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水利(5—6划)

  5划:
  龙湖晋江市龙湖镇区西南部。概述。史籍记述。明·弘治陈让导《龙湖碑文》。
  龙潭
    ——古晋江县龙潭[龙潭3,均在府城北:一在善政里四十二、三、四都(今属洛江区河市镇)“龙兴岩”,一在常建里四十七都(今属洛江区罗溪镇),一在四十四都(今属洛江区河市镇)。]
    ——南安县龙潭[赤井龙潭(赤泉龙潭。南安县南卅八都?属今水头镇?。洋平龙潭(平洋龙潭。南安县四都?属今洪濑镇?)。乌石山龙潭(南安县西南卅三都?今属官桥镇?)。留旆山龙潭(南安县卅五都“留斾山”?属今官桥镇?)。石硿龙潭(南安县西北廿一都?属今丰州镇?)]。
    ——安溪县龙潭[参洋龙潭(安溪县参内乡参洋村)。白濑龙潭(安溪县白濑乡)。]。
    ——永春县龙潭[十四都龙潭(永春县东十四都?今属桃城镇?)。佐溪龙潭(永春县东)。石山龙潭(永春县西北20里)]。
    ——德化县龙潭[石山龙潭(德化县西10里)。左溪龙潭(德化县东梅中里)。火烽岭龙潭(德化县南10里)。黯坑龙潭(德化县北雷峰镇“金鸡山”瓮谷中)。赤脚龙潭(德化县葛坑镇湖头村“香林寺”前)。]

  龙津溪
(原位于惠安县城南。早已无存。)龙门溪、龙须泉、龙湫沟、龙泉、龙井、龙塘庙潭、龙纵庙潭、龙窟潭、龙眼井(德化县城关法院门口街道正中)
  玉澜浦
[石狮市宝盖镇玉浦村(古属晋江县廿五都)。记述。玉浦村。浦内港。古迹(寿昌宫。无尾宫。玉澜桥。)]、玉井(永春县城)、玉泉井[府治南师帅坊玉泉井(泉州旧城区井亭巷)。观下巷公惠坊玉泉井。明伦堂露台东玉泉井。宝盖山石塔下玉泉井。]、玉田溪
  白水漈白虹漈
(白云漈)白岩溪、白衣埭
  石牛溪
(石龙溪。发源于仙游县九座山顶,随石牛山曲折西来,入德化县湖坂,经霞碧、南埋乡塔兜入浐溪。)、石眠井、
  左溪
(梓溪。发源戴云山北麓德化县黄上林村,上游黄上林溪,经陈溪,合后宅溪水为龙潭;东流经后宅、陈溪、梓溪、梓垵等村,至久住村双溪口入于涌溪。)、左潭、
  圣泉(安溪圣泉
[安溪县治东隘门外]。南安圣泉。)、圣泉井、圣井
仙人井、仙人石井、
  永利圳
[永利陂。南安市梅山镇梅峰村董湖自然村至丰溪村琉塘自然村一线(古属南安县十九都丰田里)。明·正德十三年始建。黄河清《永利圳记》。黄河清诗赞。]、永丰埭(府城南门外永丰埭。外围永丰埭。)
甘泉、甘棠井
(南安市丰州镇南门井头角)
  加塘溪外曾溪古井潭
(德化县城鸣凤桥下不远处)半天圳、丘店溪、东坑洋溪(源出戴云山北麓,流经德化县辉阳、上涌村陈厝坪入涌溪。)

  6划:
  《安溪县新筑泊岸记》碑
安海港、安平东埭、安平西埭
  百丈漈
[罗岩百丈漈
(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罗岩溪)洪恩岩百丈漈(百丈瀑布。安溪县虎邱镇圭峰山麓。]、百源川池(泉州市区府文庙东)
  西充溪
(惠安县东北40里十二都)、西碧崇宁井(南安市诗山镇梧埔山村坑园)
  阳溪后亭溪
(发源于德化县杨梅乡北上云村,流经尤溪县玉溪,再流入本县杨梅乡和顺、红菇林西汇云溪;至扶枫林汇雷潭溪,经大传村汇大樟溪入嵩口乡,经永泰县直入闽江。)、会通井、

五划

龙湖

  龙湖,位于晋江市东南部龙湖镇区西南部约3公里泉围公路西侧,与“虺湖”相邻。“龙湖”是晋江市最大、也是福建省第2的天然淡水湖泊。(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虺湖》)

  概述

  “龙湖”最早是靠近大陆的浅海,后因泥沙堆积封闭,水质淡化,遂形成淡水湖。

  沿岸总长20余里,湖面狭长,南端湖面露出两座圆形礁石形似龙目,中部湖面稍弯如龙身屈曲,北部湖面港叉旁生似龙尾,其状若龙,故名。

  “龙湖”、“虺湖”“横山”溪涧之水汇流而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横山》)

  “龙湖”水面面积1.62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约9.6平方公里,蓄水量405万立方米,湖底高程一般为13米,岸高16—16.5米。

  “龙湖”有灌溉和养殖之利。

  “龙湖”有效灌溉面积15460亩,其中保灌面积7370亩。

  “龙湖”可供养殖水产品的水面有2500多亩,平均水深2.5米,湖底宽阔、泥沙柔软、水质甘洌,盛产“龙湖三宝”:龙湖鳖、龙湖鳗鱼、龙湖鲈鱼。其中,尤以龙湖鳖为佳,向有“龙湖鳖,圈金边”之誉。还产湖鸭、龙虱等。

  湖畔有“龙王庙”。(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龙王庙·龙湖龙王庙》)

  史籍记述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龙湖,在府城南。相传湖与海通,中为涌沙所隔,遂别为湖。尝有龙出入其中,故名。”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3·宫室·泉州府·晋江县·龙湖亭》:“龙湖亭,在(府城南)十四都‘龙湖’之旁。元·至顺二年(1331年)建。”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龙湖、虺湖》
“龙湖,在府南百里。相接者曰?虺湖?。周可二十里。
《志》云:‘府南七十里有?横山?,其溪涧之水汇流为二湖。?龙湖?大而水绿,?虺湖?小而水赤。相传旧与海通,涌沙介其间,遂别为湖。’”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龙湖》:

  “龙湖,在晋江县南七十里横山南。

  《寰宇记》:在晋江县南一百里,有庙。

  《县志》:周可二十里,诸溪涧水汇流于此。

  《通志》:‘龙湖’大而水緑;相近有‘虺湖’,小而水赤。相传旧皆与海通,中为涌沙所隔,遂别为湖。”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龙湖》:

  “龙湖,周围二千余丈,积水三丈。

  隆庆《府志》:‘周围二十余里,积水三丈。’

   《八闽通志》:‘旁有?龙湖亭?。元·至顺二年(1331年)建。’

  《闽书》:‘?龙湖?与?虺湖?相去仅咫。?龙湖?大而?虺湖?小;?龙湖?水绿,?虺湖?水赤;二湖若雌雄然。?龙湖?旧传与海通,涌沙界其中,或见龙出没焉。’

  《通志》:‘周十余里,旧系官湖。明初始徵鱼税,米四石二斗六升,折银一两五钱零,隶河泊所徵解,有渔户五姓承纳。湖中产水藻,环湖田亩,资以灌溉。后为势宦占踞,凡乡民水面营生者,皆令受税。国初势家奄为已业,年收税银三十余两。雍正八年(1730年),总督刘世明檄巡道朱叔权勘定,湖归官。年额课米仍令许、留等输纳。署市政使潘体丰议,课米为数无多,留之仍启争端,请行一概捐免,量拨别项抵解,俾小民得以永远享利,勒石湖边,民咸称便。’

  (按:隆庆、万历二志载:‘二湖周围各二十里。’《闽书》云:‘?龙湖?大而?虺湖?小。’乃《通志》所载?龙湖?周只十余里,其说不同。岂非历年已久,渐次淤塞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塘边小塘》:“塘边小塘,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周一百丈,深五尺,水流塘下坑,通?龙湖?。”

  明·弘治陈让导《龙湖碑文》

  明·成化廿三年丁未(1487年)春,霖溢害稼,人力不能施,惟南陇之麓、赤墩之西有实土可施浚导,而“虺湖”豪姓不肯,致久拖不能施工。直至弘治十三年(1500年)宋绰(海南举人)来任晋江知县,始疏浚水道,顺导龙湖水,民得其利。陈让导为勒石立碑于“龙王宫”以颂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龙湖》收录“明·陈让导《龙湖碑文》”

  “德化县西北部葛坑镇湖头村‘华表山’东行赴海,舍于十里之上为‘马坪山’;二垅东下,盘舞如交龙。旁通而中深,洼然天陵。周四十里,水环洄渟滀,如金盘承露注膏,历千古不溷不涸。天将噫气沛泽,则湖光渰萋变动,彷佛神物飞腾,风雨奉之,居人以为候。中有汦,大可五六亩,藻离离,中方丈不交,探之无止。世传脉通东溟,名曰‘龙井’。(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华表山》)

  《山海经》言‘应龙处南极’。湖临海而水深清,无轮蹄漉池波浪之扰,宜为神物主所居。上有龙宫,岁大旱,贤守令皆躬祷焉。焚牒水上,有鱼虾迎牒则雨立至,无则雨未可知也。

  环湖而居者三百余家。湖田可四百亩,高黍而下稻,衣食、丧祭、公输,皆仰于是。湖中鱼鳖,肉薄而味轻。惟冬至有鸟北来,避寒湖上,状如雌雉,黑羽、白冠、鸭掌,肉腻而味甘,登俎可当名品。

  南陇外捍以海上诸山,汇为虺湖’。视龙湖’差低,广袤田亩皆得龙湖’三分之二,水常溷而亦鲜涸。昔人取清浊、高下之义以名二湖,因地设也。水东南合流,北放于海。海上风高,潮浪淘沙(原缺“沙”字,据乾隆《晋江县志》补。轻白如雪霰,随风力山势飞舞聚散,倏然成山,倏复移徙。湖口势略藏风,飞沙栖止如邱阜。丁未(按:应为成化廿三年丁未岁,1487年)春,霖溢害稼,人力不能施,惟南陇之麓、赤墩之西,沙颇平下,有实土可施浚导,而?虺湖?豪姓不肯,两造久不断。

  邑侯(按:应指宋绰曰:‘吾当往视焉。’侯览二湖形势,叹曰:‘我来其迟矣。漠漠平沙,非有冲啮田庐之患,二水合流顺下而东注,无有仇轧猛暴之声,何为有争?’乃扇挥居民,于赤小墩之西,凿道以接古沟,顺导湖水。民荷锸成云,欢声动地,须臾水道通,田禾皆露青颖,民喜而侯亦喜。是岁禾熟,今岁二麦又大熟。惟侯明于地察,德达深渊,行之道,拯民溺而哺民饥。

  感侯之德,与湖并深,勒石‘龙王宫’,以垂不朽,岁祀祝公,期于无歇。”

龙潭

  古晋江县龙潭

  古晋江县(县治在泉州府城)有龙潭3,均在府城北:一在善政里四十二、三、四都(今属洛江区河市镇)“龙兴岩”,一在常建里四十七都(今属洛江区罗溪镇),一在四十四都(今属洛江区河市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地理·泉州府·晋江县》:

  “龙潭:

  一在(府城北)善政里四十二、三、四都,有岩曰‘龙兴’,祷雨多应;

   一在(府城北)常建里四十七都,相传祷雨者投简于潭,逆流不沉;

  一在(府城北)四十四都,潭前有‘凌云阁’。”

  南安县龙潭

  赤井龙潭

  赤泉龙潭,或作“赤泉龙潭”,位于南安县(古县治在丰州)南卅八都(属今水头镇),距古县治丰州65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赤井龙潭,在县南三十八都山边赤石罅间。其深如井,祷雨多应。”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赤泉龙潭》:“赤泉龙潭,在南安县西南六十五里山边赤石间。县境‘龙潭’有五,此其一也。”

  洋平龙潭

  洋平龙潭,或作“平洋龙潭”,位于南安县四都(属今洪濑镇)平洋中,距古县治丰州东北12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洋平龙潭,在县北四都平洋中。其水深黑,俗呼‘龙潭’。”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赤泉龙潭》:(南安县)县境‘龙潭’有五……一在县东北十二里平洋中,其水深黒。”

  乌石山龙潭

  乌石山龙潭,位于南安县(古县治在丰州)西南卅三都(今属官桥镇)(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乌石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乌石山龙潭,在(县西)三十三都。有水一泓,出石罅间,虽旱不竭。相传有龙潜于其下。”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赤泉龙潭》:(南安县)县境‘龙潭’有五……一在县西乌石山。”

  留旆山龙潭

  留斾山龙潭,位于南安县卅五都(属今官桥镇)“留斾山”,距古县治丰州西南60里。(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留斾山》)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留旆山下龙潭,在(县西)三十五都。其深无底,疑有龙潜其中。”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赤泉龙潭》:(南安县)县境‘龙潭’有五……一在县西南六十里‘留斾山’。”

  石硿龙潭

  石硿龙潭,位于南安县(古县治在丰州)西北廿一都(属今丰州镇)“石硿山”下。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石硿龙潭,在(县西)二十一都山下溪旁。深不可测。山顶又有小潭。时或龙现。”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赤泉龙潭》:(南安县)县境‘龙潭’有五……一在县西北石硿山下。”

  安溪县龙潭

  参洋龙潭

  安溪参洋龙潭,位于安溪县参内乡参洋村(古属长泰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龙潭,在县东北长泰里参洋村。水流为三潭,上有龙祠,岁旱祷之,鱼蛇现则雨,龟鳌现则旱。”

  郭贞一元侯,同安进士)题《龙潭》诗(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1·风俗人物之八·征文·诗》收录)曰:

  “殷殷触石气如虹,灌莽驱除见化工。四海龙蛇方鼎沸,一潭鱼鳖溯云漴。
  钓台烟雨鼍矶上,纳麓风雷鸟道中。地势遥深天亦小,樽前抗首问诗筒。”

  白濑龙潭

  安溪白濑龙潭,位于安溪县白濑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白濑龙潭,在县北来苏、感化二里界。旧传潭或时鸣,声闻二、三十里,旱鸣则雨,雨鸣则晴。”

  永春县龙潭

  十四都龙潭

  龙潭,位于永春县东十四都(今属桃城镇)。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龙潭,在县东十四都。旁有雩坛。……岁旱,祷雨辄应。”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山川》:
“龙潭,在州东。”

  佐溪龙潭

  佐溪龙潭,位于永春县东。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佐溪龙潭,在县东清泰里。”

  石山龙潭

  石山龙潭,位于永春县西北20里。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石山龙潭,在县西北新化里。”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山川》:“石山龙潭,在(永春)县西北二十里。”

  德化县龙潭

  石山龙潭

  石山龙潭,位于德化县西10里。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龙潭·石山龙潭》:

  “石山龙潭,在县西十里。

  溪水流入山下二里许,潭面甚隘,道晦不可行,惟近潭浅地,遇日斜照,则见其极深窈。尝因旱水啬,渔人至山下,见巨鱼千百为群,黑龙殿后,遂惊遁。相传无敢入。”

  左溪龙潭

  左溪龙潭,位于德化县东梅中里。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龙潭·左溪龙潭》:

  “左溪龙潭,在梅中里。

  双涧汇流,岩山间有上中下三函如窦,三泓如瓮,函水各入泓。上函独长,夹以石壁,高数十仞,其瓮窦水声如洪钟,遇阴晦,龙或出焉。

  上有‘龙王庙’。宋·泉州守德秀尝祷雨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36·永春州·山川》:“佐溪龙潭,在德化县东。”

  火烽岭龙潭

  火烽岭龙潭,位于德化县南10里。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龙潭·火烽岭龙潭》:

  “火烽岭龙潭,在县南十里。

  涧流极深,相传有龙,旱时每于此祈雨。”

  黯坑龙潭

  黯坑龙潭,位于德化县北雷峰镇“金鸡山”瓮谷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金鸡山·德化腾岩角金鸡山》)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龙潭·黯坑龙潭》:

  “黯坑龙潭,在县北金鸡山瓮谷中。

   石涧悬泻,有大龙湫、小龙湫数潭相承,皆深不可测。峭壁夹之,杳冥昼晦,人踪罕到,大旱祈雨于此。”

  赤脚龙潭

  赤脚龙潭,位于德化县葛坑镇湖头村“香林寺”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香林寺》)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16·古迹志·龙潭·赤脚龙潭》:

  “赤脚龙潭,在‘香林寺’前。宋僧了他寂于潭上石盘。(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宗教·佛教·宋·其他名僧·了他》)

  水深莫测,龙神甚灵,乡人祷雨则应。邑绅林汪远林模尝放生于此。(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林模》)

  旧传有渔人没水,见双赤鲤,尾大如扉。

  林汪远诗:‘神鲤今何在?于今料化龙;但看鳞与爪。尽作岭头松。’”

龙津溪

  龙津溪,原位于惠安县城南,是贯穿整个县城的1条小溪,早已无存。溪畔旧有“朴亭”、“直钓亭”“鉴湖别墅”等胜绩。

  “龙津溪”发源于惠西东平山之麓,经太白峰(原名“莲华峰”、“莲华山”,位今泉港区南埔镇),东经惠安城关西郊螺山下,顺流通过西城水关,注入龙津陂(今惠安工人俱乐部一带),经山仔边内,再经“西津楼”前通过南岭桥而至后街头,又绕过城关医院(今惠台商业城一带)而流经“社仔埕”,再折而向北流过“独板桥”,始沿“田仔土乾(“土乾”合一字)流出东水关(址在今中新花园内),通过公路桥下至留山(即“马山”)之北.再流经下谢溪,而入王孙村走马埭,最后流入峰崎港(辋川港)入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太白峰、螺山、马山》)

  明·嘉靖《惠安县志》载:龙津溪“发源东平山,经莲华山,下至龙津陂,经县治前楼之阴,达‘下谢溪’,入王孙走马埭”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龙津溪》

  “龙津溪,在县城南。

  源出东平山,绕流经城西北数里之‘太白峰’,即‘莲华山’也。至龙津陂,绕县治前楼山之阴,又东达‘下谢溪’,入王孙走马埭,汇辋川港接于海。辋川即‘峰崎港’。

  《志》云:县城有上、下水关,通莲花山下之水入‘龙津溪’:西曰‘玉莲关’,水门二;东曰‘龙津关’,水门三。县境群溪以数十计,‘龙津溪’则贯串城市间也。”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龙津溪》:“龙津溪,源发恵安县西二十余里东平山,东流绕县治前达‘下口溪’,至王孙走马埭入‘峰崎港’注海。”

龙门溪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水·龙门溪》:

  “龙门溪,在茅岐社,距县东三十里。南北岸两峰夹峙,石壁数百仞。溪流一隙,水色深蓝。渟泓湍激,逼石而止,逾石而怒,惊涛喷沫十余里。上流旧有拱桥,北岸遗址犹存,去水百余尺。

  庠生郑起蛟诗:‘巍然嵌激洪流,知有神鱼鼓浪游。千尺波澜春正暖,一朝燃尾过龙湫。’”

龙须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龙须泉》:“龙须泉,在十六都深沪。”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外古迹·龙须泉》:“龙须泉,亦在深沪。海潮至,则为沙水淹没,潮退仍开泉口。其水清甘,可给万人。”

龙湫沟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龙湫沟,在雷山之左畔。其水迤逦至学宫前,注于凤池,岁久湮塞,或侵为田圃。成化十八年,知县张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张桓命工浚之,以复其旧。”

龙泉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龙泉,在(县北)五台龙泉庵。石窟深二尺余,泉出其中,汲之不竭。”

龙井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龙井,在(县西)报岩院内。天将旱则水溢,将雨则水涸。”

龙塘庙潭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龙塘庙潭,在(县西)依仁里。潭上悬瀑数十尺。相传昔尝祷雨,有龙现焉。今遇岁旱,祷之辄应。”

龙纵庙潭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龙纵庙潭,在(县西)新康里。潭侧巨石上有龙迹。”

龙窟潭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龙窟潭,在县西南二都。潭形如龙,不时云腾水涌。……岁旱,祷雨辄应。”

龙眼井

  龙眼井,在德化县城关法院门口街道正中。古井,开凿年代不详。

玉澜浦

  玉澜浦,位于泉州郡城南40里、晋江之北、陈埭之东的石狮市宝盖镇玉浦村(古属晋江县廿五都)。

  玉澜浦水系发达,是晋江陈埭以东、石狮宝盖以西众多溪流汇入泉州湾海域的地方。(按:“浦”,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记述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晋江县·玉澜浦“玉澜浦,府南四十里。汇灵源山东南诸涧之水趋于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灵源山》)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玉澜浦》:“玉澜浦。《闽书》:‘汇灵源山东南诸涧之流,趋于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玉澜浦,在陈埭之东。凡自罗裳东南、横山东北诸涧水,汇于洑口,流于浦滨。凡自宝盖西北诸涧水,流于前坑塘。凡曾坑汇于龟湖与象畔塘诸水,皆会于此以入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罗裳山、宝盖山》、《泉州水利·龟湖》)

  玉浦村

  石狮市宝盖镇玉浦村,位玉澜浦下游,古称“下浦”、“浦内”、“浦边”(浦滨),雅称“玉澜”、“玉浦”。宋、元之时,氏、氏、氏等聚居于此。元末明初,龙津(莲埭)、莲塘等地氏相聚迁入,称“玉澜氏”,居地称“蔡浦”,如清代《铺锦新厝氏旧谱》载,黄钟业(1705—1746年),字元舜“娶二十五都玉澜氏。”明代,又有锦塘(港塘)氏1支迁居玉浦,所居之地号称“陈厝”

  解放后,这一带被称为玉浦大队,辖“下浦”、“上浦”2个村庄。后玉浦大队解散,“下浦”沿用“玉浦”称谓。

  玉浦村在石狮市西北部,古时是泉州湾南岸1个派江吻海、水陆交通便捷的村落。

  浦内港

  浦内港,位于玉浦村东北部(今“上浦村”处),两边是斜坡状的海滩涂地,涨潮时商船可驶入。宋、元时期,浦内港曾是泉州港与蚶江港的重要支港和货物转运枢纽,是海上丝绸之路18渡口之一,远可达蚶江、石湖、祥芝,内航可直达晋江内河,泛海又可出国贸易,既是出海必经之路,也是海外商客进行贸易交流的要道。(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港》)

  明·万历(1573—1620年)间,有龙塘氏来此谋生,后形成玉澜渡码头。

  明·成化(1465—1487年)进士、晋江人蔡清《海岸长桥记》有曰:“出泉城南里许,折而东,行二十里,曰陈江;由陈江复东,历玉澜渡至于龟湖,盖又十五六里,此海滨地也。”文中提及的“玉澜渡”,即清代称“浦内港”

  清代,开放蚶江鹿仔港(今台湾鹿港)对渡期间,“浦内”是闽台对渡港口之一。嘉庆(1796—1820年)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上襟崇武、獭窟,下带祥芝、永宁,以日湖为门户,以大小坠山为藩篱,内则洛阳、浦内、法石诸港,直通双江。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

  清代《玉澜蔡堂族谱》记载大量族人往台经商、求学、定居,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蔡寿星。祖籍永宁西岑、台南进士施士洁封翁暨配太君合圹志铭》载,蔡寿星的祖上源自莲塘,祖父蔡乘时“乃迁今之玉澜浦”蔡寿星随父亲移居台湾彰化县,以台湾籍考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进士。蔡寿星任兵部主事,人称部爷”,其回乡建造的府邸也被称为“部爷府”,并逐渐演变成角落地名。民国期间,部爷府“花厅”曾作为“玉浦小学”校舍。

  一直到民国廿六年(1937年),浦内港还“货产繁荣”,和上海、天津、台湾等地通商。但由于水文地形变迁,特别是廿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玉澜渡码头已消失殆尽。

  古迹

  寿昌宫

  寿昌宫,又称“大道公宫”,简称“大宫”,位于玉浦村,后“寿昌宫”又成为角落地名。(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寿昌宫》)

  寿昌宫始建于宋,名寿昌庵”,以源自廿四孝之一的宋寿昌寻母”故事命名。明代中期扩建,增祀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改称“寿昌宫”。以前从浦内港乗船到海外的乡民或商人,临行前都要到寿昌宫拜拜,祈求出海平安;而每位从海外回来的玉浦游子,都要到寿昌宫上一柱清香,以报平安。代有重修,最近1次是在廿世纪80年代。

  大殿右侧墙壁嵌有台湾光绪年间进士、玉浦籍人蔡寿星撰写的《重修寿昌宫碑记》;左侧墙壁嵌有雍正年间革除洑田塘陋规的示禁碑,以及民国重修玉浦沟、海堤和水阐等3座石碑。

  无尾宫

  无尾宫,位于玉澜浦水道流经村落之出水口,故名。后便以“无尾宫”作为其周边角落的地名。

  据宫内重修碑记载,无尾宫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道光廿九年(1849年),玉浦陈种德等人重修。

  玉澜桥

  玉澜桥,位于上浦村。(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桥梁·玉澜桥》)

  北宋·元符(1098—1100年)间,僧怀应砌石为路,自北而南20里,中有前埭桥、高港桥、林湾桥,统称蚶江桥。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仁惠又建玉澜桥,石构平梁,13孔,15个船式桥墩,全长48米,宽2.6米,历6年竣工。玉澜桥与蚶江桥和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修筑的“海岸长桥”连接,全程40余里,史称“跨海港千余丈”,成为泉郡商旅运输大道。

  1992年,玉澜桥拆除改建,几乎全毁,仅存4孔6墩埋于两头地下,称“玉澜桥遗址”

玉井

  北宋·宣和八年(1126),在永春县城隍庙(1971年废)右前侧开凿玉井( 位今百货公司内),为永春县城第一口水井。

玉泉井

  府治南师帅坊玉泉井

  玉泉井位于泉州旧城区中部井亭巷,与城心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府城 · 泉州古城 · 城心塔 》)一墙之隔。由于在城心井近旁,两者常混为一谈,实为两井。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玉泉井,在(府治南)师帅坊内。其味清美。”

  观下巷公惠坊玉泉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玉泉井》:“玉泉井,在观下巷公惠坊内,味甚清冽。”

  明伦堂露台东玉泉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玉泉井》:“玉泉井,在府学明伦堂露台之东。”

  宝盖山石塔下玉泉井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玉泉井》:“又宝盖山石塔下有泉,亦名玉泉井,随海潮汐以为盈缩,虽大旱不竭。”

玉田溪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玉田溪,在(县北)十三都。源出悬钟岭,折而东流,过茭溪桥。……流入峰崎港以达于海。”

白水漈

  位于安溪县西坪镇区3公里处。四周鲜花盛开,草木繁茂。

 大雨时,水如白练,横空披挂而出,悬于百米高崖。山洪暴发时,水自漈顶垂挂,烟雾升腾,映于晨光暮色之中,云蒸霞蔚,颇为壮观。

  崖下深潭一泓,深不可测。

白虹漈(白云漈)

  位于泉州城东北百里许仙游、马甲交界处。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白云漈龙,在(府城北)常建里四十七都。旧传龙自此飞起,岁旱祷之,或有雾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必雨。”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白虹漈龙潭》:“白虹漈龙潭,在四十七都。相传有龙自此飞起,岁旱祷之辄雨。祷雨者投简于潭,逆流不沉。”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白虹山》

  “白虹山,在郡北百余里,其脉从仙游、永春交界之鹁鸽岭发出。鹁鸽俗称白鸽,又讹为白隔。……以其垂瀑如虹,故名。宋·莆田陈宓隐居其下。(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白虹山》、《泉州人名录·陈宓》)

  《闽书》:‘山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云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内必雨。’

  明·苏濬苏浚,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苏浚》)诗:
    ‘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可闻。’

  (明)何乔远(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诗:
    ‘岩石挂长虹,影入寒潭里。枕上听潺湲,卧龙呼不起。’

  二诗皆避乱作,刻于石。

  国朝(清)·倪鸿范诗:
       ‘奔腾南下气如霓,众脉分支东复西。
        形势直随青汉迥,翠光还与白虹齐。
        岩崖错落云相映,林木参差鸟欲迷。
        几度攀跻登绝顶,等闲拾级是天梯。’”

白岩溪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白岩溪,在(县北)十四都。其源有二:一自三髻山后大山坑出;一自柯岭山出,为澳溪,西过谷口桥,达洛阳港,以注于海。”

白衣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白衣埭》:

  “白衣埭,在三十五都登瀛里,长四十丈,阔二丈,深三丈。后被水冲崩。

  元有万户侯姓,其女七娘庄田在内。砌筑陡门三首,涵二首,上接清源山水,下通浯江溪潮,故乡人改名七娘浦。

  其陡门年久圮甚,永乐间都民孙贤观捐资募工修葺,由是陡门完固,旱潦无恙。

  今浦阔三丈,深二丈五尺,长八里余。”

石牛溪

  石牛溪,现称“石龙溪”,发源于仙游县九座山顶(十八股头),随石牛山曲折西来,入德化县湖坂,经霞碧、南埋乡塔兜入浐溪。德化县诸水皆散流外县,惟石牛溪之水来自外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石牛山》、《泉州水利·湖坂溪、浐溪》)

  德化县东部有重镇名“水口”,地处戴云山主峰之东,东南距石牛山十数里,浐溪、石牛溪、涌溪流汇于此出永泰县,故名。(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泉州水利·涌溪》)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水·石牛溪》

  “石牛溪,发源仙游九座山顶,随石牛山曲折而来,入于湖坂。

  邑水皆散流外县,其受外县之水者,惟此一涧耳。”

石眠井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石眠井,在十六都西壁山之麓濒海石堆中。天然如甃,潮长则没,潮退则味甘琼(原文“琼”,应为“冽”字之误)异他井。”

  清·乾隆《泉州府志·山川》:“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

左溪

  左溪,又名“梓溪”,在德化县梅中里。发源戴云山北麓、德化县黄上林村,上游黄上林溪,经陈溪,合后宅溪水为龙潭;东流经后宅、陈溪、梓溪、梓垵等村,至久住村双溪口(九窦)入于涌溪;为涌溪支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戴云山》、《泉州水利·龙潭、涌溪》)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左溪》

  “左溪,在梅中里。发源戴云山阴,为黄上林溪。
经东溪,合后宅溪水,为龙潭。
(南)宋·真西山德秀先生祷雨处即左溪上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真德秀》)

  至九窦,入于涌溪。

  左溪流长29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404亿立方米。

左潭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左潭,在县东二十四都。潭侧有五龙庙。”

圣泉

  安溪圣泉

  安溪圣泉,在安溪县治隘门外,早已凐没。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圣泉,在(县东)隘门外。泉涌道旁,砌小池潴之,刻石曰‘圣泉’。”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泉·圣泉》:“圣泉,在县治东隘门外。泉涌道旁石间,砌池潴之,石刻‘圣泉’二字。”

  南安圣泉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圣泉,在(县西)御看山之巅。水自高石凹处出,能疗眼疾。上有圣泉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御看山》)

圣泉井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圣泉井,在(府治南)崇阳门外。相传旧泉脉屡竭,唐·涌泉尊者以杖扣之,自是虽极旱不竭,因名。”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圣泉井》:“圣泉井,在崇阳门外西旁。相传旧泉脉屡竭,唐·涌泉尊者以杖叩之,自是虽旱不竭,故名。”

圣井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圣井,在县西北二十六都。相传蔡如玉所凿。”

仙人井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仙人井,在仙人漈侧。石窟天成,深不可测。”

仙人石井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南安县》:“仙人石井,在高盖山下大盘石中。相传渔人尝以石引线数两试之,其深无极。”(南安高盖山后称诗山,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诗山》)

永利圳

  永利圳,又称“永利陂”,位于南安市梅山镇梅峰村董湖自然村至丰溪村琉塘自然村一线,古属南安县十九都(今梅山、洪濑一带)丰田里。

  永利圳自董湖溯于泸口(梅山),经郑山(洪濑前峰村)、琉塘(洪濑谯琉村)、涧埕(洪濑西林村),集杨梅山泉,引东溪之水,灌良田百余顷。

  民国《南安县志·7·营建志4·水利·陂塘··永利圳》:“永利圳,在十九都。”

  明·正德十三年始建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时任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的南安丰州人黄河清丁父艰回到家乡。(按:黄河清,字应期,号莲峰。明·南安丰州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正德(1506—1521年)中累擢至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嘉靖(1522—1566年)初官终南京通政。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河清》)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春,黄河清向泉州知府葛恒请准,发动乡民捐资投工,在丰田里建“永利陂”,引杨梅山水灌东溪两岸农田,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年)八月基本完成。之后,又修颓筑坚,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七月始全部竣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葛恒》)

  “永利圳”工程前后历时3年半,投工3500多人。渠长1万丈(60里),宽6尺有余,灌田数千亩。黄河清自为《记》。

  黄河清为加强“永利圳”维护,还在涧埕修建1间古厝,派人留守,后人即称“少卿厝”。当年“少卿厝”后人至今繁衍下来已有数十人。

  民国《南安县志·7·营建志4·水利·陂塘··永利圳》:

  “正德间,邑绅黄河清(“白”:禀告)郡守曷恒(“曷恒”:“葛恒”之误),令都民黄弼黄子光戴元裕筹田出资,筹工出力,自董湖溯于泸口以达郑山,又自郑山以达琉塘,达泊港,达涧埕,计一万丈有奇。辟障以钻,堤汊(“汊”:水流的分支,也指河流的分岔处)以石,障浜以树,御沙以栅,续断流以槽。由是溪与圳合,圳与水会,水与泉会,溉田数千亩。

  黄河清《筑圳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24·人物志1·明名臣·黄河清》:“丁父艰归。为乡民筑永利圳,民立祠祀之。”

  黄河清《永利圳记》

  民国《南安县志·卷46·艺文志2·记》:

  “《永利圳记》(明·黄河清,进士,通政):

  去南安县治(丰州)二十里许,有山曰‘杨梅’,势特耸秀。山之麓平畴绵亘,可百顷余。土著盘互,若市廛(“市廛”:指商店云集的市区)然。盖县治之外一大都会也。(“杨梅山”:位于南安市康美、洪濑、梅山3镇交界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杨梅山》)

  畴之洼而田者,可十之九,阜当其十之一,山之泉溉田不能十之三。雨弗时若(“时若”:四时调顺),稼弗奏功,民病之。故老穷水利,抵通溪之源,溯源而下,至董湖。董湖之水骏驶,凿圳引之可达于田,顾未有执其柄(“执其柄”:即执柄,掌权的人)者。

  正德丙子(正德十一年,1516年)越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年),旱太甚,民益病,汹汹然议转徙。适河清自官归,累然(“累然”:众多貌)来言,曰:‘相公活我!相公活我!’
予愕而问故,乃具以事白,随往阅圳,相其平险,衡水与地之高下,谂
(“谂”:告知)于众曰:‘利可兴矣。第兴利之中有大政焉。予,乡人也,弗可以政。’

  乃白于太守石崖?公,光大其事。嗣有咻(“咻”:乱说话)者,公厉其罚。遂令典史唐必盛宣若令,耆民黄弼黄子光戴元裕董若役,众大和。

  会筹田出粟,筹丁出力,按粟出直鸠工,事事更番以佐之。自董湖溯于芦口以达于郑山,又自郑山以达于琉塘,达汩港,达涧埕。辟嶂以锧(“锧”:斧),堤沙以石,障洪以树,御沙以棚,续断流以槽。由是溪与圳会,圳与水会,水与泉会,如招而来,如游而归,蔓衍转注,支合脉凑,盖四时雨也。

  经始于戊寅(正德十三年,1518年)春二月,讫于己卯(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八月;又修颓筑坚,讫于辛巳(正德十六年,1521年)秋七月。以步计四万,丈计一万,雇工二万有二千,侑(侑:相助)工亦万有三千,佣费百金有奇(有奇:有余),粟六百斛有奇,佐费蓰(蓰:五倍)之。岁得稔可万钟有奇,可谓一劳永逸,一费永利,因名之曰‘永利圳’。
夫仁人君子,利一时,功一人,且乐为之,矧千万人,千万世者乎?以千万人、千万世之利而成于一时,数万人之功,岂数适然耶?

   吾尝闻前守亦有知而欲为者,事竟辍。盖兴利之心旋发而旋辍,为畏难所格耳。公力足以易其所难,故绪余所至而绩终焉。郑国渠泾,西门豹治邺,亦因水懋勋(懋勋:大功),史氏书之,以为美谈。公之勋史可也。

  元裕辈砻石请予记,记之为史氏地云。

  公名,字志贞,锡山人,石崖其号也。起家进士,历刑部郎中,至今官。在郡修废举坠,急巨略细,皆可史,此其一节耳。”

  黄河清诗赞

  兴建永利圳过程中,黄河清《筑永利圳》诗叙其事:

  “社鼓三更里,千夫一望中。无霖分涧缁,有力补天工。
  野老先忧旧,臣心后乐同。因思吴楚地,愿效半年功。”

  永利圳成,黄河清还赋诗盛赞葛恒决断与支持之功。

  民国《南安县志·48·艺文志4·诗歌·明诗》:

  “《新圳成,岸行,有感时公主其事(五律)》(黄河清):

  ‘万壑中江下,流分小洫东。折筒添石髓,种树御溪洪。
  岁就三农绪,人歌比屋封。黄堂烦一诺,千载有余功。’”

永丰埭

  府城南门外永丰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永丰埭》:

  “永丰埭,在府城南门外二里许,属三十四都。周围约十五里,岸长二千四百余丈,高一丈,阔二丈五尺。捍山水海潮,浚广沟渠以通灌注,筑东西洲尾陡门六首以备蓄泄,溉及外洲、下尾、御史桥、柴塔、大洲六乡等田。

  明·永乐初,黄南亭捐金六千两、田四十余石,环堤创筑,其子孙世守,历代修坏。凡埭内田租,每石年出粟二升,为陂夫工食及闸板修费。有修筑埭碑,勒大路旁。”

  外围永丰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外围永丰埭》:

  “外围永丰埭,坐在八都安海乡,与西埭隔岸。

  国朝·雍正元年(1723年)黄永丰建筑,丈产四百八十余亩。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先西埭被水冲塌(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安平西埭》),埭亦废。”

甘泉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安溪县》:“甘泉,在(县东)永安里折柳亭前。味绝甘,邑人多汲以煮茗。”

甘棠井

  甘棠井,在南安市丰州镇南门井头角。

  “甘棠井(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隆庆(1567—1572年)间,深9米左右,条石砌筑。上部为六角形,边长0.6米,深7.2米;底部方形,边长0.7米,深1.8米。井盘由两个半圆形石雕组成,高0.31米。

   井边有碑1通,阴刻楷收竖写“甘棠新井”4字,明·隆庆四年(1570年)南安县令丘凌霄立。碑花岗岩,长方形圭首,高1.35米,宽0.6米,厚0.17米。

加塘溪

  以近旁加塘而名,源于晋江内坑草山头,向南注入安海湾,全长11.85公里,流域面积26.8平方公里。

外曾溪

  因流经外曾村而名,源于晋江内坑田边,于西柄注入安海湾,全长7公里,流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

古井潭

  古井潭,位于德化县城鸣凤桥下不远处。

  清·乾隆《德化县志·卷4·山川志·水·古井潭》:“古井潭,在县治鸣凤挢下。一石横砥,溪水洄漩,深不可测。”

半天圳

  位于安溪县,清末(约1910年前后)建。坝高2米,渠长5000米,引水流量0.13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00亩,为泉州山区引水工程之始。

丘店溪

  ·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永春县》:“丘店溪,在县西北新化里。源出戴溪□云寺(据乾隆《德化县志·山川》,应为“戴云寺”),流至涂坂头,并入本县大溪。”

东坑洋溪

  东坑洋溪,源出戴云山北麓,流经德化县辉阳、上涌村陈厝坪入涌溪;是涌溪支流。(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涌溪》)

六划

《安溪县新筑泊岸记》碑

  原碑立于安溪县治东南溪岸,明·万历间立。近年县府基建,在监狱旧址出土。今收置县文庙。

  《安溪县新筑泊岸记》碑高2.38米,宽0.88米,厚0.14米。碑额抹角,边饰卷草纹。额阴篆4行,行2字:“安溪县新筑泊岸记”等字。教谕滕养志撰文。主要叙述县令章廷训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四月至二十四年(1596年)五月筑泊岸等功绩。全文楷书12行,行54字,最少9字,字径3厘米。

安海港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西南隅又有安海港,南安县境诸溪亦由此入于海。”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安海港,在郡西南。自南安柏峰山发源,流为九溪。历大盈、镇海二桥,与灵源山西南诸水流于李市庄头,汇于东埭,迳此入海。”

安平东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安平东埭》:

  “安平东埭,在八都安海东桥北。

  元·至正(1341—1368年)间,麦使堰海为埭,筑长堤以贰咸淡。周围五里,长阔不等,抵九都宋埭、蔡内,以至内市、庵前。内分二埭:一高处为内埭,依山隔卤为上田;低处为外埭,近斥卤,海涛淹没,遂废不修,为下田。

  源自古陵而下,旁及山溪坑涧之流,交会于古陵溪,西流洪塘溪,出水浸桥,流坩塘桥之坩坂溪,而入于埭。

  又自洪塘分小支,由西门坑岬坩坂后小圳入于埭。灌田四百石。陡门二:一在九都宋埭宫口,一在九都庄田宫前,以泄水势。”

安平西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安平西埭》:

  “安平西埭,在八都安海西桥右。

  宋·御史白承休筑,谓之‘白使埭’,后废;有姓者修之,谓之‘曾埭’。绍兴(1131—1162年)间,洪水流溃,知县王悦同乡人二家修筑,又名‘曾韦埭’。北有庙,祀王悦。嗣知府马咸赖堰埭而田于两岸,是谓‘西埭’,与曾韦埭合而为一。

  水自柏峰山发源而来,分为九派,名曰九溪。自九溪分支出黄口店,聚龙潭,达南瀛桥,分一小支流韦舍后圳,出横辰桥,至曾埭而入于西埭。灌晋江田,得水七分;灌南安田,得水三分。周围一千余丈,广三丈,深二丈。灌田六百石。陡门一,在西桥以泄水势。

  明·黄凤翔颜石亭贰守见招,同司寇泛舟西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黄凤翔詹仰庇》)诗:
        ‘
别浦风光海色连,菰蒲荡漾小春天。
        凿坏颜阖徧留客,垂钓詹何共泊船。
        堤涨潮痕新雨后,桥横塔影夕阳前。
        行吟不是湘潭侣,闻听渔歌一叩舷。

  嘉靖八年(1529年),知县钱立诚筑堤。后知县谭敬所、县丞张泉斗重修。

  国朝·康熙甲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复界,提督蓝理(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蓝理》)占筑。雍正八年(1730年),清丈业溢产,内埭共产七百五十八亩余。

  乾隆五十九(1794年),山海交涨,埭遂废。”

百丈漈

  罗岩百丈漈

  罗岩百丈漈,位于安溪县虎邱镇罗岩村罗岩溪,为安溪第一飞瀑。

  罗岩溪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赤水寨,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1.78平方公里,溪流到此处,河床急剧跌降,故有“百丈漈” 之称。

  罗岩百丈漈飞瀑高程258米,潭深16米。水飞流直泻,珠滚玉抛,大小圆珠滚落龙潭,无数水雾象霞霭点缀其间,叹为观止。现因水电的开发而湮没。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潭·百丈磜龙潭》:

  “百丈磜龙潭,在新康里百丈磜。悬崖飞瀑,晴阴万状。

  同邑人池显方郭贞一李其蔚曾游,有题。

  白磜层流跌纡,下为龙潭,渊深莫测。潭口巨石山立,祷雨必应。圣迹。”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百丈漈龙潭》:“百丈漈龙潭,在安溪县西,悬崖飞瀑,阴晴万状;下有潭,潭口巨石山立。”

  洪恩岩百丈漈

  洪恩岩百丈漈,亦称“百丈瀑布”,位于安溪县虎邱镇圭峰山麓洪恩岩寺前右、“学士岩洞”之西、观音潭上方,是“洪恩二十境”之一。(详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儒道释寺庙·洪恩岩寺·洪恩二十境》)

  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洪恩岩》:“洪恩岩(在新康里),右有漈水百余丈,树林幽胜。”

  洪恩岩百丈漈悬瀑百丈,帘瀑层流跌纡,云雾飞腾,骚人墨客称其“爆响晴亦雨”、“瀑落摇琴响,崖壁山雨白”、“日照万卷画,一雨千泪崖”。现因水流变小,只能在雨后观赏其壮观了。

百源川池

  百源川池,位于泉州市区府文庙东、今华侨大厦与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之间。

  始建不详。但据《桃源仙溪氏族谱》载,永春县湖洋镇溪东村仙溪氏六房郑润治之孙郑三洲,明·万历(1573—1620年)燕京国子生,重修宋代名寺鼎仙岩,到泉州赈济贫民,号称百万”,嗣后,建“百万仓池”于泉州府城留念。后雅称“百源川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祠堂·仙溪氏祠堂》)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百源川池》:“百源川池,在郡城内东南,府学旁。放生池,在百源川池边。旧皆属光孝寺。有一小涵,水满则二池合而为一,浅则分。”

西充溪

  西充溪,位于惠安县东北40里十二都。源出“小鼓溪”,合小溪流至“傅埭”入海。(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傅埭》)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泉州府·惠安县》:“西充溪,在(县北)十二都。发源角山前,过白水铺桥,入布埭、庄埭以达于海。”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县》:“《志》云:西充溪,在县东北四十里。”

  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卷328·泉州府·山川·西充溪》:“西充溪,在恵安县东北。源出‘小鼓溪’,及小溪合流而东,至‘傅埭’入海。”

西碧崇宁井

  西碧崇宁井,位于南安市诗山镇梧埔山村坑园,境内有西碧岩。建于北宋·崇宁(1102—1106年)间。

  “西碧崇宁井(南安市)”,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阳溪

  以近旁阳溪村而名,源于晋江灵秀山,注入深沪湾,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26.5平方公里。

后亭溪

  后亭溪,发源于德化县杨梅乡北上云村,流经尤溪县玉溪,再流入本县杨梅乡和顺、红菇林西汇云溪,称“后亭溪”;至扶枫林汇雷潭溪,经大传村汇大樟溪入嵩口乡,经永泰县直入闽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雷潭溪、大樟溪》)

  后亭溪是涌溪支流,在德化境内流长12.2公里,流域面积75.5平方公里,河床坡降19.8‰。(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水利·涌溪》)

会通井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之七·地理·泉州府·晋江县》:“会通井,在(府治西)会通坊内。泉冽。……宋·淳佑间凿,泉甘洁。”