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名录(林:一卷)

  林禄(字世荫)林杞[字卿材,北宋·晋江县霞州人(今鲤城区江南街道霞州社区)。莆田“唐九牧林”。莆田“阙下林家”。林伋入泉传晋江“霞州林”派。晋江“宋九牧林”(林杞。建造霞洲码头。“宋九牧林”。林杞乡籍辩。)]、林驽、林悦、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末清初·安溪县新溪里人[今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徙晋江。安溪人徙晋江。进士及第。 历宦至广东琼州府兵宪兼提督学政。被逮下狱。客死西湖。善为文。)林滂、林焌、林朝阳(字罴章,号桐轩)、林湜(字正甫,南宋人,祖籍福宁长溪,徙居平阳。知晋江县。官终湖北转运副使。评价。)、林云程[字登卿,号震西,明·晋江人(今晋江市青阳街道锦青社区)。嘉靖进士。历知汝宁府。乞归家居。黄凤翔《周宜人墓志铭》。]
林炳、林外
(字岂尘,号肇殷。身世。行状。《题临安邸》的作者。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的记载。南宋·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评价。后事。、林知(字子默。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拾遗。、林来鵬(字思奋,号思膺)
林鹤年
[字氅云,又字谦章、铁林,晚号怡园老人,清末·安溪县崇信里胪传乡(今芦田镇芦田村)人。光绪八年中举,授官。渡台(承办茶厘船捐等局务。诗中八贤。中日甲午战争:襄赞军务。)。退居厦门鼓浪屿:筑“怡园”(购筑“怡园”以居。“怡园”规制。“小桃源”石刻。鹿泉。)。就职工部。居厦。团结邻里,仁孝齐家(亲邻睦族。善事父母。治家有法。)。卒。附:林辂存(最得厚望。随诸公车伏阙上书。弃职回闽。游历海外。怡园新主人。开办厦门华宝公司。民意代表、福建暨南局总理。卒。)]
  林翀鹤(字祐安,号一朴山人。清末民初·泉州城区北门执节铺人。清·光绪进士。投身新学教育。书法成就。)、林骚(又名叔潜,字醒我,晚号半邨老人。清末民国·泉州城区北门执节铺人。清·光绪进士。致力吟咏。解放后。)、林洪(字龙发,号可山世系。行迹。与林逋的关系。、林日胜、林乔相(字廷翰)、林敦忠(字恕甫)
  林文彬
(字质夫,号显斋)
林文明(字坦斋,广林先生)
林文斗、
  林一新 字震起,号象川,明·晋江人。就学陈南楼。户部主事管通州天津仓,转员外郎。江西佥事。官终云南右布政。致仕。)、林一桂、

林禄

  据《闽大宗世谱》、《泉州府志》、世界闽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闽开族千年谱》等资料记载:

   林禄(289—356年),字世荫,是殷商·比干第46代孙,西晋·黄门侍郎林颖次子。出生于西晋·太康十年己酉(289年)正月初七日子时,卒于东晋·永和十二年丙辰(356年)九月初九日未时。

   林禄原居下邳梓桐乡。西晋·惠帝时(290306年)任安东琅玡王府参军,镇下邳(今江苏邳县)

   永嘉元年(307年),随琅玡王·司马睿移镇建邺(今南京市),除给事中、黄门侍郎。

   西晋·建兴元年(313年),林禄王敦杜玡,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

   时五胡乱华,西晋怀二帝相继被俘。建武元年(317年),林禄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市),是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军、散骑常侍领广西合浦太守。

   东晋·太宁三年(325年),诏归,奉敕守晋安郡(今福建省之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遂率先娶的清河张氏所生五子林恭林晖林畅林期林雅,举家迁居晋安侯官(今福州)都西里,时号“五马南驰”林禄原为中原衣冠望族,居于“南迁衣冠”之首,因此闽家族有一副世袭的对联:“中兴姓氏无双谱,南渡衣冠第一家。”林禄入闽后,继娶阙里孔氏,生二子林景林暹。后夫人氏、氏皆封为贵人,七子皆显贵。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叛乱,越年攻陷京都。林禄奉命讨伐,建立功勋。

   林禄披肝沥胆,匡扶晋室,历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五世。

   东晋·永和十二年(356年)林禄卒于官,享寿六十八,追封晋安郡王。

   林禄孔氏夫妻薨后,林景林暹两兄弟因当时江淮经苏峻韩晃之乱后,都邑残破,葬其父母于惠安涂岭九龙岗(今属泉港区涂岭镇清美村),墓穴名龙马毓奇,今犹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林禄墓》)

   林禄入闽这支氏又称晋安氏,尊林禄为开闽姓始祖,今海内外林禄后裔达数千万人,遍布今福建、广东、台湾、广西及东南亚一带,堪称氏第一旺族明世宗·朱厚璁曾御题闽谱诗以赞: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进士三百金腰带,举人一千帽乌纱。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推沙。”

林杞

  林杞,字卿材,北宋·晋江县霞州人(今鲤城区江南街道霞州社区),晋江“宋九牧”始祖。其祖源,是莆田“唐九牧→莆田“阙下家”

  莆田“唐九牧

  晋朝,晋安郡王林禄入闽,开创“晋安氏”,亦称“闽。传3世至郎中令林格,始入莆田居沥浔山沥浔村,为入莆氏始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禄》)

  林格再传6世至隋代林茂(即闽10世),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中华文库《万姓统谱·卷64》:“闽十世、隋朝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

  林茂又5世而至林万宠(晋安氏15世),中华文库《万姓统谱·卷64》:林茂又五世而至万宠,唐·开元(713—741年)间任高平太守(一说“饶阳太守”),生三子:林韬林披林昌。”

  林韬“阙下家”祖(见下文“莆田阙下家”)。

  林昌“游洋始祖。【按:据中华文库《万姓统谱·卷64·雾林氏》:“雾峰氏:林昌公生子,后裔居游洋后林石,转迁台湾雾峰,为雾峰氏开台望族。”

   林披(733—802年),字茂则茂彦,号师道,是闽始祖、晋安郡王林禄16世孙,高平太守林万宠次子。林披自莆田北螺村迁澄渚,为莆田县澄渚人(原属西天尾镇澄渚村,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

  唐 ·天宝十一年(752年),林披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官终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卒赠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

  林披先后娶妻郑氏陈氏朱氏3人,共生9子1女。唐·建中(780—783年)、贞元(785—905年)间,9子先后擢第,长林苇授端州刺史,次林藻授容州刺史,三林著授横州刺史,四林荐授韶州刺史,五林晔授通州刺史,六林蕴授邵州刺史,七林蒙授循州刺史,八林迈授雷州刺史,九林蔇授福唐刺史。女适泉州欧阳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中华文库《万姓统谱·卷64·唐九牧》:“唐九牧公,唐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生九子林苇林藻林著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茛林蔇官刺史,世称‘九牧家’。”

  诸兄弟卒后,葬莆田县东北枫林积翠庵后(今西天尾镇林峰村),9坟并列,为福建省著名古墓葬群。
宝历元年(825年),唐敬宗诏内外长史追显门庭,因州刺史又称“州牧”“牧守”,世号“八闽世泽,九牧家声”、“莆田九牧”、“九牧家”。后为与泉州“宋九牧家”区分,又称“唐九牧家”。尊林披“唐九牧祖。

  “唐九牧后裔,自唐、宋由莆田分衍到福建仙游、漳浦、福州、侯官、长乐、连江、泉州、漳州、永春、龙岩等地,以及广东潮州、梅州、韶州、广西横州等地,明、清及近代更迁居世界许多地方,在姓各支派拥有较大的影响。

  莆田“阙下家”

  林韬,字茂复初升林万宠长子,为晋安氏16世,为唐·谏议大夫;原随父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后又自北螺移居莆田澄渚。

  林韬生子林尊,为唐·户部郎中,居乌石山下(“乌石山”:城北东岩山别称)。林尊生3子:长,次,三林松,部分《族谱》记载随“唐九牧”三房林著在广西著州,后裔无考,今见广东南海罗城《氏族谱》记载为林松后裔。林栩外出,失考。

  林欑,字会道,居莆田城关拱辰门外。举进士不第。贞元初(786年)为福唐(今福清)县尉,母病后弃官归里。

  钦定四库全书《欧阳行周欧阳詹行周文集·卷7·杂著·甘露述》记有林欑孝德之异,文曰:

  “甘露述(唐·欧阳詹

  述甘露,昭孝德也。

  贞元壬申岁(贞元八年,792年),福州福唐县尉、清源莆田邑人、济南太夫人终,公每壹痛至,水浆不入口,或叁日,或五日,内外羸备,殆至陨灭。

  癸酉贞元九年,793年,将与先府君修合葬之礼。公之于亲,事生既竭其力,送终思尽其勤。曰:‘含穟品章,则有王度,不敢或越也。莹域固护,实在我私,当恳行之而已。’于是躬开坎室,自埏砖臂,与兄弟手攻肩负,以凿以筑。虽率情性,而无愆法度,不违典礼而有异常仪;载考载理,而未之窆。

  春叁月五日,忽异气自天,氛氲下蒙,非云非烟,幂幂绵绵,彩耀光鲜,馨香馥然,起朝及暝,徘徊不散。先是绕垄已栽松柏,泊晨,枝叶间遍悬露滴,其滴齐大如梧子。公奇之,与兄弟及乡人时相慰者而尝之,其味甘,异于人间所甘之味。日渐高,不销不晞,转坚转明,莹然珠相,铿然玉声。如是者叁日,睹者争取,或食或玩。

  噫!天冥冥,其间蓄灵;地陈陈,其间蓄神。灵无形,神无身。无形无言,无身无声,苟有可褒,以物而旌;苟无可褒,物不虚行。其德常,其物常;其德稀,其物稀。予闻甘露之说,莫觌甘露之实,其为稀也,不亦甚乎!今为公而降,公之德岂常德与?况殊香启途,异彩相宣,凝结丰圆,向日翻坚者哉!则其至诚所招又多矣。

  予执吊礼,幸获而见珍,耸不足,遂为之述。”

  事闻于朝,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德宗赐命立“双阙”其闾(里巷的大门),名曰“唐贞元旌表氏门闾”,举族皆免徭役。里乡以此为荣,称林欑家门为“义门”,所居地称“孝里,派系世称“阙下家”,尊林欑之祖林韬“阙下家”始祖,尊林尊为1世祖,林欑为2世祖。

  此事其他史籍亦载,如:

  《新唐书·孝友·林欑》:林欑,泉州莆田人。贞元初仕为福唐尉。母羸老,未及迎而病。欑闻,弃官还。及母亡,水浆不入口五日。自埏甓作冢,庐其右,有白乌来,甘露降。观察使李若初遣官属验实,会露晞,里人失色,哭曰:‘天所降露,祸我邪?’俄而露复集,乌亦回翔。诏作二阙于母墓前,又表其闾,蠲徭役,时号‘阙下家’。”

   《永乐大典·卷12015—18》:林欑,泉州莆田人。贞元初仕为福唐尉。母羸老,未及迎而病,闻,弃官还。及母亡,水浆不入口五日,自埏瓦辟作冢,庐其右。有白乌来,甘露降,诏作二阙于母墓前。又表其闾,蠲徭役,时号‘阙下家’。”

   中华文库《万姓统谱·卷64·阙下氏》:“阙下氏:林韬公之孙,贞元元年(785年,有误,应为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其孝,时号‘阙下家’。”

  林欑卒后,与妣方氏合葬文赋里甘露山之左厝后山(今城南乡林桥村)。

   林欑生3子:延鲁延吉延宾“阙下家”派下子孙皆为三祖之后。“阙下家”通常亦称“双阙流芳”、“孝阙流芳”、“赐阙林”、“九牧家”(阙下九牧)、“九牧世家”、“金紫流芳”(阙下金紫)、“金紫传芳”等,堂号有“孝瑞堂”、“露乌堂”等,堂联为“露乌呈瑞惊明主,双阙赐修颂孝臣”;“唐代兄弟九刺史,宋代父子十知州”等。

  “阙下林家”自唐代开基至今千余年,瓜瓞绵延,后裔繁衍海内外,遍及五大洲。

  林伋入泉传晋江“霞州”派

  北宋,莆田“阙下家”8世(林欑7世孙)林伋(982—1063年),字进之,号泮洲,排行第7;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正月初六生。

  林伋幼年在莆田时,聪颖好学,活泼好动,常与兄长结群泅渡木兰溪,吟诗赋词;亦与乡党习武骑射,施拳弄腿,研读兵书,素以文武才勇称道里闾。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林伋举兴化(莆田)进士,授晋江县尉。林伋为官勤敏清慎,气节凛然有风,不乐琐事而沽名。大中祥符三年庚戍(1010年),林伋即选择距县尉厅和玉泉山庄之间的晋江卅四都福田铺、湖叉交错的笋江西畔霞洲(时称“紫霞”,今为鲤城区江南街道霞州社区)水乡“紫霞寺”边定居,迎娶乌石村“玉泉庄园”员外之女吴氏为妻,就此传派,是为“霞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紫霞寺》)

  中华文库《万姓统谱·卷64·宋九牧》:“宋九牧:阙下八世林伋,北宋授晋江县尉,居霞洲。”

  时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林伋在笋江南岸筑建6座渡头,为防洪水冲淹,令皆栽植柳树、榕树,间或刺桐树,以固江岸和美化两岸。此6座渡头以及浮桥破岬渡头、塔顶十余丈天然斜石坡渡头(俗称“石皮”),不仅对渡黄甲街、临漳门,而且形成了名闻遐迩的“笋江古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海丝之路·北宋》、《泉州古港·刺桐港》)

  林伋发动浮桥人,除务农桑外,还利用木帆船、橹船、舢舨、竹排的灵活轻便,装卸部分停泊于“刺桐港”的番货、远物、异宝珍玩、香料铁器等,穿梭于笋江古渡,将舶来品集散于府郡各集市中。南安、清溪(今安溪)、桃园场(今永春)的“湖头船、安溪船”等满载笋干、谷粟、山货、甘蔗,汇集于霞洲、浮桥之笋江古渡。浮桥街、霞洲大路街的各行各业迅即形成,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斯时的繁荣仅亚于泉郡的“聚宝街”,是名符其实的中外商人在泉购销聚散地之一的名古镇;到“霞洲妈祖宫”行香的信众随之增多,妈祖香火随即向郡内外扩展。(按:至元、明、清,笋江古渡的堆场已扩充至石崎乡的火烧埠,即后称的“壳灰埠”和清末、民国间的“牛墟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妈祖宫·霞洲妈祖宫》)

  时海氛不靖,为确保“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持续发展,中外商家人身安全,临漳门外浮桥街、霞洲街集散地的繁荣,林伋配合有司,在晋江的黄龙江、笋江、浯江段设营,训练水兵海勇。

  嘉佑八年(1063年)九月十二日,林伋卒,享年81岁;与妣吴氏(封安人)合葬于晋江卅三都新门外乌石山(现属鲤城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进士、县尉林伋墓:在新门外鸟石。系兴化进士,任晋江县尉,后家于本县笋江。”

  林伋生子3:长、次、三

  晋江“宋九牧

  林杞

  林杞(《宋诗纪事补遗·卷8》作“林玘”),字卿材林伋长子。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登丁卯科王尧臣榜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曾官宣明殿学士,后以光禄寺卿致仕。年九十卒。妣胡氏,妾室吴氏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林杞》:

  林杞,字卿材。南安人。

  天圣(1023—1032年)中第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在泰修筑海埭,复良田数千顷,使者上课为淮南第一。淄州圭田岁入之外,例输缣六百,曰:‘田种五谷,绢何从出耶?’却不受。

  抗章请老,卒年九十。

  (应为“弟”),亦有文名,景祐(1034—1038年)初第进士,终著作佐郎。

  从子(?)景渊,崇宁(1102—1106年)中第进士,知惠州。”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林杞》:

  林杞,字卿材,南安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知康、雅、淄、泰四州。在泰州,修筑海埭,复良田数千顷,课最,为淮南第一。淄州圭田岁入之外,例输缣六百,曰:‘田植五谷,绢从何出耶?’却不受。

  以光禄卿乞致仕。年九十卒。

  (?)景渊,崇宁(1102—1106年)进士,知恵州,有声。”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林杞》:

  林杞,天圣五年进士。历知康、雅、淄、泰四州。在泰州修筑海埭,复良田数千顷,使者上课最为淮南第一。淄州圭田,岁入之外,例输缣(“縑”:双丝的细绢)六百。曰:‘田植五谷,缣何从出耶?’却不受。

  以光禄卿乞致仕。卒年九十。

  ,景祐元年进士,亦有文名,终秘书著作郎。

  长子景渊。旧志:景渊从子。《氏家谱》:景渊长子。”

  中华文库《万姓统谱·卷64·宋九牧》:林伋林杞林杞,字卿材,南安人。天圣中第进士,历知康、雅、泰、淄四州。在泰,修筑海埭,复良田数千顷,使者上课为淮南第一。淄州,圭田岁入之外,例输缣六百,曰:‘田种五榖,绢何从出耶?’却不受。抗章请老,卒年九十。妣胡氏。”

  林杞著有“莲花峰”诗曰:“天开八叶莲花峰,神龟引子巢其中。千年皮骨老化石,玉色不与凡工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莲花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进士、宣明殿学士林杞墓:在东门外笏石。旧《志》作‘九牧墓’。注云:‘万历《志》不详,其名在仁风门外东湖之东即此。’”

  建造霞洲码头

  相传:北宋·元丰七年甲子岁(1084年)林杞以光禄寺卿致仕还乡,达官显贵、骚人墨客、船匠人等均来拜访,乡绅诉其受笋江洪灾泛滥水患之苦。林杞自幼生活在笋江边,明白众人来意,义无反顾地勘察笋江水文走势,鸠工庀材,于元丰八年乙丑岁(1085年)动工建造霞洲码头,还砌筑笋江南岸护岸石墙(俗称“石城”),修缮被洪水冲坏的各甲渡头及村中排水沟渠、暗涵等;至元祐三年戊辰岁(1088年)讫工。

  【按:

  宋、元、明、清历代,霞洲码头水毁,均有修葺。

  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大洪水加地震,霞洲码头顶部被洪水冲毁部份。民国九年(1920年)霞洲码头顶部又遭大洪水严重毁坏。民国十六年(1927年),导水工程董事会修复并在原码头尖修建增长4.6米(1.4丈),现存碑石1块,上书“霞洲矶”以及颜体“南无阿弥陀佛”新碑,1块(此原碑较宽、高,廿世纪90年代初被手扶拖拉机倒车时撞断)。

  2003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整治晋江两岸时,该增建加长的4.6米码头被拆除,保持宋代原貌。所剩断垣残墙的护岸墙皆被砌入延伸取齐的新护岸堤内。】

  “宋九牧

  林杞生子9,俱登进士第。

  中华文库《万姓统谱·卷64·宋九牧》:林杞生九子:(长子)林景渊知惠州,(次子)林景佑(或作“林景知”)知泗州,(三子)林景默知寿州,(四子)林景辉知瓜州,(五子)林景大(或作“林景泰”)知徐州,(九子)林景瑞知常州,(六子)林景元知邳州,(七子)林景贞知宿州,(八子)林景亨知华州,是为‘宋九牧’,联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宋九牧与莆田“唐九牧前后交相辉映。自是,“宋九牧后裔在泉郡及各县邑繁衍生息,历代名人辈出,簪缨笏替,共尊林杞“宋九牧始祖,林伋“宋九牧太始祖。

  明·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河南卫辉县知事温尚志曾盛赞林杞曰:“才华卓著,鸿声早沸于两京。”“府君天性,惟善是敦,恤孤怜贫,遐迩沾恩,乃邀天眷,裒发八孙,诞生九牧,载誉乾坤。”

  自宋至今,霞洲“宋九牧后裔繁衍播迁海内外,除泉州本地和港、澳、台外,主要有菲律宾、泰国、印度、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国家。

  在南安梅山林坂一带,包括码头内柯等地,仍有大批“宋九牧后裔聚族而居。林坂《族谱》记载,有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迁往广东潮、汕、惠、来等地,还特别注明渡海迁台的史实。以迁台湾竹园派为例,该派在台湾已发展成一大族,早在廿世纪80年代就派人来林坂寻根谒祖。

  元中叶,林伋8世孙林仲弦,由霞洲析居今石狮市莲江村(莲埭)立族,传衍族众万余,支派分布蚶江、五堡、石狮等乡镇及东南亚各国,是石狮一带一大望族。

  元末至正(1341—1368年)年间,“宋九牧后裔林锡昌由霞洲至晋江西滨桂林里肇居,繁衍13个自然村,除旅居内地和港澳台、菲律宾、东南亚、欧美等地外,现在人口13000余人,也是晋江侨乡一大望族。

  霞洲“宋九牧后裔旅居海外的以菲律宾人众最多。他们多年来一直关心桑梓,捐巨资兴建学校教学楼,设立教育基金会,兴建乡村水泥大道,树立“长林古道”牌楼,寓纪念氏祖源之意。

  泰国氏是当地一大名门望族,其祖上很多是来自广东揭阳一带,但追根溯源,即可追溯到霞洲的“宋九牧”。根据《泰国西河氏族谱》记载,泰国“宋九牧”氏世系是从泉州霞洲林伋开始的。

  时至今日,闽、台以及海外东南亚各地氏宗祠往往可见“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对联。

  林杞乡籍辩

  林杞之父林伋居晋江县笋江畔霞洲(今泉州市鲤城区浮桥霞州)传派无疑,林杞后又自笋江移居郡城五塔巷,官府曾为立“宣明坊”,里即称“宣明里”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林杞盖自笋江移居郡城五塔巷,以公故,称‘宣明里’。后以李廷机亦移居此巷,改‘贤相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宣明坊,为光禄寺卿林杞立。”

  然而,不少史料却记林杞“南安人”。如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良吏·宋·林杞》:林杞,字卿材,南安人。”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宋·林杞》:林杞,字卿材,南安人。”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宋名臣·林杞》:林杞,字卿材,北关外埔顶人。”

  此记疑与泉州区域的历史变动有关。在·开元六年(718年)前,霞州屡属“南安郡”、“南安县”地,一直到开元六年(718年)始析“南安县”(县治“丰州”)东南15个里置晋江县,霞州归之。(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沿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直言:林杞《府志》作‘南安人’,误。”

林驽

  明·泉州人,李贽的二世祖(林李同宗)。自泉发航突鲁谟厮(或译火鲁没思)经商,后娶波斯女为妻,双双返国偕老,卒葬于泉。

林悦

   林禄后裔,北宋侍御史。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乞归故里祭扫祖坟,宋仁宗调阅林氏宗谱后,在谱首御书忠孝二字,钤以御宝,并赠诗二首,“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永春县蓬壶镇美山村林氏宗祠乃有忠孝堂之誉。

林嗣环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末清初·安溪县新溪里人(今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徙晋江。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乡试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进士,累官至广东琼州府兵宪兼提督学政,康熙元年(1662年)擢山西左参政。

  安溪人徙晋江

  林嗣环是安溪县新溪里人(今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万历卅五年(1607年)生,父,兄嗣祯。后徙晋江。因林嗣环以晋江生员参加乡试,不少资料亦作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林嗣环》:林嗣环,字起八,由安溪徙晋江。”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皇清·科第·林嗣环》: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性耿介,有风裁。”

  进士及第

   林嗣环翁务农,家贫无力供束修,以聪明得试爱怜,助其书籍、膏火、衣服之费,且济其家用,乃以专学……文章峭奇卓越。《族谱》亦载:“家贫励志自学,日记万言,甫七岁即能属文。”林嗣环故乡,至今还流传着“黄井祝天”、“虎崆耕读”等故事。

  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越”,考官误为他人代笔,不得售。

   林嗣环因赴泉州后城的安溪赤岭氏学馆芹圃馆从何乔远黄景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黄景昉》)修古文。《族谱》载:“大学士景昉 公试而奇之,留归伴读。”其字起八即命于此时,取“文起唐宋八大家以降文风之衰”之意。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乡试举人。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明·科第》:(崇祯)十五年壬午何承都榜……林嗣环,新溪里人,晋江中式。”

  清·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二甲三十二名进士。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皇清·科第》:“顺治六年己丑刘子壮榜:林嗣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林嗣环》:“顺治己丑进士。”

  历宦至广东琼州府兵宪兼提督学政

  顺治六年(1649年)林嗣环中进士后,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尚可喜、耿精忠二藩王南征广东。入广州时,尽释跟随南明的民众。后历官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广东海南副使, 驻节琼州,在任多惠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林嗣环》:“累官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有风裁。在任多惠政。以拒琼帅府执戮番舶之议,二藩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藩兵不法事,由是调藩于闽。”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皇清·科第·林嗣环》:“任广东南韶兵宪学道,粤人啧啧颂之。”

  《族谱》载:“赐进士出身,诰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任广东琼州府兵宪兼提督学政

   琼州有个贼首罗成基伏法,财产没官,其中有些是被占的民田,税仍在民。嗣环力请清理,终把民田清出,交还原田主。

  东南沿海广东、福建及云、贵为降清明将三藩尚可喜精忠吴三桂)所控制,他们以为远离朝廷,清帝鞭长莫及,便放纵部下骚扰乡邑。琼州……巡抚李端吾……兵颇横,兵有殴民者,嗣环笞其兵而匿其民。将领拥众入署争之,嗣环端坐不为动,但引颈向将领曰:‘惟杀我,毋多言。吾惧死不笞尔兵也。’不屈之态,浩气凛然,连将领也奈他无何,只好唯唯而退。

  有一次,藩王府曾派手下的两个人到林嗣环公干,那两人趾高气扬,骑马直上公堂。林嗣环把他们拉下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亏得当地抚军劝解,林嗣环才幸免遭难。

  琼州有个总兵,素为嗣环所鄙视。有一次,某宴请嗣环嗣环很迟才去,登堂一揖,便说太疲劳了,要休息一下,于是到别馆就寝,醒来已三更天了。那夜总兵设筵演戏,尽情欢闹,这时有小优伶出来敬酒,嗣环问他是何处人?某答是本州人。嗣环立即丢下杯筷,放声大哭,满座大为惊怪。问这是干什么的?嗣环哭着说:我来监守琼州,琼民都是我的子女,你宴请我却叫我的子女歌舞侑酒,未免太侮辱我了!拂袖退席而去。此后,嗣环总兵互相揭发上报,奉旨各降四级。嗣环特制一块木板,漆红写上“钦降四级”的金字,派二个衙役,轮番高举,通报琼海的友人。

   有次他应巡抚宴请,入席便靠在桌旁睡了,直到筵席将罢,经同席者推动才醒,巡抚也只说他太疲乏而已。嗣环平生疏放不羁,诡异莫测,于此可见一斑。

  清初,正是战争过后不久,弊病甚多,民生凋弊,百业待兴,然而靖南王耿精忠“奢侈无度,滥投工役,私设苛税”林嗣环“性耿介,多惠政,如禁奴婢、禁投充、禁株连、禁民借官债”;顺治十三年(1656年),还上《屯田疏》,“议兵屯种”,辟耕种植,以 解决军队粮食费用,减轻民众役赋负担。

  被逮下狱

  林嗣环因屡“拂其意”,与蓄意谋反的耿精忠尚可喜二藩王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为他们所不能容忍。顺治十七年(1660年),尚可喜耿精忠唆使琼州主帅劾之,致林嗣环被逮下刑部狱西曹。

  时值清朝前期,经济逐步发展,中外贸易日趋频繁,但不少地方官却勾结地方势力,拦截商船,杀人劫货。“时有马伽沙贾泊抵珠崖界上,主帅利其重货,将执戮之。”林嗣环坚决反对,曰:“固欲其来远,人绥荒服也,攘功挑衅,嗣环死不敢为。” 主帅“穷无以夺其议,听贾人归国。”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林嗣环》:“以拒琼帅府执戮番舶之议,二藩共嗾帅劾之。被逮问,慷慨力陈藩兵不法事,由是调藩于闽。”

  林嗣环下狱后堪问无果,反揭发出许多耿精忠尚可喜二藩王的不法事。最后,“帝念三任勤劳,暂放杭州治下。”“康熙初政(指康熙元年,1662年),复审平冤获释,诏升广西左参政。”

  《族谱》亦载:“升山西左参政。”

  客死西湖

  林嗣环此时已无意仕途,遂留寓杭州西湖,寄情山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林嗣环》:嗣环落职,寓西湖,日徜徉湖山诗酒间。”《省志》载:“一时海内名流,如钱谦益吴伟业朱彝尊宋琬邹程邨曹溶王士禄辈,争相推重其诗文。”

  “客死于湖上。”享年约60左右。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林嗣环》:“卒,琼人设主祀于包拯祠中。”

   林嗣环素贫无子,卒后妻晨夕不继,柩暴未葬。其同年唐梦赍葬之于杭州昭庆寺西五里龙潭,并搜其著作四册存之。

   后其女婿移柩至惠安螺阳。历四十余年,林嗣环族侄始移柩回乡,改葬于御屏山麓(今安溪县虎邱镇金榜村玉斗牛眠山)。林嗣环卒后无嗣,初葬于螺阳女婿氏之山,在驿坂后。历四十余年,族侄木栗(“木栗”合一字)(或作“标光”)始访得之,邀同叔昆季携回安溪,改葬于御屏山麓。(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墓·林嗣环》)

  善为文

   林嗣环不善为官,却善为文

   王士禄称他有三怪:一是容貌,像李伯时画的罗汉,须眉奇古;二是文笔,峍屼俶诡之词,出入于孙樵刘蜕之间;三是性情,在友朋欢宴或游山玩水之际,有时静如达摩面壁,忽而快论斗发,如惊雷起蛰、奇鬼搏人。

   宣城施闰章愚山序其《湖舫集》云:铁崖,奇人也,为文章光怪百出,宁骇俗,毋犹人。其垒坷郁积不平之气,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雳声。”

   嗣环亦自谓,除乡先辈李贽(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贽》),此外无人可以类比。

   林嗣环晚年落魄,著述颇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9·人物志·名臣3·国朝·林嗣环》:“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篇》、《南纪略》等书。”另有《秋声诗集》、《武经说约》、《荔枝话》(收入清·康熙三十四年歙县氏霞举堂刊本《檀几丛书·卷50,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荔枝话》)、《湖舫存稿》、《过渡诗集》、《回雁草》、《铁虱集》、《过霞诗集》、《榕坻诗集》、《羼音》等。然经济拮据,多未及刊行。虽致函求助于吴伟业,终因吴伟业亦自顾不暇而未果。文稿传于族裔,后多有转抄,惜大多数毁于“文革”,几近湮没。

   在清·安徽人张潮辑《虞初新志》一书中,有林嗣环一篇题为《秋声诗·自序》文,嗣环文中最平易可解者,后被改为《口技》选入当代中学课本,其奇诡文风,略可窥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口技》)。

林滂

  北宋·永春知县。开宝三年(970年),林滂开凿桃溪马甲、山门、滑石、西涵4个险滩,晋江东溪从永春石鼓至泉州可通舟楫。

林焌

  字仲漠,明·德化人,林枢次子。

  监生。仪容修伟,顾盼炯然,气节豪迈,交游广阔。以廪例入南雍就试,祭酒温体仁首拔之,名噪一时。应选州佐,弃不就,归乡著述。著有《南再草》、《松鳞草》、《吹呋草》等。

林朝阳

  字罴章,号桐轩,清·安溪县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镇罗岩村)人。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

  林朝阳早年于广东省汕头经营“林乾太”茶行,创有大街一条,取福建安溪之意名为“福安街”;小巷三弄,亦以店号命名为“林乾太”。此一街三弄,是当时尚不太繁荣的汕头埠的主要街道,至今街巷皆存,名称未改。

  道光年间(1821—1850年)林朝阳一夜之间被一姓钱庄以倒闭形式侵吞纹银十万两,虽上诉不获受理,反被姓讥讽道:“若要索取这些纹银,当待你任潮州父母官。”因此,林朝阳发愤弃商入仕,志在报失银之恨。

  后经钦差大臣林则徐荐举,林朝阳先至四川押运铜锭,表现出色。后到潮州任职,历任潮粮分府钦加潮州府同知衔、前山军民府特授潮州粮捕、潮州水利分府兼海关税务随带加三级。潮、汕一带和安溪故里民众称之为“林三府”

  就在林朝阳任潮粮分府钦加潮州同知衔时,钱庄再度与人发生诉讼,直接受理此案的恰是林朝阳。虽然此次理在钱庄,但旁人皆谓钱庄必然败讼。不料,林朝阳丝毫不计旧恨,秉公办案,判处氏胜诉,时人竞相赞誉。钱庄亦深感愧疚,遂将前所吞没的纹银归还原主。

  林朝阳在潮州任职时,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沿海一带常有小股英军骚扰,走私鸦片的不法奸商更是频繁出没。有司勒令林朝阳领前山军民府职前往绥靖。林朝阳虽为文官领武职,但竭力勤政,外抗敌军侵扰,内治不法奸商,有效地维持了潮、汕一带沿海的宁静与社会治安。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特钦赐“绩著韩江”匾以彰其绩。

  同治元年(1862年),林朝阳病卒于任上。卒时,清廷为嘉其一生功绩,又特钦赐“克襄王事”匾。而今,“绩著韩江”、“克襄王事”二匾尚存安溪故里。

林湜

  林湜正甫南宋,祖籍福宁长溪徙居平阳绍兴卅年(1160年)进士,初授富阳尉,淳熙(1174—1189年)初知晋江县,后历判南剑州、监察御史、江西转运判官、太府司农卿、湖北转运副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4·龙图林正甫先生“《考亭渊源》、《闽书》”为作传。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知县·林湜“《闽书》”为作传。

   知晋江县

   林湜绍兴卅年(1160年)进士,初授富阳尉,淳熙(1174—1189年)初改知晋江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4·龙图林正甫先生林湜,字正甫,福宁长溪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调富阳尉,改知晋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知县·林湜林湜,字正甫,其先长溪人,徙平阳。绍兴中登第,为富阳尉,淳熙中以功治晋江县。时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19·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公墓志铭》[四部丛刊本],为淳熙二年[1175年])大造战舰,当科民,不忍,欲投檄去,诸番寓居者义之,咸助其役。舰就,而民不知。秩满,民空城留之。”

   官终湖北转运副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4·龙图林正甫先生

  “判南剑州。太守议官自卖酒,力争不可,守自为奏朝廷,视无通判署,疑之,守奏遂格。

  除监察御史。疏言:‘陛下托股肱于宰执,而所授皆小人;寄耳目于台諌,而弹击皆君子。治乱之大无过于是。’

  为殿试详定官。某士对策剀切,拟第一,朝廷不用。及侍御史刘光祖下迁,曰:‘可以行矣。’再论静江知府钱之望

   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历太府司农卿,充孝宗遗留使金国通名。金以服赐挥掷之曰:‘宋正统相承,服视其品;今易左袵,有死而已。’金不能屈。复命,光宗迎谓曰:‘卿守礼甚坚,国体不失。’

  韩侂胄仇逐正士,吕祖俭上书争之,贬岭外。丞相曰:‘吕子约南行,执奏收回,大臣责也。’力请外。

  除湖北转运副使,进直龙图阁致仕。”

   林湜卒后,叶适为作《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公墓志铭》叶适水心先生文集·卷19》[四部丛刊本]收录)。

   评价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24·龙图林正甫先生

  “性泊淡散朗,虽为政精敏,遇事立断,而平居但教诸生诵说,若不涉世故者。于善恶、贤不肖明白,而又护惜善类,世所谓善人、君子,常欲以一身同其荣悴去留,故议论多激发,见忌于人。是以龃龉废斥而终不悔。朱文公朱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熹被斥,士皆远嫌,独执弟子礼不变,未殁前数月,犹驰书问疑义。

  著《槃隐集》。

  按:先生与文公平昔相向慕,在师友之间,疑是文公晚岁因杨通老致书而禀学者。观朱子答书云:‘仰慕高风,固非一日。’又称其‘所学之深,所守之正,其所蕴蓄盖已施之朝廷而见于议论之实’。其推许可想已。”

林云程

  林云程,字登卿,号震西,明·晋江人(今晋江市青阳街道锦青社区)。

  嘉靖进士

  林云程登嘉靖四十四年乙丑(1565年)进士,与詹仰庇同年,情谊极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郡守林登卿先生云程》:

  “林云程,字登卿,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

  王弇州王世贞弇州山人方与历下李攀龙于鳞,山东济南府历城人)诸公握三尺管驰驱中原,海内翕然景附,闽中寂无人。云程自其少年,则留意词赋之业,既纡组绶,交游诸公间,所从游词客,则吴中张伯起、勾章沈明臣、里中黄克晦及诸名流胜选,率以风雅推让之。好蓄法书名画,穷其源委,而笔翰大有名于世,人但见其登高作赋、临池洗墨。”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云程》:林云程,字登卿,晋江人。嘉靖乙丑进士。”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林云程》:

  “林云程,字登卿。嘉靖乙丑进士。

  自少留意词赋,既纡组绶,交游诸名公间,率以风雅让之;好蓄法书名画,俱能穷其源委,而笔翰大有名于人间。”

  历知汝宁府

  林云程历官,两为通州(俗称“南通州”,治在今南通市通州区)、宿州知州,两为南、北曹郎,两为九江(属江西)、汝宁(属河南)郡太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郡守林登卿先生云程》:

  “云程一片真诚自将,尤善莅政以便民,自以为无瑕釁于人,坐是浮沉州郡郎署间。”

  云程所历官,两为通、宿知州,两为南、北曹郎,两为九江、汝宁郡太守。”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云程》:

  “知通州。有巡检被盗,盗不获,当事责让,总戎乃掩取狼山进香人及丐子百余欲上之,云程执不可,活五十余人。

  历知汝宁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林云程》:“知通州,调宿州,两迁南、北曹郎,出为九江知府,转汝宁。”

  万历二年(1574年),林云程任南通知州,任上多所建树:

  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狼山广教寺、支云宝塔。

  万历四年(1576年),浚市河,并将木结构的平政桥改造为石桥,通州人、进士陈大科为之记。还在狼山建五山书院。

  同年,南通州“政修人和”林云程悉明代虽曾六修《通州志》,但幸存不多,遂邀请沈明臣(字喜则,浙江鄞县人,诸生,曾参胡宗宪幕府)、陈大科[字思进,通州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曾任都御史]、顾养谦(大司寇)等,编撰《通州志》,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书成。。王世贞(太仓人,时50多岁)为作《序》,称“体载挈贴,纲目清晰,博采精辟,文辞瑰丽”“古史之失在略,今志之得在详”。该《志》录入《明史·艺文志》,也是唯一列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通州古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补刊目录》也载:“(万历)通州志八卷,明林云程修,沈明臣等纂。”

  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重修狼山寺,撰书《重修狼山寺记》,吴人吴应祈为镌碑。

  乞归家居

  以继母艰归,遂不复仕,家居四十载。寿九十六而终。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7·郡守林登卿先生云程》:

  “家居厚德载物、古意宅心,为乡邦模楷者五十余年,寿九十六而终。”

  “从侄欲厦肇开(以下阙文)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云程》:“乞归,家居四十载,著有《丛兰馆史编》、《兰窗杂记》等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6·人物志·文苑2·明·林云程》:

  “以继母艰归,遂不复仕。

  家居厚德古意,为乡邦模楷者五十余年,寿九十六。

  著有《丛兰馆史编抄》、《兰窗杂记》等书。”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进士、知府林云程墓:在四十一都。”

  黄凤翔宜人墓志铭》

  宜人是林云程之母,万历二年甲戌(1574年)二月下葬。黄凤翔为作《墓志铭》,收录于黄凤翔《田亭草·卷11》。

  宜人墓志铭》全文曰:

  “宜人者封奉政大夫西浦翁之配,南京戶部郎中登卿君之母也。

  登卿君自留曹丐疾还里,同年友生过而问焉曰:‘君胡无疾也?’

  君捧心蹙频,谓生曰:‘不肖丧吾母,逮于今十有三年矣。昔困诸时,贫弗襄事。自乙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叨第以来,执役中外,格于例不敢有请;又惟受国厚恩,靡能助埃以图称塞,未忍遽弃官归也。昕夕念之,寝食靡宁,以刺结于衷,不肖之疾甚矣。’

  生方彷徨奔走,营葬其父,而君亦四出卜地,每生曳履摄屐,披荊榛而陟崇献,辄君相先后也。

  巳乃一日,诣生茔庐,再拜稽首,言曰:‘先宜人兆域既获,吉于奎支山之原,距吾家青阳五里,而近龟筮协从。兹且卜日封竁矣。忆先宜人殁时,不肖云程亦苦剧疾,昏愦中不能奉吾母,永诀稍间始知之,盖恸而绝、绝而甦者数四也。抵今追惟,犹含酸茹叹。而先宜人之志,又有甚可悲者。先宜人无他子,然不以只子故为煦煦小慈。幼龄即遣就外傅受书,每塾序归,辄摩其顶,语之曰:“吾生平酸辛,幸看尔一头颅耳。尔宜力学,以光而门阀,慰尔母望。”不孝不获,以其禄养,又邅延及今,而始克葬也。何所逃罪哉。愿子铭之,俾有以自解者。’

  嗟乎!君之情可谓綦约矣。今夫菽水可以为欢敛,手足形可以为葬,其分域定也。顾力愿自致,而时有所待,则仁人孝子,可以情裁之而以权通之。君以今日之力,厚诚信而襄大事,即使蚤为之其丰啬,孰典今多矧获,被恩纶以光贲,幽宫尤足慰宜人于九原之下;而君独悼恨哽咽,若不能为情者,则信乎君之克孝,而宜人之有子也。

  君又称宜人事舅姑孝,处妯娌睦,相封君公纤密而劳勚,其内行纯备,皆人所难。宜乎食报之丰顾,仅以五十之年,溘然長逝,使其子抱无穷之痛也。岂所谓天之未定者与!
昔贤有言,木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逮。负米之恨,生方与君共之,而何能为君解。乃其葬之先后缓急。则君可无复论巳。

  宜人葬以万历甲戌(万历二年,1574年)二月念七日。

  宜人慈祥慷慨,家无腴积,而不屑为厚营,姆氏殁,诸儿女俱幼,宜人鞠育之如己出,为其婚嫁,皆名家。今诸儿女亦追恋宜人如母,云宜人之所积者,宏身后之福,方且未艾。奚必于其身享之也。

  铭曰:近计树縠,远计树木;计远者其享盈,计近者其利缩。则宜人之食报于子,与子之所以妥宜人者夫。呜呼,较其迟速。 ”

林炳

  北宋·德化县人,鸡笼窑(龙窑的前身)发明人。

  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描绘的就是当时德化县陶瓷作坊遍布乡里的情景。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用金、银、铜币”,全国的陶瓷出口因此猛增。

  德化县作为陶瓷主要生产地之一,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虽然瓷窑遍布,但由于当时的瓷窑都是平顶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窑,难以大批量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陶瓷出口的需求。烧制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德化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林炳应时而生,他设计发明的圆拱形大窑炉(亦称鸡笼窑)不仅容量扩大了十几倍,还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距离祖龙宫不远的屈斗宫古窑就是根据这种圆拱形大窑炉改进而成的。

  关于林炳建成大型窑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有一次,林炳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疲劳得不觉昏昏睡去。睡中梦见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示意地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林炳醒来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后来,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既能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目窑)奠定了基础。

  林炳首创的大窑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革新先行”称号,指点林炳的仙女也被敕封为玄女夫人。一时间,林炳大名远播,各地纷纷学习他的建窑技艺。在当时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一所瓷庠(类似于今天的陶瓷学校),由林炳亲自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当年的瓷庠就是现在的祖龙宫,这座不甚起眼的小瓷庠,影响了近千年来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瓷业发展。据日本有关陶瓷文献记载,宋代有一个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来德化学陶艺,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日本,砌成德化窑,并尊奉林炳陶祖神

  为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瓷乡人按照林炳梦中的玄女英姿塑造了玄女像,建玄女宫奉祀。后来,林炳赴江西传艺,再也没回来过,最后积劳成疾,客死他乡。家乡人怀念他,便塑林炳像安放于玄女之右,尊为窑坊公。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窑坊公诞辰之日,乡人依然不忘到祖龙宫奉祀一番,一则纪念林炳为光大瓷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二则祈愿自己在来年的陶瓷生产制作中能够顺利如意。

林外(1106~1189年)

  林外,字岂尘,号肇殷,北宋末南宋初·晋江永和镇马坪村(古为马平村)人,生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享年84岁;一说卒于乾道六年(1170年),享年65岁。

  身世

   《宋开基马平(坪)林氏谱谍》记载,马坪氏的远祖是唐九牧,二房林藻乃闽中第一进士,比欧阳詹还早一年。林藻之孙林翘为晋江县令,开基马坪。二世祖林知。传到第九世林轮,即林外之父,曾任广东海丰县丞。林外林轮的长子,为马坪氏第十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林知》)

   马坪林外故居犹在,门前悬有氏家庙”石匾,墙上镶石,刻着林外的一些诗、词,厅中有“忠孝”木匾,四周为氏先祖画像。

  行状

   林外年青时曾游学苏、杭一带,屡试不第,至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才登进士,时已55岁。《莆田县志》载其乾道四年(1168年)任兴化县令,任期很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7·人物·泉州府·文苑·宋·林外》:林外,字岂尘之孙,晋江人。游太学,工诗词,尝题吴江垂虹亭,人以‘不食烟火人’语。绍兴末第进士,仕止兴化令。所著有《娴窠类稿》。”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5·人物志·文苑1·宋·林外载:林外,字岂尘孙。工诗词,游太学,尝题吴江垂虹亭,人以为不食烟火语。他日,衣鹤氅衣,往西湖,题诗雪中既去,人皆惊叹以为仙笔。绍兴三十年第进士,仕止兴化令。所著有《孏窠类稿》(已佚)。”

  《题临安邸》的作者

   北宋末年,国君荒淫,奸佞当权,贪污腐败,致金兵南侵,二帝被掳北去,受尽奇耻大辱。南渡后,南宋把京都从汴州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偏安江南,向金称臣,忘记国耻和君父之仇,醉生梦死,把避难的所在当作昔日的汴京。

   此时,临安邸出现一首著名的题壁诗《题临安邸》,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后辑入《千家诗》,流行全国,八九百年不衰,历来为书塾蒙重、中小学学生的必读诗篇。传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

   即兴题壁,很难是工整楷书,大都“龙蛇飞动”。由于当时留在粉墙上的字迹是行草,“升”、“洪”、“外”形体酷似,加之抄传讹错,其作者后世有作林升的,有作林洪的,也有作林外的,历代一些重订选注本多谓诗人“生平无考”,莫衷一是。而且短短28字中便有数字异文。

   南宋·淳间赐同进士出身的刘克庄选编《后村千家诗》时,他收集到的《题临安邸》已是署名为林升的诗稿。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载:“绍兴、淳熙之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便把杭州作汴州。’”后人大都据此将《题临安邸》作者作林升。许多学者沿着诗意背景寻求答案,有人还推断诗人可能属于仕途范畴的人,查遍南宋时期题名录,都没有发现能够与林升相链接的资料。泉州氏族人曾赴浙江考证,因年代不符,排除作者是林升的说法。

   林洪,南宋莆田人,字用宏。据《兴化府志·艺文》和《莆田县志·选举》记载,林洪为绍定二年(1229年)明经进士。绍定距淳熙50 年左右,他是南宋后期人,不可能在绍兴、淳熙年间作此诗;况且,他的字不是梦屏(也查不到另有字梦屏者),亦无诗词记载。

   可考者唯林外林外于绍兴三十年(1160 年)前为临安太学生,时间和地点都符合《西湖游览志馀》的记述。据张思岩《词林记事》和唐圭璋《全宋词》记载,林外这位在南宋初期名噪京师、声达宫廷的诗人,曾在吴江垂虹亭桥下仰题了一阙《洞仙歌》。

   泉州师专汤兴中在《泉南诗人林外考略》(《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5 年第1 期)中,以诸多证据把《题临安邸》与泉南诗人林外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旅邸题询,符合林外垂虹题桥,旗亭、滩驿题壁的习惯;诗中对南宋群相偏安纵逸的不满,在《洞仙歌》里亦有流露;诗寓深意于洒脱,隐讽嘲于赏悦,“词翰潇爽,诙谲不羁”,风格接近。因此,这首诗的作者,较之其他,应是上舍生林外

  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的记载

  林外同代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洞仙歌记载林外洞仙歌一事

  “绍兴间,有题《洞仙歌》于垂虹垂虹亭桥位于苏州城东吴江,有桥洞七十二,如长虹卧波者,不系其姓名,龙蛇飞动,真若不烟火食者。时皆喧传,以为洞宾所为书。

   浸达于高宗,天颜冁然而笑曰:‘是福州秀才云尔。’左右请圣谕所以然,上曰:‘以其用韵,盖闽音云。’此词下半阙中“帽”、“过”,“锁”、“扫”,只有用闽南话来吟,方能叶韵

  其词曰:‘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久而知为闽士林外所为。圣见异矣!盖以巨舟仰而书于桥梁,水天渺然,旁无来迹,故世人益神之。”

   林外洞仙歌·垂虹亭收入张思岩《词林纪事·卷8》时略有不同。词云:“飞梁欹水,虹影登清晓,桔里渔村半烟草。叹来今往古,物换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门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 年年不扫。”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

   林外稍晚的周密《齐东野语·卷13·林外载:

  “林外,字岂尘,泉南人(“泉南”是泉州的俗称)。词翰潇爽,诙谲不羁,饮酒无算。

   在上庠,暇日独游西湖,幽寂处得小旗亭,饮焉。美风姿,角巾羽氅,飘飘然神仙中人也。豫市虎皮钱箧数枚藏腰间,每出其一,命酒家保倾倒,使视其数,酬酒直即藏去。酒且尽,复出一箧,倾倒如初。逮暮,所饮几斗余,不醉,而箧中钱若循环无穷者,肆人皆惊异之。将去,索笔题壁间曰:‘药炉丹灶旧生涯,白云深处是吾家。江城恋酒不归去,老却碧桃无限花。’明日都下盛传某家酒肆有神仙至云。

  又尝为《垂虹亭》词,所谓‘飞梁遏水者’,倒题桥下,人亦传为翁作。惟高庙宋高宗识之曰:‘是必闽人也,不然,何得以‘锁’字协‘埽’字字韵。’已而知其果也。此词已有纪载,兹不复书。

  南剑黯淡滩,湍险善覆舟,行人多畏避之。尝戏题滩傍驿壁曰:‘千古传名黯淡滩,十船过此九船翻。惟有泉南上舍,我自岸上走,你怎奈何我?’虽一时戏语,颇亦有味。”

  评价

   林外豪于酒,工诗词。林外的诗词基本佚失,除上引的几首外,《闽中名胜诗》还保留了他一首七绝《云盖峰》“一峰特立出尘寰,自古相传云盖山。不是云来盖山顶,却缘峰峭立云间。”云盖峰在西湖附近。“却缘”或作“只缘”

   周密《齐东野语》说他:“词翰潇爽,诙谲不羁,饮酒无算。”

   《宋开基马平(坪)氏谱谍》称其“词翰潇洒,谈吐不羁”

   明代巡按应天府监察御史林一柱曾赞林外(指刘伶(指李白咏,惟公两称。风流活泼,骀荡妙令。垂虹一词,千古莫竞。诗中之豪,酒中之圣。黄甲播芳,列宿是应。”

  后事

   林外卒葬晋江灵源山。林外的墓葬,后人建一个小屋保护,清·光绪年间重修,现存。小屋墙上嵌着一方墓碑:“宋绍兴进士岂尘 公之室”,落款为清·光绪年间。

   林外有子二,长林乾、次林坤林乾迁居陈江(陈埭),成为晋江陈埭氏开基祖。林外的后裔较多,其分布如宗族发祥地晋江马坪就有十数个村庄,南安溪尾有13个村庄,另外晋江还有二三十个村庄,诸如深沪东山、柳山就有六个村,内坑葛州也有三个村……少说也有六七万人,主要分布在晋江、南安,台湾也有,另外,有的远在菲律宾。

林知

  林知,字子默,北宋·晋江马坪人;林外的祖父。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本传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68·人物·泉州府·隐逸·宋·林知》:林知,字子默。晋江人。隐居笃学有志尚,筑室吴山之巅(乾隆《泉州府志·隐逸》作“筑室灵源山之巅”),人鲜见其面。县南有烟浦埭,久废,修治有劳。民无种可耕者,为转贷以给。里人德之,为立祠。”

  清·道光《晋江县志》本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7·人物志·隐逸·宋·林知载:林知,隐居笃学,有志尚。筑室灵源山之巅,人鲜见之。熙宁(1068~1077年)间,尝谐阙上书论时政,久不报。惠安簿林迥访其书室,题壁间曰:‘先生平昔命何非,黄卷诗书一布衣。回首长安成底事,吴山苍翠几时归?’遂归隐不出。县南有烟浦埭,冲决久废,修以利民,里人德之,为立祠。孙。”

  拾遗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宅·宋宅》“处士林知宅:在马坪。”

   林知归隐后,“望江书室”于灵源山巅灵源寺旁,已废。

   卒葬晋江灵源山。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处士林知墓:在灵源山。宋·刘涛(《经处士冢》):‘处士坟三尺,吴山松万株。空余著书业,不见炼丹炉。道古言难合,年高势最孤。盛朝礼乐备,无处用真儒。’”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泉州人名录·林外》、《泉州山川·吴明山、灵源山》、《泉州水利·烟浦埭》)

林来鵬

  字思奋,号思膺,明·永春人。明代中期冠带隱士。精诗文,著《蓬山唱和集》。

林鹤年

  林鹤年(1846~1901年),字氅云,又字谦章铁林,晚号怡园老人,清末·安溪县崇信里胪传乡(今芦田镇芦田村)人。是晚清福建八大诗人之一、茶商。其生平《厦门文物志•怡园》、新编《厦门市志》等有载;《福雅堂诗抄》内有自传。

  光绪八年中举,授官

  林鹤年林远芳,清·道光(1821—1850年)间在厦门、广东及东南亚一带经商,家业兴旺,富甲一方。林鹤年即出生于广东。

  林鹤年“少岐嶷,博涉群书。为文有英气,尤工于诗”。少有大志,好谈兵,时人比之杜牧陈亮

  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应礼部试,任“国史馆誊录官”

  后出任知县,再任工部虞衡司郎中。

  渡台

  承办茶厘船捐等局务

  光绪十八年(1892年),林鹤年渡台,客唐景崧幕中,承办茶厘船捐等局务。

  又应台湾巡抚邵友濂之请,受台湾富商林维源之聘,“商办抚垦拓地”,使“数百里悉皆向化”,“又购西洋机器以兴水利,创办金矿、樟脑”,对台湾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在台湾苗栗开垦业成后,林鹤年曾在安溪芦田兴建一精致的山园,并返回家乡长住,其间曾创作大量古近体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芦田古民居》)

  诗中八贤

  在台期间,?林鹤年襄助牡丹吟社,“暇则与台湾士绅立吟社酬唱,虽匡攘之中恒不忘吟咏”,促使台湾北部诗风盛行。时人将其与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丘逢甲等并列,称为“诗中八贤”

  海沧邱菽园《诗中八贤歌》将其诗风比之苏东坡的慷慨激愤,颂曰:林四风神成一家,绝句高唱天半霞。诗成寄我南海涯,风弦水调铜琵琶。”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林鹤年“诗雄深沉郁,兼有清丽之辞”,“于闽派中自成一格也。”

  中日甲午战争:襄赞军务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林鹤年撰万言策论,详陈台湾战守形势,上呈清朝封疆大吏。

  光绪廿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告警。林鹤年毁家纾难,献款助军需,清廷命其襄助前敌军务,“保以道员用,加按察使衔”,与林时甫筹海防。

  然形势急剧恶化。光绪廿三年丁酉(1897年),时林鹤年已退居厦门,曾“回首枪林炮雨、一霎沧桑,公酒后纵谈,未尝不涔涔泪下也”,作《丁酉四月初七日,厦门东望台澎,泣而有赋》曰:“海上燕云涕泪多,擎天无力奈天何。仓皇赤壁谁诸葛,还我珠崖望伏波伏波将军)祖邈临江空击楫,鲁阳挥日竟沉戈。鲲身魔耳屠龙会,匹马中原志未磨。”

  退居厦门鼓浪屿:筑“怡园”

  购筑“怡园”以居

  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光绪廿一年(1895年)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驻台官兵奉命撤回大陆。

  林鹤年“知台事不可为,遂尽室内渡”,退居厦门,向西商购得园楼,“辟地鼓浪屿莳花草,取‘怡怡’之义名其园”“怡恰”者,安适自得貌也,或曰心怀台湾也。“怡怡园”后世简称“怡园”,位鼓浪屿鹿耳礁,即原鹿礁路,今福建路。

  “怡园”规制

  关于“怡园”的规制,《厦门文物志•怡园》载:

  “怡园:现福建路24号。由晚清福建爱国诗人林鹤年建造于19世纪末。

  坐东南朝西北,砖木结构,共3层(含地下防潮层),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建筑面积516平方米。

  采用缩进式四面坡折顶,檐口出挑小,线脚下环饰一周红砖饰物。石砌防潮层以上通体为密缝清水红砖墙面。建筑设计采用左、右角楼加中间直廊的模式。角楼平面为八边形,开弧顶窗。直廊采用券顶红砖方柱和宝瓶栏杆。首层主入口门廊外设置与防潮层等高的护栏石登阶。

  整体外观为西洋式风格,内部平面设计则仿照闽南古厝四室一厅的格局……”

  “小桃源”石刻

  怡园门口植物丛中,立有1块吕世宜“小桃源”石刻,并镌有林鹤年自撰之“跋”两行小楷,文曰:“避氛内渡,筑园得吕不翁书‘小桃源’石刻,人以为谶,爰嵌诸壁。光绪丙申(光绪廿二年,1896年)林鹤年跋。”

  考之林鹤年《厦门鼓浪屿卜居》诗4首说筑楼之事,其三曰:“洋场楼槛碧玲珑,百扇晶窗九曲通。地占高寒清弄影,室生虚白健凌空。竹头木屑还储用,月斧云斤愧未工。唾手燕云珠合浦,隔篱呼取到邻翁。”

  诗末林鹤年自注云:“园楼购自西商。”而在筑园过程中,诗人又“于地掘得‘小桃源’石额”。掘得的石额,中题“小桃源”大字,署款“道光丙戌秋七月,镜叟。其后有小字题跋:“永春州一名桃源,嘉庆庚申(嘉庆五年,1800年)冬,长儿占鳌随余官学正。课士之暇,问山寻水,依□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初•陶渊明,字元亮,又名,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记》中景色也。转瞬间,阅今二十六年,而长儿复莅是州学正,此中奇缘殆有前定。余虽未有再至其地,而乡望之情犹恋恋焉。因以‘小桃源’名之。”上石镌之林鹤年“跋”文即附于文后。

  吕不翁,即道光(1821—1850年)间厦门书法家吕世宜吕世宜的永春题刻何以流落鼓浪屿,事多蹊跷,无从考证。却也让林鹤年以为谶,与“怡园”之意相吻合。林鹤年写诗道:“心清何地不桃源,鸡犬桑麻任笑喧。半亩楼台偏近水,数家花竹自成村。敢嗟白发犹萍梗,重味青灯胜菜根。听说中朝论强学,且将农政课山园。”

  其实,晚清乱世哪里有桃源可居。

  在经营“怡园”之外,林鹤年寄情于诗词,曾作《日光岩观海》表达无奈而又悲愤的心情,曰:“洞天鼓浪隔江寻,旧梦沧桑思不禁。忍向日光岩畔望,参差楼阁暮云深。”

  林鹤年在后来的《怡园开樽》诗中也感叹道:“岛屿分华夷”,“卧榻甘鼾睡”,“东望失燕云,迸作珠厓弃”,“万国作公地”,“已无干净土”,“悔作桃源避”

  鹿泉

  鹿泉,亦称“剑泉”、“延平井”,也是怡园一景。《厦门掌故》称,郑成功据厦时,兵士奉命在该地挖井,掘地皆见顽石;郑成功巡营至此,挥剑泉出,故有是称。

  林鹤年曾作《题延平王井阑》诗2首:

  其一:“海枯石烂看东溟,几度沧桑眼底经。惟有山泉依旧好,月明留影照冬青。”

  其二:“望断燕云十六州,书生涕泪海天愁。重瀛缔造披榛昧,同抱东南半壁忧。”

  后来的连横也曾数次到访,作有《重过怡园晤林景商3首。林景商,名辂存林鹤年之第4子。

  其一:“片帆又向鹭门来,千里风云郁不开。落叶打头同看剑,对花洒泪忍衔杯。扶余作客留豪气,江左伤时赋大哀。我与林逋曾旧约,振兴亚局仗群材。”

  其二:“湖山十笏辟园林,安石风怀又见今。鹿耳礁留云意湿,龙头渡拍浪声淫。每忧割肉分图籍,谁解烹鱼溉釜鬵?同上日光岩畔望,海天何处问升沈。”

  其三:“拔剑狂歌试鹿泉,延平霸业委荒烟。挥戈再拓田横岛,击楫齐追祖逖船。眼看群雄张国力,心期吾党振民权。西乡月照风犹昨,天下兴亡任仔肩。”

  第三首写的是怡园中的“鹿泉”,诗中有注:“鹿泉在怡园内,相传郑延平(延平王郑成功手凿,景商有铭泐石其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连横对怡园的鹿泉似乎格外关注,之前就曾有《鹿泉》诗1首:“痛饮狂歌试鹿泉,中原何处着先鞭?麾戈且驻乌衣国,倚剑重开赤嵌天。故垒阵图云漠漠,荒台碑碣水涟涟。明朝鼓浪山头望,极目鲲溟几点烟。”

  以剑掘地得其井泉之说,台湾也有,也与林鹤年有关,但连横认为是林鹤年作伪;对鼓浪屿怡园的鹿泉,连横认为事犹近实。

  连横《稻江井栏记书后》载:(台湾)稻江旧天后宫有井,不知凿自何时;光绪间安溪林氅云先生居此,为作石栏,且假蓝鹿洲之名而记之曰:‘大稻通津,天妃庙后,延平(延平王郑成功驻师,拔剑砍地得泉,因名淡水。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乙酉,漳浦蓝鹿洲镌《记》。’又篆书‘小剑潭’三字,旁为施世骠。而氅云亦题曰:‘汲井可受福。’”连横以为此说与史实相距甚远,属氅云之作伪”

  又说:“曩游厦门,见氅云先生于鼓浪屿之怡园,园有‘鹿泉’,氅云刻《记》,亦言为延平拔剑砍地之迹,与此同出一辙,固疑氅云之附会。然延平驻军鼓浪,折戟沉沙,尚堪凭吊,则鹿泉事犹近实,非如此井(指稻江“小剑潭”)之出于凿空也。”

  就职工部

  光绪廿四年戊戌(1898年),林鹤年到工部就职,奉命维修“陪祀列坛”,也参与校注光绪帝将派发群臣的洋务读本《校邠庐抗议》。其间他上“疏陈商务六条”

  “然以事多沮棘,难售素志,且维新、守旧,朝政纷更其间”林鹤年痛心道:“时局至此,上下犹以意气争乎?”于是“浩然告归”

  居厦

  林鹤年居厦期间,倡办东亚书院。地方上“凡轮船、矿务、报馆、平粜等事,均因其言而成”;“鼓浪屿拟作公地,公又力争主权,遂有设华董之议”。当时鼓浪屿刚刚作为公共地界,作为鼓浪屿权力机构的会审公堂中,华人代表只占1位,林鹤年力争主权,将华人代表争取为3人。

  林鹤年“性情肫挚”,“接人蔼蔼有大度”,怡园也成为内渡宦绅和来厦名流的萃集之所,如林维源施士洁陈棨仁常为座上客。尝往来泉州、厦门间,与龚显会黄贻楫陈棨仁诸人结社酬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贻楫陈棨仁》)

   团结邻里,仁孝齐家

  林鹤年亲邻睦族、仁孝齐家的事迹,集中见于清末教育家、诗人吴鲁为撰的《林氅云先生家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鲁》)

  亲邻睦族

  吴鲁林氅云先生家传》载:“接人蔼蔼有大度,人以缓急告者,无弗应。定交倾肝胆,规过奖善必面尽。”

  林鹤年在芦田设立义仓以备不时之需,等到荒年收成欠佳时再把义仓里的粮食分发给邻里。

  修缮学堂设立义塾,出资聘请先生为族人传道授业,贫寒子弟均可免费上学。

  严冬到来前他会雇佣裁缝裁制数千件棉衣分发给贫困乡人以御寒。

  不仅如此,林鹤年还捐资修理大宗支祠、寺观,施医给药,育婴恤贫,深受乡邻的敬重和爱戴。

  此外,《族谱》赫然印有“文章资国本忠孝振家声,世德贻谋远纶恩赐庆荣”20字组成的字辈,后面10字正是林鹤年所补。

  善事父母

  林鹤年善事父母,先意承志。吴鲁林氅云先生家传》载:

  “母患痰喘,恶寒,公常以背附母经夕不寐。及患手疾,复以舌吮血,躬侍汤饵,不解衣带者阅月。人哀其诚,而母病亦以愈。

  及执父丧,哀毁骨立,晕绝而苏者数。有欲慰之者,卒不能出诸口,盖至性之悱恻动人也。既葬,庐于墓,读《礼》。

  事诸母如所生,及诸母没,公力疾治丧,躬亲扶榇,见者为之泪,今乡人尚能道之。”

  “公生而失乳,就养于伯母陈氏。及长,事之终身弗衰。”

  不仅如此,林鹤年待兄弟尤为友爱。平伯兄瑞年去世时,他白天偕诸兄弟分操父劳,入夜时才会潜心研习自己钟爱的诗书。

  治家有法

  林鹤年性情肫挚,治家有法。

  吴鲁林氅云先生家传》“其平居训子弟,慈爱而严。”“家人有失,恳款规戒,从无加以棰楚。婢仆衣食必加厚,曰‘是亦人子也。’

  

  光绪廿七年(1901年),林鹤年卒,享年五十五岁。

  林鹤年工诗享才名,有《福雅堂诗钞》等。

  附:林辂存

  林辂存,字景商林鹤年第4子。

  最得厚望

  在众伯仲间,林辂存最得其父厚望。林鹤年《诫子》诗专示辂存“半亩芳塘一鉴开,鱼苗分水出江隈。此中会有神龙窟,好借风云破浪来。”

  光绪廿四年(1898年),林鹤年入京就工部职,林辂存恰以增生身份保荐参加经济特科考试,父子偕行。闰三月,辂存20岁生日,行冠礼,林鹤年赠以书册字画,“以励其志”,其中有漳浦人蔡世远蔡新的文集和蔡新的《澄怀园八友图》拓本、同安李长庚马伏波诫子手卷”、漳浦黄道周“辛巳元旦手书诗幅”林鹤年并作《励志诗》训勖,诗前长《序》有言:“士生幸际承平,则愿为文勤蔡世远文恭蔡新,谟明弼谐,以彰黼黻;不幸如黄忠端黄道周李壮烈李长庚身值其变,慷慨赴义。”(见林鹤年《励志诗为儿训勖》)

  随诸公车伏阙上书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廿一年(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维新派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光绪廿三年(1897年)11月13日,3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胶州湾,不到24小时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青岛。光绪廿四年戊戌(1898年),全国为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群情激奋。当年6月1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开始实施“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林辂存“随诸公车伏阙上书,复连章疏陈时务”。其后,林辂存被朝廷以郎中使用,派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

  林辂存上书最著名的,是《为字学繁难,敬陈管见,请用切音字以便学问》一折。文中言及“我国之字,最为繁重艰深,以故为学綦难,民智无从启发”,学习西方,应推行拼音文字,使“传习无难,而浅学自速”

   林辂存特别推荐同安乡亲卢赣章的切音之学:

  “倘以卢戆章所创闽音字学新书,正以京师官音,颁行海内,则皇灵所及之地,无论蒙古、西藏、青海、伊黎,以及南洋数十岛,凡华民散居处所,不数年间书可同文、言可同音,而且妇孺皆能知书。文学因而大启,是即合四外为一心,联万方为一气也,岂不懿哉……
卢戆章苦心孤诣,研究二十余年,且其生长外洋,壮年回籍,故其所为切音新字捷诀,深得中西音义之正。而旅闽西人,亦多传其学,称为简易

  某为举国文学所关,不揣冒昧,敢请我皇上饬下各该省督抚学政,传令卢戆章等,并其所著字书,咨送来京。由管学大臣选派精于字学者数员及编译局,询问而考验之,校其短长,定为切音新字,进呈御览,察夺颁行。庶几极难之学业,变为极易,而四百余兆人民,无不知学,则我国富强,未始不从此致也。”(《戊戌变法专题档案史料》)

  光绪谕曰:“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取卢戆章等所著之书,详加考验具奏。”(《清实录》)

  弃职回闽

  光绪廿四年(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故史称“百日维新”),守旧派乘势反扑。福建道监察御史黄桂錾《为惩治奸党折》,主张惩治奸党,“按情罪轻重,区为数等,一律办理”。其罗列“奸党”罪行,林辂存请废中国文字”便为其一,称之“以变法为名,阴用汉奸之计,非寻常莠言可比”(《戊戌变法专题档案史料》)。

  其后,林辂存被外放,充任江苏、广东等地道员。

  不久,林辂存弃职回闽,先后掌教于安溪考亭、同安双溪、马巷舫山和龙溪霞文等书院。

  游历海外

  未几,林辂存又经南洋转日、美等国游历,考察各国教育实业。

  嗣后,林辂存居留印尼任日惹中华学校校长、中华总商会顾问,四处鼓吹革命,资助孙中山革命。

  当林辂存即将渡海南下之时,林鹤年赋诗为其送行:“大江淘尽几英雄,都在南楼眼界中。老近蒙聋千事好,身经忧患万缘空。沐猴且溷场中儡,失马差同塞上翁。一线纸鸢天五尺,为他儿女盼长风。”

  怡园新主人

  光绪廿七年(1901年)林鹤年卒,林辂存继为怡园新主人。怡园接待过连横许南英等名士。

  民国二年(1913年),许南英林景商观察招饮怡园酒后口占》七绝2首曰:“蒲桃架下布清樽,奇趣看山日闭门。醉与谈瀛沧海客,一天凉雨坐黄昏。”“旧是经纶济世才,如何蛰伏老岩隈。让人干预苍生事,容我鏖诗薄醉来。”

  开办厦门华宝公司

  金门瓷土蕴藏虽丰,且曾开采外销,然陶瓷并未自产。

  光绪卅一年(1905年)七月,林辂存联手前驻菲律宾总领事、“鼓浪屿会议公所”首届议长陈日翔两人合资12万元,创办厦门华宝公司(全称“华宝制瓷公司”),以“改良华式,专仿西洋样款,以便行销外洋,收回利权”为由,呈商部奏准开采,就金门新头乡设局筑以造磁器,并申请15年专利。惟公司的发展很不利,所烧制瓷器经火即裂,屡试皆然,未几即废;但它的开办对厦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据《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福建卷)》、2009年《金门县志》)

  民意代表、福建暨南局总理

  晚清“新政”,各省成立咨议局,林辂存入选为省局议员,为第一任常驻议员。

  宣统二年(1910年),新立福建省资政院,林辂存又为议员。

  其后,林辂存又屡为福建临时省议会议员和华侨议员;民国国会议员、立法院议员、众议院议员。获国民政府颁给四级嘉禾章,兼佩开国纪念章。后晋给三级嘉禾章。

  民国之后,林辂存与人联名致电闽督孙道仁,请求废除前清保商局,“另立真正护侨机关,为侨民谋利益”。1912年8月,经政务院批准,中国历史上第1个侨务机关——“福建暨南局”正式成立,局址设于厦门的寮仔后,林辂存任首任总理。

  1913年初,当林辂存再度北上之际,家故友施士洁与之“携手河梁”,“慷慨欷歔作荆卿变征调”,曰:“怡园吾所爱,卅载纪群游。世有新中国,君为古太丘仲弓真道广,和靖亦诗留。经济根文字,相期寿万秋。”

  按:①东汉•陈寔,字仲弓,曾任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其人名望甚高,时人以能与之结识为幸。后人用“太丘道广”喻交游之广。②和靖先生,本名林逋,北宋•杭州孤山人,著名词人。因其终生不娶,膝下无子,以梅花为妻鹤为子,时人称之“梅妻鹤子”。有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世。

  卒

  民国八年(1919年),林辂存殒于福建暨南局总理任上,年四十。

  林尔嘉之子林景仁(号小眉)有诗挽之:“鹭岛新骚魄,鲲洋古酒人。百年空挂剑,万里独沾巾。白发悲阿□,绿杨失近邻。他时鸡酒约,宿草可能春。”

林翀鹤

  林翀鹤(1863年—1932年),字祐安,号一朴山人,清末民初·泉州城区北门执节铺人(今执节巷,时属晋江县);兄弟中,林翀鹤居2,林骚居4。(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骚》)

  清·光绪进士

  林翀鹤早年进秀才,曾在泉州梅石书院(又称“一峰书院”)设馆教学。时泉州书院林立,尤以集贤铺清源书院为著,级别也最高,由泉州知府掌管。林翀鹤即治学于清源书院,后来在一次清源书院学生反对满人知府不学无术的“哄堂”(闹学潮)事件中,他身任斋长(班长),追究带头责任,被知府申报学台把他“开革”(开除学籍)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一峰书院、清源书院·清集贤铺清源书院》)

  光绪廿年甲午(1894年),林翀鹤中举人。

  光绪卅年甲辰(1904年),林翀鹤42岁。是年朝廷为庆贺慈禧太后70寿辰开恩科,由于庚子之变,北京贡院被八国联军焚毁还没有修理好,此次春闱(会试)借河南开封贡院举行举办。林翀鹤与泉州举人吴增桂生)、林骚陈砥修仲瑾)4人同行(官府资助路费),由海路走上海,改江船上武昌,再搭新建成的京汉铁路至开封。一路上行旅插上1面“公车赴试”的旗子,车船可以优待免费。他们在开封落足1所下等的客栈,半夜被小偷从土墙上挖洞进屋,衣物被盗一空。于是到祥符知县衙门击鼓报案,知县立即坐堂。查明是赴试的福建举人被盗,怕声扬出去,说明会试期间防卫保安不力,可能丢纱帽。就一面答应派役查究,一面当场先予赔偿后待追赃。他们得到的赔款比失去的东西还多,就结案不再交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增》)

  清代科举取士,不仅文章要好,书法优劣也往往决定前后名次,特别是会试之卷,字必须“饱满光圆”,若点画有小庇者(字不照“监本”书写,或减少笔画者,名曰“破体”)即遭摈弃。考后,大家都感到成绩不佳,书法除林翀鹤外,其他3人皆难臻大雅,无录取希望,多逗留又要多费用,想好好再练3年书法再应试,因此就即日束装返泉。

  抵家后,方知林翀鹤吴增林骚(第154名贡士)3人均中式,但已不及殿试,但清朝政府仍承认他们为进士。据陈泗东《清代末科泉州的举人进士遗闻录》所述,是年会试,“泉州中式进士4人,其中3人未参加殿试,故国子监题名碑未列其名。名单如下:林乾(南安人,殿试二甲25名,点翰林)、林翀鹤林骚吴增,后者三人均未参加殿试。”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清廷诏准。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林乾林翀鹤林骚吴增等成为泉州最后一批登进士第之人。

  林翀鹤与四弟林骚获省督赠“同怀同榜登第”匾,竖于泉州城区北门执节铺(今执节巷)家故居,至今故居仍有1副对联纪其事,曰:“文能安邦,同捷南宫两兄弟;句有惊天,独誉北廓一少年。”

  投身新学教育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泉州光复前后,泉州地方不靖,林翀鹤被绅商市民推为保安会长。

  民国元年(1912年),被聘为明新小学堂名誉校长。

  民国五年(1916年),任泉州中学堂(今泉州五中)校长。

  民国十四年(1925年),任泉州启明女校国学专修院(址在今许厝埕)院长。同年,集侨资创立泉洛汽车公司,任经理。

  民国廿一年(1932年),林翀鹤病逝于泉州,时年69岁。

  书法成就

  林翀鹤以书法名世。弘一法师入闽后,对林翀鹤的书法颇为赞赏,视之为闽省书家第一流人物,曾说:“斯人若居通都大邑,则书名大振矣。”(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泉州宗教·佛教·弘一法师》)

  林翀鹤一生以文墨为伴,但从不卖字。时人墓志碑铭多出其手笔,海外华侨争求墨迹,得其片纸,珍若拱璧。上海一书画商曾派人求购,愿酬以重金润笔,林翀鹤不为所动,他以为“书画变成商品则媚俗矣”。至今,其墨迹仍见诸碑刻、联匾、宣楮、屏风等,好书者倘有片纸只字,皆秘而藏珍,引为乐事。

  从现存林翀鹤的书法墨迹来看,林翀鹤既遵父教习,早岁习似在必然,但后来更倾心于董其昌,深受氏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征的书风影响,更注意矜饬细整的功夫。他尤擅中小楷及行书,其书法“运笔轻快飘逸,善藏锋,不见其出入处,如古屋漏痕,混然天成”用笔或圆转藏锋,或稍露锋芒,点画轻重互倚,虚实相生,俊逸秀丽,既不失浮挑,又庄重峻厚,别具韵致。

  林翀鹤小楷尤精,无刻意做作之势,时人墓志碑铭多出其手笔。往年泉州市区观东巷石室居所刻他写的“墓志铭”,笔画腴细分明,于韶秀中见端穆,堪称隽雅。他所写《重修承天寺碑记》,在其石刻小楷中,是最刻意之作,笔画匀整,长横无中瘦之态,精饬过于诸志铭,别具代表性。行书及对联,亦规整端庄,流利自然,难在秀而不落于纤媚,瘦而不落于踬弱,出于而不尽似

  大凡林翀鹤所书,大字不及小字。陈允敦《泉州名匾录》一书载其书写的就有“泉茂饼店”、“昌隆参行”、“聚德钱庄”、“层园”等匾,惜多数已毁。层园尚存其所撰“层城填华屋,园柳变鸣禽”一联。刻在承天寺内放生池壁的“南无阿弥陀佛”6字,可能是现存林翀鹤所书榜书之最大者。另放生池有林騷“极乐天”3字,收放自然,秀韵天成,据云也是林翀鹤代书。又,其60岁(1922年)所书,今嵌在大城隍后同莲寺边墙上石刻“洞灵庵”3字,笔力圆健,结体自如古朴,大有出尘之态,格之高标,又秀出于常见之字。

林骚

  林骚(1874—1953年),又名叔潜,字醒我,晚号半邨老人。清末民国·泉州城区北门执节铺人(今执节巷,时属晋江县,今属鲤城区开元街道);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故居在泉州市区执节巷,仍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民宅·林骚故居》)

  清·光绪进士

  林骚之父林霁,字月樵,晋江县廪生,是泉州晚清著名的衙门师爷,善书体字,现存洛阳桥蔡襄祠里有4块石刻诗碑即其所书。林骚未满两岁,林霁殁,因之家境清贫,曾一度靠租房生活。

  林骚有二兄林翀鹤林骚居四。林骚天赋聪慧,博览强记。稍长,入林翀鹤塾馆读书。他曾患脖颈瘰病,抱病3年,依然手不停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翀鹤》)

  光绪廿四年戊戌(1898年),林骚举第一名秀才(称“案首”),试卷得“句有惊天”的批语;同年进泉州府学。光绪廿八年壬寅(1902年)中举,主考官赞为“八闽奇士”。

  光绪卅年甲辰(1904年),朝廷为庆贺慈禧太后70寿辰开恩科,由于庚子之变,北京贡院被八国联军焚毁还没有修理好,此次春闱(会试)借河南开封贡院举行举办。林骚与泉州举人吴增桂生)、林翀鹤陈砥修仲瑾)4人结伴同行(官府资助路费),由海路走上海,改江船上武昌,再搭新建成的京汉铁路至开封。一路上行旅插上1面“公车赴试”的旗子,车船可以优待免费。他们在开封落足1所下等的客栈,半夜被小偷从土墙上挖洞进屋,衣物被盗一空。于是到祥符知县衙门击鼓报案,知县立即坐堂。查明是赴试的福建举人被盗,怕声扬出去,说明会试期间防卫保安不力,可能丢纱帽。就一面答应派役查究,一面当场先予赔偿后待追赃。他们得到的赔款比失去的东西还多,就结案不再交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吴增》)

  清代科举取士,不仅文章要好,书法优劣也往往决定前后名次,特别是会试之卷,字必须“饱满光圆”,若点画有小庇者(字不照“监本”书写,或减少笔画者,名曰“破体”)即遭摈弃。考后,大家都感到成绩不佳,书法除林翀鹤外,其他3人皆难臻大雅,无录取希望,多逗留又要多费用,想好好再练3年书法再应试,因此就即日束装返泉。

  抵家后,方知吴增林骚(第154名贡士)、林翀鹤3人均中式,但已不及殿试了,但清朝政府仍承认他们为进士。据陈泗东《清代末科泉州的举人进士遗闻录》所述,是年会试,“泉州中式进士4人,其中3人未参加殿试,故国子监题名碑未列其名。名单如下:林乾(南安人,殿试二甲25名,点翰林)、林翀鹤林骚吴增,后者三人均未参加殿试。”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清廷诏准。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林乾林翀鹤林骚吴增等成为泉州最后一批登进士第之人。

  林骚与二兄林翀鹤获省督赠“同怀同榜登第”匾,竖于泉州城区北门执节铺(今执节巷)家故居,至今故居仍有1副对联纪其事,曰:“文能安邦,同捷南宫两兄弟;句有惊天,独誉北廓一少年。”

  榜后,林骚授镇江知县。

  致力吟咏

  因无意仕途,林骚告假归里。

  民国元年(1912年),林骚任明新小学校长。同年5月,执教昭昧国学。后被推任泉州公路局局长,因书生不懂办事,成绩欠佳,未几自行辞职,退隐家居,致力吟咏。

  1933年,林骚苏大山吴增宋应祥等人有感于泉州自清“桐荫吟社”以来70余年不复再有诗社,便组织泉州能诗善文的耆老们重建诗社,取名“温陵弢社”。社员有进士2人,举人、秀才20人左右;非科举出身着入社甚少。开始时诗社每周举办1次诗会,由各社员承值,周而复始;后来周期有所拉长。

  林骚加入温陵弢社后,更是勤于创作,苦心吟咏。每次诗会,与诗社成员们酬唱亹亹,不亦乐乎。除参与“温陵弢社”活动外,林骚还先后加入“泉州励社”、“晋江松社”、“崇武初社”等诗社,聘为社长,负责每期的命题、评改,交友广泛,诗坛推为巨擘。

  林骚生活虽然清苦,但从不以诗文媚众牟利,认为:“文字之贵,不在堆金砌玉、文过饰非,而是实事求是、褒贬得宜。”

  1921年,晋江县商会副会长傅维彬因反毒品,在泉州市区中山南路大隘门附近遭暗杀,身中数枪而亡,年仅39岁。傅维彬的死震动社会各界,泉州地方举行公祭公葬。出殡之日,林骚送挽联曰:“谁杀君,杀君成君名,到底杀君记亦左;我哀汝,哀汝思汝好,从头哀汝痛难言。”举人陈仲瑾则在挽联上写道:“论文章则敏,论技击则精,论歧黄则切,马路伏尸天亦惨;为世变而劳,为商艰而出,为学难而争,枪声起处鬼皆呼。”

  1925年“五卅惨案”,菲律宾华工发起征文声讨英帝国主义暴行。林骚挥就1篇四言诗应征,名列魁首,得奖大银杯1座。并将其诗文镂刻在银杯上。

  林骚踏足泉州众多的名胜古迹,至今多处留有其楹联,如:

  清源山赐恩岩:“莲月边湖千顷水,松风对寺一声钟。”清源洞:“清含万象朝罗紫,源俯双流带笋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

  通淮关岳庙:“刘封未足嗣宗,魏何人,吴何人,谁使三分成敌国;宋高焉能诿罪,徽安在,钦安在,可怜百战不归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通淮关岳庙》)

  林骚一生诗作4000多首,计19卷;其中仅民国二年至卅三年(1913年—1944年),就有3000多首,民国卅四年(1945年)春,自选700余首编为《半邨诗集》付梓。(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半邨诗集》)

  林骚之诗,读者评为“直追”、“媲美商隐。近人的评价也甚多,如:谓其诗风:“清新隽逸,素所仰止”;谓其辞句:“刀刀剖出人间病,宇字挥来水国音”;题《半邨诗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赞其“回遡八闽明十子,风骚辉映半邨红”,“忧时愤洒少陵泪,怀旧春深和靖诗”等。

  林骚桃李遍及海内外,如马来亚赵复舒,新加坡潘国渠常凱法师等,均为林骚门生。

  林骚之名蜚声海外,在柬埔寨、菲律宾尤著。林骚在世时,南洋诸埠的报刊杂志,骚人墨客和社會人士,纷纷来函求教。林骚在东南亚文坛颇负盛名,如旅美的史文沛在菲岛《艺海》84期刊载的诗中,有“寰中群仰翁名”之句(林骚又名叔潜);旅新的著名诗人、书法家潘国渠《海外庐诗》中,也曾刊载《赋呈半村老人五首》及林骚的赠诗,谓半邨老人最工五律,皆得唐贤三昧。

  解放后

  1949年后,林骚被选为泉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协委员,还曾任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1年土改,林骚住在梅石街,属土改街。林骚没有田地,也不经商,又没担任教员或有经常的工资收入,然生活尚不错。基层土改队工作人员十分不解,特向他查问经济情况,以便确定其成分。林骚曰:“我替人家写祭文、墓志、寿序等,人家送我的笔资。有时人家请我去点主、主祭、祀后土,也有大笔红包。我就靠这些收入维持生活。”工作人员社会历史知识贫乏,把他的写祭文、点主等收入与和尚、道士、神棍的收入等同起来,要把他定为“迷信职业者”的坏成分。林骚大急,找上级领导反映,才定为“自由职业者”

  1953年,林骚卒,享年80岁;泉州市人民政府为送挽联曰:“生前有文章传世,老来为人民服务。”

  葬清源山脚下。墓依山而筑,呈风字形,规制完整。墓前有林骚生前自拟墓联:“文章岂有惊天句,风月宁无吊我人。”

林洪

  林洪龙发,号可山。南宋·晋江安仁乡永宁里可山(今石狮市蚶江镇古山村)人。

  世系

  所著《山家清事·种梅养鹤图记》自述世系曰:“先太祖,在唐以孝称。七世祖,寓孤山,国朝謚‘和靖先生’。高祖卿材、曾祖之邵、祖、皆仕。父,号心斋,母氏姓。今妻德真张兴,字曰‘小可山’”

  太祖、高祖卿材、曾祖之邵、祖父,皆居蚶江。母凌氏即当年营造“六胜塔”的蚶江巨贾富商凌恢甫之家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史迹·六胜塔》)

  当时以至以后均有人对林洪的籍贯提出异议。但仅凭其所著的《山家清事》就可确证。《山家清事》是部菜谱,其中记述着诸多泉州当时的地方食品。最能证实林洪籍贯为“鹅黄豆生(即豆芽菜):温陵(泉州古称温陵)人前中元数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中元日则陈于祖宗之前……渍之油、盐、苦酒、香料,可为茹卷以麻饼尤佳,色浅黄,名鹅黄豆生。仆游江淮二十秋,每因此一起松楸之念,将赋归来,以偿此一大愿也。”明·闽县徐火勃(“火勃”合一字)《笔精·卷6·文订》据此认定:,温陵(泉州古称温陵)人也……今泉州郡志逸之名,似大缺典。”(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山家清供》)

  行迹

   林洪《文房图赞·序》款曰:“嘉熙初元(1237年和靖七世孙可山 林洪 龙发 序。林洪生活年代当为南宋·理宗朝(12241264在位)前后。

  后流寓江淮一带,寄迹临安(杭州)。林洪《山家清供·温陵鹅黄豆生》云:“仆游江淮二十秋。”

   林洪善诗文书画。著有《西湖衣钵集》、《家塾所刊》、《经集大雅》、《复古诗集》、《茹草纪事》1、《文房图赞》1卷(真德秀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收入《千家诗》的诗有《宫词》二首、《冷水亭》一首。他还常游园作画为乐。

   林洪对园林、饮食也颇有研究。著有《山家清供》2卷和《山家清事》1卷,常被后人引述。《山家清供》论述了闽菜的历史源流,是我国宝贵的烹饪文化遗产。《山家清事》则记述山林清雅的玩赏娱乐项目。(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南著述·山家清供、山家清事》)

  与林逋的关系

  林逋,字君复,系北宋名士、闽林四世林鄱在钱塘的后裔。林逋工诗词,不出仕,隐居杭州西湖孤山,赏梅养鹤,世称“梅妻鹤子”,被宋仁宗赐謚号和靖先生,后世遂称为林和靖

   林洪青年时代游读于杭州,想在江浙一带跻身士林,冒杭籍以领乡荐,受到排挤打击。有一次,他谈及自己是林逋林和靖)七世孙,却被那些自命学识渊博的诗翁们讥讽,甚至有人还作诗云: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

   林和靖是有后裔的。据清·施鸿保《闽杂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亲自主持重修杭州孤山林和靖墓及放鹤亭、巢居阁等古迹,发现一块碑记,记载林和靖确有后裔。据施鸿保分析,林和靖并非不娶,而是丧偶后不再续娶,自别家人,过着“梅妻鹤子”的隐居生活。

   《闽杂记》还引南宋·与林洪同时代的诗人施枢《读林可山西湖衣钵诗》云:“梅花花下月黄昏,独自行歌掩竹门;只道梅花全属我,不知和靖有乃孙。”施枢认为林洪自称是林和靖七世孙没有错。

   可是当时林洪势孤,又受到江浙士林的白眼,一直抬不起头来。

林日胜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永春县蓬壶人林日胜及侄林兴珠,西双坑人林忠,介福人郑世雄郑世英等各聚众数千人响应郑成功抗清。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尤溪、大田、永福(今永泰)等县部分地区。后于顺治十三至十四年兵败降清。

林乔相

林乔相,字廷翰,明·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明·林乔相》:

   林乔相,字廷翰

   嘉靖壬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联捷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晋浙江司郎中,授南宁府。南宁古邑州,地杂夷而居。乔相洁己御下,请建新宁州治,为邕保障。

  升山东按察副使。遭母丧,服阕,除江西副使,晋浙江参政,擢广东按察使。入觐,升河南右布政使,转云南左布政使,戢抑滇镇骄恣,暴其罪状。

  晋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督湖北川东军务。有宣慰土司安疆臣应承袭,其叔国亨谋夺之,乔相疏授疆臣疆臣致数千金以谢,乔相正色叱出。会杨应龙煽乱,乔相疏诛应龙,檄疆臣出死力共讨叛贼,而直指受应龙重贿,与乔相互讦,遂罢归。

   林居二十八年。著《日省录》。卒年八十有二。”

林敦忠

   林敦忠,字恕甫,明·晋江县人,住泉州郡城西;林文明之子。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教授林锦山先生敦忠据旧《郡志》、《墓志》为作传,曰:

   林敦忠,字恕甫,晋江人。

   生禀至性,母陈氏蚤殁,权厝丛间,每朔旦辄省视,哀哭如成人。

  长为诸生,步趋举止折矩准绳,同业生望见,辄目为有道先生。

   敦忠生平论学,一以躬行为主。督学奉新国珍尝集诸生讲学于清源山中,诸生群有问难,敦忠拱手徐前曰:‘今之学者,基无寻尺,而临深为高,自谓圣贤作用,不知中行难得,若狂若狷,须求一个入头狂者。天资洒落,地位尽高,若狷者痛自刮磨,扫却枝叶,从本源着力,亦自觉有洒落处,此狷之可几于狂也,所谓踏实地人也。’称善者久之。其论学如此。

  应岁贡,授南陵司训。已迁谕海澄、教授兴化。所至皆立模楷,诸生翕然敬信。接人恂恂,一团和气,而于义利之关斩如。 海澄为生祠,南陵、莆阳伐石纪德。殁后,三庠并祀名宦;泉祀乡贤。

  子学曾。……

   黄文简黄凤翔铭其墓曰:‘德行恂恂伯春居,今行古任定□祖。史氏传之标儒林,寥寥千古公为伍。’”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文明林学曽黄凤翔》、《泉州山川·清源山》)

林文彬

  字质夫,号显斋,宋·南安人。举贤良方正,任苏州府学教喻,训迪有方,署常熟知县,以勤政著名。未几,乞归就养。南安石井杨梅山南麓清水岩有其诗刻。

林文明

   林文明,字坦斋广林先生,明·晋江县人,住泉州郡城西。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文学林坦斋先生文明》:

林文明,别字坦斋

   少受《易》于郭文博,而文博受《易》于蔡文庄虚斋蔡清文明襃衣博带,与诸弟子雍容讲说。陈紫峰先生陈琛与之相重,统会圣真,穷讨理窟,旁及诗文,靡不阐究。

  弱冠为诸生,教人反复谆切,句析条分,悉尽其诚,而规矩严密,无所假借。阅史籍,见忠臣、孝子、贞夫、义妇遗事,辄掩卷垂涕,得一善言,随笔札记。为人讲论,不畅不休,以此得宗仰诸生间。

   干质魁梧,与之处,油油若无皂白,至是非义利,崭然辨毫发。

   事父母切至,孝敬不违;伏腊祭祀,洒扫焚香,终老忘倦。

   邑中饥疫流行,家无宿食,量力推赈于亲友,往来恤问,亡少却避。乡有不平,得一言而退,其笃行如此。

  所讲《四书》、《易经》,故有《草说》,皆手自订定,及见紫峰《浅说》、《通典》,曰:‘足以传矣!吾不能有加也。’临殁,取而焚之,《草说》遂废。

   子敦忠,孙学曾。”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6·郡西氏家世学派》:

  “郡西氏家学旧矣。

   司徒何乔远林坦斋先生传曰:‘有泉先辈之盛,士专一经者,弟子聚而师之,楷其模范而守其训诂,终身无所改徙。以故师名其家,士名其学,文献之盛所由来也。盖自成化以后,蔡虚斋修明《易》学,士得聆其绪论,转相授受。其传浸广林先生,受易于文博,其一也。’

又曰:‘先生所说书已焚草,今不传矣。乃质行不愧怍于俯仰广文与志,唯君继述,有道之盛,皆先生开之。夫立德君子乌在,尚言耶。’”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清陈琛何乔远林敦忠林学曾》)

林文斗

  清·安溪人。道光元年恩科解元。历任罗源县学教授、台湾府学正堂。

林一新

  林一新,字震起,号象川,明·晋江人;林性之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性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方伯林象川先生一新“旧《郡志》、新《郡志》、《闽书》”为作传。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一新》、郡县志有传。

  就学陈南楼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方伯林象川先生一新

  林一新,字震起,号象川,晋江人,性之子也。

  性之未第时,所交慎许可,知南楼?氏学有渊源,使一新就学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南楼》)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一新》:林一新,字震起,晋江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一新》:林一新,字震起性之子。”

  户部主事管通州天津仓,转员外郎

  林一新登嘉靖十四年丁未(153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管通州天津仓;后转员外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方伯林象川先生一新

  “嘉靖丁未进士,授户部主事,管通州天津仓。

   咸宁侯·仇鸾提大兵拒北,恃宠自尊,重督饷,郎官稍不如期,多危中之。一新戒诸分属为期,会走间道,身趣之,饷悉如期至,竟不见咸宁。返,咸宁反亟称之。

  转员外郎。”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一新》:

  “嘉靖丁未进士,授户部主事,管通州、天津仓。

  咸宁侯·仇鸾提大兵,恃功自尊,诸部郎督饷多中以祸。一新戒期约分属以某日会饷某所,而身从间道趣督饷,如时至,竟不见而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一新》:“嘉靖丁未进士,授户部主事,转员外郎。”

  江西佥事

  擢江西佥事。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方伯林象川先生一新“旋升江西佥事。分宜相(宰相严嵩江西分宜人,别称严分宜、分宜相)当事,家童犯法,一新直杖系之。”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一新》:“旋升江西佥事。丰城堤决,为设法修筑,称为‘林公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一新》:

  “升江西佥事。

  丰城堤决,设法修筑,民称‘公堤’。

  严嵩家僮有犯,杖系之。”

  官终云南右布政

  林一新晋云南参议,以忤权贵坐降级家居7年。起湖广佥事,累转江西副使,复以忤旨论调,后调云南,转参政,历廉使,进右布政。丁内艰归。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方伯林象川先生一新

  “转云南参议。东川土官为梗开府,兵征之,与直指相左,一新独右开府,直指怒纠开府,诬及一新;事竟白,坐降级家居七年。

  起湖广佥事,累转江西副使。复以忤旨,抚论调;后调云南,转参政,历廉使,进右布政,皆滇、蜀边徼地。

  丁内艰。”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一新》:

  “晋云南参议。

  适东川土官为梗开府用兵,与直指有郄,一新右开府言,触直指。直指遂纠论开府及之;事白,降一级。

  以母丧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一新》:

  “晋云南佥议,以忤权贵降调。

  已乃晋参政,擢右布政。”

  致仕

  服阕赴京,时宰相张居正张居正湖北江陵人,别称张江陵)秉国,恶林一新远已,嗾给事某论林一新年老,令致仕。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68·方伯林象川先生一新

  “服除,适江陵秉国,其同年也,素无通问,至则逐队晋谒,不私诣。江陵恶其远已,由是以年老被论,罢归。

  家居萧然,守先世田庐,饘粥几不具;盖氏世为清白吏。

  孙云、子可宗为诸生,淹洽史书,事一新最孝。”

  钦定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5·人物3·泉州府·明·林一新》:“服阕赴京,张居正其同年也,素无通问,惟公府一谒。居正恶其远已,嗾给事某论一新年老,令致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8·人物志·名臣2·林一新》:

  “后复以不附同年张居正故,给事中论一新年老,致仕归。

  家数椽,人谓氏以清白世其家云。”

林一桂

  清·光绪年间永春县外山乡人。青年时寓鼎仙岩读书,后求取功名,任连江县知县,以善于调解纠纷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