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昉 天启五年进士。 黄景昉(1596一1662年),字太稚,又作太穉,号东崖,明末清初·晋江县东石檗谷村人;万历廿四年(1596年)生。入仕后徒居晋江县城(也是泉州府城),府第在宽仁铺瓯安馆(今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南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系·泉州祠堂·檗谷黄氏大宗祠》)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黄景昉,字太稚,晋江人。”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黄景昉,字东崖,晋江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黄景昉,字太稚,号东崖,晋江人。”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黄景昉,字大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黄景昉(1596—1662),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字太稚,号东厓。”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有传。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同治补刊本)据“《通志》,参《明史稿》、《东崖年谱》”为作传。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有载。 天启五年进士 黄景昉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入泮,受教于黄瑞台。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年)乡试中举。据黄景昉《宦梦录》自述,他的乡举试文令刑部尚书苏茂相都颇觉惊奇,特意写了亲笔信给他,以示嘉勉。 后“余曩滞公车十年”(据黄景昉《宦梦录》自述),直至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会试,方登进士第,廷试二甲18名。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天启五年进士。”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好古能文,出于天赋。七岁作‘顾鸿雁麋鹿’,时艺即博赡陆离。 万历乙卯举人,天启乙丑进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天启乙丑进士。”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 “好古能文,七岁作《顾鸿雁麋鹿》,时艺即博赡陆离。 天启乙丑进士。”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明·天启五年进士。” 庶吉士 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黄景昉及第后,选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学习期),因不满权阉魏忠贤肆横,不待期满,乃假归。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均载(文同):“由庶吉士……”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均载(文同):“选庶常。”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选庶吉士。” 假归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贤及其党、大学士丁绍轼为扳倒东林党,假传圣旨将与东林党走得很近的辽东统帅熊廷弼召入京师,陷熊廷弼死。 时江西道御史吴裕中上疏弹劾丁绍轼,“忠贤传旨诘裕中为廷弼姻戚,代之报仇。”(《明史·卷245·吴裕中传》)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阉党再次矫诏称吴裕中疏劾大学士丁绍轼忤旨,将其在午门前廷杖一百,致使吴裕中伤重毙命。【按:吴裕中,湖广江夏人(今湖北武汉),字磊石,号敬庵。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顺德知县,征授御史。】 是时,黄景昉目击吴裕中被杖的全过程。比吴裕中殁,慑于阉党淫威,楚人(吴裕中的湖南同乡)无敢临其丧,更不用提朝官了,独黄景昉割俸赙之。明·张岱《石匮书后集·卷13·黄景昉传》中称:“人服其胆。” 祭奠吴裕中后,黄景昉深知自己得罪了阉党,恐朝夕不保,遂上疏“假归”。黄景昉《宦梦录》中称:“同馆请假自余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时逆珰肆横,御史吴裕中以言事忤珰意,杖阙下,比殁,景昉割俸赙之,乃假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时珰焰方炽,御史吴裕中以言事忤珰,被杖;及殁,楚人无敢临其丧,景昉割俸赙之,乃假归。”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时闹焰方炽,乃假归。” 翰林院编修 崇祯元年授翰林院编修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薨,思宗·朱由检即位,翌年改元崇祯。 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魏忠贤死,阉党败。六月圣旨下,授黄景昉为翰林院编修,参与篡修《熹宗实录》;七月,管理诰敕,充经筵展书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戊辰授编修,纂修《熹宗实录》。”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戊辰授编修,纂《熹宗实录》。” 崇祯三年(1630年),黄景昉与吏科给事中钟炌主考湖广乡试,却因《试录》里针砭时政,“多鲠切语”,得罪了大学士温体仁与兵部尚书梁廷栋,多亏礼部尚书李腾芳和钟炌的佑护,免于被黜。 崇祯四年五月回乡丁忧 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黄景昉得知父亲身故,回乡丁忧。 崇祯六年(1633年),黄景昉的好友、泉州名士林孕昌(林胤昌)在“在兹堂”讲学,黄景昉亲自为其堂题联:“泉山群拱紫襟江,带海斯文重遇在。”该年秋天,他还与林孕昌、谢元珧同建珧云亭于清源山南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林孕昌、谢元珧》) 任职詹事府 詹事府,是管理宫廷事务、辅佐太子的中央机构,始设于洪武廿五年(1392年),主官为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统辖左春坊、右春坊及司经局,负责太子教育、文书纂修及皇家礼仪事务。明初由尚书、侍郎等兼领,中期后逐渐演变为翰林官员升迁中转机构。 崇祯七年回京复职,旋晋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 崇祯七年(1634年),黄景昉回京复职翰林院编修。 不久,升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 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直日讲 崇祯十一年擢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直日讲 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景昉擢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直日讲。【按:明代“庶子”,为词臣迁转阶梯,非太子僚属。】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均载(文同):“历官庶子,直日讲。”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转中允,充日讲官。” 崇祯十一年二月言“用人之道”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思宗御经筵,问“用人之道”,黄景昉直言朝廷考选不公的诸多弊端。事后,黄景昉又专门写了奏章,论述朝廷在用人方面的得失是非。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 “崇祯十一年,帝御经筵,问用人之道。 景昉言:‘近日考选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著,乃不得预清华选。’ 又言:‘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指万历、天启、泰昌、崇祯4朝)元老,至清无俦,不当久系狱。’ 退,复上章论之,三俊旋获释,勇等亦俱改官。”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召对,因奏近日考选未协公道,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著,不获清华选;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老臣,一生清德,以诖误系狱,乞从宽宥。”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崇祯十一年(1638年),帝御经筵,问‘用人之道’。 景昉言:‘近日考选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著,乃不与清华选!’ 又言:‘刑部尚书郑三俊四朝元老,至清无俦,不当久系狱。’ 退,复上章论之,讲官多助为言,三俊旋获释,勇等亦俱改官。”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崇祯十一年上御经筵,问用人之道,景昉言近日考选不公等事。” 崇祯十一年进詹事府少詹事 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景昉进詹事府少詹事。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 “景昉寻进少詹事。 尝召对,言:‘近撤还监视中官高起潜,关外关闻警报,疑此中有隐情。臣家海滨,见沿海将吏每遇调发,即报海警,冀得复留。触类而推,其情自见。’ 帝颔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景昉寻进少詹事。 尝召对,言:‘近撤还监视中官高起潜,关外关闻警报,疑此中有隐情。’帝谕之密奏。 景昉言:‘臣家海滨,见将吏每遇调发,即报海警,冀得复留。触类而推,其情自见。’帝颔之。”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寻进少詹事。” 以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崇祯十三年以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崇祯十三年(1640年),黄景昉以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崇祯十三年八月“黄道周案”发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黄道周案”爆发,牵扯面广,致大批大臣下狱。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明末清初•漳州漳浦县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 崇祯三年(1630年),朝廷对袁崇焕案追究责任,原大学士钱龙锡被牵连,论定死罪。黄道周出于义愤,连夜起草奏疏为其辩冤。疏中直指崇祯的过失。崇祯帝大怒,着令回奏。黄道周抗疏,降三级调用。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黄道周因病请归休,临离京时又上疏,极言崇祯帝应辞退小人、任用贤德,并举荐一批有才有志之士。崇祯帝随即以“利用关系肆意保举无真实才干之人,对当下局势胡乱臆测、凭空捏造”的罪名,削去黄道周的官籍、贬为庶民。 崇祯九年(1636年),崇祯帝召回黄道周,复原官,历擢左喻德、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 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道周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与清廷议和;七月初五,崇祯帝召开御前会议,黄道周与杨嗣昌辩论。崇祯帝袒护杨嗣昌,黄道周不顾冒犯君上威严,据理力争,厉声直逼崇祯帝,事后被连贬六级,调任江西按察司照磨(主管官府文卷的审计与监察)。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荐举黄道周,称黄道周可担任辅臣。大学士魏照乘以“滥荐”为由告发,崇祯帝大怒,令削黄道周、解学龙籍,并以“伪学欺世”、“党邪乱政”罪名将2人逮入刑部狱。 群臣哗然。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因疏救黄道周而下狱论戍。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工部司务董养河、中书舍人文震亨,也因疏谏下狱。孙嘉绩、杨廷麟、刘履丁、董养河等一批官吏也因探视黄道周而受株连下狱。连刑部尚书李觉斯亦因拟黄道周之罪“太轻”,被削籍归乡。 不过,黄景昉是个例外。他曾先后到狱中探望黄道周、叶廷秀,“旋为缉事者侦知,祸几不测云”,最终凭着嘉靖帝对其信任而逃过一劫。 不久,黄景昉利用讲筵之机,以“用舍喜怒之间,须再加斟酌”规劝崇祯帝,试图营救黄道周,无果。司寇刘泽深对他说:“知公讲苦心,言言规讽。”表示赞赏。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晋詹事,翌年四月兼掌翰林院 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二月,黄景昉晋詹事府詹事。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黄景昉以詹事兼掌翰林院。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 “(崇祯)十四年,以詹事兼掌翰林院。 时庶常停选已久,景昉具疏请复;又请召还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皆不报。”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崇祯间,以詹事兼掌翰林院。” 在兼掌管翰林院印后,黄景昉便与吏部尚书李日宣密商复用之前遭废谪诸臣,并拟下了以罗喻义为首的第1批9人名单,由李日宣奏报崇祯帝。但是此次奏报未达成效。 黄景昉还偕大臣蒋德璟、王家彦到大学士谢升处求其搭救黄道周,不料谢升唉叹着认为黄道周必死无疑,不肯出面。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崇祯帝起用前大学士周延儒,令其入阁。周延儒的门生、故旧皆力请其解救黄道周。十二月,刑部正准备为黄道周拟罪,周延儒出面求情,崇祯帝终定黄道周廷杖八十、永戍辰州卫(今湖南怀化市沅陵县),解学龙、涂仲吉、叶廷秀等也皆得保全。黄景昉叹曰:“及是黄、解、叶、涂诸公俱保全无恙,疑有神灵拥护力。”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黄景昉疏请召还之前被逐的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至九月,两人皆官复原职。 入相 崇祯十五年六月与蒋德璟、吴甡并相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黄景昉召对称旨,由詹事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蒋德璟(晋江福全所人)、吴甡同时入阁,并为辅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崇祯)十五年六月,召对称旨,与蒋德璟、吴甡并相。”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后与蒋德璟同日入相。”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均载(文同):“(崇祯)十五年六月,召对称旨,由詹事与蒋德璟、吴甡并相。” 与蒋德璟、吴甡并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崇祯十六年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黄景昉与蒋德璟、吴甡并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明年(崇祯十六年),并加太子少保,改户部尚书、文渊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明年(崇祯十六年),并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明年并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旋改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屡有建白。” 明末清初张岱《石匮书后集》将黄景昉与蒋德璟、吴甡并称“三君子”,认为他们“处则为慧业文人,出则为救时宰相”,评价甚高。 崇祯十六年八月推荐复用黄道周等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在一次召对时,黄景昉与周延儒、蒋德璟竭力推荐复用黄道周,认为黄道周品质清修、学识渊博,顺便诉说黄道周家贫子幼之苦。崇祯帝心有所动,不久,黄道周“得赐复官”。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尝因召对,力言(原右中允)黄道周清修博学,并其永戍穷苦状。帝意动,未几遂有赐还(还故官)之命。” 黄景昉又在崇祯帝面前极言叶廷秀“清苦力学”、“衔恩负昝图报状”,试图促其复官,但没有成功。 后来,黄景昉还为下狱的刘宗周、姜采、熊开元等大臣寻求宽宥,皆未能如愿。 崇祯十六年九月告归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因崇祯帝(思宗)欲裁去南京操江文臣、专任武臣,和副都御史惠世扬迟久不至、命削其籍两事,黄景昉俱揭争,崇祯帝不悦,遂连疏引归。九月,黄景昉出都,离京返乡,计在阁10阅月。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南京操江故设文、武二员,帝欲裁去文臣,专任诚意伯刘孔昭;副都御史惠世扬迟久不至,帝命削其籍。景昉俱揭争,帝不悦,遂连疏引归。”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寻乞假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 “操江故有文、武二大臣,帝欲裁去文臣,专任诚意伯刘孔昭;惠世扬拜副都御史,久不至,帝命削其籍。景昉俱揭争,帝不悦,遂连疏引归。 计在阁十阅月,以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出都。”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未几引归。计在阁十阅月,以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出都。”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后乞归。” 与崇祯一朝相终始 崇祯朝(1628—1644年),崇祯帝对阁相的猜忌与日俱增,其在位的17年间,阁臣多达50人之多,这是因为阁臣多有被杀戮、遣戍、削籍、闲置者,如薛国观、周延儒被缢死;刘鸿训、钱龙锡、吴甡被遣戍等。但黄景昉“自编修以至台辅,与崇祯一朝相终始”,并以致仕善终,这在崇祯朝阁相中是屈指可数的。 返回泉州 崇祯十七年悼明亡 崇祯十六年(1643年)九月,黄景昉出都,近腊月返抵泉州。 崇祯十七年(1644年),发生“甲申之变”,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万岁山,明亡;四月,北京又陷于清军。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均载(文同):“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都城陷。” 消息传至泉州,黄景昉赋《闻甲申三月十九日京师报痛绝》曰: “徐乐憂崩土,于茲信有焉。将旗迟北指,儒议沮南迁。 又作《哭临承天寺中》曰: “大痛讵能忍,炎州六月寒。引声风送咽,倾泪海增澜。 著《宦梦录》 明亡,也促使黄景昉回顾平生,著《宦梦录》4卷。 黄景昉《宦梦录》“自序”云: “余以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谢政归,逼腊抵里,越岁春,忽国变闻,意皇甚,忽忽无生。稍间,收召魂魄,因追叙余平生交游,始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讫癸未(崇祯十六年,1643年),为《宦梦录》四卷…… 主恩国论,世态物情,备载其中,于壬癸之际尤呜咽,有余悲焉。” 崇祯十七年九月黄道周造访 崇祯十七年(1644年)九月十六日,黄道周造访泉州,黄景昉与蒋德璟、林胤昌、周廷鑨等好友陪他登游清源山。一行人怀古之余,追忆故国,北向挥涕。清源山僧语林胤昌曰:“自有清源以来,未有今日之游之盛者。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天官。”此事被林胤昌记于《清源独闲诗》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林孕昌、周廷鑨》) 在登游清源山南台时,黄景昉曾吟咏一诗: “绝壁何缘玉一区,即教善画莫能图。为云合覆三千界,置邑将容十五都。 登巢云岩时,黄景昉留诗2首。 “能于青紫外,别作一枝栖。踏径输猿引,衔杯觉鸟啼。 “落落嵚崎性,微云曷与居。磴拏春树细,溪咽暮钟虚。 在游历蜕岩后,黄景昉咏曰: “绝顶松阴夹道栽,天然华盖护中台。人烟绕郭鸡栖处,石乳澄潭虎啸来。 “隔宿重游未厌频,十年虚负北山神。空桐树老霜前色,通草花开梦后身。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南明·隆武召入直,未几告归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师下江南,郑鸿逵兵败,奉唐王·朱聿键入福州,与郑芝龙、张肯堂、吴春枝、黄道周等共拥立称帝,建号“隆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郑鸿逵、郑芝龙》) 隆武帝遣中书舍人陈翔赴晋江以原官敦聘黄景昉入直,未几告归。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均载(文同):“唐王时召入直,未几复告归。” 居家 蛰居家中十数年 以著述为事 唐王败后,黄景昉蛰居家中十数年,以著述为事。 《明史·卷251·列传139·黄景昉》:“国变后,家居十数年始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唐王败后,家居十余年,以著述为事。”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家居十余年,以著述为事。”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明亡后家居十余年。” 寄情山水 居乡之时,黄景昉寄情山水、热心公益,留下《礼拜寺塔》2首、《宿清源洞留题》2首、《捐六十金助修洛阳桥工成纪事》等诗篇。 黄景昉还曾登游九日山,并留下《游九日山》诗2首: “似尔供流寓,休官策未迂。驳斑秦砚眼,夭矫晋松须。 “扪葛攀萝上,千年此度看。日风生静晓,人鸟避高寒。 黄景昉在游览笋江之后,亦作《笋江月色》诗1首: “横披万丈水晶屏,肯比寒光照浅江。江气向人元自白,月魏连树不知青。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伊斯兰教·清净寺、泉州古桥梁·洛阳桥、泉州山川·九日山、泉州水利·晋江·笋江》) 清·康熙元年卒于家 清·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家,享年67岁。葬晋江一都铁灶山。 《檗谷黄氏族谱》记:“(景昉)卧病三日,绝粒不呼医,易箦之夕,口占二咏曰:‘国亡身合殉,家破弟先归。伤心陵北望,松柏不成围。’‘嬉游皆假合,啼笑亦随缘。耿耿孤明处,佯狂二十年。’索纸笔于膝上疾书,遂掷笔而逝。”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卒。” 《福建通志》载:“墓在一都磁灶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黄景明、黄景昉墓:在一都铁灶山。” 著述 概说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黄景昉》:“所著有《瓯安馆诗文集》。”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54·文苑·明文苑3·黄景昉》:“文尚古奥,诗亦洪壮,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应为《国史唯疑》,12卷)、《宦梦录》(4卷)、《经史要论》、《经史汇对》、《双声叠韵谱》、《古今明堂记》(6卷)等书。” 清·道光周学曾《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黄景昉》:“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明史唯疑》(应为《国史唯疑》)、《宦梦录》、《经史要论》、《经史汇对》、《古今明堂记》等书。” 现代《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黄景昉》:“有《瓯安馆诗集》、《鹿鸣咏》。 ” 另有《制词》10卷、《东崖诗稿》4卷、《湘隐堂文集》40卷、《湘隐堂诗集》30卷、《六朝诗话》2卷、《唐诗话》10卷、《宋诗话》8卷、《燕楚游咏》、《馆寮十志》、《读诸家诗评》、《御览备边略》、《易林》等。 景昉著作共约17种154卷左右。其故居原存书稿较多,然大多毁于“文革”。今存只有《古今明堂记》、《宦梦录》、《国史唯疑》等几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国史唯疑》) 长于诗 评价 黄景昉博学能文,尤长于诗。世人称其“文尚古奥,诗亦洪庄”。 黄景昉的格律诗取法于“中晚唐”,为清初·朱彝尊所激赏,称其诗“务去陈言,专尚新警”;清末·陈田也说他的诗“轻俊鲜妍,于闽人成派别开生面”,所以都选录他的作品。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引《静志居诗话》”曰: “黄东崖相公务去陈言,专尚新警,其近体尤雕缋。 如《侍楚王宴》云:‘隆准衣冠高帝后,伙颐宫阙大江滨。’ 《登太和绝顶》云:‘天野星躔包两戒,国朝岳渎视三公。’ 《南台燕集》云:‘仙家阆苑琉璃浦,禹贡扬州篠荡田。’ 《赠友》云:‘少从鲁国称男子,家近茅山得异人。’ 《寿樊叟》云:‘公余稚子烧松液,酒半材官舞樜竿。’ 《集北郭草堂》云:‘谁邀玉佩神仙客?自唱清歌菩萨蛮。’ 《答友》云:‘枚叔赋游梁上苑,伏生书重汉西京。’ 《寄友》云:‘以吾一日长乎尔,如此三星粲者何。’ 要不作沿袭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引《梅村集诗注》”曰:“黄东崖相国和予寄周芮公先生诗,中一联曰:‘征书郑重眠餐损,法曲凄凉涕泪横。’知已之言,读之感叹。”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76·杂志下》“引《高言集》”曰: “东崖先生诗如山水然,连冈迭嶂,逶迤平远,中间亦有奇峰仄涧,深岩复壁,使游者窈窕而忘归;又如园墅然,前堂后榭,靓深宏敞,复有邃庭曲廊,层轩精舍,使过者纡回而迷复。盖其取境也不一轨,选材也引一家。以川岳之精灵,写浩荡之胸臆。小儒戋戋,何足拟之?曾读其戊子六月五日纪事诗,后之,尚论音,并可以原先生之心事矣。” “东崖先生相业名德着闻海内,予束发即诵其文章,迄今三十年未尝一日忘高山之思。今获读长公知白诗,绮合霞蒸,飞琼戛玉,才情格律,俱极其妙,乃益信风雅之有箕裘,而盛德之必昌后也。不禁掩卷嘉叹者久之。” 《古今图书集成》收录 黄景昉所作诗词,还见于清·康熙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五言律诗《雨宿西塔寺》(明末清初·黄景昉): “款客不园堂,禅房与野航。歌从茶井过,梦借药灯凉。 七言律诗《赠陆嗣端年丈时以水部郎小谪》(明末清初·黄景昉): “经年监厂独贤劳,玉勒珠弓金错刀。如汝火绳犹见谪,是谁锦瑟更能操。 七言律诗《常州赠别》(明末清初·黄景昉): “雪拥高城客路赊,不禁思汝倍思家。尚看一夜常州月,已分三春北地沙。 五言排律《何太常悌邀步南郊睹圜丘享殿斋宫诸制恭述》(明末清初·黄景昉): “皇矣穹窿广,君哉制作殊。改弦歆世庙,分祀别留都。 古风《桃源行为罗太公八旬寿》(明末清初·黄景昉): “武陵三月桃花妍,千株夹水系渔船。花下昼静少往还,中有仙人抚清弦。 故居 檗谷黄氏祖居 檗谷黄氏祖居(祖厅),位于晋江东石镇檗谷村内,村人称此厝“思祖”,黄景昉年少时曾在此居住读书。 黄景昉《访幼所受业师于田舍既成(二首)》写道: “巷偪不容车,鸡栖逐径斜。鹿场堆稻藁,蛛网绣藤花。 “三十年前事,抠衣怖字讹。小名师记忆,同学岁蹉跎。 黄景昉相国府 黄景昉入仕后,徒居晋江县城(也是泉州府城),建府第在宽仁铺瓯安馆(今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南侧)。今无存。(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居•黄景昉宅》)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宅·大学士黄景昉宅》:“大学士黄景昉宅,在宽仁铺。灵慈宫沟有‘欧安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