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第四卷)

  西岩(西台。清源洞西南约55米右峰之巅)
     ——概述。
     ——三笏石。

  南台岩
(西岩南侧下方,即右峰的主峰。)
     ——形势。
     ——唐代(蔡如金祷雨之所。韩偓诗。)
     ——元·天历僧白云茅居修行。
     ——明代(成化构筑岩宇。嘉靖建凌虚亭、廓然楼、思乐亭。万历重建岩宇精庐。崇祯林孕昌筑访贤亭、襭云亭。明代南台岩题咏。)
     ——近代构筑。
     ——现代重建。
     ——南台岩摩崖石刻。

  舟峰
     ——舟峰概述。
     ——舟峰题咏。

  巢云岩
     ——巢云岩概述。
     ——濯缨泉。
     ——巢云岩摩崖题刻。
     ——明·隆庆黄凤翔《巢云岩记》。
     ——明·何乔远碑。
     ——明·李光缙《重修巢云书院记》。
     ——巢云岩题咏。

  弥陀岩
     ——弥陀岩概述。
     ——弥陀山门石刻楹联。
     ——弥陀寺

     ——弥陀岩石室和阿弥陀佛造像。
     ——弘一法师墓塔。
     ——弥陀岩摩崖诗刻。
     ——弥陀岩题咏。

西岩

  概述

  西岩,俗称“西台”,位于清源洞西南约55米右峰之巅,与东岩对峙,故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纯阳下洞西南半里许为右峰。旧志作紫泽西南一里许,非。亦名西岩,与东岩对峙。

  元·王翰镌‘海天一色’四字于石(今无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翰》)

  明·蔡克廉诗:‘二十年中念友生,重游此地不胜情。欲谈往事僧何在?犹听高山磬自鸣。晚径也应怜旧迹,春莺谁复听新声?纵然学道诸缘静,觉到西峰梦不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克廉》)

  三笏石

  民国·曾遒《桐阴旧迹诗纪·三笏石》(原载《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晋江县文献委员会编,1946年。现代陈泗东加按后载《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出版):

  “在清源山右峰顶上,三石重摺如笏,俗名‘状元石’,以魏公韩琦大魁得名。魏公生时倒一石,蔡文庄蔡清生时再倒一石,两石相迭侧倒。尚存一石,屹然植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蔡清》)

  人才关地脉,师相各流芳。亘古留遗迹,擎天拄大荒。功勋魏国,理学文庄,间世生同揆,名山史有光。盐梅调鼎鼐,俎豆附宫墙。三片犹撑一,何时途再昌。

  【泗东按】
韩琦,字稚圭,自号戆叟,河南安阳人。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进士,历官宰相,封魏国公,谥忠献,为北宋名臣。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琦》)

  其父国华知泉州,母为国华婢,俗传名连理。生于州署旁的小庙中,故其庙称‘生宫’。今废,地归入第二医院。其巷名‘连理巷’,以生母的名称巷名,今亦并入第二医院内,巷已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国华》)

  此则记载属于迷信,应是后人附会。”

南台岩

  南台岩,位于西岩南侧下方,即右峰的主峰,在清源山中峰纯阳、紫泽二洞之间,离清源洞西南半里许。巨石嵌空壁立,高20余米,石旁削平如楼台,因名。

  形势

  自南台岩俯望城郭,历历如画,向为文人墨客登临游咏之地。自古铺筑二道登上石路,以利香客、游山者;向东一道接上清源洞主道,朝南下山至田边村,这一路路程短,但须蹬二千余级石阶(下段已破坏近400级),如登天梯。

  南台岩地位险峻,两山旁列,其地逼窄,石壁巉岮。山门内、外计有5片巨石,均嵌空壁立,高4~5丈至10丈左右不等,广宽也类此,而以此为壁挡土,下临无底深壑,故自古筑砌灰石墙为栏,1996年部分拦墙倒塌,用钢筋水泥筑拦补就。

  台周遭有清源泉、藜杖泉、孔泉。台之后石壁千尺嶙峋。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南台》

  (右峰)迤逦南下,为南台。岩矗起三石,为三峰石。此是西向。高十余丈,嵌空壁立,以在上、下洞之南,故曰南台。

  按此处府、县志云:三峰石稍上为西洞天,林孕昌构偕乐亭其下,乃为南台岩。而以孕昌自为《西洞天记》列此右峰,又误。盖偕乐亭,明在蜕岩之右不过数武,与南台相去甚远。惟初时孕昌于舟峰及南台有先筑四亭耳。详见中峰上洞,孕昌《西洞天记》,及此下所叙。”

  唐代

  蔡如金祷雨之所

  唐代,南台是蔡如金(又名蔡南玉,字叔宝)祷雨之所(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道教·五代之前·唐·著名道士·蔡如金》)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南台室》:“南台室,在(在府城北三十九都)北山之巅,唐·蔡南玉祷雨之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南台》“唐·蔡南玉祷雨之所。”

  韩偓

  唐末·诗人韩偓曾登临南台岩,赋《清源山南台岩》(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无奈离肠日九廻,强摅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病眼开。”此诗十分著名,历代常被引述。

  【按: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尧,号玉山樵人。唐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岳村)人。昭宗·天复(901—903年)间任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天祐三年(906年)弃官入闽投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寓居南安县丰州招贤院,最后隐居丰州葵山之麓。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韩偓》】

  元·天历僧白云茅居修行

  元·天历(1328—1330年)间,僧白云在南台茅居修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南台室》:“大历间,僧白云结屋其上以居;四明王子真为书‘出岫无心’四大字,勒之于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南台》“元·天历间,僧白云居之;王子真为书‘出岫无心’、‘绝壁遏云’刻于石。”

  民国初《福建通志·金石志》“‘出岫无心’四字在南台岩。唐·王子真书。”

  “出岫无心”石刻今仍存,其上款题“四明王子真书”,下款署“天历壬申僧白云立”

  由于石刻实物署“天历壬申”,“天历”元文宗·图帖睦尔年号,仅用3年(1328—1330年),其中没有壬申年,壬申年是元宁宗·懿璘质班·至顺三年(1332年);而志书等所记又有“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年,其中并无壬申年)、“唐·王子真书”的说辞,引起对僧白云王子真是元代人还是唐代人的争论。

  可能的原因是:元文宗于天顺元年(1328年)即位,当年九月改元天历元年(1328年);天历二年(1329年)一月,文宗传位明宗明宗来不及改元,八月文宗又复位,并于次年(1330年)五月改元为至顺元年;到至顺三年壬申(1332年)十月,宁宗即位;次年(1333年)六月,惠宗即位,改元为元统元年。从天历元年(1328年)开始至元统元年(1333年),短短的6年时间,换了5任皇帝、3个年号。地处远离京都的泉州,实在眼花缭乱,搞不清楚,壬申年仍延用天历年号。

  明代

  成化构筑岩宇

  明·正统(1436—1449年)间,僧明善敏殷等继住南台,重盖僧室。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年),僧惠禧行最等凿山累石,建禅关小楼,筑室其上,匾曰“南台室”;还重修佛殿、僧堂等,造本行觉心塔。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寺观·泉州府·晋江县·南台室》:“国朝·成化间,僧有惠禧者复凿山累石,建楼筑室于其上,匾曰南台室’。”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南台》

  “明·成化(1465—1487年)间,僧惠禧复凿山累石,建楼筑室。

  《禅关开山记》:

  ‘桐城北山南台,离城七里许,清源来脉,巨石高耸,溪光碧岫,绝顶幽清,四顾江山,一览昭然心目之间。元·天历壬申(应为至顺三年,1332年),僧白云茅居修行。至明·正统(1436—1449年)年间,僧明善敏殷等继住,重盖隐室。久历风霜,屋宇朽坏。

  时有前任都纲迪庵徧历江湖,参方事毕,回此,见山窄狭难以安众,捐舍□钵,谨募缘众。成化十三年岁丁酉孟夏,于室顶西畔兴工,开基砌石,运工搬木,建禅关一座五间,小楼一所,以安僧众。期逾三载,无非收其放心,砍其自得一笑已矣。重修佛殿、僧堂,饭室、净所,奂然一新。仍造本行觉心塔一座,普同共仪。

  逮令工毕,福瑶请予记之。余愧才疏德薄,直述其言以为识。

  主缘僧行最,成化十五年(1479年)勒石。’”

  嘉靖建凌虚亭、廓然楼、思乐亭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和嘉靖二年(1523年),太常少卿黄河清撰有《南台室记》和《登高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嘉靖八年(1529年),晋江知县钱楩镌有《南台岩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楩》)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推官谭铠“凌虚亭”、“廓然楼”、“思乐亭”顾珀(号新山)为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南台》

  “其地倚石为墙,下临无地,俯望城郭,历历如画。嘉靖间,推官谭铠建凌虚亭、廓然楼、思乐亭。

  顾珀为《记》:

  ‘节推崇德?侯莅郡三年,大率近民平易,刑清讼简,暇日寓乐于山水之间,往往著之声律、草书,以博其趣。泉之镇曰清源。清源之右曰南台,南台之南片石平砥,侯捐俸建亭于此,未题匾而去。

  比贰兴(兴化)郡守,移书请予名而记之。新山子未知所以构亭之意,或曰:‘仕宦芳踪。’或曰:‘宦隐也。’吾意不然,侯非作无益者。或曰:‘翠微旷阙,病东南,侯堪舆,盖补之而时登之。’似也。

  当时偕登不知几人,其登不知几至?

  方其登也,西望紫帽、青莲、罗裳,如拱如揖;东瞰大海,洲岛错落,如吞如吐。邦之形胜,诚可乐矣。不知有思,匹夫匹妇弗获自尽者乎?

  又如薰风南来,花鸟馨香,酣畅赋诗,投壶鼓琴,亭之会亦极乐矣。不知有思,陶唐蟋蟀之风,复有反而思其忧者乎?

  侯志亶若兹哉,则斯亭之作,庶几古人忧乐之遗,吾所谓先后之间者也。然则君之登斯亭也,谓之乐亦可,谓之忧亦可。奚所择乎?亦曰忧也者,所以为乐也。名之曰思乐亭。’”

  万历重建岩宇精庐

  明·万历(1573—1620年)间,兵宪杨际会重建精庐,黄凤翔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南台》

  “万历间,兵宪杨际会重建精庐。

  黄凤翔记:

  ‘郡城之北,清源雄峙焉。山有上、下二洞,稍折而西,循迳而南,有怪石峻嶒,下临无地者,为南台山。

  山故有精庐,沙门居之,岁久颓毁。骚人墨客携侣登临,则相与班荆藉草传觞。骋望白云青霭,飘拂衣裾,已而暝色逼人,栖憩无所,姑掉臂而去之。

  兵宪容县公观风政暇,尝一登眺徘徊,则慨然曰:‘兹胜境也,奈何委诸榛莽哉?’遂创意重构之。赀皆己捐,不费公帑;役皆佣募,不烦民力。背石为屋,架层楼其上,左为梵宇,为亭。

  黄凤翔闻兹台告成,扶杖陟翫,则辄有遐感焉。

  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成之趋于毁也,兴之趋于废也,犹旦之有暮。彼金谷之园,没于豪贵,平泉之石,散于洛阳,其成毁兴废,关一家者,姑置勿论。即章华、柏梁诸钜丽,时更代易,倏已夷为邱墟,俾吊古踌躇者,欲寻其遗踪而不可睹。独岩泉天然之胜,托于亭台栋宇之观,虽不幸至陊颓,而一加修营,辄已依依如昨。故恬愉葆真之士,枕石潄流,终不肯以此易彼。

  今世仕者,匪牿于温饱私图,则缰于簿书鞅掌,尘怀俗虑,溢满眉睫,第令移公所捐之费,亦足供金谷平泉一木一石之需,乃所营者不在彼,而在此。兹其襟怀闳豁,岂俗吏所可几哉?

  余请告家居,坐卧一小轩,甚困。是日凭高遥瞩,岸帻引满,凉风被体,酷暑顿消。恨游兴未豪,不能偕友人作河朔饮。犹迟回弗忍去,顾薜扉之外,恐有却立旁睨,几其去而代之者。夫四时之序,岂直可以说应侯哉!即岩泉觞酌之乐亦尔。然使余获避喧逃虚,偷一日之适者,公德也。兴既阑,促蓝舆归,复坐小轩为之记。

  公名际会,万历丁丑(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

  崇祯林孕昌筑访贤亭、襭云亭

  明·崇祯十六年(1633年),林孕昌在岩院外大石坡上“天然图画”旧址筑“襭云亭”(今存柱孔),在南台院内筑“访贤亭”,其后又建有“未亭”、“君子斋”

  “访贤亭”之命名,是因黄文炤(同安人)在亭上著书时,有当道者携“樽来访,故意匿避,孕昌‘高其风’而名之”。“亭名‘襭云’,又因孕昌黄景昉览胜至此,衣袖皆云故名。”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黄文炤黄景昉》)

  明代南台岩题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的明代南台岩题咏有:

  明·朱衮诗:“栈云窈窕穿刚半,鸟羽离披奋已艰。气概不教容易领,穹台还费几回盘。剑雄石户遗金锁,鹤老禅关护日丹。力尽元虚身世小,无人肯着绿皮冠。”

  【按:朱衮,字朝章,号三康,明·浙江上虞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嘉靖三年(1524年)至嘉靖七年(1528年)任兴化府(今莆田市)知府。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衮》】

  明·程秀民诗:

  “方城绝壑时牵梦,百月相看始一登。古洞花明迷曲径,悬崖松老抱枯藤。鹤还丹谷空遗蜕,鸟宿尘龛独有僧。多少烟云添客思,几将感慨对高陵。”

  又:“重上南台百尺楼,松花香细薜箩幽。钟鸣高塔僧初定,风落平林鸟未投。沧海遥看双树出,碧天斜倚片云浮。三山不是吴山迥,却为登临起暮愁。”

  【按:程秀民,字天毓,号习斋,明·衢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嘉靖廿四年(1545年),由工部郎中任泉州知府。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程秀民》】

  明·顾珀诗:“屹屹南台接碧天,禅关缥缈白云巅。峰连翠壁魁三象。日出红光散九埏。隔水苍松千树古,倚岩盘石万寻悬。闲来每发登临兴,曾借蒲团几醉眠。”

  按:顾珀,字戴祥,号新山,明·泉州城区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嘉靖元年(1522年)官至湖广按察副使,致仕归泉;在家3年,修清源山泰嘉岩。嘉靖五年(1526年)起,任四川按察副使,屡升至南户部右侍郎、摄宪部、摄都台兼督江防。嘉靖十三年(1534年)二度致仕返籍。嘉靖廿九年(1550年)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顾珀》】

  明·苏浚诗:“崇冈叠嶂倚崆峒,满径蓬蒿忆故宫。自是洞庭开宝籙,却看琼苑出遥空。三山影落壶天内,万井烟生夕照中。握手相看拚一醉,青山几得故人同!”

  【按:苏浚(1542—1599年),又作苏濬,字君禹,号紫溪,明·泉州晋江苏厝人;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会魁),累官至贵州按察使。万历廿七年(1599年)苏浚卒于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

  明·黄克晦诗:“苍崖千尺峭空虚,半挂璇天侧日车。看乌已知风在下,入岩初讶地无余。图中远岫含残雨,掌上平田绕绿渠。少小躭奇今白发,几回诗酒欲巢居。”

  【按: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明·崇武所人(今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嘉靖三年(1524年)生。一生布衣,是嘉靖、隆庆、万历间著名的诗人,擅诗、书、画,人称“三绝”。万历十八年(1560年)卒。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

  明·黄克缵诗:

  “嵯峨石壁倚晴空,楼阁新开面面风。东去江流长自绕,南来山势故争雄。林垂丹荔轻霞外,桥卧苍波落照中。拟向扶桑观日出,留连坐待海天红。”

  又:“松径阴阴爽气新,仙家风景净无尘。洞中日月闲今古,座上峰峦共主宾。沧海潮来凉满袖,夕阳岚下湿沾巾。山公饶有高阳兴,相约重寻岘首春。”

  【按:黄克缵,字绍夫,号钟梅,谥襄惠,明·晋江人。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曾两次出任兵部尚书,又出任刑部、工部、吏部尚书,世称“黄五部”。明·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七年(1634年)致仕返乡,黄克缵卒于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缵》】

  明·黄景昉诗:“绝壁何缘玉一区,即教善画莫能图。为云合覆三千界,置邑将容十五都。日出金鸡啼破汉,风来黑鲤渴吞湖。诸公彩笔夸强健,最早诗成字字珠。”

  【按:黄景昉,字太稚,号东崖,明·晋江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历编修、直日讲、少詹事、以詹事兼掌翰林院。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蒋德璟吴甡并相。崇祯十六年(1643年),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当年引归,计在阁十阅月。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与郑芝龙张肯堂等共拥立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号隆武。唐王黄景昉入直,未几告归。家居十数年,以著述为事。清·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家。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

  明·林云程《南台岩》“危楼高插碧霄端,凭槛凝眸境界宽。石窦虚涵云气湿,松涛响带瀑声寒。千峰崒嵂天边出,两塔微茫雾里看。田野晴开真旷绝,壶觞终日罄交欢。”

  林云程,字登卿,号震西,明·晋江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两为通州、宿州知州,两为南、北曹郎,两为九江、汝宁郡太守。以继母艰归,遂不复仕,家居40载卒。(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云程》)】

  近代构筑

  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魁星楼。庄俊元为书楹联:“剑气文光冲北斗,山环水带绕南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观音大士殿。庄俊元为题“南台岩”匾额及“广运婆心称大士,睁开慧眼秒观音”楹联。

  光绪廿一年(1895年)至民国四年(1915年),前清千总、湖南衡阳杨道源出家南台岩,20年间捐资数千白银重兴南台岩,先后修石蹬道,新建岩下“玉皇阁”及左右钟鼓楼,重修三清殿、魁星阁、僧尼寝室、厨房等,改观音大士殿为佛祖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音大士地藏菩萨等。

  清·林骚《游清源至南台四律(录一)“攀藤扪葛绕羊肠,绝顶高歌倚醉狂。双髻千年天地碧,万安一线水云苍。无书付鹤朝宫阙,有悟灵犀笑汉唐。田亩纵横棋局乱,分明黑白两茫茫。”(注:双髻:双髻山,即朋山。万安:万安渡。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朋山》、《泉州桥梁·洛阳桥》)

  【按:林骚,字醒我,号半邨老人,清末民国·泉州城区北门执节铺人(今执节巷,时属晋江县,今属鲤城区开元街道);光绪卅年(1904年)恩科进士,授镇江知县,因无意仕途,告归。入民国后,曾执教职、泉州公路局局长,未久辞职家居,致力吟咏。解放后,被选为泉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协委员,还曾任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53年卒。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骚》】

  现代重建

  新中国建国初,除佛祖殿及寝室、厨房外,余皆废圮。

  1996年夏暴雨亲淫,魁星阁、佛祖殿前平台大面积坍塌。1998年夏,魁星阁旧址重建为南台阁,悬挂巨钟;佛祖殿、三清殿移建于岩左宽旷处。泉州市长施永康“山海大观”4字勒石立碑;后改刊于三清殿西侧巨岩。

  佛祖殿题刻楹联:

  “广运婆心称大士,睁开慧眼妙观音。”清·庄俊元书题,为石刻楹联,原立于山门,今重立于佛祖殿。原山门额匾“南台岩”亦为庄俊元书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俊元》)

   “普令众生得法善,犹如满月显高山。”

  “永离尘秽毕竟清净,勤修众善具足菩提”

  上两联为石刻楹联,系集弘一法师手迹题镌,立于复建的南台佛祖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南山示范,弘祖律仪垂鲤廊;台教传承,荆溪法化著扶桑。”佚名题佛祖殿。

  “南挹紫峰,邀九日而萦晋水;台临鲤廓,合四恩共拥泉山。”为木刻楹联,今人陈腾芳撰、吴捷秋书。【注:紫峰:紫帽山。九日:九日山。晋水:晋江。鲤廓:鲤城。四恩:赐恩岩。泉山:清源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山川·紫帽山、九日山》、《泉州水利·晋江》、《泉州府城·泉州新罗城·鲤城》)】

  三清殿木刻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佚名题。

  南台岩摩崖石刻

  今留存于摩崖石壁间的游宦,郡长、乡绅和文士的题刻达40左右方。

   “出岫无心”,上、下款署“四明王子真书,天历壬申僧白云立。”天历为元代年号,壬申应为至顺三年(1332年);四明即宁波府。此开南台崖刻之先。见上文。

  “天子万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南台》(明)隆庆元年(1567年),知府万庆于其最上处更镌‘天子万年’四大字。‘年’府县志作‘寿’,未是。”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南台》“知府姜志礼又镌‘水石名区’、‘空中楼台’及‘登春台’等字,又有镌‘南山有台’、‘如此江山’及‘丸泉’二字者。”

  “水石名区”、“绝壁过云”万历卅七年(1609年)泉州知府姜志礼(明·万历卅四年[1606年]任)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姜志礼》)

  “空中台阁”:晋江知县钱楩·嘉靖六年[1527年]任)题。《县志》“空中楼台”,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钱楩》)

   “如此江山”钱楩题。

  “南山有台”李朴题。

  “丸泉”:明末清初两度任泉州知府的苏州常熟人孙朝让题。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丸泉》:“丸泉,在清源山南台岩,石上镌‘丸泉’二字。”史载,孙朝让“治有德政,清廉勤俭。市米买薪而外,惟啜清源一斛水”。相传这“一斛水”就是这丸泉之水。丸泉原先长年不断流,即使大旱也滴水如丸,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孙朝让》)

  明·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夏,福建佥事查约自榕来泉,同总督刘镇登游南台岩,赋诗于南台岩东南麓、入山门东侧刻石为记:“禅宫倚绝壁,四周山一色。刻石记曾来,出门已陈迹。”(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查约》)

  明· 嘉靖间,成都人李凤翔(字伯端,嘉靖二年癸未[1523年]进士,任福建巡按使),因夏四月望日,高朋“会于泉城承天寺,叹今怀昔,良晤穷难,纪诗一首”,刻于清源山南台岩、山门内岩洞中崖壁间:“忆昔灵台扬玉鞭,今逢闽刹泛风烟。廿年□□伤春事,一日花诗喜夙缘。鱼藻凤梧清梦索,鸥溪鹭圃旷惟偏。与君尽醉看龙剑,钟磬声熙月满天。”

  明·新喻人简霄(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嘉靖间任福建巡按使)在南台岩寺后岩壁间、郭持平题刻东侧留有诗刻:“岧峣缘石磴,窈窕访仙关。木叶封坛净,藤花绣石斑。壮怀空碧海,尘眼落青山。洞主留人醉,清风日暮还。”

  明·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江西万安郭持平视察泉郡,二月戊子与泉州府学贡生倪居、晋江县学贡生张天衢、安溪县学贡生詹洧等登游清源山南台岩,赋诗抒怀,勒石于南台岩佛祖寺后东侧、“天子万年”题刻下方岩壁间:“二月征南亟,趁闲看海山。老僧烹石髓,遗刻没苔斑。花鸟惊春暮,风波行路难。同游多士在,珍重造贤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郭持平詹洧》)

  明·长洲(唐·县名,今苏州)人陆完(自号水村翁,嘉靖间任福建巡抚)于南台岩东侧、“空中楼阁”题刻下方,有诗刻:“云避岩扃风在袍,自扶疲累未知劳。廻环俯爱溪流曲,险峭仰观石壁高。抚景敢忘天佚我,磨崖思共客争豪。肩舆夜下仍堪恋,皎月悬空海涌潮。”

  清·施世钧(生平不详)在南台岩东侧巨岩岩壁间有诗刻:“危石当幽径,云深锁洞门。疏钟山寂静,古树月黄昏。春色花偏落,禅机鸟不闻。百年三万日,此际一乾坤。”

  清·施世纶诗刻:“悠然出世来,香刹破苍碧,天地皆蒙蒙,东南流半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施世纶》)

  “尘世事多悲玄鸟,几人犹未识青山。”佚名题。

  “放下全无事,提起万缘生。”佚名题。

舟峰

  舟峰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又南台尽处,有舟峰。卧石去地千尺,悬崖若风帆,郡人呼曰舟峰。今称其近处为石船尾。上刻‘清果分流之界’六字。下有报劬院、舟峰庵、无尘庵。……

  (明)崇祯四年(1631年)林孕昌筑二亭:曰‘纶恩’,曰‘雷荐’。六年(1633年),复筑二亭,曰‘襭云’,曰‘访贤’。即布衣黄季弢文炤著书处。又有未亭、君子斋。今楼亭皆废。”

  上“南台尽处有舟峰”方位有误,应按乾隆《泉州府志》记:“舟峰在清源山五台峰东。”

  舟峰马尾松、相思树、余甘绿叶摇曳,峰上巨石兀立,如大船停泊碧波之上。“舟头”镌刻“石槎”两个大字。“舟底”腾空,只靠三个小触点与磐石相抵,形成一个可容七、八人藏身的石洞。

  “舟旁”一块状若风帆的巨石竖立在扁平的大石上。这就是从山下看“卧石去地千尺,悬崖若风帆”的景观。

  舟峰下有无尘庵。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无尘庵》载:“无尘庵,在府治北清源山舟峰下。宋时庆老禅师建,匾曰‘无尘’。《闽书》云:庆老,本州人。能文而禅,与文肃公为友,即匾庵,印之曰:‘尘尘刹刹,皆是道场,何用讳却?若易为石航,与舟峰相应矣。’因赠之诗,落句云:‘峰头大舸谁安楫,我欲看君使石航。’”

  往南百步,巨崖上镌有“坦吾乐处”四大字。此为明·崇祯泉郡名儒林孕昌与同僚亲朋游乐之地。据林孕昌《西洞天记》载,此地曾筑二亭,一名“纶恩”,一名“雷荐”。旁有“林洞”,相传为唐·莆阳名士林蕴林藻读书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香火鼎盛时,有报劬院、舟峰庵、无尘庵,均已废。

  长满苔藓的崖石上,依稀可辨“紫气西来”数字。

  舟峰题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的舟峰题咏有:

  宋·刘子翚朱熹幼时的启蒙老师)诗(刻于舟峰摩崖):“杖策到舟峰,开轩对缘丛。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鼓角谯门日,莺花上已风。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明·周廷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诗:

  “胜览始兹峰,云山青万丛。金溪明翠浪,石径隐高蓬。櫂拨天河水,帆归岭树风。沧桑谁复问?江海一渔翁信。”

  又:“自结旃林不闭关,轻将翠黛点烟鬟。云留封树便成麓,客到浮槎直上山。返景近催天镜出,落霞祗接海潮班。荔香一品新尝得,更采芳荪满袖还。”

巢云岩

  巢云岩概述

  巢云岩位于清源山中峰之东侧,与弥陀岩相邻。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

  “其(南台岩)东为巢云岩,岩石悬峭,石罅中常有云气往来。

  明(万历元年,1573年)·詹仰庇谪归隐于此(徜佯林壑十三年),郡守朱炳如为建书室(巢云书院)。邑令(惠安县令)叶春及题其峰曰‘高士峰’。黄光昇刻石曰‘青天白日’。上有‘流觞’、‘放鹤’二亭,今皆废。明·黄凤翔记。……何乔远碑。……李光缙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朱炳如叶春及黄光昇黄凤翔何乔远李光缙》)

  濯缨泉

  位于巢云岩上方西北侧,在弥陀岩瀑布上端。

  清源三峰鼎歭,雨水汇聚坑仔口一带,分三股下泻,以中股弥陀最为壮观。瀑布分段奔激起伏,形成悬波飞泻。每一短瀑之下均有泉窟,水清如镜。因明·高士詹仰庇隐居于此,遂称泉窟为“濯缨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

  巢云岩摩崖题刻

  詹仰庇有诗刻于巢云岩上方西北侧“濯缨泉”下方:“浮云有变迁,流水无朝夕。清源孺子身,放歌我自适。”

  晋江林云程詹仰庇同年进士,情谊极深。林云程于巢云岩詹仰庇题刻之右,勒诗一首,以赞詹仰庇高洁志行:“喷雪度飞云,泉水清如此。玩濯亦以歌,冷然思孺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云程》)

  詹仰庇题巢云岩、何乔远为书刻摩崖楹联:“北望泉声作雨,西来云气为巢。”(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刑部南京尚书陈道基题刻巢云岩摩崖楹联:“地以人胜,石与天连。”(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道基》)

  明·隆庆黄凤翔《巢云岩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黄凤翔《巢云岩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曰:

  “出城北三里许,岩宇星列。而泉岩称最胜者三:望之突然,梵宫阴蔚,外坦而中幽者,观音岩也;稍进而石门盘郁,佛龛邃靓,有古松蟠虬倒影者,弥陀岩也;又进而悬崖陡立,鸟道微茫,常有云气朝暮往返者,巢云岩也。二岩距巢云,若由踵至顶望之,不能寻丈。乃自嶔崟突兀,曲折迁旋,登者十休而上,五休而下,若蓬莱千仞之不可几。

  比一至其巅,则怪石嶒崚,擎空吐雾,流泉喷洒,瀑布飞珠,其奇胜甲于诸岩。而金溪之水朝于右,浯江之水汇于前,平畴绵亘,郡城在目。当其彤云四塞,烟雨沈冥,则岑寂孤高,恍在层霄之上。若夫霁旭初开,暮霞掩映,群山奔赴,环流浴日,又旷然备一郡之大观矣。

  先是,年远荒颓,鞠为茂草,虽故老莫知其处。隆庆己巳(隆庆三年,1569年),侍御君以言事忤上旨,谴归田里,常栖迟于弥陀、观音两岩之间。一日,偕徵君访寻故迹,援萝登憩,披榛而石出,卓杖而泉落,不觉相顾大喜,谓神人之挈而授之也。

  已乃庀材鸠工,即其旧址建之。中见书室,背北面南。左为流觞亭,傍注涧水,而蓄鱼其中。右为轩窗,俯瞰二岩胜概,其规画精雅,皆出君心构目营。而郡守朱侯、贰守丁侯、推官李侯,咸捐俸以翼厥费。兵宪乔公给岩僧若干亩。

  落成之日,余携尊酒诣之,相与扫石而坐,临流而饮,觉其幽奇万状,寥廓无涯,令人息心炫目而不能舍去。

  嗟乎!百余年榛莽之区,一为君所赏识,遂缘以改观增胜,即一草一木,殆若非人间所有。美哉,君之足以自娱,而兹岩之获自托于君也。

  然余观自古诤臣,以言获罪者,多称病谢客,塞户避谤,惴惴焉犹懼不测。君今枕石漱泉,陶然以琴书诗篇自适,既无怀沙赋鹏之怨,又无忧谗畏讥之虑,则其所遭之幸,盖什倍于古人,是皆一时胜事,不可以无纪者也。余于是乎援笔而为之记。

  君名仰庇,今为兹岩主人;公名懋敬侯名炳如侯名一中侯名,皆尚意气雅慕君者,而余为凤翔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朱炳如丁一中黄凤翔》)

  明·何乔远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碑,曰:

  “居官任职之谓忠,委世韬身之谓光,显迹遂志之谓通,保终守固之谓贞。忠焉而不隐其愚,光焉而不任其晦,通焉而不变其塞,贞焉而不弛其毅,纯德君子也。

  维少司寇詹尔钦詹仰庇尔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当嘉靖(1522—1566年)之季,宰邑南海,英概风举,殷守日晶。入为御史,不屑委顺朝旨,窥瞷时局,所昌言者宫闱琴瑟之和,所招尤者社城灌薰之衅。

  雷轰方掀,地狱可画;余生未残,主恩是恋。绝人同人,溷世出世,探怀乎诗书,寓情乎咏歌。公以居不深,迹不远,则行不遥。就北山之麓,结巢云书院而隐焉。身则辱于泥淤,气则畅夫轩渠,是公之光也。

  策足再起,掉头还归,磷不侵,声实并畅,天子不能舍公,召公再莅藩臬。九列迁于俄顷,八柱近在顾盼,而公必申其志,不枉所持。谁求台则甘从忤世,急遂初衣,问征前路,是公之通也。

  节守段干,义高颜阖,梦葵遗屦,饮水投钱,庇不止于葛藟,惠默沾乎蔀屋。汲行后进,如恐不及,归依帝释,不遗余功,是公之贞也。

  公用世先后积十余年,而隐于巢云书院者以三十余年,是岂特名德贞风与兹山俱崇,而精神之所萃聚,衣履之所振曳,其遗标余挥,未必不与诸山相栖迟也。槛外之云,是公心之变态也;门前之泉,是公心之浚发也。山中风雨,公之所以拘如晦也;山中竹树,公之所以展常春也。山中之土崇且削,公不以为无余地。山中之石磊且落,公不以为无余廉。公有兹山,兹山有公,交相重也。

  公殁有年,公子洪鼎奉公主其中,使千百世而后,颂公之有巢云也。东山之藉名谢客,香山之托灵白传也。某素辱公知,敬拜祠下,楷石为研,沃泉写记,深虑不足名公之秋毫而答洪鼎孝思之万一也。”

  明·李光缙《重修巢云书院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明·李光缙(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光缙》)《重修巢云书院记》,曰:

  “巢云书院者,咫亭 先生詹仰庇咫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为侍御时退居所营也。

  先生当穆庙朝,以柱下惠文,抗疏论宫闱事,批鳞触忌,削籍放归,始构此山为终隐计。山故有巢云洞,久已荒芜,废为灌莽之区,无有存者。先生辟而治之,巢云之名始著,则山以先生重。

  先生直声震天下,既归隐此山,朝端之士,望先生如泰山乔岳,可仰而不可攀,惟恐其高卧而不复出,有以高士名峰者矣。则先生以山重己。

  今上起先生山中,将大用之。先生始出,不数月拜都御史大夫,二年晋司寇。于斯之时,先生身依日月,位望益尊,中外倚之,始不得栖烟霞而有此山,山亦不能为先生之有矣。

  及先生予告归休,再寻山盟,岩居川观,如是者二十余年。门雀张罗,有司莫见其面,羽仪荐绅,蓍蔡后学,道有于身,而行谊闻于乡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有焉。

  今先生殁矣,岁久寝坏,长公定卿乃葺而新之。扶其已颓,拓其未备,焕然一新,奉先生主祠于其中。嗟夫!先生盖至是有始得常有此山也。

  天地间谁为吾有?则非吾有者尚多;以为非吾有,则吾之所不有者乃真有也。自古贤人君子,皆以其蘧庐非有之地,常占为千古长享之物,韩退之韩愈有阳山,柳子厚柳宗元有西山,欧阳永叔欧阳修有滁山,苏子瞻苏轼有吴山、西湖、罗浮、赤壁。终数君子之身,何尝有之?百世而下,想其人而不得见,而本其山川以存之,则以为数君子之有之也。齐景有牛山而不能有,而徒托之一涕,惟其欲身享而自有之,是以终于不可有,晏子笑其不仁矣。

  先生在时,或出或处,时行时止,未尝匏系为凿垣逃穴之举,于此山何尝长据为有?但往来啸弄于其间耳。长公今始为先生有之,山固以先生重也。风朝月夕,先生或御云气而至未可知,乃先生神何往而不之也哉!”

  巢云岩题咏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收录的巢云岩题咏有:

  明·詹仰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自为诗:“荒岩栖息薜萝情,吾意云山足此生。曲涧泉添宵雨急,高峰石出晓天清。交加翠竹当窗发,自在黄鹂隔树鸣。会得群公多道气,故来空谷一班荆。”

  明·黄克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诗:

  “半岭嫌人迹,孤峰住水声。邻僧过寺别,长者出花迎。巢鹤非无托,归云似有情。自惭牵世务,强说得吾生。”

  又:“飞泉悬磴接垂籐,猿挂猱缘共一登。落日荒堂空草莽,千年怪石尚嶒。为巢每近孤鸣鹤,结社应来不住僧。禁闼纵教容汲黯,可能忍别自云层?”

  明·黄思近“谁构禅居此一阿,逍遥从昔羡詹何?亭流曲水堪环座,石老盘松可倚歌。和郢客来芳草碧,闭关人定白云多。只于岩际寻真隐,何事沧洲制芰荷?”

  明·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诗:“入径人皆喜,坐空得水音。春泉应更大,夏树转多阴。云起浮生态,巢居哲士心。上头行欲去,日暮尚沉吟。”

  明·干宗亮《送派上人移栖巢云》“青嶂随栖息,白云时送迎。束经披石室,携钵入泉声。小径松筠长,新堂雪月明。禅心原不住,相对语无生。”【注】派上人:僧正派。(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干宗亮正派》。)

  明·郑之铉诗:“砺齿分余石,披襟借远风。断碑磨雨碧,寒树带霜红。巢处云千笏,尊前玉几丛。招携还此夕,信宿仗天工。”

  明·黄景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景昉》)诗:

  “能于青紫外,别作一枝栖。踏径输猿引,衔杯觉鸟啼。石痕甃绿玉,泉响骤青犀。慷慨风流事,前贤视屡齐。”

  又:“落落嶔崎性,微云曷与居?磴拏春树细,溪咽暮钟虚。二史乘箕早,孤臣拜杖余。殷勤祝洞壑,长奉绿文书。”

  明·周廷鑨(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周廷鑨》)诗:“行过三重水,还巢一片云。珠帘天外织,宝塔雾中分。凉月垂青幛,疎畦学绣文。夜深人未宿,熠耀自成群。”

  清·丁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炜》)《巢云岩》诗:“群峰相映抱,曲磴足遨游。芳藓沿崖碧,鸣禽隔树幽。云飞山欲动,花落水争流。何处追觞咏,苍烟起暮愁。”

  另,明·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田亭草诗集》 有咏巢云岩、巢云寺诗三首:

  《咏巢云岩》

  “梵殿清钟日暮时,寻幽一径转逶迤。履随欲口泉声入,榻向岩头树影移。雨平原人青去怡尽,高山绝顶鸟归迟。恁栏解得无生趣,莲社还应问远师。”

  又:“杖凌危山献,双眸送落霞。天边分鸟道,树杪见人家。绝岛拖云起,出林带日斜。旦今筋力健,矩履是生涯。”

  《巢云寺夜游诗》“湖海无知己,相逢有老僧。煮茶烧落叶,说法剔残灯。瀑水三天雨,寒蟾一钵冰。纷纷车马路,应陋几千层。”

弥陀岩

  弥陀岩,位于清源山巢云岩之南。“弥陀岩(元): 丰泽区清源山”,1961年5月列为第一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岩概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弥陀岩》载:

  “又(巢云岩)南为弥陀岩,左有飞瀑泉,大旱不竭。

  《闽书》:岩在擎珠凤峰之阳,悬泉从巢云下坠石壁间,冬夏琮琤,有竹箭之美。

  泉旁巨石刻‘泉窟观瀑’等字。

  蹑磴而上,有石径,深邃可以饮。郡人庄一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庄一俊》)名其径曰‘招饮’。

  折石径出,有平台,明·詹仰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詹仰庇》)刻‘一啸台’。

  有石,元时琢弥陀佛,丈六金身,相特端妙。东有亭曰‘对泉’,今废。

  国朝(清)·嘉庆八年(1803年)徐用逵再建。……

  国朝(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提督马负书建石亭山腰,复构亭于‘对泉’旧处,书‘清如许’、‘天风海月’及大‘佛’字,与知府怀荫布所书‘寻佛径’等字,皆镌于石。(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马负书怀荫布》)

  【马负书“佛”字题刻,行书,字径约4.2米高,3.8米,勒石面积达16平方米宽,其壁立临空,真若一佛出世,超然尘外。行笔遒健劲拔,尤其笔序之末后一竖,长4米有余,劲如大刀倒插,气势逼人。落款“大清·乾隆二十年马负书笔”。】

  负书自为记:‘清源之弥陀岩高耸郡北。陟其巅,山海形势,雉堞田庐,毕罗眼底。余每按历憩此,惜名胜颓芜。乾隆乙亥(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偕僚侪构椽泉畔,建山腰石亭,以宜远瞩停踪,且为同志者谒。’”

  弥陀岩摩崖有顾德润题弥陀岩楹联:“望云惭飞鸟,临水愧游鱼。”

  石塔左边的“巨灵”2字,为清·乾隆年间李如筠所题。

  弥陀山门

  弥陀山门,正面额匾为明·张瑞图所书“北山胜概”,背面额匾“此外何求”

  山门正面额匾之下两侧有石刻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署名瑞图氏”之下有钤印马负书”、“羲祥两方。这幅联刻的字迹是马负书所写,然而因为署名瑞图氏”,不少人便认为是张瑞图撰、马负书书。其实,撰与书的均是马负书。赐恩岩马负书题大“魁”字署易斋 瑞图,题诗铃印瑞图 羲祥,则知瑞图羲祥氏之号。

  (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瑞图马负书》)

  弥陀寺

  弥陀岩有弥陀寺,为清源山四大名刹之一,1961年5月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弥陀寺始建年代目前尚无定论,但唐·徐寅《咏弥陀岩瀑布》诗中有云:“民田凿断云根引,僧圃穿通竹笕浇。喷石似烟轻漠漠,溅崖如雨冷潇潇。”可见其时弥陀岩周围已有僧人活动之迹。有人据此认为该寺在唐代就已存在了。

   明·许獬《游清源山记》“从台(南台)之东攀缘石隙而下,为詹亭、为弥陀寺二所,杂客旁午不可以入。”

  弥陀寺在清·乾隆间南安进士徐玉本、乾隆廿年(1755)福建提督马负书、清末民初贞姑等,都有过修葺。文革期间的1966年底,弥陀寺被红卫兵以“破四旧”之名夷为平地,仅余石构残件;而阿弥陀佛立像石室则保存了下来。

   弥陀寺于1997年重建,1998年竣工,3间大殿,单檐歇山式建筑,红柱黑瓦,主祀西方三圣。寺内有集弘一法师手迹题重修的弥陀寺二联:“开示众生见正道,犹如净眼观明珠。”“度脱一切众生海,得成最胜世间灯。”(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弘一法师》)

  弥陀岩石室和阿弥陀佛造像

  弥陀岩石室中有元代阿弥陀佛造像,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廿四年(1364年),金陵僧觉成“平章三旦八、御史帖木尔不花、宪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奴捐财,在弥陀寺最上方依岩崖壁雕凿阿弥陀佛立像。道光《晋江县志》载:“有石,元时琢弥陀佛,丈六金身,相特端妙。”

  阿弥陀佛造像为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造像5.77米,宽2.5米,厚1.1头结髻,面庞丰润,右手下垂,左手掌心向上,掐指平放胸前,赤足踏莲花。造型凝重端庄慈祥和善,雕工精致,其服饰融入蒙古族文化特点。明·天启16211627年间,石佛又周身粉刷贴金。

   元代又依崖建一四方攒尖顶石室以庇护石像,即为弥陀岩石室,造像在石室之中石室仿木石构,石板顶盖,石梁石檐,取材泉州花岗岩。石室经历·万历卅二年(1604年)8.1级的大地震没被震毁,至今完好无损。1982年重修。

   弥陀岩石室西侧立有一方至正廿四年的《重修弥陀石室记》碑,碑文中有“易殿以石,建石塔,改堂宇,再精琢佛相涂金”句,弥陀寺寺宇应在此之前就有了,但原名不详,只因雕刻了阿弥陀佛立像,寺因此名弥陀院,后又改称弥陀寺。碑文中最有价值的是出现13处简化字,这是汉字简化史上的重要资料。

   石室中有石刻楹联:

   许元烜“非夸金色相,但羡石肝肠。”

  清·杨旬瑛书:“风烟永护天然相,云水长随不坏身。”

  界泉“当头忽现无生相,垂臂应提正觉人。”

  陈家英“碧海长城悬宝刹,危泉峭壁涌名山。”

  弘一法师墓塔 

  弘一法师墓塔 ,亦称弘一大师舍利塔”,位于弥陀岩西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墓塔(1952年):清源山上”,1991年3月 列 为第三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于l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后,其舍利原分葬在圆寂处及杭州虎跑定慧寺,并建墓塔以志纪念。1952年3月在现址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将分葬泉州温陵养老院的弘一法师舍利子安放此塔。“文革”中被毁,1979年重建。

  整个墓塔区域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坐东向西偏南,由石室、舍利塔、埕组成。石室和舍利塔均用洁白莹润、精雕细琢的花岗岩石砌筑。

  石室单间,外形四角转八角,建于花岗岩石铺砌的平台上,面积53.5平方米,通高15米,仿木结构,重檐攒尖顶。石室内后壁龛嵌有辉绿岩的线刻弘一法师遗像,系漫画家丰子恺所作的“泪墨画”。

  石室的石柱与外墙上,镌有弘一法师生前撰书的楹联四幅:

  “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后,厥惟益友明师。”
  “愿尽未来,普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大苦;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

  舍利塔安放于石室的中央,通高1.2米,石构莲花座卵形。

  石室前为埕,两侧岩石耸立,摩崖上镌刻着弘一法师临终前遗偈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四个大字。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登山拜塔,撰书“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1982年亦镌刻其上。

  石室右侧为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广净法师舍利塔。

  弥陀岩摩崖诗刻

  唐·莆田徐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徐夤》)曾题诗《弥陀岩咏瀑布十二韵》勒石于弥陀岩瀑布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弥陀岩》收录,作《唐·徐夤《咏瀑布诗》》。

  此诗《全唐诗》亦有载,题作《和尚书咏泉山瀑布十二韵》

  清时修葺岩寺,其裔孙徐用逵于嘉庆七年壬戍(1802年)仲秋重刻岩上,云:“岩有瀑布诗,余祖秘书公徐夤曾任秘书省正字)旧□也。今修斯岩,于苍崖绿藓中寻是诗不得,谨稽郡志,合之家谱,炳炳烺烺,命工镌于石,以示不忘云。”诗勒于弥陀岩放生池东侧岩石上,题《唐·秘书公咏弥陀瀑布》

  “名齐火浣溢山椒,谁把惊虹挂一条?天外倚来秋水刃,海心飞上白龙绡。民田凿断云根引,僧圃穿通竹笕浇。喷石似烟轻漠漠,溅崖如雨冷潇潇。空(水)中蚕绪缠苍壁,日里蜺旌(虹精)系绛霄。寒漱绿阴仙桂老,碎流红艳野桃夭。千寻练写长年在,六出花开夏暑消。急恐划分青嶂骨,久应礻朋裂翠微腰。濯缨便可讥渔父,洗耳还宜傲帝。林际猨猱偏得饮,岸边乌鹊似(拟)为桥。赤城未到诗仙(先)寄,庐阜曾游梦已遥。数夜积霖声更远,郡楼欹枕听良宵。”【按】本诗与《全唐诗》所载之字偶有不同,注于括号中。

  明·龙泉人张启元登游清源山,于弥陀岩“泉窟观瀑”石刻之前方1方西南向另一巨岩间题刻一诗:“持酒移肴别一欢,猜拳石上杂流喧。午风吹到汗躯爽,却恨暮鸦催客还。”落款:“晋水张启元题”。此诗泉人俗称“烧酒诗”,楷书,幅60厘米×50厘米,字径6.5厘米,题款字径5厘米。【按】张启元,字应贞,明·浙江龙泉人,嘉靖举人。任福建分巡漳南道,领汀、漳,驻上杭。隆庆(1567~1572年)间迁福建佥事。

  明·隆庆元年(1567年)春,陈嘉谟任泉州通判的次年,与丁一中同游弥陀岩,有唱和诗各一首,勒石于弥陀岩一线天右侧石壁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嘉谟丁一中》)

  丁一中诗云:“天涯浮迹正飘蓬,又共南华到梵宫。石径幽侵禅骨冷,山花笑入客颜红。霏微昼酿岩端雨,澹荡春生谷口风。辽海陆能追化鹤,云台空欲附飞鸿。”

  陈嘉谟诗云:“长年浪迹叹飞蓬,此日联镳到上宫。石径尚余苔露碧,山花还照海云红。蓬开灵竅千年佛,吹尽浮岩一夜风。极目层霄应不远,直从天外数冥鸿。”

  明·隆庆六年(1572年)任泉州推官的罗文靖(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 罗文靖》),在泉任职期间,登游弥陀岩,赋诗勒石于一线天右侧岩壁间:“凉风起东海,万里扫清秋。绝壁开苍径,飞云度古丘。日兼山色暮,花共酒香浮。天竺岩西走,相携到上头。”

  清·康熙卅八年(1699年),施世纶42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施世纶),在泉居丧终制,再次登游弥陀岩,赋诗勒石于“一啸台”西侧岩壁间(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弥陀岩》收录):“曾枕清泉漱石时,老僧还指壁间诗。江山无改旧游寺,十四年来鬓有丝。”【注】枕清流漱石:《世说新语·排调》载:孙子荆(名)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王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曰:“流可枕,石可漱乎?”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后以“漱石枕流”或“枕流漱石”指士大夫的隐居生活。壁间诗: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来这里浏览,留下不少题刻诗刻,一啸台东边岩壁间就有马负书的诗刻《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其中有“夹涧飞泉挂碧空,宛然云外落长虹”之句。

  清· 康熙卅九年庚辰(1700年)九月,浙江宁波人李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福建陆路提督军门中营参将,为提督王万祥部下)登游弥陀岩,赋诗勒石于“一线天”谷口、“招饮径”题刻相邻岩壁间:“四塞无烟海亦清,凭高试眺刺桐城。军歌细柳民歌野,石屋飞泉佛有声。”

  清· 康熙四十年辛已(1701年)春,南安知县李延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延基》)登游弥陀岩,题诗勒石于弥陀岩石室东侧巨岩高壁间:“嶙峋石畔,古佛安禅。红尘不到,别有洞天。”

  清· 雍正七年已酉(1729年)八月,山东德州人石云倬(雍正六年任福建陆路军门提督)登游弥陀岩,赋诗勒于“一啸台”西侧岩壁、施世伦诗刻之右。诗云:“岩悬瀑布几千春,策杖寻幽不厌频。海上风烟久卧鼓,山中梅鹤亦亲人。云横白雁瞻天远,叶落苍苔浥露新。载酒啸歌吾敢醉,乾坤俯仰愧斯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任泉州同知、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泉州知府的觉罗四明(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觉罗四明》),在弥陀岩瀑布东侧岩壁间,刻有为石云倬题刻的“洗心”二字所作跋诗:“爱此清无滓,涓涓日夜流。一经题品后,名胜重千秋。”

  清· 乾隆廿一年丙子(1756年)春,提督马负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马负书》)登游弥陀岩,题《丙子春日游弥陀岩即景十韵》,勒于弥陀岩“一啸台”巨岩东南侧“一线天”谷口(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弥陀岩》收录):

  (一)《出廓寻芳》:“胜日登临玩物华,平畴万顷早禾嘉。山灵有意添春色,天半霏霏散雨花。”

  (二)《山亭小憩》:“构得新亭山半腰,凭栏一望海天遥。游人到此须停憩,好振春衣步紫霄。”

  (三)《崖畔古松》:“参差虬干势摩云,偃盖清森鹤作群。岁月承来多雨露,为梁为栋正需殷。”

  (四)《层岩瀑布》:“夹涧飞泉挂碧空,宛然云外落长虹。千支万派流膏远,会见天心溥化工。”

  (五)《山门巨石》:“山门巨石绕祥光,护法天生对峙昂。古佛由来无着相,何知不是两金刚。”

  (六)《石室弥陀》:“巍峨古刹嵌山阿,石润幽栖萃太和。分得西来莲一座,人人顶礼见弥陀。”

  (七)《高峰远眺》:“抠衣盘步上山巅,石蹬凌虚欲近天。俯视苍茫千嶂小,划然长啸斗牛边。”

  (八)《峰顶佛字》:“挥毫岩顶现全真,丈六凭空不坏身。却为巨灵开胜迹,昙光普照万家春。”

  (九)《云堂清话》:“啣杯相对话禅关,榄外游云自往还。得意当前皆胜概,何须蓬岛说三山。”

  (十)《归途夕照》:“一鞭斜照出山隈,不尽春光暮霭来。按辔回看登眺处,浮云送翠意悠哉。”

  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闰九月初九,永春知州杜昌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杜昌丁》)、晋江知县干静专邀约提督马负书登游弥陀岩。适逢江西临川人李友棠赴督学任途经泉州,遂相偕。夜昏乃还。杜昌丁李友棠各有即景诗刻。

  杜昌丁题弥陀岩即景诗十首,勒于弥陀岩“一线天”谷口、“招饮径”题刻左上角:

  (一)《佛字》:“题咏岁月湮,旧迹已剥落。龙蛇丈六高,新题歭寥廓。”

  (二)《瀑布》:“清泉山间飞,匹素挂万丈。攀援欲寻源,陡绝谁能上?”

  (三)《石室》:“凿岩成小筑,深广可十笏。庄严危相同,峭石立四壁。”

  (四)《一线天》:“千盘曲折上,幽然小径通。危石夹山罅,不仗五丁功。”

  (五)《石蹬》:“甃石开幽径,摄衣拾级从。譬彼自卑者,心渐登高峰。”

  (六)《半山亭》:“山前结石亭,自此臻胜景。松风邑亭畔,禅心初入定。”

  (七)《高士峰》:“探奇藉济胜,谁上凌霄台?高士何年到,藓壁摩苍苔。”

  (八)《清泉》:“一道清如许,鸣泉自千古。石上坐弹琴,志与伯牙伍。”

  (九)《石亭》:“幽瀑不断处,涓涓过小亭。水声流云过,山色接来青。”

  (十)《松林》:“映日穿林表,风清入夜多。飒然披我襟,忘却是岩阿。”

  李友棠草感二律,勒于弥陀岩石室东侧高崖崖壁上(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弥陀岩》收录):

  (一)“星轺往复偶停骖,闰节嘉招兴倍酣。安得参军仍落帽,将无弥陀是同龛。阶前众壑鸣秋叶,郭外千家映夕岚。行筴笑渠清似水,却逢名胜不妨贪。”

  (二)“石壁飞泉绕树隈,凭栏一望画图开。何人秉烛山间饮?有客浮槎海上回。太守摛毫继,元戎缓带引。异时按部还乘兴,重访题名拂翠苔。”

  弥陀瀑布“飞瀑泉”东侧岩壁,有怀荫布(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 怀荫布》)《丙子(乾隆廿一年,1756年)冬游弥陀岩》诗刻2首(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弥陀岩》收录):

  (一)“山自清源发,岩因古佛名。云栖石室冷,雪点啸台清。霜叶流丹色,寒泉潄玉声。芸芳正应节,初建隼旂行。”

  (二)“风清铃阁静,政简簿书闲。喜见军民乐,好将岩壑攀。残苔斑石塔,疏木簇烟鬟。敢借游余兴,登临共岘山。”【注】岘山,即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南,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尚书左仆射羊祜出镇襄阳时,尝登岘山,置酒言咏。

  弥陀岩题咏

  除上摩崖诗刻外,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弥陀岩》还收录有以下弥陀岩题咏诗:

  宋·邱葵(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邱葵》)诗:“弥陀岩下苍榕树,借我今年两度游。客思凄凉无奈老,水光潋滟最宜秋。便思乘兴归沧海,却恨知心远白鸥。日暮强随年少去,溪山好处尽成愁。”

  元·陈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弦》)诗:“城南野寺远凄凄,老去登临兴不迷。黄菊有情留客醉,青猿何事向人啼?长江水落孤帆远,古道芜寒匹马嘶。愿得相从休物累,频来此地共幽栖。”

  明·朱梧(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梧》)诗:“石壁参差鸟道危,岫云点缀碧山亏。千里泉漱降龙窟,百尺松生放鹤枝。山客莫愁风景别,岩僧都忘岁时迟。台高径窄来人少,锦席添杯片月随。”

  明·苏濬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诗:“一径萧疎际,寻幽野兴偏。行看沧海近,坐对白云悬。雨急烟低树,风高鸟弄弦。芳兰堪共佩,到此总忘年。”

  明·黄克晦(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克晦》)诗:“十年何事别兹岩?一见飞泉祗自惭。声落苍崖多作雨,流穿急石不成潭。洒衣宁觉三铢湿,漱齿惟怜一掬甘。虹饮鲸吞应不惜,满前风雪破昏酣。”

  明·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诗:

  “梵殿清钟日暮时,寻幽一径转逶迤。屐随谷口泉声入,榻向岩头树影移。疎雨平原人去尽,高风绝顶鸟归迟。凭栏解得无生趣,莲社还应间远师。”

  又:“杖履凌危巘,双眸送落霞。天边分鸟道,树杪见人家。绝岛抱云起,出林带日斜。只令筋力健,短屐是生涯。”

  明·蒋德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蒋德璟》)《瀑布诗》“原泉体本似天河,天半飞来透薛萝。虹雨千层吹不断,琉璃万斛涌还多。近朝沧海成高浪,分溉青郊饱远禾。五老九华飞练好,何如此处白龙梭!”

  明·杨铉锡诗:“名岚山北有弥陀,挈伴寻幽到薛萝。径里鸣泉听乍细,石间落子兴偏多。抱檐崖树堪知午,劝酒春禽自解歌。回首旧游今十载,劳生空悔逐流波。”

  明·蒋熺诗:“莎庭藤嶂倚阑干,满意搜奇不说还。来往忙云闲处想,低昂怒瀑定中看。鸟因樵子重寻洞,泉为农人勇出山。薄暮与君谈胜事,意行又到太湖间。”

  清·丁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丁炜》)诗:“齐云山半赏心多,曲径幽香雨曼陀。几杵疎钟僧自定,一湾流水鸟空歌。维摩法焰传灯火,谢、傅清吟寄薛萝。倘得闲园分十笏,静看人世任风波。”

  清·黄道泰(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道泰》)诗:“十年不到此岩扉,寺废僧残事事非。碧瓦暗滋清草长,红泉时带白云飞。潮生海国鱼盐富,风过山楼橘柚稀。何日此身无星碍?醉吟佳句送斜晖。”

  清·陈一策(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一策》)诗:“一啸高台上,岚光映翠微。石幽苍藓驳,树老绿萝衣。密竹多侵磴,残花乱扑扉。豪吟烟景暮,闲步夕阳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弥陀岩》无收录的有:

  清·林鹤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鹤年》)《弥陀岩观瀑布歌》“清源之麓藏石骨,中有佛岩殊兀兀。相传石影现弥陀,喝断水龙垂石发。水从天半驭云飞,点点珠落寒溅衣。偶然拄杖倚山听,晶帘侧卷钩斜晖。万松消夏忘暑日,水声回环抱石室。老僧入定寂无言,指向心源水自出。掉头我向山灵问,飞瀑千寻有余韵。好教吹去作苍霖,卷舒未合凭天运。”【注】兀兀:高耸特出貌。石发:藻类植物,今称水绵。入定:佛教名词,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苍霖:苍天降甘霖,喻恩泽之施。天运:天体的运转,作天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