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钎 【字实甫,号鹤昭、九皋居士,谥“文穆”, 乡籍辨 林钎(1578—1636年),字实甫,号鹤昭、九皋居士,谥“文穆”,明末·泉州府同安人(或曰同安金门人),原籍漳州龙溪县西坑洞口社(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村洞口)。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有小传。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据“雍正九年《郡志》”、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据“《通志》,参《同安志》、《漳州府志》”、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据“《明史》、道光旧《志》、《同安县志》”为作传。 清•光绪《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林釬》、《南靖县志•卷6》、民国《同安县志•乡贤•林釬》、民国《金门县志·卷10·人物·林釬》、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林釬》有记。 乡籍辨 关于林钎的乡籍,史籍记载不一,有泉州府同安县、漳州府龙溪县、祖源同安金门、祖籍漳州龙溪县等说。 泉州府同安县人,漳州龙溪籍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同安林钎……钎,字实甫。”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均载(文同):“林钎,字实甫,同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林钎,字实甫,同安人,龙溪籍。” 民国《同安县志•乡贤•林釬》:“林釬,字实甫,龙溪籍。” 或说林釬先祖明代由莆田迁同安金门。林釬即出生于金门瓯陇。 民国《金门县志·卷10·人物·林釬》:“林釬,字实甫,号鹤台,瓯陇人。将生之前,瓯陇湖中鸣沸三日夜。” 林釬出生于金门说,只见于同安及金门志书的记载,而金门瓯陇当地与林釬生平和活动的相关内容多属传说,确切的相关史迹并没有。 漳州府龙溪县人 漳州志书称林釬为漳州人,具体讲,是漳州龙溪县西坑洞口社(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街道办事处洞口社)。 清•光绪《漳州府志》:“林釬,字实甫,龙溪人。” 《龙溪县志》亦称“漳州人”。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林釬》:“林釬(?—1636), 明•福建龙溪人,字实甫。” 因洞口《林氏族谱》旧谱已佚,当地百姓口口相传,林釬即出生于漳州府龙溪县蓝田村洞口社,为洞口社林氏4世2房林中和之子。林中和养鸭母卖鸭蛋,培养林釬读书,少时林釬在本村“鹤呜堂”祠堂内读私塾,念完私塾后到漳州城府学念书。林中和早丧,家境贫寒,与母相依为命。 2012年新编《龙文林氏通谱》载: “洞口古地名龙溪县二十七都洞景保洞口社。明•宣德五年庚戍(1430),肇基祖敦朴公年方七岁,父母双亡,由乡亲带他从金门县瓯垅迁徒龙溪洞口社,由姑母给他养大成人,娶妻建家立业,为开基洞口社一世祖。 传四世分四房头,二房中和,中和生林釬,列洞口五世。” 林釬出生于漳州之说,除有《漳州府志》、《龙溪县志》、《南靖县志》等志书的支撑外,在漳州洞口社,存有林釬及其母陈太夫人和原配杨氏的墓茔,还有林釬之父及林釬之子所组成的墓葬群。从林釬家族墓葬群集中葬于洞口分析,林釬家族认洞口为家乡。 此外,村中林氏祠堂“鹤鸣堂”门匾为林釬亲题,落款“玄孙釬敬书”。 学者认为,林釬祖源来自泉州同安金门,祖籍为漳州龙溪。两岸开放“三通”以后,洞口与金门后垅宗亲交流持续不断,林釬祖源来自金门的史实为两地宗亲所共同确认。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林钎乡试中式举人。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钱士升榜”进士,殿试一甲第3名及第(探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历代进士名录•明下•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文进士钱士升榜•同安•林钎》)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三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殿试第三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万历壬子举人,丙辰进士,殿试一甲第三人。”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万历丙辰殿试第三人。” 民国《金门县志·卷10·人物·林釬》:“由龙溪籍举万历壬子乡贡。丙辰成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林釬》:“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林釬授翰林院编修,历直《起居注》、纂修《实录》、经筵展书官。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林釬》均载(文同):“授编修。”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均载(文同):“授翰林院编修。” 国子监司业、祭酒 天启间历国子监司业、祭酒 天启(1621—1627年)时,林釬历国子监司业、左春坊中允喻德、祭酒。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天启时任国子司业。”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累官祭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历国子监司业,迁祭酒。”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天启时,任国子司业,累进祭酒。”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林釬》:“天启时为国子司业。” 天启七年却郑芝龙寿金 天启七年(1627年),郑芝龙求抚,重赂当道缙绅,奉千金以为林钎50岁寿,独却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芝龙》)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 “钎冲淡和平,廉介自守。 郑芝龙受抚,奉千金为寿,却之。复其书曰:‘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为利,非君子也。’芝龙亦为叹服。” 清•光绪《漳州府志•人物2•林釬》: “釬为人冲淡和平,廉介自守。 郑芝龙受抚,奉千金为寿。林釬却之,复书曰:‘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为利,非君子也。’芝龙亦叹服其量。”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初,郑芝龙求抚,重赂当道搢绅。独釬不受,署其牍背曰:‘人有向善之心而不与人为善者,非也;与人为善而又因以为利者,亦非也。’” 不附魏忠贤,称疾去 林钎不附魏忠贤,称疾去。魏忠贤矫旨削其籍。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监生陆万龄请建魏忠贤祠于太学旁,具簿醵金,强钎为倡。钎援笔涂抹,即夕挂冠棂星门径归,忠贤矫旨削其籍。”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 “时珰势甚张,颂德建祠遍天下。一日,诸生执呈欲立忠贤像于太学,请定判。钎曰:‘孔圣,师也,礼有北面之尊;魏公功德虽盛,臣也。若并列上座,他日主上临雍谒奠,君拜于下,臣偃于上,于心安乎?’即称疾去。 (天启七年,1627年)怀宗即位,闻其语,叹曰:‘危行言顺,君子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 “监有铜鼎、铜缸,为临雍会食及贮水备火之器,魏珰欲假铸钱,钎持不与。 时珰擅权烜赫,立祠几遍天下。一日,诸生执呈至,钎问云何?对曰:‘魏公功德巍巍,宜立像太学。请定判。’钎曰:‘诸生宜熟思之。孔圣,严师也,礼有人主北面之尊。魏,人臣也。若并列座,他日皇上入学谒奠,君拜于下、臣偃于上,能安之乎?’明日,遂称病去。 (天启七年,1627年)庄烈帝即位,闻之,叹曰:‘危行言孙,君子也!’” 《龙溪县志•林釬》:“迨庄烈帝即位,闻之叹曰:'危行言孙,君子也。’”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 “监有铜鼎、铜釭,魏忠贤欲假以铸钱,持不与。 监生陆万龄请建忠贤祠于大学旁,具簿醵金强釬为倡。釬曰:‘孔子,严师也,礼有人主北面之尊;忠贤,人臣也,若列坐其旁,他日皇上入学,君拜于下、臣偃然于上,能安之乎?’遂援笔涂抹,即夕挂冠于棂星门径归。忠贤矫旨削其籍。 庄烈帝闻之,叹曰:‘危行言孙,君子也!’”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林釬》:“拒建魏忠贤生祠于太学,被削籍。” 避居漳州南靖县中埔总 林钎既挂冠归,为避免魏党迫害,即寓居漳州南靖县中埔总(今丰田镇丰田村)。 林钎寓居南靖丰田期间,天启四年(1624年),徐霞客得悉林釬在南靖,专程到中埔拜访。时值徐霞客之母作80大寿,同时为其母王孺人《秋圃晨机图》向林釬索诗求字。 时漳州府漳浦县人黄道周亦因避魏党势炎而归里隐逸,两人结为知己。黄道周尊崇林钎林钎的学问和为人,经常上门拜访,议论时事。据《南靖县志•卷6》载:“时林釬自龙溪移寓邑之中埔,道周尝数四往来其家,谈论古今时事,夜不寝。” 崇祯(1628—1644年)间,林钎在永丰溪畔择地兴建土楼为晚年居所,乡人因称“阁老楼”,地称“古楼社”。 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晋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旋告归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崩,思宗(崇祯帝)即位。 崇祯元年(1628年),阉党铲除,所有受魏忠贤迫害者得到昭雪,召林钎入京,起少詹事,历《实录》副总裁,晋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旋告归。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崇祯改元,起少詹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召为礼部侍郎。”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龙溪县志•林釬》均载(文同):“召复原官,晋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晋礼部侍郎。旋告归。”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林釬》:“崇祯初,起为少詹事。” 东阁大学士 崇祯九年正月入阁 崇祯八年(1635年),内阁缺人,廷推屡不称旨。最后吏部推荐林釬、孙慎行、刘宗周在籍者。 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林釬入都,用占卜法召对,陈“用人、理财、靖寇、宁边”4策,称旨,即日拜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被尊称为“林阁老”。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崇祯)九年,由礼部侍郎入阁,有谨愿诚恪之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拜东阁大学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 “(崇祯)七年(误。应以《明史》崇祯九年为准),以枚卜召对,陈‘用人、理财、靖寇、宁边’四策。 即日拜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时帝方疾党人,以钎诚愨,不立门户,特加眷顾。” 《龙溪县志•林釬》: “(崇祯)七年(误。应以《明史》崇祯九年为准),以枚卜与刘宗周同时召对文华殿,陈‘用人、理财、靖寇、绥边’四策。 即日拜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 “(崇祯)八年(1635年),内阁缺人,廷推屡不称旨。最后吏部推在籍者,以釬及孙慎行、刘宗周名上。 明年(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入都,时慎行已卒;釬与宗周入朝。帝问两人兵食及流寇猖獗状,又问兵事。宗周奏对毕,帝迂其言;而釬所陈‘用人、理财、靖寇、安边’四策,称旨,独命釬辅政,遂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 在阁有谨厚诚恪之称。时帝方疾党人,以釬不立门户,特加眷异。”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林釬》:“(崇祯)九年,由礼部侍郎为东阁大学士。” 崇祯九年六月卒于官 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六月初二日,林钎入阁未半岁,以劳疾卒于官,享年59岁;赠礼部尚书,謚“文穆”。崇祯帝御笔亲书“淡泊宁静”、“中正和平”两匾,赐祭葬,祀乡贤。 《明史·卷251·列传139·徐光启·附林钎》:“同安林钎为大学士,未半岁而卒。亦有言其清者。得谥‘文穆’。”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文穆林实甫先生钎》:“卒于官,谥‘文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钎》:“首辅忌之,困以烦剧,遂以劳疾卒与官;谥‘文穆’。” 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福建列传•卷28•林釬》:“(崇祯九年)六月卒,谥‘文穆’。” 另说,当年郑芝龙等横行海上,有投降接受招抚之心。林釬下属穿凿附会,为林釬拟了1篇“义士郑芝龙收郑一官有功”的奏章,林釬不知郑芝龙小名郑一官,报请朝廷论功授职。崇祯九年(1636年)某日,林釬为崇祯帝伴读讲课,崇祯帝随口问说:“不晓得郑芝龙和郑一官,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林釬一听,知道事出有因,只好说:“臣侍罪京师,乡里的事情,不能详知,容查实回奏。”他回府一查问,果然错了,自己一时失察,竟犯了欺君大罪,便吞金自杀了。此说无可佐证,似妄。 漳州遗迹 牌坊 在今漳州林钎故里龙文洞口社的古官道上,存有“澹泊宁静坊”、“经笥燕翼坊”、“林文穆公里门坊”。 澹泊宁静坊 “澹泊宁静坊”,位于蓝田西坑村东北约300米乡路旁(今龙文区步文街道办事处西坑村天宅社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内)。明•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为纪念林钎建。2001年列入福建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漳州府志》:“澹泊宁静坊,为东阁大学士林釬立。” “澹泊宁静坊”坐东北朝西南,石仿木结构。坊高约9米,面阔9.2米,主间宽4.35米,进深1.1米;次间宽1.8米,进深2.2米。3间5楼12柱,正楼4坡顶,单檐庑殿式,翘梁为鱼尾状,正脊微弧。屋顶由中楼、夹楼、边楼3层递次外延降低。 牌坊上屏额枋署“大明•崇祯岁次丙子孟冬谷旦立”。 主间匾额两面分别镌刻崇祯皇帝御笔“澹泊宁静”和“中正和平”。匾额两侧小字板镌书“提督福建学政、布政使司、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门生陶承谟”和“署龙溪县事南靖县知县门生吴士颜”。 下屏横额字板镌书圣旨诰布:“为万历丙辰科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直起居注、纂修实录、经筵展书官、历南京国子监司业、左春坊中允谕德、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经筵讲官加奉一级、礼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事教习庶吉士、实录副总裁、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奉敕同知经筵事、实录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林釬立”。 经笥燕翼坊 “经笥燕翼坊”,为林钎祖崇禄、父继承所立。 林文穆公里门坊 “林文穆公里门坊”,位于漳州龙文区蓝田镇洞口村,崇祯十五年(1642年)林釬的门生为林釬逝世6年而立。是目前所发现的漳州唯一仅存的明代里坊,也是1座划分地域的界牌坊:牌坊里侧是洞口社,外侧梧店村。 左次间字板题刻“崇祯壬午岁季冬谷旦,赐进士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从二品服俸掌詹事府、门生李绍贤”。 右次间字板题刻“赐进士第、漳州府推官、门下晚学生曹广,赐进士第、龙溪县知县、门下晚学生刘鸿嘉同建”。 阁老楼 阁老楼,位于漳州南靖县丰田镇丰田村古楼社,是林钎晚年故居,崇祯(1628—1644年)间始建。清•康熙(1662—1722年)间修葺。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阁老楼”为土楼,坐北向南,四方弧角土木结构,总高7.78米。楼外径长70.59米、宽68.2米;楼内径长67.69米、宽65.3米。总占地面积4814.24平方米(15.6亩),建筑面积2769.93平方米。 楼墙高6米、厚1.45米,用三合土河卵石夯筑。前后墙顶部砖砌2米余,上层收分,歇山顶。1958年左面楼墙受损。 “阁老楼”原为3层,后改为2层,从部分残留的楼墙,可以看到当年3层土楼的痕迹。现楼高2层7.78米,内有房,每层横向16间,纵向14间,弧角各1间,共56间。 正门楼顶左右矗立“双龙”,“双龙”中间1座“宝塔”,“宝塔”下面有“八仙”图雕。石拱门顶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篆书“乘颖”。石刻“前人何修,祗此淡泊宁静中正和平八字;今日所务,实惟勤俭恭恕睦敦孝友二言”,横批“淡宁余休”。石拱序头“丁亥冬抄为彤翁世会兄”,落款“鸿江吴钟书”。 楼中庭院有“尚宝卿林公家祠”。祠堂正堂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构架。祠堂左右两列平房。 瑞竹岩 林钎早年读书处在今漳州龙文区“石室岩”和“瑞竹岩”。 瑞竹岩寺始建于五代,位于漳州龙海县步文乡梧浦村东的岐山南麓(今属龙文区),由僧人楚熙开山创建,因剖竹引泉后枯竹生新笋得名。岩上原有寺庙4座,明代以来历经多次兴废,后大部坍塌,1989年按原址重建。 林钎还在岩上建有8角凉亭,题名“介石云窠”。摩崖有林钎“海日江春”石刻。 洞口东边岩前有“万松关”,为漳州古驿道,崇祯二年(1629年)漳州知府施邦曜筑关,林釬为题“天保维垣”城匾,落款“郡人林釬书”,林釬还作《施公新筑万松关记》。 岩下建有“林文穆公祠”,祀林钎,俗称“相国祠”。 《修建嘉济庙圣迹碑记》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林钎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期间曾归省漳州。时值老家修建“嘉济庙”,林钎撰《修建嘉济庙圣迹碑记》,致函邀请病休松江的大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碑文。董其昌答复:“何不求汝乡李某乎?”“汝乡李某”,指漳州李宓,其书法早为董其昌所赏识。 李宓,字羲民,龙溪人,家在“万松关”下(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西坑村)。李宓诗书两擅,一生布衣,是明代后期漳州著名的书法家。 由林钎撰文、李宓书丹的《修建嘉济庙圣迹碑记》,立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同为漳州人的林钎和李宓,自此成为密友。 林钎存诗不多,目前仅录得9首,其中有《和李羲民岩头拂水四首》,几占存诗一半。 “尽日流水声,六根聚一耳。举头见空山,有眼亦如此。” “无雨不成滴,无风不成丝。若要玲珑看,风停雨歇时。” “化身以为空,化意以为云。化笔为风雨,澜翻似几分。” “最爱因风起,摇摇不可攀。一滴入青冥,前山告后山。” 【清•康熙《平和县志•卷9》将《和李羲民岩头拂水》诗归于陈天定名下,且为七首,待考。】 鹰石洞题刻 漳州东山岛塔屿,又名东门屿,与铜陵镇相隔800米海域,因山顶有一座文峰塔而得名。 塔屿上有2个石洞: 一为“云山石室”,是明末清初黄道周的读书处;一为“鹰石洞”,在石室对面,鹰嘴岩下,是黄道周卧室。明•东阁大学士林钎题诗于室内:“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夜半寒泉流幽月,晓天清露滴松花。” 墓葬 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林钎卒后,崇祯赐葬故里漳州仓门,后因其裔迁回原籍漳州龙溪县西坑洞口社(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村洞口),又迁洞口山。 林釬墓坐北向南,面宽3米,糖砂夯筑。墓前立双望柱(墓笔),保留明代形制。 现其墓龟、基碑及石狮、石狗仍然完好无损。基碑上有崇祯帝御书赐予“慈孝承恩”4字。从墓碑字刻看,应是林釬夫妇与母陈氏的合葬墓。 其后数十步,有一古墓,前立双望柱,村民相传是林釬父亲之墓,墓碑阳刻“翰林院编修英惠林先生神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