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衮

【初名炳朱,字石庵宗麟,号肇盛,晚号孝思潘湖叟,谥“文僖”,
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

  身世。
  就学。
  明·崇祯十二年进士。
  崇祯十三年授建昌府司理。
  补监察御史巡按广西

    ——崇祯十六年擢监察御史巡抚广西。
    ——弃官隐读起凤山。
    ——崇祯十七年归里。

  清•顺治出仕,累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累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

    ——康熙元年迁兵部右侍郎。
    ——康熙五年晋兵部左侍郎。
    ——康熙六年五月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
    ——康熙八年五月密助康熙帝逮顾命大臣鳌拜。
    ——康熙八年夏奉诏清刑狱。

  入阁
    ——康熙九年十月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十二年率军经略抵御参与“三藩叛乱”的耿精忠等部。
    ——康熙廿年力赞用兵台湾。

  康熙卅九年四月致仕回籍。
  卒

    ——康熙四十六年五月卒于家。
    ——眷属。

  著述。
  评价。

  黄锡衮(1621年—1707年),初名炳朱,字石庵宗麟,号肇盛,晚号孝思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湖口人,祖籍福建莆田县;明·天启元年(1621年)生。府第尚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分述·相府》)

  黄锡衮自撰《潘湖氏家传》、清·乾隆《泉州府志》、道光《晋江县志》有载。

  清•李光地为撰《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公墓志铭》(简称《潘湖叟?公墓志铭》)。

  首曰:

  “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
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
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黄志美富鸿基》)

  款曰:“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

身世

  黄锡衮属糊口尚德天伦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12世孙。

  曾祖金湖黄守魁滨南),祖兆昌魁南),父振宇明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守魁》)

  黄锡衮《潘湖氏家传•总序》曰:

  “潘湖去郡城十里许,东依吟啸,西倚大桥,夹九十九溪之水,舟驶波浅;北有一山,连蜷如狮,谓之狮山。欧阳先祖聚于欧岭欧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欧厝,后渐随湖畔南移。

  吾初祖处士公,宋未元初由莆阳黄石之金墩经安平而来,徙潘湖苦梨坑黄厝。明·洪武二年(1369年),即移至欧厝,遂继外祖之业也。

  自唐·观察常衮倡学吾乡,欧阳詹首应其选,贤哲延生,代不乏人,先圣之泽,历久无躬,后之学者,举业其中,实无负于潘湖邹鲁之乡望耶!(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祖上崇儒重道,教养并举,农耕课教,大有行周欧阳詹行周仁颖师儒之风,办塾馆修书院,不减金粟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犯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征役追迫,曾祖守魁公从父母与伯叔日休日习同迁白鹤山麓,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占晴课雨,望杏瞻蒲。曾祖以武科登贤书,又殉于外,虽欲祭祀,然况有谱中失志,后世难免有无数典忘之讥。

  兆昌,千户世袭,孝行甚嘉,诚能无改父之志,积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艰角喁喁,然与欧湖口(简曰“糊口”)房族人为伍,邻里爱重者。

  于是天以善报,父振宇自白鹤山归籍,祖上玉桂丹青,探花荣也;众谓祖德余香之传耳。与族人汶汶交游,绝无间言,长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乡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预知其能,克昌厥后矣。

  祖虽力农,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学,敬课诸子孙,而勤学敦书,朝夕端笃,早暮弗遑,壮志弥坚,老不倦宜乎。寿亭遐龄年钓渭,诗曰:‘俾尔昌而炽,学能寿而富,’有如斯夫也。无奈寓居南安白叶,地薄人稀,子孙三代单丁过世,皆南安产也。遂以南安之‘南’为祖之名(即滨南魁南明南记之。然曾祖守魁武出白鹤,乡人鲜晓。潘湖世有所谓华庑高官者,乃光升凤翔守魁三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光升黄凤翔》)

  曾祖滨南公出金湖,寄居白鹤发愤敦书,武进一甲探花,鹤立鸡群;祖父魁南公千户世袭,嗣父明南公旋自返乡至余。

  余稍长,即入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后出家复拜于梨洲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皇恩在上,厚赐于余,余幸以报国也。嗣是胞弟明衮年幼多病乎,得神医幸而存也;次弟命衮则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见耳,然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金湖源深流远矣,彻府安石,祖、子、孙三世皆进士,而天麟公七、八、九世裔孙光升凤翔守魁,文武巍科,蝉联三桂,显于皇明。今家馨传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奋,日孝于行,以光大先祖之遗规,志所欲酬,郁为虹绯,缵缨辈出,达之家扉。

  吾祖潘湖之,出自三山(福州)、莆阳(莆田)金墩望族,乃平海军佥判府公派下,《谱》创自中外有声刑部尚书大宗伯光升公。余栖息之暇,纂辑天麟下派诸裔,搜罗故实续成焉,谋兹族人,将锲以示后,而属十二世孙锡衮顿首拜撰《序》其端。”

  《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泉州府•黄锡衮(上海图书馆馆藏古籍明•崇祯刻本):黄锡衮石庵。曾祖一达,祖,父□升。‘诗’二房,乙丑年四月二十一日生,晋江县人。”

  清·李光地潘湖叟?公墓志铭》: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公十二世孙也。”

  “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配霞美油园陈氏
魁南,配紫峰
陈琛号“紫峰”)曾孙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琛》)
明南,妣公以任妹。
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

  湖口房黄锡衮直系:

  1世[湖口房(俗称糊口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宋教授黄近次子)。

  2世:黄仕龙

  3世:黄福(字均玉)。

  4世:黄长逊

  5世:黄真赐

  6世:黄尚德

  7世:黄天伦

  8世:黄日章

  9世:黄守魁一鲁滨南)。

  10世:黄兆昌魁南)。

  11世:黄振宇明南)。

  12世:黄锡衮:又名炳朱,系江夏军城金墩氏贤裔,即北宋•兴化军城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宰相黄中庸第18世孙、南宋•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使副都统赠太师谥清惠黄府第15世孙。

就学

  黄锡衮7岁能诗,日诵千言。早岁母以俪授以书,辄念不忘;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

  稍长就学于泉州郡城南潘湖糊口乡塾(“仁颖书院”)(其祖父黄魁南是“仁颖书院”山长),受知于房师汤晴岭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也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院”,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后离家拜教于梨洲黄宗羲)。【按:黄宗羲,字太冲太初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余姚(今属浙江)人。创“南雷学派”。】

  20岁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清·李光地潘湖叟?公墓志铭》:“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

明·崇祯十二年进士

  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黄锡衮19岁,乡试中式第40名,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志美》)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20岁,会试249名,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殿试三甲第15名同进士出身。(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潜夫》)

   《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泉州府•黄锡衮(上海图书馆馆藏古籍明•崇祯刻本):“己卯四十名,会试二百四十九名,三甲十五名。”

  清·李光地潘湖叟?公墓志铭》:“明•崇祯庚辰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明》:“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黄锡衮。”

崇祯十三年授建昌府司理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进士后,黄锡衮初观政都察院(实习),当年授建昌司理(推官)。期间历监太平桥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兼差江西乡试考官,寻兼摄泸溪县篆。

  《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泉州府•黄锡衮(上海图书馆馆藏古籍明•崇祯刻本):“都察院观政,授建昌府推官。”

  清•同治《建昌府志•秩官志•卷6•黄锡衮》:

  黄锡衮,号石庵,晋江进士。

  崇祯十三年司理建昌,以清介见称,平反讼狱,民以不冤。

  监太平桥税,正供外一无所取,商贾便之。

  摄泸溪,火耗羡米悉革去,行取补御史。

  南城、泸溪各建祠祀之。”

  清•同治《泸溪县志•卷6•泸溪知县》黄锡衮,字石庵,福建晋江进士,崇祯十三年署任。”

  清•同治《泸溪县志•卷7•宦业•黄锡衮

  “黄锡衮,字石庵,福建晋江进士,崇祯十三年为建昌府推官。

  以清介称,平反讼狱,曲当其情,民以不冤。

  监太平桥税,正供外一无所取,商游者便之。

  性耽书,退食吟诵不辍,壬午为江西考官,有得人之誉。

  寻摄泸溪篆,漕粮、积弊悉革去。”

   “南城、泸溪俱建祠祀之,见旧《志》。”

补监察御史巡抚广西

  崇祯十六年擢监察御史巡抚广西

  崇祯十六年(1643年),黄锡衮旋行取补监察御史,巡按广西。

  清·李光地潘湖叟?公墓志铭》:“授广西巡抚。”

  清•同治《泸溪县志•卷7•宦业•黄锡衮“旋擢御史。”

  弃官隐读起凤山

  因忤马士英乱政,弃官,与同朝为官的广西武缘县夏黄村人、举人黄燝隐读于南宁武鸣县夏黄村起凤山(又名“凤凰山”)东峰读书岩“太极洞”。今黄锡衮于岩洞上方崖书“朝阳鸣凤”4大字犹存。起凤山西峰“合云岩”临江钓台巨石上,刻有黄锡衮黄燝的唱和诗。

  清·李光地潘湖叟?公墓志铭》:“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

  崇祯十七年归里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清兵入关,黄锡衮因世乱归家。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世乱归里。”

清•顺治出仕,累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清朝定鼎,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黄锡衮考选浙江道御史。《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泉州府•黄锡衮(上海图书馆馆藏古籍明•崇祯刻本):“乙酉(顺治二年)考选浙江道御史。”

  顺治五年(1648年)黄锡衮复考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

  顺治八年(1651年),晋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后转工部郎中、广东按察使。

  顺治九年(1652年),升都察院差任巡按广西御史、兼理湖南清军盐法。(据清‧同治《武陵县志•卷35•人物志•仕绩•黄锡衮》)

  顺治十年(1653年),迁浙江道监察御史,旋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湖广右布政使,转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授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3年后起复原官。

  顺治十三年(1656年),晋大理寺丞。

  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丁母忧回籍。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春,服除,召回京师,仍任大理寺丞,不久擢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其后出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累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

  康熙元年迁兵部右侍郎

  康熙元年(1662年),黄锡衮迁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

  康熙五年晋兵部左侍郎

  康熙五年(1666年),晋兵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

  康熙五年(1666年),黄锡衮为撰《孙刚毅墓志铭》(安溪渊兜氏收藏),其落款略见黄锡衮此前之任官于一般。曰:“前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大理寺丞,先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监法。”

  康熙六年五月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

  康熙六年(1667年)五月,例加一级,晋通奉大夫,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考核百官,推行教化。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

  康熙八年五月密助康熙帝逮顾命大臣鳌拜

  康熙八年(1669年),黄锡衮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帝主政于朝,五月逮捕“结党专擅,勿思悛改”的顾命大臣鳌拜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

  《清史稿·圣祖本纪》载: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戊申,诏逮辅臣鳌拜交廷鞫。

  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指管事而无品级的职差人)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

  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

  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余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为康熙筹划出力之人史无明载,《清史列传·鳌拜传》也未载明,只说康熙八年五月,“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弗思悛改,命议政王大臣等逮治鳌拜罪……于是康亲王杰书等列其揽权欺罔诸罪状,请革职、立斩、籍没。”最后念其顾命老臣,从宽处理,拘禁至死。

  实际上,助康熙帝拘捕鳌拜者是两个汉臣:由兵部左侍郎黄锡衮率领,被罢职的前户部尚书王弘祚配合,密助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有功。因而事后王弘祚即晋兵部尚书,黄锡衮即升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然而对于此事,《清史稿》似乎讳莫如深。王弘祚传”中只有一句“八年,鳌拜得罪,起弘祚兵部尚书”,而黄锡衮这个主要人物,却是无传。

  康熙八年夏奉诏清刑狱

  康熙八年(1669年)夏,黄锡衮奉诏清刑狱。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

入阁

  康熙九年十月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十月,黄锡衮入阁,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充经筵讲官、《世祖实录》总裁官。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

  “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

   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于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

  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4选举•明进士》:黄锡衮……国朝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明》:黄锡衮国朝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康熙十年四月转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

  康熙十年(1653年)二月,康熙帝亲试黄锡衮习国书翰林。四月一日,黄锡衮转任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

  清·李光地潘湖叟?公墓志铭》:“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

  康熙十二年率军经略抵御参与“三藩叛乱”的耿精忠等部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至七月,黄锡衮兼兵部尚书衔;七月六日旋复管兵部事。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清廷下诏撤藩。十一月,云南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

  黄锡衮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

  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康熙十三年(1673年)二月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务,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进“柱国太傅”,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

  “平抚‘三藩’,荣绩素著。

  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

  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

  康熙廿年力赞用兵台湾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参知政事。此时“三藩之乱”基本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也暂告平息,清廷首议用兵台湾,但朝廷和地方出现剧烈争议,黄锡衮积极主张出兵收复台湾。

  康熙廿年(1681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保施琅带兵征台,黄锡衮力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施琅》)

  康熙廿二年(1683年)年底,台湾初定,朝廷出现弃留之争。黄锡衮竭力支持施琅“设官镇守”之议。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 公墓志铭》:“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迁其人,恐为外国所据,应如议。’上韪之。”

康熙卅九年四月致仕回籍

  康熙廿年(1681年)十月,黄锡衮以病请辞假归,康熙特旨准以武英殿大学士衔在籍调用。康熙廿五年丙寅(1686年)二月,黄锡衮疏辞归里。

  康熙廿七年(1688年)复原官武英殿大学士。

  康熙卅八年己卯(1699年)十月,黄锡衮以老谢事;康熙卅九年庚辰(1700年)四月,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

  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

  “家席王宫浮桥笋溪金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公俭约,自奉寒素。”

  “公谨奉训旨,益清慎。”

  康熙四十六年五月卒于家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黄锡衮卒于家,年87。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钦赐祭葬,谥文僖

  本里宗属黄志美奉命为之撰传,妹夫、学士富鸿基为其书丹,李光地奉旨为其撰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jmet.com《泉州人名录•黄志美富鸿基李光地》)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

  明熹宗•天启辛酉年(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

  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

  墓葬

  黄锡衮墓在晋江一都铁灶山洋店金墩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后茔于乌石山五剑埔金墩“卿相池”西南侧。均尚存。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墓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

  眷属

  黄锡衮之妻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妹;子3。一妹嫁内阁学士富鸿基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公墓志铭》:

  “配柔顺,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

  一妹适内阁学士鸿基。”

  “配姚氏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

  “弟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

  “嫡子三:

  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

  继□□,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

  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女。

  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 卿相李光地一号“榕村”)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

著述

  清·李光地潘湖叟 公墓志铭》:“著有《金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中堂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起凤山读书岩诗》)、《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

  此外,还有《一鲁兵法要则》、《孝思堂诗集》、《金湖肇盛纪闻》、《兵法要则》、《潘湖鸣凤集传》、《金湖卿相纪闻》、《金湖氏家庙实录》、《潘湖中堂炳朱史话》等。

评价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 公墓志铭》:

  “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

   “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

  “铭曰:

  ‘闽疆惟尔,阁臣宗麟黄锡衮宗麟;内弟忧庵姚启圣忧庵,妹夫琢公施琅琢公
  参赞机务,施备宿卫。平抚‘三藩’,枢幄韬略。荐启征台,珠联璧合。文武国器,忠贞报国,益罄忠诚。
  斯人已去,其魂尚存。纳窀肃雍,铁灶坝头。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
  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