在施厝扁担拳拳谱中也保留着“流水”、“斜流水”等术语。(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俞大猷》、《泉南著述·剑经》)

  相传,清·乾隆(1736—1795年)间泉州南少林寺被焚毁,武僧洪海和尚劫后余生,浑身烧伤,双目失明,流落到惠北光德里东林铺(今泉港区施厝村),被3姓乡亲收留救治,3年后伤愈。洪海感恩村民,便传授南少林护寺秘传武功给村民以报答。其中,姓得传扁担棍法,姓得传耙法,姓得传槌法。后来,此3 姓后人分居于3个村,至今,泉港区这3个村庄,还会这3种武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

  姓得传扁担棍法后,在日常生活劳动中衍变为“扁担拳”,现乡人仍有“食三年传一支扁担”之说。

  村中一姓扁担拳世家,至今还珍藏着1本手写小册子,数十页,封面用毛笔书写《少林传授正宗秘方药方》,A4纸的四分之一左右大,书页泛黄,背面几页破损。内页字迹竖书,密密麻麻。其内容,前面大部分是药方 ,主要详细记载着五脏六腑如被打伤所用药方,并细分为受伤的时间及季节;最后几页用不同的字体及排列标着 “上下架式秘谱”,一一介绍扁担拳“七式”、“十四式”、“二十四式”“三十六式”招式、名称。最后一页注明为“少林扁担拳术传至边海氏子弟”。此籍已流传数代人,没有注明成书时间,但根据村里扁担拳历史和册子本身保存情况推测,至少有100年的历史,可以印证扁担拳与少林寺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记载的拳谱招式的名称也与现在演练的扁担拳招式相对应,对今人有借鉴意义。

  从古至今,扁担棍都是一根根普通的硬木扁担,粗壮坚硬,可挑300多斤货物;遇到状况时,将货物往两头一甩,棍子顺手抽出,立马成为防身兵器。历史上,施厝村就出现过练扁担棍的传奇式人物。

  “长脚锣伯”施文法:廿世纪30~40年代,施文法曾率村民用扁担打死1头斑斓大虎。此虎皮仍完好地供奉在仑头村祠堂里,每年正月游灯,虎皮和菩萨轿都会一起被人们抬出来游村祈福。

  “双棍战土匪、扁担格子弹”良水良财兄弟:1931年冬,良水良财兄弟曾靠手中的扁担,与带枪趁夜来袭的土匪们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在村民的帮助下,击退了来犯的土匪。在双方的激战中,良财还用扁担格挡开了1颗飞向他的子弹;这把扁担目前保存在村内,扁担上面还留着弹痕与弹孔。

  旧时,扁担拳在施厝村世代相传,至今已传至第8代,农暇耕余家家操练,武风很盛,产生许多流派,每支流派各有特点。扁担拳是“家传秘技”,习武一般在自家祖厅,习练时要紧闭大门,以防外人窥见;但也有不少拳师开起了拳馆。

  后来,随扁担拳的传播愈来愈广,大批施厝人外出谋生并在外授艺,使得扁担拳流传渐广,主要传向莆田、福清、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及南洋诸地。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施厝人外出谋生,近年村委会曾统计,施厝村人口4600多,会使扁担拳的仅剩百余人,且年龄都在40岁以上;原先108式的扁担拳,只剩36式。为不让绝技断层,南埔镇政府及施厝村委会启动扁担拳保护工作,村里出资聘请10多位“高手”,免费教授武艺。学拳的人越来越多,最小的学徒只有 7岁,最大的80多岁,习武再次成了村里的一种风气,也组建起青少年扁担拳习武队,仅扁担拳研究会成员就将近130人。村中拳师 少有靠授艺糊口的,他们日常的职业五花八门,从商贩、渔民、农夫、建筑工……各行各业的均有,但闲暇时,外衣一扔,扁担棍一拎,一套扁担拳打将开来,照样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套路众多

  扁担拳所用扁担,木头要硬、韧。祖传的施厝扁担长6尺,一般与人齐眉,又称“齐眉棍”,木料要求是上好的红桷橧,无斜纹,对练打架时不易折断。如今,村里的许多扁担,都是从海南空运过来的,俗称“铁木”(音同)。

  施厝扁担拳无论身法、招式还是打法,都和少林剑经棍术非常相似,易守难攻,套路多种,如“三斧开天” 、“七步势”、“十四式”、“二十四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一百零八式”等,势势相承,兼枪带棍,拆练合一,讲究章法森严、沉稳紧凑、朴实简单实用,开阖之间蕴含精妙武理。劲力刚、猛、快、粘,技法灵活多变,临阵讲究虚实结合、以快制慢。

  如起手式:两手做抓棍式,双拳紧紧夹腰,收腹侧身。防守时一定要侧身,避免“门户”敞开。躯干 “收”得越紧越好,侧面只能留 7寸(约23.3厘米)以内的空间,而成年人正面胸部的宽度约在1尺2寸~1尺3寸(约40~43厘米),这样反击时,一转身就能产生空间上的优势。

  此外又如虎仔伸腰、披虎式、虎尾引……平行刺……顶角压……缠脚……

  扁担拳有单练,也有“合格”(即对练),还分为上卦法、下卦法两种,实战性非常强。要想学“合格”,须先学会“ 三十六式”才行。

蛇脱壳阵 

  蛇脱壳阵,流传于南安市丰州镇桃源村,是1种独特的民间武术组织,也是1种武术形态,是村落传统武术传承的重要形式。

  “南安蛇脱壳古阵法(南安市)”,2009年5月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沿革

  “蛇脱壳阵”发源于丰州桃源村,以氏家族为传承主体。

  唐末·傅实肇基桃源

  傅实(866—926年),字仲诚,行十一,唐末·河南光州固始县梓里村人,承从兄傅笋昭义军节度使之职。赵国公奉敕入镇八闽,举傅实为佐,僖宗授予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建州都押衙。广明元年(880年) ,傅实率军入闽,进兵泉州,逐骄横不法的泉州刺史、左厢虞侯李连唐僖宗敕赐傅实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受封后,傅实初建“尚书第”于泉州城东门外凤山南麓东湖之滨居之,为姓开闽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泉州水利·东湖》))

  光启元年(885年),王潮3兄弟率部入闽,攻取汀州、漳州。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大失民心,守备不修,要抵御王潮的队伍是不可能的。(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傅实宅第所处之地形势险要,扼泉城之口。时妙应禅师在泉州一带弘法,有意建寺,看中傅实所建“尚书第”,认为如若在此兴建禅院,可防挡北方南来之寇,使泉城免遭战乱。傅实慨然应允,舍第为护安院(后称“镇国东禅寺”、“东禅少林寺”),并捐户产充僧人斋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附1:东禅少林寺》)

  傅实偕夫人即带队伍退居南安,驻武荣桃源(古南安郡治,今南安丰州镇)之周井堡,卜地建“尚书第”于莲花峰背面莲花湖畔(即今桃源氏大宗祠),并加强防御。(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宗祠家庙·桃源氏大宗祠》)

  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王潮军进驻泉州,杀刺史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入福州,自称留后;不久陈岩死,继任福建观察使,乾宁元年(894年)判威武军节度使。

  建州、汀州节度使皆叛附王潮,独傅实不改旌旗衣号,并于周井尾建“唐王宫”(桃源宫),供奉唐太宗·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迟恭秦叔宝塑像,以示效忠,每早按仪朝拜,从未间断。元宵节亦按长安(唐时帝都)结灯仪式,点缀升平,与民同乐,祝圣天子万年,以答谢皇恩。(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桃源宫》、《泉州岁时记·元宵·南安桃源上元点灯》)

  乾宁三年(896年),唐室赐傅实银印青绶,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食邑千户”。后丰州 氏堂号因称“银青传芳”、“银青衍派”

  傅实王潮兄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王潮死后,王审知代兄为节度使,王审邽任泉州刺史,以傅实事迹上闻,疏请傅实协理军政。天复二年(902年),朝廷重申前诏令,敕傅实威武军节度使、建州都押衙、检校尚书光禄大夫,加赐男爵,食邑千户。

  傅实从此定居南安丰州,成为桃源氏开基始祖,有子8,蕃衍生息,蔚成大族。

  傅实武将出身,后裔始终保持尚武习性,创立了“桃源拳”

  明·傅应嘉创“蛇脱壳”阵法

  氏传至24世傅应嘉(1524-1567年),字德弼,号钟山,明·南安一都锦塘(今南安市霞美镇四甲村锦堂自然村)人。稍长从本乡武林先辈习少林棍法,又好读书,通兵法。嘉靖卅一年(1552年)中武举第2名 ,后授把总武职,升建宁行都司(驻金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应嘉》)

  傅应嘉曾协同俞大猷戚继光抗倭,转战江浙闽粤各省,前后历70余战,时与俞大猷戚继光并誉称 龙、虎、蛟龙”。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剿平海寇(也曾附倭)吴平后,擢指挥使。同年,傅应嘉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遭诬陷,隆庆元年(1567年)被罢职,羁押金门驻地,蒙冤自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俞大猷》)

  相传,抗倭过程中,傅应嘉俞大猷“独轮车”阵法基础上,融祖传“桃源拳”和南少林“太祖拳”为一体,创立“蛇脱壳阵法”,以应对倭寇纵深的疏散队形作战特点,克敌制胜。

  以氏家族为传承主体

  “蛇脱壳阵法 ”氏家族为传承主体,口传身受为传承形式,主要在桃源村传承和使用,世代相传。

  当时倭寇来患时,村民迅速集结,信手拈来兵器或农具,根据兵法要诀,予以打击。(参见泉州历史网 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

  现在,“蛇脱壳阵法”多在宗族祭祀、节日庆典等场域中上演,展现形式无甚差异。只是在宗族祭祀场域,更多凸显宗族历史文化记忆与象征;在节日庆典等场域,则展示文化魅力,愉悦身心。

  形态

  “蛇脱壳阵法”,是模仿长蛇脱壳动作,形成1种攻防两用阵法,阵法演练与武术对练交织溶合,颇有古代征战特征。

  演练时人数不限,采用2路纵队的队形,队员两两相对配置。演练过程中体现攻防特征,2列纵队逆向推进,按固定套路绕阵。队员依序不断交换对手,一个一个地过招,一节一节地行走,犹如“蛇脱壳”模型,环环相扣,阵法严谨,攻防有度,能针对不同敌对目标开展有力进攻。

  演练的拳法主要有“空拳”“傢俬拳”两大类,是在桃源氏世代传承的“桃源拳”基础上,融入的 泉州盛行的南少林拳如“太祖拳”等,套路多达百余套,刚柔相济,注重实战、实用,既承袭北少林北方人身材膘悍的刚烈拳法,又融和了“下南人”灵活机敏的步法,出手快、转门快,一招一式都不虚晃,招招致用,风格鲜明。其中,“空拳”包括“天罡”、“地煞”、“打角”、“四门走齐”、“观音坐莲”、“太子游”、“猛虎下山”、“如来游四门”、“双阳砂”、“双绥”、“四角柱”、“抠摇”、“清风”、“牛角草”、“五肚”、“双龙抢印”、“二拾拳”、“拾二拳”等32套。“傢俬拳”“三战”、“连战”、“角战”、“雌雄战”、“擒蹭” 5大套。

  阵法中对打时使用的器械称“傢俬”,有两类:一类是各种传统兵器,如锤、丈二槌、狮旗、藤牌、单刀、大刀、双刀、钩镰、双鞭、双锏、柳公拐、枪等;一类是信手拈来的家具、农具,如耙、斧头、雨伞、锄头、扁担、 板凳等。这些器械都有都有自己特殊的打法和套路,如锤就有20套,其他各项也最少有4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