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邑志(晋惠南)

  晋江县志
    ——乾隆志(概说。鲁楷《序》。蔡琛序。王绶《序》。方鼎《序》。)
    ——道光志。
    ——《晋江私乘人物列传》。
    ——《晋江新志》。

  惠安县志
    ——嘉靖志。
    ——万历·叶春及《惠安政书》(5卷12篇,明·叶春及著。概说。叶春及《自序》。体例。特点。附一:《石洞集》版本。附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72·集部25·石洞集》)

    ——万历《惠安续志》。
    ——康熙《惠安县志稿》。
    ——康熙《惠安县志续补》。
    ——雍正志。
    ——嘉庆志。
    ——道光志。

  南安县志
    ——宋·《南安县志》。
    ——明·弘治九年《南安县志》。
    ——明·万历《南安文征私志》。
    ——明·崇祯五年《南安县志》(概述。洪承畴《序》。王振熙《序》。)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南安县志》。
    ——清·光绪《南安县志》。
    ——民国四年《南安县志》(概述。许世英《序》。戴希朱《序》。)
    ——民国卅一年《南安县志》。

晋江县志

  清·乾隆《晋江县志》

  概说

  乾隆版《晋江县志》16卷、卷首1卷,清·乾隆卅年乙酉(1765年)修。为现存最早的《晋江县志》。泉州图书馆有藏。

  知县方鼎(海丰人,乾隆十七年举人)主持,朱升元等修纂。乾隆《晋江县志》“修志姓名”曰:“监修:分巡兴泉永道蔡琛、泉州府知府王绶。创修:晋江县知县方鼎(广东海丰人)、晋江县教谕朱南金。同纂:原任河南沈邱县知县朱升元、原任河南光山县知县柯伟生、原任山东泗水县知县蔡澄、甲子科举人苏俊。校勘:监生陈国枢……”(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朱升元》)

  现存的乾隆乙酉《晋江县志》木刻本已不全,1945年1月曾从蔡锡钧李钰等两家所藏残本,并校成铅印本共16卷、10志、69目,虽校对不精,错字甚多,但仍是目前仅能见到的版本。

  鲁楷《序》

  福州府海防同知、署泉州府事会稽鲁楷《序》曰:

  “自《禹贡》创志《九州》,前、后汉踵成《地理》、《郡国》诸志。后之载笔者,虽遐陬僻壤,莫不考其疆圉,察其形势,胪陈其土宜、赋役人物、风俗之恒经,勒成一书,信今传后,所以备輶轩之采,而资之为察吏宜民之本,系至重也。

  晋邑肇诸永嘉南渡,至唐•开元(713—741年)中立县,为沿海冲剧首邑。南通漳广,北走福兴,冠盖驺徒,交错于道。又其地负山面海,丛岩列屿环拱后先;其气候寒少而燠多,其润散风多而雨少,禾稻间莳,旁资蔬食,潮汐斥卤,仰给山泉。士之曲谨自守者,浇风悍俗,时或扰之。而逐渔盐蜃蛤之利,驶帆舶于云垂水立之中。一有所警,胥恃宰斯土者,噢咻而捍卫之。此循良之选,首在得人。而罗网旧闻,考稽往迹,非博采于前古后今之会者,无由据成模而衡实效。斯县志之尤为亟亟也。

  罗浮方鼎宰晋一载余,慨旧志之无闻,力谋纂辑,于时邑之先达咸踊跃创筹。开馆授简,自春徂秋,书成而余适至,取而读之:有若画沙聚米然者,其疆圉之错峙也;有若高屋建瓴然者,其形势之扼拊也;有若劈肌分理、脉注绮交然者,其土宜赋役之秩然不紊也;有若云蒸霞蔚、豹变鸿鶱然者,其人物风俗之朗然共著也。数千年来典章法制、遗韵流风,括之十卷中。而有典有则,不蔓不疎。俾承乏于斯者,展卷瞭然,洞若观火,足征其心、殷民事。晋江县志序考据精详,昭国朝文物声名之盛。且使东南大邑,百度彰明。循而行之,其以饬官常而周民隐者,可相与于久长矣。

  记有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非即此物此志也乎?是为序。

  乾隆乙酉年腊月下浣,署泉州府事、福州府海防同知、会稽鲁楷撰。”

  蔡琛

  分巡兴泉永海防道梁南蔡琛《序》曰:

  “天下不能一日无经理错施之迹,则不能一日无沿革损益之端,而其始皆成于一方一邑。故夫邑之有志,风俗之淳漓,民生之利病,以及山川、形势、户口、田赋、兵防、学校,其间忠孝节烈,理学经济,山人逸士,递消递长,与夫前后有司之贤否得失,按图而考,灿若列眉。然则邑志之修,顾不重欤?

  宋儒马贵?与之言曰:‘纪传以述理乱兴衰,八表以述典章经制。’志书之作,其体裁固无以易也。后之执笔操简者,苟非仁心为质,留意民隐,融会考稽,得其变通张弛之数,则古今详略异同去取之间,安能斟酌尽善而得其平?此晋江邑志一书,所以缺焉未举,而有待后人之纂修也。

  余于甲申(乾隆廿九年,1764年)奉命调闽监司,所过郡邑,皆安居乐业,克称盛治。而桐城为清源首邑,素号繁剧。粤东方鼎尹兹三载,最绩卓乎可观。今秋以其所裒邑志见质,披阅之下,宏纲肃括,节目详明,其因革盛衰之由,莫不条分缕析,按部就班。又况创前代所未有,定一邑之章程,是通儒也,是良吏也。是诚有志复古,而与此邦人士讲明利弊,振兴厘剔之,于以化民成俗不难矣。后之莅兹土者,尚其广搜见闻,踵而修之,吏治庶蒸蒸日上云。

  是为序。

  诰授中宪大夫、特调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道、纪录十四次、梁南?蔡琛序。”

  王绶《序》

  泉州知府王绶《序》曰:

  “国家分州列邑,以资治理。膺民社者,则必考疆索之界,辨习尚之宜,稽物产之盈绌,验人材之忠邪,因其势而利导之,施其政,不拂其情。此郡邑之志乘,是即官师之圭臬也。
晋江为温陵首邑,枕山面海,势雄地要,扶舆磅礴之气,代有伟人。如欧阳四门
欧阳詹之文章,梁文靖梁克家文靖之相业,蔡文庄蔡清文庄之理学,俞武襄俞大猷武襄之战功,煜煜熊熊,光昭史策。我朝重熙累洽,教养兼隆,文物声名,积而日盛。乃自开辟至今,邑未有志,洵为缺典。(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詹梁克家蔡清俞大猷》)

  罗浮方鼎来尹兹土,政通人和,百废俱举,爰毅然纂辑,广文朱升元及邑中诸先达佐之,搜罗抉剔,区别义汇,裒订十卷。集成,就正于余。

  予维郡志之与邑志,名虽同而实异。郡统一郡之大纲,邑详一邑之掌故,而总以不溢美,不隐恶,为得史氏之遗矩。今观此书,简质严重,不漏不烦,可称完善。余嘉其能创前人所未有,而贻将来以法则也,因泚笔而为之序。

  乾隆乙酉小春上澣,朝议大夫、知福建泉州府事、前知山西汾州府事、液水紫缃?王绶序。”

  方鼎《序》

  晋江知县方鼎《序》曰:

  “郑夹漈尝云:‘作史难,作志尤难。’盖其为体也,必简而能赅,详而不冗,条晰缕分,有伦有脊,洪纤隐显,不漏不支,庶乎近之。

  晋江为闽南望邑,理学文章、忠勋义烈炳麟汗简。乃自开辟至今,县未有志。岂前之人惮其难,而故踌躇郑重欤?抑或以其委曲繁琐,而遂莫之致力也?

  岁癸未(乾隆廿八年,1763年)由古田调莅兹土。每有咨访,悉皆茫然。夫邑之有志,与家之有乘、国之有史,理本相通。昔人谓纲鉴为古今大帐簿,凡天地、民物、沿革、建置,必有以部而综之,然后事可稽,而言可按。则夫县志之设,后学由之以景步前踪,司牧因之以参考得失,所关綦重,又安容听其废而不举耶?

  乙酉(乾隆卅年,1765年)王正,乃集此地之乡先达,筹画肇创,开馆纂辑。以新旧《泉州府志》为胚胎,取《闽志》及天下郡县志为援据,厘剔肤浮,钩擢湮隐。诸同人竭虑殚精,而窃从事于其后。始于春孟,竣于秋季。区别义例,订成十卷。事虽创而实因,文芟繁而就约,粗具崖略,以俟来兹。匪敢易其难而遂为其难,亦使后之君子踵而增之,得有所藉手也云尔。

  乾隆乙酉孟冬一日,罗浮方鼎?牧邨序。”

  清·道光《晋江县志》

  77卷、首1卷,清·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修。泉州图书馆藏。

  知县胡之鋘(云南太和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道光十年[1830年]晋江知县)主持、梅石书院掌教周学曾等增修《晋江县志》,计七十七卷。

  书成,稿未付印,志稿为福州风池书院收藏,见者甚少。现福建师大图书馆藏有抄本,内缺“人物志”。1987年,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会影印刊行;1989年1月,晋江县方志委整理,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晋江私乘人物列传》

  1943年苏大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大山》)云:“吾邑之志自乾隆三十年后,不有继作,迄二百年矣。及今而无所述,异日更何从征信,念此瞿然,引为后死之责。”(《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苏大山启事》)但无人作此工作。

  苏大山便致力独写了《晋江私乘人物列传》,共十七目二十九项,着重于人物传记,成书时间未详,约在1944年。苏大山去世多年,稿本藏于其家。“文革”期间被毁。

  《晋江新志》

  今人庄为玑著。解放前印成古代史部分,民国志部分则未见出书。解放后重新增删,史料录至廿世纪 60 年代初期,由厦门大学油印《晋江新志》。 1985 年正式出版。

  该志偏重于记事和编年。《自序》云:“分十五卷:一为通史二卷,即大事记和地理志;二为专史十卷,即民政、财政、学校、市政、军政、社政、计政、政法、乡政十志,为全书中心部分;三为志料三卷,即文选、文献、图表三志。全书除大事、图表二志应用表格外,全部用纪事本末体来写。”

惠安县志

  明·嘉靖《惠安县志》

  13卷。明·嘉靖九年(1530年),惠安知县莫尚简(字敬中)聘张岳(字维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岳》)纂,翌年成书。为惠安第一部县志。

   林应标《序》

  “地理之书,昉于九丘。至周而外史掌之,所以待王稽古,诏地事以知地俗。其由来远矣。

  惠安旧属晋江,宋·太平兴国(976—984年)始自为县。虽疆里仅齿中邑,而川岳效奇,贤哲挺秀,在闽犹可甲乙数矣。独典章文物,残落莫稽,旷百余年,未有任纪载之责者,岂非邑之大阙典欤。

  嘉靖庚寅(嘉靖九年,1530年),封川敬中为县之二年,观风采言,知邑志阙状,乃以属之乡大夫维乔。君既为之旁考博询,裁成义类,而又各为论叙以发之,有激而嘅,有婉而引,盖自建置以至人物,凡十三卷。而因革损益之故,纤悉具之矣。书成,侯乃命工升之梓,且不鄙廖恳予序。

  予维《志》之系于治不小也,顾簿书期会事吏治者,恒亟亟焉,而举坠葺废,稽古考文,则非吏而儒者,不暇以为,莆去惠安百余里,侯之政声得于耳者熟矣。及观是编,则其贤有足征者。嗣是吏于斯土者,能寓览而自得之。则星野有常,易简见焉。流峙随化,动静具焉。鼓舞尽利,康阜基焉。变通趋时,道德一焉。又审于五材也,微以尽物;又制于五用也,明以尽民;又和于上下也,幽以尽神;又睹夫才也,思所造之;又省夫职也,思所修之;又慕夫献论夫世也,思所尚之。则仕有定守,治有常师,化流海隅,以辅成丕昌之治,皆有待焉者。是固侯之志,而作者之征也。余不揣僭述于篇,俾继治者考焉。

  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湖广等处提刑按察使司佥事、莆阳林应标书。”

  张岳《序》:

  “惠安志十三卷,嘉靖庚寅(嘉靖九年,1530年)春,邑大夫敬中以纂修之职属余,余为采摭故实,旁征故老闻见,择其可以厚民生、善风俗、兴政务者,次第成卷。卷有题辞,不发凡起例,而所以纂述之意,各于叙论见之。其非吾邑之故,不以剿入。

  传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异辞。时世有远近,则其辞不能无详略也。自有邑以来,至今上下五六百载,中间陵谷之变,尚不能尽识。况于时事之因革,从宜寖远寖忘,岂一人所能尽识,是故其遗落多矣。若夫记述近事,欲以厚生善俗,而兴政务,区区之辞,感发于所见所闻,有不觉其繁且多者,世必读余言而得余心,则是十三卷者,其亦足备吾邑之刍荛也欤。

  净峰张岳 维乔书”

  明·万历《惠安政书》

  《惠安政书》5卷12篇,明·叶春及著。(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春及》)

  概说

  叶春及,明·广东惠州归善县(今惠阳)人。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知惠安县。自隆庆五年(1570年)起,叶春及广泛深入惠安的山山水水、乡间闾里体察社情民风,而后根据县情,实施利民政治。他通过实地调查,并广泛征集并校堪文献,详细记载他的施政措施,至其离开惠安县后的万历三年(1575年),终定稿撰成此书。

  《惠安政书》是1部体裁别具、很有特色的的地方志书,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县令施政笔记。内容涉及惠安县的地理沿革、山川形势、道路交通、渔盐生产、户粮税赋、教育文化、风土人情、乡规民约等,有关数字都有详实的记载。其数据丰富与翔实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该书真实、全面地反映万历年间的惠安县情,是为《惠安县志》之一。

  《惠安县志》评价说,叶春及“著《惠安政书》,纤悉曲尽,八郡传以为式。”对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史和惠安地方史都有重要价值。

  但《惠安政书》的单行版本,国内早已散佚,难觅其踪。其全文,收入叶春及所著《石洞集》中,清·乾隆间又曾随《石洞集》入选《四库全书》。(参见下文“附一”、“附二”)

  1980年,明清史专家傅衣凌家麟)教授赴美讲学,回程时,应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佐伯有一教授之约,于东京逗留,并往东洋文库参观。适东洋文库的明史研究班正在研读叶春及的《惠安政书》,因其有关福建地方文献,故求得复印全书1部带回,交惠安县地方志编委会整理,经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审定,纳入“福建地方志丛刊”,交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于世。

  2021年7月,《惠安政书》又与《泉南杂志》合为1册,重新点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泉州文库”本。

  叶春及《自序》

  《惠安政书》叶春及“自序”,曰:

  “令春及者,岭东惠郡万石里人也。

  天佑,质行,专名经,敝絮穷巷中;而春及生好言王道,父故切难:‘儿无奈好言王道,何王也?’

  跽曰:‘《传》言,法后王者,以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未及郁郁,而郁郁何从哉。儿非数千载人,终不五帝三王道语矣。’
父曰:‘善。’

  射策甲科不应令,隆庆二年(1568年伏阙上书三万余言。报闻,随牒闽清文学。
迁惠安令。

  上谒御史中丞公,敕试:‘吏如未庙妇,廪廪避,斗食辈称故事,易啖人。’跽曰:‘故事者,上所财甲令条贯,臣下奉职是也。挢(同“矫”,义“矫正”)(本义“虎行走状”)吏乘机以侵蒸庶,创见削朘,用乃自其私臆,何故事云?’公嘿然,盖心善之。

  召邑中长老、乡里所信乡三十余人,置酒设礼,咨便事、阨塞、户口、强弱之处,民所疾苦,可施行受记,条其对。详延茂才、文学诸生切劘究之,作‘图籍问’。

  志无虑数家,诸所疏列山川,曾不问道贻来,欲以其所不见抵牾,野人询之。五里梁益,十里吴越,以一诸要,彼不知为燕谓郢非也,并兼之徒,亦复助岁(应为“纣”之误)为虐。今宫室亭舍稍增修矣。作‘地里考’。

   长吏主钱谷出纳之令,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岁租税更繇(义“劳役”)诸经费有程,异时惽惽不辨。胥为政,恣低昂不当,奚啻(义“仅”)农夫一犊之费?儒者徃徃称述孔子,安得辞计吏,曰:‘有主者见。’谓知大体而不一料量哉。作‘版籍考’。

   晋人图具六体,其于广轮,彼此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详矣。朱思本法太史,让其巧以图吾邑,未论辨方经野诸大计,便逮赴期会。桑荫未移,使随檄而至,面谩不可。本图远近情得也。作‘地里图’。

  里父居室、闺阁庭唐(“堂”之误)、庙寝台榭、疆埸园池,亡远日游其睫,故螫足而手至。邑亡小,疏数十里,而君之号有土,自官寺、邑屋、序室、都亭、里祠,若塞徼(义“巡查”)障,候(“侯”之误)具其中,兢兢四竟治废,所遥岂家人之殖。作‘地里表’。

  户,宋几与口等,元反之,趋辟视上。近如宋,惩创户削,而口增登三之一。傥(义“如果”)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不得诋胶东矣。县官徒言南至仆鈆(古同“沿”,义“沿循”)而直封域之内,民不能有设三万、三三九万,可知也。大氐更卒力役三十倍于古,故不信,奈何罪民哉!作‘户口表’。

  阡陌开田,民得自买卖,籍亦丽田于人,都内步畮(古同“亩”),非尽提封之数。素封大豪擅管山海之货利,役细民争占,?一以冒百隍中之屯以制西羌。今卫卒徒食广饶之地,茭藁不入,乃以烦吏,征戍日多,粮饟不足食;当食者至,棰扑以相奉,不能举行盐筴而牢盆,为虚袭言,羞比管管仲晏婴然乎!作‘田土表’。

  山林薮泽,原陵淳卤地,亩五升有奇,不独爰田尔也。租税输币者易以粟,自闽之故邑,虽硗陿不能异。海租名田,耗息之籍,皆四十余岁不更,县官既鱼海不得,称东莱事遂,已诏书检核天下垦田振业贫民甚厚,有司不奉宣何哉。作‘赋税表’。

  图三十五,有总联者四。凡十一都表一百五十五图,五表连缀之倍者。两图其并视图之联,广谷大川民风谣俗具矣。高皇帝以户口率置‘三老亭’,决一里之讼,各率其意道民,有司不务,谨守诞章,徒见阘茸辈不足与计事,一切猜祸自治致复出,正二约束之于民间,是有二三而求五也,无益于乡亭之教,即而整齐之。作‘乡约篇’。

  闽人俗鬼,尤好解祠之事。邑厪厪(义“少劣之居”)幅员八十,丛祀至五百五十一,腏(古同“餟”,连续祭)食群神,快割俛卬之养,大率家巫史矣。邑有公社,民间亦各自裁若厉,皆经祠坛陔,易废其光景,动人民唯木禺(“木偶”),以故骇附之云,毁而反诸经。作‘里社篇’。
方入序室,能涉猎书记,缀青紫之文,甚盛然,以未教成者。具官即国家,何赖邑?故瘠学士多,不得养,往往见糈而争,是市之也。建学二百一十九,广延茂士为师,朔望陈钟鼓,诸生执俎豆、升降揖让,习礼乐之事,说小学书,以诱进之。作‘社学篇’。
国初,以里甲任民亡命过抵,若恶少年,与‘三老’迹捕,其于游徼
(义“巡察”)实兼之矣。后甲于铺复以保吏,有方略,厉使用命如法,何等不可者,安得盗贼发比伍中,不然徒益为乱耳。然皆出于疏,令合巡警。作‘保甲篇’。
故曰:民函五常之性,刚柔缓急系水土之风气,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移其本而易其末,壹之乎‘中和’,然后王教可成也。其在希古先生斯乎!其在斯乎!

  (下文为太华大夫希古先生关于“循吏”(“吏所为贤良者”)的问答,略。)

  太华大夫蹶然(义“感动”)曰:‘今乃知惠安之政舆图之兴自隆庆五年(1570年),诸籍更定,迄万历元三年(1575年)而成。’”

  体例

  叶春及《惠安政书》共5卷12篇。内容涉及地理沿革、山川形势、粮食渔盐生产、户籍赋税、教育文化、风土人情、乡规民约等各个方面,图文并茂,至为丰赡。

  第1卷3篇:《图籍问》、《地里考》、《版籍考》。叶春及作《图籍问》目的是“以具知县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地里考》是命人持指南针多次进行测量,制成图,考证各种方书山川沿革之同而写出来的。《版籍考》以户口、田地、赋税为经,料、徭、纲、驿、饷分别论述。

  第2至4卷5篇:包括总图表及全县34都图表。分别列出各都《地理图》、《地里表》、《户口表》、《田土表》、《赋税表》,有全县在坊及34都地图29幅,各种民情统计图表179张。

  第5卷4篇:《乡约篇》、《里社篇》、《社学篇》、《保甲篇》。《乡约篇》46条:冠4条、婚12条、丧8条、祭5条、明伦5条、禁邪7条、务本3条、节用2条,以佐令敷政教。《里社篇》,立社稷,以教民事鬼神。《社学篇》,立社学以养蒙敛贤才。《保甲篇》,立保甲以防奸御乱。

  特点

  《惠安政书》虽名曰“政书”,其内容则是真实、全面地反映明·万历年间惠安县的地情,实际上是1部体裁别具的地方志书。

  【体裁别具】

  一般志书均横排门类、纵述史实,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惠安政书》却突破一般志书的体例。

  《惠安政书》所编列的门类并不齐全,如一般志书所设的选举、职官、人物、艺文、经籍诸志都付之阙如。至于史实,并不顾及系统记述,只着重于记述现状;即使现状中的舆地、食货、武备等有关资料,亦只散见于“图籍问”、“版籍考”、“地里考”诸篇中。

  同时另立“乡约篇”、“里社篇”、“社学篇”、“保甲篇”

  “乡约篇”包括:①民讼,凡奸盗、诈伪、人命重案方许赴官陈告,户婚田土一切小事,移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②以六谕导万民,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③以礼齐万民,曰冠,婚,表,祭。④此外又有明伦5条、禁邪7条、务本3条、节用2条。

  “里社篇”定虔祀社稷神的原则为:有求则祷,有疑则誓,有过则罚,有患则禳。

  “社学篇”定开馆、延师、施教诸节。

  “保甲篇”定保甲职责为:遵教谕、严讥察、谨巡逻、联守御、勤操练、禁侵暴、治奸谗。

  在篇目的设置中,可见《惠安政书》内容在于重点突出生业、教化与治理,其所体现的重视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至为可贵。

  【着重实地调查研究

  前人修撰的地方志书,大抵以前志为依据,补充前志修后新发现的地情。如:明·万历《泉州府志》,即在明·嘉靖《泉州府志》的基础上予以补充;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即在清·康熙《惠安县志》和清·嘉庆《惠安县志》的基础上补充而成;即如民国《福建通志》,也无非是在抄录道光志现存材料的基础上补充了咸丰、同冶、光绪、宣统4朝的材料。这些新补充的材料,虽然来源于采访册,可是志书的主撰和分撰都是延聘来的宿学名儒,他们不负实际行政责任,对于采访所得的资料,只予分类编撰,未经实地核查,纵有谬误之处也甚难发现。

  而叶春及本身便是惠安知县,可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将查阅前志中发现的问题广泛向当地绅衿和群众征求意见,进行核对纠正。如《图籍问》中的各条,便是“问父老郑若晦等”所得的;《版籍考》中的各条,也是“召邑中长老、秀才、文学三十余人,就山川扼塞、户口强弱之处、民所疾苦问之而得。

  由于叶春及重视地图的绘制,地图要求精确,光靠征询还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便亲自巡视、踏勘。

  明·万历《泉州府志》(以下简称“府志”)记载该县的辐员为“南北袤一百零五里,东西广七十五里”,明·嘉靖《惠安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载该县幅员“纵九十里,横亦九十里”,经叶春及踏勘,结果是纵九十里、横八十里。

  又勘查得府、县两志所载南北至、西南至均与实际相符;而西北至非“虎窟”,“虎窟”实为县之西至。

  又如《县志》载,洪武间有峰尾、小兜、黄崎、獭窟四巡检司,各司“垣厚一丈二尺,高连女墙二丈”,而踏勘结果,“黄崎巡检司垣高仅一丈二尺,峰尾巡检司垣厚仅一丈。”

  又《县志》载:“十九都官道旁井,刻《金刚经》全部于甓。”经查勘,此井在十八都,而非十九都。

  叶春及《惠安证书》的记载,很少蹈袭前志,多为其实地调查研究所得,实为本书之一大特色。

  【重视图表的作用】

  地方志书滥觞于图经,作为地方志最初形式的图经,是以图为主,补充以文字说明。后来的地方志书逐渐变为以文字记载为主,图只是作为附录。

  叶春及发现《泉州府志》并无单独附惠安县的地图,明·嘉靖《惠安县志》也只有县域的总图,没有各都分图,无法对辖区有直观的认识,而保证赋税,将应纳税的土地纳入视野之中并登记在册,正是地方官的基本任务。因此,叶春及命人绘成简洁明晰的地图,清楚标示出各个村落及道路、山峰、溪流、海域,使《惠安政书》图文并重,颇有图经的遗风。值得一提的是,《惠安政书》中的地图,使叶春及成为中国历史上在地图上绘制出图例的第1人。

  叶春及认为:“藩之图异郡,郡之图异邑,邑之图亦异里。愈下愈详。”《惠安政书》中除绘制全县总图外,并绘制在坊和34个都的地图共29幅(其中三、四都合为1幅,十一、十二、十三都合为1幅,十四、十五、十六、十七都合为1幅,十九、二十都合为1幅),图上绘有山脉、河流、湖泊、港汊、海域、衙署、道路、街衢、堡寨、城垣、桥渡等。“凡县中有状可绘者为图,图不及者,委于籍。”

  在图中,叶春及注意山水,特别是水的位置,认为“图不盈尺,宁略于山、水所当详,盖水之分合断连,则山界其中。”又说:“凡山所趋,必为水循其脉络,山之穷处必为水之所会;山水位定,则县之大势可得而观。”

  其次,物产虽不能一一入图,但“图其茂林广牧,则物之聚蕃与否可见矣。”认为图如画得精确,“以图为据”,拿来和志书的记载相核对,不难发现疑点或记载错误之处。

  一般志书并不制表,但叶春及《惠安政书》除强调图的作用外,又辅图以表。《惠安政书》列表155张,在坊及各都均有表,表各6种,表内分栏,各表各栏均有调查所得的数字。图表与文字记载并列,所反映的地情民情自较精确。

  在坊六表为:①衙署: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县署、儒学、铺驿、街巷。②户:总民、军、医、军盐、盐、弓兵、铺兵、绝。③口:男成、不、女大小口、绝。④土:田地、山林、池塘、荡、埕、水门。⑤粮:正耗米、正米、耗米、夏税钞、秋租钞、浮粮、新增。⑥渔盐。

  各都六表为:①辖地:铺、村、坛、亭、寨、墩。②户:总、里长、正管、带管、民、军、匠、绝。③口:总、男成丁、未成丁、女大小口、绝。④土:田地、山地、池塘、沪。⑤粮:正耗米、正米、耗米、夏税钞、秋租钞、新增、浮粮。⑥渔盐。

  【核对前志纠错存疑

  叶春及在撰书《惠安政书》之前,先核对过府志和县志,并以之与自己调查的结果相印证,从中发现问题。可以解决的,予以解决。还不能解决的,作为存疑,留待后人解决。其他志书虽也有纠错,但只是偶然、个别的,不如《惠安政书》如此细致和大量。

  如《府志》“疆域志”中,误“长兴”“长安”“水利志”中漏列“长寿陂”以一都在县之西,实则如县志所载在县之东。

  县水有三派,西出晋江白洋者循芹岭西去,而非如《府志》所述“循芹岭而鸡笼”

  《县志》云:“佛通山,在谷口桥口,通晋江。”《府志》则云:“佛通山,临洛阳江,在鹳堂东南,洛阳未桥之前,由陆路通佛国庵。桥未创,马能飞渡?”叶春及以《府志》为是。

  西充溪,《府志》“入添崎港”,实为西出西埭入海。

  菱溪,《府志》载发源于悬钟岭,误,应从《县志》所载发源于观音山。

  南坑溪,《府志》载发源于马垅坑,误,应从《县志》所载发源于上坑湖。

  又查出《县志》漏列虎岫山、螺蚽山、鹤堂山等。

  以上都是叶氏核查前志而纠错的。有的问题叶春及未曾弄清,只好作为质疑。

  如府、县志均载县盐仓八,《运司志》则载县有盐团(晒盐处曰团)五,其数不符。

  《府志》“锦田山前田数顷”,而《县志》则载“万亩”叶春及怀疑“岂田渐(淹没)于海耶?”

  【重视资料的实用价值】

  前人修志,只注意当地地情的历史与现状,很少考虑到志书资料的实用价值,以及它对施政、对生业的作用。叶春及则认为,对于地情仅仅作表象的记述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惠安政书》中尽量说明这些资料可以供国计民生之用,作为施政依据。

  如府、县志的“舆地志”,一般只记载山脉的主脉、支脉的分布及走向,水流的发源、分合、流向、流域等,以及景色描写、古迹传说等。叶春及“不重在奇胜”,强调山应“书其殖(己开垦)(未开垦),以标其地力之上下”,水应“书其大小、盈涸、以陈其通航、灌溉之利便”

  如水利方面,府、县志只载何地有埭、陂、塘、闸、水门,叶春及则查明“前志有几,今存几所,废几所,几所己废己衰,几所当兴当复”,并指陈其利所在。

  农业生产方面,府、县志只载某都有田园若干顷(亩),叶春及则将田地按地力分为上、中、下,并注明潦、瘠、卤、荒、没(淹没)等不同情况,以为征粮依据。

  交通方面,府、县志只载某地与某地相距若干里。叶春及则认为水陆计程应有所不同,陆路可以里计,水程在海滨应以潮汐为准,其地“一潮可至,或半潮可至,或数潮始可至”且查明“外洋之岛屿,内港沙渚之屈曲,某处贼船常登,某处贼船常过,某处西南风可泊,某处西北风可避”。陆路除计里数外,尚查明“某塞当缮,某墩当复”,以利生业,以备守御。

  气候方面,府、县志记载缺略。叶春及考虑到气候与生产的关系,认为“气候因地殊异,地有枕山,有负海,山有向背,海有盈虚,因而有多风,多阴雨,多寒,多暑,又气候随季节而变,其与生业息息相关明矣”。因而详载各都气候之不同与变化。

  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把死资料活用起来,使其为治理和生产服务。

  【融入一己治绩】

  一般志书只客观地记述当地的地情,而叶春及由于自己是惠安县的1位有作为的地方官,便有意无意把自己任内的许多兴利除弊的行政措施,记录在《惠安政书》之中,保留下大量的理政记载,充分体现叶春及的施政理念,这是其他志书所没有的;因名《惠安政书》。现代也誉其为“历史上罕见的一部县长施政笔记”

  《惠安政书》之中,记载叶春及治绩颇多。

  水利方面,修鸤鸠坝、王孙埭,“决坝头以承大坝”叶春及阅县志,知“七都东洋存而六都西洋废,乃决七都蔡埭之水,以入六都久涸之崇福”

  “际留仑”,即宋之“常平仓”,县志载共有4所,叶春及发现“有仓无储,乃充实之”。“遇荒歉之年,米价腾涌,以粜价所得藏于仓,俟翌年大,籴米入仓,使仓廪常盈。”

  县有官办铁冶,己久废。叶春及“令民得采炼,课以税”

  县仅有儒学1所,叶春及“都有亭,亭置塾,以教子弟”

  在除弊方面,鱼鳞册早废,“以实地为主,定上下征收田租,以防吏胥从中盘剥。”

  渔户,“为扈曰所,其税重,其荡曰亩,其税次之,网罟之业,用取于潮,其利薄,故其税轻。扈荡非有力者不能畜,而在课者少,小民致课于所,反纳重税”叶春及一一予以蠲减。

  驿传铺舍在城者,为豪强所占,叶春及夺使回复。

  “既设崇武所城,离城三里复设捍寨,以为崎角,协守军粮从所秋色米中拨给,今寨废而给粮仍旧,粮冒领而废防守”叶春及令复其寨。

  县多坛祠,叶春及毁淫祠551所,仅留祀典所载之山川社稷坛、风云雷雨坛、城隍庙及有功于惠安之五代闽国之王潮李□等祠。

  对“疲癃残废人等”叶春及“里中周之,无所周则送存恤院”

  等等。

  (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春及·惠安知县》)

  附一:《石洞集》版本

  叶春及卒后,其子弟将其遗作整理成11卷本的《絅斋先生文集》,即万历甲午(万历廿二年,1594年)刻本,也是最早的《石洞文集》底本。

  由于文风晓畅,内容详实,《石洞集》流传甚广。清·康熙卅二年(1693年),更为丰富完整的太初堂刻本《罗浮石洞叶絅斋先生全集》刊刻行世,共18卷约24万字;并附录明代博罗学者韩晟所撰《叶春及行状》,详述叶春及一生。这套集子质地精良,至今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存。

   清·乾隆(1736—1795年)时期,为辑佚《永乐大典》,编撰《四库全书》,皇帝下征书诏。安徽巡抚裴宗锡以康熙(1662—1722年)间太初堂刻本《石洞集》18卷为蓝本,考订之后,采进京城,最终经过点校之后,《石洞集》19卷完整著录于《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版的《石洞集》,较之之前的版本,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增删,据此也形成了乾隆本和清代黑格抄本《石洞集》。

  叶春及卒后不久,时人便将其与海瑞作比较,认为他与海瑞“名德不淄,直气同方。曰维公,真切为文,菁华委萃,恐不能如公之轮囷;公治吴,孰杀子产,翔洽鬯敷,恐不能如公之穹窿朗融。”这种对比影响深远,持续至今。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出版《四库全书·明人文集丛刊》时,将叶春及的《石洞集》和海瑞的《备忘集》合订成一本。

  附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72·集部25·石洞集》:

  “《石洞集》十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明·叶春及撰。

  春及化甫,归善人,嘉靖壬子举人,官至户部郎中,事迹附见《明史·艾穆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叶春及》)

  是编首载‘应诏书’五篇,共二卷。史所谓授福清教谕,上书陈时政,纚纚三万言者是也。

  次载‘惠安政书’十二篇,其官惠安知县时作,共五卷。

  次‘公牍’二卷。(按:主要是叶春及任职期间所写的各类公文。)

  次‘志论’二卷,为所修府、县志书之论(主要见于志书的“前言”和“跋文”),用《鄂州小集》例也。

  次‘诗’二卷。

  (此外,还有“序言札记”5卷。主要是叶春及为朋友所写的寿序、札记等各类杂文。)

  其第十九卷‘目录’作‘崇文榷书’,而注一‘阙’字。其曾孙‘跋语’谓此书奉旨所刊,版藏部署,不得而见,盖有录无书者也。(按:《崇文榷书》是叶春及最后1部作品)

  春及为学宗陈献章,治绩为当时第一。艾穆官四川巡抚时,春及为宾州知州,尝举以自代。所著政书,井然有条。朱彝尊称其诗‘宗杜陵,不落门户,故音节亦殊清亮’。文章差近平直,而亦明畅。

  惟作令(指“惠安县令”)时符帖具载不遗,颇伤丛碎。至其在郎署(指任职户部员外郎、江西司郎中”)时,因遣使至日本,遂上言请多方购求《古文尚书》,是又误信欧阳修《日本刀歌》,不核事实者矣。”

  明·万历《惠安续志》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惠安知县杨国章黄士绅续修《惠安县志》,前后志版藏于城内谯楼上。 后被倭寇焚毁。

   杨国章《序》

  “不佞承乏惠邑,考问治理所由,乃知邑故有志,始于嘉靖庚寅(嘉靖九年,1530年)少保襄惠张岳襄惠手纂也。原本山川博综伦类,其于政俗螭蟠,襄惠每致慨焉。越今复数十年所矣,谣俗趣舍、人物升沉,何啻千百,愧未遑续。

  乃按台念文献无征,亟檄诸郡邑,采故实以续闽志。不佞籍得录邑诸条,教宜书者,属笔生。生派出缨胄,学有文名。以不佞者,更从诸所知搢绅,摘决抽黄。缵承襄惠,别辑成书,而襄惠手纂毋易也。

  然不佞闻之:服剑者,期于铦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鼓琴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胁号钟;观史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绨椠缥缃。

  今读襄惠辑略与生补纂,则建置异,则土田异,则徭役异,则生息异,则物力异,则兵赋异,则理乱趣舍异,则纪纲风俗异,则好尚文物异,乃理道欲去太甚,则在璞□文胜。昔盘庚迁殷,革奢即约,长沙贾谊策汉,损文用忠。盖消息盈虚,不常厥道,尚知贵古敦今之法也。

  不佞下车以来,仰跂罗浮叶春及姑苏及邑先缙绅显烈鸿谟,胪列志中,搏务一心营职,勉自规慎,庶几顺鍼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成囷仓。而冠带礼义之属,含生之伦,靡不沐浴更新,以偕大道乎。第过不自知,才廉政拙,已去民思。乃居无赫名,则何武朱邑矣。幸数年间征应昭锡,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百昌遂,天所以顺也。嘉谷岁登,四时丰美,天所以相也;薪槱芄芄,科目蔚起,天所以兴也。

  不佞即计过朝夕,务治其业,以赴功安所臻。此今上春正月,大计天下吏治,不佞秩满觐行矣。倘有问惠俗,则张襄惠生《志》在也。它如耽淫藻帨,以煽诩一方,则不佞不敢知。乃生当无谢,生不能游,扬殊惭吴公。

  今剞劂告成,僭以一日长民上,乃序而志之末简。

  万历四十年阳月谷旦,知惠安县事宜春杨国章撰。”

  清·康熙《惠安县志稿》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惠安朱兆纲编修《惠安县志稿》(未刊行)。

  清·康熙《惠安县志续补》

  清·康熙十年(1671年)彭翼宸修、黄贞吉纂。仅存残抄本,藏福建省图书馆。

  彭翼宸,河南南阳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康熙九年(1670年)任惠安知县,十一年(1672年)曾增补龚起,修纂《虹县志》(今属安徽泗县)。

  黄贞吉,闽侯举人,康熙九年(1670年)时任惠安教谕。

  是志康熙十年(1671年)修纂,稿毁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兵燹,零乱不全,未有序、跋,修纂起迄、纂人、卷数、曾否刊刻,俱难考定。

  从抄本所含部分来看,开篇先列“图里续纂”继有萧继美续志”,下注“附卷之一”,收载李恺《建城碑记》,道光志《金石》亦收此记,文字微有出入,又收黎献科《旌奖守城移文》、曾承芳《守城碑记》,下又附杨鹤龄《重建惠城处叙碑记》、杨旬英从康熙三年(1664年)知县何如圭《重修惠城碑记》,末殿彭翼宸按语。 

  清·雍正《惠安县志》

  8卷。清·雍正八年(1730年),惠安知县王泽椿聘邑人张步瀛张阆仙)编修(未刊行)。泉州图书馆藏。

  王泽椿《序》:

  “余承乏惠邑,甫下车即愿学夫子朱熹首修志书,时以簿书鞅掌,未暇及之,。会府宪公,仰体大中丞公,上奉圣天子同文至意,敦请搢绅,修辑郡乘。檄下各邑,而惠志则未有成书也。乃聘君执笔纂修,两阅月而书成。余读之,知前之作者襄惠 先生张岳襄惠,续者士绅,迨今阆仙乃起而继之。

  因喟然曰:‘君之为《志》易,阆仙君之为《志》难也。襄惠先生八十年,时事为耳目所及,名物象数,未甚变更。作者每搜讨之毋劳。阆仙君去百二十有余年,中间人才之升降、户口之登耗、田土之荒辟,风俗之醇漓、士习之邪正,以及城郭修坠、衙署兴圮、桥梁修坏,鲜有可征。故老皆已无存,而徒于一二断碑残简,征文考献,讵易易哉。我朝定鼎,文明日新,凡所创制,大纲小纪,皆足昭垂万祀。今天子神圣继统,因革损益,无非斟酌百王,驾三代而轶唐虞,倘非才擅三长,岂能发扬盛治,而接轨前贤哉。以阆仙君视,其难易昭昭具在也。’

  阆仙君为邑名宿,品行余所素知,向曾读其理学诸诗,雅近唐人。兹《志》也,简而能核,详而不芜,其辞严,其义正,亦足以媲古之良史云。

  抑尝闻之矣,汉·司马子长司马迁鸿才博学,而《史记》一书,原本于其父太史氏,邑文献家也。襄惠先生而后,必世有传闻秘之青箱。阆仙君渊源家学,参所闻见,用以成书。故能易人所难,有如此也。

  郡志之成,以是为权舆,有断然者。异时大中丞公,以山左大儒辑绥闽疆,将合十郡之典故,纂一统之车书。于阆仙君此《志》,当必如班固《汉书》之取筏龙门也己。

  雍正八年庚戌九月之吉,知惠安县事古郇王泽椿题于螺阳宦署之鸣皋古治堂。”

  清·嘉庆《惠安县志》

  36卷、首1卷。清·嘉庆间惠安知县吴裕仁主修,嘉庆八年(1803年)刊。泉州图书馆藏。

  吴裕仁《序》曰:

  “郑夹漈尝云:‘作史难,作志尤难。’盖志之体,简而能赅,详而不冗,洪纤隐显,不漏不支,庶乎近之。

  惠自太平兴国(976—984年)间,分晋江东乡置邑,亦清源文献之邦也。余于嘉庆己未(嘉庆四年,1799年)奉命调任兹邑,求所以休养乎斯民者,日昃不遑,爰取志乘,以参稽吾政之得失,而吏以邑无旧《志》对,余闻之而诧焉。

  逮询诸绅耆,有悉其颠末者曰:‘惠自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秋,海氛大炽,焚劫衙舍谯楼,前后《志》版尽毁,而惠《志》以亡。延及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大尹朱兆纲编辑未成。雍正八年庚戌(1730年),前任王泽椿复命阆仙详加纂修,而又未付之梓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间,其族孙有名敏求者,缵述旧闻,以补前《志》所未及者,为述信录十四卷。’

  余亟购是书而观之,凡风俗之淳漓、民生之利病,以及山川、户口、田赋、学校,其间忠孝、节烈、理学、经济、山人、逸士,分门别类,详要得宜,洵乎有良史才矣。

  因于簿书之暇,援据郡《志》,较正体例。如闾阎之节孝可褒者,或年限稍格而不得仰邀旌典,或事实就湮而亦仅流传姓氏,苟非发潜德之幽光,何以慰贞魂于地下。爰乃广咨博采,手为厘定,分为三十六卷。事虽仓而实因,文芟繁而就约,粗具崖略,以俟来兹,庶使东南大邑,百度彰明;后之君子,踵而行之。饬官常而周民隐,得有所藉乎也云尔。

  嘉庆八年,岁在癸亥六月,知惠安县事大兴吴裕仁序。”

  清·道光《惠安县续志》

  12卷。清·道光娄云纂修,道光十三年(1833年)刊。泉州图书馆藏。

  王耀辰《序》:

  “为宰不难,为宰而周知一邑则难,既知一邑而能立说著书实征其□更难。所以一邑中疆域之广狭、山川之形胜、户口之登耗、赋役之厚薄、民生之利弊、风俗之淳漓、政治之得失、官司之贤否,欲一一了然于目,虽才智不凡,未必详且尽也,夫如是而博采兼收折衷至当,其曷可少哉。

  古者小史掌邦国之《志》。今郡县《志》宗之,而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亦谓《志》之设,非徒夸捃摭之富、掞藻之工,其将信今传后为司牧者所考镜,则舍志求治,犹废圭臬而测景,弃模范而制器,未见其能善也。

  道光纪元之八年(1828年),前制府宫帅文靖公续修省《志》,奏请天子檄下郡县采访,以备纂辑。越三年,山阴君宰惠安,至则百务具举,公余延邑士,别类分门,补旧《志》之缺,为十二卷,书成敦叙于余。

  余考惠安自宋太平兴国(976—984年)始县,阅五百余年,乃有明邑人张襄惠张岳襄惠嘉靖庚寅(嘉靖九年,1530年)《志》,又八十余年(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有宜春君续修之《志》。我朝一修于雍正庚戌(雍正八年,1730年)泽椿,再修于嘉庆癸亥(嘉庆八年,1803年)裕仁,今三十年矣。

  君复惴惴焉,惟废坠是惧而《志》乃成,由是行之,已施之民,不易其俗,不易其宜,其尚虑有扌干格之患哉。

  余意君于疆域,思封府之固于山川,思防御之周于户口,思教养之有方于赋役,思催科之不扰,兴民之利,除其弊,挽俗之漓,而进于淳,毋庞厥政,毋旷厥官,百昌蕃育,茂豫棣通,一邑之人,亦宜革薄从忠,相与激劝,用副贤有司求治之心,则斯编之辑,君所以殚其知而善,夫治者可谓详且尽矣。余拭目观政,见难之不终,于难而叹,邑宰之好为其难也,岂独惠安当若此哉!

  道光十三年福建盐法道乌程王耀辰序。”

  娄云《序》:

  “道光九年(1829年),前制府孙文靖公将修《通志》,檄各州县搜访旧闻上志局,以备纂辑。而余适知惠安,因与绅士拾遗补阙,为志十,为卷十二。十三年(1833年)书成上之。

  《序》曰:

  惠安自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分置县后,越五百余年,至明·嘉靖庚寅(嘉靖九年,1530年)少保始辑《县志》,继时深以遗落为惧,以为时久也。后八十余年,至万历壬子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县杨国章续加编纂,记载详焉。迨我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海氛浸炽,前《志》版籍俱毁于火。至雍正八年(1730年),距离万历壬子百二十余年矣,知县王泽椿复行搜辑遗编坠简,赖以仅存,然犹未授梓人也。又越七十余年,至嘉庆八年(1803年)知县吴裕仁得其遗补,复广咨博采,厘为三十六卷。夫志之难成如此,盖愈远则愈难,理势然也。

  今去嘉庆八年仅三十年,尔自惠安修《志》以来,未有如是之近也,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于遗佚乎何虑,然余正虑其遗佚也。

  古者小史掌邦国之《志》,氏注云:志,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是也。则当日志之在邦国者,小史掌之;志之在四方者,外史掌之。而天官司会,掌逆四方之治。

  氏往云:逆受而钩考之也,其钩考之法: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盖古者书藏于官,官掌其书。凡礼俗政事教治刑禁之书、康乐和亲安平之书、及乡老贤能之书、邦中之板,土地之图,史官莫不藏之,是以积日而月,积月而岁,无不有以要其成而司会复,以时钩考之。一国之事,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虽历数十年或数百年无遗佚之患。孔子修《春秋》,犹见百二十国宝书,岂非方志之历久常存欤。

  自秦、汉以后,官失其职,书之藏于官者,律令案牍之文耳,又复无钩考之责,是以官书日渐零落而私门著述之学兴。言图经者,详舆地而略传纪;志人物者,详事迹而略典章;途径分歧而方志之体裁失矣,即有一二好古之彦,留心掌故,有意搜罗,不数十年而老成凋谢,往事销亡,父老所传闻之事,至子孙而己无可考。有志之士见典型之顿失,欲采摭而无从,往往增太息焉。设使于数十年之间,虑前闻之易失,惧陈迹之易湮,早为纂辑,勒成一书,以传于当时,垂诸后世,亦何至遗迹销沉,归于乌有哉。

  余承乏惠安,窃思惠安负山濒海,前明以来亦多故矣。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以后,海不扬波,民生安居乐业,沐浴大化,至百余年之久,灵和清淑之气,钟为人文,积为学业,发为事功,雍雍济济于斯为盛矣。而文物声明,黼黻润色,亦于今称极盛焉。夫际极盛之时,而不及时编纂,使信今而传后,斯亦长吏之过也。

  余是以与邑之士大夫续前《志》之未录,补前《志》之未备,正前《志》之伪舛,勒成是编,前《志》所详者不载焉。

  古者之三十年为一世,今以一世而成是书,亦不可谓之近矣,使后之司斯土者,仿小史外史之遗意,随时著录,历世成书,文献之足征,将自惠安始,岂可以其近而忽之哉!

  若夫考政治之得失,推法制之利弊,斟酌损益,以惩浇返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司牧者,盖观前《志》而推广之、变通之,其则不远矣。

  道光十三年知惠安县事山阴娄云谨序。”

南安县志

  宋·《南安县志》

  南安县于宋有志,历经兵燹,废失无存。

  明·弘治九年《南安县志》

  明·弘治二年(1489年),临川黄济任南安知县。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开始编纂弘治《南安县志》,知南安县事、临川黄济总裁,户部云南清吏司郎中、邑人傅凯总纂,协纂的有邑诸生黄麒,邑顺天举人、温州府学教谕、祀乡贤柯信,邑诸生洪文等。

  志中有地图、建置沿革、形胜、风俗、户口、财赋、山川、人物、官守、典礼、守御、物产、丘墓、寺院、文辞15纲,36目,共15卷。

  至弘治九年(1496年),书未刻印,黄济即入京;嘉兴王黼接任知县,随即改任;当年常熟沈诚又接任知县。沈诚继任《南安县志》总裁,方复订正而出版。

  该书已佚,仅留下傅凯1篇序言在清·康熙《南安县志》中。

  明·万历《南安文征私志》

  《南安文征私志》,明·黄懋中撰修于万历(1573—1620年)间,是南安第一部私人志书。明·李廷机为作《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李廷机》)

  黄懋中,字有及,号受我,晚号谷溪子,明·南安丰州人。万历五年(1577年)选贡,历封川令、琼州通判、苏州通判,乞休归。(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懋中》)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序》:

  “《文征私志·序》(明·李廷机

  有及与余为文字交有年矣。君在庠,负文名籍甚,不得志于科第。以选入太学,积资出为粤令,继擢姑苏郡佐,满三载。

  当之京时,余为南少宰。贻书与予,谓:‘我将赋归矣。’予以书勉之云:‘君之资望已深,曷需之?当入为京秩,不则,且典方州,此时归未晚也。余今亦倦且还矣,将从子于清源、九日之间耳,子姑待我!’顾未几而君果决归,两台代为请,得予告假。予叹君果不负所志,非谩语予者。

  岁辛亥(万历卅九年,1611年),予自内阁蒙恩赐归,君时家居十载矣,相见欢甚,且谢践盟言晚焉。君时过予山庄,相与谈往事。尝欲借《国朝实录》观之,云:‘向在长安相邸中,王对南先生曾以全书发予订正,汗漫未能悉指归。今再求观,将以摘而录焉。’

  予谓:‘《实录》浩繁,予既无力而以好忘自弃,遂不及抄,子休矣!且君负良史之才,何不取郡邑志雌黄之,以宪今启后,《实录》不必观可也。’

  越数时,君书来,谓:‘余有所修《南安文征私志》,盖邑志久废,姑修之以备野史。’以其副授予观之,且属予序焉。

   予谓君备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之谓)而不得任编摩之责,以窥金匮石室之藏,顾退而著于邑志。其叙述典雅,即公为信史可也,曷私焉?顾予自乞归以来,弃笔砚,谢绝文请久矣,不欲破予戒为君叙之。然睹君所自叙,其意微矣,体备矣,何俟赘焉?乃君亦不欲强予,姑相与论订而题数语于编端,使他日有贤士大夫请而传之,知文献有在也,君安得遂私之耶?因题以复君。

  君字有及,晚更号谷谿云。”

  明·崇祯五年《南安县志》

  概述

  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南安县志》,知南安县事、豫章李九华滑疑)总纂,王振熙纂修,共12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振熙》)

  此书承接弘治《志》,“摘其纲而条其目,芟其烦而补其所未备”,“凡自舆地、规制、官守、防御,以至杂志、诗文若干则,皆剖析□会,随事附见。”

  此书编成后曾印行,然已无存,只留吕图南洪承畴王振熙各一《序》于清·康熙《南安县志》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吕图南洪承畴》)

   洪承畴《序》

  明·崇祯五年(1632年)洪承畴《南安县志·序》亦收录在民国四年《南安县志·卷之首》,曰:

? “志所由来尚矣!先王省方观民,植而治之,大都酌奢俭之中,权犹觳(“恐惧颤抖”貌)之故,画一为万世规。而犹以为教者一时而非经久,于是国有乘 ,郡有志,沿革森列,懿慝炳若。解绳之经理,思棠之苦心,一览如见。其媺者(美好良善之人)足以为仪,类者足以为戒,斯亦当世得失之林已。

  吾郡通志,前修有载。而阳思谦白明府(“明府”: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乃大集士类,礼请黄文简黄凤翔文简诸先生以董治而善成之。燃膏继晷,分别事类,虽煌煌乎大备哉,迨于今又数年矣。

  【按:“吾郡通志”:指明·万历《泉州府志》,万历四十年(1612年)成书,为今存最早的一部泉州志书。知府阳思谦主持,原礼部尚书、晋江黄凤翔、省元李光缙、晋江林学曾等编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阳思谦黄凤翔李光缙林学曾》】

  星霜屡换,人事回互。夫南固岩邑也,地近府治,事互融通。赋役之均任,庠序之相比,原隰沃硗之相次,风尚视乎名邦,人文增其炳蔚。及今不汇而叙,后将阙如,稍听其见没,即有愿治者,何所考而询焉?

  承畴生也晚,朴遫无文。当西事倥偬,焦乎有饮冰之虑。顾犹南产也,悬而揣之,此羸者邑也。何以安集,不虞流离,则庭无积讼,里无追呼乎?何以给公,不至逋负,则民咸知义,乐生其世乎?昔寓兵于捕役,今添而乡户,则不轨之豪雄,所为思戢。前修教于学宫,今加申于约会,则多方之诱谕,所为勤惓。考绩于上,如遗爱之见思,捍御之义举,均足以光俎豆而荣冠裳,则何论仕途之利钝也!搜逸于下,如良士之感愤,淑媛之矢志,并足以勒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而垂不朽,则何俟借誉于贤裔也!

  斯志之成,将使宦南者镜以遵违,而产南者鼓舞赴之若不及,其可缓乎哉!

  吾邑侯以《春秋》名家成进士,鸣弦敝邑。仰嘉前修,俯痛近弊。爰集如椽,勒成斯志。盖穆然深念者,不止于文献之征也,夫将概观之而博如,条按之而井如。凡山川、图志、户籍、田赋、官师、政令之详,人物隐显之备,胪(陈述)于故实,裁以斧断,则《春秋》之义昭焉矣。

  承畴沐浴宇下,乐跗实之有据,又喜其擅才优,命意精,而鸠工伟。后有兴废厘弊者,第一考故典,而我侯之吏治经术,亦于斯志焉窥豹斑矣。夫之裸国者裸入衣出,见荆王者锦衣吹笙;化赤渐乎邻丹,为黔资乎迩墨,此言转化之相因也。非视已成事,其何以明之?异时者天子命外史以四方之志进而藏诸王府,太史受而总其成,南邑亦于其中得备捋襭焉。作者之功,夫岂可诬也哉!

  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敕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理粮饷、前巡抚延绥地方陕西按察使、整饬江西浙江兵备道、奉敕提督两浙学政洪承畴顿首拜撰。”

  王振熙《序》

  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明·南安金坑人(今南安县官桥镇和铺村)。万历卅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

  民国四年《南安县志·卷之首》收录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王振熙《南安县志·序》,曰:

  “南邑去郡城十余里,无附郭之名而有其实。凡拜谒交际之烦,与晋邑等而羸。其往返之程,驿传之设,远在六十里之外,当道按临必造焉。田赋视晋邑稍溢,而多为晋绅衿寄庄(在本籍以外置备土地,设庄收租,谓之寄庄)。粟麦输于邻邑,而徭役无可旁贷。石井四澳巡司之设,界于晋、同之海滨,鞭腹之虞(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指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近日尤剧。邑事殷繁,视晋盖倍之矣。

  江右滑疑?父母在公之余,考一邑之记载而无从也,慨然曰:‘夫志者,治忽得失之林也。经理之要,控御之方,与夫征文征献,皆于是焉在。而兹邑阙然,司是邑者将何辞以脱于固陋?’是用广询博采,得黄有及先生之《文征私志》,何匪莪先生何乔远,字穉孝,号匪莪,晚号镜山之《武荣全书》,参之郡邑之乘,以及缙绅、庠序、宿儒之所闻见,汇集之,为志一十有一。而书成以示邑人王振熙,命为之《序》。盖卒业焉,而有得于论世之说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

  邵康节《经世书》曰:‘至变之谓世。’世变而政教行乎其中矣。陵谷之有迁徙也,而地利变焉;川泽之有流复也,而水利变焉;村郊之寥落而生聚也,生聚又变而争夺;衣冠之朴野而文明也,文明又变而侈靡,又或变而争夺。

  如志所载,山川、版籍、典礼、防圉、风俗,有沿有迁,有盛有衰,有正有变。补而救之,则政著矣;章而明之,则教著矣。政教著而世变之升降且维挽于其中,是志之所必传者哉。

  乃又有进于是者,国家祀典,以名宦乡贤附于学宫,与圣贤春秋并祀,此志中一盛事也。士民为父母举名宦则为敬,子孙为父祖晋乡贤则为孝,当道因呈请而允之则为劝。

   然政或未兼乎教,而行或未副其文。抟击之与抚循,而概命之曰良吏;乡原(即“乡愿”,指乡里中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人)之与狂狷,而概命之曰贤者。至圣临之,群贤质焉,未知其能享而妥乎否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惜斯名而慎之,是在后日哉,是在后日哉!

   山东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奉敕提督山东学校副使、晋升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兼佥事、奉敕管理温处兵巡道事、通家治生王振熙拜序。”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南安县志》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南安县志》,知南安县事、鄢陵刘佑[字伯启,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年)进士]总辑。(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刘佑》)

  参与纂修的均为邑人,有进士、知满城县事叶献论(字日卿),进士、知全椒县事洪孟缵(字世萃),岁贡、知永和县事潘正开(字以贤),岁贡、户部主事洪承畿(字彦中),进士、兵部主事洪垣星(字日生),进士苏尧松(字云木),进士吴黄龙(字大螾)。

  刘佑上任后即搜寻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 年)南安县令李九华编修的县志,聘请邑中人士纠误、增补、整理,亲自参加反复讨论,终在康熙十一年(1672 年)编成康熙版《南安县志》,是南安一部完整传世的志书。

  志中有疆域、规制、防御、田赋、典礼、官师、科目、人物、艺文、杂志10纲,20卷。

  此书编成后曾刻印,至今流传。惜刻工不精,模糊、空白不少,以致书存而残缺。然此乃南安方志史上传世之版本,弥足珍贵。泉州图书馆有藏。

  台北市南安同乡会曾于1973年影印400部,南安县志编委会于1986年又影印1000部。

  清·光绪《南安县志》

  48卷。清末·晋江苏镜潭纂。泉州图书馆藏。(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镜潭》)

  民国四年《南安县志》

  概述

  民国四年乙卯(1915年)《南安县志》,南安县知事马振理(安徽桐城人,曾任清部主事)倡修,邑人、举人、内阁汉票签撰文中书戴希朱总纂,邑人、副举人、签掣直隶州州判吴拱汉襄纂。(按:戴希朱(1850—1918 年),原名凤仪,号敬斋,南安诗山大庭人(今属码头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戴凤仪》)

  民国六年(1917)秋,《南安县志》纂成。分12纲:舆地、营建、风俗、物产、田赋、典礼、防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共50卷和卷首一(亦称共51卷)。这部志书吸收旧县志的内容,并增入自清·康熙后至民国初年的资料,基本涵盖了南安县从三国·孙吴·永安三年(260)至民国四年(1915)1600 余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完整最详备的1部南安旧地方志。

  此志编成后未出版,仅以手抄本传世。

  民国廿一年(1932年),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旅长陈国辉聘请苏镜潭陈蓁主持,将这部《县志》稍加增删,有些文字作了修改,按原书纲目卷次,交付泉州“泉山书社”活字印刷。当年底陈国辉死后,人员星散,经费无着,只印不相连续的38卷。

  1989年8月,“南安县方志委”查阅民国四年《南安县志》手抄本和“泉山书社”印本,进行整理、点校,出版《南安县志》全本1000部。

  许世英《序》

  许世英(1873 —1964年),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至德县人(今东至县)。中国近代政坛上1位著名历史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1914年5月出任福建巡按使。

  许世英《南安县志序》载于民国四年《南安县志·卷之首》,曰:

  “南安县志序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七月二日,世英奉大总统之命,巡视南安。时(安徽)桐城马振理知县事,政刑渐清,民用以睦。南安县志岁久未修,怀旧思古,文献无存。邦人屡以为请,乃延聘邑人戴希朱主持其事。

  君高年硕学,须发半白,精神矍铄,望而知为耆宿。手志稿一巨卷,商榷义例,陈述山川、古迹、前贤,滔滔于口。君可谓知所先务,君可谓克尽厥职者矣。

  南安设治最古。欧阳詹之文学,开八闽文化之先声。而延平(指“延平王”郑成功豪迈,尤足振耀今古。曾泛安海港,上石井乡,山川雄奇,风景如昨。而子姓零落,祠宇凄凉,威烈高功,与沙鸟海云同为寂寞。名满宇内,史书不为立传,乡老之谈者,半属荒唐。表扬前烈,斯亦后起者之责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郑成功》)

  抑又闻之,邑之西隅有九日山,朱子朱熹尉同安(同安县主簿)秩满,常载酒泛舟,歌咏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朱熹》)

  贤者之居,山川生色。予为朱子乡人(同祖籍安徽),今来闽南,学问政治愧未能追先贤于万一,窃欲起衰振靡,挽日下之江河,大为之防。朱子之风,歇而未坠,发辉光大,为邦人君子所矜式,则彰幽搜渺,征文考献之大有裨于世道人心也。志乘之修,实获我心。然则述前事以诏后人,岂仅记山川、考沿革而已乎?至发凡起例,君固优为之,无俟予言也。

   中华民国四年七月十八日,秋浦许世英序于榕城节署。”[按:民国三年(1914年)改建德县为秋浦县,民国廿一年(1928年)复名至德县。)

  戴希朱《序》

  戴希朱戴凤仪《重修南安县志序》载于民国四年《南安县志·卷之首》,曰:

   “南安之治化最先,置郡始于梁,则兴、泉、漳三属,皆南安先统之也。虎榜(即“龙虎榜”)始于欧阳欧阳詹,则八闽文化,皆南安先开之也。树节台湾始于郑延平郑成功延平王,则一岛江山,皆南安先辟之也。延至洪艮圃洪世泽艮圃擢鸿博(指清代科举所设“博学鸿词科”),为闽、粤冠,亦南安特色之英。此倘非江山间气,郁为名区,钟为人杰,安能觥觥然为天南树先声哉?(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欧阳詹郑成功洪世泽》)

  独志乘一书,明以前散轶无稽。弘治间邑侯(南安知县黄济始属傅敬斋傅凯修之,崇祯间邑侯(南安知县李九华始属王晦生王振熙识之,康熙间邑侯(南安知县刘佑始属洪遁庵洪垣星纂之。岂胜地名人皆魁然为闽峤先,而志书独瞠乎后耶?良以易郡为州,易州为县,尔时图籍难稽,且纂修事巨,非有贤令尹殚心提倡,亦难蒇功。故邑治千余年,只见此三修志乘耳。

  (康熙)、雍(雍正)以后,圣教(指“儒教”)昌明,吾邑之人才辈出。绵延至乾(乾隆)、嘉(嘉庆)间,气运日隆,文物日盛。捷南宫、登史馆者,合属无虑十数人。时而合编志乘,直如指掌耳,何以一百余年中有无出而任操笔之责者?殆邑父母未曾提倡,故莫睹斯盛举乎?

  道光(1821—1850年)间,李葵南先辈汇稿将成,旋以出山中辍。屈指到今,又将百年矣。先辈志稿,半蚀蠹鱼。矧值沧桑变故,绝续交关。倘不及时修辑,恐碎璧零圭,易就沦没;而近代之名宦、乡贤、忠孝、节烈亦散轶而无以自存。此非有斯文之责者,所当亟为续修哉?此非有扶轮之望者,所当起而倡修哉?

  岁乙卯(民国四年,1915 年)马叔文邑长(南安知县事马振理果兴倡修之议,延予总志事。予谢之曰:‘续修吾所愿也,但当别求宗匠,而以菲材助其役。’邑长冁然曰:‘周时,内史掌四方志。先生官内史,多撰述,岂不足掌一邑志乎?慎毋以辞却!’

  予既诺其请,尤以一蚊不足负山,众擎方可举鼎,历荐斗船韶甫雪汀襄厥事。邑长韪之。

  是岁暮春,开局于学宫。予厘订义例,提挈纲目,俾同志分门汇纂,而不佞总其成。

  邑长方欲于公余之暇,往复磋商,蕲(通“祈”字)无漏义。孰意风乍扬而旋止,秋来投簪(喻“弃官”)去矣!宋伯拥邑长继莅,劻勷(急迫不安貌)修费,至丙辰(民国五年,1916 年)秋卸篆(义“辞官”)而费竭。予不忍以九仞之山亏一篑,髦老焦劳,筹费罄修,迄丁巳(民国六年,1917 年)夏脱稿。

  计全志综十二纲,裒(聚集)五十卷,阅二十二个月告成。而印赀浩大,犹待郑沛之邑长之勤筹与诸绅之襄赞,而后得蒇(完成)装潢。

  佥曰修志之层折繁难如此,非有序,何以详颠末?予思吾邑二百五十年之典章文献,得力于邑长之倡修,其勋勚可与黄翊时李滑疑刘伯启诸循声共传名宦矣。而邑长之筹费,与邑长之组成,将伯助予,亦宜表而出之,以见贤令之克绳于后也。若予之谬承斯责,三载兢兢,只自尽邑人之义务,何敢施劳?

  矧回诵傅敬斋王晦生洪遁庵诸名笔,每有望尘莫及之虞,不足趾美前修,岂望馨传后世哉?惟念南安为八闽胜区,川岳之气郁久必发,将来必有一等人出而仔肩圣道,扶翼国枢,超然作海内仪表者。安在前贤能为闽中倡先声,后贤不为天下开运化乎?予姑弁数言以俟之。

  治生诗山戴希朱顿首拜撰。”

  民国卅一年《南安县志》

  民国卅一年(1942年)《南安县志》,南安县长李天锡聘请汪煌辉总纂。其时正处世界大战即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编写难度很大,但还是完成了。全书28纲,28卷。除传统纲目外,大事年表、党务、政务、自治、卫生、农矿、侨务,乃以前所无或所略。

  本志编成后没有刊印,现南安市档案局有手稿底本,但已散失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