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祠堂(9划)

目录(按姓氏笔划排序)

  施氏——
  衙口施氏大宗祠
(浔海施氏大宗祠、浔江施氏大宗祠。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钱江村]。肇基。衍传。迁台。谱牒和昭穆[《浔海氏大宗族谱》。昭穆。]。大宗祠沿革。清·康熙间施琅撰立《建祠告成碑》。大宗祠规制。清·康熙施世纶《祀典租额碑记》碑。
  钱江施氏家庙
(晋江市龙湖镇。肇基。家庙的沿革与规制。)

  柯氏——
  南塘柯氏家庙(晋江市罗山南塘村。柯氏入泉。肇基南塘。衍传。入台。家庙沿革与规制。族贤。)
  魁头柯氏大宗祠(安溪县蓬莱镇魁头)

  钟氏——
  霞美钟氏家庙
(晋江市内坑镇霞美畲族村。沿革和规制。源流。)
  畲族钟厝钟氏祠堂(泉港区山腰街道钟厝村。肇基。盘瓠神话。民族特色与复族。祠堂。祭祖。)

  欧阳廖氏——
  尚卿欧阳廖氏家庙
(新厅祖宇。安溪县尚卿乡新楼村大鼎尖下三旗格。改姓。衍传。族谱。家庙沿革。规制。)

衙口施氏大宗祠

  衙口氏大宗祠,亦名“浔海氏大宗祠”、“浔江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衙口原为晋江十七、八都南浔乡钱江村;后南浔乡因施琅家族建有府第,并在府前辟为市场,改名衙口。

  “衙口氏大宗祠(清):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1996年9月列为第四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琅宅、祠和墓(清):晋江市、惠安县”,2006年5月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民居·施琅故宅·靖海侯府》、《泉州古墓·施琅墓》)

  肇基

  施炳,字廷耀,号焕章,南宋·河南光州固始人。绍兴(1131—1162年)间进士,仕至大理寺评事,后裔称其“评事公”。隆兴元年(1163年)入闽,先居建阳麻沙界首,再徙福清高楼,为氏入闽始祖。

  施炳次子施英、三子施茂从福清高楼迁居晋江南浔开基,子孙蕃衍,聚族于深沪湾之北面,通称“浔江派”(亦称“后港派”)氏。

  衍传

  施炳四传至真铿宣义),生六子:

  三子施美,字彦仁,为长房,迁居永春,施美十世孙迁回沙岗东面寮。

  四子施均,字守忠,为次房,派下居衙口(浔海)及分支南施、北施村。

  五子施济民,字万安,为三房。济民于明·洪武(1368—1398年)初受朝廷冠带,为百夫长,隶有盐民千余户,生九子,传25孙,五子安硕迁居南安岭后村,其余儿子散居北施、南施,为浔海氏最大之支派;至其曾孙施胜硕德)时,家势更盛,所建屋方一里。

  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倭寇入闽,族人多散迁;清初“迁界”,族人再度沦散。(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泉州倭患、迁界》)

  迨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氏族裔施琅(入闽16世)平台后,以海疆底定,氏乃散而复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施琅平定台湾后,康熙皇帝加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施琅遂择泉州郡城城东释雅山建造府第,并营造“春、夏、秋、冬”四季私家园林,将家眷移居泉州。

  迁台

  浔海氏迁台始于清初,惟时人数不多。

  施琅平台后,于凤山县下庄修筑将军陂,又置产业于台南将军乡;另一分支安平的族裔施世榜于康熙末年在彰化凿圳(八堡圳,亦称厝圳),立“施长龄”垦号,招佃开垦彰化平原,氏族人乃陆续迁台,入垦鹿港、梧楼、北港、布袋、溪湖等地。

  清中叶以后,浔江派氏复改迁南洋,其中以居菲律宾为最多。

  谱牒和昭穆

  《浔海施氏大宗族谱》

  纂修始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为氏次房十世施瑶(字宗器,号简斋)所辑。所辑初稿倭乱尽付煨烬,时长房十二世施莲世日馨)携抄《谱》旅居粤之潮阳,幸得保全。

  明·隆庆六年(1572年),三房十二世施克达实夫)据日馨所藏《谱》重修之,万历元年(1573年)成,是为明修之旧《谱》。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平台后,氏族人散而复聚,乃集宗亲拓建祠宇,并倡修族谱,施琅嘱三房十五世德馨据明修旧谱重纂,又命其侄施韬文起)参校。谱成付梓后,施琅之次子施世纶、五子施世騋、六子施世骠三度增补参订。

  康熙卅五年(1696年)施琅卒,施世纶守丧居里读礼,复令族人纂修。时施世纶曾访得入闽始祖“评事公”之葬处得《高楼氏族谱》,因得补前二世之讳字卒葬。嗣因施世纶就官离乡,修谱了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施世騋继偕族人纂修宗支《谱牒》,并补传记,于四十八年成稿。

  施世騋殁,施世骠见《谱》稿有缺,又令族人佥议,釐剔参订,并倡捐金以重新剞劂,施世騋遗孀李氏捐金数百以佐不逮,《谱》成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昭穆

  百世字行歌(十二世起):

  “卿仕际应侯,文章慧业修,至性能纯养,正心得自由,恬澹明素志,宁静似先猷,高风宗古朴,雅化尚温柔,黄中元吉迪,青简大名留,克已存恭敬,定交允嘉谋,恩宽爱式广,善足泽常流,深藏抱伟器,远识抒全筹,河山铭竹帛,冠冕绍箕裘,传芳长衍庆,锡祚历千秋。”

  大宗祠沿革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始建大宗祠。

  清·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清廷为封锁台湾,实行“迁界”,沿海村民尽移内地,史称“辛丑播迁”;祠因以毁。(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

  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施琅平金门、厦门两岛。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择地青阳再建祠宇。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吴三桂据云南、贵州,耿精忠据福建叛乱,郑经乘机率兵由台入占漳、泉沿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经》),宗祠复毁于兵 。

  康熙廿二年癸亥(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翌年清廷复界,居民回迁。康熙廿六年丁卯(1687年)冬,施琅于龙湖镇衙口故址重建大宗祠,康熙廿七年戊辰(1688年)竣工,康熙廿八年己巳(1689年)季春奉主入庙,施琅亲撰《建祠告成碑》立于祠堂东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琅》)

  1985年后,宗祠一度辟为施琅纪念馆。保存完好。

  清·康熙间施琅撰立《建祠告成碑》

  清·康熙廿八年(1689年),靖海侯施琅氏大宗祠东墙撰立的《建祠告成碑》,记施氏宗祠沿革及重建事,今存。碑高208厘米、宽81厘米。碑文楷书,竖排12行,字径5厘念。碑上沿浮雕飞鹤,左右边沿雕朵云纹饰。

  《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5)收录碑文曰:

  “祖自唐代评事公由光州固始入闽,世居晋江十七、八都南浔乡,数传而至菊逸公,始大蕃衍,崇祯庚辰(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大宗祠。

  甫二十余载,值海寇(指郑成功部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为乱。顺治辛丑(顺治十八年,1661年),沿海村民尽移内地,祠因以毁焉。时余方擢任水师提督。

  康熙癸卯(康熙二年,1663年),克平两岛(金门岛、厦门岛)。乙巳(康熙四年,1665年)择地青阳,再建祠宇,方落成而余适进京授内大臣。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之变,复毁于贼。

  辛酉(康熙廿年,1681年)秋,余复奉命专征。癸亥(康熙廿二年,1683年)澎湖、台湾海疆底定,封靖海侯世袭阁替。余惟国事勾当(勾当:处理),祖灵未妥为念。丁卯(康熙廿六年,1687年)冬,复建是祠于祖里,越戊辰(康熙廿七年,1688年)秋告成。今以己巳(康熙廿八年,1689年)季春二十六日奉主入庙,楹几聿新,爰志以垂后人云。

  时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年)季春吉旦立 。

  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内大臣、解赐龙衣、褒锡诗章、靖海将军靖海侯世袭阁替、兼管福建水师提督事务、十六世孙勒石 。”

  【按:“解赐龙衣、褒锡诗章”: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澎湖捷报到京,皇帝即解是日所御之衣驰赐,并作诗褒奖。】

  大宗祠规制

  宗祠承袭明代遗风,用材较大,规制之宏大,雕琢之精巧,乃泉郡屈指可数。

  宗祠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背倚万寿宝塔,右挹闽海碧波,左襟灵秀余脉,前布池塘七口,状犹七星拱月。并与鳌城、狮峰隔瀛侧对,互为鼎立,灵秀钟毓,蔚为大观。

  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石构筑,五开间三进,总建筑面积有1740多平方米。布局严谨,中轴线由照墙、前埕、大门、中埕、前厅、后埕(石铺天井)、后厅组成,左、右有两廊。左边主体建筑与厢房之间有火巷隔开,还有一列厢房。

  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带双护厝,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三川脊屋顶,燕尾状檐角上鸱吻高耸,整座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

  前庭中各式旗杆参差而立,入门处辉绿岩镂空雕硕大对狮凛凛生威。镜面墙以白石为裙墙,青石透镂圆窗;两旁笼扇和窗堵以黑红为底色,镂金错彩。大门彩绘相貌威武的门神,大门顶悬挂蓝底金字匾额,阴刻氏大宗祠”5个大字。

  大门之后为天井,天井两侧有东西廊围合。

  中进大厅,额曰“树德堂”,面阔五间,两梢间辟为夹室。明间中柱梁架采用“三通五瓜五架坐梁式栋架”,即《浔海施氏族谱》中所谓“五架上铜”。神龛内奉祀氏始祖鲁惠公、钱江氏1世祖施典、浔海氏1世祖施炳、靖海侯施琅4位祖先神像。

  后进(后寝)乃施琅专祠,塑有施琅巨座金身,奕叶景仰。 

  大门、大厅、后寝的屋顶皆采用三川脊,大厅的正脊最高。屋顶之间还留意处理前后间距,《浔海氏族谱》中说后落“天井见天一丈五尺四寸”,护厝“天井见白四尺”“见天”、“见白”是闽南民居与祠堂之中的前、后落的视线控制方法,以前只有闽南工匠口耳相传,在族谱上出现这样的文字记载,颇有历史价值。

   祠内匾额琳琅满目,富具内涵。后厅梁枋上悬挂皇帝赐予的“玉音”匾额。“勋德齐班、马、范、曹”、“忠勇性成”、“勋庸懋著”、“天下第一清官”(为施世纶立,参见泉州历史网《清初迁界》、《泉州人名录·施世纶》)、“彰信敦礼”、“锦堂萱茂”等额,皆源自康熙皇帝谕嘉或书赐家之文。楹柱间缀满对联,真草隶篆书法,异彩纷呈。

  东墙庑壁嵌清·康熙廿八年(1689年)施琅亲撰《建祠告成碑》;正厅的西侧嵌有数方黑页岩碑刻,其中有康熙卅八年(1699年)施世纶撰写的《祀典租额碑记》。

  清·康熙施世纶《祀典租额碑记》碑

  衙口施氏大宗祠前厅左庑壁间,嵌有清·康熙卅八年(1699年)立的施世纶施琅次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施世纶》)《祀典租额碑记》,记氏庙产各项年租数额;碑黑页岩质,长91厘米、高51厘米,楷书竖排,计20行,字径2—2.5厘米,书法娟秀。

  《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5)收录碑文曰:

  “呜呼!我先公太傅襄壮施琅襄壮公身受祖宗之庇,世膺(膺:受)茅土之封,其于敬修祀典,诒厥孙谋,创有供祭租额享祀不忒(不忒:没有差误),可谓至矣尽矣!

  顾租额虽有簿籍登载,恐岁久或致遗亡。兹特将租粟、草税、湖税、海税、店税五项岁所收 入 额数详开,勒石置之大宗之庙,昭示来兹,以垂永远。

  凡我孙子,以似以续(意“以为规则”),岁时轮番直祭,其敬守之毋忽。

  祀业额数计开:

  一、衙口、许婆庄等乡园租每年壹万柒千零伍拾肆斤。

  一、西周、埔宅等乡每年草税银壹百肆拾叁两。

  一、翁厝、龙湖等乡每年湖税旧额叁拾叁两捌钱。

  一、得美、鲁东、埔头等处每年海税银叁拾两。

  一、衙口店屋每年税银贰拾肆两零贰分伍厘。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仲夏谷旦,十七世孙世纶记。”

钱江施氏家庙

  位于晋江市龙湖镇,1999年6月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肇基

  关于钱江氏肇基始祖的说法较为混乱。

  一说施文仪。唐末,军校施文仪“三王”入闽,择居牙水之右,定名“钱江”(今晋江前港)。

  一说施典。唐末,施典与两子避乱入闽,屡经周折后择吉钱江而居,肇立钱江一脉,后裔以钱江为堂号。其时,正是王潮兄弟“劝农桑,定租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的时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今晋江龙湖镇石厦村氏《钱江长房派石厦厝后分氏家谱》亦认施典为始祖,数世传至施宽惠开基石厦,俗称前港,以钱江为堂号。

  自唐末至元初,钱江“十世簪缨”,蔚为为望族。特别是第八代的施实德施梦说施泽和第九代的施沅等皆中进士。

  元、明之世,氏由诗书世家转为经商务农。据明·嘉靖卅五年(1556年)修的氏族谱,其中《修谱序赞》载,自宋末元初,天下纷扰,氏不愿做官,故“自是而后,以隐为高。课子励孙农商自劳。意在待清,相时复行”

  而明·万历十二年(1584)修的氏族谱,其中《修谱立大宗图小宗图序说》则记:“我始祖肇始钱江,十世簪缨继美传至今日,赫奕显耀则在他乡别邑……揆厥所由元末干戈纷乱,国(明)初法网疏阙,我族爰居海滨,恃繁衍而逞豪强,倚富厚而轻诗书,是以积习成风,凌夷至今日耳。”

  钱江氏衍派通用的辈分排行联语是:“衍渠阁家学,教议拜宣,经术远承邹鲁;溯中秘贻谋,簪缨继美,科甲丕振钱江。” 

  家庙的沿革与规制

  南宋·嘉定(1208—1224年)年间始建,历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年(1699年)重修。

  庙占地面积603平方米,坐西向东,由门厅、两厢、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门厅高近12米,歇山顶。

南塘柯氏家庙

  南塘柯氏家庙,位于晋江市罗山南塘村,是罗山塘市、南塘、上郭等村落氏的祖庙。

  柯氏入泉

  据《广韵》载,氏源出姓,得姓始祖是周文王太伯父仲雍的后裔吴公子柯卢

  南塘氏源出泉州东街元妙观西水沟巷(柯厝巷),而水沟巷氏系从中原迁徙而来。

  据清·乾隆已亥年(1779年)上饶广嘉置局雕印的永春《济阳氏宗谱》记载:

  泉州氏自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由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有祖延熙公名彪炳一家十七人随从刺史王绪、部将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共除乱政,助开八闽,勋家世阀阅。初居永春桃源和平里,继而弃此地,移至卓埔乡桃源之西达理之东的田内及石马聚族而居,并起盖宗祠,亦建造为祭扫祖坟栖所数栋。

  因族繁地窄而择乔漳州,或择乔大田、德化及福州三山驿等地,散处不一,以晋江为盛。

  惟择乔温陵晋江的氏,世居元妙观西水沟巷,人称菜巷柯氏巷。石晋·天福元年(936年)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代及北宋,至庆文兄弟四人。父子贵显,相继科第,潜龙舞起瑞鹊芳传,世传为闽望族。宋·蔡襄知泉时,曾到水沟巷看望屯田员外郎庆文公,兄弟执文请阅。见柯述兄弟才华横溢,蔡襄赋诗赞颂,果然以后兄弟四人俱登巍科策。柯述登宋进士,官至龙图阁大学士。

  《柯蔡氏族谱》“南塘派”也记载:“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而居泉州之元妙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即是。后晋·天福元年(941年),祖讳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州之观西者,历五代及北宋,至庆文柯述之父)为泉州之望族。及南渡后,家道中微,始分散播迁。”

  北宋的柯庆文时已移居南安丰州富春,子四:,父子兄弟五进士,使家成为泉州的望族。后柯述建宅移居泉州郡城水沟巷。柯述旧有祠在府学,岁久湮没,谨附祭于乡贤。至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南塘伟生、庄江士章、东门焕登倡首各派众子孙,共展孝思,齐心协力,在泉城滚绣铺何衙庭建造氏祠堂(有源堂)。该祠今已废,原基址存在泉州第三中学操场,校围墙外现尚遗留左右护宅数间。

  熙宁九年(1076年),朝廷派柯述为漳州施赈副使到漳州赈灾,救活饥民无数。传说:两只喜鹊筑巢栖于柯述居住的传舍,柯述离漳时,许多百姓恋恋不舍,送行数十里,那两只喜鹊也飞翔相随不忍离去。苏东坡特作《异鹊诗》记其事。宋神宗闻,赞叹:“真瑞鹊堂”氏遂世代以“瑞鹊传芳”为堂号。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柯述蔡襄》、《泉州儒道释寺庙·元妙观》)

  肇基南塘

  柯述之孙万象汉钟,已是入泉氏8世,始由泉城水沟巷徙居晋江南塘肇基,号塘边叟

  《南塘柯氏族谱》称:“辉映姓氏煌煌,不失典签之咸仪,数传至可考八世祖讳万象,字汉钟,睨晋之南有塘,曰南塘。塘周围数千步,水天一色,波涛可造随钓之矶,效严光之乐。”“惟我祖徙居泉之晋江南塘,号曰塘边叟。”

  塘边叟14世孙、清·顺治(1644—1661年)进士柯庚昌的祖父柯宗仑所作《柯氏祠堂记》称:“逮播迁(指宋室南渡)以后,家运偕国运中微。维我塘边叟公和诸兄弟同处于泉之水沟巷,寻薄其湫溢,不足以启振绳,及始各分其袂,有适清漳武荣者;有适莆田文笔山,分其派往浙之嘉义县者;有徙居安平者。塘边叟公适泉之南曰南塘市,故因此为号,而今祀之为南塘开祖。”

  塘边叟由泉州城厢东街天庆观(即元妙观)西水沟巷徙居晋江南塘的时间,由塘边叟曾孙柯云从的生年(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推测,当在南宋·绍兴廿三年(1153年)至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

  南塘氏以塘边叟开基始祖。其繁衍支派众多,悉称“南塘衍派”,堂号“瑞鹊”,郡望“济阳”

  衍传

  塘边叟(1世)生山翁(2世)。山翁生子三(3世):念五析居下廊;念六析居宫兜;念七(名光震)生云从,居南塘。

  云从(4世)生椿三子(5世),始分派:

  柯栋必茂,生子七人,为下仓派。

  柯植必秀,子四人,为新舍派,又分支上郭。

  柯椿分派西舍,其后多外出;其次子志尹守租柯仓,至南塘氏6世柯棠老,开后洋房;柯槐老,字君泽,元·元贞二年(1296年)进士,徙居广东,后裔折居广东各地。柯榕七使房,一支分居下伍堡,8世柯应祖分派塘市,11世柯应清分居永春灵地,12世柯于址分凤山;其支派愈分愈广。

  柯季,南塘氏9世,开相公房始祖。明·进士,曾任广东雷州府徐闻知县。有子文秉文斡文荣文贞。其第三子文荣在该县生衍,系广东徐闻县氏始祖。至14世谨庭一派折居潮州海阳县。

  氏十五世起始用昭穆以联宗,初编8字:“懋昭懿则,仪表千世。”清·乾隆(1736—1795年)间由柯世伟续编16字:“孝子贤孙,遵法秉礼,绍闻犹德,家声克济。”迄今已传至30世“礼”字辈。

  除居住本乡5000余人,南塘氏外传支派还分居于泉州的晋江林口、上郭、柯村、青阳下坂、缺塘、深沪西美、下伍堡、下柯坑、埭边、沪厝垵、安海、潘径、柯前,泉州(今鲤城区)后茂、浮桥、后亭,南安官桥后曾庄、石井寮,石狮祥芝,惠安土寨、柯厝、南庄,安溪上科堡、镇山、根竹寮、沙黎,永春灵地、盖德,以及省内福宁州(今福州)东门外桥头、子茂郎,厦门东屿,同安鼎尾、塘头、田中央、澹竹溪,漳州,永泰,莆田,省外的江西上饶广嘉,广东徐闻、雷州、丰顺、揭阳、潮州枫溪柯厝围,海南,浙江,江苏,北京,台湾,港澳,海外东南亚等地。海内外人口达数十万之多,成为闽南望族。 

  入台

  明、清以来,福建沿海人民开始大量移居台湾,特别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施琅统一台湾后,氏大批迁入台湾,至今氏传衍台湾将近10万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成功施琅》)

  台北林口村是最早最重要的氏聚居地,人口众多,居民全姓,其先祖来自晋江安海林口村。

  最早见于族谱记载的有安海林口《氏族谱》所记12世柯玉侯(1676—1722年),其传裔居住台北林口村。乾隆卅八年(1773年),该派子孙还专程回晋江安海林口,将先人神主请往台湾奉祀,同时抄去氏辈序,以备后裔沿用。

  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塘23世裔孙汝崇续的晋江安海林口村《华林氏续修谱》详细记载清代各时期迁居台湾的氏村民的人名、时间等内容。从南塘分支安海林口村的内房份族谱记载有30余人往台湾居住,如:柯笑俊之次子提仔完仔兄弟康熙末乾隆初往居台湾”、“昭熠昭珉兄弟,昭伊昭鹞兄弟往居台湾”、“懿悦懿粧兄弟乾隆(1736—1795年)年间往台湾居住”、“昭梭昭平兄弟乾隆年间往台湾居住”、“懿才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往台湾居住”等。

  安海林口村《华林氏续修谱》还载,清代该村大批氏入迁台湾,并将新开垦的地方命名“林口”,以纪念祖籍。其后裔又将祖籍地安海林口村供奉的普庵祖师香火迎往台湾林口村,建立普庵寺敬奉。

  此外,南塘四使房徙居同安鼎尾的氏也很突出,大批氏族人迁台湾传衍至今已枝繁叶茂。现台湾仅彰化市新埔、台中溪底就有数万氏族人,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为“南塘衍派”氏。如其中一支自南塘始祖塘边叟第11世孙仲礼迁居台湾,其上溯世系排列为:塘边叟(南塘1世)——山翁(2世)——柯光震念七,3世)——柯云从(4世)——柯栋(5世)——柯梅老(6世)——柯公权(7世)——柯明保(8世)——柯妈养(9世)——柯台墩(10世)——柯仲礼(11世,居台湾至今约有400~500年),在台湾繁衍数万人。

  南塘七使房分居下伍堡一支,在清末也有30余人到台湾嘉义垦拓,住嘉义林厝村。

  另据台湾省文献会资料:“清·乾隆年间有福建安溪二十八都士林乡人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大科村的柯厝坑。乾隆十六年(1751年)柯乾梁柯献瑞居麻豆堡,捐北极殿斋房。乾隆廿二年(1757年)有贡生柯廷第捐修凤山县北门石路。乾隆卅八年(1773年)柯步生在今高雄县燕巢乡兴建龙角寺。乾隆卅九年(1774年)柯正寿重修楠梓坑桥。嘉庆三年(1798年)柯有成何绩赵良盛吴沙进垦今宜兰县头城镇。道光年间,又有姓漳州人到现台北万里乡大埤村冷水堀开垦。道光廿七年(1847年),有柯福隆入居今台南县盐水镇。”

  又据柯仓《钱塘氏三房之三支家谱》载,清代有20世至23世多人往台湾彰化溪底村住居。如20世柯正垂(1782—1829),讳正业,葬台湾;柯正寿(1773—1809),讳正撤,葬台湾。22世兹亏 (1834一?),娶台湾湖仔内姚氏熹娘兹道世理(1839一?),娶台湾查某潭林氏兹敦世笃(1830一?),在台娶过溪竹坑庄娘兹帆(1834一?),娶台湾牛埔仔店娘。现台湾彰化县伸港乡溪底村有氏上万人,建有氏祠堂。

  在台北吉林路则设有“世界柯蔡宗亲总会”

  家庙沿革与规制

  南塘柯氏家庙始建于明初,历经兴替,几度重修。

  1923年、1962年又略加修葺。后因檩椽日久,不堪风雨,倾圮于一旦。

  廿世纪90年代由旅菲华侨宗老柯贤尧首倡,发动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泉南柯氏宗裔协力重建,按原基址、坐向、建筑形式设计施工,1995年奠基,翌年竣工。

   家庙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面宽5间,进深5间,歇山式顶,抬梁式木构架。圈以石砌墙垣,垣门朝北。

  祠前石埕宽广,门对面立一堵山字形照墙,墙中镌“福”字。照墙前立旗杆夹石两副。

  门亭雕饰华丽,门匾书氏家庙”金字,两旁门墙嵌青石影雕,镌“太白醉酒”、“竹林七贤”图画。开三通大门,门路木作精美,朱漆木桶墙上安鎏金螭虎窗,黑漆大门彩绘文武门神,中门前边安一对青石鼓。

  祠堂中厅为寝殿,安放神主神龛。两面厅壁刻“忠孝廉节”4个大字,相传为南宋·丞相文天祥墨宝。堂柱皆用石柱,镌“鹊赋家声起;龙图世泽长”等楹联。梁枋间挂满“龙图阁学士”、“纶恩世锡”、“三世龙门”、“三世凤毛”等金字匾额。

  庑廊和壁间嵌着青石碑,镌刻《南塘始祖世系》、《柯氏家庙重修志》、《捐建家庙芳名录》等文字。

  祠左有护厝一列。

  族贤

  柯宋英,字子飞,南宋·绍兴廿四年(1154年)进士,知梅州,以德化民,任满时狱无死囚。(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柯宋英》)

  柯知彰,字仲晦,南宋·绍兴卅年(1160年)进士,授海丰县令,建灵溪陂溉田三千顷,百姓感恩,后升任福州通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柯知彰》)

  柯云从,讳汝龙,又字士隆,号榕窗塘边叟四世孙。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授清漳司户参军。(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柯云从》)

  柯栋,字必茂,号怡颜,塘边五世。任元·都总管,元末辞官归家。买田数百顷,筑别墅于南峰,为洑田塘水利设陂规,建逸老堂以祀土神。

  柯公全,字德仁,塘边七世。父椿老七十方生公全,嫡母不慈,尝欲害之,公全事之惟谨,人称纯孝,事迹见载于晋江县志《孝友》。

  柯季,字永叔,号鲁闇,塘边九世。泉郡庠生,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徐闻知县,首修南塘氏家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柯季》)

  柯实卿,字公仲。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官池州知府。执法不阿,忤上官被调郧阳,又抵制宦官索贿,因告归。时逢倭患,力请筑安海城以防倭,并亲董其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柯实卿》)

  柯赓昌,字贻赳,塘边十六世。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授潜江县令。汉水为患,亲率众修坝,民赖以安。擢礼部主事,康熙卅二年(1693年)典试河南,所取得人,人服其识。其子柯维登与孙柯思睿于康熙卅一年(1692年)同榜举人。

  柯得昌,塘边十六世。县学生员。当清·康熙(1662—1722年)间沿海迁界,侨寓南塘者艰辛万状,得昌留意安顿,资其饥寒,恤其征役,全活千余人,为德于乡,名载《晋江县志·笃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历史事件·清初迁界》)

  柯伟生,号嵩亭,塘边十八世。清·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任光山知县,曾与弟可栋同修洑田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水利·洑田塘》)

  柯可栋,字平若,塘边十八世。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连捷进士。授繁昌令,勤于政事,息事平讼,捐俸兴建公益,卒于官,民为建“甘棠遗爱坊”以思其德。 

  氏播迁外地的支派,也出了不少杰出的人物。

  据《象阁氏族谱》记载,菲律宾反殖民主义而牺牲的爱国诗人、被称为国父的扶西·黎刹,是晋江市罗山镇上郭村氏族裔(19世孙)柯仪南的玄孙,即南塘始祖“塘边叟”的第23世孙、上郭新舍派分支祖柯植的第19世孙、上郭引上房房祖柯洪的第13世孙。柯植其家世次为:“塘边叟”是从泉州水沟巷移迁晋江塘市为1世祖,柯植分支上郭为5世祖,柯洪分传上郭引上房为11世祖,柯仪南往菲为19世祖,扶西·黎刹为23世。1999年1月27日,中国驻菲大使馆为上郭村作为黎刹的祖籍地出具了公证:扶西·黎刹的高祖父柯南哥,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出生于中国福建晋江南塘上郭村,早年移居菲律宾。为纪念这位英雄,晋江市特地在其祖籍地新塘办事处南塘上郭村建设占地86亩的黎刹广场和3.3米高的青铜塑像。该广场于2000年5月19日由当时的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亲自培土奠基,2002年12月18日落成。2006年10月28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前往上郭村黎刹广场,向菲“国父”献花圈。

  台湾氏族谱·序》载:“明朝中期,晋江南塘氏衍派大泉公从福建迁到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天井湖落居……十二世国栋公亲率五子,选择梅县罗衣乡轩坑保昌军甲地市定居,此为吾轩坑一脉之开苍始祖也。吾族自从繁衍绵延,散居海外泰国、马来西亚、摸里斯等地者甚众,后裔亦极茂盛,且多入籍是邦。其中以二十世波郎公在泰为官至枢密大臣、大理院法官。其子二十一世柯满他纳,任泰国外交部长为最显要。”

  柯桂荣,字远芬,广东梅县人,曾任台湾警备总司令部陆军中将参谋长,退役后定居美国洛杉矶市,其弟柯培荣及其家族现仍居台湾。柯桂荣的先祖柯大泉于明代中期自晋江南塘迁粤,开基大埔县三河坝天井湖,至7世分一支迁居梅县,柯远芬为其22世孙。民国廿九年(1940年),柯远芬于泉州戍守福建中部防务时,曾来南塘(塘市)谒祖,亲笔题匾“饮水思源”,现尚挂于晋江塘市南塘祖庙。1945年10月25日,柯远芬作为抗日爱国将领与时任台湾省行政院长官的陈仪一起代表中国入台接受日军投降,其家族裔孙多人往台,及今已繁衍20余户90多人。1969年,柯远芬《轩坑保氏族谱》,撰有姓源流考”、“辛柯南塘氏冢庙柯远芬题匾蔡同宗考”、“粤梅氏溯源”等篇,细述其家族播迁情况,此后的1980年和1998年又经其在台湾的氏宗亲两次重修。

魁头柯氏大宗祠

  位于安溪县蓬莱镇的正东方蓬山(清水岩)山下魁头。泉州市历史研究会定为“泉州名祠”,列为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祠宇为十房二进皇宫式建筑,占地500多平方米,祠堂的正上方悬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瑞鹊传芳”烫金匾额,宋代柯庆文父子五进士的彩像高挂在厅堂正中;祠内精雕彩绘,富丽堂皇。

  据《蓬莱魁头柯氏族谱》载,郡望“济阳”,堂号“瑞鹊”的安溪蓬莱氏,自·唐光启二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世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元·至顺年间,迁入蓬莱魁头,迄今600多年。

  自明代以来,先后有魁头柯氏宗亲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尼、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人数逾万人。

霞美钟氏家庙

  位于晋江市内坑镇霞美畲族村。

  沿革和规制

  始建于明·弘治丙辰(弘治九年,1496年) ,正德戊辰(正德三年,1508年)立匾衬祧峻工,时值五、六世。至道光壬午(道光二年,1822年)已重修二次。1987年再重修。

  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明式皇宫式木构,三通大门(出将入相) ,中正门有石鼓、石狮等。家庙左边题“道光壬午年重修”,右边题“裔孙钟镖锦书”。内有三大龛及大龙案桌,挂有“忠孝”、“源发海澄”、“文魁”、“翰林”、“进士”、“殿魁”、“颍川世泽”等匾。

  源流

  霞美氏的郡望是“颍川衍派”,堂号为“忠孝堂”、“忠孝传芳”、“三仁传芳”、“四毅传芳”、“四德传芳”

  霞美氏源于河南长社(颍川),西晋·永嘉、建兴年间(307—316年)五胡乱华,随晋帝渡江侨居建康(南京)。至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再迁居江西赣州。历宋,迁徙吉安府。

  氏入闽始祖钟安,字伯宁,原籍江西永丰县乐仁里。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进士,任兴化府同知。

  5传至钟准,字道器,任漳州府教授。

  6传建业,授泉郡驷行驿馆主簿,配妻林氏,后其子孙簪缨接踵。

  钟宇,字为祯,南明·永历四年(1650)庚寅科殿魁,为郑成功部下,往台。

  钟镖锦,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戊寅科进士,任漳州知府,道光元年(1821年)任泉州知府(存疑)。

  钟宜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三甲进士。

钟厝畲族钟氏祠堂

  畲族钟厝氏祠堂,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钟厝村(现分为钟厝、鸢峰两村,古属于惠安县北六都福山铺)。

  肇基

  钟厝是泉港区惟一的畲族聚居地,其肇基始祖为钟道器的后裔钟进响

  氏先祖源于河南颍川郡朱昌县安邑乡。晋末乱世,钟善钟圣钟贤三兄弟渡江避难,移居江西赣州。传至钟会,居福建宁化,任北宋军职,退隐后定居福建汀州府白虎村。传至钟道器(讳),神宗时(1068—1085年在位),举进士第,任漳州府教谕,因王安石施行新法,各方势力互相倾轧,为避祸难,见漳州海澄“冠山耸秀,居焉”;生六子(仙秀仁峰燕贻福寿隐逸化成),世久族蕃,遂各立籍,分户为六。

  钟道器第六子钟化成居月边社钟耿坊,居屿上村。钟耿坊生四子:长钟永玉,原住海澄开基;次钟得玉,迁北溪金巷社开基松州、州尾、后房、黄道坑;三钟泮儒,明·洪武九年(1376年)迁嘉禾里钟宅村(今厦门钟宅)开基;四钟节玉,迁诏安开基。

  钟泮儒生五子(钟维清钟维明钟维节钟维月钟维亮),人称厦门钟宅五房。厦门钟宅二房传至钟颜德(父钟银斋),明·永乐廿一年(1423年)迁至清溪盐坛(今安溪县善坛)开基。

  钟颜德再传至五世孙钟可仰,讳进响,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迁泉港海头开基,定居钟厝,奉钟准钟道器)为始祖。钟进响卒葬钟厝村边的海头,墓穴面向大海,现存有一块刻有氏先世坟”的墓碑,称“海头公祖墓”泉港区钟厝、鸢峰两村姓,便是安溪善坛的分脉。

  姓畲族聚居山腰街道钟厝、鸢峰村,山腰盐场的钟厝工区、西海工区等地,共7560人,占全国畲族人口1%强。

  盘瓠神话

  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钟厝畲族亦然,至今泉港区钟厝、鸢峰二村一样流传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又称《盘瓠王歌》)。

  《高皇歌》因口头流传,加上年代久远,钟厝现仅存《出征歌》、《成亲歌》二节。

  《出征歌》:“祖公名字叫龙期,原是当初一朝臣;龙期年青本事好,行云过海会化身。当朝坐位高辛王,天下太平谷满仓;感谢高辛管理好,百姓耕田笑朗朗。蕃王贼子起恶心,带兵过来打高辛高辛皇上心慌乱,文武百官不安宁。龙期胆大是当年,不怕贼子打过山;上朝奏本告皇上,自愿带兵打蕃王。龙期带兵打过洋,一直打到蕃王乡;蕃王不知兵马到,高楼吃酒醉醺醺。割落王头过海洋,云雾弥来暗茫茫;一直雾散渡过海,王头奉上高辛王。王头奉上高辛王,高辛酌酒笑朗朗;高辛看见心欢喜,愿招龙期做婿郎。”

  《成亲歌》:高辛皇上养三女,三个公主一个样;第三公主巧伶俐,嫁给龙期做妻房。龙期三子女一名,带上王朝去求姓;大子盘装便姓,二子清秀便姓。第三世子正一岁,王朝殿里讨姓来;凑看雷公刚打响,朱笔落纸便姓龙期做官在朝中,亲养三子女一宫;亲女招来姓子,女婿养子是姓龙期三子婿一人,当初原是带过兵;三子一婿本领高,文武朝臣生嫉心。”

  民族特色与复族

  旧社会,泉港境内“大族压小族”的陋习极为严重,钟厝氏对其畲族身份长期隐而不宣,冒充汉族。

  虽然如此,钟厝畲民同其他散居的畲族一样,也保持着一些他们的民族习俗,显现出顽强的民族特征

  一是聚族而居。村落布局十分紧凑、密集,村中仍存在一处旧寨址的遗迹。

  二是同族相认的暗号,姓畲族若要相认,彼此要出示3个手指头,或说“一根竹劈成三条半蔑”,或写一个“汝”字。3个手指头指三姓;“一根竹劈成三条半蔑”指三姓及女婿姓是一家人;“汝”盘瓠的三男一女,或指姓为“汝阳王”后裔。

  三是穿白色内衣的习俗。婚娶时,新人必须穿一套贴的白色短衣短裤,然后才拜天地、谒祖宗;3天后,这套白衣裤方能脱下,洗净后放在箱底长期保存,之后不复穿,直到终老,才把这套衣服拿出给死者穿上,方可入殓。此俗缘自一则特别的历史典故:唐·陈政陈元光父子(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政陈元光》)入闽平“蛮獠之乱”(“蛮獠”即百越之畲、瑶等少数民族),把男人全杀光,抢其妻子为妾,妻子出于对前夫及亲人之悼念,把白衣白裤偷穿在内,为其带孝;后被发觉,士兵欲杀其抢来的妻子,但陈政为得民心,通告允许这些女子出嫁时为其先父先夫带孝。这风俗便沿传至今。泉港一带的其它民众也有这种类似习俗,应是当地闽越先民习俗的遗留,也有可能是受畲族的影响,吸收了这种特俗。

  四是对共同祖先的崇拜以及对姓英雄人物的神化,即对开基祖钟进响和社公大人(钟景)的崇拜。

  建国初期,政府曾派员到钟厝村宣传民族政策,拟进行民族登记。但虽然解放了,群众仍有顾忌,不敢承认族别。

  1985年,此时社会风气日趋开放文明,惠安县政府又组织了调查组到钟厝,得到钟厝、鸢峰两村干部群众大力协助,搜集了大量的史料,终于证实两村的姓群众确系畲族;同年9月24日惠安县政府发布惠政(85)279号文件批准恢复他们的畲族成分。

  祠堂

  其历代流传下来的祭文中有“仰维我祖,颖川衍派,盐坛分支,仁厚传家,钟厝村永垂世绎,宽和处世,福山铺独表名区……”之句。

  柱联:

  “由清溪以来惠,善坛分支,自是英灵不爽;从嘉靖而至今,颖川衍派,一向财帛无逊。”

  “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率教授;名垂名裔,皇子王孙免差徭。”

  泉港氏畲族早时也有盘瓠传说”的图腾崇拜,将其故事情节绘成约40幅左右连环式的画卷,称“祖图”,悬挂在祠堂中,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但由于封建社会中怕受大房大族压迫,长期隐而不宣,自然汉化,“祖图”也已不见传。

  祭祖

  泉港氏畲族的祭祖活动主要有家祭、墓祭、祠祭3种。

  因受汉文化影响,家祭、墓祭(清明节上坟祭扫)礼仪与汉族大致相同。

  祠祭一般是每年春、秋二祭,时间分别是清明和冬至。旧时祠祭仪式相当隆重。

  (一)祭祀人:主祭官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族人担任。另推荐引祭官1人、东边通唱官1人、西边赞唱官1人、读祭文生1人、香案前东西执事各1人、大厅宴桌左右两边执事各1人。东西两边观祭礼者若干人。东边大乐、西边小乐各配1套,通用执事2人。主祭官、通官、赞官、引官、读祝生着统一的蓝长衫。

  (二)祭品:大厅口设香案1席,上列香、花、果、烛、珠玉、金银锭、柴木、毛血。桌下1盆土栽1束茅草,旁放1瓶酒。厅内的神主案设1席,陈列三牲酒礼各一、饭3碗,面粉1碗、菜馔12碗、汤1碗。天井左边备脸盆面巾各一。

  (三)进祠:祭祖日,半夜子时即鸣放铳炮1响,全族人起床漱洗,做好祭祖准备。丑时(1~3时)鸣放铳炮2响,主祭和配祭进入祠堂,家家户户成年男子也捧着香烛祭品进入祠堂。进入祠堂大门时,要半跪蹲行进,以示尊敬。

  (四)程序:黎明时分,鸣铳炮3响,祭典正式开始。先行迎神礼,由法师设坛请神安位,鼓乐鞭炮齐鸣;次行盥洗礼,三行参神礼,四行省馔礼,五行垩献礼,六行焚柴礼。

  泉港钟厝《祭祖文》如下:

  “维

  公元 xxxx年岁次xx年x月x日,致祭

  钟厝历代祖考妣诸神位前曰:

  窃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数腆未可或忘也,仁人享帝,孝子享亲,追远未可不慎也。孙子之门祚昌隆,簪缨对起者,皆祖宗之积德累厚,而流泽长也。

  仰维我祖,颍川衍派,盐坛分支,仁厚传家,钟厝村永垂世泽,宽和处世,福山铺独表名区,雨露沐深恩,文魁匾立,书香蒙酷耆,泮水迭游。

  兹复学堂广开,绵其俊业,学子发缀,暮厥蜚声,其实报我祖之遗泽,留贻子孙之福荫者,正未有艾也。

  际此节届清明(此处“清明”为春祭用词,如冬祭,则言“一阳将复”),典隆孝祀,涧藻溪毛,微物殊惭不腆,斋盟盛复,式礼敢谓莫骞,肃衣冠而拜献,昭穆休分,鼓琴瑟而陈牲,少长咸集,礼维尊夫昭告,心实贮于孝思,既平既戒,来格来尝。

  尚飨!”

  以上祠祭礼仪,自明、清、民国都是如此。至建国初,族人将一些祭祀活动视为封建迷信,将其摒弃。文革后祭祀活动逐渐兴起,但大失原礼仪之民族特色,与汉族相去无几。

尚卿欧阳廖氏家庙

  尚卿欧阳廖氏家庙,又名“新厅祖宇”,位于安溪县尚卿乡新楼村大鼎尖下三旗格。

  改姓

  明·永乐(1403~1424年)间,南安县东田人欧阳德安,讳,以堪舆为业。行至安溪县西坪后,娶后格黄氏为妻,两年后在尚卿新楼开基,兴建新厅祖宇,为里中推重。

  欧阳德安中年未得子。适逢清明节上苑氏往上坑(今尚卿)祭祀祖墓,邀欧阳德安参祭祈嗣。欧阳德安初婉推,后因信“旁姓异养”之说,遂参祭祈嗣,许诺“若得子嗣,愿为姓。次年果生男孩,遂易姓为,名墓生,并以欧阳廖为其复姓。

  万历 (1573~1620年)间,欧阳廖氏与上苑氏联修族谱,并取两地“上”字谐音为“尚”字,“坑”字雅化为“卿”字,称为“尚卿”

  衍传

  欧阳廖墓生3子(3世):长石轩(1473-1560年),次石斋(1477-1540年),三石峰(1486-1554年)。自3世起,尚卿欧阳廖氏逐渐衍传播迁。

  长房

  长房石轩,繁衍翰卿村后湖、大书房、杉林、旧圩、坝头、慕头、东山,新楼村仓前、儒林、南斗、小溪、加封、东墘、新宇、德塔,灶坑村高美寨和灶美村高婆仑。

  石轩玄孙而上(1574-1642年),官至中宪大夫,迁居泉州北门。

  二房

  二房石斋

  8世子(讳),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迁居江西省广信府玉山县牛吞湾。至9世,又有一支迁往江西。

  9世奋芙之子迁浙江省温州,万英之子迁台湾。1支迁居沙县富口镇白海口村,1支迁居永安县安沙镇,1支迁居惠安县涂寨镇廖厝村。

  乾隆(1736—1795年)中期,土迩 (字兆远)迁居台湾琅峤。

  道光(1821—1850年)初,清源文御文偌迁居台湾琅峤。德月清团也于清代迁居台湾八分寮。

  嘉庆至宣统间(1796~1911年),1支迁居印尼巨港,1支移居占碑,1支迁居新加坡,1支迁居马来西亚。

  三房

  三房石峰,繁衍新楼村长林、月山、天师宫、新楼、南山、溪坂、下垅、边墘、井兜、溪心和徐州。

  石峰带溪居新楼长林。5世金峰后裔居新楼、溪坂、溪心、岩兜、下垄、南山、华林、边墘、月山、天师宫。

  石峰从吾,迁居剑斗镇举口村。民国七年(1918年),举口姓1支迁居剑斗潮碧村。

  石峰三孙(号举吾,1534-1587年)、9世从善,迁居尚卿乡徐州村。

  石峰6世孙魁麟,迁居宁德市飞鸾镇梅田塘田;魁守,迁居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县峡口莲花山鸳鸯桥;魁瑶 (字子池) ,迁居宁德县二都榕溪村建碗窑。

  11世知美,自翰卿迁居灶美村高婆仑。

  12世拱辰心斋),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往湖头街开设药局,店号“荣元斋”,其后裔部分定居湖头街繁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地产·养脾散·荣元斋养脾散》)

  另外,剑斗镇举口成玉、6世卫庆卫储卫成卫瑞(字伯图),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迁居台湾北路新庄。8世宗富昆仲迁居政和县三里亭。12世昭府昭砚等迁居马来西亚。

  族谱

  《尚卿欧阳廖氏族谱》古谱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遭兵燹。清·康熙三年(1664年)整修。康熙卅三年至 卅五年(1694~1696年)、光绪廿年(1894年,朱腾辑书 )和民国卅六年至卅八年(1947~1949年,王楷模辑书,已无存 )3次续修。1985~1987年重修。

  昭穆:“钦朝希吾道,懋子卿侯伯,世兆钟彦良,可为宗中翼,继祖宣仁孝,沐天福寿益,富贵荣华厦,万方仰惠泽。”

  家庙沿革

  家庙坐巽向乾,背负大鼎山,前为魁榜洋,左依儒林山,右傍金凤山 。

  始建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由于年久失修,断壁颓垣。

  1985年,族人廖庆明廖乌奎等联络旅星宗贤廖树财廖道养等海外宗亲,内外通力协作,集资人民币 10多万元,按原基原样翻建,当年落成。

  规制

  宫殿式建筑,石木结构,四面条石砌体,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大门在下落左边角间向西。正门上方门额刻有欧阳廖氏家庙”六个大字。正门联:“圣恩天广大 ,文治日精华。”大门内柱联:“文武衣冠联北阙;甲科门第绍东田。”

  大厅正面有中(正龛)、左、右3个神主龛,龛顶额分别悬挂着 “文献传芳”、“中宪大夫”、“世德扬休”3块镏金匾额。正龛上方龛额写着 “新厅世泽”,柱联:“甲第古开闽越,尚卿甫忝两朝文献;鼎台今作庙摩,金宇重光百代恩荣。”左、右分别是衣冠龛、功德龛,镌联:“列附堂衣冠千年踵起 , 祠本宗功德奕世流芳。 ”

  大厅两旁8根石柱上镌刻着4副对联,其中部口联曰:“祠左右三合秀水,出绕清紫名山漾海日;堂前后叠震巽龙,直邀金玉乾马上御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