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港(下) 围头湾。 围头湾 围头湾在泉州古港南端,又称围头澳,其四大支港为金井港、围头港、石井港、安海港。 围头港在最外,正临大海,西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是沿海南来北往船只必经之地。 沿海北岸上溯,为金井港、石井港,与东石港互为犄角。 石井港前海面平阔,流平无礁,北侧为沙滩带,南侧水深5—20米,到处有避风良坞。在木帆船的古代,一向为航海者乐于停泊。该港距厦门27浬、金门6浬,至台湾鹿港航程仅18小时。 再上为安海港,是泉州一重要内港,由此登岸到泉州郡城仅60里。沿岸各县民众由此登舟赴金门、厦门,或放洋海外,亦极方便。 围头港 围头港在泉州东南、围头湾口,古称围头澳,又称围头角。《晋江县志》载:围头是“外港要口,在县东南,距城130里,与金门之料罗洋相对峙。” 围头澳“正瞰大海,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早在宋代就已是海上交通要地。这和围头澳的特殊地理条件有关。每当风汛时,各处船只泊于此处避风甚多,是闽的重要避风港澳。 由于围头是个避风深水良港,经常受到海寇骚掠。《晋江县志》载:“(南宋)绍定五年,海寇王子清等泊舟围头澳,知州事真德秀遣队将王大寿防遏,猝与贼遇,大寿射死贼十余人……官军乘进,遂有沙陶之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真德秀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根据最先开垦围头的周氏族谱记载,宋末周绍基随幼主南下,留居此地垦荒。 《晋江县志》载:“明·洪武三十年徙陈嵩巡司于此,改今名。” 清末民国初,往返南洋诸地的华侨,所乘船只都要经过围头澳,泊船于此,再由小船把“番客”送上岸,所以在1932年即建围头码头,随后建塘东码头。以前晋江人到菲律宾,都搭围头码头的轮船到厦门。有了围头码头,台湾货物往来也经此地。 金井港 金井港在围头湾内,围头半岛的南端,隔海便是金门岛,自古以来是晋南地区商品集散地,贸易兴盛,港市繁荣。
石井港 石井港位于围头湾内侧,属南安市,地处南安最南端,东与晋江东石隔港相望,并与东石白沙澳东西夹峙而形成大盈港、安海港的海门,为泉州的海防要塞。 “铳城遗址(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安海港 安海港,古称“湾海”,又称安平港,位于围头湾内,属今晋江市,古属晋江县八都,在泉州城南20余公里濒海处, 是宋、元时代泉州海外交通的主要南港。 山川形势 安海扼晋江、南安两县的水陆要冲,依山临海,海湾曲折。港口有白沙、石井对峙成为海门,从围头湾入海门以后,海面开阔,水深,风浪小,岸弯流平,是个天然良港。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港》:“西南隅又有安海港,南安县境诸溪亦由此入于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安平镇山川》: “安平镇山川 在县治西南八都,上接温陵,下达漳、粤,西拒九溪、黄冈之险,南通金、厦、台、澎之舶。 其地势则自三峰毫光转东十里许,为六都熊山。迤逦至七都桐林、钱埔、曹店直至龙山寺,分为三支:东则由坑岬而贯于东洋,西则由型厝而达于西畴,中乃龙山,为安平入脉之脑。 由龙山南行,至北门埔,仍三分其派:东由后库而至海,以护于左;西由鳌头而之下坂坑,以护于右;中则自拱北亭突起永高山,转南而鳌美塔、世德里,以跨于海。 此安平内局之形势也。 以外局言之: 自曹店而东曰坩坂庵,前接以浦边,障安平之左臂。而由浦边南行,则有庄头萧,下至东石,以距海门之东。 自曹店而西,曰古田、后萧,接以曾埭,障安平之右臂。而由曾埭南行,则有朴兜、江崎至石井,以距海门之西。 其水道东则自古陵趋东南隅,入于海;西则由南安九溪达大瀛,入曾埭,而注于海,与东之水汇于石井江。 此安平外局之形势也。 采柯希九《安平纪略》。” 古名“湾海”、“弯海”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安海镇,府南二十里,古名‘弯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安海城,即石井镇。在八都,濒海,人烟辏集,古名‘湾海’。” 安海汉代称“湾海”、“弯海”,以其地处“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滨,海湾航道弯曲而名。 唐·开元六年(718年),晋江设县建制,湾海隶属晋江县。 唐时,来泉州的中外舶商主要集中在安海互市,安海港曾一度是泉州港的主港。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载:“唐·开元八年(720年),林銮舟至渤泥、台湾,引入蛮舟,恐被礁石,故造七星塔。”“唐·乾元间(758—759年),参军署在安海榷税。” 北宋·开宝易名为“安海” 入宋,泉州湾内的后诸港后来居上,而安海港依然见盛一时。宋初安海分有东、西新旧两集市。泉州设市舶司后,州官即到安海建津榷税,称“石井津”。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宋初始改‘弯’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舶至州,遣吏榷税于此,号‘石井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唐·安金藏之后连济居此,因易‘湾’为‘安’。宋为‘安海市’;东曰‘旧市’,西曰‘新市’。客舟自海到者,州遣吏榷税于此,号‘石井津’。”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安平鸿江澳》:“安平鸿江澳,在县治西南八都安平市。濒海潮汐,南由东石、石井直通金厦大海。虾蟹蛎房湿生甚盛。宋时客舟南来,州榷税于此,历代皆然。” 安金藏,安息国人后裔。唐·景云中(710—711年)任右武卫中郎将,玄宗即位后授右骁卫将军,爵代国公。《安平志·卷7·名宦政绩名臣传》载:安连济,其祖安金藏。安连济入宋为御干,北宋·开宝(968—975年)中徙居湾海,繁衍后代,将其地易名为“安海”。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开港 设市舶司 ,安海逐渐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始称安海市,并形成西、东的新市、旧市。《安海志·卷3》:“于宋全盛时,直街曲巷,无非贸易之店肆,约有千余座,盖四方射利者所必趋,随处成交,惟直街为最盛。” 当刺桐港鼎盛时,安海“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成为十分兴隆的刺桐“ 南港 ”。明《安海志》载:“宋、元于今,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 安海码头有一眼自然形成的石泉深井,井水清冽甘美 , 石井畔设立津卡,海泊至,泉州州官遣吏在此榷客舟税,号曰“石井津”(即海关“分关”),安海市即属石井津管辖, 称石井津安海市。今“石井津”遗址尚存。 南宋·建炎创石井镇 建炎四年(1130年)建石井镇。宋代在港区建镇,泉州仅安海一处,可见安海在泉州诸港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建炎四年,置石井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创石井镇,以迪功郎任之。” 安海设立石井镇,是安海建制之始。首任石井镇监是吏部郎朱松(韦斋,朱熹之父)。当时的石井镇并辖今晋江安海、南安石井两地,两镇所沿用的掌故是同一历史事件,即宋代朱松监税于石井镇,故有“石井津开双石井”之称。安海即称石井镇安海市。 由于朱熹曾随父至任所,青少年时代在泉州度过;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又“数临安海讲学,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后来朱熹之子朱在 还在安海主持营建颇具规模的石井书院,奉祀朱松、朱熹父子,因此,安海被称为“二朱过化”之地。泉州府文庙明伦堂旧有一联:“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朱在》、《泉州书院·石井书院》、《泉州寺庙·文庙·明伦堂》) 南宋·绍兴筑安平桥和土城 巨量货物的集散促进滨海陆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海港东畔的安海,当时还是从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半岛,陆路只有北面经曹店至五陵通州治的车马大道,与南北大官道的连接则专靠舟渡。那时,安平渡“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 ”,但“船交水中”,时有不测,“大为民患 ”。 为此,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建造竣工安平桥,横跨于安海、水头海湾,长达五华里,号称天下第一长石桥,成为晋南交通要冲。安平桥竣工后 31 年(南宋·淳熙九年, 1182年),又于安平桥北面约三华里建造镇安桥,与安平桥并列于同段海港。故又有“安平渡架两安平”之谓。 两座桥头,分别建有龙兴塔、瑞光塔(又称文明塔)。 桥梁的建设,即反映了安海在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同时又对安海港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 此外,安海还有两座祀奉海神的昭惠庙和天妃宫。这表明宋代安海海外贸易之盛。(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桥梁·安平桥、安平东桥》) 同时,安海还建土城以防海寇,这是安海建城之始。 清初·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绍兴二十六年,海寇奄至,镇官自镇西偏循东北筑土城,叠石为门备之。后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海寇奄至,镇官方玺筑土城,垒石为五门备之。” 宋·鸿塔水心亭渡头遗址 鸿塔水心亭渡头遗址,在安海镇鸿塔社区水心禅寺院内西侧,建于宋代,是安平港辉煌历史的明证。2013年2月列为晋江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鸿塔水心亭渡头由花岗岩石条堆砌而成,南北走向。现存有两段石台阶。第一段台阶由一个平台和11个踏步组成。第二段台阶由上下两个平台和6个踏步组成。两段台阶侧面均由花岗岩条石经凿制纵横相间砌制而成,设计合理。 元·置石井镇巡司 宋末元初,蒲寿庚大力经营后渚港,而宋、元时期安海又先后围筑西埭和东埭,用以围海造田,影响了港道通航,“造成客舟不通,税无从出,镇监遂废”,导致元代安海一度中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晋江县·石井镇巡检司》:“石井镇巡检司,在府城南八都安海市。元时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元置石井镇巡司于此。” 元末,泉州出现赛甫丁、阿迷里丁和那兀纳两次共10年的兵乱,对泉州的海外贸易造成极大的毁坏性影响,但对安海港的冲击不是很大。《安海志》说:“……时泉州为回回那兀纳所据,但出城南至海滨一带,又皆三峰陈酋所有。”可见由泉州城南至安海为地方武装势力控制,安海的监镇官因而废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亦思巴奚战乱》) 因战乱无法进入泉州湾港口的船只,转而来到安海。一向以海贸为生的安海商人,利用无政府的混乱局面,摆脱束缚,开展私商自由贸易,从而为明朝禁海环境中出现的安平商人,积累了贩海贸私的经验。 明·为安平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明为安平镇。” 明代,晋江安海与南安石井分别析出设镇,南安石井镇沿用“石井”为名,而晋江安海镇则改称“安平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80·古迹·泉州府·晋江县·石井镇巡检司》:“国朝·洪武二十年徙于同安之陈坑,故址犹存。”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徙巡司于同安县之东坑镇,(安平)仍为商民辏集处。” 明·嘉靖卅七~卅八年筑石城 柯实卿等邑绅士夫捐赀倡筑 明·嘉靖卅七年(1558年),安海柯实卿等邑绅士夫捐赀,报泉州知府熊汝达准,并亲自领导参与,晋江知县卢仲佃董役,始筑石城。嘉靖卅八年己未(1559年),城圮于雨,熊汝达又选幕吏董筑之,城复完。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 《泉州人名录·柯实卿、熊汝达、卢仲佃 》、《泉州邑卫所司城·安海城》) 清初·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以倭乱湫石拓城,周五里有奇,为门四,水关大小凡八,设官军戍守。亦曰安平镇。三十八年(1559 年),倭寇两攻安平;四十三(1564年),复自仙游来攻,皆不能陷。 ”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嘉靖三十六(“六”,府、县《志》作“七”)年(1557年),倭入寇,知府熊汝达檄(晋江)知县卢仲佃筑城。及半,贼猝至。邑绅柯实卿自造一百丈,又拆东洋桥石筑成之。周一千二十七丈(3284米),高一丈三尺(3.84米)。为门四,各有楼。窝舍二十八,水关八。岁遣千户或县佐防守,仍拨民兵二十名协守。林希元记。” 林希元《筑安平城记》 安平城筑成后,明·嘉靖卅八年(1559年)林希元作《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希元》)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收录林希元《记》文曰: “泉南之安平镇,民居万户。其地滨海,山川风气之所锺,文物衣冠之所都,不特财宝金帛之所聚而已也。 自倭奴入寇,识者有破斧(“破斧”:诗《豳风》篇名,此处作遭受战争破坏之意)之虑。戊午岁(嘉靖卅七年,1558年),士夫各捐赀,告于郡侯北潭 熊公(熊汝达),以城请。公曰:‘是城不可缓也。’乃自以为功,以晋江卢尹(卢仲佃)董其役。功未就而寇至,生民之糜烂,庐舍之灰烬者,不堪举目。寇退。公曰:‘信哉!城不可以已也。’乃督成厥功。功成,又选武臣之能者戍之。 已而寇复至,吾人提兵凭城以守,遂尸贼于城下者凡数百。贼大创,由是来往泉地者无敢近城,民恃为金汤之固。 己未岁(嘉靖卅八年,1559年),城复圮于雨。公(熊汝达)又选幕吏董筑之,城复完。士民感公之功,以‘海天保障’命题,各为文致赠。或诗、或歌、或颂、或词赋,体制不一,要皆以颂公之德于无穷云尔。”
明·隆庆增建东北二敌楼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明)隆庆元年(1567年),知府万庆增建东北二敌楼。吴德宪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万庆》)
明·万历建县丞署以通判驻镇 泉州府督粮通判驻镇 明·万历卅三年(1605年)正月,朝廷决定移泉州府管粮通判于安海堡。万历卅四年(1606年),于石井书院西建安平驻镇馆(又作“县丞署”)。万历卅五年(1607年),迁泉州府督粮通判驻镇,负责安海城防及处理晋南近安海数都的词讼。(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石井书院》)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405》载:“[万历卅三年(1605年),正月]移福建泉州府管粮通判于安海堡,兼督该镇捕务,铸给关防,曰驻镇安海堡关防。”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4 ·规制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徙本府督粮馆分镇安平,曰驻镇馆,设正堂……吏房如例。”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移府通判驻此,为滨海要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县丞署》:“县丞署:原在县治东。隆庆《府志》:‘宋时有亭。绍兴五年(1135年),丞闾邱次将母在官,因旧亭新之,名燕寿。今移驻安海。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署(县丞署)于安平石井书院西,以督粮通判厅驻镇。’”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督粮厅通判驻镇。” 黄凤翔《安海新设驻镇馆记》碑 明万历卅六年(1608年),在驻镇馆立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撰文的《安海新设驻镇馆记》碑,为与黄汝良撰立的同名碑刻(见下)区别,又称《泉州府督粮驻镇安平题名记》;后移于“朱子祠”。其碑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县丞署》有收录,但文字有所精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黄汝良》) 碑高300厘米、宽120厘米、厚26厘米。碑首刻“安海新设驻镇馆记”,篆书横排,字径17厘米;碑文楷书,竖排19行,字径4厘米。记安海设驻镇馆经过,并对驻安海通判殷光彦创设题名碑以劝励后来者廉政爱民表示赞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殷光彦》) 据《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5)所载,碑文全文如下: “安海新设驻镇馆记 郡别驾之驻镇安平也,盖请自两台,仰奉谕旨,始于万历丙午(万历卅四年,1606年)云。 安平滨海而城,屹然称吾郡巨镇。西有徽国朱文公祠,是先哲过化之地也,故其诗书弦诵、材贤文物,几与郡城垺(《县志》作“埒”,相等)。乃至帆海之艨艟,积著之阛阓,货贿丛集,生齿繁夥,他镇莫敢跂(踮起脚尖)而窥(“相比”之意)焉。 【按:朱文公祠:原称二朱先生祠,祀朱熹及其父朱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朱松》】 曩嘉靖之季,岛夷内讧,眈眈(《县志》作“躭躭”)梯棚(梯,云梯;棚,帐篷。均为攻城之具)者数矣。其士民率为捍御,宵烽昼柝(柝,打更用的“梆子”),迄用无他虞(虞:贻误)。顷岁,东藩(《县志》作“更藩”)失守,海陬震动,当事者豫(通“预”)为衣衤如(“衤如”合一字。《县志》作“侞”。旧絮、破布,用以堵塞渗漏)戒,初宿以戎兵,已乃董以郡幕,皆于士民弗便。 【按:东藩失守:指万历廿四年(1596年)日本平吉秀率兵侵入朝鲜事。】 已又议建邑治,不果。乃疏请(《县志》作“请疏”)于朝,特葺公署,以郡别驾往临之。时郡方阙守,别驾汪公摄篆事(摄篆事:掌印,指代理职位),旋入觐阙下(进京朝见皇帝)。当受事之日,遥为控制已耳。 今别驾新安殷公,故名卿胄(往日著名大臣的后裔),由比部郎来莅是郡。甫履任,即驱车抵安平,周视其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堞署宇,慨然兴怀曰:‘兹署之设奚为者?藉(假如)令高据(《县志》作“居”)郡邸,雍容讽议,举明旨而弁髦(弁髦,喻无用之物)之,将为官守何? ’ 爰乃携图籍,挈案牍,即安平公署,昕(拂晓)夕与居,所为董民正俗,剖断争讼,钤束卒伍,皆如振裘揭领(喻抓住要领),游刃中綮(结合的部分),士民咸德而颂之。听政余暇,则捐棒召工砻石,勒题名碑于堂左,以待来者,而属记于不佞。 盖唐·元次山(元结字次山,唐文学家)刺道州,作厅堂记,上下百余年间,所博询耆旧,追溯良牧,惟徐履道、于廙,诸以贪猥、惛弱蒙讥贬者不胜数也。而吕温谓其章善不党,指恶非诬,直举胸臆,足昭鉴戒。嗟乎,可畏哉! 今夫闻誉则喜,闻毁则怒;见善若企(企及),见不善若浼(沾污、污染),非为名计也乎?古人有云:求士于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顾有逃之而我随(好名声想避也避不开),有盖之而弥章(坏名声想掩盖也掩盖不了),讵可以见见闻闻、巧匿剽取也?大都里语巷议,犹之飘风过耳,传响须臾;即青史美刺,历世不泯,匪案籍繙(翻)阅,未易竟(根究)也。 兹石也,勒在堂上,昭然众睹,吏曹走卒胥目击腹存之,相与指而评曰:‘某也良,某也无良。’口耳邮传,月旦相续,它日有如元次山者,得熟数而称讥之,其可畏乃甚于青史,志士不为悚然惧乎?是公所以勒记垂后之意也。 【月旦:后汉许劭与其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臧否乡党人物,每月总变换品题人物。后称品评人物称“月旦”。】 赐进士及第、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吏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郡人黄凤翔撰文。 汪炬、殷光彦、徐学闵、陈宾、胡公胄、闻人宗望、汪九雒……(此为历任驻镇官名录)” 黄汝良《安海新设驻镇馆记》碑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应第二任驻镇官殷光彦所请,礼部侍郎黄汝良撰文,第四任驻镇官陈宾刻石,在驻镇馆立《安海新设驻镇馆记》碑;后该碑移于“朱子祠”。其碑文清·道光《晋江县志·卷 13·公署志·县丞署》收录部分内容,文字有精简;并按:“此《记》系黄汝良撰。现碑犹存。旧《志》作苏琰,非。通判殷光彦立题名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汝良》) 碑高298厘米、宽115厘米。碑首刻“安海新设驻镇馆记”,篆书横排,字径15厘米;碑文楷书,竖排27行,字径3厘米。述晋江县令顾士琦倡议,侍御史方元彦赞同,在安海设驻镇馆专官。其目的为捍卫海疆,管理民事,勉励守镇官注意为民休养生息,防灾御寇。 现据《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5)所载 ,碑文全文如下: “安海新设驻镇馆记 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庶吉士、东宫讲读官、纂修起居正史、管理诰敕清黄、前两京国子监祭酒、司业、掌左庀春坊事、江夏黄汝良撰文。 赐同进士出身、奉政大夫、云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佥事、前湖广道监察御史、南京太仆寺丞、武陵龚云致篆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龚云致》) 赐同进士出身、承德郎、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济阳蔡彭(晋江人)书丹 高皇帝(朱元璋)疆理宇内,海邦尤详,天下既定,屡命重臣经画。其在闽则江夏侯德兴(周德兴)、南雄侯庸(赵庸),后先设屯堡十有六(筑城十六处,置巡司四十五处),悉藉渔户商人资防御焉。 列圣以来,益谨绸缪。泉(泉州)、漳(漳州)、兴(兴化)、福(福州)之间,时增式廓(“式廓”意“城郭规模”)。若竹崎、云霄、海澄诸处,大者为邑,小者为镇,犬牙错(城镇犬牙交错)而虎落周(虎落: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竹篱。周:防御周全),良以巨浸(巨浸:大海)浩淼,风颿(同“帆”)飘忽,不备不虞,易启戎心,盖庙漠(庙谟:朝廷的谋划)宏远矣。 安海距泉郡五十里而遥,其地北阻府会,南控漳(漳州)、潮(潮州),乘风破浪,诸岛夷仅在襟带间。承平日久,生聚渐繁,室家鳞次, 阛阓(阛:市区的墙;阓:市区的门。古时市道在墙与门之间,通称市区为“阛阓”)栉比,肩摩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借指车轮或车)击,骈骈阗阗(“罗布、连续”貌),昔村落而今粤区(粤区:犹言腹地)矣。 物力既盛,巧故萌生,曩时奸民往逞阑出(逞,肆行;阑,擅自闯入。“往逞阑出” :随便出人),交关岛夷,输我虚实。自洋禁开,互市之舶往来如织,我以彼为外□,彼以我为兀(语助词)脔(切成块的肉),视耽耽涎垂,何所不有,昔内地而今夷庚(“夷庚”原意为平坦大道 ;然此“夷”指外国人,“夷庚”指外国人往来的道路 )矣。夫嘉靖(1522—1566年)之季,倭讧突发,磨牙吮血,万室为墟。当事者乃始料民醵赀,筑为城堡,保聚捍御,民用(用:因此,由此)稍有宁志。 其后夷氛既熄,经久虑疏,间镇以武弁,桑梓纨绔(纨绔:称贵家子弟)视听既玩,事权复轻;不则委之幕僚,□□之吏,卑琐闒褥(地位卑微,品格卑鄙),徒规浚削,无事如蚁慕 羶(同“膻”),有事如履遗迹(跑得不见踪影),非惟无益,又滋害焉。何则?城非公制(公制:国家建制),不领于职方(没有委派官员);守无专官,罔虑于民社。居平犹或探丸无忌,捍鼓时鸣;一旦有儆,其下剪为寇仇者几何!夫时至则事起,以高皇帝加强海邦推之,讵(岂)于今日不为之所哉? 于时,堡之缙绅父老走控上官,召使者下其牍,或言置邑,或言设镇。 邑侯顾公议曰:‘安海置邑,如海澄,诚便,然必割晋(晋江)、南(南安)、同(同安)之界,版籍既定,纷更(纷更:不停变动)为难;又必设官,必建学,必多创公署,必措处舆台,一切廪禄经费,猝未易办。宜略仿云霄、竹崎故事,建设分府,即以见在府倅(倅:副职)一员管之,无增官之扰,有保障之安,计无便此者。’ 监司上其议,直指方公深韪(韪:是,对)之,为请于朝,给印章,文曰‘驻镇安海’,用示专守。 堡人闻命,欢欣鼓舞,输将泉布(泉布:钱币的古称),奔走恐后。乃始揆日蠲吉,饬材庀工,即城之西北而建署。为统以周垣,拱以重门,有堂有皇,有寝有房,宾馆廨舍,罔不毕备。盖不烦官帑一钱,而隆栋巍然矣。经始于别驾汪公,殷公继之,趋事益敏;起丙午(万历卅四年,1606年)四月,越戊申(万历卅六年,1608年)四月落成。 殷公干旄(干旄:以耗牛尾饰旗杆,竖于车后以为威仪)自郡来驻,乃属余记之。余因是有感于谋始之难也,谋而臧(臧:美),后且以为福;始弗臧,后且以为厉阶(厉阶:祸端)。故曰:‘民难与虑始,可与乐成。’必乐成之无憾,斯谋始之允臧。《易》言:‘作事谋始,盖难之也。’ 自安海有城,何日不议守官,然且□如道傍舍(道傍舍:筑室道旁,众说纷纭,办不成事)。微方公坚决于上,顾公调停于下,百年之计,未有定也。前人议之数十载而不足,二公定之一旦而有余。夫岂不惟劳民伤财之为兢兢,要以利择其大,害权其细,目前之偷安,孰与百世之宁谧,参酌剂量,绩乃可底,斯不亦虑始之善物哉。 抑今有过计为圣人瞻□百里,小人见在眉睫,□寒暑雨,民犹怨咨,有如保障之效未究,□□之美□盈,不以为福始,且以为厉阶,而始事之初心谬矣。汪公□询惠和,殷公□异明练。□□岂□□□子建侯□昧,众志咸孚。继今来镇兹土者,尚克念张官(张官:设置官职)所以为民,民之设官亦以自为。勿谓地远而怙(怙:依靠,凭恃)官势,勿谓俗朴而 狃(狃:贪)民弱。平居则休养生息,有故则御灾□□,□吾圉(圉:边疆)以蔽泉城,以仰体高皇帝 轸 念海邦至意,使乐成之戴永坚,斯虑始之功益著,即方、顾二公与江夏、南雄□□□可也。《诗》不云乎:‘訏谟(訏:大;谟,谋略)定命,远犹辰(辰:按时)告。’□用赞谋始者。又曰:‘不解(解:怠惰,松懈)于位,民之攸墍(墍:休息)。’敢用□后来者。 方公名元彦,歙县人,丙戌(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 顾公名士琦,太仓州人,戊戌(万历廿六年,1598年)进士,今为给事中。 汪公名山巨(“山巨”合一字),富川人,由举人。 殷公名光彦,歙县人,由官生。 若效劳诸员则碑阴具矣。 皇明万历戊□清和吉旦驻镇通判楚□陈宾立 镇□□陈高捷书 蔡国维……” 明·万历议割晋、南、同三邑地置安平县不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明·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议割晋、南、同三邑地置安平县,不果。” 安海港的复振 明朝严厉的海禁,造成全国范围包括泉州港海外贸易普遍萎缩,但是海禁虽是严厉,但禁之不绝,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邱浚《大学衍文补》:“虽律有明禁,但利之所在,民不畏死。民犯法而罪之,罪之又有犯者。”泉州的海外贸易因此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在这场激烈冲突中,以泉州港的重要支港安海港为基地的贩海贸私活动,也就是走私贸易,却日见繁盛。安海港逐渐发展成为闽南一带民间走私贸易的重要据点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明·安海港的崛起》) 明·泉州儒士李光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景璧集·卷4》载:“吾温陵(泉州)里中家弦户诵,人喜儒不矜贾,安平市(安海)独矜贾,逐什一趋利。然亦不倚市门,丈夫子生及已牟,往往废著鬻财,贾行遍郡国,北贾燕,南贾吴,东贾粤,西贾巴蜀,或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绝夷之墟。近者岁一归,远者数岁始归,过邑不入门,以异域为家。壶以内之政,妇人秉之。此其俗之大概也。” 明·泉州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镜山全集·卷52》亦云:“安平一镇……濒于海上,人户且十余万,诗书冠绅一大邑。其民啬,力耕织,多服贾两京都、齐、汴、吴、越、岭以外,航海贸诸夷,致其财力,相生泉一郡人。” 何乔远《秋日安平八咏(录二首)》:(一)“西桥五里海门遥,小阁观音压岸腰。陡见莲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二)“寥氏为钱礼上苍,何如大宛面如王。南风一片孤帆入,帛布人夸欲斗量。”注:大宛面如王:指大宛银币。帛布:钱币。 贩海通蕃的走私商人之所以选择了安海港,原因有二。 其一,安海港内外有多处深湾僻澳,可供私贸船只隐蔽,且靠外海,一有风吹草动,可急驶外洋躲避。胡宗宪《筹海图篇》中说:“泉州安海,向虽通蕃,犹有避忌。迩来蕃舶联翩而至,地近装卸,货物皆有所依。”黄堪《海患呈》中说,有日本船到安海, “各处逐利商民云集于市,本处无知小民,亦乘风窃出酒肉柴米,络绎海门,遂成市肆。” 其二,明代的安平商人,有丰富的贩海贸私的经验,他们不仅能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绝域之地,而且行遍郡国,贩运于江河湖泊之间。“富者挟财本,置绵葛、胡椒、术香、象牙、明珠、翡翠等物,以往两京、苏杭、临情、川陕、江广等地变卖,仍置其地所出之丝绵、锦绮、毡布、靴袜等物以归。”安平商人的这种经商形式,把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联系起来。 安海港的安平商人数量很多。李光缙《景璧集》中说:“安平之俗好贾,自吕宋交易路通,浮大海争利,十家而九。” 李光缙《景璧集·卷3》说,有个著名的私商名 李寓西,“徙南澳与夷人市,能夷语,收息倍于他氏,为中贾。吕宋澳开……遂身之大海外而趋利,其后安平(人)效之,为上贾。” 明朝末年,以安海人郑芝龙为首的郑氏海商集团的出现,标志着安海港贩海贸私活动发展到极盛时期。由于 郑 氏集团的崛起,安海港作为其后方基地而得以发展。 郑芝龙时曾对安海城进行修整,并兴建一批仓库。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4》载,为方便出入,郑芝龙还“开通海道,海梢直通卧内,可泊船,竟达海。” 杨绪贤《郑芝龙与荷兰之关系》(《台湾郑成功 研究论文集》)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郑芝龙“将在广东、澳门之织工一百五十家族召回安海城外,使就所业。” 对于安平商人,郑芝龙都给予优惠和保护。《安海志·卷12》:“安平商人,或乞其符令,或借其庇护,乃得畅行海上而无阻。” 遂使安海港成为“私商贸海之口岸”。 当时,安海极度繁荣。江日升《台湾外纪·卷4》:“城外市镇繁华,贸易丛集,不亚于省城。”《安海志·卷36》引诗云:“桥店初投南北客,港湾未断往来舟!”正是明代安海港的写照。 明代的安平商人 安平商人既从事国内贸易又从事海外贸易。安平商人行商区域广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乃至西南夷地,海外则泛东西洋。他们“贸海则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至”,有的且能夷言。 安平商人从事海外贸易以吕宋(今菲律宾)贸易居首位。“安平之俗好行贾,自吕宋交易之路通,浮大海趋利,十家而九。”如李寓西、陈斗岩,首航吕宋,获巨利归。颜嘉冕先后到顺塔洋(今印尼爪哇西部)和旧港一带经商,陈士勋商于咬留吧(今印尼雅加达)而卒。郑金沙,少经商仰光大埠。柯叔均,由宁波往文莱生理。据日本的《长崎荷兰商馆日记》记载,安海商船经常出没于长崎港,如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6月26日、7月1日、7月4日,就有安平海商的3艘货船开到长崎,他们输出的货物是从海外采购的胡椒、木香、象牙、明珠、翡翠及吉贝、丝、锦、绮、荔枝等。 安平不同层次的人物可以通过从事小型商业贸易逐步向中型、大型的商业贸易趋近,从而使安海出现小贾、中贾、大贾的名堂。明·李光缙《景璧集·卷14》曾描述一例:“处士(陈斗岩)甫垂髻,避难入安平市,市人亡知之者。颜君道谋睹其状貌,大奇之,遂许以季女……多挚金钱财帛以界之,处士借以运筹鼓策……处士其初斗智,最后争时,行财币或如流水,若猛兽鸷鸟之发,人虽与共用事,终不如之矣。故人或折阅,而处士收息反倍之。处士行贾,北走齐、吴,南走粤。吕宋洋开,鬻财吕宋,转贩所致,人多重之,倚所祭酒,竟以致富……” 安平商人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从海外采购的胡椒、木香、象牙、明珠、翡翠以及吉贝、苎、丝、锦、绮、荔枝、龙眼、柑等。 对安平商人,傅衣凌在《傅衣凌治史五十年》(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中评价说:“安平一镇在明代经济史上,实居于特殊地位……明代的对外贸易,首先是由福建商人(其中安平商人有一定比重)和徽州商人共同开创,再有广东等地商人参加。” 明、清安平商人有几个特点: 第一,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欧洲中古后期的商人,以冒险远征为目的,有开辟新天地的宏愿,安平商人则刚刚相反,以收为主,这是中外海商性格的不同点。” 第二,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中国商人有与官僚勾结的一面,也有不勾结的另一面。这个不勾结,固能摆脱封建特权的纠缠,然他们没有政治上的凭借,每易起落无常,不似徽、苏、山、陕大贾之以盐筴为本业,有某些政治奥援,故仍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维持其地位于不坠。” 第三,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安平商人虽善服贾……他们还是农贾兼业,以农为本,就是说,中国的商人资本始终没有脱离土地权力的羁縻。” 曾泉公就是“用本守末”的典型。他“自垂髫时,业已从兄伯贾闽广间,其后转赀荆湘,从业吴越,北极燕越,海岱之墟,足亡不遍。而珠玑、犀象、香药、丝、果布之凑,盖不数年,而公成大贾矣。公为贾用本守末,以文持武,智能权变,勇能决断,仁能取予,疆能有所守,乃其倾赀延士,设财役贫,盖有儒侠之风焉。” 第四,贾儒兼营,从儒入贾。“孺人”、“处士”等社会阶层的人士均可能从商。如上述处士陈斗岩。又如赠公“伟姿观,善心计,初治邹鲁家言,后乃弃去行贾”,杨乔“安平人,十岁通经史大义,会父及伯兄继殁,仲兄遭宿疾,不任治生,乃辍儒之贾”,“陈洁家贫,弃儒就贾”等。 第五,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安平商人与乡族势力关系的密切,这亦造成安平商人身上所具有脆弱的性格。”但同时,也形成了安平商人的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他们或捐资修路造桥,或赈济孤独鳏寡,或倡建堂庙,或置祀田、塾田等。 安平人经商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是善于运用智力经商。如赠公“伟姿观,善心计”,曾友泉“倾赀延士,设财役贫,善有儒侠之风”,李寓西“贾先敏也,知福智也”。运用智力经商,是决定能否致富的关键。“大都贾之为道,春贳贷郡国,可以览胜;其争时斗智,可以获嬴”。 二是临财有信,拾金不昧。为商之道,讲求信用,取信于人,拾金不昧,诸商敬重。如王瑞“所挟赀最下,能和煦袭人,临财有信,人爱而重之”。伍荣辰贾于粤,有客遗百金于其寓,越数日捡得,呼还之。其人愿刈半以谢,却之,自是诸商益加敬重。 清·顺治改称“安海镇”及战乱、迁界、毁镇 至清,“安平镇”又 改称“安海镇”。 清初,安海是郑、清交兵之区。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兵陷福州,十一月,郑芝龙 由洪承畴引荐,北上福州降清。随后,清军步骑突入安平,大肆烧杀抢掠,数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安海港毁于一旦,其兴旺的局面宣告结束。 清朝建立后,继续推行海禁。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切断沿海百姓与郑成功集团的联系,清廷下令“迁界”,凡距海三十里以内的村庄、田宅、船只一律毁弃,“片板不许下水,粒半不许越疆”,制造了一条沿海无人地带,严重推残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清初迁界》) 由于战乱的破坏和清王朝的禁海、迁界,安海不少建设被夷为平地,海港一度被关闭二十年之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 清·康熙复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康熙十九年(1680年),海氛荡平。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复界。以龟湖浦边巡检司带管,又移古陵把总驻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县丞署》采柯希元《安平纪略》曰:“国朝·康熙甲子( 康熙廿三年,1684年)复界,以龟湖浦边巡检司带管(安海)。后移兴化同知为西仓同知,兼管石狮、安海。于是仍(安海)旧地建署,为同知巡驻之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沿海“复界”,时安海夷废将近30年。明威将军、晋江衙口人施秉奉命坐镇安海。施秉进驻后,督令兵士开辟荒滩,按旧镇格局,草建简易民房店屋600多间,为归来无家的安海迁民提供暂时栖身之所,“以赁民居,收四季税”,安海复苏。其后几经扩建和改建,总数达800多间。这些房屋后来成为施氏私人产业。 清·雍正至乾隆驻镇机构 “复界”后,外洋大船时舶安海。雍正七年(1729年),清王朝才在安海设户部税馆以榷税,名曰“鸿江澳”。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0·关隘志·安平鸿江澳》:“国朝·康熙年间,外洋大航时泊于此。靖海侯施琅克复金、厦、台、澎,奏设户部税馆,在安海关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9·城池志·安海城》: “雍正七年(1729年),仍以泉州粮捕通判驻镇,总督高其倬请添设守备一员。 至(雍正)十年(1732年),始设都司协防。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 ,移通判于马家巷。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石狮县丞移驻安平,今仍其旧。”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3·公署志·县丞署》采柯希元《安平纪略》曰: “雍正七年(1729年),乃以泉州通判驻镇安海,与西仓同知分管,相离三十里。 乾隆四年(1739年),(安海)议设县治,不果。 三十一年(1766年),移西仓同知于鹿港,又移安海通判于同安。始以晋江贴堂县丞,移驻石狮,带管安海。 三十三年(1768年),议请(安海)复通判。 三十五年(1770年),总督苏□□乃以石狮县丞移驻安海通判署。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县丞黄大杰重修(安海“县丞署”)。” 清代后期 清代后期,安海开始设立行郊,又有带有买办性质的香港郊代销洋货,并开始用电报以通行情,于是安海出现了洋货充斥市场畸形发展的繁荣。 到了厦门辟为商埠之后,安海成为厦门的主要转口港之一。随后又有小火轮通航于安、厦之间,安海又出现新的繁荣。 廖仲恺词两首 民主革命时期著名政治家、国民党左派廖仲恺(1877—1925年),于1920年受孙中山命往闽南召陈炯明回粤讨伐桂系军阀时,曾途经泉州、安海,作词两首: 一是《黄金缕·抵安海感赋》: “五里长桥横断浦。不度还乡,只度离乡去。剩得山花怜少妇,上来椎髻围如故。 冉冉斜阳原上暮。罂粟凄迷,道是黄金缕。彩旆红旗招展处,几人涕泪悲禾黍。” 〖注〗五里长桥:安海与南安水头间的安平桥,长达五里,俗称五里桥。浦:河流人海的地区。怜:爱。如故:一如既往。罂粟:当时闽南农村多种植之。旆:旗子上镶的边,泛指旌旗。 彩旆红旗: 军阀的各色旗号和革命的红旗。悲禾黍:语出《诗经·黍离》,比喻有国家民族衰亡之痛。 二是《青玉案·泉州道中纪见》: “西风画角悲征戍,人意也消何处?一卧沧江惊岁暮。归帆数尽,曰归还未,又上泉州路。 〖注〗画角:古乐器,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之,以警晨昏。西风:秋风。沧江:泛指滨水之地。骑鹤缠腰:典出《商芸小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冬青:常绿乔木,经冬犹青。乌:乌鸦,泛指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